论语“之”字用法论文
语文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读后感议论文
![语文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读后感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80792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c.png)
语文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议论文
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就像这道数学题一样,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熟悉的世界里,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熟知的领域,我们应该诚实地去面对一切,会就是会,懂就是懂,千万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如若这样,我们的飞船还怎么上天?潜艇还怎么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
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其实,丁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
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
”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
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
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
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
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范文3篇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3d15f6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0.png)
中国语⾔⽂学论⽂范⽂3篇中国语⾔⽂学本科毕业⽣语⾔类论⽂写作要点每年都有⼀些同学选择语⾔⽅⾯的问题作为毕业论⽂的题⽬,但是,语⾔类论⽂和⽂学类论⽂具有明显的不同。
⽂学类论⽂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分析,这种分析是以论⽂写作者本⼈的⽂学理解和鉴赏为基础的。
说⽩了,⽂学类论⽂属于艺术研究的领域,这类的论⽂往往是以阐述或描述论⽂写作者的主观理解和主观感受为。
但是,语⾔类论⽂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允许写作者纯粹发表主观意见,⽽要求在调查研究语⾔事实的基础上,拿出反映语⾔事实的结论。
说⽩了,语⾔类论⽂属于科学领域,要坚持“有⼏分材料说⼏分话”的原则,不允许没有客观根据的任意发挥。
正是因为如此,语⾔类论⽂的写作对于中⽂系的学⽣来说,具有⼀定的难度,要克服这⼀困难,就要了解语⾔类论⽂的写作要求和写作程式。
本⽂试图就语⾔类论⽂的选题、语⾔研究的程序、语⾔类论⽂的写作程式等问题进⾏⼀个⼤致的介绍。
⼀、论⽂选题学术论⽂的写作和⼀般⽂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如你要写⼀篇议论⽂或者⼀篇杂⽂,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
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些⼯具书。
语⾔类学术论⽂,⾸先是⼀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问题进⾏⼀定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类学术论⽂是研究在先、报告在后,也就是先进⾏研究,再写论⽂。
明⽩了这⼀点,就知道语⾔类学术论⽂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个写作的题⽬,⽽更主要的是选择⼀个研究的题⽬。
这样,就要求语⾔类论⽂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1.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性。
这样就要求根据⾃⼰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
⽐如《某某县⽅⾔⾳系调查与研究》,题⽬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调查以及辩⾳、记⾳⽅⾯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是没有办法做的。
再⽐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个本科⽣的创新⽀持项⽬,⼏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个题⽬《⼤学⽣使⽤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
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毕业论文】【整理版】
![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毕业论文】【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fb51ffa300a6c30d229f73.png)
(a)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5.10
(b)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定量研究,对《论语》中的每一个的指示代词按照用法的不同,分析这些词的使用频率。
历时研究,追本溯源,研究每一个或每一类指示代词的本义和本字以及这些字的发展脉络。
归纳分析,将几个有相同特征的词归为一类,分析其异同。
二、《论语》中的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
据统计,《论语》中的近指代词有:“是”、“斯”、“兹”、“之”、“若”、“然”、“尔”、“云”等。
(三)研究方法
1.统计方法:
第一步,逐字逐句阅读杨伯峻所著的《论语译注》[36],找出其中的指示代词或疑似指示代词的词。第二步,将发现的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全都摘抄下来。第三步,搜索其他语料中的指示代词,并统计其使用频率。
2.描写方法:
定性研究,按照指示代词的定义和合适的分类方法,将《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全都罗列出来。然后分析每一个指示代词的性质、句法功能、语法意义。
(b)子于是日哭,则不歌。7.10
(c)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9.27
(d)诚哉是言也!13.11
(e)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
(f)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
笔者认为,例(a)、例(b)、例(e)中的“是”字没有具体指代哪个邦或哪日,可以翻译成“哪(个)”,所以是泛指代词。例(e)和例(f)中的“是”字均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构成了“动词+是+宾语”的句式。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e3444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1.png)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fc19a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2.png)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五篇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旨在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论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对每篇范
文的简要介绍。
范文一:《论语中的仁义》
这篇论文探讨了《论语》中的仁义概念。
通过分析孔子和他的
学生之间的对话,论文阐述了仁义的内涵和实践,并将其与现代社
会价值观进行比较。
范文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该范文重点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分析了孔子对教育的
重视以及其对学生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将孔子
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体系。
范文三:《孔子的修身之道》
这篇论文探讨了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文着重分析了孔子的自律
和自省的品质,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修身之道以
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范文四:《孔子的政治哲学》
该范文研究了孔子的政治哲学。
论文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论
和领导才能的看法,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
范文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上。
论文讨论
了《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并提出了如何借鉴这些智慧和哲
学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结论
通过阅读这五篇范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论语的内
容和价值。
这些范文也为读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作文范例引用论语观点的议论文
![作文范例引用论语观点的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623bd6192e45361166f53f.png)
引用论语观点的议论文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
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
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
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
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
而且,在孔子看来,小人有时也不失为做人的底线,比如《子路》中有一段子贡问怎么样能算得上“士”的记载,孔子回答的最后一项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
由此也可见《论语》中所称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更不能理解为坏人。
另外《论语》常常是通过事物的两相对比来说明问题,在君子和小人就非常明显,《论语》中有很多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的言论。
但是,将两者作对比,并不等于将两者相对立,这是读《论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
论语论文5000字
![论语论文5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93e3edfb4daa58da1114a08.png)
论语论文5000字篇一:论语小论文 3000-5000字论语小论文之论君子不器摘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但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得到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君子不器;工具;解读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很值得让人玩味的话:“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该句没有上下文,也无太多可确证的资料,因此人们很难断定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出它的。
这简短的四个字,给后学之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君子”一词在西周指贵族。
《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位在官长者。
”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通说认为,“君子不器”之“君子”专指有德者。
但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指有德者的成份更大一些罢了。
因为“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为政》篇中,该篇的内容中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当然,该篇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孝悌思想的内容),由此观之,孔子在这里说出“君子不器”,虽然可以认为君子是指有德者,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有位者,理解为孔子有对为官者、有位者隔空喊话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驳斥说“为政”这一标题乃为《论语》编撰者所加,不足以说明孔子此处之“君子”有指有位者之嫌。
但是,我认为,既然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入《为政》篇中,必然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为何不把此章列入其他篇中呢?況且将此处之“君子”理解为二者兼具,也完全能够讲得通。
“器”字作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器,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 [1]可见,“器”字的本意是“器皿”、“容器”之义,后引申为“器量”、“才用”和“人才”以及“器重”等意思。
而在《易传?系辞上》中所讲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则是一个哲学术语,指有形的具体事物。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95010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d.png)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
![【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2f210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4.png)
【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论语》伴我成长《论语》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断品读《论语》,在其中汲取了许多智慧和启示,这不仅是对自己进行修身养性,更是指导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的指南。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中庸”、“仁”、“礼”、“义”等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说“君子不器”,这句话深刻地告诉我们人应该以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格,而不是看他的外在形式。
这启示了我要注重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而不是只追求物质享受和表面功名。
他还告诉我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会和人相处,有礼貌地对待他人。
这启示了我对待他人要真诚友善,不要不懂人情世故,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还常常想起《论语》中的权谋篇章。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失信于人,要守信用,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
这让我深刻明白了言而有信的重要性,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轻易言而无信。
孔子还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要学会忍耐和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耐心等待,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这些思想观点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有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论语》还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通过言行来体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追求,使我受益匪浅。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的过失,努力改进自己,这让我知道了做人应该自我反省,不停地提高自己。
孔子还告诉我们要像王子书一样,“问于泰山”、“以求不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要做到自身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有序、天下安宁。
这让我知道了做人要有追求,要有修养,要有家庭责任,要有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担当。
在我的成长路上,《论语》陪伴着我,引导着我,激励着我奋发向上。
论语的论文
![论语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b2d61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2.png)
论语的论文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举止,透露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价值观。
一篇关于《论语》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论语》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可以介绍《论语》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春秋时代乱世、诸侯割据等背景,以及《论语》的创作和传世历史。
同时可以阐述《论语》对后世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2. 《论语》的主要思想:可以梳理《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如仁、礼、孝、君子、学问等等。
对于每个观点,可以通过具体的经典例句进行论证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3. 《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对《论语》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如孔子、子路、子贡等等。
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处事原则、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剖析,以呈现出一个全面丰富的人物形象。
4. 《论语》的现实意义:可以探讨《论语》所传递的思想观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政治、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论述,说明《论语》的普适性和现实适应性。
5. 对《论语》的评价和争议:可以引入学界对于《论语》的评价和争议,比如批评观点、疑问和解释的不同,以展示对《论语》的深入思考和学术探讨。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思,具体的《论语》论文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重点进行深入选择和展开。
希望上述提示能对你撰写《论语》论文有所帮助。
论语论文1000字
![论语论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8cece3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73.png)
论语论文1000字《论语》读后感《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
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
可是当我上了高中之后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
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看到《论语》这本书就像看到初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场景。
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
可是假如从生活的角度看。
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
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不是我说的。
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
假如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当然有些真理也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改善它,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在继续孔子的思想道理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学会改进。
就拿最简单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说,或许在古代或是很久以前它是人们行事的一个准则,不管任何事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一样。
可是在当代这个社会中,这句话就不能这样用,我们要根据不同场合来灵活的运用它。
因为现代社会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说谎不对,可是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却远远胜过说实话”。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在以前主要是运用于学习中,但是生活中的学习也是一种习得,这句话同样适用,只要我们会用。
古汉语论文选题及写作
![古汉语论文选题及写作](https://img.taocdn.com/s3/m/4fccad49a8956bec0975e344.png)
古汉语论文选题及写作一、选题选题的一般原则是:选题要注意与自己平时的积累相一致。
长期以来,你的兴趣在某一方面读的书、接触的材料比较多,选题就应该在这个方面。
不要选自己平时比较生疏的课题来做。
尽量选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这种题目难度大,但是意义也大,是创造性的,开拓性的。
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题目,有的结论不正确,或者还有探讨的余地,也可以做。
某一问题已经有很多人研究过,但是说法不一致,或存在争议,也值得做。
毕业论文的选题不要过大。
时间紧,选题过大,肯定写不好,不容易深入下去。
要小题大做,大的题目,在有限的时间和字数限制情况下,不容易写好。
例如,“古今语法的比较研究”,容易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肤浅而没有价值。
再如,“论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也不容易谈得很深入。
这类题目一般不要选。
小的题目,资料的搜集,目标集中,比较容易,谈深谈透,也可以写出好文章。
王力先生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名词+之”语法现象,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研究《左传》里介词“于”和“於”的用法区别。
选题都不大,谈得很深入,很透彻,都是很有价值的好文章。
我指导过的一名往届学生论文选题是《“问”后带宾语情况的演变与分析》,研究方法是利用“索引”类工具书,对《论语》、《左传》、《史记》等书中“问”字的宾语情况做了统计分析,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看法。
还有一名学生选了《〈论语〉“以”字用法研究》,写得都很好。
现在利用先进的电脑检索手段,做这类题目应该说更具备有利条件,可以对一部书的某个词的用法做穷尽性的统计分析,也可以进行不同语料的比较分析。
例如:“他、其、之、焉、被”等字的用法做专书统计分析,每一个字都可以做一篇论文。
《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史记》、《世说新语》、《吕氏春秋》等书都有专门的索引工具书可以利用。
又如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若”都很常用,统计它在同一部书中的用法,可能找出某种规律。
当然,最好用不同时代的语料做比较研究。
例如:“他”由指示代词演变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什么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被”字本是动词,后演变为介词,并且成了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形式,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课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000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d3b11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2.png)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000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操和伟大的品质。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是孔子对于作为君子的行为准则的阐述。
它强调了为民众的忧虑和为民众的幸福的重要性,表达了尽心办事、忠于职守的积极精神与态度。
对于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国家而言,这样的品质至关重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系,更是一个体现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标志。
只有每个人都有一个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心愿,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繁荣的国家。
我们也需要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和困难,并制定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奋斗。
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但始终不变的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它是我们国家传承下来的品质,是使我们能够保持冷静、坚定的信念的动力源泉。
无论是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还是社会进步,都有赖于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激励。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工作。
我们要牢记国家的需要,为国家的繁荣负责。
我们也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繁荣和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之”用法论文
![《论语》“之”用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c7ac1390c69ec3d5bb7595.png)
《论语》“之”用法论文摘要:通过对《论语》中611个“之”字用法的归纳总结研究,我们能够看出,“之”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用作动词、代词、助词,而主要被用为人称代词作句中的宾语,其次是作只起语法作用的助词,而这也鲜明地反映了先秦古汉语“之”的用法。
对《论语》中“之”的研究不仅了解了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研读《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而且形成的“之”字的使用范围,为我们对其他文言虚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模式。
《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言论,对后世各个领域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的读书人奉为经典,南宋学者朱熹更是将它列为《四书》之一。
《论语》语言简洁明快,但《论语》的语言距今年代久远,读起来会遇到语言文字理解上的困难。
要想准确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就要了解文言词汇的用法和意义,尤其是虚词,《论语》中的“之”字随处可见,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字,在全书不过两万余字的《论语》中,“之”字就出现了611次,其中,“之”字用为虚词多达605例,仅有6例用为实词。
一、“之”字的实词用法实词释义比较具体的词,在甲骨文中,“之”的字形由一横以及人脚组成,罗振玉谓:“从止从一,人所之也。
”“之”字在《论语》中保留实词的义项也就只有“往也,适也”,既用作动词,这也是“之”字的本义,可译为现代汉语的“往,到……去”。
“之”字的这种动词用法在论语中并不多见,共6例。
例1 之一邦,则又曰,尤吾大夫崔子也。
(《论语·公冶长》)例2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例3 之三子告,不可。
(《论语·宪问》)以上所引三句话中三个“之”字都是“往,到……去”之意。
其余三处也是如此。
“之”用做实义动词在《论语》中仅得6例,不到《论语》中“之”字的1%,说明“之”的意义在当时已经虚化,更多地作为虚词使用。
二、“之”字的虚词用法《现代汉语词典》中将“虚词”解释为“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000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ac289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a.png)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文1000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第二十一,是孔子对于如何行事的一种准则,也是对于人生态度的一种阐释。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应当以天下之忧为己任,并且为之担忧;而一旦天下之乐来临,我们也应当为之感到高兴。
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人生的一种态度。
下面我将从道德、社会和个人三方面来谈谈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一种道德伦理的体现。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关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仅仅是关心个人的利益。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一个人如果只关心自己的快乐,而对社会上的不幸和困难视而不见,那么他就是一种道德上的败类。
关心社会是每个人的义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社会精神。
当社会出现一些不公正的事情或者存在某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对此无动于衷。
相反,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并努力去解决。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先天下之忧而忧也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态度。
虽然我们不能左右整个社会的运行,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
当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并努力去改善,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忧愁被解决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一种快乐。
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个人生活态度,只有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人生态度。
无论是从道德、社会还是个人的角度来看,都能够体现出这种准则的重要性和价值。
只有当我们能够积极面对社会的问题,并为之担忧;同时又能够乐观积极面对生活,我们才能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我认为这句话深藏着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遵循。
高二作文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
![高二作文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e24baba88762caaedd33d4f7.png)
高二作文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一本书,高歌前唐贞观之治;一段文字,轻唱阳春三月,又颂扬壮志豪情;一个词语,吟诵金秋硕果飘香,又细数古今风流人物……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历史人物,但却没有谁能像孔夫子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恋;中国大地上有无数文化遗址,但却没有谁能像“杏坛”文化这样,引发人们无限的深思与崇敬;中国史书上有无数教人方法,但却没有谁能像《论语》这样启迪人们对事、对人的深刻反省。
《论语》,一本让人反省的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语录。
它教人修身做人,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在杏林中所谈的求知态度,孔子以他一生的修行事迹给了后人求知、做人的行为准则。
告诉你,《论语》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枯燥无味,不只是“知乎者也”这样的干瘪字句,翻开《论语》,仿佛就可看见弟子欣然受教,孔子倾其相授的场景。
两千七百多年前,孔子就总结了学习求知的方法。
他曾教导弟子仲由,对待知识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从孔子的话语中,你是否体会到孔夫子想要传达的深意呢?不错,孔子就是想要告诉仲由,对待学问就应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可谓真智慧!学习过程中,如果你是用“闭门造车”的态度,那么你还指望会获得新的知识吗?为了自己的面子,不知道装知道,就知识又怎能升华呢?所以,不耻下问便是孔夫子做学问时所信奉的准则,不要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只要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又有什么不可谦虚请教呢?翻开《论语》另一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不知人不愠,不宜君子乎”,便引发我无数的遐想。
这不正是孔子提倡的思想“仁”的两个方面之一的“恕”?孔子要推己及人,乐于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自己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现今社会,“恕”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所需的方法,在几千多年的古人们,都知晓这个道理。
可是,身为21世纪新新人类的我们,却忘了这个字,邻里之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吵得面红耳赤。
孔子曾为了传颂这个思想学说周游列国。
论语论文_精品文档
![论语论文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89722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9.png)
论语论文《论语》读后感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记载成《论语》。
我们初中学习《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学习这一课程我有了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下面是我对学习《论语》之后里面两则论语的理解与认识。
《论语十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过来就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当时初中老师讲课的时候只是让我们背诵,了解他的翻译,并没有过多的解释。
上大学之后又开了这一课时,老师深入讲解其中的意义。
老师说孔子的话只是几句却有深刻的意义。
外国友人经常佩服我们孔子所说的话,只是几个字却道出很深刻的意义。
《论语十则》第四则我也很有体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过来就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读书却不思考其中所蕴涵的意思。
中国教育现在仍是填鸭式教育,我们也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
总是认为学习很多知识都是无用的,现在考虑一下是我自己没有用心去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
所以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
上学时候很爱空想,空想自己会怎样。
没有去认真学习自己该学的知识,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学习很不好。
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之后我了解到很多自己以前忽略的知识。
自己以前盲目的知识。
从这一课我学习到很多知识。
老师说很多外国友人现在研究我们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子,他们很想学会中国的文化知识。
我想我以后要重视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我学习的旅游英语,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更加重视自己的中国文学知识积累,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让自己可以为文化的发展可以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500
![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写一篇议论文500](https://img.taocdn.com/s3/m/2b1856d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0.png)
论语作文议论文【精选7篇】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在中华几千年封建王朝里被奉为治国圭臬。
《为政篇》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
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
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领先。
《八佾篇》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
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
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
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所以,儒家思想里的孝顺理念极大丰富了中华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内涵。
论文引用论语怎么算
![论文引用论语怎么算](https://img.taocdn.com/s3/m/93816d2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f.png)
论文引用论语怎么算
论文引用论语分直引和间引。
直引添加注释,表明出处不算重复率。
间引没有标明出处,算重复率。
写论文引用论语里一句话这个是算重复率的,你可以稍微修改几个字就好了。
论文重合度是学术论文在内容上的相似或重合程度,通常用来检测论文是否抄袭,一般高校将重合度30%以上定为抄袭的文章,即论文审核不通过。
首先,引用论语算不算抄袭,与标注出处没有任何关系。
所有这些都靠系统的阀值来决定。
该套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阀值,该阀值为3%,以段落(或章节)的字数来计算,单篇文献低于3%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之”字用法论文
摘要:本文对《论语》中的“之”字用法逐一作了分析探讨,《论语》中的助词“之”,主要用作结构助词,跟现代汉语“的”字基本相同;少量用作语助词,其作用是表示一种舒缓语气。
作为语言现象,固然有其普遍规律,但往往也有例外的情形。
对于这一词语的探讨,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阅读和学习后代文言文,也将是不无裨益的。
《论语》一书是用来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式著作,它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据杨伯峻先生推算,该书当始编于春秋末年,编成于战国初年,历时三十至五十年以上。
其语言反映了当时的口语,又经孔子弟子的加工、纂修,因而简炼、准确、朴素而含蓄,同时,它成书于先秦时代,较鲜明的体现了先秦词汇面貌,对后世书面语言的发展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一、“之”作动词
《论语》中此种用法共8例。
“之”作动词,意思是“到……去,往”。
在甲骨文中,“之”的字形由一横以及人脚组成,一横表示起讫之地,整个字形似人离开此地将要到某处。
故“之”的本义为“往,到……去”。
例1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论语·公冶长》)按:此句中“之”是动词“到”的意思。
“之一邦”译为“去一个国家”。
例2之三子告,不可。
(《论语·宪问》)按:“之三子告”中“之”
为动词“去,到”之意,此句译为“孔子去告诉了三位大臣,他们不肯出兵。
”
以上各句中“之”都用作动词,这是“之”的本义。
从《论语》一书来看,“之”作本义讲,用例很少。
二、“之”作代词
代词“之”是由指示代词“之”发展而来。
在甲骨文中指示代词“之”就普遍应用了。
如“御之兄丁”(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2·29·3片),“王夕入于之,不雨”(《殷契萃编》697片)。
《论语》中没有发现这种用法,更多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在句中作宾语。
代词“之”在《论语》中共出现314次,占全部“之”字的一半以上,大都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少数用法同“其”,作定语。
下面分别叙述。
1.作动词宾语(299次):代词“之”作动词宾语,依其组句的形式,有以下八种类型:
(1)作句末宾语:“之”字作句末宾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主谓谓语句的宾语,复指主语;二是作一般句子的宾语,或承前指代,或探后指代,或泛指一般事物。
a.作主谓谓语句宾语,复指主语。
例如:①夏礼,吾能言之,祀不足征也。
(《八份》)
b.作一般句子的宾语。
例如:②学而时习之。
(《学而》)(“之”,承前泛指所学的东西。
)
2.作介词宾语(9次)代词“之”作介词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
例如:(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之。
(《先进》)
(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停。
……吾不能徒行以为之梓。
(《先进》)(9)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卫灵公》)例(8)“为之梓”,就是“为之作掉”,“之”指代颜渊,“停”,名词用如动词。
3.用法同“其”。
表示领有(6次):这种句式,王引之、马建忠、扬树达等认为“之”字同“其”,表示领有,也就是作后面名词的定语;以《古代汉语》(王力先生主编)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是“双宾语句”,“之”是“间接宾语”。
我们认为用法同“其”的观点是正确的,符合语言实际的。
例如:(10)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公冶长》)(“之”指代“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
三、“之”作助词
一般来说,这是“之”字的基本的和常用的用法。
根据黄侃先生的意见,这类“之”字可以看作“只”的借词。
此系一家之言,传布非广,聊备一说。
作助词用的“之”字,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1.作结构助词,表偏正修饰关系,近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字。
如: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又见《里仁》)②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俏》)③孰谓郸人之子知礼乎里入太庙,每事问。
(《产份》)④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里仁》)⑤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子罕》)⑥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乡党》)⑦(子贡)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日:“嗯卫斗答之人,何足算也!”(《子路》)⑧樊迟从游
于舞零之下。
(《颜渊》)在以上诸例句中,“之”字用来表示定语同中心词之间的限定修饰关系,与现代汉语中“的”字的用法十分相近。
、`
2.作结构助词,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即将一个成份完整的句子作为一种句子结构成份使用,又称“取独词”。
如:①夫子之求之也,其异诸人之求之软矛。
(《学而》)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③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八俏》)④古者育冬不出,耻躬冬不逮也。
(《里仁》)⑤子曰:“赤冬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雍也》)⑥子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⑦曾子言曰:“鸟冬存死,其鸣也哀;人冬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这类用法的特点,是用于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成为较复杂句子的结构成份。
四、结语
以上对《论语》中的“之”字用法逐一作了分析探讨,总而言之,《论语》中的助词“之”,主要用作结构助词,跟现代汉语“的”字基本相同;少量用作语助词,其作用是表示一种舒缓语气。
作为语言现象,固然有其普遍规律,但往往也有例外的情形。
对于这一词语的探讨,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阅读和学习后代文言文,也将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宋学农,东炎等主编.古代汉语(下册)[M].济南:山东大学
出版社,2005.
[3]李义海,李葆嘉,刘乃叔主编.古代汉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新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5]吕叔湘.语法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