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大全的话

东北方言大全的话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语言风格,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的方言。
它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分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方言的特点和相关参考内容。
一、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1. 明显的咬字音:东北方言的音节发音比较硬朗、明显,尤其是咬字音,常常听起来比较有力。
比如“对”读作“咧”,“热”读作“嚒”。
2. 鼻韵音的出现:东北方言中经常出现带有鼻音的字,比如“心”读作“咸”,“竹”读作“竺”。
3. 退化的韵尾音:东北方言中韵尾音的音变比较明显,尤其是鼻音韵尾,会出现退化现象。
比如“亲”读作“勤”,“热”读作“嚒”。
4. 不规则的浊辅音变异:东北方言中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浊辅音变异现象。
比如字母“d”和“n”的发音经常互换,比如读“东”时可能会读作“冬”。
二、东北方言的词汇特点1. 俚语丰富:东北方言中有许多丰富多样的俚语和民间语言,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描述特定的事物。
比如“碰瓷”(指故意制造事故骗取赔偿),“拎包入住”(指什么都不用准备就可以嫁人),这些俚语都是东北方言特有的。
2. 方言词汇独特:东北方言中有许多与汉语普通话完全不同的词汇,用来描述特定的事物或者形容特定的情感。
比如“豇豆”(指豆角),“木结子”(指胡桃),这些词汇都是东北方言特有的。
3. 常用简化词:东北方言中常用一些简化的词语来表示特定的含义。
比如“省事”(指方便),“穷眼”(指小气),这些词语虽然简短,但能够表达准确的意思。
三、东北方言的语法特点1. 句子短小精悍:东北方言的句子通常比较简短,但却能够表达清晰的意思。
比如“你咋不信呢?”(为什么不相信呢?),这个句子虽然简短,但完整地表达了一种疑问的含义。
2. 字词的重复:东北方言中常常使用字词的重复来加强语气或者表示程度。
比如“好好好”(非常好),“快快快”(赶快),这种复读的方式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4. 拟声词的广泛使用:东北方言中非常喜欢使用拟声词来形容特定的声音。
东北人日常用语

东北人日常用语(原创版)目录1.东北方言的特点2.东北人日常用语的表现3.东北人日常用语的传播与影响4.东北人日常用语的价值和保护正文1.东北方言的特点东北方言,又称东北话,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方言的特点鲜明,与其他方言相比,具有口音浓重、语调独特、表达直接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感染力。
2.东北人日常用语的表现东北人日常用语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口音浓重:东北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如“r”和“l”不分,平翘舌音的区分不明显,以及语调上扬等特点。
(2) 语调独特:东北方言的语调多呈上扬趋势,有时还带有拖音,使得语言表达更具感情色彩。
(3) 表达直接:东北人日常用语中,表达方式通常较为直接、简洁,有时带有一定的幽默和夸张成分。
3.东北人日常用语的传播与影响随着东北地区的文化输出和经济发展,东北方言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对其他地区的语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在演艺圈,许多东北籍艺人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使得东北方言成为一种时尚元素。
4.东北人日常用语的价值和保护东北方言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价值。
对于传承和保护东北方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增强方言认同感:鼓励东北地区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热爱并传承自己的方言,增强方言的认同感。
(2) 传承方言文化: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将东北方言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发扬光大。
(3) 保护方言资源:加强对东北方言资源的保护和挖掘,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方言资料。
总之,东北人日常用语作为中国方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东北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个主要方言之一,它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
这里我们将主要探讨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语音元音1.韵尾元音的发音:东北方言在韵尾元音的发音上较为独特。
尤其是在严格模仿普通话的情况下,韵尾元音会被发出来,而非省略。
例如,“说”字,普通话读音为/shuō/,而在东北方言中,韵尾元音/u/也会被发音,读作/shuǒu/。
同样,普通话的“朝气”读作/cháoqì/,而在东北方言中,会发成/cháochī/。
2.轻声元音的发音:在东北方言中,轻声元音的发音包括声调的变化和元音的低或轻声。
同样的音节,在普通话中可能带有不同的声调,而在东北方言中,元音的低或轻声的变化可能会对轻声造成影响。
例如,“鞋”字,在普通话中轻声读作/xié/,而在东北方言中,可能会读作/xhěi/。
3.元音的喉化:在东北方言中,声母h在元音前也会产生喉音。
例如,“好”字,在普通话中读音为/hǎo/,而在东北方言中,发音为/h a̤o/。
语音辅音1.舌尖音和舌面音:在东北方言中,舌尖音和舌面音的发音相对于普通话中较为重要。
例如,“汉语”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为/hàn yǔ/,而在东北方言中,读音为/hà nŏ/,舌尖音和舌面音都更为清晰。
2.送气音和浊音的交替:在东北方言中,送气音和浊音的交替非常常见。
例如,“桌子”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为/zhuō zi/,而在东北方言中,读音为/zhuókì/,发音中可以听到送气音和浊音的明显交替。
3.辅音音节的发音:在东北方言中,辅音音节的发音也有比较明显的特点。
例如,“背”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为/bèi/,而在东北方言中,读音为/pei/,清晰地表现出了辅音音节的发音。
语音韵律1.语音重音的变化:在东北方言中,重音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与普通话不同。
东北话的语言特色

东北话的语言特色
1. 东北话那可老有特色了!比如说“哎呀妈呀”,就像我那天看到一只大蜘蛛,我直接就喊“哎呀妈呀,这啥玩意儿啊!”这多生动形象啊!
2. 东北话特别爱用叠词,“杠杠的”,你看说这东西质量好,那就是“质量杠杠的”。
就好比你夸一个人厉害,你就说“你这人杠杠厉害”,多有意思!
3. 还有“咋整”,这简直是万能词啊!“这事儿咋整啊?”“那可咋整?”我朋友那天手机丢了,就一直在那念叨“哎呀,这手机丢了咋整啊!”,太有那味儿了!
4. 东北话的语气也特别有意思,“干哈呀”,带着点儿质问的感觉。
有次我在那看书呢,我妈喊我“你干哈呀?”,就感觉特别亲切。
5. “得劲儿”这个词用得也老多了,“这按摩按得可太得劲儿了!”就像你吃到特别好吃的东西,你就会说“这玩意儿吃得真得劲儿”。
6. 东北话的儿化音也好玩,“脸蛋儿”“鞋带儿”。
我小时候总说“我的鞋带儿开了”,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呢。
7. “虎超超的”,说这人有点傻乎乎的。
我朋友有次干了件傻事儿,我们就说他“你咋虎超超的呢”,大家都哈哈大笑。
8. “急头白脸”,形容人着急生气的样子。
那次和朋友争论个事儿,他急头白脸地说,哎呀,那场面!
9. “破马张飞”,多形象啊!就像有人在那闹哄哄的,就可以说他“破马张飞的”。
我见过一个人吵架,那真跟破马张飞似的。
10. 东北话就是这么有魅力,这么独特!听着就感觉特别亲切,特别带劲!咱就说,还有比东北话更有意思的语言吗?我觉得没有!。
新东北文学语言特点

新东北文学语言特点一、东北话里的大碴子味儿东北文学的语言那可老有特点了,首先就是那股子大碴子味儿。
啥叫大碴子味儿呢?就是那种浓浓的东北方言的感觉。
就像东北人平常唠嗑似的,贼拉接地气。
比如说“唠嗑”这个词,在东北文学里经常能看到,这就是东北人聊天的说法。
再比如说“得瑟”,形容一个人有点张狂,瞎显摆,这个词一出来,那东北味儿就十足。
还有“稀罕”,表示喜欢的意思,这词儿多俏皮啊,说“俺稀罕你”,比说“我喜欢你”就多了那么一股独特的东北风情。
二、幽默风趣的表达东北文学语言还特别幽默风趣。
东北人天生就有那种能把人逗笑的本事,这在文学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善于用一些夸张的表达,像“那家伙,冻得鼻涕都能当冰棍儿了”,这种描述多形象啊,一下子就能让人想象出那个寒冷的画面,同时又忍不住想笑。
还有“他跑得比兔子还快,一转眼就没影了,我寻思他是不是脚底抹油了呢”,把人跑得快形容得这么有趣,这就是东北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三、直白又豪爽的用词东北文学的语言用词直白豪爽。
东北人性格直来直去,这在他们的文学语言里也能看出来。
比如“干就完了”,多干脆,多豪爽,表达一种勇往直前、毫不犹豫的态度。
再比如“瞅啥瞅,再瞅削你啊”,虽然听起来有点凶,但也正是东北人那种直率的体现。
这种直白的用词,让读者能很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
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汇东北文学里充满了各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词汇。
因为东北的生活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像大棉袄、二棉裤、火炕这些东西,在文学作品里经常会被提到。
这些词汇让读者能感受到东北生活的真实场景。
“晚上往火炕上一躺,那叫一个舒坦”,这样的描写,让没去过东北的人也能想象出那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还有像“酸菜炖粉条”,这可是东北的一道名菜,在文学作品里提到这个,就仿佛能闻到那股酸酸的、香香的味道,让整个作品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五、独特的语调与节奏东北文学语言还有独特的语调与节奏。
东北话的语调是比较有起伏的,读起来朗朗上口。
东北话语法特征

东北话语法特征东北话是中国汉语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
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1. 短促、直接的语言风格东北话在表达时通常使用简洁的词语和短促的语言风格,这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人们性格有一定关系,东北人多在寒冷的地区居住,生活节奏较快,因此用咄咄逼人、直白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东北话的一个显著特点。
2. 倒装句的使用倒装句在东北话中非常常见,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多山少水,山脉居多,交通不便,生产生活不景气,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以物易物、相互帮助,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问候时,习惯将“你们吃了吗?”这样的句子倒装成“吃了吗你们?”这样更显热情、亲切。
3. 重复语气词的频繁使用在东北话中,重复语气词的使用非常频繁,如“哎哟哎哟、耶耶耶、嘿嘿嘿、嗦嗦嗦”等,这可与东北人的性格有关,东北人喜欢开玩笑,喜欢和别人说说笑笑,同时也表现出了东北人天性豁达、率真的特点。
4. 方言词的大量使用方言词在东北话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涉及到家庭生活、生产、交际等领域时,使用方言词具有更准确、更生动的表达效果。
例如,“喜糖”、“儿婿”、“半拉子”等等,这些东北话特有的方言词语是其他地区的人难以理解的。
5. 动词词尾有“了”动词词尾常常添加“了”,这是东北话中的一种使用规律。
例如“吃饭了”、“该干活了”等,这种形式的表达方式相对于标准汉语的表达更加简练、模糊,但在东北话当中则带有更强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总之,东北话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其词汇和语法方式不仅博大精深,也反映出了东北人的性格、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东北方言因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备受关注,被誉为中国方言中的“珍珠”。
下面我们将对东北方言进行全面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方言。
一、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舌尖音、浊化、儿化等方面。
舌尖音指的是普通话中的清音在东北方言中发音时变成了舌尖音,如“车”读作“扯”,“吃”读作“扯”。
浊化是指浊辅音在某些情况下变成清音,如“瓜子”读作“瓜子”,“大衣”读作“大一”。
儿化是指在某些音节中加入了儿化音,如“妈妈”读作“妈儿”。
二、词汇特点。
东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一些独特的词汇。
比如“拐弯抹角”在东北方言中读作“拐弯抹角”,“吃饭”在东北方言中读作“吃饭子”,“走路”在东北方言中读作“走儿”。
三、语法结构。
东北方言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常常省略一些助词和连词。
比如“我去了超市”在东北方言中可以简化成“我去超市了”,“他在家吃饭”可以简化成“他家吃饭”。
四、地域差异。
东北方言在不同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方言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吃饭”在黑龙江方言中读作“吃饭子”,在吉林方言中读作“吃饭儿”,在辽宁方言中读作“吃饭”。
五、影响和保护。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东北方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
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方言,一些学者和文化机构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同时还开设了一些方言课程,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北方言。
六、结语。
东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东北方言,为其传承和保护做出贡献。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学习和使用方言时,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
东北方言是指中国东北地区使用的一些方言,主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东北方言的常见特征和词汇:
语音特点:
儿化音:东北方言中较为典型的特点是儿化音,即在词尾加入儿音。
例如,“吃饭”会发音为“吃饭儿”。
浊化:一些清辅音在东北方言中容易发生浊化,例如,“对不起”可能发音为“对不起儿”。
词汇特点:
俚语丰富:东北方言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俚语和口头语,常用于生活交流中。
“嗨哟”和“哈”:这两个词在东北方言中常用于表示惊讶、打招呼或回应别人。
语法特点:
用“着”表示进行时: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中常使用“着”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例如,“我在吃饭着”。
反问句结构:东北方言中的反问句结构独特,常以“是不是”或“啊”结尾。
数字读音:
读音习惯,一些数字在读音上有独特的习惯,例如,“一百”可能被读作“一刷”或“一撮”。
请注意,东北方言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不同城市和地区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一些普通话的影响也在东北方言中逐渐显现。
东北方言语用特征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用特征分析一.东北方言在使用上凸显地域特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工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文化气质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人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东北方言的特质。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
同其他地区相比,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蛇、大群的野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所独具的文化气质。
东北人强悍的文化气质,折射出东北人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1 .粗犷豪放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
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给说成“咋整”(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个动词)。
与“整”搭配的对象极其广泛,例如: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吃的、整点喝的。
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
如东北方言把干啥叫“干哈(ganha)”,把上哪儿去叫“上哪疙瘩去”。
如表示认可就“嗯哪”一声。
这些语言都与东北人的性格相吻合。
2 .乐观、自信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辛勤劳作、乐观进取、不畏困难、自信的人生观。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是寓意积极、劝人上进的俗语,字里行间透着东北人不畏困难的豪迈、战胜困难的智慧和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
东北方言大全通用版

东北方言大全通用版东北是一个地域广阔、文化多样的地方,其独特的方言体系让人听之欢愉。
在东北地区的各个城市和乡村,人们常常用东北方言进行日常交流。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常用词汇,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东北方言。
一、东北方言的特点东北方言,作为汉语的一个分支,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东北方言以清晰而豪放的语音为特点。
相对于南方方言的柔和音调,东北方言的音调更为直接、高亢。
其次,东北方言注重口语表达,常常使用大量省略和简化的词汇,以达到简洁直接的交流效果。
再次,东北方言中融入了丰富的俚语和俗语,丰富了表达方式的种类。
二、东北方言的常用词汇1. 咋样 - 意为“怎样”,常用于问候和打招呼。
例句:咋样,最近过得怎么样?2. 撒娇 - 意为“撒娇”,表示某人任性、撒娇或撒野。
例句:她撒娇的时候,就像个小孩子。
3. 颠儿倒儿 - 意为“倒”,表示事物的位置或方向发生改变。
例句:你把杯子颠儿倒儿放了。
4. 糟蹋 - 意为“浪费”或“虐待”,常用于形容某人对物品的不爱惜。
例句:他糟蹋了这么好的机会。
5. 浑身抖 - 意为“发抖”或“颤抖”,形容人或物体因寒冷或紧张而产生颤抖的动作。
例句:他站在寒风中浑身抖。
6. 骗子 - 意为“骗子”或“欺骗他人的人”。
例句:小心那个人,他是个骗子。
7. 热古斯提 - 意为“热闹”或“热烈”的意思。
例句:今天的聚会真是热古斯提。
8. 梨都 - 意为“大连”的别称,常用于指代大连市。
例句:梨都的夜景真美。
9. 赶风 - 意为“外出旅行”,常用于描述人们出门旅游的情景。
例句:一家人赶风去旅行了。
10. 爷们儿 - 意为“男子汉”或用来形容一个豪气的人。
例句:他是个真正的爷们儿。
三、东北方言的使用场景东北方言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本地人的生活中。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工作场合,东北方言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除了在口语对话中常见的使用外,东北方言也经常被运用在相声、歌曲和小品等艺术形式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东北人日常用语

东北人日常用语摘要:1.东北人日常用语的特点2.东北方言的起源及发展3.东北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东北话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5.东北话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影响正文: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文化交融的地区,拥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东北人的日常用语具有以下特点:1.东北人日常用语的特点东北话的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语音方面,东北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异,例如部分声母发音较重,韵母发音较短。
在语调上,东北话多采用降调,表达语气较为直接。
词汇方面,东北话拥有丰富的地方词汇,如“贼拉拉”、“忽悠”等,这些词汇体现了东北人的幽默和直接。
语法方面,东北话有时会改变词序,如“你瞅啥”即为“瞅啥你”。
2.东北方言的起源及发展东北方言起源于辽金时期,受到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影响。
明代以后,随着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大量迁移至东北,东北方言逐渐与中原地区的方言融合,形成了现今的东北话。
3.东北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东北话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不仅用于日常交流,还出现在文艺作品、媒体传播等方面。
东北话的幽默、直接和亲切感使得人们乐于使用,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人们所喜爱。
4.东北话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东北话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等方面。
一些著名的东北籍作家,如萧军、萧红等,他们的作品中的对话多使用东北话,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活力。
近年来,东北话在电影《夏洛特烦恼》、电视剧《乡村爱情》等作品中的运用,更是让东北话受到广泛关注。
5.东北话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影响东北话作为我国的一种地方方言,对我国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北话的幽默、直接和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对这种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东北方言特点分析论文

东北方言特点分析论文精品文档东北方言特点分析论文1.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1.1.平翘舌不分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
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
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
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
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
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
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
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1.2.改换r声母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 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声母取代了。
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音节取代的。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东北方言读花蕊;r与其它韵母构1 / 13精品文档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东北方言读吵嚷、闷热东北方言读闷热、肥肉东北方言读肥肉;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东北方言读人民。
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
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1.3.多加声母n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
只有-i、-i、onɡ、enɡ等4个韵母不能构成零声母音节。
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
论东北方言谚语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其精神价值

论东北方言谚语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其精神价值论东北方言谚语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其精神价值东北方言谚语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了东北人民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精神。
这些谚语凝聚了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和人生智慧,反映了东北人民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特征和精神价值两个方面对东北方言谚语进行探讨。
一、地域文化特征1. 强调实用性和经济性东北方言谚语形式简练,使用常见的方言词汇,表达出实用性很强的含义。
比如“秧地儿、秧儿崽,洒家乐个花儿开”(种地劳动,过上好生活),体现了劳动与幸福、奋斗与成就的紧密关系。
2. 强调生活和自然东北方言谚语表达了东北人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比如“零下三十摄氏度,拉上兮风难进小排”(风很大,很难行走),展示了东北人在严寒气候中的坚韧和自信。
3. 强调情感和人际关系东北方言谚语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人际关系和情感。
比如“猪肥狗壮,我家孩子聪明又漂亮”(夸自己家人),表达了东北人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赞美。
二、精神价值1. 勇敢乐观东北方言谚语中弥漫着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比如“秧地儿、秧儿崽,洒家乐个花儿开”传达了东北人民满怀豪情奋斗与幸福生活产生的良好关系。
2. 强调劳动与奋斗东北方言谚语中常常表达对劳动的肯定和奋斗的呼唤。
比如“人老实点,活就有些甲”(好好干活就有好收成),强调了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3. 注重友情和家庭亲情东北方言谚语中经常表达对友情和家庭亲情的珍视和赞美。
比如“白眼揪着瞧庐山真面目”(好朋友会相互了解和支持),表达了对友谊真挚、深厚的认同。
4. 特立独行东北方言谚语中常常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
比如“老板眼皮底下,都敢塌房子”(敢于冒险和竞争),表达了东北人民的豪迈和自信。
5. 珍视传统和文化东北方言谚语中传承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表达方式中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热爱。
比如“黄鹂飞上林,又是一年毕业季”(道贺成功毕业),表达了东北人民对知识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技巧

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技巧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和学习技巧,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声母1.平翘舌不分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
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
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
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
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
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
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
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2.改换r声母XX-精品范文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声母取代了。
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 音节取代的。
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东北方言读儒生、花蕊东北方言读花蕊;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东北方言读吵嚷、闷热东北方言读闷热、肥肉东北方言读肥肉;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东北方言读人民。
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
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3.多加声母n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绝大部分韵母是可以自成音节的,不用声母,所以称为零声母音节。
东北话格式

东北话格式
东北话是指中国东北地区方言,具体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方言。
东北话有一些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以下是一些东北话的语言特点:
###1.语音特点
-儿化音:词尾的“-er”发音为“-ar”或“-or”,例如,“好吃儿”(好吃)。
-浊化:一些清辅音在发音时变为浊辅音,如“东北”发音为“dōngběi”。
###2.词汇特点
-俚语丰富:使用大量俚语和本土口头表达,比如“搭脚”(一起玩耍),“瞅瞅”(看看)。
-本土词汇:有一些特有的本土词汇,与普通话有一定区别。
###3.语法特点
-主谓宾语序:语序较为灵活,主谓宾的语序可以变化。
-口音特色:语调和普通话有一些差异,显得豁达而直接。
###4.常见表达
-哈尔滨话: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最大城市之一,其方言影响较广。
例如,“哈哈哈”可以表示同意或理解。
-吉林话:吉林方言在语音和词汇上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表达方式独特。
###5.示例
-你咋了?(你怎么了?)
-咋整?(怎么办?)
-有木有?(有没有?)
东北话的语言特点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也是地域之间交流的一种有趣体现。
没有边界感东北话

没有边界感东北话(原创版)目录1.东北方言的特点2.没有边界感的东北话表现3.东北方言的影响力4.东北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正文一、东北方言的特点东北方言,又称东北话,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它具有丰富的音韵变化、生动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语法结构。
东北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口音浓厚:东北方言的口音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尤其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
比如“r”与“l”的区别,以及部分元音的变化。
2.语言节奏鲜明:东北方言的语流速度较快,节奏感强,给人一种亲切、热情的感觉。
3.表达方式形象生动:东北方言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二、没有边界感的东北话表现东北话的“没有边界感”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上。
东北人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因此他们的语言中往往透着一股子亲近感。
没有边界感的东北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词随意:东北人喜欢用方言词汇,如“啥”、“咋地”等,这些词汇用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交流时,都显得非常自然。
2.语气词丰富:东北方言中,语气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如“呢”、“吗”等。
这些语气词让听者感受到说话者的态度,拉近彼此的距离。
3.语序灵活:东北方言在语序方面比较灵活,有时为了强调某个词语或表达某种情感,可以改变正常的语序。
三、东北方言的影响力东北方言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1.媒体传播:近年来,许多东北籍艺人在影视、小品、相声等领域取得了成功,他们用东北话表演,使东北方言传播得更广泛。
2.人口流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东北地区的人口向全国各地流动,将东北方言带到了全国各地。
3.方言认同感:东北方言具有较强的地域认同感,许多东北人在外地相遇,会自然而然地用东北话交流,增进友谊。
四、东北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我国方言文化的一部分,东北方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方言,我们应该:1.增强方言意识:认识到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应该尊重和保护方言。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东北方言是中国境内的一种方言,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主要包括辽宁方言、吉林方言和黑龙江方言。
和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有许多独特的语音特点,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声母1. “zh”、“ch”、“sh”变音东北方言的“zh”、“ch”、“sh”常常变成类似“z”、“c”、“s”的音,例如,普通话中的“张”、“钟”、“知道”等词在东北方言中会读成“庄”、“宗”、“操到”等。
2. “h”、“f”、“s”混淆在东北方言中,“h”、“f”、“s”三个音有时候被混淆,例如,普通话中读作“花生”的词,在东北方言中可能被读成“hua 青”、“sa青”等。
3. “j”、“q”、“x”变音东北方言中,“j”、“q”、“x”比普通话中更容易变音,例如,普通话中的“洁白”、“清洁”可能在东北方言中被读成“节青”、“青节”等。
二、韵母1. 变音现象在东北方言中常常出现一些韵母的变音现象,例如,普通话中的“小”、“鸟”、“口哨”在东北方言中会读成“so”、“nao”、“kou青”等。
2. 圆唇化现象东北方言的韵母比普通话中更多的有圆唇化现象,即在发音时,唇部角度比普通话中更小,例如,普通话中的“北风”、“鼻音”在东北方言中会读成“beifong”、“bin音”等。
3. 鼻音化现象东北方言中许多韵母会发生鼻音化现象,例如,普通话中的“叫”、“往”等词在东北方言中会有一定鼻音化的现象。
三、声调东北方言的声调鲜明而富有节奏感,常常采用打拌式语调,即平、仄、平、仄、仄等排列,使整个语音节奏感更为明显。
同时,东北方言差异化的音调也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在于声母的变音、韵母的变音、圆唇化现象和鼻音化现象以及声调的鲜明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东北方言的文化和习惯,是东北地区建筑、聚会和过节等方面的宝贵财富。
东北人说话的四大特点,你知道几个?

东北人说话的四大特点,你知道几个?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本山大叔的小品和一系列与东北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电视剧在全国的走红,东北话变得家喻户晓。
虽然东北话普及率如此之高,但大多数中国人都对它有一个误解,就是东北人都说着一样的东北话。
但其实,东北话也是“一话各表”,懂行的观众能从《乡村爱情故事》里的口音,准确定位演员的家乡,至少精确到地级市。
接下来你将看到:●十个东北人,九种东北话●东北银说话的四大特点●如今的东北话是怎么形成的?●东北地区也有人不说东北话?在东北上了7年学也没说明白东北话的值班编辑 / 孙大一在北京呆了十几年也还是一口家乡话的值班编辑 / 老梁对本文完成亦有很大贡献的实习编辑 / 马马马十个东北人,九种东北话说到东北话,就不得不提小品和电视剧,正是这些文艺作品的播出,才让东北话火了起来。
不过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东北话的内部也是有差别的。
熟悉《乡村爱情圆舞曲》的人都知道,本山老师饰演的王大拿说的是锦州方言,每句话的后尾都会故意往上挑,这跟他在《卖拐》、《卖车》等小品中说的铁岭方言有很大不同。
贺巍在他的《东北官话的分区》中认为,虽然锦州和铁岭在行政区划上都属于辽宁省,但在语言分区中,位于辽宁北部的铁岭属于吉沈片,而位于西南部的锦州则属于哈阜片。
同样在这本书里,作者根据“爱、袄、藕、安”这组字读音的不同将说东北官话的169个县市(后来张志敏把方言点扩大到184个)划分为吉沈、哈阜和黑松三个大片。
● 东北官话分区图其中吉沈片的人会把这组读音读得跟普通话一样,哈阜片区的人则会把这组字读成“nai、nao、nou、nan”,而在黑松片地区读两种音的都有,甚至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人嘴中也会发出两种音。
接下来,他又根据z、c、s和zh、ch、sh发音的不同把三个大片又分为了8个小片。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语言终归是人说出来的,会根据人的流动、变化而发生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所说的话也会有所不同。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和交流的增多,临近地区的发音会越来越趋同。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
经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
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
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方言的语用特征分析一.东北方言在使用上凸显地域特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工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因此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当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
(一)东北方言的独特文化气质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人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它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东北方言的特质。
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最北的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无忌惮地在这里横冲直撞,气候恶劣。
同其他地区相比,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蛇、大群的野兽,是“东北板块”的独特积淀。
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到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也铸造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其中也包括东北方言所独具的文化气质。
东北人强悍的文化气质,折射出东北人强悍的语言气质特征:1 .粗犷豪放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
例如:普通话中的“怎么办”被东北人给说成“咋整”(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个动词)。
与“整”搭配的对象极其广泛,例如:整事、咋整、整明白、整迷糊、整点饭、整点花的、整点吃的、整点喝的。
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
如东北方言把干啥叫“干哈(ganha)”,把上哪儿去叫“上哪疙瘩去”。
如表示认可就“嗯哪”一声。
这些语言都与东北人的性格相吻合。
2 .乐观、自信东北方言还体现出东北人辛勤劳作、乐观进取、不畏困难、自信的人生观。
在东北的俗语中,有大量是寓意积极、劝人上进的俗语,字里行间透着东北人不畏困难的豪迈、战胜困难的智慧和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
如:种地—“顺垄沟找豆包”、“哪打滑哪住犁”打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面对挑战—“没有弯弯肚子不敢吃镰刀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3 .生动、幽默、俏皮东北方言植根于民间,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常采用日常生活中那些具体的,可以触摸的形象来表达,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从而使一些习惯用语非常生动形象、夸张惊人、俏皮幽默。
4 .多元融合东北人的祖先是驰骋在大森林和大草原上的游猎民族。
在东北的广大区域内生活着多种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
在东北方言里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如:1) “悠车(儿)”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
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这种用具也比较流行,有句话叫东北三大怪,其中一说是“养个孩子吊起来”,指的就是悠车儿。
它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似船型,用木板制成,有一米长,两端是椭圆形的,像猪腰子一样,因此也称为“腰车”。
车的下端有几根木制方楞,在方楞上钉有厚厚的木板,悠车的上端左右各两个铜制的圆环,还有四个铜钩用四根很粗的绳子拴着,绳子是从屋顶吊环里穿下来的,悠车的外端还有好看的图案,高级一点儿的还在绳子上拴两个铜铃。
2). 在现今的东北地区的地理名词中有很多是来自东北少数民族的语言,东北的山山水水都印刻着各少数民族生活的足迹。
例如: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思为弯曲的江。
图们—为满语“图们塞勤”的简称,“图们”意为“万”,“塞勤”意为“河”。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之义。
5 . 在东北方言口语中,东北人喜欢用血缘关系、亲戚关系来称呼人,这是东北农业文化的一个特征。
假如你是一个外地人,刚下火车,就会被热情包围住:“大哥大姐吃点儿饭吧,包子、馅饼、大米粥都是热乎的,刚下火车怪累得。
”一席话说得你似乎真的到了亲戚家,只好进去吃,否则不好意思。
在东北,不论你是先生、小姐、老板、太太,还是处长、经理、教授,都可以称呼为“大叔、大爷、老姑夫、大妹子、咱哥们”等。
这些被人认为土得掉渣的东北话,与东北人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有关,是血缘意识、亲情意识在语言层面的反映。
二、东北方言以其独特的魅力走上舞台,走进影视东北方言是地域文化品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化品牌包容地域文化的精华,即地理和历史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这一个”文化。
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品牌。
它产生于地域,又是其文化的代表。
能够称得上是东北地域文化品牌的,当下公认的是东北的“二人转”和最近上演的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此外,还有每年春晚东北方言小品。
1.东北二人传是东北方言的最集中体现的地方戏曲,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在民同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感冒看场二人转,强起捂被发场汗”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东北人民丰富的语言,无疑是“二人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东北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刘老根》、《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乡村爱情》等等,在央视和其他电视台热播,引起了观众的好评,也因此成为东北文化的品牌之一。
“二人转”和东北风味的电视剧取材于关东地域的生活,东北方言自然成为剧本的叙述语言、描绘语言、表情语言。
其文本用东北方言传达出关东独具文化持质的心理、意识、情感、习性。
“养活的孩子叫猫给叼去了,白费劲了”(电视剧《刘老根》)、“翠花,上酸菜”、电视剧《东北一家人》等极具东北特色的语言,体现了东北农民式的幽默和乐观的文化品质。
3.而近十多年来,由于每年春晚小品中都有众多东北籍演员的出色表演,比如黄宏,赵本山,范伟等,使东北方言的生动活泼幽默得以在全国闻名,小品作品中的诸多方言台词也成为了下一年的流行语,这足以展示东北方言的感染力。
比如,“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来个粘豆包”(《红高粱模特队》);“这叫鞋拔子脸哪?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昨天、今天、明天》) ,“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拜年》);“耗子给猫当三陪——你挣钱不要命了!”、“瞎么杵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就看不出美。
(《拜年》)在这些小品作品中,东北话也极尽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同时非常讲究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用来抒发说话人的情感,增加语义强度、力度,达到令听者心生形象生动,醒目而强烈的深刻印象。
例如,:“海湾那旮吃不了兜着走:威胁对方以后可能遭受重大惩处哒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主动和我接近,没事儿和我唠嗑,不是给我割草就是给我朗诵诗歌,还总找机会向我暗送秋波呢!”(《昨天、今天、明天》;“签字售书那天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大呀!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呀!”、“他搞他的民间艺术,我整我的出版物。
生活上俺们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帮助,咋跟你形容呢”(《小崔说事》)东北方言在东北文化品牌中的使用,有喜剧性的效果,所以东北方言现在已成为娱乐主流中的主打语言。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和符号,在语言中,代码和信息互相依存。
文化只能存在于语言中,任何文化的特性只能在自己的语言中展示出来,方言土语本身就是最直观的地域文化信息,是语态化符号化的地域文化存在。
要研究一种文化,只能从语言特性出发。
三、在熟语俗语歇后语的使用中再添活力东北方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普通话很接近,甚至听起来比北京话还标准些,但是作为一种方言,它的许多词汇是独有的,是世世代代东北人生活经历积累的结果;它朴实生动,活泼风趣,充满着浓浓的黑土风情。
在东北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歇后语,熟语,谚语,演绎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
1.东北方言在对白中常常会制造出一种妙趣横生的语境,尤其是谚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常常会赋予语言表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
“老云接架,不是阴就是下”,“朵朵瓦片疙瘩云,高温无雨晒死人”,“清官骑瘦马,有钱不扎咕”,“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没有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劈木头劈小头儿,问事儿问老头儿”,这些谚语不但饱含着老辈人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北方人民的传统观念。
而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歇后语,也是三言两语就能活灵活现出一个交流主题。
“三九天穿单挂子——抖起来了”,“土豆儿煮酸菜——挺硬”,“土地佬吃烟灰——就有这口蕾”,“黄鼠狼下豆鼠子——一辈不如一辈”,“门槛子拴兔子——里外乱蹦”,“萝卜缨子蘸凉水——咋呼起来了”,“巴拉儿狗吃碗碴子——满肚子瓷(词)儿”,“耗子尾巴上长痂子——脓(能)水儿不大”,“瓜子里嗑出臭虫来——啥人都有”,往往是一句话就能活跃气氛或克敌制胜。
2.东北方言的魅力表现在其表达风格的夸张及夸张带来的幽默。
例如:“脚打后脑勺儿”、“两脚不沾地儿”形容人忙。
其实人再忙也不会跑起来两脚不沾地甚至因甩开大步而脚打到后脑部位,可见这是一种极性夸张。
“八杆子打不着”是说彼此关系不甚密切。
形象直观的表现关系的疏离。
“拽着猫尾巴上炕”是说人极度劳累,小猫的力量都要借,极言疲劳无力。
“初一打的十五还颤悠呢”形容人胖脂肪多。
想想得有多少脂肪才能够颤颤悠悠地持续半个月呢?此外,东北方言中有很多熟语,表意都十分形象生动。
“褶子了”表示事情办糟了;“扭头别(bie)膀(bang)”是说意见不合见面不说话;或不听话,故意顶撞。
“横踢马槽”是说不讲理胡搅蛮缠。
“抓心挠肝”,是说内心烦躁或痛苦。
“溜光水滑儿”,是说仪表堂堂。
“给个棒锤就当针(真)”,比喻心眼儿过于实在,不能判断真假话。
“包子有肉不在摺儿上”意为有财富、实力而不显露。
“吃不了兜着走”是威胁对方以后可能遭受重大惩处。
四、从东北方言中看民俗文化1.东北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非常看重是非曲直,做事讲究“正理”,不能讲“歪理”,做人又有人样儿,不能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比如当个人利益受到侵犯却无力反抗时人们常说“你咋这么不讲理呢?”“咋地吧!就这样!”。
“他那个人四六不上线,清点儿搭理他,别把你带沟儿去!”而中国人在男女关系上的思想保守性也在东北话中得以体现,人们往往语焉不详,一笔带过,让听者自己揣摩体会其中深意。
如,“那你看,他俩是咋回事?能是啥关系?”“啥关系?那关系呗!”2.“面子”作为中国社会较为突出的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社会规约性。
在语用学研究中,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借用了高夫曼(Goffman)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理论”,用来解释话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他们把这个理论分为了“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以表示希望赞许肯定和不想因迁就别人的话语而丢失面子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