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调查与启示

清华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调查与启示
清华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调查与启示

清华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调查与启示

2006-11-27 17:13:46

1993年,清华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下,提出了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1994年8月,清华大学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经过12年的发展,清华科技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集、融合的新的聚焦点,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2003年10月,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唯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2005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已突破30亿元,约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1%,拥有专利和专有技术近千项,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近400项,研发人员达2万余人。目前,清华科技园已成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建设速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展露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四聚”模式凸显特色优势

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特色与优势在于一个“聚”字,是一个“聚集—聚焦—聚合—聚变”的过程。企业、大学、政府、中介机构等创新要素在园区内汇集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促进创新、引领创新的“创新场”。

“聚集”就是汇集各种创新要素。一是空间聚集。清华科技园在占地面积25公顷的土地上,建设了69万平方米的研发商务楼群,营造了一流的创新环境。二是企业聚集。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相关机构聚集在此,其中包括以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SUN)、宝洁公司(P&G)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以谷歌(Google)、搜狐(Sohu)等为代表的10多家纳斯达克(NASDAQ)上市公司,以同方、紫光等为代表的国内高科技上市公司,以光盘、液晶工程技术中心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三是核心技术的聚集。园区内100多家创新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其中若干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凌讯科技公司在无线宽带数字通讯、数字电视等领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其科研成果为我国实现2008年奥运会数字电视直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化基础。

“聚焦”就是吸引各类创新资源。一是大学资源。清华科技园紧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数十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遍布周围,这些科研院所为园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流的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二是政府资源。清华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财税管理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三是海外资源。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基金NEA、金沙江、Mayfield 等投资机构因为看好园区内的高科技企业或项目而进入清华科技园。

“聚合”就是当各种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聚集、聚焦后,园区内的企业、研发机构、风险投资之间开始大量交流与碰撞,从而使高新技术企业之间按照成长需要和市场需求,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产生产业集群的聚合效应。目前,清华科技园在这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态势,企业和大学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为配套,在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数字电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集群形态。

“聚变”就是通过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聚集、聚焦和聚合,实现科技园自身发展的聚变。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是:到2011年,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之际,清华科技园也将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家。

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理念

清华科技园不仅在硬环境建设、创业孵化、专业服务以及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方面走在全国大学科技园的前列,而且在12年的开拓进取中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1996年,清华科技园首次提出大学科技园的功能是“企业孵化中心、人才培育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技术研发中心”。1999年,进一步将园区的功能定位于“三个基地”,即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2001年,清华科技园提出园区发展的“三大战略”,即以国际化战略为龙头,以支撑平台战略为基础,以辐射园区战略为外延。国际化战略是指以国际化的理念和标准建设园区,进而培养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支撑平台战略是指通过立体化、专业化的服务支撑体系,使创新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辐射发展战略分为“硬辐射”与“软辐射”。“硬辐射”是指投入力量在其他地区建设分园;“软辐射”是指通过输出清华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将园区的发展经验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清华科技园已在江西、陕西、江苏、珠海等地建立了9个分园。

2002年,清华科技园又进一步提出了“三重两级孵化体系”的观点,即形成人才孵化、成果孵化、企业孵化的三重孵化体系,以及面向创业型小企业的普通孵化、面向有一定技术基础企业的高层次“催化”的两级孵化体系。同时,还提出了大学科技园的核心竞争力应放在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文化的营造、专业服务的提供等方面。

2003年,清华科技园总结出以空间建设、服务建设、资源建设、文化建设、理论建设、品牌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园区的经验,提出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园区文化理念。2004年,进一步提出“一流大学科技园的四个主要标志”,即一流的企业在这里聚集和成长,对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流的科技成果在这里涌现,带动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一流的人才在这里汇集,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理念;一流的服务在这里展现,形成高价值的品牌、信誉和国际知名度。

2006年,清华科技园提出把“全力营造自主创新场,实现产学互动,聚集核心技术,培育钻石企业”作为园区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清华科技园正式启动了“钻石计划”,即从2006年到2011年,清华科技园将启动两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并广泛联合其他投资机构,对优选的20家具有核心技术、发展潜力远大的入园企业予以资源倾斜和重点扶持,帮助其快速成长。清华科技园希望通过“钻石计划”,培育出3—5家具有世界一流技术和行业领先地位的“钻石”企业,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

构筑一流的创新服务体系

清华科技园通过整合大学、政府、社会等资源,建立各类服务平台,营造了从企业初创、成长到产业化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接力式”创新服务环境,为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

整合产学研合作互动平台。清华科技园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促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目前,园区内各跨国公司和创业企业与清华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等院系纷纷建立合作实验室。园区还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合作,建立清华科技园分析测试平台,使园区企业能够低成本地使用清华大学的分析测试设备,获得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开展“实习生计划”、“清华MBA培训基地”等活动,促进园区企业与清华大学学生的交流,实现了企业使用人才和大学培养人才的双赢。

建设政策宣传落实平台。清华科技园建立了专门提供各级政府政策和活动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站,为企业提供各项政策信息、科技基金申报咨询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年检等多项服务,并积极落实国家在注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园区还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发挥科技园与企业贴近的优势,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并反馈相关政策落实的效果。此外,通过举办创新基金申报推介会、投资渠道宣讲会等活动,促进政府部门与园区企业的直接交流。

引进社会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园区与北京“双高”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计划合作,解决人才落户问题,为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的支持。引进知识产权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知名律师事务所和各类信息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通过与各大投融资机构合作,为园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1999年至今,清华科技园向入园企业投资累计2506万元,带动跟进投资16647万元,帮助入园企业获得各类资助8268万元。

推动园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近年来,清华科技园举办了“清华科技园CEO交流会”、“园区企业与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交流会”、“清华科技园与日本企业交流会”、“清华科技园创新成果展”等活动,促进了园区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建设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使园区企业、研发机构相互融合,互动支持。此外,清华科技园还通过组织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公益捐赠等各项活动,不断营造和谐的园区文化氛围。

建设一流大学科技园的几点启示

12年来,清华科技园以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为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清华科技园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体系由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组成。从自身定位来说,大学科技园应属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但在其他创新体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大学科技园就是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可以把产学研各方的优势资源聚集起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支撑,帮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主体,而大学科技园是促进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同时,大学科技园还可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大学科技园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清华科技园正是通过辐射发展战略,把园区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辐射到各地,从而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实施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已建立的5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多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政府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从现有针对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来看,国家在投融资、基本建设、工商管理、人才激励等方面尚无明确统一的扶持和激励政策。目前大学科技园基本都是套用当地高新区的优惠政策,但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在定位、功能、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这些政策并不完全适用于大学科技园。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才能激励大学科技园快速成长。近期,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其中提出要“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这些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对促进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依托大学的资源优势是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就在于它以科技实力较强、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世界上的著名大学科技园都依托于著名大学,拥有一流科技园也已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支持办好大学科技园,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共同发展的道路,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选择。据统计,清华科技园内2/3的企业都和清华大学有很密切的合作关系,而清华大学横向科研经费中约有20%来自于清华科技园。通过科技园产业平台与学校学科平台的互动,可以填补学校的科研空白;通过科技园孵化平台与学校的重大项目对接,提升科研的应用水平;通过科技园研发平台与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扩展学校的科技领域。大学的人才、科研、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是大学科技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的学科优势决定了大学科技园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大学科技园紧密依托大学的资源优势,有利于为社会不断孕育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有利于在全社会促进创新文化的形成。

第四,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体系是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经验表明,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对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巨量融资需求,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

大学科技园而言,融资渠道不畅始终困扰着孵化项目的转化和企业的成长。一些成长性好、资产优良的创新型企业纷纷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这种现象值得关注。要加快研究和制订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与资本市场具体措施的步伐,积极推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使大学科技园的融资瓶颈得以突破,从而推动大学科技园不断创新发展。[稿源:求是][作者:于波/杨中华]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NET,进行联网的研究。同年,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网络传输能力只有50Kbps,按标准来说就是非常的低。 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当时ARPANET使用的是NCP协议,它允许计算机相互交流,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最初的NCP 协议下的ARPANET上连接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是Internet 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但在NCP 协议下,目的地之外的网络和计算机却不分配地址,从而限制了未来增长的机会。但无论如何,ARPANET成为了第一个简单的纯文字系统的Internet。可以说,最早促使互联网最初起源的推动力是冷战时期的军备角力思维。 2、TCP/IP协议的产生。 由于最初的通信协议下对于节点以及用户机数量的限制,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显得尤为重要。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培训课件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 目录一、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模式典型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 1.人员构成2.运作方式 3.专利政策 4.工作成效二、设立技术转移公司模式典型代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创办的帝国创新服务公司 1.人员构成 2.运作方式 3.工作成 效典型代表:剑桥大学设立的剑桥企业有限公司 1.组织架构 2.业务内容 3.知识产权许可模式 4.投 资孵化模式三、其他模式【编者按】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重要创新主体,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创新源泉作用。近年来,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系列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发布实施,国内高校不断优化完善内部科技成果管理制度,探索构建符合创新规律和实际需求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本期内容聚焦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报告正文一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模式OTL(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即技术许可办公室。美国在《拜杜法案》的推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大学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等专门机构,现已成为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经营的标准模式。俄罗斯于2003年引入高校OTL模式,目前俄罗斯大学等研究机构创办OTL已超过100个。OTL模式的主要特点:将专利营销放在工作首位。OTL模式强调大学亲自管理专利事务,并把工作重心放在专利营销上,以专利营销促专利保护。 工作人员均为技术经理。OTL模式下,工作人员必须既有技术背景,又懂法律、经济和管理,还要擅长谈判,被称为“技术经理”。技术经理只管专利营销和专利许可谈判,在决定申请专利后,专利申请的具体事宜交由校外专利律师事务所办理。发明人和发明人所在院系参与分享专利许可收入。允许发明人分享收入旨在激励教师不断披露发明,并配合随后的专利申请和许可工作;允许发明人所在院系分享收入,提升了发明人在院系中的地位和声望。典型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1970年,斯坦福大学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主要职责是促进学校科技成果产品化,包括技术成果评估和市场风险预测、技术许可、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该办公室由学校分管科研的副教务长直接管辖,向上对教务长以及学校校长负责。 1.人员构成目前办公室共有人员52人,其中负责人1名,助理2人,授权专员18人,授权助理9人,产业合同办公室8人,其他行政及管理人员14人。 2.运作方式一般包括以下6个工作环节:①发明人向OTL提交申请材料(发明和技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 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 、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 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 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 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 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 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 ARPANET 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 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Sputnik 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 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 。当时, 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 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 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 正常工作, 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 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 ARPANET ,进行联网的研究。同

2016-2022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研究报告

2016-2022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研究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803083694.html,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6-2022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 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报告编号】R433405 【报告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803083694.html,/research/201607/433405.html 报告目录: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明显过低。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存在着“含金低”,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要求。这样使得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极大的浪费,从而使得科技进步速度降低,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此我国必须有效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 顶层体制仍不合理。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仍然受着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有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体制性的障碍成为了科技发展的“瓶颈”,例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科技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为了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的规范化,

论文投稿----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现状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现状 郭强1闫诚2韩晶3裘慧4杨斌5 (1.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青岛266001; 2.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福州350001; 3.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北京100026; 4.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杭州310016; 5.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综述了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研究了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探讨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现状分析;对策措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出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抓手,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主线,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更是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工作。 1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1.1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现状[1] [2]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 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多年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始终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我国相继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形成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基本框架。伴随着国家在科研院所改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交易市场、创新型企业试点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深入推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局面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应用比例较高,但成果实现产业化比例较低。2012年全国共登记应用技术成果43234项,其中稳定应用的成果比例达到84.29%;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试用的成果比例分别为7.15%和3.40%;未应用的成果比例为4.92%;另有0.24%的成果应用后停用。在43234项应用技术成果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成果为10797项,占24.97%。这些获得经济效益的成果共取得技术转让收入189.93亿元,其中,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收入64.90亿元,占34.17%。 2011年,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表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2013

互联网发展历程

互联网发展历程 1969年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 下将美国 互联网 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1968年,当参议员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听说BBN赢得了ARPA协定作为内部消息处理器(IMP)”,他向BBN发送贺电祝贺他们在赢得“内部消息处理器”协议中表现出的精神。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最初的网络是给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用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家庭和办公计算机,并且任何一个用它的人,无论是计算机专家、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不得不学习非常复杂的系统。以太网-----大多数局域网的协议,出现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学学生BobMetcalfe(鲍勃.麦特卡夫)在“信息包广播网”上的论文的副产品。这篇论文最初因为分析的不够而被学校驳回。后来他又加进一些因素,才被接受。由于TCP/IP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迅速发展起来,这个体系结构最初是有BobKahn(鲍勃.卡恩)在BBN提出来的,然后由史坦福大学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温特.瑟夫)和整个七十年代的其他人进一步发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到1983年,整个世界普遍采用了这个体系结构,从而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1978年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 (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 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核心技术的公开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大发展。 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

国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国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国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邵庆国/河南省开封市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475002 摘要: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提出了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值得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借鉴的若干方面。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经验借鉴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还应看到,在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尤其是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目前的确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既困扰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 左右。正因为如此,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提升效益就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重要任务之一。国外一些国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做法,对我国是否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呢? 一、国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 1.美国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美国建立了隶属于美国商务部小企业管理局的小企业发展中心(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以及多建在大学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小企业发展中心得到政府和各方面高度重视和支持,它被明确为非营利性机构,运行经费来自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其他收入。目前已形成庞大的全国性网络,成为促进美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社会力量。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BIR(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支持企业的发展。项目的具体实施由联邦政府各部委负责,各参与部委要拿出每年研发经费的2.5%作为SBIR 项目经费支持小企业创新研究。美国国会责成小企业管理局全权负责监管SBIR 项目,以避免各部委在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政、无法达到资源的整合,使管理过程更加简单、有序。小企业管理局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国会则对SBIR 进展及成效进行评估。SBIR 项目必须经过项目招标、项目评估等程序,中标企业在不同阶段得到相应的资助额。第一阶段:资助额为 2.5 万到10 万美元,资助期限仅为6 个月。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用来开发技术内涵,完成可行性研究。第二阶段:资助期限可达2 年,资助金额一般为20 万美元,最高可达75 万美元,具体情况因部门不同而异。只有已获第一期资助的企业才有资格参选。第三阶段:入选只具有象征性意义,资助金额原为25 万美元以上,但现在小企业管理局规定对于该阶段入选企业不再给予任何资助,企业自找风险投资及其他私人资金来源。第二阶段获资助企业中80%可以进入第三阶段。SBIR 对我们的启示:一是立足点在于推动科研项目的转化和产业化,而不是为了对企业或项目进行奖励; 二是将支持对象定格在小企业,这就为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三是建立了以国家研发资金带动民间科技资金的模式。四是实行由各部委的SBIR 办公室分类管理的机制,多部门参与,改变了仅由科技部门参与的状况,有利于全面推动科技发展。五是专家选项,科学管理。SBIR 在运作过程中,一方面依赖全国顶尖级专家学者的参与确定入选项目,从而保障入选项目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依赖联邦政府直接委派的管理人员,结合各部委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入选项目采取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2.日本日本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为尽量缩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的时间,日本政府一方面设立一些特殊机构,在科技成果和企业间牵线搭桥;另一方面,还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法律,鼓励企业开发应用新科技成果。早在1961 年就设立了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机构- -新技术事业团,并制定了“委托开发”和“开发斡旋”等制度。所谓“委托开发”是指新技术事业团在广泛搜集科技成果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并有开发前途,但民间企业又难以单独承担其开发费用的科技成果,作为应用开发课题,交由新技术审议委员会的专家集体审议确定后,委托民间企业进行应用开发。“开发斡旋”制度的具体做法是,新技术事业团广泛搜集优秀

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互联网发展历程 世界互联网发展史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伦纳德.克兰罗克( )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地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了互联网地标准通信方式.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将用户传送地数据划分成一定地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在每个分组地前面加上一个分组头,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地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地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世界互联网发展史 ?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起动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阿帕网. ?年:位于美国剑桥地科技公司地工程师雷.汤姆林森( )开发出了电子邮件. ?年:宣布将把过去地通信协议“”向新协议——“”过渡. —— —— 什么是协议 ?是地基础协议,也是一种电脑数据打包和寻址地标准方法. 在数据传送中,和就像是两个信封,要传递地信息被划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个信封,并在该信封面上记录有分段号地信息,再将信封塞入大信封,发送上网.在接受端,一个软件包收集信封,抽出数据,按发送前地顺序还原,并加以校验,若发现差错,将会要求重发. ?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地学生(当时)史蒂夫.多那( )开始开发电子邮件软件“”. 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地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 )开发出了万维网( ).他还开发出了极其简单地浏览器(浏览软件).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年:伊利诺斯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地学生马克.安德里森( )等人开发出了真正地浏览器“”.

?该软件后来被作为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年,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由德国维纳·措恩()教授于月日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地序幕. ?年月底,中国计算机科技网( , )在北京建立 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 ?年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从这个时间一直到年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含中科院、北大、清华三个学院网)联入互联网,可以看作中国互联网发展地第一个阶段,即非开放性地学术网络阶段. 瀛海威公司与互联网民用化 年月,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地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进入商业化网络阶段. 网络媒体地发展 ?网络媒体: ?从广义上说通常就指基于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进行新闻信息传播 地网站. ?从狭义上说则是指比较专业地、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地新闻网站. 中国网络媒体地发展分期 ?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这一阶段是中国网络媒体地起步阶段或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地发展,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开始上网,最大特点是各类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起最初地“网络版”、“电子版”形态. 这一阶段网络媒体尚未形成巨大地影响力,不仅表现在自身形态简陋方面,还表现在上网用户数量十分有限方面,网络媒体地市场规模尚很弱小. 中国网络媒体地发展分期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汇总与借鉴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汇总与借鉴 三、国外科技成果转化办法 3.1 各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的做法 3.1.1 美国 美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收益都位居世界前列,大学技术向产业界的转移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高新技术出现和快速增长的关键。依据美国1980年的《拜杜法案》,关于各高校对其开发的科技成果拥有知识产权的规定,美国各高校均自行制定《知识产权管理规定》来明确高校与其教师之间就知识产权产生的利益关系,规定知识产权的归属、保护及管理等问题。这些管理规定作为学校规章,教师进入学校后必须遵守。美国各高校的管理规定,均对教师所可能产生的创造发明的归属做出了明确细致的界定。这些规定具有以下特点:(1)职务发明的范围扩大化,只要是利用高校资源或是属于其研究范围内的创造发明其专利权均归学校享有; (2)给予发明人及与发明相关的各主体(即参与具体发明的团队、院系)丰厚的报酬。 斯坦福大学在保证培育人才的质量和科学水平领先地位的前提下,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明确规定大学的科技成果统一由大学的技术转化中心来实施转化工作, 而创造该成果的教职员工随着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可以长期为企业提供顾问价值性的服务, 或者担任独立董事提供价值性的服务, 该服务以一般不超过5年为限。但是创造该科技成果人员不得到企业里兼任做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技术官等有职位的工作, 否则学校将会劝其退出教师的职位。 斯坦福大学技术转化中心创建于1970年,至今已经有累计超过6000项发明的公布, 其中有超过2200个发明得到市场的良好反应, 技术转化中心执行了超过2600项发明转化, 当中有接近1 500项转化的发明得到市场的良好认可。斯坦福大学有很多的著名发明, 从好的方面分析, 转化中心已经产生了将近$ 1 0. 3 亿的累积总转让收入。其中有超过$ 8 . 9 4 亿留在了斯坦福和发明者,技术转化中心已经为研究激励基金提供了$ 37 00万。 斯坦福大学技术转化中心一共有22名工作人员, 其中8 名律师, 8 名价值评估人员, 主要针对发明进行价值的评估并制订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与转让方面的法律服务。对于技术转化收入的分配政策是: 总的转让收入减15 % 归为转化中心的管理费用, 减去这些开支等于净转让收入,净收入的1/ 3 给发明者, 1/ 3 给系别部门, 1 / 3 给学院。 哈佛大学现行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条例于2010年4月修订,其要点如下: (1) 可分配收入/净收益的定义: 校方从知识产权中获得的公司股份、债券、现金( 不包括资助的研发经费) 中,减去校方支付的相关费用( 包括为申请、维护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费用,为专利受让给出的相关费用,在制作、运输或推广成果中产生的费用); (2) 标准收益分配方案:学校对发明人贡献者或作者(这里统称创造者) 采用净收益分配方法,根据经费到帐日在现行条例颁布前后到达日期有两种不同计算办法。如果经费在条例颁布前到账的,管理费占9. 75%,创造者收益占35%,创造者科研经费占12. 75%,创造者所在系或研究中心收益占12. 75%,创造人所在学院收益占17%,学校收益占12. 75%;如果经费在条例颁布后到账的,管理费占15%,创造者收益占29. 75%,创造者科研经费占12. 75%,创造者所在系或研究中心收益占12. 75%,创造人所在学院收益占17%,学校收益占12. 75%; (3) 研发促进基金成果收益分配方案:对于哈佛大学自设的生物医学研发促进基金资助的项目,其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案有别于标准分配方案,该方案要求: 创造者获得收益占35%,创造者科研经费占15%,创造者所在系或研究中心收益占10%,创造者所在学院收益

因特网的发展史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istory ARPAnet, the network in 1969 put into use. In 1968, ARPA ARPAnet network project . In 1972, ARPAnet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background communic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o meet with the public, and validated the feasibility of packet switching technology, the modern computer network, ARPAnet became the symbol of the birth of. In 1980, ARPA investment TCP / IP to UNIX ( BSD4.1 version ) of the kernel, in version BSD4.2, TCP / IP protocol that became UNIX operating system standard communication module. In 1982, Internet by ARPAnet, MILNET and several other computer network merger. In 1983, ARPAnet split into two parts: ARPAnet and pure military MILNET. In 1986, NSF established a six Super Computer Center, in order to make the country 's scientists, engineers were able to share these super computer facilities, NSF established its own based on TCP / IP protocols of computer network NSFnet. The success of the NSFnet in 1990 June completely replaced ARPAnet as a Internet trunk network. Internet Web is the fastest growing application, the user from less than 4000000 in 1994 to 10000000 in 1995. Web number of stations from 1995 to thirty thousand.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 摘要: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的新形势下,各国为都在努力探索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与途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笔者分别对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化机制;绩效评价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new situation, all countries are explor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virtuous circle,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is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model;Transformation mechanis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日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英、法、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都达到了50%以上。近十几年来,我国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的科技体制改革,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技术经营机制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批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进入生产领域。但是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科技成果转化还普遍存在数量少、质量差、规模小、效率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国外研究综述 1.科技成果转化理论研究 理论界对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作用认识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指出“新的专家阶层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们利用知识为经济生产做出重要贡献”。马克思明确提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问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索洛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证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创建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但是科学技术依然是增长的外生变量。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加强,罗默、卢卡斯和格鲁斯曼等一些经济学家用新增长理论解释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知识

internet的发展简史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一、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Internet的发展大至经历了如下阶段: ·60年代,Internet起源 ·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普及 1、Internet的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 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 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 2、TCP/IP协议的产生 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

一文了解科技成果的形式、来源及转化的方式

国内外的企业都面临传统的经济增长乏力、急需探索新的增长动能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则成了驱动企业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赋能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转化既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也是企业深化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企业的创新又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为了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我们首先要确认科技成果的存在形式。只有辨认清楚科技成果的存在形式,才能在科技成果的确认、梳理环节避免疏漏,为后续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 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但时至今日,业界尚未对科技成果的定义和确认标准达成被广泛认知的一致意见。本文借鉴网络的观点,将“科技成果”的特征理解为“三被”:被需要,即能够解决工业、商业及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被创新,即较之于现有的解决方案有明确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被确认,即能够被描述和实施应用。因此,我们可将科技成果确认为三种形式:专利、软著成果;未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创新方案;可提升企业效率的新管理方法及解决方案。可以说,每种类型的科技成果,均会对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产生助力,每一种科技成果都可以通过商业手段、法律手段被实施运用,其中,以专利权和软件著作权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是实施转化的最主要客体。我们所提及的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在狭义上被理解为以专利权成果的市场化运营工作。 科技成果的产生,按照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和企业外部科技成果。企业内部科技成果,主要是企业在研发、生产等企业日常经营中产生;企业外部科技成果多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Internet发展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如MILNET、USENET、BITNET、CSNET等,在网络的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系列网络的建设,产生了不同网络之间互联的需求,并最终导致了TCP/IP协议的诞生。 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 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1989年MILNET(由ARPANET分离出来)实现和NSFNET连接后,就开始采用Internet这个名称。自此以后,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相继并入Internet,ARPANET就宣告解散。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