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诱变改善酵母菌细胞表面性质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环境工程

紫外线诱变改善酵母菌细胞表面性质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紫外线是常用的物理诱变因子, 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有很强的紫外光吸收能力,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紫外辐射能作用于DNA ,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对于紫外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研究的比较清楚的一个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即两个相邻的嘧啶共价连接[。二聚体出现会减弱双键间氢键的作用,并引起双链结构扭曲变形,阻碍碱基间的正常配对,从而有可能引起突变或死亡。二聚体的形成,会妨碍双链的解开,因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紫外辐射可以引起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或缺失等。

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进行了利用酵母茵处理废水的探索性研究。并于90年代成功地实现了酵母茵废水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日本一制油厂利用酵母处理高含油废水,对于平均含油量达11900mg/L的废水,除油率可达99%。此外,通过在反应器中接入功能菌株能增加目标底物的降解,降低其毒性。同时也可以缩短降解时间,酵母已被成功应用于处理高浓度含油废水以及石油的脱蜡等。然而,在酵母菌处理废水的实际运行中,酵母菌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往往受到其表面性质的影响而不够理想。因此,可利用紫外诱变得到疏水性好、乳化能力强、絮凝性好的酵母菌菌株,并进行连续培养得到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从而使酵母菌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提高。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综述紫外诱变育种(微生物)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设计实验,诱变酵母菌细胞;

3.考察诱变后酵母细胞表面性质的变化;细胞表面性质:疏水性、絮凝性、乳化能力等;

4.筛选对于废水处理有益的诱变菌株,主要是COD降解能力高、絮凝性好等特点。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紫外线照射酵母菌对其进行诱变,再以相应的分析方法分析诱变所得菌株的疏水性、絮凝性以及乳化能力,筛选出COD降解能力强、絮凝性好的对废水处理有益的酵母菌菌株。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技术路线:

①构建紫外诱变酵母菌实验台,对培养所得的酵母菌进行紫外诱变。

②建立对诱变所得的酵母菌菌株进行表面性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分析酵母菌的疏水性、

絮凝性和乳化能力。

③根据上述定性定量所得结果,筛选出有益于废水处理的酵母菌菌株。

2、实验部分:

2.1主要仪器

紫外线照射灯,恒温振荡器,超净工作台。

2.2收集菌种

配制YPD液体培养基,用无菌接种环将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菌株接入YPD培养基中,将接种后的YPD培养基封口,移至恒温振荡器中于温度28℃,175rpm连续培养48小时后取出,然后收集菌体。

2.3实验步骤

先将紫外线照射灯打开预照射20min,再将培养所得的酵母菌放到超净工作台中紫外线下30cm 处照射,照射时间在20-40s之间。再对诱变菌株进行表面性质定性定量分析,最后筛选出表面性质优良的菌株进行连续培养。

3、结果分析

根据相关的定性定量方法,分析并筛选出疏水性好、絮凝性好、乳化能力强的酵母菌菌株,此类酵母菌有益于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去除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11.01-2009.11.10 选题;

2010.11.26-2010.12.15 收集整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

2010.12.16-2011.04.10 翻译相关英文资料,依据大纲开展实验工作;

2011.04.11-2011.04. 20 完成论文初稿交由老师审阅;

2011.04.21-2011.05.06 完成论文二稿交由老师审阅;

2011.05.07-2010.05.12 定稿,准备答辩相关材料;

2011.05.13 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Madigan ,M. T(美) Martinko J.M(美),Parker,J.(美).微生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90.

[2]曹友声, 刘仲敏.现代工业微生物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ChigusaK,et al Treatment ofwastewatorfrom oilman ufacturingplant by yeast [J].War SciTech, 1996,34(11):5l-58.

[4] Baker,B H,Herson,D S.Bi0remediation [J].54(1):305—315 ·McGraw—Hill,1994,

PP 1-25.193-195 238—247.

[5] Silva E,Fialho AM,Sfi-Correia I,et a1 Combined bioaugmentation and biostimulation to clean up soil contami-nat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atrazine[J].Environ SciTechnol,2004,38:632—637.

[6] RomeroM C,CazauM C,Giorgieri S,et al Phenan一.threne degradation by microorganisms isolated from a contaminated stream .Environ Pollut,l998,1O1:355-359.

[7] Iiar U J.Studies on relative capabilities of bacterial Microbiology,2006,56(2):109-l 12 .an d yeast isolates from tropical soil in degrading crude oil.[J] waste Management,1998,18:293-299.

[8] ZinjardeS S,Pant A A Hydrocarbon degraders from tropical marine environments [J].Mar Pollut Bull,2002,44:ll8-12l.

[9] 齐秀兰,等.妥布霉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1995,15(1):9213.

[10] 周建琴,韩宝玲,王南金等.康乐霉素C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其发酵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0,25(5):386-387.

[11] 王筱虹,等.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筛选红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0,31(4):3012303.

[12] 白兰芳,等.西罗莫司产生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2cus WY293的诱变育种与代谢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1,26(1):35238.

[13] Zhang Y Miller R.Effect of a Pseudomonasrhamnolipid biosurfactant on cell hydrophobicily and biodegradation of octadecane [J].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4,60,2l01-2106.

[14] 杨敏,邓艳芹,张昱等,酵母菌在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J].生物产业技术,2008,4:28-31.

[15] You-Im Chang , Lian2Hua Shih , Shyh2Wei Chen. Effects of glucose and mannose on the flocculation behavior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t different life stages [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 ,2005,44:6-14.

[16] 张博润,任健,刘玉方.酵母菌絮凝机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微生物学通报,1996, 23(5):307-311.

[17] 王筱虹, 等.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筛选红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0,31(4):301-303.

[18] 唐晓达,张秀丽,蔡车国,等.低双乙酰啤酒酵母菌种选育及其中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