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算改革历程——从国家预算走向政府公共预算
国家预算论文 关于我国预算制度简述

对我国预算制度改革发展历程的的认识和理解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预算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史,分析和理解我国预算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对我国预算制度在政府财政管理控制上的有效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国际预算、改革、有效性管理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
它包括政府所有经济活动的支出费用消耗,并且需要经过立法机构严格的审议批准方可执行。
随着政府职能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世界各国的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呈增长态势。
伴随着增长态势的不断扩大,如何更好的控制政府规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对于现在的政府形式来说,预算便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
通过预算,可以有效把握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政策取向,约束和控制政府的收支活动,规范公共资金的使用,从而使得政府收支计划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而这正是建立国家预算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之所在。
从我国预算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我们可以把预算制度改革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国家预算的强化阶段和政府公共预算的建设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指从1978 年改革伊始到1994 年,是国家预算制度逐步明晰并法制化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5年《预算法》实施以来至今,是预算制度的改革阶段,也是国家预算走向政府公共预算的阶段。
一、预算制度改革第一阶段(一)预算制度的改革历程从1979 年开始,我国正式恢复了年度国家预算的编制、报告、审批和决算制度,但在体制改革初期,由于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财政监督机制缺乏,监督力量薄弱,导致改革之初的财经秩序混乱,国家预算在编制、执行中出现了大量截留收入、挥霍浪费财政资金的现象。
这使得国家预算制度在建立初期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在监督和控制国家财政资金收支程序上的效用性有限,没有达到较显著的成果。
1983 年9 月15 日政府正式成立了国家审计署,主要职责是审计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建设。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_1979~2014年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_1979~2014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年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等方面所实行的一整套制度。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逐步从计划型预算制向目标型预算制转变,逐渐形成了层级清晰、责权明确、公开透明的现代化预算管理制度。
1979年,我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
此前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依靠中央计划制度,财政预算由中央规划委员会统一编制,各级政府执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预算管理制度面临了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1979年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村经济改革,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个体经济逐渐兴起,为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80年代,我国开始着手改革中央和地方预算之间的关系。
1980年,国务院正式下发《中央预算控制办法》,明确了中央对地方预算的控制和监督职责。
此后,为了更好地解决地方财政需求,1988年我国开始试行地方预算制度。
这一改革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地方预算的管理职责,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
1994年,我国国务院发布《预算法》,明确了我国实行的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法规定了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律基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预算的控制和监督。
预算法的颁布实质上将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由计划型向目标型转变,强调预算的决策和管理要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需求。
2000年代,我国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2001年,我国财政部成立了预算工作司,负责编制、执行和监督预算。
此后,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程序。
同时,加强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效率。
2014年,我国开始推行绩效预算管理。
绩效预算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强调以绩效评价为基础,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绩效指标,评估公共资源的使用效果,提高预算的管理效能。
我国预算制度的发展、改革及启示

70我国预算制度的发展、改革及启示杨双龙 凌 波 白 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摘 要】公共预算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是政府行政工作的经济依据,是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
1999年预算改革启动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来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公共预算也逐渐成为政府开展工作的基本制度。
本文通过对比预算改革前后预算制度的状况及发展进程,探究我国预算制度的发展方法及方向,为今后我国预算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算改革;预算编制;预算资金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财政和国家汲取财政收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由“利润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变。
基于此,中国预算制度随之相应调整。
中国预算制度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值得我们深思,一、中国预算改革前预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一)1949年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预算体制的问题1949-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在此高度集中的体制下,经济发展计划性过强,市场缺乏活力。
预算是计划的反应,是经济发展的间接体现,所以改革开放前的预算体制存在相对较多的问题和弊端。
(二)1978年至1999年预算制度的现状及问题1.财政管理体系不集中,在预算的开展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行政控制。
财政管理体系分散,缺乏统一的财政账户体系。
各个预算支出部门在商业银行都开设了自己的银行账户,其次,财政性收入及支出过程中存在较多过渡性账户。
预算中的财政监管和会计控制较为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监控。
我国政府中各类单位分别对发生在政府各类单位的财政交易进行记录和处理,任何一个会计体系无法对某个周期内的整体财政交易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
助长了各种不良风气和违规违法行为。
2.预算资金分配权分散。
预算编制模式的相对简单,致使预算资金分配权过于分散,导致政府财政部门无法对预算资金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管和控制。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中国预算制度_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引言:预算制度作为一个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直接干系到国家财政管理的效能和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
本文将对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以及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中国预算制度的变迁轨迹中国的预算制度经历了长期进步和变迁,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规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和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
1. 规划经济时期的“命令性预算制度”在规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了“命令性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政府的规划指令权和资源配置权,政府通过规划的形式来管理财政收支,并以规划为依据进行资源的调配和分配。
然而,这种制度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财政决策与市场环境脱节等问题,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2. 改革开放初期的“过渡期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预算制度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转变。
在这一阶段,中国逐渐实行了“过渡期预算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市场经济的调整作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通过预算编制和公开披露的方式来实现预算的透亮度和合法性。
然而,在这一阶段,预算制度的变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决策过程不透亮、预算执行能力不足等。
3. 现代化建设阶段的“现代预算制度”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预算制度进入了“现代预算制度”阶段。
这一制度主要强调了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民主性,政府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和社会参与的方式来激励财政执行者和增加民众对财政运作的监督和参与。
目前,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如财政预算报告的公开披露、预算绩效评判的推行等。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路径在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探究适合自身国情的改革路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 加强预算制度的透亮度和公开性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加乐观主动地向大众披露相关信息,并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通过加强预算制度的透亮度和公开性,可以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增加政府的信任度。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与演进

纳税Taxpaying经济纵横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与演进陶凯来陈冬梅(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本文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预算制度的变迁与演进过程的简单梳理。
在吸收西方预算制度变迁经验的同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预算制度的过程,即形成阶段、长期稳定阶段、初步改革阶段、和改革深化阶段。
以及演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预算改革措施。
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存在预算控制、预算透明度、预算的合规性等很多不足。
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政府预算制度;演进;发展趋势一、新中国成立后预算制度的过渡期在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建设破坏严重,党和国家面临困难重重,国家财政赤字也比较严重。
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也为了改变这种困局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在1950年中央政府决定对经济支出和收付进行统一管理,在财政管理方面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管理才能保证经济运行。
在1951-1952年根据国情又实行了对财政管理实施初步和分级管理;而在1951年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将一部分管理权限下方到各省管理,中央领导并做好统筹全国的工作。
二、我国政府预算的长期稳定阶段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形成后,我国的政府预算较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当我们从经济体制的发展来看待他们,发现在这段时间我国政府预算分别在1952-1979年模仿苏联模式进行了计划经济时期,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
在这40年间,虽然一些其他外在原因使我国的经济和财政体制发生好几次变化,但就政府预算制度总体来看我国政府预算还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在这一时期,我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采取国家统一拨付。
也就是说采取了“统收统支”的形式。
为更好对行政采购预算费更好的控制收支,惊醒了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在1955年按照职务等级发放工资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费、水杂费等采用报销制度。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 、长期稳定阶段(1952 —1992 年) 、初步改革阶段(1992 —1998 年) 和改革深化阶段(1998 年至今) 。
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自20 世纪90 年代末,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预算改革措施。
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一段时期,还应进一步加强预算控制,增强预算的透明度,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20 世纪90 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目标的确立,政府预算改革成为近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客观考察与分析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沿革,探索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取向,对于公共财政框架的顺利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研究文献中,有关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论述,主要是着重于对财政体制发展变化的描述,即主要是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发展变化。
然而,财政体制虽然是影响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发展进程并不完全一致。
在财政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政府预算制度受到既有路径依赖的影响,往往还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财政体制的变迁并不能作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标志。
从政府预算制度自身的发展变化特点来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
国家为了扭转这种困难局面,于1950 年采取了统一财政经济管理的重大决策,对财政管理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办法。
1951 —1952 年又实行了初步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
1951 年3 月,政务院颁发《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将财政收支由高度集中,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改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大行政区、省(市) 三级财政,并实行初步的分级管理,各级政府都设立相应的财政管理部门。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

中国政府预算改⾰60年中国政府预算改⾰60年: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陈少晖,廖添⼟(福建师范⼤学经济学院)新中国成⽴60周年以来,政府预算制度进⾏了⼀系列的重⼤改⾰,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基本⽬标框架的确⽴,政府预算改⾰逐渐成为我国财政体制改⾰的重⼼。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厘清新中国成⽴60年以来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总结其阶段性特征和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财政体制尤其是公共预算制度的改⾰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以来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改⾰是与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和财政体制改⾰的宏观背景相适应的。
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以及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变化特点,可以把新中国60年来的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预算制度的产⽣与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新中国的政府预算是随着中华⼈民共和国的诞⽣⽽建⽴的。
新中国成⽴以后,依据《中国⼈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有关规定,中央政府着⼿编制1950年全国财政收⽀概算。
1949年12⽉2⽇,在中央⼈民政府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1950年财政收⽀概算编制的报告》,这是新中国的第⼀个财政概算,标志着新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诞⽣。
1951年8⽉在统⼀全国财政经济⼯作的基础上,政务院⼜发布了《预算决算暂⾏条例》,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国家预算的专门法规,规定了国家预算的组织体系,各级⼈民政府的预算权,各级预算的编制、审查、核定等执⾏的程序,决算的编制与审定程序等。
1954年9⽉20⽇,第⼀届全国⼈民代表⼤会第⼀次会议通过的第⼀部《中华⼈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由同级⼈民代表⼤会批准,这就使政府预算具备了向⽴法机构负责的特征。
随着上述各种预算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初步建⽴起来,在筹集建设资⾦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造上发挥了巨⼤作⽤。
新中国成⽴初期政府预算制度建⽴后经历了20多年的缓慢发展期,这是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传统的计划型财政与国家预算存在和发展的时期。
中国公共预算制度:演进轨迹与发展取向

中国公共预算制度:演进轨迹与发展取向摘要:我国公共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公共财政改革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共预算制度的发展与变革,正是逐步从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预算管理制度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公共预算制度的转变过程。
近年来,在公共财政改革理念指引下,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公共预算管理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公共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与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下一阶段改革应借鉴英美公共预算制度演进过程中的规律与经验,并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公共预算改革取向。
从总体改革路径来看,我国的预算改革可沿着先易后难、渐进推进的路径逐步展开。
在近期,还需进一步加强预算过程中的行政控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性与及时性。
从发展的眼光看,在完成一系列预算技术层面的基础性工作后,还需要将预算改革的重心适时引向预算规则与预算程序层面。
关键词:公共预算制度;公共财政;预算管理;预算程序一、引言我国的公共预算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称之为“国家预算”)。
传统的公共预算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虽然在形式上与国际通行的公共预算一致,也需要提交人代会审议批准才能执行,①但作为政府统一安排预算收支的基本计划,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共预算实质上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中央政府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基本手段。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因素的逐步引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预算制度的计划经济本质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这带来了预算透明度较低、预算约束较弱、预算资金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从政府决定型向市场决定型的顺利转变。
20世纪90年代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成为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目标。
而公共财政框架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确定二者的作用领域。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走向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走向作者:林娜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05期关键词:预算制度;预算绩效;预算法;预算监督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5-0061-08预算是一种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
作为一种制度,预算要求民主、公开、透明、绩效与问责。
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民国时期有所发展,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法律,但是大部分预算制度变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已日趋成熟,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进入新的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
当前我国预算管理实践与预算法的原则规定存在着某种制度性冲突(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政府预算),需要构建更加公开、透明、绩效管理与问责机制更为有效的政府预算制度,以确保政府预算的法定性、预算边界的清晰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预算信息的畅通性和预算监督的健全性。
我国的《预算法》于1994年3月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经过社会各界20年的讨论,终于在20年后完成首次修改。
在《预算法》修改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管理法”与“控权法”两种思路的交锋。
争论的实质,其实是对《预算法》根本价值、法律定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
[1]这是因为过去我国还没有提出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对预算民主和预算法治也没有充分的认识,过于强调预算对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忽视了对政府收支权力的监控功能。
[2]在现实中,政府预算是我们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是法治政府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全球看,政府预算制度起源于英国,是现代财政管理的核心。
从它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能够看出,13世纪初开始萌芽,最终确立下来是在18世纪末,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一、引言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工具和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预算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与演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1949年到2013年的历史时期中,系统地梳理和探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改革模式。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预算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十分强大。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预算制度主要以中央计划为主导,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分配国家财政收支。
此时期的预算制度较为局限,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较低。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预算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
1981年,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该法规定了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法律依据。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我国预算制度逐渐完善,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四、21世纪初至2013年的预算制度改革模式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预算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社会变革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模式。
1. 增加预算的公开透明度为了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了预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
在政府部门的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注重对外界的信息公开和信息化建设。
其次,建立了预算审计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推动政府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公开和监督。
这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政府预算的公开透明度,增强了社会对财政收支状况的监督和评价。
2. 强化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为了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预算绩效,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中注重加强对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的监控和管理。
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方法,提高了政府预算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完善立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它在一国的政治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集中体现了一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法进行筹资、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规范、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的一种根本方法。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府预算思想和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预算经验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府预算制度,当时称为“国家预算”。
之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先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四个时期60余年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与各时期相应的预算内容与特点,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基本相适应的政府预算制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未来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现行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框架下,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我国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展开分析。
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过程,揭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变规律、特征与经验教训,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预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的绩效、难点与局限,提出今后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对策建议和未来政府预算的目标模式。
我国政府预算改革近期目标主要不是强化预算绩效问题,而是要强化和实现预算在行政层面的全面控制,中长期目标主要是要实现预算在立法层面的全面控制,未来政府预算模式是通过构建“五级政府、三级预算”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政府三级预算”的分级分权预算体制和以基金制为特征的完善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走向预算国家。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公众监督政府的工具。
预算作为衡量政府规模的标准之一。
我国政府预算的内容包括政府的一切收入和支出及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
秉承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预算必须是全面的、预算的信息必须是具体的、预算应遵循法定程序,我国实施《国家预算管理条例》、《预算法》,实行复式预算。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后,在我国政府预算领域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各项改革通过实现公共财政所要求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提高预算的完整统一性、规范准确性、安全可靠性、科学有效性、公开透明性和政策能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我国政府预算改革的回顾可以知道1999年至今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时期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深化阶段.1998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标志着财政体制深化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一轮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也随之启动。
1999年9月,财政部在《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意见》中指出,2000年将选择部分中央部门作为编制部门预算的试点单位,细化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草案的内容。
这表明,预算制度改革逐渐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其目标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重新构造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
1.实行部门预算改革。
部门预算改革解决的是财政性资金的分配问题,可以综合反映部门预算及部门所属单位全部财政资金收支状况并细化预算编制,在编制方法上采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先进的方法。
部门预算改革在中央本级和全国各地方政府普遍铺开。
这一改革将把分散到各个部门的预算分配权逐渐集中到财政部门,从而在政府内部增强行政控制和预算的透明度。
2.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的财政体制改革。
在部门预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中央政府于2001年正式启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并在全国逐步推开。
到2005年,中央一级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已在政府所有部门全面推开,地方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也在积极推动中。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中国的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边区达到一个高峰:实现了预算民主。
经过议会审议的预算,从根本上说,是用于解决政府和人民的财产关系问题,这是一国政治中最重要的宪法关系。
把宪政理念引入预算领域,其意义在于,以民主法治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进行限制和监控,以保护公民财产权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权,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良好运行。
晚清肇始1911年的预算案,意味着中国第一次有了制约皇室财权的制度。
近代中国实质上的进步是从引进西方国家的预算思想开始的。
先是一些曾经到过西方的中国人及来华的传教士撰文介绍西方国家的预算知识,主张仿效之以推进中国财政制度的进步,随之一批在近代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也纷纷发表预算言论,一时出现了理论的“扎堆”现象。
预算始成为人民大众对抗封建专制、争夺民权的工具。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所作的《日本变政考》中,主张仿效西方,实行预算公开。
光绪皇帝予以采纳,诏令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因变法失败而未及施行也。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其时革命风潮大涨,其势不可遏,摄政王载沣被迫诏令办理立宪事宜,成立各省咨议局,将九年立宪改为六年。
此后,预算与税收便成为立宪派与皇室之间最重要的权力之争。
1910年,梁启超发表《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一文,对清政府颁布的预算草案的收支进行猛烈抨击。
他认为,从预算可窥一国政府的施政方向,是政治而非经济所能概括,这是当时中国人对预算最为深刻的认识了。
“资政院”是中国议会的雏形,这个清政府自己建立起来的机构一经面世,就给皇权专制造成不小的麻烦。
开院之初,议员们经过多次详细审议讨论,据理力争,竟迫使历来强盛不可一世的清政府屈服,将原预算额37635万两核减掉7790万两,使岁入总额略有盈余。
1911年11月3日公布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中规定:“本年度之预算,未经国会决议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
中国预算制度

中国预算制度摘要:一、中国预算制度的概述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沿革与特点三、中国预算制度的组成部分四、中国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五、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展望正文:一、中国预算制度的概述中国预算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规划、执行和监督的一种制度安排。
通过对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预算制度有助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国预算制度的沿革与特点我国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预算”,到改革开放后的“政府预算”,再到新时代的“全口径预算”,呈现出以下特点:1.预算管理体制不断完善;2.预算编制方法逐步科学化、精细化;3.预算执行力度逐年加强;4.预算监督体系日益健全。
三、中国预算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预算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一般公共预算:主要负责中央和地方政府收支管理;2.政府性基金预算:主要负责政府专项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管理;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要负责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和国有资本投资项目的管理;4.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主要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社会保障支出。
四、中国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预算编制:各级政府按照法定程序,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结合本级财政收支情况,编制年度预算草案。
预算草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形成正式预算。
预算执行: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按照正式预算的规定,依法使用财政资金,组织开展预算支出。
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
五、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展望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我国预算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方向如下:1.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2.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3.强化预算监督,防控政府债务风险;4.深化预算公开,提升预算透明度。
总之,中国预算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预算制度历史沿革概述

我国预算制度历史沿革概述【摘要】:^p :以史为鉴,才能推陈出新。
虽然我国当前立法中并未对“预算”一词做出法律释义,但在学者研究及实务操作中被广泛的使用着。
我国预算制度的历史发展沿革对我国当前国家及地方预算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p :预算;制度;沿革预算在本质上就是对国家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规范和管理。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政府预算一词于清朝末年最早出现。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提出“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的财政体制改革建议,但因为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事实上并没有编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预算制度。
光绪年问,为了推行新政,清政府制定颁布了《清理财政章程》,随后,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确定了预算年度,划定了收支门类。
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已经遥遥欲坠,各省成割据状态,所以各省凑合的数字,只是形式上的统一。
尽管如此,这次预算编制确实是我国的第一部现代政府预算。
1911年10月出台的《十九信条》规定,“本年度预算,未经国会议决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同时规定,“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照国会议决”。
这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现代财政预算的概念,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有了制约皇室财权的制度规范。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建立国家预算决算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范围。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分别把“审查批准预算和决算”规定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正式确立了由我国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预算、决算进行审查批准的制度。
然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预算的监督仅限于每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
而且,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涉及财政预算、决算和调整预算的规定都没有经国家权力机关审议批准,便由党内决定实施了。
当时以党的决议、文件代替法律,使宪法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综述一、前言预算管理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资金使用效率、经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财政体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从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综述,从历史演变、现行体制、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历史演变1. 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沿袭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型预算管理制度。
这一阶段,财政预算成为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实行“统一安排、集中管理、严格审查”的预算管理原则。
政府通过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控制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这种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着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2. 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经济体制,纷纷实行市场化改革,逐步转变为市场型经济体制,预算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变革。
所谓市场型预算管理制度,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政府财政预算的转变,落实预算管理的市场化和法治化。
政府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转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预算法的完善。
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公开条例》等相关法规,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2)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
在以前,政府部门盲目扩大规模,浪费资金,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突出。
随着责任财政制度的确立,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负起了责任,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职责,推动了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落实。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年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简介: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杨志勇内容提要:979 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93 年,我国恢复了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建立了以《国家预算内容提要:1979 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93 年,我国恢复了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建立了以《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为标志的新预算管理制度,着重加强预算平衡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管理。
1994--1999 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注重预算收入管理,与此同时初步形成了复式预算体系,完成了《预算法》的立法工作,并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平衡与赤字控制和债务管理。
2000--2013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这一阶段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以支出预算管理为重点,统筹预算内外资金。
2013 年至今,预算管理制度正在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总体方向进行改革。
未来预算管理制度将在中期财政规划、预算体系、预算公开与监督等多方面同时展开,并将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关键词:预算管理;政府预算;财税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预算管理的重点实现了从赤字、收入到支出的转变。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推进,预算外资金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我国已形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内的全口径预算体系。
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预算管理制度正在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精神进行改革。
为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或大或小,从没有停止过。
一、预算管理制度的恢复:1979--1993 年1979 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开始恢复重建。
经济建设与市场化改革的同步进行,使财政支出压力陡增,预算平衡不断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作为“财政资金”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扩大,使得既有制度无法适应管理的需要。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以及预算会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近40多年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40多年来,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把我国从一个落后农业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多元经济体制,其变迁之路充满了艰辛。
1978年,中国对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那时,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改革也极大改变了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
1978年,我国实施了财政预算办法,标志着预算会计制度的变革正式启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预算会计制度也不断改革,从初级阶段的“四项基本原则”到中级阶段的“实施预算政策”,再到成熟阶段的“预算一体化改革”,一步步形成预算会计制度变更的完善体系。
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丰富了我国财政体制,为政府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现代机制。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预算会计制度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纯粹的政府决策工具转变为重大社会问题的处理手段,从政府决策走向社会参与,从财务报酬走向社会支出,从宏观调整向精细化管理,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同时,预算会计制度变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扮演着重要作用。
预算会计制度实施现代化机制,促进了财政审计效能,有效把握财政收支,改善了财务状况和财政管理水平,维护了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增强了政府的财政责任,防止财政滥用,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更,为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化的预算会计制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未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预算会计制度的运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深入推进预算会计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财政资源配置机制,改善财政管理,以便更好的满足公共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总之,近40年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政府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现代机制,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历史演进与制度创新

作者: 陈少晖 廖添土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11-17页
主题词: 中国政府 预算改革 制度创新 预算制度改革 政府预算制度 演进 历史 计划经济时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与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体制转轨时期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98)以及公共财政建设时期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深化阶段(1999年至今)。
由于受到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深化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还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因此,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公共化目标的实现必须突破路径依赖的制约,寻求制度创新的路径替代,现阶段的改革重点应该是强化政府预算的法律效力,改革预算编制方式,充分发挥人大在公共预算改革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京物 资 学 院 , 京 1 14 ) 北 北 0 9 1
摘
办法 。
要: 国家预 算制度 改革一 直是财政 制度 改革的难 点所在 。本文 分析 了我 国预 算改革 的背景 、 准备 工
作, 重点检讨 了我 国原有的国家预算制度 , 筒述预算改革的历程 , 进而提 出预算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及 解决
关键 词 : 算制度 ; 预 国家预 算 ; 公共预 算
中图分类号 :8 03 F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 2 7 2 1 )5 0 2 - 6 1 9 2 7 (0 0 0 — 0 6 0 0
在我 国财政体 制改革过 程 中 ,国家财政 逐 步 向 公共 财政制度 转变 ,必然要 求 国家 预算 向政 府公 共
算报 告 、 审批 制 度 的恢 复使 政府 行 为 , 别 是政 府 特
的 经 济 行 为 纳 入 各 级 人 民代 表 大会 的 监 督 视 野 ,
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围宪法》 9 条 第 l 的规定 ,93年 9月 1 18 5日正式建 立 国家审计署 。审 计署的职责是审计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 政 收支 ; 中央各 部门 、 事业 单位及 下属单 位 的财务 收 支 ; 民政府 预算 的执行情 况 和决 算 ; 人 中央银行 的财 务 收支和 中央金 融机构 的资产 、 负债 和损 益状 况 ; 国 务 院各 部 门管理 的和受 国务 院委 托 由社 会 团体 管理 的社会 保 障基 金 、 环境 保护 资金 、 会捐赠 资金及 其 社 他有关 基金 、 资金 的财 务收支 ; 国际组 织 和外 国政 府
从 17 9 9年开 始 ,我 国正 式恢 复 了年度 国家预
算 的 编 制 、 告 、 批 和 决 算 制 度 , 一 直 延 续 至 报 审 并 今 。预 算 制度 的恢 复最 初是 拨 乱反 正 、 复经 济秩 恢 序 的需要 ,实 际 上也 是 恢 复 并 实行 传统 国 民经 济 计 划 的需 要 。它使 政 府 活 动 和 围 家 财力 分 配 纳 人 国家计 划 ,从 而恢 复 了 国 民经 济计 划 和 国家 财 政 的联 系 , 传统 的“ 划 定 盘 子 , 政 拿票 子 ” 预 即 计 财 。
。
鄢 圣 鹏 : 国预 算 改 革 历 程 — — 从 国家 预 算 走 向 政 府公 共 预 算 我
审计署 进行 的审计 。审计体 系 的建设 使 国家 预算 制
度 进一 步得 到加 强 ,对各级 政 府和 预算 单位 严格 按 照 国家预算 安排 执行 收支起 到 了较好 的作用 。
级预算 体 系 。 在 五 级预算 体 系 中各 级政 府 、 各级 财 政 部 门 的预 算 管 理 权 限 和 职 责 有 了相 对 明 确 的划 分, 同时规 定 了各级 预算 的收 支范 围 。 有必要 指 出的
18 93年 2月 2 8日, 财政 部 发布 《 预算 外 资金 管 理 试 行 办法 》 明确 各 级 政府 、 管部 门和 国营企 业 , 主
预算外 资 金的性 质 和范 围 ,规 定各类 预 算外 资 金 的 核算 与管 理办法 。 4月 6日, 国务 院批 转 国家计 委等
收支情 况 , 努力缩 小 财政赤 字 。 18 9 2年 4月 2 0日,
、
国家 预算 制度 的强化 阶段
国务院批 转 了财政 部 《 于在 国营企 业恢 复财政驻 关 场 员制度 的报告》 传统体 制下 的财政监 督制 度得 以 ,
恢 复。 按 照 18 9 2年 1 2月 4日五届 全 国人 民代 表大会
预算的转化。 从预算制度的演变过程来看 , 我们可以
把 预算制 度改革 分为两个 大 的阶段 ,即 国家 预算 的
强化 阶段 和政府公 共预算 的建设 阶段 。第 一个 阶段 是 指从 17 98年改 革伊始 到 19 ,是 国家 预算制 9 4年
度逐 步 明晰并 法制 化的时期 。 第二个 阶段是从 1 9 95
援助 、 款项 目的财务 收支 ; 他法律 法规 规定应 由 贷 其
既使 国家 预算 恢 复 了法 制程 序 ,又 使 国家 财力 分
配 具备 了相应 的法 律要 求 。
但在体制改革初期 , 由于规范财经秩序 的法律、 法规 建设滞后 , 财政 监督机 制缺乏 , 监督力 量 比较 薄
年《 预算法 》 实施 以来 至今 , 预算 制度 的改 革 阶段 , 是 也是 国家预算 走 向政 府公共 预算 的阶段 。
一
18 年财政收支数字的紧急通知》 90 ,通知对预算编 制 中出现的 问题进行 了规范 ,抑制 预算 编制 的随意 性 。通 知要求严 肃财政 纪律 , 正确反 映 18 90年财 政
收 稿 日期 : 0 0 0 — 3 2 1— 9 0 修 改 :0 0 0 — 7 2 1— 9 0 作者简介 : 鄢圣鹏 (9 (一)北京物资学院教师 , 17卜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税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财政史和比较财政。
2 . 6
¨^
_
经 济 析 Biblioteka 第 2 卷第 5 4 期
21 0 0年 l 0月
武 汉 商业 服 务 学 院学 报
J 0URNAL OF W UHAN COMMERCI ERVI E AL S C COL EGE L
Vo .2 No5 1 4 . 0c o e 2 0 tb r 0l
我 国预算 改革历程一 从 国家预算走 向政府公共预算
弱 ,导致 改革 之初 的财经秩 序混乱 。 国家预算 在编 制、 执行 中 出现 了大量 截 留收 入 、 挥霍 浪 费财政 资金 的现象 。在 恢复 预算编 制 、 批和决算 制度之 后 , 审 政 府逐 步加强 了对 国家预算 的管理 。 18 年 1 1 91 月 4日, 国务 院发 出《 于抓 紧核实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