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靶向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靶向给药系统是一种将药物精确地送达到特定靶点的方法。
它通过选择合适的药物载体或药物传递系统,使药物能够在体内靶向特定组织、器官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更高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需要的副作用。
靶向给药系统可以通过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多种方式实现。
其中常见的方法包括纳米技术、脂质体、多黏度胶体、靶向抗体等。
靶向给药系统对于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有很大帮助,并且能够降低药物剂量和频次,从而提高患者的便利性和治疗效果。
药剂学4 靶向制剂概述
(5)具有运转足够量药物能力,而且有一 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降解速度。 释药速度适宜,保证在靶区释放出大量 药物。
免疫磁性微球靶向原理示意图
二、栓塞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动脉栓塞是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 物输送到靶组织或靶器官的医疗技术。 栓塞的目的是阻断对靶区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使靶区 的肿瘤细胞缺血坏死,起到栓塞和靶向化疗的双重作 用。
迄今,研究最多的被动靶向给药制剂是
Liposomes
Micro-
emulsions
Microspheres Nanoparticles
Microparticles drug delievey systems
微粒给药系统为分子组装体,药物分子包裹在载体内, 通常在微粒核心。 微粒给药系统可使药物与周围环境分离,保护药物避 免酶的降解。 由于不需共价连接,因此一种药物载体可装载不同种 类的药物,并且较大分子连接物有更高的载药量。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
是将药物包封于
类脂质双分子层内
形成的微型泡囊。
聚合物纳米粒
聚合物纳米粒(polymeric nanoparticle)
由各种生物相容性聚合物(biocompatible polymers)制成,
粒径在10-1000 nm。
药物被包裹在载体膜内称为纳米囊, 药物分散在载体基质中称为纳米球。
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AUCi)s
不同制剂同一组 织或器官比较
式中:AUCi是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
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脚标p和s分别表示药物制
剂及药物溶液。
r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组织有靶向性,
re愈大靶向效果愈好,等于或小于1表示无靶向性。
靶向制剂专题知识讲座
疾病状态会变化病理组织旳pH
实体瘤细胞外pH6.5低于生理pH7.4溶酶体囊泡内pH明显低于细胞质pH消化道不同部位pH不同
pH敏感脂质体 具有pH敏感基团旳脂质制备而成,在低pH时脂肪酸羟基质子化引起六角向形成,造成膜融合而到达细胞内靶向和控制药物释放旳功能
Fan Y, Chen C, Huang Y, et al. Study of the pH-sensitive mechanism of tumor-targeting liposomes.[J]. Colloids &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23, 151:19.
转变温度取决于磷脂
酰基侧链越长,T越高脂肪酸不饱和度增长,T越低磷脂纯度越高,T越窄
DPPC T=41摄氏度
不同百分比混合可制备具有不同相转变温度旳热面脂质体
DSPC T=55摄氏度
也可将碳酸氢铵包载于脂质体内水相,当温度高于40摄氏度时,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和二氧化碳使脂质双分子层破裂
Gao W, Hu C M, Fang R H, et al. Liposome-like Nanostructures for Drug Delivery.[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Materials for Biology & Medicine, 2023, 1(48):6569-6585.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
第二十章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
CONTENTS
第一节 概述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oriented drug delivery system,简称TODDS)又称靶向制剂,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经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构造旳给药系统.
制剂工艺学——非肠道靶向给药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
2.5 制备方法 2.5.1 注入法 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 剂中(一般多采用乙醚或乙醇),然后将此药液经注射器 缓缓注入加热至50℃~60℃(并用磁力搅拌)的磷酸盐缓 冲液(可含有水溶性药物)中,不断搅拌至有机溶剂除尽。
2.5.2 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中, 然后将氯仿溶液在玻璃瓶中旋转蒸发,使在烧瓶内壁上形 成薄膜;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烧瓶中 不断搅拌。
维甲酸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
维甲酸(RA)是一类抗皮肤角化异常和细胞诱导分化药, 常用于治疗寻常性痤疮。普通制剂外用时,由于皮肤特别 是表皮非细胞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仅少量经皮吸收,难以 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发挥治疗效果,且对皮肤有刺激性。
实验主要以磷脂和胆固醇等为膜材,以RA的包封率和 粒径等为指标,筛选出载药量符合要求、包封率较高和粒 径均匀的维甲酸脂质体(LRA),为该药新剂型开发及临床应 用提供参考。
维甲酸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
2.2 游离量的测定:取相应LRA 4 mL,在100 000 g和4℃ 条件下离心2 h,HPLC测定上清药物含量,即为游离 药物浓度。 3.粒径测定 将LRA用相应的缓冲液稀释到一定程度,臵于激光粒度 仪(PCS)槽内进行分析测定。
维甲酸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
4.工艺考察
磷脂和胆固醇的含量、加入药物的比例、合适的工艺 流程是影响药物包封率的主要因素。脂质体粒径大小、形 态和均匀性是提高药物包封率和保证临床应用的重要指标
在加入RA的药物含量不变(25mg)的情况下,对磷脂 和胆固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不同含量和比例的考察。
批号 03120501 磷脂/g 4 胆固醇/g 1 包封率/% 96.89 平均粒径/nm 756.4 多分散系数 0.15
第18章靶向给药系统
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一般 大于7μm的微粒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 织或摄取 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 除, 小于10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
2,主动靶向制剂
药物载体的表面修饰,靶向于体内的某一特 定部位.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 体,糖基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微球,修饰的 钠米粒等; 前体药物:抗癌药前体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 物,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18.4.2 微粒
微粒(microparticales)是指一类粒径在微 米级的载药粒子,包括微球(microsphere) 和微囊(microcapsule)
磁性微球、热敏感微球、pH敏感微球、血 管栓塞微球。
纳米粒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作用,主要分 布于肝Kupffer细胞,其次是脾、骨髓等。 减少或避免纳米粒载体在体内对吞噬细胞 的趋向性,需加以修饰。如长循环纳米粒。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利用某种物理化学方法使载药微粒在特定 部位发挥药效。 磁性靶向制剂:磁性微球、纳米粒 栓塞靶向制剂:栓塞物→靶组织 热敏靶向制剂:热敏脂质体 PH敏感的靶向制剂: PH敏感脂质体(利用肿瘤间质液的PH值比 周围正常组织显著低的特点设计)
18.2.2 其它分类
磁性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是通过在脂质体中掺入铁磁性 物质制成,使其进入体内后在体外磁场的 效应下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 中的靶向给药。 磁性脂质体通常由铁磁性物质、抗癌药物 及脂质体等组成
免疫脂质体
用单克隆抗体修饰脂质体制成免疫脂质体 作为药物释放载体,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抗 原阳性的癌细胞,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 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延长药物血中的 半衰期。 免疫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研究的最多,可 以用作肿瘤化疗或生物治疗的载体。
肠靶向药物
1、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系指()。
A、通过适当方法,使药物口服后,在小肠释放,被运送至结肠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B、通过适当方法,使药物口服后,在小肠释放吸收,经全身分布到结肠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C、通过适当方法,使药物经口服后避免在胃、小肠释放,运送至结肠后释放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D、通过适当方法,使药物经口服后避免在胃、小肠前端释放,运送至回盲部后释放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你的答案: D2、在新版中国药典中,关于结肠定位制剂错误的表述是?()A、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B、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中不释放,而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的制剂。
C、结肠靶向肠溶片属于结肠定位制剂D、结肠肠溶胶囊属于结肠定位制剂你的答案: B3、结肠靶向制剂不利于治疗的疾病是?()A、脑肿瘤B、结肠肿瘤C、哮喘D、结肠炎你的答案: A4、采用结肠靶向制剂治疗结肠局部病变的优点不包括()。
A、患者顺从性高B、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C、起效迅速D、是治疗结肠局部病变的最好给药方式你的答案: C5、采用结肠靶向制剂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优点不包括()。
A、结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B、利于肽类和蛋白类药物的口服结肠吸收C、结肠是某些抗癌药理想的靶向吸收部位D、利于具有时辰节律变化疾病的治疗你的答案: A6、关于结肠的生理环境,不恰当的表述是()。
A、结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多糖和蛋白质的发酵,水和电解质的重吸收,以及粪便的形成、贮存和清除B、结肠内容物含有种类丰富的大量细菌,发挥广泛的适应性代谢活性C、结肠微菌群的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和产生特殊的酶D、结肠分布较少的淋巴结和淋巴管,不利于药物的淋巴转运你的答案: D7、结肠给药的局限在于()。
A、药物在结肠的滞留时间长,不利于有效吸收B、较小的吸收表面积和粘稠的内容物,不利于药物的有效吸收C、全结肠释药,不利于结肠局部病变的治疗D、结肠靶向制剂必须经灌肠给药,不如注射给药方便你的答案: B8、影响药物在结肠部位转运和吸收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摘要:靶向给药系统也被称作靶向治疗药物。
本文主要针对靶向给药系统进行阐述。
主要介绍靶向给药系统的优势与原理、各种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等。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剂型,靶向给药正文: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又叫做靶向治疗制剂。
通过局部给药或者通过血液循环选择性的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
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靶向给药系统的概念由Ehrlich 在1906 年提出。
Florence 在1993 年创办了有关于靶向制剂的专业学术期刊“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 ”[1] 。
在普通的药物治疗中,药物不仅仅在病变部位发生治疗作用,而且还与正常的组织器官产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提高药物的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
其主要优点有[2] :1 将药物靶向的运送到靶组织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靶向制剂主要利用了病变部位的独特性质,采用了特殊的载体将药物传递到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非靶向部位的分布,因而提高了药物的作用的效果。
2 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的细胞的毒性。
靶向制剂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分布,减少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
3 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改善药物的分散性。
5提高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改善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等缺陷等。
靶向给药系统的原理(1)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制剂、生物化学靶向制剂、生物免疫靶向制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几类。
(2)按靶向源动力[3,4] 可以分为主动靶向制剂(TDDS 主动寻找靶区)、被动靶向制剂(TDDS 被动地被选择摄取到靶区)、前体靶向药物。
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经过特殊修饰的药物载体把药物定向的运送的病变区而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
主要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等。
靶向制剂简介
靶向给药系统的简介王洪药物制剂1班学号:20051186摘要:现代医药市场是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实力的竞争。
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
在新世纪世界医药事业中,DDS的研究开发始终是领先于其他研究方向的,主要表现在缓释给药、控释给药、微粒载体、粘膜给药、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而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却处于领先地位。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发展,现状。
Abstract:Modern medicine is the market of new products, new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ength of the competition. New products and new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o survive, the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medicine in the world in the cause of DDS,and the DD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ahead of other research directions.But The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is a leaderKey words:target durg,DDS,products,The present situation.正文:1.靶向给药系统的概述。
1.1靶向给药系统的意义:在于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从性。
1.2靶向给药系统的过去:P aul Ehrlich很早就提出了“魔弹”理论,就是这个理论开启了近代靶向制剂研究的大门。
而靶向给药系统是第4代给药系统,却有着惊人的发展。
1.3靶向给药系统的定义:在机体的特定部位调控药物的释放与摄取,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或者使药物免受释放、防止在机体的某些部位产生副作用,将药物选择性的传递到机体的特定组织、器官和细胞群。
靶向制剂4
三、特点:
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 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 顺应性。
靶向制剂还可以解决药物在其他制剂给药时可能遇到 的以下问题: ①药剂学方面的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②生物药剂学方面的吸收小或生物不稳定性(酶、pH 值等); ③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而缺乏特异 性; ④临床方面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之比) 低和解剖屏障或细胞屏障等。
肾靶向给药系统
肾脏靶向治疗的优势:
与其他器官相比, 肾脏具有有利于实现药物肾脏靶向的条件: 1、肾血流量大, 正常人安静时每分钟约有1000-1200ml血液 流经肾脏,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 -25%,以每克组织计算,肾 脏是全身血流量最多的器官。所以药物容易到达肾脏。 2、 肾脏具有转运系统, 通过转运能使从载体释放出的药物 在肾脏内重新分布。 3、肾脏具有一些专有的酶, 肾脏能通过代谢转化处臵许多 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物质 4、肾脏是许多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脑靶向给药系统
脑是人体中枢神经活动的中心,也是神经 系统最复杂的部分。但大部分活性药物不能透 过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致使诸多脑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存在 困难。如何克服血-脑屏障历来受到国内外学 者的关注。
研究表明血-脑屏障是相当稳定 的,物质通过屏障的能力和分子的大 小、脂溶性、荷电性、血浆蛋白质结 合程度、特定的载体转运系统等有关。 中药中的芳香类物质,如薄荷、冰片、 麝香等可通过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 的紧密连接进入脑内; 此外,某些病 毒和细菌也能通过神经传导进入脑内 从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肾靶向药物载体系统:
1、低分子量蛋白质( LMWP)载体:LMWP是分子量低于30 000道 尔顿的低分子量蛋白质, 包括酶(如溶菌酶)、免疫蛋白(如轻 链的免疫球蛋白)、肽类激素(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细胞色 素等, 可以在肾脏近端小管被特异性摄取, 和药物结合后在血 液循环中保持稳定 ,比较适合做肾靶向药物的载体。
曾第十一节 靶向给药体系
4、栓塞靶向制剂(动脉栓塞) 栓塞靶向制剂(动脉栓塞) 通过插入动脉导管将栓塞物输入到靶组织或靶器 官阻断癌组织的供血和营养, 官阻断癌组织的供血和营养,使靶区的肿瘤细 胞缺血坏死,并释放药物的技术。 胞缺血坏死,并向制剂: 按不同载体制成的被动靶向制剂: 脂质体 乳剂 微球 纳米粒、纳米囊 纳米粒、
8
1、脂质体(liposomes) 脂质体(liposomes)
又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又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 中间形成的微型泡囊。 中间形成的微型泡囊。
17
(三)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 定部位发挥药效
类型: 类型: 磁性靶向制剂 热敏感靶向制剂 pH敏感靶向制剂 pH敏感靶向制剂 栓塞性靶向制剂
18
1、磁性靶向制剂 应用磁性材料(三氧化二铁) 应用磁性材料(三氧化二铁)为载体 磁性材料 将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 1)磁性微球 2)磁性纳米球 利用体外磁场引导, 利用体外磁场引导,药物制剂通过血管到达并定 位于特定靶区。 位于特定靶区。
19
2、热敏感靶向制剂 、 利用对温度敏感的材料为载体
– 1)热敏感脂质体 ) – 2)热敏免疫脂质体 2)
在热疗机的局部作用下, 在热疗机的局部作用下,增加脂质体膜 的通透性,使热敏感制剂在靶区释药。 的通透性,使热敏感制剂在靶区释药。
20
3、pH敏感靶向制剂 pH敏感靶向制剂 利用肿瘤间质液的pH值比正常组织显著低的特点 利用肿瘤间质液的pH值比正常组织显著低的特点 pH 而设计这种脂质体在低pH范围内释放药物。 而设计这种脂质体在低pH范围内释放药物。 pH范围内释放药物
5
(一)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
眼部释药: 二叔戊酰肾上腺素 肾脏释药:7-谷氨酰-L-多巴
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将药物与聚合物、抗体、配体以共价键形成分子 复合物,借助EPR效应聚集于肿瘤细胞中,在局 部低pH环境或酶作用下,聚合物降解,药物释放 发挥作用 主要用于肿瘤靶向治疗
由于肿瘤血管生长迅速,外膜细胞缺乏,基底 膜变形,淋巴管道回流系统缺损等 ---导致对大分子物质渗透性增加并滞留蓄积 于肿瘤部位
构修饰,制成具有靶向作用的前体药物是目前TODDS的重要研究 思路。 2、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补充人体 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的新疗法,对于恶性肿瘤、先天性遗
传病、艾滋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的治疗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携带治疗基因片段或杂合体重组DNA质粒,保持其不被核酸 酶降解,顺利地转导入人体靶位的载体将是21世纪初靶向给药
system,简称TODDS ) :即靶向制剂,借助载体、配体 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血液循环而选择 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 剂。
二、靶向给药系统概述
2.靶向制剂特点
靶向制剂特点
降低给药剂量
降低了毒性(LD50) 、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靶向制剂设计复 杂,难于大规模 生长。 机体的复杂性 使设计的难度 较高。 提高患者临床顺应性
制剂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未来TDDS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①靶向水平将由器官水平向细胞和分子水平发展;
②由微粒给药制剂向靶向前体药物发展;
③由构建研究向功能研究、机制研究和体内发研究发展。
如肝靶向纳米粒、单克隆抗体介导前体药物、脑靶向前体药物、肾靶向前 体药物、肝靶向前体药物和肺靶向前体药物的功能、靶向机理和体内分布 代谢的研究正日益增多。 在不久的将来,靶向药物转运系统一定会在世界 上大部分国家内广泛应用并占主导地位。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
h
23
热敏靶向制剂
利用相变温度不同 可制成热敏脂质体。 在相变温度时使脂质 体的类脂双分子层从 胶态过度到液晶态增 加其通透性。(在热 敏脂质体膜上将抗体 交联,可得热敏免疫 脂质体)
PH敏感的靶向制剂
PH敏感脂质体:利 用肿瘤间质液的PH比周 围正常组织显著低的特 点;PH敏感的口服结肠 定位给药系统:利用结 肠PH较高的特点
——是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性
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应或酶反应, 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 作用
h
19
作为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
使前体药物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应仅在靶部位 才存在或表现活性;
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酶须有足够的能量产生足够的活性物质; 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在靶部位滞留而不漏入
h
抗 肿 瘤 药 物 的 载 体
11
抗寄生虫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可定向地将治疗药物有 效地运送到网状内皮系统患病的 细胞中释放药物,可治疗网状内 皮系统疾病(如利什曼病、疟疾)
h
12
抗菌药物的载体
利用脂质体与生物细胞膜亲和力强的特性, 将抗生素包裹在脂质体内可提高抗菌效果。
如两性霉素B用来治疗全身性真菌病,但 肾毒性大,将其包封成脂质体能降低毒性 而保持活性。
h
7
h
8
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具有以下特点
❖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 缓释性 ❖ 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 降低药物毒性 ❖ 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h
9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 向 性,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无毒性 和无免疫原性,已越来越得到广泛 应用。
h
10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具有能增加与癌细胞 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 加药物被癌细胞的摄取量, 降低用药剂量,降低毒副作 用的特点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缓释性 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降低药物毒性 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靶 向 性,适合于生物体内降解、无毒性 和无免疫原性,已越来越得到广泛 应用。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脂质体具有能增加与癌细胞 的亲和力,克服耐药性,增 加药物被癌细胞的摄取量, 降低用药剂量,降低毒副作 用的特点
作为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
使前体药物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应仅在靶部位 才存在或表现活性; 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酶须有足够的能量产生足够的活性物质; 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在靶部位滞留而不漏入 循环系统。
主动靶向制剂类型
长循环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免疫微球 抗癌药前体药物 脑部靶向前体药物 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表面经PEG修饰 表面接上抗体具识别能力 用聚合物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交联 而成 制成磷酸酯或酰胺类 常应用抑制剂(如用卡比多巴抑制 L-多巴再生)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OCSDDS)
靶向制剂(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
——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 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 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的研制有何意义?
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药剂学方面的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 生物药剂学方面的低吸收或生物不 稳定性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而 缺乏特异性 药物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 剂量之比)低
脂质体(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liposome)
——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双分子层内而形 成的微型泡囊。
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
试比较脂质体与胶团的结构特点有何异同?
靶向制剂
2、分类及特点 种类 大小 包封容积 (µ g/mg) 包封效率 (%) 特征 SUV 20-50nm 0.5 LUV MLV 200-1000nm 400nm-3.5µ m 13.7 4.1
0.5-1.0
35-66
5-15
多层结构 稳定 易制备 振摇法
制备
粒度均匀 包封率高 包封率低 包封容积大 脂质分布不匀 制备复杂 超声法 逆相蒸发法 乙醇注入法 乙醚注入法 加压挤出法
(2)按到达的部位来分: 一级靶向:达到病变器官 二级靶向:达到病变细胞 三级靶向:达到病变细胞内的特定部位 目前多为一级靶向及被动靶向
(3)按给药途径来分:分为口腔给药系统、鼻腔给 药系统、静脉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眼部给 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等 (4)按靶向部位来分:可分为肝靶向、肺靶向、脑 靶向、皮肤靶向、肿瘤组织靶向、淋巴靶向等 (5)按载体来分:包括脂质体、微粒、纳米粒、乳 剂、单抗偶联物等 (6)按靶向性机制来分:分为物理靶向、生物靶向、 生物免疫靶向等
3、特点:高效、低毒、稳定
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型,帮助穿越解剖或细胞 屏障,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从而增加 治疗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靠性,提高患者 的顺应性; 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这对于半衰期 短和分布面广而缺乏特异性的药物十分有利;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一些不稳定的药物被靶向制剂 的载体包裹后可以使药物避免与不稳定因素(如 外界不稳定因素及体内酶、pH值等)的接触
靶向制剂
TARGETING DRUG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又称靶向制剂,是指借助 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 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 位于靶组织、靶器官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 系统 一般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及载体无毒 可生物降解等三大要素
新型给药系统进展综述
新型给药系统(DDS)的发展综述摘要本文概述了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其他给药系统给药系统系指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形式。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DDS)的研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研发机构进行药物创新的重要选择。
可分为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纳米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和其他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的迅速发展,一个研究药物传递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新领域一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逐渐成为技术研究的热门。
目前,缓控释给药系统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注射剂、口服固体、液体制剂。
1.口服缓、控释制剂发展状态口服缓控释固体制剂的品种国内以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炎抗风湿药、糖尿病药、止痛药、抗哮喘药、抗癫痫药、全身用抗病毒药、抗贫血制剂、维生素类。
国外涉及的新的品种有激素类药物,如FDA批准麦考酚酸缓释片;喹若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控释片;干扰素,澳大利亚生产的干扰素口含片等。
口服液体控释系统(简称OLCRS)是一种通过液体混悬或乳剂形式供口服给药的控释制剂,这种制剂可直接以液体形式服用,也可以f 临时调配成液体形式服用,分散的微粒可以是微囊、微球、或乳滴,分散介质可以是水、糖浆或其他可供药用的油性液体。
OLCRS是针对幼儿、老人和吞咽困难患者用药的一类新型口服控释系统。
它具有流动性好,可以分剂量,很少受胃排空速率影响,掩盖味道,减少给药次数,降低毒副反应及便于服用等优点。
目前,已有美沙芬、可待因一扑尔敏、苯丙胺茶碱、伪麻黄碱等药物的OLCRS。
靶向给药系统
凝集素
凝集素分子具有两个以上糖基结合位点, 具有结合特异糖基的特点。
机体的不同部位或同部位不同细胞类型表 达的糖基序列不同,非正常的细胞(转化或 癌变)与正常细胞表达的糖基序列不同,因 此以凝集素作为靶向修饰剂,可将药物载 体定位靶向到特定的组织细胞。
18.4 靶向给药系统的载体
18.4.1 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是通过在脂质体中掺入铁磁性 物质制成,使其进入体内后在体外磁场的 效应下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 中的靶向给药。
磁性脂质体通常由铁磁性物质、抗癌药物 及脂质体等组成
免疫脂质体
用单克隆抗体修饰脂质体制成免疫脂质体 作为药物释放载体,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抗 原阳性的癌细胞,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 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延长药物血中的 半衰期。
第18章 靶向给药系统
18.1.1概述 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又称靶向制剂,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 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 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在体内的三次靶向过程. 第一次靶向:靶组织或靶器官 第二次靶向:特定的靶细胞 第三次靶向:细胞内的特定部位.
药物载体的表面修饰,靶向于体内的某一特 定部位.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 体,糖基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微球,修饰的 钠米粒等;
前体药物:抗癌药前体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 物,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利用某种物理化学方法使载药微粒在特定 部位发挥药效。
1. 温度敏感脂质体 2. pH敏感脂质体 3. 受体介导脂质体 4. 掺入糖脂的脂质体 5. 免疫脂质体 6. 磁性脂质体 7. 长循环脂质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向给药系统摘要:靶向给药系统也被称作靶向治疗药物。
本文主要针对靶向给药系统进行阐述。
主要介绍靶向给药系统的优势与原理、各种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等。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剂型,靶向给药正文: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叫做靶向治疗制剂。
通过局部给药或者通过血液循环选择性的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
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靶向给药系统的概念由Ehrlich在1906年提出。
Florence在1993年创办了有关于靶向制剂的专业学术期刊“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1]。
在普通的药物治疗中,药物不仅仅在病变部位发生治疗作用,而且还与正常的组织器官产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提高药物的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
其主要优点有[2]:1将药物靶向的运送到靶组织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靶向制剂主要利用了病变部位的独特性质,采用了特殊的载体将药物传递到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非靶向部位的分布,因而提高了药物的作用的效果。
2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的细胞的毒性。
靶向制剂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分布,减少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
3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改善药物的分散性。
5提高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改善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等缺陷等。
靶向给药系统的原理(1)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制剂、生物化学靶向制剂、生物免疫靶向制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几类。
(2)按靶向源动力[3,4]可以分为主动靶向制剂(TDDS主动寻找靶区)、被动靶向制剂(TDDS被动地被选择摄取到靶区)、前体靶向药物。
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经过特殊修饰的药物载体把药物定向的运送的病变区而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
主要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等。
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利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些特殊的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具特异性的配体来实现主动靶向给药。
将药物以共价键连接到配体上,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
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而将将药物导向特定的靶部位。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将微粒给药系统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被动的输送到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囊等药物载体。
微粒给药系统实现被动靶向的原理在于: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如肺、脾、肝和骨髓等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可以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吞噬摄取,其中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目标病变部位。
如7-30 m的微粒可被动靶向肺部位,而小于50 nm的微粒可靶向骨髓组织。
此外微粒给药系统的靶向性可通过控制控制表面电荷、颗粒的大小、选择不同表面化学性能的载体材料等来实现靶向给药的目的。
前体靶向药物是指将一些药物与适当的载体反应制备成前体药物,给药后药物就会在特定部位释放,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根据病变部位或者肿瘤细胞的独特的代谢特点及不同的营养物质的需求特性将药物进行合理的前药化修饰而获得治疗效果明显,毒副作用少的药物。
例如有人利用肿瘤细胞对维生素B12的高需求的特点将维生素B12与秋水仙碱进行前药化修饰结合获得了肿瘤靶向治疗药物。
有人根据肿瘤组织的高金属蛋白酶表达的特点将秋水仙碱与金属蛋白酶底物多肽结合而获得活性较好的前体药物。
有报道将含有心肌靶向肽(CTP )和光敏剂,二氢卟酚e6(CE6),制成的CTP-CE6的纳米颗粒静脉注射对小鼠,大鼠,羊等动物模型给药后,再用激光照射动物模型心肌,引起局部,肌细胞的特定消融85%的效率,恢复窦性心律而不附带损害的心脏的其它细胞类型,而恢复心脏的正常心跳节律。
这种细胞靶向方法可以减少和改善心率失常患者的消融治疗术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按靶向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淋巴靶向制剂、骨髓靶向制剂、结肠靶向制剂、脑靶向制剂等[5]。
肝靶向给药主要的肝靶向系统有主动靶向、被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
肺靶向给药是利用微球作为药物的载体,静脉注射以后微球被肺毛细血管拦截而具肺靶向性。
用来治疗肝部的疾病,如肝癌,肝炎等。
肺靶向制剂主要是根据肺部的的生理结构和组织特点,通过不同的大小的粒子在肺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穿透能力。
控制粒子的大小实现药物在肺部不同部位的靶向分布。
肺部有着大量的吞噬细胞。
当载药微粒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肺部之后,被吞噬细胞吞噬而在肺部富集从而发生治疗作用。
实现肺部的靶向给药。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由于结肠位于消化道的末端,及其由于其独特的酸碱环境,微生物环境是的一般结肠治疗药物不易到达治疗部位。
即使到达治疗部位也由于细菌的的分解等使的药物难以发挥疗效。
因此结肠靶向制剂应运而生。
结肠靶向制剂是利用结肠的高PH环境而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
根据不同的PH环境此外还有报道有人将二氨基环己烷铂(Pt)和25kDa 的羟丙基甲基聚合物形成pH敏感的键。
载体药物复合物将二氨基环己烷铂(Pt)靶向的运送到肿瘤部位,在肿瘤部位的特异性的PH环境下选择性的将二氨基环己烷铂(Pt)水解下来,从而靶向性的杀死肿瘤细胞。
淋巴靶向制剂。
淋巴系统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疾病在淋巴系统发生。
如淋巴结核,丝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此外还有一些疾病借助淋巴道而转移。
如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细胞。
此外淋巴结是病菌和癌细胞入侵的关键之处。
为了防止恶性肿瘤细胞细胞的转移,同时防止全身化疗和放疗对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灶的疗效差或无明显作用,利用淋巴细胞具有吞噬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的特性,将化疗药物和载体材料通过各种方法制备得大分子物质和微粒,给药后,药物通过淋巴管道到达淋巴结,而达到淋巴靶向给药的目的。
脑靶向制剂。
由于脑与脑外环境存在着血脑屏障,使得普通的药物如亲水性较大的药物等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功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治疗作用。
同时由于血脑屏障上存在一些药物外排系统,使得一些抗肿瘤药物等难以透过血脑屏障,而难以发挥治疗作用。
根据血脑屏障上存在受体介导的转运系统,其能够和特异性的配体结合,将相应的物质转运到中枢神经系统。
因此可以在载药结构上连接一些受体识别的多肽结构,实现药物的脑部靶向转运。
例如有人将血管肽缀合的聚(乙二醇)共聚(ε-己内酯)纳米颗粒双靶向给药系统,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
(4)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眼用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口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等。
(5)此外靶向制剂按载体的形态和类型可分为脂质体、包合物、微球剂、毫微球剂、单克隆抗体偶联物等。
其中脂质体(1iposome)作为药物载体,其最大特点是具有靶向性。
脂质体制剂是把药物包裹在双分子脂质膜中。
此种磷脂膜与生物膜类似,成为药物的载体。
具有与细胞膜的亲和力强,使癌细胞摄取增多,提高疗效,增加耐受性。
使抗癌药物具有一定的靶向性,从而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样作用。
由于磷脂膜具有亲水基团和亲脂基团,可分别包裹脂溶性药物及水溶性药物。
毫微粒(nanoparticles)其粒径范围为在10到1000nm 之间。
为胶态分子缔合物,分散在水里具有乳光的现象。
在将毫微粒作为靶向制剂时,可以在毫微粒的表面上进行各种修饰而达到靶向给药的作用。
微球剂(microspheres)是一种将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凝胶微球,它的粒径范围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之间。
在微球中包裹有药物。
由微球制成的药物制剂能够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特性。
例如有人将药物和磁性材料共同制成微球剂,用药后,在病变部位施加一个磁场,使得药物在磁场部位富集,而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6)按给药方式可分为口服靶向制剂、注射给药靶向制剂、经皮给药靶向制剂及植入靶向制剂。
参考文献[1]连佳芳,秦葵,徐彪。
靶向给药的研究进展。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6,6,4卷,2期。
[2]陈飞虎。
靶向给药系统。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 Mar;20(3)[3]杨荣平,永勤,张小梅,王宾,豪励娜。
靶向给药系统设计理论研究概述。
重庆中草药研究,2006,6,53(34)[4] 张三奇,连佳芳。
靶向给药一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2)[5] 戚静燕。
靶向给药在各脏器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师,2007年第10卷第2期(6) 杨华元,张明刚。
靶向药物转运系统。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1年,第15卷第5期(7) 扬晓春,张强,昊霖。
我国药剂学靶向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
中国药学杂志,2001年12月,36卷12期。
(8) 林志航。
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海峡药学,2005年,第17卷,第2期(9) Loekman RJ,Mumper MA,Khan,et al。
Nanoparfiele technology for drug delivcry~lossthe bleed—brain barrier[J].DrugDev htd Pharm,2002,28(1):13(10) su M.He Q,Zhang ZR,et a1.Kidney-targ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N-aeety-L-glutamic prednisolone prodrug[J].Acta Pharm Sin,2003.38(8):62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