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9aba992cc58bd63086bd55.png)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狐裘( )宫阙(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 zhì qiú què chóu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 幼安 稼轩 《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 杂剧 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459759192e45361066f5db.png)
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五从军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五从军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a826e8650e52ea541898da.png)
23《诗词曲五首》教课目的:1.朗诵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经过频频吟诵,掌握诗词中的意象,从而体悟诗词的境界。
3.联系作者出身处境,联合诗词中的描绘抒怀,正确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1.背诵默写诗词。
2.经过频频吟诵,联想和想象,掌握诗词中的意象,从而体悟诗词的境界。
教课难点:联系作者出身处境,联合诗词中的描绘抒怀,正确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准备:教案、课前采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课课时:五课时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教课目的:1.认识诗歌粗心,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推测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掌握乐府诗的语言特色。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推测诗歌表达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诵。
3.认识古代兵役制度的残忍,感觉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磨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一生活的感情。
教课过程:一、回首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首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相关战争的课文?2.这不过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相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绘战争的文章远不只这些。
由于从古到现在,战争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相关。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建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详细任务是制作曲谱,采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材。
以后,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为了诗体名称。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以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有名诗歌总集,由宋朝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 卷,是现存采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乐府双璧”(别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 创作背景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在汉朝,男子23 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 56 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fef35da417866fb84a8ef9.png)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三、鉴赏:《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7c625dbed5b9f3f90f1cc6.png)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狐裘( )宫阙(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 zhì qiú què chóu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 幼安 稼轩 《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 杂剧 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d2bf2748d7c1c708a145f2.png)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zhìqiúquèchóu 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幼安稼轩《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杂剧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第六单元第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下册】
![第六单元第 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初三)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99c8160192e45361066f5fb.png)
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6aa6b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0.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下册课时:第二十四课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2.能够读懂诗词曲,理解其中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读懂诗词曲并理解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曲之中的含义和意境。
2.学会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诗词曲。
教学准备:课文教材、多媒体设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
2.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15分钟)1.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课前预习。
2.老师讲解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
3.老师播放配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4.分组讨论每一首诗词曲的诗意和意境。
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
2.老师对每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个别或小组朗读,并自我评价。
巩固(10分钟)1.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本课的问题。
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本课课文的体会和感悟。
3.学生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延伸(1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学的精彩片段。
2.学生观看并讨论该片段的意义和价值。
3.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复习本课的内容并总结。
2.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给予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诗词曲五首:1.诗《登鹳雀楼》——王之涣2.词《静夜思》——李白3.曲《渔舟唱晚》——唐继尧4.曲《长相思》——纳兰性德5.曲《钗头凤》——李清照参考答案: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内容,让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是五首优美的诗词曲。
同时播放古代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古代文学的氛围。
输入:学生齐读本课课题《诗词曲五首》,并介绍每一首诗词曲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每一首诗词曲,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f067528e9951e79b8927a2.png)
23诗词曲五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部编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792b805901020206409c59.png)
23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导学过程】一、导入《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它不同于《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它还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它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是汉乐府民歌。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情景的叙事诗——《十五从军征》。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诗中的生字词。
(lěi) 狗窦.(dòu)松柏冢.(zhǒng) 累累..雉.(zhì)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2.文体链接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书中,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最为完备)。
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
3.划分朗读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76f025aa00b52acec7ca99.png)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f7bf5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1.png)
23 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语文 2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00e9cceefdc8d377ee321b.png)
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语言, 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十五参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 浩假设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 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 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 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 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 同时一并表达了“乡里人〞的形象.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 目睹家园破败, 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 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 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 直至八十. 漫长的参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 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 更好地突出了主题.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 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 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 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 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 战争太残酷, 但您老能幸存下来, 回到老家, 真是万幸啊! 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 我们要反对战争, 呼吁和平与开展, 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反对战争, 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人的心愿. 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 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武装冲突不断, 因此我们更应珍爱和平,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课外思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 能为那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四、本课小结这就是八十岁老兵回家的经历, 而他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 从古至今, 在战争中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 我们要反对战争, 呼吁和平与开展, 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附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境导入】同学们,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唐诗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座宏伟宝库. 在这座宝库中, 边塞诗就是其中一串璀璨耀眼的明珠.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岑参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听录音, 学生划出朗读节奏, 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2.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咏雪、送别.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 后八句着重于送别.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赏析咏雪局部(1)咏雪局部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边塞奇异风光.(2)对雪的描绘, 哪两句最精彩?为什么?小组研讨, 合作探究,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 说明来得突兀, 来得意外, 形容雪来得急, 下得猛, 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 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3)从“瀚海〞到“愁云〞, 视角有何变化?明确: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前一句写边塞是一片冰雪世界, 这是地上的景象.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 冰块之大, 是夸张的说法, 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 这是天上的景象. 一个“愁〞字, 一个“惨〞字, 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 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这里, 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空旷、辽阔的背景上, 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2.赏析送别局部.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依依不舍.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并归纳, 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 描写逼真, 气魄宏大, 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的笔下, 冰天雪地的边塞, 奇寒难忍, 愁云惨淡, 令人惆怅.三、精读诗歌, 品味语言1.“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学生讨论后, 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 飞雪奇大, 一夜之间, 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 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以春花喻冬雪, 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 犹如洁白的梨花, 一团一团. 一片银白的世界, 在作者眼里, 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 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学生讨论后, 教师小结:送友人送出军门, 时已黄昏, 又见大雪纷飞, 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 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的情况.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 那冷色基调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 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四、拓展延伸, 边塞悟情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足以让世人对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刮目相看.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 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 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局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呢?明确:参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五、本诗小结岑参的诗, 气势宏大, 风格奇特, 想象丰富, 色彩绚丽, 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 写得流畅洒脱, 意气飞扬, 在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附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情境导入】辛弃疾,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 号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 人中之杰, 词中之龙.他一生为抗金收复失地事业呕心沥血, 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 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争遭压迫的苦闷. 由于胸怀民族大业, 放眼千古兴亡, 传达豪情义愤, 他的词豪放磅礴, 沉雄悲壮, 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这首咏史词以三国旧事来抒发对时局的忧患, 充分展示了辛词的豪放风格.【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词意、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 概述全词大意.明确: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 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但是还是看不见中原. 从古到今, 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年代太久了. 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 永远也流不尽.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 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孙权在青年时代, 做了三军的统帅, 他能独霸东南, 坚持抗战, 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明确:这首词写对失去的大好山河的痛惜, 缅怀古代英雄人物, 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二、深入探究——思想情感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登楼远望, 不禁引发了作者千古兴亡之感. 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 纵观千古成败, 意味深长. 往事悠悠, 英雄往矣, 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 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2.词的下阕怀古, 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 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 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明确: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 “年少〞却敢与雄才大概、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 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 他“坐断东南〞, 不断征战, 不断壮大, 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 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 并战而胜之, 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 怯懦苟安.3.概括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挖苦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4.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这首词善于用典, 自然贴切, 不露痕迹. 通篇三问三答, 互相照应. 风格明快, 气魄阔大, 情调乐观昂扬. 全词借景抒情, 借古讽今, 耐人寻味, 手法上含蓄、委婉.三、拓展延伸——相关诗词1.“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明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 风格上有何不同?明确:《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 互相照应, 感怆雄壮, 意境高远, 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 忧国、伤时、伤己, 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 写法大异其趣, 都不失为千古绝唱.四、本课小结“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辛弃疾借助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吐胸中块垒, 以其豪放的词风, 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 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 忧思悲壮! 我们学习这首词, 理应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其中.附板书设计:《过零丁洋》【情境导入】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 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比方北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 老师带着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 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体会语言的缓急.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3.结合课下注释, 疏通本首诗的意思.学生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而我自己一生坎坷, 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明确:一是在他年轻时, 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 起兵助王抗元.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讨论, 明确:国家山河支离破碎, 局势危急, 个人命运也动乱不安,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时起时沉. 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两层含义, 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 明确: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江西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 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归纳,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 说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表达了他的民族气节.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 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6.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 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明确:这两句诗直抒胸臆, 说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三、拓展延伸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个有骨气的人, 你能举出历史上类似的事例吗?例如:蔺相如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例如: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四、本诗小结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 光照天地, 主要原因是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崇高精神.附板书设计:《山坡羊·潼关心古》【情境导入】潼关自古兵家必争, 元文宗天历二年, 张养浩就任陕西行台中丞, 途中经过潼关, 感悟颇深, 他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 写下了《山坡羊·潼关心古》,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元曲.【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关于“曲〞:曲是继诗、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 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 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 称剧曲.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2.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划出朗读节奏, 注意语气、重音. 学生自由诵读, 读出感情, 同桌相互评价.3.结合课下注释, 疏通本曲的意思.明确:华山的山峰好似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 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似在发怒, 潼关外有黄河, 内有华山, 山河雄伟, 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 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时, 看到了无数间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 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 百姓还是受苦.二、研读品析——深入探究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请简单赏析.明确: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 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 暗示潼关的险峻,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2、3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 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 曾经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它的繁荣兴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 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便是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是何等令人“伤心〞啊!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忆历史, 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 然而历代改朝换代时战争的惨烈图景让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一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 它们兴盛也罢, 败亡也罢, 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同情人们疾苦, 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3.全曲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结尾一句, 请你谈谈对这句的理解和认识.明确:“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写出作者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 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 必定大兴土木, 修建豪华的宫殿, 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 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三、拓展训练你还知道哪些关心人民疾苦的诗句?例如: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张俞)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四、本曲小结这首散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心, 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的同情与关心.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思想越来越显豁, 感情越来越强烈, 浑然一体. 语言精练、形象鲜明, 全曲景中藏情, 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五首诗歌,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 精神将更加饱满, 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附板书设计: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导学案.doc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f17f64726fff705cc170ace.png)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b8545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3.png)
一、项目立项与规划设计(1)《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背景:介绍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开发的必要性和背景。
市场分析:研究矿产资源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竞争态势等。
资源和原料:详细描述矿产资源的储量、品位、开采条件等。
技术方案:包括开采技术、选矿工艺、主要设备选择等。
环境保护:评估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措施。
经济评价:工程投资估算、财务分析(包括成本、收益、财务指标等)。
风险分析: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应对措施。
(2)《开发利用方案》目的与内容:在普查报告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报告进一步深入分析矿产资源的经济开发价值,包括开采技术方案、市场分析、经济效益评估、环境保护措施和土地复垦计划等。
重要性:该报告向自然资源部门展示了企业开发该矿产资源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是获取采矿权审批过程中的关键文件。
目标和范围确定:确定矿产资源的开发目标,包括开采规模、年产量、服务年限等。
明确开发范围,包括矿区的地理位置、矿体分布、环境敏感区域等。
评估不同的开采技术和选矿工艺的适用性,选择最经济、最安全、最环保的技术路线。
考虑矿产资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开采方法(如露天开采、地下开采)。
(3)《初步设计》在开发利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更为详细的工程设计,包括矿山布局、生产流程、主要建筑和设施等。
考虑到技术经济指标和安全环保要求,对项目进行整体优化。
(4)《安全设施设计》“三同时”制度的实施:即安全设施“设计、施工、投入生产和使用”三者同时。
包括制定初步设计,明确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安全评价,确保采矿活动在设计、施工阶段即考虑安全生产要求。
特别针对矿山安全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设施进行设计,包括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提升和运输设备等。
设计应急救援通道、避难室、安全监测和报警系统等安全设施。
(5)《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规划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
设计土地复垦方案,确保矿后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和生态恢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 《古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 《古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68f781b0717fd5360cdcb2.png)
23 诗词曲五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
2.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反复诵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
4.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其韵律美。
2.分析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词曲,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重点诗句含义,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
3.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学习如何感受其韵律美。
2.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三、教学建议【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联想法。
【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岑高”。
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省济南市)人。
其作品有名的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32148a3186bceb18e8bb51.png)
23 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诵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夯实基础1.积累生字。
冢.( ) 舂.( ) 羹.( ) 饴.( )雉.( ) 狐裘.( ) 宫阙.( ) 踌躇..( )2.解释词语。
始:归:冢:胡天:兜鍪:休:汗青:3.文学常识填空。
(1)辛弃疾( )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品集有( )。
(2)( )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3)元曲又称(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和( )。
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展读——拓展延伸1.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2.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初读——夯实基础1.zhǒng chōng gēng yízhìqiúquèchóu chú2.始:才。
归:回家。
冢:坟墓。
胡天:诗中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休:停止。
汗青:诗中指史册。
3.(1)南宋幼安稼轩《稼轩长短句》(2)乐府诗(3)长短句杂剧散曲二、品读——赏析诗句1.十五岁就被应召去参军了,然而八十岁了才能回到久违的故乡。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九下语文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师案
![九下语文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师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d6f60b580216fc700afd8c.png)
2018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人:初三备课组审核人:班级:姓名:家长签名:日期: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曲五首》,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冢.累(zhǒnɡ) 雉.从(zhì) 羹.饭(ɡēnɡ) 知饴.(yí) 狐裘.(qiú) 锦衾.(qīn) 瀚.海(hàn) 羌.笛(qiānɡ) 风掣.(chè) 兜鍪.(móu) 寥.落(liáo) 惶.恐(huánɡ)潼.关(tónɡ) 踌躇..(chóu chú) 宫阙.(què)2、通假字不知饴(yí)阿谁(“饴”同“贻”,送给)3、古今异义词控⎩⎨⎧ 古义:拉开。
例:将军角弓不得控.。
今义:控制。
4、一词多义得⎩⎨⎧ 将军角弓不得.安得.广厦千万5、词类活用①中军..置酒饮归客(名词作状语,在中军帐里) ②去时雪满.天山路(形容词作动词,铺满) 三、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控:拉开。
饮:宴请。
掣:拉,扯。
坐断:占领,占据。
踌躇:迟疑不决。
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2.重点句子翻译(1)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言之成理即可)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二.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三.写作背景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3. 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4. 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五.细读感悟1.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
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新奇的比喻,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
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湿”: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
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诗人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夸张,突出地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
“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描写天上万里愁云的景象。
“愁”“惨”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总结概括胡天雪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雪的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情感: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3.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
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色彩: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
动态: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4.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
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5.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新课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相关介绍——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
《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3.赏析文本。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这句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
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小结: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过零丁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