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3.如图,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有质量m1、m2的两个小球,且m1>m2,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它阻力,则两个小球:
A.一定相碰B.不一定相碰
C.一定不相碰D.难以确定是否相碰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用身边的物品或学生自备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相应结论。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4.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的作用相互抵消.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__________ ;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__________.
5.一个系有若干小物体的气球静止悬在空中,说明空气对它有向上的.这个力的大小等于气球(连同所有小物体)的;若将小物体去掉一部分,小球的运动状态
上述物体受到是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可见力是改变了它们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如何利用上述器材达到四种运动状态的改变。确定方案,并据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探究。总结完成学案:
物体由静到动,必须受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且运动方向与
方向相同。
对于运动的物体,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时,由快到慢,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时,由慢到快。
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相关探究。
课后反思
本案是采取导学式教学模式,配套的导学案编写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老师的引导性。本节经新教材调整后不含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内容,主要围绕“力和运动”关系开展教学设计,从物理学上的讨论到实际生活事例的分析,从活动的设计探究到归纳总结,从规律的得出到知识的应用,都要紧紧抓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温故而知新,为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关系埋下伏笔。
让学生自己描述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表露出学生思维的撞击。
中国古代对平衡和简单的运动形式就已具备相当水平的力学知识,进行爱国教育。
有效抓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求知的欲望。
学生由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体现新课标提倡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设计方案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并体验活动,积极讨论。完成学案
重物在重力作用下越落越快,火箭在火焰反作用力下刚开始越来越快,这里的重物和火箭运动状态都是由;
足球离开脚后,越滚越慢,进站的列车越来越慢,这里的足球和列车运动状态都是由;
比赛中足球在不同队员之间滚动,这里的足球运动状态是改变了;
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
的改变和的改变。
对于运动的物体,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线上时,改变。
自学并小组合作:
1、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时物体保持状态或
状态。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将作运动。
2、物体受力时若运动状态不变,则受的力一定是
力。
物体受力时若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受的力一定是力。
学生叙述所学知识。
老师启发,学生讨论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参评教案
课题:《9.3 力与运动的关系》
姓名:戴国成
省份:江苏省
单位: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
邮编:223300
电话:13770495694
9.3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教学设计背景:
本节教学是在已学习了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假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停下来”出发,与同学已有的力和运动认知(牛顿第一定律)激发矛盾冲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提供自制器材让学生探究活动,并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知道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并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力和运动关系。
(不变/发生改变).
6.质量为2kg的物体被150N的水平力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则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若将水平压力减小为100N时,物体刚好匀速下滑,则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
回顾达成
力和运动关系的讨论
给学生短暂的时间讨论,可能有不同的争论,教师可暂不予评判,但要通过分析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
整体应用导学式教学模式。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2)理解现实生活中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
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
(2)在解释生活中力和运动关系的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多媒体展示:
1、升空的火箭视频;
2、进站的列车视频;
3、部分足球比赛视频。
引导学生活动:
1、让一重物自由下落;
2、一人踢足球;
3、两人对练足球。
组织讨论:
同学们,上述各运动物体受得是平衡力吗?
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把一块磁体固定在小车上,利用另一块磁体从而达到:
1.由静到动;
当F=f时,船作什么运动?
船在竖直方向受力和力作用,这两力的关系是:。
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老师巡视并批改。
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 ( )
A.速度大小的改变
B.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的改变
C.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
D.上述三种说法都正确
2.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
2.由快到慢;
3.由慢到快;
4.改变了运动方向
引导学生自学:
教材P69第二部分,联系现实世界中力和运动关系事例,对力和运动关系进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本节所学知识,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补充评价。
例:如下图纤夫拉船沿江行走。若纤绳的拉力为F,船受到的阻力为f。
当F>f时,船作什么运动?
当船作减速运动时,则Ff。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生学会总结
提高学生的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训练解题并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巩固和提高。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P70 WWW 1、2、3
2.课后作业:
探究: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没有关系.
猜想: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一定/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实验需要器材:;实验探究过程:
升空的火箭视频。
进站的列车视频。
部分足球比赛视频。
中学生骑自行车不同运动状态的视频。
物理学史上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我国古代关于力和运动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复习导学
情景导入
观察
: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探究
:
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自学
:
现实世界中的力和运动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2)通过对力和运动关系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生活中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的现象;
2.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五、教学资源
足球、木板、及每个小组自备:重物、小车、2个磁铁。
。
回馈总结
、
一运动定律的内容: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会保持
和状态。
演示实验:
1、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
2、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人们从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到伽利略诞生的16世纪,二千年来人们一直抱着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运动和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3.如图,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有质量m1、m2的两个小球,且m1>m2,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它阻力,则两个小球:
A.一定相碰B.不一定相碰
C.一定不相碰D.难以确定是否相碰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用身边的物品或学生自备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相应结论。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4.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的作用相互抵消.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__________ ;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__________.
5.一个系有若干小物体的气球静止悬在空中,说明空气对它有向上的.这个力的大小等于气球(连同所有小物体)的;若将小物体去掉一部分,小球的运动状态
上述物体受到是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可见力是改变了它们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如何利用上述器材达到四种运动状态的改变。确定方案,并据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探究。总结完成学案:
物体由静到动,必须受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且运动方向与
方向相同。
对于运动的物体,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时,由快到慢,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时,由慢到快。
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相关探究。
课后反思
本案是采取导学式教学模式,配套的导学案编写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老师的引导性。本节经新教材调整后不含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内容,主要围绕“力和运动”关系开展教学设计,从物理学上的讨论到实际生活事例的分析,从活动的设计探究到归纳总结,从规律的得出到知识的应用,都要紧紧抓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温故而知新,为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关系埋下伏笔。
让学生自己描述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表露出学生思维的撞击。
中国古代对平衡和简单的运动形式就已具备相当水平的力学知识,进行爱国教育。
有效抓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求知的欲望。
学生由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体现新课标提倡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设计方案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并体验活动,积极讨论。完成学案
重物在重力作用下越落越快,火箭在火焰反作用力下刚开始越来越快,这里的重物和火箭运动状态都是由;
足球离开脚后,越滚越慢,进站的列车越来越慢,这里的足球和列车运动状态都是由;
比赛中足球在不同队员之间滚动,这里的足球运动状态是改变了;
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
的改变和的改变。
对于运动的物体,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线上时,改变。
自学并小组合作:
1、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时物体保持状态或
状态。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将作运动。
2、物体受力时若运动状态不变,则受的力一定是
力。
物体受力时若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受的力一定是力。
学生叙述所学知识。
老师启发,学生讨论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参评教案
课题:《9.3 力与运动的关系》
姓名:戴国成
省份:江苏省
单位:淮安市淮阴区开明中学
邮编:223300
电话:13770495694
9.3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教学设计背景:
本节教学是在已学习了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假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停下来”出发,与同学已有的力和运动认知(牛顿第一定律)激发矛盾冲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提供自制器材让学生探究活动,并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知道力是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并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力和运动关系。
(不变/发生改变).
6.质量为2kg的物体被150N的水平力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则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若将水平压力减小为100N时,物体刚好匀速下滑,则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
回顾达成
力和运动关系的讨论
给学生短暂的时间讨论,可能有不同的争论,教师可暂不予评判,但要通过分析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
整体应用导学式教学模式。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2)理解现实生活中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
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
(2)在解释生活中力和运动关系的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多媒体展示:
1、升空的火箭视频;
2、进站的列车视频;
3、部分足球比赛视频。
引导学生活动:
1、让一重物自由下落;
2、一人踢足球;
3、两人对练足球。
组织讨论:
同学们,上述各运动物体受得是平衡力吗?
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把一块磁体固定在小车上,利用另一块磁体从而达到:
1.由静到动;
当F=f时,船作什么运动?
船在竖直方向受力和力作用,这两力的关系是:。
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老师巡视并批改。
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 ( )
A.速度大小的改变
B.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的改变
C.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
D.上述三种说法都正确
2.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
2.由快到慢;
3.由慢到快;
4.改变了运动方向
引导学生自学:
教材P69第二部分,联系现实世界中力和运动关系事例,对力和运动关系进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本节所学知识,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补充评价。
例:如下图纤夫拉船沿江行走。若纤绳的拉力为F,船受到的阻力为f。
当F>f时,船作什么运动?
当船作减速运动时,则Ff。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生学会总结
提高学生的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训练解题并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巩固和提高。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P70 WWW 1、2、3
2.课后作业:
探究: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没有关系.
猜想: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一定/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实验需要器材:;实验探究过程:
升空的火箭视频。
进站的列车视频。
部分足球比赛视频。
中学生骑自行车不同运动状态的视频。
物理学史上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我国古代关于力和运动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复习导学
情景导入
观察
: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探究
:
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自学
:
现实世界中的力和运动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2)通过对力和运动关系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生活中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的现象;
2.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五、教学资源
足球、木板、及每个小组自备:重物、小车、2个磁铁。
。
回馈总结
、
一运动定律的内容: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会保持
和状态。
演示实验:
1、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
2、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人们从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到伽利略诞生的16世纪,二千年来人们一直抱着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运动和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