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
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内容、方式、途径、特点、影响以及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政治的措施作初步探讨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高,呈现出的特点在于:开放性和自由性交融,”草根”的民意性、自下而上的个体性,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并存。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和消极作用两面,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监督政府工作,增强自身政治责任感,促进自身政治社会化、塑造独立的政治人格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政治参与信息来源不可靠、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
而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根据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应该从制度规范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有序、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使网络政治参与能够真正地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概念界定
1、大学生,即在普通高等学校注册入学的群体统称。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2、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又称参与政治或民主参与。
尽管对政治参与的研究从19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定义却仍存在不同的理解。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政治参与的定义是:”参与制定、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
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为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与政策的形成过程。
”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内容
从参与的内容看,与传统的政治参与不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议题显得丰富而广泛,这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国内外的一些重大问题。
比如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农民工问题、高房价问题、引发公众道德思考的”小悦悦”事件、中美关系等;二是涉及学校以及自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方式
与传统的政治参与不同,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主要通过:(1)以网络为获取、了解相关政治信息的主渠道;(2)利用网络平台,与高校、政府机构对话交流;(3)借助网络表达意见、诉求,发表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4)以网络为根据地,尝试”化言论为行动”,发起现实的活动。
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途径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实名制”一说。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之初,bbs论坛是主要途径。
例如,北京大学的”北大未名”--”时代论坛”,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新闻时空”,人民网上的”强国论坛”。
从2005年开始,高校bbs逐渐由匿名制走向实名制。
从bbs论坛影响的扩大与实名制的推广,表明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高校稳定产生的重大影响,促使高校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从目前看,随着网络技术的纵深发展,涌现出博客、播客、qq群、邮件群、msn、短信等”新平台”;随着通讯3g技术的普及,微博,随手拍更是年轻人独具个性的传达讯息的方式;都体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个性化。
大学生对敏感话题、影响高校稳定的事态的探讨,正呈现由公众性bbs论坛转移至更个体化网络空间的趋势,这也对高校的网络管理构成了新挑战,亟待高校教育管理层关注。
五、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因其非制度化、自发而松散。
具有以下特征:
(一)、开放性和自由性交融。
基于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匿名性,大学生摆脱种种现实束缚,对政治问题自由发表见解,”痛快淋漓、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深入交流。
(二)、理性、非理性交织。
网络的虚拟化,使大学生在网络中
始终伴随着感性与理性、狂热与温和、激情与冷静、宣泄与内敛、极端与适度的矛盾斗争,有着冲动和不成熟的表现。
(三)”草根”的民意性、自下而上的个体性。
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自上而下的、集体性政治参与的局限,培养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改变了传统政治参与的”冷漠现象”,彰显了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四)、突发性强,往往由某些重大事件引发。
一般来说,往往先有突发事件为由头,进而引发大学生在网络中对国家利益、社会问题、高校管理、自身利益进行思考或建议。
事态一旦平静或趋于缓和与解决,类似网络政治参与往往就趋于缓和与平淡。
六、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畅通的政治利益表达,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空白”状态,为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
当前,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迥异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诉求。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途径”空白”的现实,为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
(二)、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瓶颈。
众多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有生力量,所代表的观点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值得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日益影响高层思考与决策。
网络将政治参与”变得如此轻而易举,以至再没有什么规模太小、或太涣散的事业”。
大学生不用通过政府机构批准、检查,就可以在网络上公开的网站,或者通过e-mail、论坛、空间、微博等各种方
式传播信息,向政治体系输入要求或给予支持。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推动了其所在的群体政治社会化,增强了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主人翁责任感。
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能力,激起了政治参与的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了政治参与意识和技能、政治责任感,铸造了政治人格。
(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焦点议题,有助于政府部门尽快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他们大多比较理性,能够全面深刻地报道、认识和分析我国当前的一些社会发展问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
网络政治群体中的大学生多是关注国内国际的重要事件,如三农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中日关系问题等。
在众多网络舆论形成的背后,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动因,潜藏着期待解决的矛盾。
因此,网络舆论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决策部门了解社会政治心态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掌握和分析信息,建立社会预警体系。
七、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政治的措施
目前,由于大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素质,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要思想上重视,观念与时俱进,完全可以很好地开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政治的工作。
(一)、面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的变化,政府须积极应对,正确引导,以使其能与政治制度化相协调,促进中国政治的良性发展。
在当今中国,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对传统政治参与的冲击过程,如何
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成为中国政府在新的时代,使年轻公民的政治参与健康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信息获得与分辨能力的引导,创办自己的优势网站,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
互联网络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信息发布权利不再如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专控。
而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容易产生迷惘,失去正确的分辨能力,做出错误判断。
政府可通过网络用其所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其灌输正确的思想,指导其对新闻事件视点的客观把握,积极引导。
(三)、以法治引导网络,逐步扩大多样化的政治参与途径。
网络上不同群体的形成,代表不同的经济及政治诉求,以及各群体利益表达强烈的现状,要求政府必须开辟出一些新的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以求形成多元的、畅通的、非强制的表达渠道。
网上投票、网上对话,网上民意测验等,都将为青年多层次、多方位、多样性地政治参与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提倡网民道德自律等手段,推动网络法治化步入健康的轨道。
(四)、逐步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的水平。
进一步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只要其言行合乎法律规范,哪怕观点本身不无偏激之处,也不能被横加干涉。
政府要适时引导青年使之对政治、时事有正确、客观的理解和判断,增强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培养政治信任,塑造政治义务感,使他们不仅具有参与政治的热情,更能在现有体制所允许的参与渠道中充分地参与到政治
中来,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与新鲜思想为政治生活增添色彩。
(五)、政府会根据青年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表达的指向做出回应,形成一种互动的反馈机制。
网民与政府间的”诉求-回应”反馈机制,是广大青年爱国、守法、理性参与网络政治的前提条件。
全面、完善意见表达和反馈机制,可以冲淡那些极端偏激的言论,使民意表达更接近于真实和客观。
政府机构应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与民众沟通,了解最广大群众的根本需求,对网民提出的要求、意见给予正面的解答与回应。
(六)、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发挥高知识阶层的网络舆论引导作用。
政治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
传统的权威媒体应发挥其引导和塑造的咽喉作用;面对构成复杂、思想多样的网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应主动走进网络,承担其引导网民理性参与政治的重任;知识分子应发挥自己的所长,用理性声音进行充分澄清和辩论;青年学者更应当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成为网络中的中坚力量和”舆论领袖”。
(七)、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发挥政治文化在社会稳定中的凝聚力。
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是建立在个体的自主性、选择性基础之上,是自觉自愿行为。
作为网络政治群体的成员,大学生要注意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防范群体的盲动和聚众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健康发展。
网络政治参与中,培养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最重要的是,提倡并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以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之逐渐内化
为其自身的道德信念。
参考文献:
[1] 姚秋艳.网络政治参与:涵义、特征和功能[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2] 常泓侯赞华.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与高校稳定[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11)
[3] 宋志国.浅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及产生的影响[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18)
[4] 张鸷远. 论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暴露的问题及其对策[j]. 理论前沿. 2009(12)
[5] 罗迪.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j]. 思想理论教育. 2008(17)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