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职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如此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下,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也成为了学者们注重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是个人主观感受的一种心理层面。
高职生的自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进而影响其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有研究表明,高职生的自尊水平普遍偏低,这可能与高职教育自身的性质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关。
高职教育注重将学生培养成面向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现实问题。
这些困难可能令高职生自尊心受到挫折。
另一方面,高职生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对“普通话高、数学好”的评价,特别是在学历学位方面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其自尊也可能受到打击。
专业认同是个人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接受程度和认同度。
高职生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往往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高职教育的学生主要承担中低端技术工种的社会角色,其所选择的专业与之密切相关。
在这个过程中,高职生的专业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专业认同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还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人生价值和个人意义的看法。
有研究证实,高职生的专业认同程度可能与其自尊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当学生的专业认同较高时,其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前景也较为自信,相应的自尊心也较好。
反之,若学生的专业认同较低,其在面对工作前景以及就业市场时也可能产生自我怀疑、不安和抵触情绪,自尊心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在自身社会成就、身体健康、情感状态等多方面感受到的主观感受。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大小不仅受到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与其自尊、专业认同等心理状态有直接关联。
有研究表明,高职生的自尊水平和专业认同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高职生作为高职教育的受益者,其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以期为高职生的成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一、高职生自尊的构成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和能力的认可和肯定程度,是个体对自己的形象和价值的主观评价。
自尊程度的高低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幸福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职生自尊的构成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密切相关。
高职学生的自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逐渐受到认可。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高职学生所学专业的实用性和就业前景成为评价其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种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增强了其自尊心,提高了其主观幸福感。
家庭教育对高职学生自尊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和成长的地方,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都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自尊形成。
相比于大学生,高职学生在家庭中往往承受着更多的期望和压力,家庭对于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未来发展也有着更多的话语权。
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自尊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个人经历对高职学生的自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只是影响个体自尊形成的外部因素,而个人经历则是内部因素。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成功和失败都会直接影响其自尊的构成。
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将直接影响其自尊的形成。
高职生的自尊程度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尊程度高的高职生往往更加自信、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能够坚韧不拔,从而更容易获得主观幸福感。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可以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尊低下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而高自尊则会带来积极情绪和自信心,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
专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专业的认同程度。
专业认同感是职业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工作态度、工作投入和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
它包括情感幸福(积极情绪)、社会幸福(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
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个体整体幸福感的表现。
高职生是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求职、工作、生活等多种压力。
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自尊和专业认同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自尊和专业认同感高的高职生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更有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
自尊和专业认同的提升有助于高职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自信心和工作投入,有利于他们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更加坚韧和乐观。
主观幸福感也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主观幸福感高的高职生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和积极的心态,更有可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自尊和专业认同感的提升可以促进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自尊和专业认同感低的高职生更容易感到沮丧、消极和焦虑,从而降低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反之,自尊和专业认同感高的高职生更容易克服困难、享受成功的成就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在高职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究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含义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
当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自尊时,他会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专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和认可程度,包括对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的信心和满意度。
一个对自己所学专业充满信心和热爱的人,会更加投入学习和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内心的满足。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受。
当一个人感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同时又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时,他会感到幸福和满足。
1. 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拥有良好的自尊可以促进个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和信心,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反之,自卑的个体往往会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怀疑和不满意,从而导致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1.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体系。
高职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培养自信心,并且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高职生应该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信心,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3. 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高职生应主动与同学、老师和家人交流,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增强自尊和专业认同。
4. 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生应该正确认识并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途径,增强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近年来,幸福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受到关注。
大学生是社会的脊梁,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们的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如何被定义的呢?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幸福感受和满足程度的主观体验。
主观幸福感是以个体心理体验为出发点,根据自己的期望与实际经历进行比较,得出的情感状态。
那么,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来源是什么呢?目前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例如,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爱情关系良好、家庭和睦等都会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提高。
二、学习成绩: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成绩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水平的学习成绩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三、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足够的生活费用和经济来源,可以使大学生减少经济压力和日常生活的困扰,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四、自我认同: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可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自我认同感较高的大学生可以更快乐地生活,因为他们可以接受自己,并追寻自己的梦想。
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呢?以下是一些方法:一、合理安排时间: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适当休息、锻炼身体、学习、交友等。
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学习和生活压力,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加入学生组织、参与各种活动和社交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拓展社交圈,丰富自己的社交经验,提高主观幸福感。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消极情绪。
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学会积极面对,调整心态,从而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四、认真对待学业:学业是大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认真对待学业可以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幸福感也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满足,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健康与稳定。
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形式,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幸福感提升建议,旨在为大学生的幸福生活提供参考和帮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本研究也旨在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幸福感的认识,引导他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平衡和快乐。
通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应的幸福感提升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自我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以为心理学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为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践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课题研究计划书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课题研究计划书目录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计划书 (1)一、问题的提出 (1)(一)研究问题经验层面 (1)(二)研究问题概念层面 (1)(三)以问题形式呈现研究问题 (2)(四)研究意义 (2)(五)基本概念界定 (2)(六)分析单位 (2)二、文献综述 (2)三、研究假设 (3)(一)研究假设 (3)(二)因变量概念操作化 (3)(三)自变量概念操作化 (3)四、研究设计 (3)(一)数据来源、收集方法 (3)(二)数据资料处理的工具 (4)五、研究进程安排 (4)六、文章结构与创新点 (4)3 研究设计 (4)4 结果分析 (4)5 讨论 (5)结论 (5)七、参考文献 (5)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问题经验层面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事故案件频发,大学生出现冲突矛盾的情况较为常见,再加上大学生中生活习惯冲撞、缺乏深入交流、不良竞争心理,导致宿舍关系紧张。
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冲突和矛盾。
因此,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通过促进其自我和谐来提升其对生活的满意度。
鉴于目前学术界关于自我和谐与主管幸福感的研究较多,但是缺乏对二者的关系研究,鉴于此,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并对其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等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问题概念层面自我和谐状况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心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感受,两个指标都可以用来衡量人心理健康与否。
但两个概念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为了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可以通过实现自我和谐进行。
(三)以问题形式呈现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1)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情况如何?以及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自我和谐情况如何?(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如何?以及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情况如何?(3)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如何?(四)研究意义研究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可以发掘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心理理论相关研究范围,并以自我和谐为突破,探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心理机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大学生是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的幸福感不仅关乎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情况,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也有助于引导他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本文将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共邀请了50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
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主观幸福感情况的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不同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来得出相关结论。
二、主观幸福感情况1. 幸福感评价在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进行评价时,结果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幸福,3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一般,只有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太幸福。
整体来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
在幸福感来源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的幸福感来源包括家庭、朋友关系、爱情关系、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等。
家庭和朋友关系是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30%和25%。
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的占比分别为20%和15%。
而相比之下,爱情关系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小,只占5%左右。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1. 家庭关系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的影响对大学生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和睦、关系融洽的大学生幸福感较高,而家庭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幸福感较低。
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沟通、多交流,尽量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这对于提高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 朋友关系大学生社交圈子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朋友,良好的朋友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关系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相当显著,朋友圈子越广、朋友关系越稳定,大学生的幸福感越高。
建议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发展友谊,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幸福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高职生心理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三个因素。
自尊指个体
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的态度与判断;专业认同则是个体在对于所学专业的认知和认同度;
主观幸福感则是个体对自己所处生活状态的满意度。
这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彼
此相互影响。
首先,自尊和专业认同的建立会影响到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
只有拥有较高的自尊和
对所学专业的较高认同度,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如果高职生在自尊和专
业认同上出现问题,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和挫败感,从而导致主观幸福感下降。
反之,较高
的自尊和专业认同,则能够增强高职生的自信和责任感,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其次,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也存在着关联。
高职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同度往往
决定他们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发展。
如果高职生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和未来规划
不符,就很容易出现挫败和烦恼,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所以,高职生在选择专业时,应
该立足于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最后,有研究表明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这是因为高职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方
向往往与社会需求和趋势相符,这使得他们感到有用有意义。
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高职生来说,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必然会更高。
综上所述,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相互关联,彼此影响。
高职生应该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我认知、自尊和自信心,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案例的探讨,可以发现高职生的自尊和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自尊和专业认同的提升可以提高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而带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本文结论部分将总结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职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为其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案例、重要性、未来研究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探讨。
高职生的自尊水平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尊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高职生的专业认同是指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这种认同感会影响其对未来就业的期待和心理状态。
专业认同与自尊、主观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深入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高职教育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的影响。
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高职生的自尊和专业认同程度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为学校和社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幸福感提升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随着高职教育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选择这条教育路径。
然而,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提高高职生幸福感的启示。
一、高职生的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功效的意识。
高职学生的自尊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性别、专业、考试成绩等。
研究表明,男性高职学生的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学生(张磊、周崴,2019)。
另一方面,选择和喜欢的专业也对高职生的自尊产生重要影响。
高职学生在喜欢和擅长的专业中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感(吕明瑞、薛勇,2018)。
此外,考试成绩也是高职学生自尊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成绩优秀的高职学生自尊得分比成绩不佳的学生更高(张旺华、伍震,2019)。
二、高职生的专业认同专业认同是指个体对特定专业或职业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受多个因素影响,例如个人兴趣、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
人们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其就业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专业匹配度和就业机会对高职生的专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专业匹配度和就业机会对高职生的专业认同具有正向影响(张柏华、汪兵,2019)。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幸福感受的主观评价。
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影响因素多样。
研究表明,个人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以及专业认同度等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覃巧红、秦靖松,2020)。
此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对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家庭和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吴晓峰,2019)。
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密不可分,彼此交织。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自尊感和专业认同感对主观幸福感均具有正向影响。
即,自尊感越高,专业认同感越强,主观幸福感越强(刘永平、谢连华,2019)。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地位的一种认可和肯定。
在高职生中,自尊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还与其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高职生的自尊是与其个体形成的一种评价,既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肯定,也与其自身的特质和能力有关。
在高职生中,自尊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缺乏信心,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相反,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更有自信,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自尊与高职生的专业认同密切相关。
高职生的专业认同是指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个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越高,他对该专业所具备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的信心就越强。
专业认同还与个体在该专业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相关。
研究表明,高职生的自尊水平与其专业认同呈正相关关系,即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而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
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自尊和专业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自尊水平较高的高职生往往更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满意感,其主观幸福感会相对较高。
专业认同与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也密切相关。
当高职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有价值,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自尊水平较高的高职生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从而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反之,自尊水平较低、对专业缺乏认同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
在提升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学校应注重培养全面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高职生的专业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校应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使高职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修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提升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高职生的自尊水平会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同时专业认同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自尊和专业认同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相互影响。
研究还讨论了影响因素和调节变量,指出了自尊和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
建议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关键词】自尊、专业认同、主观幸福感、高职生、影响因素、调节变量、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职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高职生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学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当前对于高职生自尊和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足之处,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高职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促进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究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揭示其相互影响的机制和规律,为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职生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2. 探讨高职生不同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探讨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3. 探讨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4. 分析影响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和调节变量,为提升高职生整体幸福感奠定基础。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群体成为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们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也有益于指导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就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调研,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
设计一份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幸福感评估、生活满意度、情绪体验等内容。
然后,通过在大学校园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大量的数据样本。
还将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具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和感受。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二、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大学生的幸福感评估普遍较高。
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感到幸福,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而在访谈中,大部分大学生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幸福感受。
2. 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以及情绪体验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是构成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生活满意度高和积极情绪体验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到幸福,而生活满意度低和消极情绪体验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到不幸福。
3.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多种多样。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学业压力、情感关系、社交活动等。
不同的因素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在综合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个人因素。
大学生社会认同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研究的问题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即时情绪层面——笑脸测验 自我评价层面——“总体上说,我是幸福的” 价值观层面——“我觉得我过得很有意义” (7点评分)
社会认同量表
群体间的差异意识 自我身份的认知 第1项:我经常意识到青年与非青年的差别 第2项:我经常意识到大学生与非大学生青年的差别 第3项:从行为、考虑问题的方式来看,我是个成年人
人以群分!
——对社会认同的理解
社会认同界定:个体认识到他(她)属于特定 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意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 (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Tajfel,1978)。 社会认同理论试图揭示个体如何将自己归属于 某群体,以及成为某群体成员后的认识是如何影响 他的社会知觉、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而 这些社会知觉、社会态度、社会行为等方面正是构 成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大学生社会认同与其主观 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李凤兰 陶琴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 mofei3@
大学生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 什么样的大学生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幸福感是可以培养的吗?
什么是幸福?
——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
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简称 SWB),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标准对自己生活 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 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它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 和适应状态 (Diener,1984)。 一般而言,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 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总体 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包括积极情感(快乐、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 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
幸福只是一时的感觉吗?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问卷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专业认同高分组和低分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有及其显著的差异(p<0.001)。
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专业认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专业认同;主观幸福感;大学生1.引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wbs)是指评价者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它由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和情感成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部分组成,其中生活满意度是关键性的指标[1]。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长、学习任务的加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及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对于我们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并依此制定和实施有效措施有重要意义。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2]。
自我国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发展,进入大学之后不能自由调换专业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在某些高校即使准许大学生调换专业,也设置了很苛刻的条件。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基本上决定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
专业认同对整个大学期间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从专业认同的角度探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能够进一步丰富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了解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间的关系,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能够一定程度上引起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大学生调换专业需求的重视。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摘要】在高职生群体中,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是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本文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高职生的自尊水平与其专业认同存在正向关系,自尊感受到重视和认同时会提升个体的专业认同,从而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专业认同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经历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对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结论、启示与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在这个过程中,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高职生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其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既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自尊被认为是个体对自己的肯定和尊重,是一个人能力和个性的表现。
专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包括对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的认同。
而主观幸福感则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受。
研究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为高职教育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 研究意义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关系,可以帮助高职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自尊感,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了解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更加科学地指导和帮助高职生,提升其学业成绩和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是一个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情绪状态,更体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全面分析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心理辅导、社会环境优化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为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领域,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主题,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仅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紧密相关,也与其学业成就、社交关系、未来规划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情绪的缺乏等多个方面。
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主要包括自我报告法、心理测验法等。
其中,自我报告法因其简便易行、结果直观而被广泛应用。
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这可能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拥有较多的机会和资源有关。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由于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形象、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评价和认同,是人在面对外界评价、成功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专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专业领域的情感态度和认同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体验。
高职生自尊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高职生的自尊和专业认同互相影响。
一方面,高职生的自尊水平会影响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当一个高职生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评价较高时,他会对所学专业有更强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对专业的投入和学习动力;反之,当自尊水平较低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专业选择产生怀疑,缺乏对专业的认同感。
专业认同也会影响高职生的自尊水平。
当一个高职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时,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自尊水平;相反,当专业认同感不足时,会降低自尊水平。
高职生的自尊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
高职生的自尊水平和专业认同感提高,能够增加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工作的满意度,从而增加主观幸福感。
当高职生对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有足够的认同感时,他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更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自尊专业认同的提升还会增加高职生对自身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与同伴和社会的良好互动,进一步提升主观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问卷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专业认同高分组和低分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有及其显著的差异(p<0.001)。
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专业认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专业认同;主观幸福感;大学生1.引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wbs)是指评价者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它由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和情感成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部分组成,其中生活满意度是关键性的指标[1]。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长、学习任务的加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及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对于我们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现状并依此制定和实施有效措施有重要意义。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他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2]。
自我国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发展,进入大学之后不能自由调换专业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在某些高校即使准许大学生调换专业,也设置了很苛刻的条件。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高考之后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基本上决定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
专业认同对整个大学期间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从专业认同的角度探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能够进一步丰富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了解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间的关系,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能够一定程度上引起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大学生调换专业需求的重视。
2.对象和方法2.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济南市3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个别施测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得到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93%。
其中,男生118人,女生92人;文科126人,理科84人;大一20人,大二39人,大三119人,大四32人;重点高校59人,普通高校151人;82人来自城镇,128人来自农村。
2.2 研究工具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量表。
该量表是由齐丙春、李志等[3]编制,共34个题项,分为5个维度,即认知度维度、匹配度维度、美誉度维度、喜好度维度和投入度维度。
五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计1分,完全符合计5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都在0.93以上,具有良好的信度。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是由吉楠、李幼穗等[4]编制,共41个题项,分为8个维度,即自我满意维度、消极情绪维度、生活满意维度、社会性行为维度、精力维度、积极情绪维度、人际关系维度和家庭满意维度。
采用五点计分方式。
各因素的同质信度都在0.94以上,重测信度在0.73~0.82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
3.结果3.1 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征3.1.1 专业认同的总体特征分析210名大学生专业认同总分及其五个维度维度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m=2.65,总体上处于中等(m=3)偏下水平,在四个维度上也分别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维度平均分高低排列依次为:喜好度>投入度>匹配度>美誉度>认知度。
其中,平均值最高的是喜好度,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的认可程度比较高,最低的是认知度,说明大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发展和社会价值了解程度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3.1.2 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特征分析210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其八个维度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平均分m=2.36,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其八个维度上除消极情绪外都处于中等偏下下的水平。
其中生活满意度得分最高,社会性行为得分最低,说明大学生生活现状还算良好,但较缺乏同学间互助的主动性。
可见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并不理想。
3.2 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3.2.1 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男女在专业认同总分和主观幸福感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专业认同中,女生在认知度和投入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其他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主观幸福感中男生和女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城镇大学生和农村大学在专业认同总分及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
主观幸福感总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社会性行为、精力两个维度上城镇大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p <0.05),在家庭满意维度上,农村大学生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p <0.05),见表4。
3.2.3 其他类型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经过t检验、方差分析后发现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文理科、学校层次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5、表6。
3.3 高、低专业认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将210名大学生在专业认同上的总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列,然后由高到低取总人数的27%作为高专业认同组,由低到高取总人数的27%为低专业认同组。
通过非参数检验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差异显著(p<0.01)。
也就是说,相对专业认同较低的大学生来说,专业认同较高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见表7。
3.4 大学生专业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将专业认同总分及各个维度和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自我满意维度、积极情绪维度和专业认同总分及各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专业认同总分及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其他维度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3.5 大学生专业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逐步回归分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专业认同的五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主观幸福感为结果变量,探究专业认同不同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见表9。
在专业认同的五个维度中,认知度、匹配度、美誉度、喜好度和投入度是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变量,其中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量分别是8.4%、18.9%、15%、2.9%和13.4%。
4、建议根据本研究得知,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和态度越积极,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相匹配,则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心理素质和健康就会有所提升。
同时,专业认同度对专管幸福感的良好预测作用也向我们表明,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观幸福感上应该着重注视和改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
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加大教育资源建设,健全大学生调换专业的机制,只有从制度上肯定并准许在校大学生调换专业才能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专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而加大教育资源建设则是制定和实施大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专业的基础。
同时,还应该放宽现有的调换专业规定的条件,在现有的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让大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第二,加强填报志愿的宣传与辅导工作。
很多学生在最初填报专业志愿时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并不是很了解,仅凭自己对于专业名称的理解和对于职业的刻板印象来选择专业,这样就造成很大的盲目性。
因此,在大学生填报志愿之初就应该组织关于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活动,设立职业咨询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资料和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能有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第三,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大学生过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特点,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大学生能够摆脱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影子,学会独立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发现自己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分析自己在专业学习上的具体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接受并适应自己专业的学习。
第四,加强校园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学术氛围。
通过实证研究,专业具体情境例如学校环境氛围是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校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和学习行为及专业感受,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认同[3]。
一方面要改善学校的环境建设,给大学生们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或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究的机会,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
第五,按照专业特色和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5],在大学教育培养模式中,应当更加关注理工类、高年级和外向性格的学生,注意培养和保持他们的专业兴趣,引导他们积极认识所学专业[6]。
参考文献[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43[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3]齐丙春.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4]吉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5]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6]张田,孙卉,贾林祥.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11(24):842-844.作者简介:易涛(1989—),湖南常德人,现就读于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