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总结 归纳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遥感地学是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地理现象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
它包括遥感技术原理、遥感数据处理和解译、地物分类与识别、变化检测和监测、数字地图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一、遥感技术原理:1.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辐射传输和散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遥感数据获取原理:包括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等遥感数据获取方式的原理和特点,了解遥感数据的获取分辨率、波段选择、时间频率和时态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二、遥感数据处理:1.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包括影像的投影变换、大地坐标系统的建立等内容。
2.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包括大气校正和表面反射率计算等内容。
3.遥感影像的增强与融合: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波段融合等内容。
三、地物分类与识别:1.监督分类算法:包括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等常见的监督分类算法,了解其原理和特点。
2.无监督分类算法:包括聚类、自组织神经网络等无监督分类算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3.土地覆盖类型的分类与识别:了解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的方法和应用,例如湿地、森林、农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
四、变化检测和监测:1.遥感影像的时间序列分析:了解遥感影像的拼接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掌握时序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2.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方法:包括基于阈值的像元级变化检测、基于多尺度分析的地物级变化检测等方法。
3.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了解遥感监测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用,例如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遥感监测。
五、数字地图制作:1.数据融合和地图综合:了解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包括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2.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了解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模型和设计方法。
3.数字地图制作流程与软件技术:了解数字地图的制图流程和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以上是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提高对地球表层和自然资源的监测和管理能力。
遥感考完必背知识分析
遥感考前必背知识第一章.绪论1. 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应运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简述遥感探测系统的几个部分①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任何目标物都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②信息的获取。
我们通常采用传感器或遥感器来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而装载传感器的平台为遥感平台,常见的有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
③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传感器接收到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上或胶片上。
④信息的处理。
我们接收到的遥感数字信息,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投影变换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数据格式。
⑤信息的应用。
对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3. 简述遥感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 ~ 0.38μm⏹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 – 0.76 μm⏹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 - 1 000 μm⏹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 mm ~ 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1外层空间遥感2大气层遥感3陆地遥感4海洋遥感等;4. 简述遥感的特点。
遥感地学分析总结
第一章遥感:指空对地的遥感,即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主要有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因素法、环境本底法、交叉分析法、信息复合等. 遥感的目的:建立模型,从简单到复杂地分析图像,从少到多地利用图像,从遥感数据中获取需要的遥感信息。
人们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分析、复原和反演来揭示地表各种现象和过程的规律。
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遥感信息源的综合特征(1)多源性多平台多波段多视场ﻭ(2)空间宏观性遥感影像覆盖范围大、视野广,具有概括性ﻭ(3)遥感信息的时间性瞬时特征时效性重返周期与多时相(4)综合性、复合性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反映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综合(5)波谱、辐射量化性地物波谱反射、辐射的定量化记录(6)遥感信息在地学分析中的模糊性和多解性地面信息是多维的、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而遥感信息是简化的二维信息ﻭ遥感信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同物异谱、异物同谱;混合象元;时相变化;信息传输中的衰减和增益(辐射失真和几何畸变)遥感数据介绍1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2)中分辨率遥感数据3)低分辨率遥感数据高分辨率(高清晰度)遥感卫星像片空间分辨率一般为5m—10m 左右,卫星一般在距地600km(千米)左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
ﻭ应用范围:ﻭ精度相对较高的城市内部的绿化、交通、污染、建筑密度、土地、地籍等的现状调查、规划、测绘地图;大型工程选址、勘察、测图和已有工程受损监测等;还可应用于农业、林业、灾害等领域内的详细调查和监测。
遥感地学解译考试知识点
遥感地学解译考试知识点1、地球科学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学,是行星科学的专门分支。
2、地球科学以地球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探究发生在其中的各种现象、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对地球的认识水平,并利用获取的知识为解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供给、环境保护、减轻灾害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3、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以及海洋科学等4、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资源、环境及其变化的数据获取与动态监测的基础;而其中的遥感技术还可为全球性的整体研究提供最新、最快、最精细的科学数据。
5、图像解译遥感图像的解译是通过遥感图像所提供的各种识别目标的特征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最终达到识别目标或现象的目的。
遥感图像的解译过程,实际上是遥感成像过程的逆过程遥感图像解译不同于日常的图像观察。
6、遥感解译过程的复杂性多种因素决定了解译过程的复杂性遥感图像所显示的是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综合体,提供的是一种综合信息。
遥感数据所对应的地理环境随时空而变化。
遥感地学解译过程有一定难度地物波谱特性复杂多变;“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现象的存在;地物的时空属性和地学规律错综复杂,各要素、各类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
7、图像识别(1)图像识别使根据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时相特征,按照解译者的认识程度,或自信程度和准确度,逐步进行目标的探测、识别和鉴定的过程。
(2)图像识别的实质是一个分类的过程。
(3)具体到复杂的遥感图像,图像识别(即上述分类过程的实现)就是指根据人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图像解译的基本要素和具体的解译标志来识别目标或现象8、解译要素解译要素即地物的遥感影像基本特征。
影像特征包括色、形两个方面。
8个基本要素:色调或颜色、阴影、大小、形状、纹理、图案、位置、组合。
9、解译标志概念: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具体反映和判别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
特性:直接性与间接性、地域性与可变性10、地学解译标志色调与色彩标志、几何形态标志、阴影标志、水系标志、地貌形态标志、植被、土壤标志、人类工程活动标志、纹理标志11、图像量测指在已知图像比例尺的基础上,应用图像的几何关系,借助简单工具、设备(如立体镜、测图仪等)或软件,测量和计算目标物的大小、长度、相对高度等,以获得精确的距离、高度、面积、体积、形状、位置等信息12、图像分析是指在图像识别、图像量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归纳,从目标物的相互联系中解译图像或提取专题特征信息,即定性、定量地提取和分析各种信息。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遥感地学分析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信息进行地学分析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利用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数字图像处理、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技术。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原理和遥感仪器:遥感原理包括传感器对地物的辐射特性和反射光谱的解释,遥感仪器包括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等传感器。
了解遥感原理和仪器有助于理解地球表面被动反射和主动发射的信息获取过程。
2.遥感图像的解译:遥感图像的解译是对图像进行信息提取和解释的过程,包括目标识别、目标提取和目标分类等。
常见的解译方法有目视解译、数字解译和专业解译软件的应用。
了解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和技巧是进行地学分析的基础。
3.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是将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增强和特征提取的过程,包括影像校正、滤波、变换和分类等。
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将地球信息进行空间处理、管理和分析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了解GIS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可以对遥感图像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应用,包括空间插值、地理叠加和空间模型等。
5.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是进行地学分析和预测的数学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协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等。
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可以对遥感信息进行定量化和预测分析。
6.地球物理学和地学模型: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和能量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地学模型是对地球系统的物理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建模和模拟的工具。
了解地球物理学和地学模型,可以对特定地区的地学问题进行解决和分析。
7.实地验证和野外调查:实地验证和野外调查是对遥感解译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的方法,包括野外样方调查、采样和地面测量等。
通过实地验证和野外调查,可以提高遥感解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8.应用案例和研究方法:学习和掌握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需要参考和分析遥感应用案例和研究方法。
遥感复习考试资料及答案
然遥感考试资料第1章绪论名词解释:1、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的情况下,使用特定的探测仪器来接受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再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判读,从而识别目标物体的技术。
❝2、遥感平台::用来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填空题:1、遥感平台的种类可分为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三类。
2、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遥感可以分为被动遥感、主动遥感两类。
3、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受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4个部分组成。
问答题:1、遥感的应用领域有哪些(至少举6类)?答: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第2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电磁波是在真空中或物质中通过传播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2、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3、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4、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5、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6、绝对温度:和热力学温度是同义词, 符号T单位K❝7、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8、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9、大气窗口: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辐射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平面坐标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或者(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r玛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遥感(狭义):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地质学:以遥感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影像特征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解译,来探测研究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技术学科。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各类地质体的电磁辐射特性及其测试、分析与应用;②遥感数据资料的地学信息提取原理与方法;③遥感图像的地质解译与编图;④遥感技术在地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效评估。
3.遥感技术的特点:第一、大面积同步观测;第二、时效性--可在短时间内进行重复观测;第三、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可以通过不同分辨率的影像,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丰富的地表信息;第四、经济性;第五、对信息的获取只局限在有限的电磁波波段内,信息量和代表性不受到限制。
第二章4.遥感技术主要应用的波段: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画成的图表,称这个图表为电磁波谱。
6.电磁波谱各波段波长范围: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红外线:0.76-1000μm(监测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具有穿透力,发展潜力大)7.物体按其发射辐射的特性分为:黑体、灰体、选择性辐射体。
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
灰体:其发射率与波长无关,但它的发射辐射比黑体小。
选择性辐射体:其发射率随波长而改变,这是原子和分子的辐射吸收效果都比较强的物体(如水银灯)大气窗口:指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传输不产生强烈吸收作用的一些特定的电磁波段,即大气吸收相对弱的波段。
8.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用一曲线来表示,此曲线即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
名词解释1.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
2.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3.热惯量法:是一种综合指标,是物质对温度变化热反应的一种量度,即量度物质热惰性大小的物理量。
4.叶倾角:叶子向上半面某一点上的法线方向与Z轴(垂直于水平面指向天空)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倾角。
5.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6.缨帽变换:是指在多维光谱空间中,通过线性变换、多维空间的旋转,将植物、土壤信息投影到多维空间的一个平面上,在这个平面上使植被生长状况的时间轨迹(光谱图形)和土壤亮度轴相互垂直。
改:根据多光谱遥感中土壤、植被等信息在多维光谱空间中信息分布结构对图像作出的经验性正交变换,是一种经验性的多波段图像的线性变换。
7.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壤表面积的叶面面积比例。
它对植物光合作用和能量传输是十分有意义的。
8.城市蔓延:指城市边缘与城镇中的低密度发展,其特征是缺乏规划、土地消耗大、汽车依赖严重、设计与环境脱节。
9.植被指数: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
10.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简答题1、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有哪些?1) 色调、图形标志:遥感图像上表现为由不同色调的平行状条带所组成的闭合图形。
由于不同岩性风化后产生色彩、地形地貌、含水性、植被类型和疏密等差异,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图形等多种形态,并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图形——同心环状、横跨主要构造线的弧形、“之”字形折线、随风飘舞的绸带状影像;地形——长条形、弧形、“之”字形延伸的岭脊。
遥感地质学总结-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1.遥感地质学最新发展表如今那几个方面?答:遥感技术的新发展主要表如今: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率更高,质量更好遥感图像和数据●空间分辨率提高●光谱分辨率提高●时光分辨率提高●辐射分辨率的提高2〕成像光谱仪的问世及实际应用3〕主动式〔微波〕遥感的开展4〕高分辨率商业小型卫星和雷达卫星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5〕除了陆地卫星外,海洋卫星、大气卫星等各种目的卫星发射6〕掌握和发射技术和具备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越来越多7〕遥感应用更加广泛和不断深化,渗透到地表各个领域。
8〕定量遥感的开展和研究深入9〕不同平台不同系列卫星组合形成对地观测系统10〕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展与支持是遥感开展的又一发展和动向〔3S〕Google Earth问世,3S结合的成功典X,反映了遥感技术、表达了遥感技术。
2.遥感地学调查和研究主要工作想法和程序?每个阶段主要解决哪些问题?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主要步骤为:1〕资料准备阶段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挑选适宜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2〕初步解译阶段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想法,为全面解译奠定根底。
在室内初步解译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影像解译标准,为了保证解译标志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发展解译区的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之前,需要制定野外调查方案与调查路线。
3〕野外调查阶段收集相关解译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填写各种卡片,室内解译标志的准确性检验,遥感图像室内外比照。
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验证图斑界限是否认位准确,并根据野外实际考察事情修正目标地物的分布界限GPS点的采集4〕详细解译阶段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野外调研根底上,遥感图像的再认识。
解译标志的修正,初步解译图像的修正。
5〕制图阶段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3.什么是遥感解译标志?什么是直接解译标志?什么是间接解译标志?不同地物在遥感影像上表现出各自的形状、大小、花纹、色调等,统称为影像特征。
遥感地学分析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一、名词解释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Thermal inertia)。
叶方位角: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交角称为叶子在该点的方位角。
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光合有效辐射:植物光合作用所能利用的可见光部分的太阳辐射。
简答1、植被遥感中NDVI应用最广泛?①NDVI是对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NDVI 与 LAI、绿色生物量、植被覆盖度、光合作用等植被参数有关;NDVI的时间变化曲线可反映季节和人为活动变化;甚至整个生长期的NDVI对半干旱区降雨量、对大气CO2浓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均敏感。
②NDVI经比值处理,可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大气程辐射(云 / 阴影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等的影响。
③NDVI介于-1和1之间,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几种典型的地面覆盖类型在大尺度NDVI图象上区分鲜明,植被得到有效的突出。
因此,NDVI 特别适用于全球或各大陆等大尺度的植被动态监测。
二、论述题1、植被指数影响因素。
①物候期、农事历。
物候期指自然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理、外形、结构等的季节性变化,可通过遥感加以监测。
对于农作区,物候期表现为地方农事历,即耕作、播种、发芽、生长、成熟、收获、休闲等季相循环周期。
它是由作物的生长特点、地方气候、地方农业耕作方式与习惯等决定的。
可见,植被指数提取中遥感数据时相选择的重要性。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2、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3、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4、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综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用技术和理论,或者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理论方法。
5、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6、植被指数:根据地物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作比值运算可以突出图像中植被的特征、提取植被类别或估算绿色生物量,通常把能够提取植被的算法称为植被指数。
在遥感领域中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度量参数。
7、几何纠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来改正和消除遥感影像成像时因摄影材料变形、物镜畸变、大气折光、地球曲率、地球自转、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的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问答题1、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的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低。
但是IFO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辐射测量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辐射分辨率越高。
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遥感地学分析期末整理(部分)
第一章广义的遥感: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
遥感信息源的类型①按遥感平台划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②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可见光遥感:波段在0.38-0.76μm红外遥感:波段在0.76-1000μm微波遥感:波段在1mm-1m紫外遥感:波段在0.05-0.38μm多光谱遥感: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高光谱遥感:成像高光谱和非成像高光谱③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遥感,主动遥感④按应用领域划分:地质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水利遥感、海洋遥感、环境遥感、灾害遥感等。
遥感的特点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越大,从而可观测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②时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反映地表的综合特性,包括自然、人文等方面。
④经济性: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⑤局限性:波谱的有限性、电磁波段的准确性、空间分辨率低等。
遥感信息源的综合特征:①多源性②空间宏观性③遥感信息的时间性④综合性、复合性⑤波谱、辐射量化性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①像元大小(pixel size):针对传感器或图像而言,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②地面分辨率(Ground resolution):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空间分辨率的表示形式①象元(pixel size)——瞬时视域所对应的地面面积象元(pixe1),即与一个象元大小相当的地面尺寸,单位:米(m)。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
遥感地学分析复习资料整理题型:填空题:10*2’=20选择题:10*2’=20判断题:10*2’=20名词解释:4*5’=20解答题:2*10’=20名词解释:1、遥感地学分析是建立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其结合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型应用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方法。
2、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柱体内全部植物叶子面积(仅叶片向上半面)之和。
3、植被覆盖度:植被冠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土壤总面积之比,即植土比。
4、“红边”:反射光谱的一阶微分最大值所对应的光谱位置,对应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的(量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区。
通常位于0.68~0.75µm之间。
5、比辐射率: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M1(T,λ)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M2(T,λ)的比值。
6、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成为系统的热惯量。
7、感热通量:即显热通量,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百度)8、水体富营养化:当大量的营养盐进入水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而后在藻类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和贝类的死亡。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
解答题:1、单张叶片的反射、吸收和透射特性?答:1)绿色叶片反射和透射光谱非常相似;2)叶片对紫外线吸收很大,达90%-99%;3)叶片对可见光以吸收为主(约90%),且蓝-紫光(0.38-0.47um)和橙-红光(0.62-0.68um)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最大,约90%,绿光吸收最少,吸收率为50%-90%。
4)从0.69um始,叶片对近红外辐射的吸收迅速减小,在0.76和1.2um间有最小吸收率,5-25%,故反射和透射最大。
遥感考试重点整理.
遥感考试重点整理.遥感课程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论1、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具体地讲: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技术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2)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3)周期性、时效性。
第二章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1、遥感如何辨别地物的,其基础是什么: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因此遥感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之上的。
2、维恩位移定律:分谱辐射能量密度的峰值λmax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且在一定的温度下,绝对黑体的温度与辐射本领最大值相对应的波长乘积为一常数,即)(λ(维恩常量)。
m=Tb3、辐射功率:单位时间内,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发射的总辐射功能,也称为幅出度。
一种以辐射形式发射、转移、或接收的功率。
物体的总辐射功率:4、电磁波谱、波谱响应曲线的概念与二者的区别: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波普响应曲线:根据遥感器对波谱的相对响应(用百分数表示)与波长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绘出曲线。
遥感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遥感地质学知识点总结1、名词解释遥感(狭义):遥感是从远离地⾯的不同⼯作平台(如⾼塔、⽓球、飞机、⽕箭、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的电磁波信息进⾏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电磁波谱:依据在真空中的波长长短将电磁波排列制成的图表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积的辐射能量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单位⾯积上的辐射通量绝对⿊体:⼀个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指在⽇地平均距离(D=1.496x10^8km)上,⼤⽓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积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射能量P0的百分⽐,称为反射率ρ;ρ=Pρ×100%;不同物体的反射率也不同,这主要取决于物体本⾝的性质(表⾯状况),P0以及⼊射电磁波的波长和⼊射⾓度,反射率的范围总是ρ≤1,利⽤反射率可以判断物体的性质。
反射波谱: 地物的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通常⽤平⾯坐标曲线表⽰,横坐标表⽰波长λ,纵坐标表⽰反射率ρ。
中⼼投影:如图,地⾯上各地物点的投影光线(Aa、Bb、Cc)都通过⼀个固定点(S),投射到投影⾯(Pl、P2)上形成的透视影像称中⼼投影像主点:航空摄影机主光轴与像平⾯的交点称像主点;像底点:过投影中⼼的铅垂线与像平⾯的交点称像底点。
平均⽐例尺:以各点的平均⾼程为起始⾯,并根据这个起始⾯计算出来的⽐例尺。
主⽐例尺:由像主点航⾼计算出来的⽐例尺,它可以概略地代表该张航⽚的⽐例尺。
像点位移:在中⼼投影的像⽚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上的点位在像⽚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地质解译标志:遥感地质学中,将表征地质及地质现象遥感信息的影像特征,称为地质解译标志。
地质解译:将提取遥感地质信息的过程称为地质解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移重要原因是由于作物成熟叶绿素a打量增加(即叶黄素代替叶绿素)所致。
23解译标志:是指在遥感图像上能具体反映和判别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直接解译标志,间接…
直接解译标志指图像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影像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指运用某些直接解译标志,根据地物的相关属性等地学知识,间接推断出的影像标志。
1-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信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各种电子和光学遥感器,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到的,来自地面或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3,遥感系统的核心是将遥感数据变成信息
10,散射对低层大气(约低于3km)尤为重要。
11,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BRDF是描述表面反射特性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
BRDF只取决于地物本身【波普特征ρ(λ),空间结构s】,两个方向的变量(i ,r)以及入射辐射通量空间分布函数。
地表反照率:以太阳光作为入射光的地球表面反射率
17,绿色植物的光谱反射率受以1.4um 1.9 2.7为中心的水吸收带的控制
二、光谱变化向量分析方法
三、时间序列分析1、变化特征的确定2、变化分析
27热红外图像成像时段的选择:一般说来,黎明前(约在午夜2~3时)多反映一天中的最低温度;而午间两点左右,多反映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因而多采用这两个时段热红外成像的温度数据,构成日温差最大值,可以估算物体的热惯量,进行热制图。
28遥感地学相关分析,指的是充分认识地物之间以及地物与遥感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借助这种相关性,在遥感图像上寻找目标识别的相关因子即间接解译标志,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提取出这些相关因子,从而推断和识别目标本身。
31.均值间标准化距离(d)反映两个密度函数的可分性
即计算类别间的统计距离,可表示为:
32.叠合光谱图,又称多波段响应图标,是建立在光谱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33..遥感变化检测的影响因素,即影响遥感图像的因素分为两类:遥感系统因素与环境因素
34.图像融合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融合模型的建立与优化、以及融合方法的选择
19比辐射率即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20通常热红外遥感的波段选择在3~5um和8~14um两个区间内。
因为在热红外区间内,存在着3~5um和8~14um两个大气窗口。
21色调与色差是温度与温差的显示与反映。
22红边是指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约<0.7um)到近红外高反射肩(>0.7um)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亮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带区。
24分类树的建立方法:1、确定分类系统2、训练区光谱特征的统计分析和可行性分析3、设计最佳逻辑决策树4、决策树结构的描述5、分层分类
25变化检测:就是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中,定量地分析和确定地表变化的特征与过程。
26变化检测的方法:
一、光谱类型特征分析方法1、多时相图像叠合方法2、图像代数变化检测算法3、多时相图像主成分变化检测4、分类后对比检测
4、遥感过程: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分析判读、应用的
完整技术系统。
5,遥感过程的组成能源,大气中传输,遥感信息获取:,遥感信息处理分析:遥感信息应用:多数据用户
6,地学遥感的特点:1、宏观概略性(客观真实):按比例缩小的立体模型,真实综合.多级观察。。2、直观可视信息丰富(多波段性)。3、定时定位观测(多时相性、快速性)。
++遥感综合分析方法:地学相关分析法,分层分类法,变化检测法
29地学相关分析法:1、主导因子相关分析法2、多因子关分析法3、指示标志分析法
30分层分类法:对于看似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景物往往需要深入研究他们的总体规律及内在联系,理顺其主次及因果联系,建立一种树状结构的框架,来说明它们的复杂关系,并根据分类树的结构逐级分层次的把所研究的目标一一区分、识别出来的方法
7,多级遥感,多光谱遥感,多时相遥感
8遥感设计包括:来解决问题的潜力作出评价;确定适合于该任务的清楚定义所提出的问题;对利用遥感技术获取遥感数据的方法;决定使用的数据解译和需要的参考数据;确定评判所收集信息的质量标准.
9,波粒二象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充分表现在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中),又反映出粒子性(光电效应,黑体辐射)。
41红边移动“700nm波长范围拐点左移,植被枯萎时叶绿素下降,反射率上升
42、热红外遥感:红外波段分反射红外与发射红外波段,后者称热红外,热红外遥感指记录物体热辐射,太阳反射忽略不计的遥感方式
常见波段:3-5nm 8-14nm (r热红外大气窗口)
38植被指数: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39二向反射因子(BRF),指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
40水体波谱特性:随着波长增加反射率逐渐下降,蓝绿波段教高,红光较低,近红外,短波红外几乎为0.
18,健康绿色植物的波谱特征主要取决于它的叶子。在可见光谱段内,植物的光谱特征主要受叶的各种色素的支配,其中叶绿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由于色素的强烈吸收,叶的反射和透射很低。在以0.45um为中心的蓝波段及以0.67um为中心的红波段叶绿素强烈吸收辐射能(>90%)而呈吸收谷。在这两个吸收谷之间(0.54um附近)吸收相对减少,形成绿色反射峰(10%~20%)而呈现绿色植物。
35.图像融合方法:多时间遥感数据融合、多类型遥感数据融合
36.融合效果评价:基于信息量的评价、基于清晰度的评价、基于逼真度的评价
37植物季相节律:植被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发芽—生长—衰老),从其内部成分结构到外部形态特征均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以季节为循环周期的,顾称之为植物季相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