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全国高考语文
近五年高考试卷语文
![近五年高考试卷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18966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3.png)
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文节选】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岁月的基石上,成为永恒的丰碑。
他们或许出身平凡,却以非凡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学的百科全书”。
为了收集药物,他跋山涉水,遍访名医,历经数十载,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勇攀科学高峰。
钱学森,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爱国情怀,成为无数中国人的榜样。
(1)请简要概括李时珍的主要事迹。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钱学森的精神品质。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文节选】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其中苏州园林最为著名。
苏州园林以山水为骨架,以植物为点缀,以建筑为点睛之笔,营造出一种“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意境。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园内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植物种类繁多,四季景色各异。
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
(1)请简要概括拙政园的特点。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3)请谈谈你对“小中见大,曲径通幽”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原文节选】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近三年高考试卷全国卷语文
![近三年高考试卷全国卷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b4f27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f.png)
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篇通过引用杜甫的诗句,引出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思考。
B. 作者在文中指出,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C. 文章通过对比古代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现代文化传承的机遇,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
D. 文章结尾提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传承。
2. 下列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回顾了古代文化传承的历史,分析了古代文化传承的困境。
B. 作者接着探讨了现代文化传承的机遇,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C. 文章通过引用大量实例,论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D. 文章最后呼吁人们要尊重并传承传统文化,但并未给出具体的传承方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她生于北宋末年,经历了北宋的繁荣和南宋的衰败,一生坎坷。
她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被誉为“词中之冠”。
【乙】李清照的词作,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
她的词作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她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为读者了解她的词作奠定了基础。
B. 文章通过对比古代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现代文化传承的机遇,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
C. 文章通过引用大量实例,论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D. 文章最后呼吁人们要尊重并传承传统文化,但并未给出具体的传承方法。
2. 下列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回顾了古代文化传承的历史,分析了古代文化传承的困境。
B. 作者接着探讨了现代文化传承的机遇,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近五年高考试卷真题语文
![近五年高考试卷真题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72f1a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5.png)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3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 草原,是天地间最为宽广的画布,它用绿色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勇敢、善良的蒙古族人民。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② 蒙古包是草原上最具特色的民居。
它由蒙古族人民自己搭建,用羊毛、木棍和泥土构成。
蒙古包内部装饰简单而温馨,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
每当夜幕降临,蒙古包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是草原人民在欢庆丰收、迎接佳节。
③ 草原上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蒙古族人民骑马、射箭、摔跤,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在草原上,他们追逐着骏马,驰骋在广袤的原野,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每当夏末秋初,草原上的牧民们会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④ 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见证了蒙古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也展现了草原的壮美和生命的活力。
今天,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片神奇的土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展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B.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C. 文章通过描写蒙古包、那达慕大会等,展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习俗和节日庆典。
D. 文章的结尾强调了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用“草原,是天地间最为宽广的画布”比喻草原的美丽,生动形象。
B. 文章中“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勤劳、勇敢、善良的蒙古族人民”一句,用“勤劳、勇敢、善良”三个词概括了蒙古族人民的品质。
C. 文章通过描写蒙古包、那达慕大会等,展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习俗和节日庆典。
D. 文章的结尾强调了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e9027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7.png)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一、(2023ꞏ天津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充满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来说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
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创作诗歌时喜爱的(),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
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这些作品把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生活中()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运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足使鬼泣,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
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__________。
”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取材于郑喜林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题材司空见惯渲染 B.题材触手可及浸染C.体裁司空见惯浸染 D.体裁触手可及渲染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惊天,白足以泣鬼B.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C.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D.韩足以泣鬼,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惊天3.文章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B.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102bed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9.png)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以“我的童年”为线索,通过对童年记忆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B. 文中“那些夜晚,我常常躺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她讲述着关于家乡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童年的夜晚”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C. 文章结尾“家乡,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D. 文章整体上采用了平实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答案:C解析:C项中,“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并非直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而是通过这句话,将家乡与“温暖”这一情感联系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女孩因为偷苹果而被父亲责打,最终导致她离家出走。
B. 小女孩离家出走后,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人,老人帮助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C. 小女孩回到家后,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D. 文章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A解析:A项中,“小女孩因为偷苹果而被父亲责打”这一情节在原文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这篇小说主题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探讨了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B. 文章揭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惩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等。
C. 文章呼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D. 文章主题是“爱”,强调家长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答案:D解析:D项中,“爱”并非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是通过小女孩的经历,探讨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语文全国高考历年试卷
![语文全国高考历年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b309fb6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f.png)
一、现代文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在古老而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诗词歌赋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诗词歌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审美情趣。
正如古人所说:“诗言志,歌咏言。
”(1)下列关于诗词歌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诗词歌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C. 诗词歌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审美情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诗词歌赋的流传方式单一,主要通过口耳相传。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医疗、教育、交通等。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如数据隐私、就业安全等。
(2)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B.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
C. 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的飞速进步。
D.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部分职业的消失。
【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还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构建美丽中国。
(3)下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B.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C.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构建美丽中国。
D.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无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怀王初,尝游诸侯,与齐人通,欲以齐为援,以成楚霸。
屈原进曰:“王必欲霸,必先服齐,而后可。
”怀王不听,遂与齐通,而齐不与楚通。
高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a2e9f4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b.png)
高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试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考试科目,考生们为了备战高考,
经常会研究历年的真题,以便了解命题思路和题型规律。
下面将对高
考语文试卷历年真题进行汇总,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阅读理解题
1. 2019年全国卷Ⅰ
题目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题后的要求做相应的回答。
材料内容:有关食物安全的议论文段。
要求:选择一篇论述,介绍这篇论述的主要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2018年全国卷Ⅱ
题目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题后的要求进行回答。
材料内容:一篇关于青年人心理发展的文章。
要求:简述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并结合自身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作文题
1. 2017年浙江卷
提纲要求: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内容:自主创作。
要求:描写山村校园中的一幕,通过描写表现出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2. 2016年北京卷
命题要求:请以“我与时代共成长”为主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阅读材料和自身的感悟,谈谈自己与时代的关系,并展望未来。
通过对以上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的汇总,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语文试卷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抒情、议论和自主创作能力。
备战高考,考生们要多做真题,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希望广大考生都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历届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历届语文高考试卷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5da72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d.png)
一、历届语文高考试卷真题1.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部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梦见自己在飞,飞得那么高,那么快,一直飞出这昏黄的天地,飞出这无尽的苦海。
”②这是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的一段话。
一个满怀着对现实失望、对理想憧憬的青年,如何将这失望与憧憬交织成诗?如何用诗的语言表达出这种独特的情感?今天,让我们走进《呐喊》的世界,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独特的情感世界。
③《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14篇小说。
这些小说大多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深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批判。
④《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小说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小说以“狂人”的内心独白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对狂人心理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⑤《孔乙己》以一个酒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遭遇,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小说以“我”的视角,将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⑥《药》以1910年革命党人秋瑾被杀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华老栓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用革命党人的鲜血作为药引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华老栓一家人的刻画,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揭示了革命与民众之间的矛盾。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齐人有善采者,十人得五,百人得二十,千人得百,万人得千,终身共得万。
有得之者,家富而身荣;不得者,家贫而身辱。
其得者,曰:“吾善采也。
”不得者,曰:“吾不善采也。
”夫善采者,不独采也,又善为道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采者,不独采也,又善为道也”一句中,“善”字重复使用,强化了“善采者”采得更多的意境。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99237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e.png)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招摇过市(yáo)汗牛充栋(chōng)B. 美轮美奂(huàn)毛骨悚然(sǒng)C. 精卫填海(wèn)风和日丽(rì)D. 纸短情长(qiáng)知难而进(jìn)答案:B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B. 为了确保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出色,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答案:A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句是()A.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B. 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C. 这座城市的夜景非常美丽,尤其是夜晚的灯光,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D. 她的笑容温暖而亲切,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关爱。
答案:B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明天去哪儿?”我回答:“去图书馆。
”B.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C. 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总结:一、二、三、四、五。
D. 请问您有什么建议?我们可以根据您的意见进行改进。
答案:C5.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才华横溢,被誉为“当代李白”。
B. 这件事让他深感愧疚,无地自容。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顽强,终于脱颖而出。
D. 这位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
答案:B二、阅读题(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绘画元素,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既有浪漫的情节,又有细腻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名著阅读)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名著阅读)汇编(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6a9f6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4.png)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名著阅读)汇编一、(2023ꞏ北京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
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
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二、(2023ꞏ天津卷ꞏ高考真题)22.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阅读《乡土中国》有哪些作用?请给出2条阅读理由。
23.《红楼梦》中出现了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话,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请举出1个这样的人物,并结合情节说明。
三、(2022ꞏ天津卷ꞏ高考真题)以下三幅图均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请从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指出其所涉及的人物和相关情节,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要求100字左右。
四、(2022ꞏ北京卷ꞏ高考真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高考语文历年试卷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历年试卷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f969e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2.png)
【真题】(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意境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感受、体验、提炼,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而创造出的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
意境作为审美形态,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艺术特色。
【乙】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通常包含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
物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它要求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捕捉其特点,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情境则是在物境的基础上,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意境则是诗歌的最高层次,它要求诗人超越物境和情境,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境界。
【小题1】下列对“意境”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意境是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感受、体验、提炼而创造出的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
B. 意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艺术特色。
C. 意境是诗歌的最高层次,要求诗人超越物境和情境,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思想融为一体。
D.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它要求诗人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捕捉其特点。
【小题2】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意境”层次的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小题3】下列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B. 意境要求诗人超越物境和情境。
C. 意境具有超越现实、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境界。
D. 意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
【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A【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意境”一词的理解。
近三年全国高考试卷语文
![近三年全国高考试卷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c86b3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2.png)
一、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悲剧。
②《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备受关注。
他们相识于孩提时代,相知于少年时期,相爱于青春年华。
然而,命运却将他们推向了悲剧的结局。
③林黛玉才华横溢,性格孤傲,对爱情执着追求。
她深爱着贾宝玉,却因为家庭背景、性格差异等原因,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产生了裂痕。
最终,林黛玉含恨而终,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2.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武灵王,名武灵,战国时期赵国君主。
他善于用兵,勇猛果断,为赵国带来了繁荣昌盛。
①武灵王即位后,积极开展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②武灵王在位期间,与秦国、楚国等国家多次交战,均取得了胜利。
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世人的赞誉。
③武灵王晚年,因国家政治纷争,被迫退位。
退位后,他仍关心国家大事,为赵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古诗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月光、霜、明月等意象,将思念之情融入其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4. 名句默写(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2)______,青青子衿。
(3)______,人之初。
5. 作文(题目:以“奋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1.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英雄传奇。
②《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的争斗尤为激烈。
他们各自拥有强大的势力,为了统一天下,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③在这场战争中,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智谋、胆识、忠诚等品质得到了充分展现。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19733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d.png)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一、(2024ꞏ新高考Ⅱ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
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
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
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二、(2024ꞏ全国甲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
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
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
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
历年高考真题试卷语文
![历年高考真题试卷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c8d04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8.png)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景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B.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也反映了城市的活力。
C. 文章强调了城市规划者在规划城市景观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D. 传统的城市景观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和多元化的景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 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B.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真实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C.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D.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能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 下列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林黛玉聪明伶俐,才情出众。
B. 林黛玉性格孤僻,多愁善感。
C. 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深厚的感情。
D.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 下列对文言文《陈情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情表》是诸葛亮为了劝阻刘备东征而作。
B. 《陈情表》中诸葛亮以“臣子之心,报国之志”表达了对刘备的忠诚。
C. 《陈情表》中诸葛亮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D. 《陈情表》体现了儒家“忠孝”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诗歌阅读5. 下列关于杜甫《春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望》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B.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C. 《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D. 《春望》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诗史”风格。
历年高考试卷全国卷语文
![历年高考试卷全国卷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a9146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e.png)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雕梁画栋雅俗共赏B. 纤尘不染惊鸿一瞥情不自禁C. 雕虫小技落井下石饮鸩止渴D. 腹中空空指手画脚一蹴而就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得到了教练的充分认可,也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C. 他的讲话深入浅出,使听众受益匪浅,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D.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图文并茂,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在会议上,领导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
B. 你这个建议真是太好了,我一定会认真考虑。
C. 你的文章写得真好,我要向你学习。
D. 你的工作做得不错,但还有待提高。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据说是岳飞创作的。
岳飞,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一生爱国,抗金事业未竟而英年早逝。
然而,在生前,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满江红》。
这首诗表达了岳飞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对复国大业的坚定信念。
《满江红》全词如下: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请简要概括《满江红》这首诗的主题。
(2)请分析《满江红》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周宣王有志中兴,问于仲山甫。
对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我欲立政,其可乎?”王曰:“呜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乙)宣王即位,闻仲山甫贤,使傅相。
于是诸侯朝于周,宣王喜曰:“吾有仲山甫,此亦王佐之才也。
历年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语文
![历年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26563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8.png)
一、引言高考语文作为我国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考生和家长的重视。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本文将为大家整理历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以供参考。
二、真题回顾1. 2020年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1)选择题①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诨号/荤菜拱券/证券溃脓/大杂烩曝晒/暴殄天物B.桅杆/不韪桎梏/诰命混浊/浑天仪焖饭/闷声闷气C.搽粉/话茬框架/匡扶呵斥/打哈欠痉挛/泾渭分明D.拘泥/泥古旖旎/绮丽拮据/结果实苋菜/瑕瑜互见②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首饰水蒸气鳞次栉比民不为死,奈何以死惧之B.伸张闲功夫一塌糊涂敏于行而讷于言C.陨首发祥地以点代面识时务者为俊杰D.株连掉书袋见风使舵口惠而实不至(2)非选择题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乡,攻陷陈,号为张楚。
陈胜自立为王,吴广为假王,居广陵。
陈涉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江南,以伐吴广。
吴广欲反陈涉,未得间。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广以为还而不可,遂称帝,自立为齐王。
陈涉闻之,怒,乃召符离人葛婴。
婴至,陈涉诛杀之。
葛婴至,陈涉诛杀之。
陈涉闻之,怒,乃召符离人葛婴。
婴至,陈涉诛杀之。
2.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1)选择题①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诨号/荤菜拱券/证券溃脓/大杂烩曝晒/暴殄天物B.桅杆/不韪桎梏/诰命混浊/浑天仪焖饭/闷声闷气C.搽粉/话茬框架/匡扶呵斥/打哈欠痉挛/泾渭分明D.拘泥/泥古旖旎/绮丽拮据/结果实苋菜/瑕瑜互见②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首饰水蒸气鳞次栉比民不为死,奈何以死惧之B.伸张闲功夫一塌糊涂敏于行而讷于言C.陨首发祥地以点代面识时务者为俊杰D.株连掉书袋见风使舵口惠而实不至(2)非选择题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
![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5681aa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9.png)
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婢女碑文睥睨大有裨益稗官野史B.骑士旖旎崎岖倚老卖老绮丽多姿C.泥淖桂棹悼念绰绰有余卓尔不群D.竣工穿梭教唆怙恶不悛英俊潇洒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布署文绉绉哄堂大笑一切就绪B.倾注热烘烘顶礼膜拜事得其反C.相像座右铭无可辩驳慢条斯理D.凋蔽度假村悬梁刺骨震撼人心3.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1)针对某些高校降分录取本校教职工子弟的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坚决不这一现象发生。
(2)近,一些用人单位在看重求职者学历、工作年限等“硬件”的同时,愈愈重视求职者的、德行、操守等“软件”。
(3)今年2月以闹得沸沸扬扬的《馒头血案》的官司已告一段落,其主角胡戈已淡出媒体视线,回到家乡研究影视短片的创作。
A.允许品行专心B.容许品性专心C.容许品行潜心D.允许品性潜心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据报道,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检测,鸭子吃了掺苏丹红的饲料后产生的“红心”鸭蛋,含有苏丹红IV号。
B.现代人生活节奏越越快,负担越越重,压力也越越大,这自然有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也关系到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
C.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越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使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变得日益狭窄,这成了一个焦点问题。
D.走最有效地利用资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越高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⑥“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A、④⑥⑤②①③B、⑥②①⑤④③C、⑤④⑥②①③D、⑥④⑤②③①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以及答案
![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ae54d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f.png)
标题: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概览一、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5分)(略)【答案】(1)A(2)C(3)D试卷二:古诗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20分)(略)【答案】(1)C(2)D(3)C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15分)(略)【答案】(1)C(2)B(3)D试卷三: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略)【答案】(满分60分)文章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阐述了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二、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5分)(略)【答案】(1)A(2)C(3)D试卷二:古诗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20分)(略)【答案】(1)C(2)D(3)B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15分)(略)【答案】(2)C(3)D试卷三: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略)【答案】(满分60分)文章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阐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应如何承担起责任,肩负起时代使命。
三、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5分)(略)【答案】(1)A(2)C(3)D试卷二:古诗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20分)(略)【答案】(1)C(2)D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15分)(略)【答案】(1)B(2)C(3)D试卷三: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略)【答案】(满分60分)文章以“奋斗与成长”为主题,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阐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应如何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
结语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涵盖了文言文、现代文、古诗文等多个方面,旨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分析这些试卷及答案,有助于考生更好地了解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为今后的备考提供有益的参考。
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
![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4988e5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9.png)
一、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真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答案详解】1. 根据原文,“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是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故选C。
2. 根据原文,“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故选D。
3. 根据原文,“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故选B。
二、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真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答案详解】1. 根据原文,“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故选C。
2. 根据原文,“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故选A。
3. 根据原文,“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需要借助一些技巧。
”故选D。
三、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真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答案详解】1. 根据原文,“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故选A。
2. 根据原文,“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故选B。
3. 根据原文,“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故选C。
总结:历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高考语文的命题趋势和答题技巧。
通过对真题的分析,考生可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语文成绩。
同时,考生还可以通过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训练,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多文本文言文阅读)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多文本文言文阅读)汇编(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3e668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7.png)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多文本文言文阅读)汇编一、(2024ꞏ新高考Ⅰ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
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
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
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士卒多死,不得行。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
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
”上于是族陵家。
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
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
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
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
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
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题分析(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第一大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第二大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
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
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
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第三大题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战争[美] 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
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
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
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
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