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知觉

合集下载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工作分析()就是把一种完整的工作分解为一个个重要的活动项目和工作要求项目。

也就是在多种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把一种工作的特点、活动项目及其内容、使用的工具与设备、工作环境、操作标准和从业要求等要素,准确而又较为详尽地描述出来。

关键事件技术()工作研究的输出模式:工作研究的任务是考察职业特性,主要是着眼于工作行为所应达到的结果(即输出),以便确定从业者应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或能力,并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目标与内容。

这种策略以工作(的功能、任务和结果)为中心,而不是以从业者为中心,来考察职业素质与教育,被称为输出模式。

工作研究的输入模式:即考察职业劳动中究竟使用了哪些知识或技能,也就是要确定究竟要向个人输入什么样的知识或技能才能,才能保证他胜任这种职业劳动。

这是以人(及其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为中心,来评价、选择和培养从业者。

练习律即通过大量的练习或实践来获得动作技能,这是在量方面对动作学习的要求。

它要求多次进行示范,让学习者模仿,多次发出运动指令,让学习者执行,也就是把刺激与反应作多次联接。

没有练习或实践就不可能有技能。

强化律即根据学习者动作反应的结果,对他施加某种力量,以便增强合乎要求的动作,削弱不合要求的动作。

外部强化是别人对学习者施加的强化替代强化则是通过强化一个学习者,而间接地强化其他学习者自我强化则是,学习者已经认可了某种学习目标和操作标准,或者自己建立了某种学习目标和操作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他就把学习结果对照这种目标与标准,如果达到了,他就作自我肯定,从而增强了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果没达到,他就作自我否定,就会放弃自以为不合理的做法,寻求其他做法。

反馈律即通过让学习者知道动作学习的结果,来提高动作学习效果,这是对动作学习的质的要求。

知觉痕迹是对动作反应的暂时感知和短暂记忆,是在练习中获得的,是动作反应正确与否的一种即时的内部反馈系统,用来追踪和记录动作反应情况。

它所反馈的信息非常精细,包括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方面。

摄影艺术知识:摄影中的直觉和感知觉掌握

摄影艺术知识:摄影中的直觉和感知觉掌握

摄影艺术知识:摄影中的直觉和感知觉掌握摄影是一门融合了艺术和科技的复杂学科,在摄影中,直觉和感知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摄影师在拍摄时产生灵感和决策的基础,也是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接受和理解作品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摄影中的直觉和感知觉,并探讨如何在摄影中有效地掌握它们。

一、理解直觉和感知觉直觉是指人在无需通过推理和分析就能预测结果或发现真相的能力。

直觉经常被描述为一种“第六感”,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根源之一,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方式之一。

在摄影中,直觉通常体现为直接感觉一张照片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

感知觉是指我们通过五种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来感知世界的方式。

感知觉的过程包括感知、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在摄影中,感知觉是指摄影师用自己的眼睛来感知外界事物,并通过技术手段将感知结果转化为艺术作品。

二、直觉和感知觉在摄影中的应用1.拍摄技巧直觉和感知觉在摄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摄影师判断拍摄的对象是否具有美感,从而决定取景、构图和曝光等拍摄技巧。

例如,在拍摄风景时,摄影师需要通过直觉和感知觉来判断景色的美丑和灯光的亮度,从而决定是否加入滤镜和调整快门速度。

在拍摄人物时,摄影师需要通过直觉和感知觉判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身姿,并决定如何构图和调整光线。

2.色彩处理颜色是摄影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直觉和感知觉在色彩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摄影师需要通过直觉来判断照片中的颜色是否真实和自然,并通过感知觉来对色彩进行微调。

例如,在拍摄夕阳时,摄影师需要准确地感知夕阳的颜色,并通过色彩处理工具来调整照片的色彩,使其更加真实和美观。

3.图像后期处理图像后期处理是摄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觉和感知觉在后期处理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直觉,摄影师可以判断图像是否需要进行后期处理,并可以决定使用哪种后期处理技术。

通过感知觉,摄影师可以感知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对光线、色彩和对比度等进行微调和改善。

深度知觉名词解释

深度知觉名词解释

深度知觉名词解释深度知觉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旨在模拟人类视觉系统。

该技术利用多层次神经网络来学习和分析数据,从而实现自动化的模式识别和分类。

在深度知觉中,有几个概念需要解释: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它由一个大量相互连接的简单处理单元组成,可以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并生成相应的输出结果。

神经网络通常分为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在深度知觉中,神经网络通常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

CNN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分析图像的神经网络,它能够自动学习和提取图像中的特征。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深度知觉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其目的是从输入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

特征提取通常包括两个步骤:卷积和池化。

卷积是将输入数据与一组卷积核进行卷积运算,从而得到一组卷积特征图。

卷积特征图能够表示输入图像中不同局部区域的特征。

池化是将卷积特征图按一定规则进行降采样,从而得到更加简化的特征。

常见的池化操作包括最大池化和平均池化。

模型训练模型训练是深度知觉的核心步骤。

在训练过程中,神经网络使用大量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通过迭代优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偏置,从而降低模型的损失函数。

模型训练通常需要进行一些超参数的设置,如学习率、迭代次数、批量大小等。

模型评估模型评估是为了评价训练得到的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ROC曲线、AUC等。

在评估中,通常需要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部分。

利用训练集进行模型训练,然后利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测试和评估。

应用领域深度知觉已经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目标检测、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等领域。

例如,深度学习可以用于医疗图像识别中,精准识别肿瘤位置和大小等信息。

总之,深度知觉是一项极具前景的技术,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我们期待深度知觉在未来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发展。

作业治疗技术7-知觉障碍训练

作业治疗技术7-知觉障碍训练
知觉障碍训练
概述
感觉定义:由感受器将收集的信息通过感觉传导系统传递 至中枢神经系统,在脑中的反映。
知觉障碍
知觉是大脑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将传来的感觉附 加上具体意义的精神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各部 分或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或综 合属性的判别。
这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4
知觉障碍的作业活动
触觉失认的评价
• 语义相关性检查
– 用手触摸三种物品(如短小的铅笔、橡皮、牙 签),从中选出两个语义相关的物品(铅笔和 橡皮)。
– 在上述检查中左、右手分别测试。
• 视觉识别测验
– 要求患者看物品图片后对其命名。
触觉失认的评价
有触觉失认症者
– 辨质觉辨认测验(×) – 形态觉辨认测验(×) – 实体觉辨认测验(×) – 语义相关性检查(×) – 视觉识别测验(√)
• 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
– 即针对受损的功能进行训练。
• 功能适应性作业活动
– 即教会患者利用未受损的感觉通路来代偿某 一感觉通路上的认知缺陷。主要采用功能代 偿和环境改造的手段。
选择作业活动的原则
• 根据评价结果以及患者的要求而定。 • 早期以改善功能的作业活动为主;逐渐增加功
能代偿、适应训练,通过环境调整使患者回归 家庭或重返社会。
• 视觉失认与大脑左、右半球颞一顶一枕联合皮 质(区)的损伤密切相关。
• 视觉失认包括视物体失认、面容失认、颜色失 认等。
1.物体失认(object agnosia)
• 指在视力和视野正常的情况下,不能通过 视觉识别常用物品,但可通过其他感觉如 触、听觉来识别。
• 是失认症中最常见的症状。
物体失认的评价
视觉失认的作业治疗
功能适应性训练

作业治疗技术 认知知觉障碍的作业治疗视觉辨别功能障碍护理课件

作业治疗技术 认知知觉障碍的作业治疗视觉辨别功能障碍护理课件

作业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康复 减少医疗费用
作业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发展
02
认知知觉障碍的作业治疗
认知知觉障碍的定义与分类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认知知觉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和知觉方面出现的功能障碍, 包括记忆、思维、语言、视知觉、听知觉等方面的障碍。
认知知觉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和知觉方面出现、视觉 和听觉辨别能力下降等症状。这些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 起,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脑外伤等。根据不同 的表现形式,认知知觉障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记忆障 碍、思维障碍、语言障碍、视知觉障碍、听知觉障碍等。
认知知觉障碍的评估方法
总结词
评估认知知觉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问卷调查 法、神经心理测验和实验室检查等。
详细描述
评估认知知觉障碍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观 察法,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其认知和知觉能 力。此外,问卷调查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通过 填写相关的问卷来评估个体的认知和知觉能力。神经心 理测验是针对神经心理方面的认知和知觉障碍进行的测 验,包括记忆、思维、注意力等方面的测验。实验室检 查则包括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用于深入了 解个体的认知和知觉障碍情况。
认知知觉障碍的作业治疗方法
总结词
认知知觉障碍的作业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适应性训练、 认知重构和感知觉训练等。
详细描述
针对认知知觉障碍的作业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 见的是适应性训练,通过训练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变 化,提高其适应能力。认知重构则通过改变个体的思 维方式,重新构建其认知结构,以改善其认知能力。 感知觉训练则针对个体的视、听、触等方面的感知觉 进行训练,提高其感知能力。这些治疗方法需要根据 个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和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知觉的原理与应用

知觉的原理与应用

知觉的原理与应用知觉的定义和分类知觉是指人类通过感官获得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涵盖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多个感官领域。

在认知科学中,知觉被认为是信息加工的第一个步骤,它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信号。

根据感官的不同特点和能力,知觉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 视觉知觉:通过眼睛接收光的反射或发射,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物体、颜色和形状等信息。

- 听觉知觉:通过耳朵接收声音的振动,感知外界的声音、声调和节奏等信息。

- 嗅觉知觉:通过鼻子接收气味的分子,感知周围的气味和味道等信息。

- 触觉知觉:通过皮肤接收物体对身体的接触或压力,感知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等信息。

- 味觉知觉:通过舌头接收食物的化学物质,感知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等信息。

知觉的原理感觉器官的作用感觉器官是实现知觉的关键。

它们包括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和舌头等器官,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感觉器官通过感受外界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送到大脑进行处理和理解。

感觉传导的机制感觉传导是指感官器官接收到刺激后,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输到大脑的过程。

它涉及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当感觉器官受到刺激时,感受器细胞会将刺激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神经元的传递,在神经网络中传导到大脑的相应区域。

大脑的感知加工大脑对感官输入的处理过程被称为感知加工。

它包括感知信息的筛选、整合和解释等过程。

大脑通过对不同感官输入的综合分析,生成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知觉的应用知觉心理学研究知觉心理学是研究感知过程和感知原理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知觉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来揭示人类感知的规律和特点。

知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人机交互、设计和广告等领域。

虚拟现实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以模拟真实世界的感觉和体验为目标。

通过模拟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输入,以及各种交互设备的支持,虚拟现实能够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运动技术训练与运动知觉

运动技术训练与运动知觉

第二节运动技术训练与运动知觉二、运动技术训练中运动知觉的种类及其作用(一)运动时间知觉运动时间知觉是人脑对运动物体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

时间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体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它的空间位置的变化(顺序性或持续性)为标志的。

运动时间知觉主要是通过肌肉运动觉、视觉、听觉、触摸觉、机体觉等众多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形成。

分为反映运动物体持续时间长短间隔的运动时间间隔知觉,反映运动物体节奏的运动时间节奏知觉,以及反映运动事物运动快慢的运动速度知觉。

1.运动时间间隔知觉运动时间间隔知觉是人脑对当前运动客体续时间长短关系的反映。

刚刚能引起知觉的最小运动时间间隔称为运动时间间隔阈限。

运动时间间隔阈限越小,则人的运动时间间隔知觉能力越大,两者成反比关比系。

在不同的感受器中形成运动时间间隔知觉的阈限是不同的,在同一感受器中对不同运动客体或动作的时间间隔知觉阈限限也有差异。

不同的运动时间间隔知觉实质上是反映了人们在完成运动技术动作时能否把握时机的能力。

必须结合专项术训练对运动员进行不同的运动时间间隔知觉能力的训练,提高其准确把时机的能力,以适应比赛的需要。

2.运动时间节奏知觉运动时间节奏知觉是连续不断出现的各种动作或一连串动作在时间关系上的一种恒定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即是人脑对各种规律性的时间间隔的反映。

包括有规律的单一的时间间隔和多种时间间隔(混合时间间隔)。

单一的时间间隔由某一种时间间隔组成。

多种时间间隔(混合时间间隔)由两种或多种时间间隔和持续时间组成有规律的时间节奏。

大多数运动动作的不同项目对运动时间节奏的要求不同,因此对运动员的运动时间节奏知觉能力的要求不同。

人在知觉各种运动时间节奏方面,不同感觉领域的最适宜的运动时间节奏是不同的。

3.运动速度知觉运动速度知觉是人脑对运动客体或本体运动持续时间特性的反映。

即运动着的事物持续的长短或快慢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同样也有客体运动速度知觉和主体运动速度知觉之分,这两者速度知觉对运动技术的提高、合理运用都非常重要。

知觉与动作的相互作用

知觉与动作的相互作用

知觉与动作的相互作用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的感知直接影响我
们的动作,而我们的动作也会影响我们的感知。

举个例子,当我们
看到一辆汽车驶向我们,我们的视觉感知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比
如躲避或者停下来等。

同样地,当我们决定做出某种动作时,比如
举重,我们的感知系统会帮助我们调整肌肉的力量和协调身体的动作。

在运动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中,知觉与动作的相互作用也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地感知和调整动作,我们可以改善自己的
技能水平,比如篮球运动员通过感知球的位置和速度来准确投篮,
或者舞蹈演员通过感知自己的身体姿势来完成优美的舞蹈动作。

此外,知觉与动作的相互作用还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在开车时,我们需要通过视觉感知路况和其他车辆的位置,然
后做出相应的驾驶动作。

在日常的家务活动中,比如做饭、清洁等,我们也需要通过感知来调整动作,以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总之,知觉与动作的相互作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对世界的行动。


过不断地感知和调整动作,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周围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浅谈唐·伊德的人一技关系理论中的四种关系

浅谈唐·伊德的人一技关系理论中的四种关系

浅谈唐·伊德的人一技关系理论中的四种关系作者:张璐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9期张璐(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但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伊德教授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哲学,将其人—技关系理论分为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背景关系四种。

本文通过对这四种关系的具体介绍,试图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具体问题相联系,形成更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人—技关系理论;具身关系;解释关系;背景关系;它异关系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145—02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日常生活中随时充斥着技术元素,手机、电脑、电视随处可见。

应该说,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也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那么,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在,转基因食品在市场的投放量越来越大,由于对转基因技术不了解,同时也因为转基因技术不成熟,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性持怀疑态度。

那么,我们在应用技术的同时有没有被技术所限制?针对这些问题,现代现象学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教授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自己对于技术的认识。

一、唐·伊德技术哲学简介唐·伊德,1964年获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教授。

[1]他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哲学家,他的研究跨越了技术哲学和现象学,是美国有重要影响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家。

伊德的技术哲学着眼于人类经验和知觉的变化过程。

他认为,当代科学在本质上是技术体现的。

“伊德借助胡塞尔,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论证了直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的知觉的,从而在继承海德格尔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海德格尔的超越与批判”。

[2]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主要包括技术现象学、工具实在论、技术文化观和虚拟空间与体现现象学四部分。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媒体设计方法——基于技术知觉的分析

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媒体设计方法——基于技术知觉的分析

[ 作者简介】庞少召(9 l , , : 18 ~)男 唐山建筑工程 中等专业学校讲 师。
21. ,1 0 5支通肥- t 7 |'
教 学研究
舍. 选择 那些 新鲜 的 、 活动 的 、 奇特 的刺 激源作 为主 要 知觉 对象 , 以教 师设计 媒 体时要 引 导学 生 的选 所 择或避 免学 生无关 的选 择 。 破坏 , 我们 总能识别这 是苹果 , 但 而不是别的什 么。 简化法 。 技术知 觉不 仅把 事物 的物理特性 组织 成一个 统 一 的整 体 , 也把 技术 过程 组织成 一个 系统
的主要 特征 和关 系 , 以及 过程 的顺序 。 : 车发动 如 汽
同器官 之 间游 动。此 时就 需要 隔离 出心脏 , 独 呈 单
示 , 免 无 关 的选 择 转移 注 意力 。 同样 , 械 的 结 避 机
机 的原理 图就是 在简 化 后 由主要 零 部件 构 成 的整 体知 觉对 象 。另外 , 简化 的 同时也 可 以进 行 同一原 材料 , 同一 工具 , 备或技 术 、 设 问题对 比 , 样 , 这 学生
习者在 头脑 中形 成一 个正 确 、 清晰 的感 性认 识 。特 别 是在 职业 教育 中 , 术 表象 的形 成有 时不 可 能完 技 全 在真实 的劳动 中进 行 , 而是在 为感 知 对象 特别设
知事 物进 行感 知 以求认 识并 支配 技术对象 。 目标 法 。每 一课 都要 说 明学 习 目标 , 同样 每一 个知 识点 所用 到 的媒 体都 要 表示 出知 识 目标 。 让学


技术 知觉
恒常性 、 多样 性 、 限性 等特 点 , 对 教学 中媒 体 的 有 这 设计 提供 了依据 。 技 术 知觉 学 习的 特 点及 专 业 课 教 学媒 体 设 计

对琵琶演奏放松状态的思考

对琵琶演奏放松状态的思考

对琵琶演奏放松状态的思考【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琵琶演奏中放松与紧张的理解与思考,分析琵琶演奏中出现的技术动作僵紧的原因,并对左右手的放松技术操作做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关键词】静态运动储备能量合理有序放松是所有学习演奏乐器者必备的一个基本条件。

只有具备良好的放松状态才能使学习者步入学习乐器的正确轨道,熟练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充分表达乐曲内涵,抒发相应的思想感情,从而进入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对于琵琶的演奏也不例外。

放松是相对于紧张而言的。

严格来说,人的身体没有绝对性的放松,只是一种相对性的用力和不用力。

身体的某一部分运动时用了多余的力量,而且持续用力,就是紧张。

身体某一部分所用的力量,能维持在达到这一运动所需用力的最低程度上,就是放松。

在人体的一切运动中,都有动态运动和静态运动两种形式。

动态运动是我们所指的肌肉群收缩运动,而静态运动是指肌肉群只能做维持性的工作,并不做收缩运动。

笔者所指的放松就是静态运动。

放松是在静态运动中做动态运动,而不是在动态中做静态运动。

也就是说,要在放松的状态下用力,而不是在用力的状态下放松。

一切运动都必须在一个静态运动的前提下才能得以进行,没有静态运动,我们无法储备能量,进行下一次肌肉收缩的动态运动。

动态中的静态运动也就是我们常说演奏状态的放松。

演奏状态的放松是以肌肉群合理有序的分工,协调交替的收缩、复原所产生的平衡,以及动作心理和音乐心理的和谐来体现的。

完全的放松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弹击琴弦时,手指在接触弦的一瞬间肌肉收缩,做动态运动。

除此之外,肌肉只做维持性的工作,都不应用力。

也就是说放松是为了储备能量再次用力,没有放松就不可能保证演奏的速度和质量。

并且,演奏动作的技术技巧难度越高,动作自动化反应程度越高,对放松的体验就越细微,理解就越深刻,越准确。

在演奏过程中用力与放松要不断地交替进行,它们是因同一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人体各部位的有机协调运动,使这一矛盾达到了和谐、统一。

探究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四种关系

探究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四种关系

探究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四种关系唐·伊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其在技术哲学领域成就显著,尤其在技术哲学与现象学方面研究成果颇丰。

伊德的哲学思想有其形成的过程,其哲学思想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在不断汲取其他学者思想的一个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先前的这些哲学思想对他的启发,伊德才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技术现象学是伊德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探究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基本关系,着眼于人类经验和知觉的变化过程,确立了技术人造物在人类与世界关系中所发挥的居间调节功能。

伊德在《技术与生活世界》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区分出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模式,分别为具身性关系、解释学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

(一)具身性关系具身性关系是人类与技术之间最基本、最常见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类与技术相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人类会无意识的把技术或者工具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赋予其感觉。

伊德将这一关系用意向性公式表述为:(人—技术)—世界。

这是一种通过技术的关系,技术展现出某部分的透明性。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表述就是上手事物在使用中的撤退。

例如盲人的手杖,在人们使用手杖的时候并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与拐杖的接触之上,人的注意力往往都是集中于手杖与地面的接触上,这个时候手杖已经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人们不会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外在的工具,从而使人与技术完全的融合在一起。

可见,具有具身性关系的技术打破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清晰的界限。

(二)解释学关系如果说具身性关系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解释学关系就是人类语言的延伸。

伊德曾说:“解释关系不是扩展或模仿感觉和身体能力,而是语言及解释能力。

”在这种关系中,技术与世界成为了一个整体,伊德将这种关系的意向性公式表述为:人—(技术—世界)。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类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不透明性,世界并不是直接展现在人的面前,而是通过技术展现的一种表象。

技术是现象的解构者,在技术与世界之间不存在明显的一致性。

简述感知觉发展的趋势

简述感知觉发展的趋势

简述感知觉发展的趋势
感知觉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模态感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感官,而是多个感官综合作用。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知模式,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2. 增强感知:人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加强自身的感知能力。

例如,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

3. 高精度感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感知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例如,高分辨率摄像头可以捕捉更细致的图像细节,激光测距技术可以实现更精准的距离测量。

4. 自适应感知:感知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环境和用户的需求自动调整感知方式和参数。

例如,智能手机可以根据周围光线亮度自动调节屏幕亮度,提供最佳的视觉体验。

5. 连接感知:感知系统将与其他智能设备建立更紧密的连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处理。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的传感器与用户的手机进行交互,实现远程操控家居设备。

总体来说,感知觉发展的趋势是多模态、增强、高精度、自适应和连接化。

这些趋势将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用丰富的经验克服形而上的命运——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及意义

用丰富的经验克服形而上的命运——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及意义

近年 来 , 国内学 界对 当代 美 国技 术 哲学 家 唐 ・ 伊德 的思 想 已有 了初步 的介绍 , 但 在一 些关 键 性 的 问题上 缺 少深 入 的探 究 。例 如 , 伊德 的技 术哲 学 和海 德 格尔 思 想 之 间 的关联 就是 一个 被 忽略 了的 重要论 题 。这方 面 , 似乎 只有 韩连 庆先 生 的《 技 术与 知 觉— — 唐 ・ 伊 德对 海德 格 尔技 术 哲学 的批 判 和 超越 》 文有 过 专 门 的论 述 。本 文 的 工 作 则是 希 望在 全 面考 察伊 德 的 文本 和思 想 的基 础 上 ,对 此做 一 个 系统 的梳理 、 总
计 海 庆
摘 要: 本 文 在 考 察 海 德 格 尔对伊 德技 术 哲 学产 生 影 响 的 基 础 上 , 阐述 了伊 德 在 理 论层 面从 历 史 经 验 、反 浪 漫 主 义 和 反 本 质 主 义 三 个方 面对 海 德 格 尔技 术 哲 学
的批 判 以及在现 实层面对其技 术哲 学的历 史局 限性的揭 示; 通过伊德 对海德 格 尔 的批 判可以反观 其本人 的技 术哲 学思想 ,以及 新 旧两种技术哲 学在研 究风格 和具
是 悲 观和敌 托 邦式 的 ( d y s t o p i a n ) 。而经 验论 者 则更 多关 注 由技 术 发展 引起 的现实 生 活 中 的变化 。 他们 并 不认 同对 技 术 的 总体 性 的和 预设 的判 断 , 而是 采 用经 验 的立 场 来 分 析 具体 的 技术 产 品的设 计 、 应 用 及其 对 社 会 的影 响 , 在价 值 立 场 上他 们 起 码 不
像 经典 主义 者那 样悲 观 。④在技 术哲 学研 究 中 , 从 阿特 胡斯 的划 分 出发 , 可 以开启 出 许 多 有意 思 的话 题 , ⑤本 文对 伊 德和 海 德 格尔 关 系 的研 究 , 则更 多地 是 “ 阿 特胡 斯 划

探究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四种关系

探究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四种关系

探究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四种关系作者:鲁姝颖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摘要:随着近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哲学家们纷纷把目光转向科学技术。

我国的哲学工作者们也在积极研究科学技术哲学。

但是国内的学者们大多只是进行基础层面的探索,并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哲学体系。

唐·伊德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对技术哲学和现象学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一套自己的技术现象学的理论,其中他所区分的四种关系在技术现象学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与影响。

本文对其所划分的四种关系进行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技术现象学四种关系唐·伊德思想来源一、伊德技术现象学思想的来源唐·伊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其在技术哲学领域成就显著,尤其在技术哲学与现象学方面研究成果颇丰。

伊德的哲学思想有其形成的过程,其哲学思想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在不断汲取其他学者思想的一个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先前的这些哲学思想对他的启发,伊德才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

二、探究伊德技术现象学中的四种关系技术现象学是伊德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探究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基本关系,着眼于人类经验和知觉的变化过程,确立了技术人造物在人类与世界关系中所发挥的居间调节功能。

伊德在《技术与生活世界》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区分出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模式,分别为具身性关系、解释学关系、它异关系和背景关系。

(一)具身性关系具身性关系是人类与技术之间最基本、最常见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人类与技术相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人类会无意识的把技术或者工具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赋予其感觉。

伊德将这一关系用意向性公式表述为:(人—技术)—世界。

这是一种通过技术的关系,技术展现出某部分的透明性。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表述就是上手事物在使用中的撤退。

例如盲人的手杖,在人们使用手杖的时候并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与拐杖的接触之上,人的注意力往往都是集中于手杖与地面的接触上,这个时候手杖已经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人们不会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外在的工具,从而使人与技术完全的融合在一起。

运动感知觉对排球发球技术教学影响的研究

运动感知觉对排球发球技术教学影响的研究

运动感知觉对排球发球技术教学影响的研究一、运动感知觉对排球发球的重要性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排球发球这门技术,特别是其中一个可能有些人没太注意到的关键因素——运动感知觉。

发球这一环节可是排球比赛的开局,直接关系到整场比赛的节奏和气氛。

一个好的发球,不仅能打得对方措手不及,还能给自己的队友带来信心。

所以,如何训练运动感知觉,让发球更有“魔力”呢?什么是运动感知觉?说白了,就是你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感觉和判断能力。

比如你站在发球线后,身体、手臂、脚步都得协调一致,哪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让整个发球变得很“尴尬”,球飞了老远,或者直接出界。

可是,如果你能准确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每个动作,发球的精确性、力度、方向都能更好地把控。

怎么训练呢?其实这也不难,只要你在日常训练中多加留心,注意身体各部位的配合,慢慢地你就能和球成为一体,发出来的每一个球都像是给自己队友量身定做的。

二、运动感知觉对发球技巧的提升我们说说运动感知觉是怎么影响发球技巧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排球发球看起来简单,但真的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你可能会发现发球的时候球飞得不稳定,方向不准,或者发球力量不够,明明用力了,但还是打得软绵绵的。

其实这背后,离不开运动感知觉的作用。

举个例子吧,发球时你的肩膀、手臂、手腕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影响球的飞行轨迹。

而你能否精准地感知这些微小的变化,决定了你发出的球到底是好球还是“鬼球”。

我们说发球的好坏,不光是技巧问题,更多的是感知力的体现。

比如你能精准感受到球拍和球接触的一瞬间,这就能让你控制住球的力度、旋转以及速度。

而这一切,靠的就是你平时的运动感知训练。

你在练习时越能敏锐地感受到身体的微妙变化,发球的稳定性就越高。

说白了,发球其实是一场你和自己身体的默契配合,你能精准知道每个肌肉的发力状态,才能做出完美的发球。

三、如何通过训练提升运动感知觉如何通过训练来提升我们的运动感知觉呢?说实话,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德的技术哲学主要包括技术现象学、工具实在论、技术文化观和赛博空间与体现现象学四个方面。

技术现象学,通常也被称作人一机关系现象学或工具现象学,是伊德技术哲学理论的基石,为其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开创了基本路线和发展思路。

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韩连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海德格尔之后的很多技术哲学家沿着海德格尔开启的思路,将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伊德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现象学引进了技术哲学。

但伊德同时也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对技术与知觉关系的认识。

伊德借助胡塞尔、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论证了知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的知觉的,从而实现了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和超越。

关键词:技术知觉现象学唐·伊德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海德格尔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不仅以他的“存在”之思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哲学和文化思潮,而且他也是首先从哲学的角度关注技术的先驱之一。

从早期的《存在与时间》到后期的《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的这些著作已经成了这一领域中的经典之作,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海德格尔之后的许多技术哲学家都是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将技术哲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伊德是从现象学转向研究技术哲学的。

他在1979年出版的《技术与实践:一种技术的哲学》(Technics and Praxis: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一书被美国哲学家卡尔·米切姆(Carl Mitcham)称为“第一部名符其实的英语技术哲学”[1]的著作。

此后,他又连续出版了《生存的技术》(Existential Technics,1983)、《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Technology and Lifeworld: From Garden to Earth,1990)、《工具实在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界面》(Instrumental Realism: The Interface Betwee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1991)、《技术中的身体》(Bodies in Technology,2002)等多部技术哲学方面的专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象学技术哲学体系。

同时他还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主编了一套包括多个领域的技术哲学丛书,该丛书已经连续出版了十几年,在西方技术哲学界影响深远。

国外的技术哲学界对他的思想评价甚高,认为他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技术的认识。

伊德的技术哲学思想是从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出发的,他的《技术与实践》的扉页献词就是“纪念马丁·海德格尔”。

但是由于他的整个思想背景与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更接近,因此有人称伊德为“海德格尔式的杜威”。

伊德对海德格尔的解读是从英美哲学传统出发,借助于胡塞尔后期的思想、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实现了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一.伊德首先批判了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中浪漫主义色彩,认为这种浪漫主义典型地表现在海德格尔特别推崇“那些表现了直接与环境有关的身体的、知觉关系的技术”[2],这也就成了海德格尔区分好的技术和坏的技术的标准。

在海德格尔看来,古代的风车就是好的,而现代的水力发电站就是坏的。

伊德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愁病”,没有认识到人与技术之间的多重关系。

其次,海德格尔认为像风车这种技术保有了“天、地、人、神”四重根,而像现代的水利发电站这种技术则造成了对自然的“促逼”。

伊德认为海德格尔的这种思想主要是与环境保护主义有关,但是却没有看到不仅是现代技术对自然造成了威胁,古代的技术也同样造成了像森林砍伐、过渡放牧等环境破坏,现代技术“只是在力量的范围和扩大方面使它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区域性的。

”([2],p.113.)人对环境的破坏既不是现代的发明,也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人的本质的可能结构造成的。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和艺术都是作为一种揭示自然的方式以及唯有艺术才能拯救技术的论断,都表明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虽然伊德批判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浪漫主义,但是他认为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中的积极意义还是主要的。

他曾说,“海德格尔论述中重要的一点是,他早在库恩之前就认为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的聚集,而是一种看和揭示世界的方式。

至少在西方占主导的将自然视为服务于人类目的的资源这一点上,海德格尔是对的。

”([2],p.113.)伊德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海德格尔首先将现象学引入了技术哲学,并将广义上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概念用于技术,认为人通过工具的使用不仅揭示了自身,而且揭示了世界。

现象学的产生是为了克服传统笛卡儿主义的主客两元论。

现象学认为,主体和客体并不能独立地存在,人是通过与世界的关系而认识自身和世界的,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就是为了阐明这一点。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认为,我们的意识不是以自身为目标,意识总是对某物的意识,这就是意识的意向性结构。

但是,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认知领域,是一种“自我-认识-世界”(Ego-cognizing-World)的结构,而海德格尔对意向性的理解是“此在-在世界中-存在”(Dasein-being in-World),这是一种生存的意向性。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与世界的“最切近的交往方式并非一味地进行知觉的认识,而是操作着的、使用着的操劳——操劳有它自己‘认识’。

”[3]人存在于世界中的首要方式并不是认识事物,而是使用它们,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揭示了世界和自身。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意向性概念对这一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海德格尔认为,“严格地说,从没有一件用具这样的东西‘存在’。

属于用具的存在一向总是一个用具的整体。

只有在这个用具整体中那件用具才能够是它所是的东西。

用具本质上是一种‘为了作……的东西’。

有用、有益、合用、方便等等都是‘为了作…之用’的方式。

”([3],p.80.)例如,带顶棚的月台是为了遮风挡雨,照明设备是为了驱逐黑暗。

这样,海德格尔就将意向性引入了实践中。

他认为,这种用具的意向性就是上手(ready-to-hand),“切近的上手事物的特性就在于:它在其上手状态中就仿佛抽身而去,为的恰恰是能本真地上手。

”([3],p.82.)只有在用具损坏或不合用时,我们才关注用具的存在,海德格尔称这种用具短缺的状态为“在手”(presence-at-hand)。

我们对于在手的用具是作为一个对象来认识,这是一种“知觉的认识”,这种对事物的理论化的认识是第二位的,是以上手事物的使用为基础的。

伊德从《存在与时间》中看到了海德格尔后期《技术的追问》中的思想要点:既然用具只有在成为上手状态时才成为可通达的,那么“在被使用的用具中,‘自然’通过使用被共同揭示,这是处在自然产品的光照中的‘自然’。

”([3],p.83.)这就导致了最终将自然视为“持存物”(Bestand);既然用具都有意向性,对用具的使用先于对用具的认识,那么技术就既不是中性的,也不是科学的简单应用,而是在存在论上先于科学。

二.伊德认为海德格尔将意向性引入技术哲学中是一大创举,但是却忽视了知觉的重要性和对知觉的分析,认为知觉的认识是第二位的,是以对工具的使用为基础的。

但是,对于现象学来说,知觉却是一个主导性的观念。

胡塞尔曾明确提出知觉的重要性。

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他认为,“一般来讲,原初呈现的知觉,当然特别是外在的知觉,具有对各种再现的优先性。

但是这种优先性不只是在一种确定事实存在的经验行为方面,这与此处所论无关,而且也在现象学本质确定的基础方面。

外在知觉对以原初样式在其中实际给予的一切对象因素均有完全的明晰性。

”[4]在胡塞尔那里,“知觉”(Perzeption)和“感知”(Wahrnehmung)实际上含义是相同的,“胡塞尔在理论上偏向于使用‘感知’概念,这是因为,源于德文本身的‘感知’一词习惯性地带有‘真-’(wahr)的词根。

”[5]胡塞尔认为,感知是最具有奠基性的意识行为,所有的意识行为都可以最终回溯到感知上。

正是因为胡塞尔是在认知意义上来理解知觉的,海德格尔才从实践层面上认为知觉是第二位的。

胡塞尔在后期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借助于“生活世界”的概念,在实践的意义上强调了知觉的作用,这可以说是对海德格尔强调实践首要性的默认。

胡塞尔认为,“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6]在关于“几何学的起源”的一段文字中,他将几何学的源头追溯到前科学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并认为这是“数学化”世界的基础:“在直觉地被给予的周围世界中,通过抽象地注视时空形式,我们经验到‘体’——这种体不是几何学的观念的体,而是我们实际地经验到的体,这种体的内容是我们实际经验的内容。

”([6],p.1000.)在前科学的日常实践中,我们体验到的是作为知觉材料的体,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地升华,形成了像几何学这类形式化、抽象化的科学。

因此伊德认为,胡塞尔的“实践”不是海德格尔的“操作着的实践”,而是一种“对象的直觉材料的、身体的和知觉的世界。

”[7]另一个强调知觉的现象学家就是梅洛-庞蒂,这也是伊德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梅洛-庞蒂认为,知觉是一切知识的基本层次,是科学和哲学的基础,“知觉是一门刚开始的科学,科学是一种系统的和完整的知觉,因为科学知识无批判地理解被感知物体所规定的认识理想形式”,而“传统科学是一种忘记自己的起源、自以为已经完成的知觉。

”[8]因此,对知觉的研究应该先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是新的现象学的首要的任务。

施皮格伯格认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主要施试图考察我们先于任何科学说明而被给予的世界的体验中的基本层次。

知觉就是我们所特有的进入这个层次的通路。

”[9]梅洛-庞蒂反对传统的理智主义和经验主义对感觉的认识,认为它们歪曲了对知觉的分析,因为理智主义和经验主义“都使用感觉的人类学定义,而且也在于两者都持有自然的或独断论的态度”([8],p.67.)。

它们都假定有一个由无意义的感觉材料所组成的预先给定的客观世界,经验主义认为人只是被动地接受刺激,理智主义认为人是用概念或判断这些知性活动来整合这些感觉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