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他们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鲁迅支持,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冯文炳、俞平伯、林语堂等。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了题为《美文》的文章,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该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视作美文。

1921年前后出现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浪潮,是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问题小说”热,重理性顺应了“五四”时期“思考的一代”探究人生社会的风气。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体小说,如《沉沦》,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精神的追求与痛苦。

第二章鲁迅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三大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独特性: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

《阿Q正传》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鲁迅自己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沈雁冰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小说

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163种“林译小说”,鲁迅到钱钟书。

1919年下半年,作家冰心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掀起一股小说“题材热”。

冰心她是小诗和《寄小读者》散文的作者,最早又以“问题小说”闻名。1919年,她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鲁迅对“乡土小说”的含义加以界定:所谓“乡土小说”,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周作人在1923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吸收了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

郁达夫的小说虽然以抒情为主、情节为次。这些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他的小说有特有的感伤美和病态美。

冯至则以“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身份使得自己的叙事作品充满了“诗”。(鲁迅评价)

“语丝社”的冯文炳,《竹林的故事》,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

第四章通俗小说

1912年到1917年这5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的繁盛期。“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中国最早电影很多是根据此派作品改编)

第五章郭沫若

摩罗诗人,中国的预言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

郭沫若反复强调“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

《女神》、《凤凰涅槃》

郭沫若强调诗歌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密切联系,提出文艺必须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器”,做个“标语人”“口号人”而不必一定要做“诗人”

第六章新诗

梁启超设计“诗界革命”,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

胡适主张:“作诗如作文”,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吸收国外的新语法。

胡适是第一“白话诗人”,《尝试集》是他第一部诗集。(《一颗遭劫的星》)郭沫若把“诗的艺术”概括为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把“情感”与“想象”作为诗歌的要素突出与强调。

冰心“小诗体”《繁星》、《春水》(春水体)

鲁迅的观点: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闻一多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对《女神》的批评集中在两点:一是“过于欧化”;二是反对郭沫若关于诗只是一种“自然流露”,“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的主张。

中国的新诗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

徐志摩:“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为了创立“中国式”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

徐志摩诗的特点:他执着地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在诗里真诚地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客观物象,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

“纯诗”: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真实的象征。强调的是诗的“暗示”与“朦胧”的特质,突出了“感觉”的因素,作者须要为感觉而作,读者须要为感觉而读。(穆木天)

第七章散文

1918年,《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最引人注意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

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2】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左联支持无产阶级文学,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非常重视创作方法的革新

30年代中国社会,这一时期“左翼”、“京派”和“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享受着现代都市的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

三派独特的艺术世界: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老舍的“北京小市民世界”、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沈从文的“湘西边城世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