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_刘备_孙权的用人之道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
乱世重才:看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态度及差异任用人才到底应该看重道德还是看重才能,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有道德没能力的人,办不出什么业绩;有能力没道德的人会影响社会风气,有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小编以为,在平世当中看重道德,在乱世当中就应该看重才能,这一点在三国时期的乱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刘备、曹操、孙权的才能大于道德的用人态度。
曹操:唯才是举、容忍小过曹操的一个比较著名的举措,就是唯才是举。
曹操发布过一篇《举贤勿拘品行令》,其中明确表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他有不仁不孝这样巨大的人格缺陷,也要把他们举荐上来,为自己所用。
可以说曹操是深知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道理。
在东汉末年这样的分裂的乱世当中,如果想要打败别人,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必须要用到才能,道德不但无济于事,有的时候反而会成为曹操的掣肘。
要知道曹操行的是篡位之事,滥杀官僚的事情不在少数,为筹集军费还有过大规模盗墓的行为。
如果是一个道德水准很高的人,肯定要阻止曹操做这些事情的。
《举贤勿拘品行令》:“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也是贯彻了这种用人态度。
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丁斐。
丁斐是曹操的老乡,可能与长期与曹家联姻的丁家有关。
丁斐很有能力,在“潼关之战”的时候还救了曹操一次。
不过这个人很贪财,经常触犯法律。
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叫做毛玠,做丞相东曹掾,是负责人事迁除的官员。
毛玠很有道德标准,看不得丁斐犯经济错误,频频检举他。
曹操则认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于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带来的收益要高于他贪污的亏空,所以曹操一直对丁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魏略》:“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太祖笑,顾谓左右曰:'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刘备:人尽其用、网开一面刘备身为一个军阀,虽然不能达到纯粹的君子的范畴,但道德标准比曹操是要高上不少。
三国里的大人物用人之道!(值得收藏)
三国里的大人物用人之道!(值得收藏)三国演义不仅是经典文学作品,更多的时候,它就象是一本企业管理书,在书中不同领袖的用人之道尤其值得琢磨。
所谓: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就是担心本来就已经深具城府、老谋深算的老辣、老姜们更加善用权谋,变得老奸巨滑。
那么,作为管理书的三国演义中最有成就、最著名的三个老板: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的用人之道有什么看点呢?曹操、刘备和孙权,谁是好老板,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个老板在一定时期都能够成就霸业,他们各有各的用人之道。
1曹操三位老板中,曹操风头最劲,个人能力最强,无论是战略规划能力,还是执行力都是一流的,因为凡事亲力亲为,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由他一个人承担,人生大起大落。
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矛盾的,时而英雄,时而奸雄。
他广纳贤才,他手下的团队中谋士、武将无论是人数,还是质量都不错,但在名声上却少有人能跟诸葛亮、关张、周瑜相提并论。
2刘备刘备本人实力最弱,却很有故事,在三国中也分得不少戏份,以至于连曹操都看错人,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有三国中最强的核心团队,手下个个声名显赫,甚至盖过几位老板,如关羽被后世尊为神,成为财富和忠义的代名词,诸葛亮也是后世知识分子的楷模,深得推崇。
刘备以弱驭强,心机足够。
3孙权独有孙权,在三国故事中显得并不出色,继承祖业,虽有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美誉,但英雄事迹却乏善可陈,在三国故事中戏份不多,露脸的机会也少,下属团队除了周瑜,一线明星也不多。
孙权虽然不显山露水,却方正持重,敢于启用年轻和层级较低的干部,以至于稳坐江东,猛如曹操也奈何不了他。
这样的三位老板在历史的某个时间点,三分了天下。
刘备靠的是核心团队,核心团队虽然稳定,但一旦出现状况,后继无人,天下马上危矣;曹操用人来者不拒,实力最强,然而人心复杂,最终无法很好地把握时机一统天下,还是输在了个人谋略上;孙权有勇有谋,虽然从不亲自上阵,但用周瑜作大都督,全权带兵,看人驭人的能力不可低估,在失去周瑜之后,也能不断挖掘新人,因此,一直坚守在江东,坚持到最后。
三国用人之道
职业经理人成长的历程三国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及孙权相比,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谋略及学识都远在曹孙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则远超曹孙。
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终成一方霸业。
选人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选人才时,他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礼请诸葛孔明出山,已成为尊重人才之美谈。
他还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存在种族地域歧视。
当时西凉不属中原,但收服马超后委以重任,封为“五虎上将”。
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
他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虽得了关张俩虎将,但个人势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继被出卖追杀和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中,意识到如没有一位能谋略善统筹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长足持续发展,所以就设丞相之岗,并四处揽才,最终锁定诸葛亮。
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设岗,适才所用的体现。
充分授权也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成功之处。
请得孔明出山后,刘备就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孔明有机会把才能挥洒的淋漓尽致。
刘备还能取人之长,优势互补。
关张赵黄马及诸葛亮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不重叠,权责明晰,使他的团队形成了核心的竞争力。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君主。
刘备忠厚侠义,能善始善终。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或“兔死狗烹”的结局。
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
留人感情留人:刘备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
“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死心塌地。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袁绍,擒获了关羽,曹操对关羽渴募已久,便以礼相待,关怀备至,封为偏将军,赏赤免宝马,而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又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阳长阪坡,刘备被曹操大军追杀,弃妻丢子仓皇逃命,赵云杀入曹军多个来回,最后救出刘阿斗,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于地,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此情此景,谁不为之感动?事业留人:拜孔明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集大权于一身,给了他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与孙权的领导风格对比
THANK YOU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YOUR LOGO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刘备、曹操与孙权的领导风格对比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刘备的领导 风格
02.
曹操的领导 风格
03.
孙权的领导 风格
04.
三国领导风 格对比分析
刘备的领导风格
01
以德服人,仁爱为本
在军事方面,他 善于用兵,多次 击败敌人,统一 北方,奠定了曹 魏政权的基础。
在文学方面,他 的诗歌作品《短 歌行》、《观沧 海》等,展现了 他的文学才华和 胸怀壮志。
孙权的领导风格
03
家族继承,稳固政权
孙权继承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 的基业,成为东吴的统治者
孙权注重家族团结,任用亲信, 稳固政权
孙权善于听取意见,尊重人才, 广纳贤良
度。
特点:刘备善于 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够综合各方面 的观点,做出明
智的决策。
影响:刘备的领 导持和尊重。
启示:作为领导 者,应该像刘备 一样,善于倾听 他人的意见,集 思广益,这样才 能做出明智的决 策,带领团队走
向成功。
重视人才,知人善任
注重法制,维护秩序
孙权重视法律,强调依法治国 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注重选拔人才,任人唯贤 善于听取意见,尊重臣下的建议
三国领导风格对比分析
04
德与权:刘备、曹操与孙权的道德与政治考量
刘备:以德服人,注重仁义道德,善于笼络人心 曹操:权谋至上,注重实际利益,善于运用权术 孙权:平衡各方,注重政治稳定,善于调和矛盾 三国领导风格的差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权谋、孙权的平衡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用人之道
2、聚焦完美,离析缺陷
刘备可谓义薄云天,拥有了安邦之师,定国之相。但用情过 度,把义气与正气本末倒置,丢了性命,失了江山。管理中, 我们认识到义气的狭隘性,正气的必要性。义气有着冲动的 分子,使你有着达成目标的决心,但不能使你走向达成目标 的结果。正气就必要了,它能使你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 坚决的完成目标。 刘备除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皇族后裔”,算是“白手起家”。 他从“落水狗”地东奔西走到形成“三分天下”的势均力敌 之师,我们不得不望洋兴叹。刘备谦恭,随和,大义,重情, 这应该是其利处。企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员工需要这样的领 导。如果你常以领导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么,你 永远也无法走到员工心中去,你怎么也无法听到真实的建议, 你也不会得到栋梁之才。要避免像刘备一样“因同宗不取荆 州”、“因仁义不接徐州”,这是其弊端,当今社会,现代 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告诉你适者才能生存?
三、总结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1.领导艺术:刘备VS曹操
领导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渔夫,另一种
是园丁。他们分别信奉两种不同的管理学: 一种信奉渔夫的管理学,为的是获取、占有 和控制财富;一种信奉园丁的管理学,关注 的则是如何培育和创造财富的过程。 《三国 演义》中就描写了两位富有领导力的英雄。 一位是看重绩效的领导者--曹操;另一位是看 重人情的领导者--刘备。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
看重绩效,更看重人情。领导者好比是交响乐的指挥,通过 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其乐器融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 重绩效不重人情,达不到长远发展。重人情不重绩效达不到 成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 曹操是一个渔夫式的管理专家。本应统一三国。他在道德上 缺少令人信赖的人格,不重人情,疑心重重,最终只能"天 下三分"。 刘备真可谓园丁的"先觉者",三顾茅庐语出"先生不出,如苍 生何",为赵云"单骑救主"掷子于地。刘备很重人情,在绩效 上却优柔寡断。最终导致"白帝城托孤"。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中。
A.《淮南子》B.《楚辞》C.《山海经》D.《庄子》2. 盘古开天的神话属于()。
A.始祖神话B. 创世神话C. 英雄神话D.战争神话3.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屈原D.陆游4. 家喻户晓的励志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出自屈原的()。
A.《离骚》B.《九歌》C.《天问》D.《招魂》5.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自李白的()A.《蜀道难》B.《将进酒》C.《梁甫吟》D.《峨眉山月歌》6. 下面诗歌属于李白绝句的是()A.《蜀道难》B.《静夜思》C.《梦游天姥吟留别》D.《丁都护歌》7. 苏东坡个性丰富,以下哪种不属其特性?()A.乐观豁达B.豪放洒脱C.仁爱宽厚D.处事圆滑8. ()的《文心雕龙》中称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A.屈原B.刘勰C.苏轼D.陆游9. 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由来与诗人()有关。
A.李白B.杜甫C.屈原D.陆游10.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
A.《短歌行》B.《九歌》C.《天问》D.《陌上桑》11. 《三国演义》第14回,身边“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人物是()。
A.孙权B.刘备C.曹操D.孙坚12. 《诗经》风、雅、颂的划分是根据()的不同。
A.地域B.思想内容C.音乐D.功用13. 《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编订所持的说法是( )A.采诗说 B.作诗说 C.删诗说 D.献诗说14. 6. 王维是盛唐()的代表作家。
A.山水诗B.田园诗C.山水田园诗D.边塞诗15. 曹操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
A.《蒿里行》B.《九歌》C.《天问》D.《陌上桑》16. 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17. 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 )A.齐、鲁、韩、马B.齐、鲁、韩、王C.齐、鲁、韩、毛D.齐、鲁、韩、郑18. 下列《诗经》作品属于史诗的是( )A.《伐檀》B. 《采薇》C. 《生民》D.《七月》19. 建安文学的领袖是( )。
领导者的智慧:《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才能与策略
领导者的智慧:《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才能与策略1. 引言在中国文化中,曹操、刘备和孙权被视为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领导者之一。
他们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被收录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
本文将探讨《三国演义》中这几位领导者所展现出来的出色才能和策略,并从中提取出可供现实世界领导者借鉴的智慧。
2. 曹操:谋略胜过勇力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才华和战术眼光的领导者之一。
他善于分析形势,制定长远计划,并善于运用谋略进行政治斗争。
例如,在与袁绍作战时,曹操采用了离间计、连环计等多种策略,最终击败了敌人并统一北方。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也是一个善于招贤纳士、发掘人才的领导者。
他重视人才并给予机会发展,例如举荐荀彧和贾诩等人。
这种英明的用人之道使曹操队伍中的人才层出不穷,为他的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刘备:仁义之道与协调能力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为人称道的领导者。
他以仁德而闻名,对待部下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并与之达成共识。
刘备也是一个有重大目标和长远规划的领导者,他志存高远地建立蜀汉。
在与孙权合作时,刘备展现出卓越的协调能力。
他与孙权成功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并一起对抗曹魏。
这种协调能力使得刘备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保持稳定,并取得了重要胜利。
4. 孙权:平衡实力与外交手段孙权是《三国演义》中最年轻但富有天赋和智慧的领导者之一。
他深谙保持实力平衡和灵活运用外交手段的重要性。
例如,在与曹操及刘备对峙时,孙权善于借助两方势力进行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他与曹操签订了“黄盖投降”奇计,以此掩护自己对刘备进行秘密交涉,最终获得合作机会。
此外,孙权也展现出对人才的重视和善于用人之道。
例如,他重用张昭、顾雍等重要参谋,并借助他们的帮助制定战略和政策。
5. 结论从《三国演义》中了解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些领导者的智慧是非常有价值的。
他们不仅展示出高明的战略眼光和智谋,还体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善于招贤纳士、协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外交手段等方面的智慧。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摘要: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关键词:曹操;人才;领导;领导力;三国志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时候叫阿瞒,沛国郡人,原姓夏侯。
其父曹嵩自小是大宦官曹腾的义子,后把姓改成曹氏。
有人给曹操看相,预测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也”。
此话果然应验,在没落的汉朝乱世时期,曹操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代奸雄而举世闻名。
三国争天下,乱世之时,他带领着无数人才纵横大陆,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术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人才纷纷云集到曹操低下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他一直都在积极主动地争取人才。
曹操在55岁的时候,为了吸引人才颁布了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能力比道德更重要的曹操的人才观。
实际上,曹操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中原而引起的官渡之大战。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强强对决的半决赛。
当时袁绍的参谋许攸向曹操投降,他的这一举动就成了决定成败去向的分岔口。
不管许攸拿出多好的计策袁绍都不听,于是许攸就拿着机密文书找到了曹操。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
曹操、刘备、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备用人(转帖)三国之主,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豪,他们为了谋求祖国的统一,都极其重视用人,并且,事实上他们也很善于用人。
但人才来源和用人条件,刘备最差。
论出身,刘备虽为皇族后裔,但世数悠远,“少时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不甚乐读书。
曹操孙权都出身宦族世家。
孙权自少博览群书,精习经史,“才秀明达,始有知名”(《三国志·吴主传》);曹操二十岁便举孝廉,从文学至兵书,无所不窥,年青时编了一本《兵法提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论基业,刘备起兵下层,白手创业,举兵涿郡时,毫无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可资凭藉;孙权凭借父兄二世余荫,“割据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曹操雄才大略,拥军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
因而曹营和江东人才济济;而刘备则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权籍,屡挫屡奔;而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分荆据益、蜀所得收罗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但是,尽管刘备得人条件远不如孙曹,最后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拉开了天下三分的历史序幕,刘备自己也成了与孙曹并争天下的一方政治领袖。
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善于物色人才,使用人才,并有一套别具特色的用人思想和政策。
归纳起来,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一、从政治上看,刘备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是孙曹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在正统观念几成为社会人们普遍政治信仰的封建时代,刘备打出这一旗号,自较孙曹更易取得民心,招揽人才。
刘备常说:“每与曹操反,事乃可成。
”刘备靠这一点起家,也是靠这一点收揽各地区、各阶级的人才。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承父兄遗业的孙权,遵孙策之嘱:“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 决问周瑜”,对他们委以重任,言听计从,招贤纳士,选贤任 能。于是,名士互相引荐,短期内求得鲁肃、诸葛瑾、顾雍等 贤才,“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并“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 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有阚泽、严畯、 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来投,“孙权敬 礼甚厚”;又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良将数人, “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山相助又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心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 政管理
三国
“桃园结义”,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而已。“桃园结义”如此,赵云面前掷阿斗又何 尝不是如此!就因这一掷,使单枪匹马于百万军 中救阿斗的虎将赵云万般感激知遇之恩,“泣拜 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 “三顾茅庐”求贤,更是有口皆碑,历来被推崇 为礼贤下士的典范。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 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 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 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 之心。刘备以礼贤下士的实际行动获得了诸葛亮 的衷心爱戴,诸葛亮为了报答“三顾”之恩,恪 尽职守,竭尽忠诚,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Three Kingdoms
三国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三、刘备的用人之道
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形成了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场斗争的最后幸存者曹操、刘 备、孙权,相继取得了在中原、西蜀、东吴的统治地位, 揭开了三国争衡的战争序幕。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 出的领导人,他们知人善任,选贤用能,终于在这场反 复无常的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发展壮大起来,成为 雄霸一方、鼎足而立的三个国家。他们兴起和强大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怎样用人的过程,要探求他们兴起 和强大的奥秘,就得从探求他们的用人之道入手。下面 就魏、蜀、吴三国的用人之道,分别谈谈自己的浅见。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
聚才高手——刘备的用人之道刘备与曹操、孙权相比,既无“一城一域”,也无“金融资本”,个人能力更不及曹操,但作为“聚才高手”,刘备长于用人之道和领导艺术,终从“织席贩履”的一介布衣,成长为蜀国之君。
精选人才,不拘一格刘备在选人上不重多,而在精。
其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卓越之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
“状乎神而近似妖”的诸葛亮、善于奇谋的法正、善于揽财的刘巴以及关张赵黄马“五虎上将”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
知人善任,优势互补知人,敢用比自己强的人,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法正以及“五虎上将”等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能攻能守。
刘备作为一个蜀国的核心,非常注重人员配臵平衡,岗位设臵优化,权责明晰,使整个团队达到了最完美的人才组合,提升了核心的竞争力。
用人不疑,唯才所宜刘备对属下一群文武众臣充满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样生性多疑,处处设防,其中充分授权是其用人的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刘备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出任丞相兼三军统帅,把军中大事一概交给他打理,很少干预,这样才使诸葛亮有机会把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刘备通过封候,使五虎上将分管五大区域,各自有了事业上的定位,才使其在三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当刘备被曹操击溃于当阳时,有人言赵云已北去投降曹操,刘备立即以手戟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魏延怒杀韩玄,献城投降,被诸葛亮认为其不忠不义,同时被指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但刘备爱惜人才,仍将魏延收留,委以重任。
坦诚相待,感情留人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
“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最善于作感情投资,以笼络人心,使自己的中坚团队牢而不破,以至于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从创业之初到建立霸业,从四处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象一些古代帝王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或者怕功高盖主,来个“杯酒释兵权”,更有甚者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刘备还善于感情留人,如徐庶。
三国演义中用人之道论文
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摘要:人才是一切财富中之最高财富,关系到事业兴衰成败。
知人善任,择人任势,是将帅重要的组织指挥艺术。
《武经总要》曰:“夫大将受任,必先料人,知其材力之勇怯,艺能之精粗,所使人各当其分,此军之善政也。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用人之道,有慧眼识才,人尽其能,能尽所用;也有用人之弊,德才兼备者被拒之门外,无用武之地,抱憾终身,而少数德劣才疏者却大权独揽,为所欲为,给国家社稷造成及其严重的危害。
善用人者,雄霸一方;不善用人者,大浪淘沙。
关键词:求贤若渴,举贤任能;用人疑心,外宽而内忌;用人善道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93-03一、刘备用人之道刘备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历经坎坷,多受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鼎立中雄霸一方的风云人物。
他主要凭借自己为人称颂的德行和知人善任成就帝业。
刘备用人之道,可概括为如下两点:第一,为人忠义,且讲究政治策略。
刘备用人旗帜鲜明,政治针对性强。
刘备出自汉室后裔,打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这正是曹操、孙权政治上致命的弱点。
此旗号易得人心,便于招揽人才。
纵观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无不打上了正统的反曹政治烙印:名将赵云,一身是胆,宣称曹操是汉贼;军师诸葛亮大骂“曹操为汉贼也”,并表示“决不北向,委身曹氏”。
刘备用人讲究忠义,也以忠义思想教育部众,深得民心。
公元207年,刘备兵败长坂坡,当时他拥有百姓十多万人,辎重数千辆,后有曹操追兵,军情十分危急。
这时手下们建议刘备先逃往江陵,刘备断然拒绝:“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甘愿与士众同命运、共患难。
所以荆州大批有识之士投奔刘备,使其转弱为强,转危为安。
刘备靠忠义赢得民心,招揽四方人才,故而君臣政治目标一致、思想统一、齐心协力、百折不挠。
第二,思贤若渴、平易近人。
在残酷的军事政治斗争现实中,刘备深切认识到要得天下,无智能之士万万不行。
曹操和刘备的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名:***指导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层次:本科学习中心:云南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13年 5 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性格异同及用人之道[提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刘备,他们俩的性格和用人之道都存在异同,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人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窄,这使他成为极富个性的历史人物。
而刘备的忠义形象更反映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
在用人上,曹操霸气,刘备义气。
[关键词]:爱才志向狡猾仁义用人艺术一、曹、刘二人性格中相似之处好结交天下智能之士,有理想远大,做事讲究谋略,常能吸取他人建议为己所用。
勇谋兼备,赏识忠勇之士,善用人心,故能赢得众人拥随,人气很旺。
(一)关于曹操曹操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深知人是创业之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一直把人才建设放在一切的首位,千方百计地广揽天下英杰。
起事之初,他以宗族子弟组成核心力量;然后他多次下“求贤令”,并且“推心以待天下贤士”。
荀攸、程昱、郭嘉等先后弃袁绍投奔前来,曹操视之如心腹,委之以重任,言听计从,信而不疑。
曹操思贤若渴,爱才成癖,每得一英杰之士,便欣喜异常,如获至宝。
他见典伟力大无朋,赞曰:“此古之恶来也!”他昵称许诸为“虎痴”,并说“子真樊哙也!”后得谋士贾诩,喜称“真我子房、陈平也!”其心喜意爱,溢于言表,形诸声色。
他闻知袁绍谋士许攸夜半投奔,不及穿鞋,跣足出迎,屈身示敬,而纳“火烧乌巢”之计。
他为了使贤士为己用,甚至不择手段。
当他得知徐庶为刘备军师时,感叹道:“惜乎贤士归于刘备!”便以徐母为人质,硬是把徐庶弄到手;他多次征聘司马懿而不出,竟派刺客以刺杀相胁迫,司马懿不得不出仕。
曹操对敌方的英杰也非常景慕,必欲得之为己用。
他见杨奉部将徐晃威风凛凛,是一虎将,不愿以力拼之,派人将其说降。
说曹操、刘备和孙权的用人术
我看三国用人术魏蜀吴之所以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情况,直接原因是他们各自用人方法独特、与众不同。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曹操,可以说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记前仇。
如曹操对于许攸和贾诩二人,非常器重。
许攸以前是袁绍的部下,后来投奔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出谋划策成名。
许攸来投奔时,曹操惊喜之余亟不可待地光着脚去迎接许攸,可以看出他求贤若渴。
许攸献计火烧乌巢,曹操立刻采纳,毫不犹豫地相信许攸。
结果,曹操官渡之战大获全胜。
贾诩之前是张绣的部下,在宛城把曹操打得丢盔弃甲,后来投奔曹操也得重用。
刘备最有名的用人典故就是三顾茅庐。
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他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当时刘备已近五十岁,诸葛亮才27岁。
刘备的胸襟很宽广,非常虚心,容得下人。
刘备最受人褒贬不一的当属该不该让关羽守荆州。
论本事,关羽可独霸一方,但关羽性格上有弱点,为人傲气,不能容人,注定会败走麦城。
但是,刘备如果不让关羽守荆州呢?好兄弟关羽肯定不服,对刘备来说进退两难的决策啊。
关羽失荆州,这不能不说是刘备在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误。
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也确保了刘氏蜀国能够得以延续几十年。
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子若不可教,君可自取。
”他这是话中有话,恳切希望诸葛亮能辅佐他儿子。
诸葛孔明闻言后,痛哭流涕,誓死效忠刘氏。
孙权的用人抢来都是十分谨小慎微,善于御人和培养人才。
周瑜是孙策时期的旧臣,孙权不怕他篡权,充分信任他,交给他兵权。
鲁肃从江西跑到江东,投靠孙权,孙权与其交谈了一夜后,完全接纳了鲁肃,委以高参重任。
吕蒙是孙权亲自培养出来的大将军,孙权极力劝说他发愤读书,最终军事才能不逊于周瑜。
曹操曾说了一句公道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位君王用人术彼此不同,结果自然有别。
曹操什么人都可用,不但用自己一手提拔的人才,还重用前来投靠的降将,成就了一时雄霸一方,也正因为如此,也导致了日后晋朝的产生。
蜀国刘备可用之人较少,兄弟情分至上,诸葛亮死后无人可用,益州三派内斗把人才要么排挤走了,要么给埋没了,所以蜀国最先消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0619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论文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统一北方、成就一番霸业,这与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他的用人之道在当时那个乱世纷争的年代是出类拔萃的。
本文主要论述曹操用人的成功之道和失误之处,从曹操爱才、惜才、识才、用才、谅才等方面展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与关注,同时也谈及曹操在任用人才上的失误。
他的用人之道不但在当时,而且对于后人都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用人之道;成功之道;失误之处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
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死激战。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
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军事较量,实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才是政治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曹操就是一位在求贤用人上有过人之处的政治家。
为了笼络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为自己政治理想服务。
他之所以能逐一击败对手,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一番霸业,这与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本文仅就曹操的用人之道作粗浅的探讨。
我认为曹操用人有成功之道,也有失误之处,现将我的看法陈述如下:一、成功之道:1、爱才:曹操生于乱世,有一份安定天下的政治思想,他深知人才对于他成就霸业的重要性,唯才是举这个思想一直贯穿他整个一生。
所以他四处招募人才,礼贤下士,使许多有才之士投于他门下,如谋士中的郭嘉、贾诩,武将中的典韦、张颌等无一不是当时的杰出人物,真可谓是人才济济,这些人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三国演义》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中:曹操在收编了三十万青州军后,有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强大部队。
有了部队还不行,还需要能够调度管理这些士兵的将领,这时曹操便在衮州招贤纳士,一日“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颍川阴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绲之子也;旧事袁绍,今弃绍投操。
古代用人之道_三月风
古代用人之道_三月风古代用人之道------要知人善用。
1、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2、诸葛亮的用人之道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3、刘邦的用人之道《史记高祖本纪》载,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4、刘备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
《三国》孙曹刘的用人策略,教你如何挖掘并留住人才(高管必读)
《三国》孙曹刘的用人策略,教你如何挖掘并留住人才(高管必读)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人才的社会。
如何留住,使用人才始终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所重点考虑的问题。
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源观念的同时,还应参考前人的好的用人理念。
合理的利用前人的用人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而作为现今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以前人为模板,综合考虑自身的长处与短板所在。
通过对比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从而确定自己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用人策略或者自身在企业中的定位。
这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孙权的用人策略孙权雄驻江东,承父兄伟业,基础条件最好,但创业难,守业更难。
孙权在用人方面别具一格、高人一筹。
正是由于他能够知人善任,才使得其麾下人才济济。
孙权用人策略的主要如下:•一是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破格选拔新人。
如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放手让他们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才干。
周瑜三万劲卒破曹军十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州,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
•二是巧妙引导和培养人才。
如他认为鲁肃有“二长一短”,而“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于是便对他提拔重用;吕蒙勇猛果敢但学识不足,孙权就引导他勤奋读书,使得吕蒙长进很快,“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千古流传。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
他听取鲁肃的建议,建立了大学社,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使吴国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出现“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的人才新老接替局面。
(二)曹操的用人策略曹操起兵时,员工不足四千,后来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
他是三国时期最具领导才华的老板,因此对人才的依靠程度也最低,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人才的重视。
曹操用人策略的主要如下:•一是用才宽宏大度、不计前嫌。
在加入曹氏集团之前,许褚曾是山贼,抢劫过曹操的军马。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之术
作者: 刘子宁[1];刘付周[2]
作者机构: [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中共河南省纪检委三室
出版物刊名: 领导科学
页码: 86-8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用人
摘要: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和以权术相驭的用人方法,使其阵营出现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情况;刘备知人善任以及注重情义、以情留人的用人艺术,使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基业最弱和人才来源短缺的情况下建立了蜀汉政权;孙权虚心纳谏、厚相结纳、充分信任的用人之道,使吴国成为三国中实际存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三人的成就说明,用人之道便是成功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争人才中争夭下,在争天下中争人才,“人
才莫盛于三国,亦唯三国一之主各能用人”,清
代学者赵其在其《廿二史札一》中,早已对三
国人才辈出的历史现象作了这样的精辟论述
和高度概括。
三国之主用人,个个有其特色.曹操在革
新吏制中选贤任能;刘备在彬彬有礼中招贤
东汉末,天下大乱,在黄巾农民大起义的
同时,封建军阀、反动紊强也乘势蜂起,一股
股割据势力的混战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极大
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消灭那些以掳掠为业
的反动豪强,使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建
立区域性的安定局面进而为全国统一创造条
件,便成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曹操、刘
备、孙权,就是适应这种历史发展要求的代表
的人物,则一向是真心实意的,能热诚地掏心
窝的说话。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奇袭荆州,
一日一夜追刘备300里,刘备率军南逃,10
多万老百姓跟着刘备走,日行只有10多里,
形势极为严峻。有人劝刘备应丢开老百姓轻
装速退,刘备这时讲了一句颇代表他一生处
世哲学的话:“夫济大事必以一人才为本,今人
归吾,吾何忍弃去】叹《三国志·先主传》)一
.管理艺术
冯世斌
翻开人类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有的时
候,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有的时候却“世无英
雄”,硫星蜜落,呈现人才出现的波峰与波谷。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代堪称是一次
人才辈出的波峰。
领导核心一时间出现了一种奇观:刘备在没
有得到诸葛亮时,征战半生,立推无地;诸葛
亮在刘备去世以后,“连年动众,未能成功”.
((三国志·陈寿平》)二人同时在世时,刘备
精于“心治”,诸葛亮崇尚严政,二人相互补
充,使蜀国的“人治”与法制达到了有机结合,
刘备的识人眼光比诸葛亮亮,诸葛亮的育人
之方比刘备高,二人相互补充,使蜀国的选人
又比曹操、刘备高出了许多。’
纵观三国史料,孙权信赖下级的表现是
多方面的:一是敢于让人们直言。上下直言不
讳,下级均说真话,即使不合孙权心意,他也
不怪罪部下,保证了在大的决策上没有发生
失误。二是敢于在下级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
三是敢于放权胆地将权力授下去,
与育人实现了一致。在历史上这是极为难见
的珠联璧合的一例。
孙权继承的是兄业。论领导素质和个人
才书孙权既比不上曹操,也比不上刘备,但
在信任下属,放手
使用下属,特别是在果敢无
疑地起用亲秀,大胆给育年人压担子方面,他
任凭其去指挥、行事,充分发挥其才智,从不
攀肘。终于造成吴主孙权与下级之间生死与
共的局面,君与臣的关系既有名份上的“义”,
又有兄弟般的“情”。一段时间之内,整个吴
国,犹如家人般的团结。
孙权对臣下众将赤诚相待,无微关怀,放
手使用,换来了群下对孙权的极大拥戴,他们
为孙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超水平地发挥了
偏见,但论改革的胆略和措施,则
远逊于曹操。得人才者得夭下,由于曹操得人
多,所以在三分夭下中取得了有其二的版图。
刘备创立蜀国比魏、吴两国创立均晚,一
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得到诸葛亮的时
间太晚了.蜀国灭亡又比另外两国均早,一个
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刘备死后,蜀国的领导
自己的忠勇才智,抛头颅,洒热血,毫无怨言。
总之,三国是东汉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日
益激化最终导致汉王朝崩溃的产物,群雄混
战,天下大乱的局面为各种人才的出现提供
了广阔的舞台和实践的机会.这是三国人才
辈出的社会条件.曹操、刘备、孙权是适应那
个历史发展要求的各种人才的代表人物。他
们的政治眼光比较远大,都把抢占人才作为
进曹营。曹营很快出现了文有谋臣、武有猛
将、皿卫左右,共同图起的局面.形成了一个
强大的人才群体.对比起来,孙权、刘备集团
也各有一大批能征善战、运筹帷握的武将文
臣,但从人才整体上看,都少于和弱于曹操集
团。刘备和孙权,在选人和用人上,也都打破
了不少世俗
为诸葛亮的“智”,即高超如神的军事战略。诸
葛亮的个人素质、天赋确实很高,无论从“德”
上看,还是从“才”上讲,均可加一个“大”字。
他的大德,突出表现在世界观与人生观高度
统一为自己所追求的政治目标和追随的政
治人物矢志不移。他的大才,突出表现在力挽
狂澜,联吴败曹操于赤壁等大的军事部署和
行动上.正是刘备与诸葛亮的结合,使蜀国的
纳士;而孙权则在休戚与共中推心厚待。他们
都临起在动乱的时代,占据了一方的“地利”,
都施展了“人和”的绝招。
蔺操用人不管出身贵践,不计与己亲硫,
不间历史上有何污点,也不在乎是骂我,还是
捧我,只要有本事、有作为,便千方百计争取
过来,利用起来,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在他的
中后期侧重的是运用手中的权力,靠强大的
36
舆论感召,吸引各类人才。他一生中,以官方
文告的形式,先后下达了三次“求贤令”。第一
次求贤令,他大声疾呼:“夭下尚未安定,此特
求贤之急时也”。要“唯才是举”,一下子就突
破了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第二次求贤
令,着重指出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有行之士
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这想
必是针对当时的改革阻力,表示自己不达目
的不罢休的决心。第三次求贤令则讲得更加
明确具体,即使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他有
“治国用兵之术”,也可放胆录用。曹操在他的
歌赋中,也抒发了统一夭下,招揽英雄贤才的
豪情壮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有识之才,听曹操所言,更观其
行,认定曹操确是能干大事业的人,便纷纷涌
个“忍”字,活脱脱地展示了刘备是极为重视
人心向背的人.从表面上看去,这一仗刘备败
了,实际上胜了,曹操俘虏了众民,刘备反得
到T人心。
对于诸葛亮,千百年来,无论是统治者,
还是一般百姓,都称烦他,这绝不是偶然的。
统抬者颂扬诸葛亮着眼于“忠”,即忠心耿耿
地为刘氏政权服务;平民百姓乐道于他,是因
核心过早的解体了.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管理艺术.
能力再大,也只能是独木难支,孤掌难鸣。况
且诸葛亮也在54岁时过早地死去。
从史书上的记载分析,刘丁备这个人点子
很多,在争夭下夺人才中:虚伪一的地方并不
少,历史上的刘备,远不是演义中美化的形
象。刘备对于认定的政敌和痛恨的人物没有
一点诚实可言,但是对一般民众,对所要争取
实现政治目标的最大资本。三国之主和他们
的文臣武将风云际遇,协力同心,大显身手,
又构成了三国时期人才作用大发挥的主观条
件。三个集团,三种力盘,相互抗衡,此消彼
长,谁也无法集三力于一方,实现天下统一,
但都又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这使得三国时期
的众多优秀人物身上,放射出特有的时代魅
力之光。
叼雄翰熟场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