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p4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细胞外基质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细胞外基质与肝脏疾病的关系细胞外基质是指细胞外部细胞与其它细胞和细胞之间的巨分子复合物。
肝脏疾病是指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
细胞外基质是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 细胞外基质对肝脏结构的影响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蛋白、弹性纤维蛋白、蛋白多糖等成份。
它们负责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影响着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当肝脏受到刺激,如病毒感染,肝脏细胞会释放多种信号物质,导致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和积累。
当细胞外基质增生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纤维化区域,导致肝脏发生环节样硬化。
最终,硬化的区域会占据整个肝脏,导致肝脏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下降。
2. 细胞外基质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它参与了多种代谢、分泌和调节功能。
细胞外基质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不仅仅是由于它对肝脏结构的影响。
细胞外基质中存在着多种信号分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肝细胞生长因子等,它们通过复杂的信号通路影响着肝脏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
当肝脏受到损伤时,细胞外基质中的这些信号分子会被激活,导致肝脏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异常。
此时,胆碱能能力下降、蛋白质代谢受损、代谢产物不能有效排泄,导致肝脏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
3. 肝脏疾病的治疗和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对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使得肝脏疾病难以治愈。
因此,治疗肝脏疾病的方法不仅要针对肝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还要考虑细胞外基质的调节。
最近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干扰细胞外基质合成的信号通路,或是通过不同的细胞外基质酶降解细胞外基质,来减缓肝脏疾病的发展。
例如,利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对肝脏细胞中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进行干扰,可以减缓肝纤维化的进程。
此外,研究表明,使用胶原酶等细胞外基质酶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减缓纤维化和硬化的进程,改善肝脏功能。
细胞外基质和肝脏疾病的关系,是肝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了解细胞外基质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肝脏疾病。
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视黄醇结合蛋白4 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视黄醇结合蛋白4 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RBP4)是一种新的循环性脂肪源性因子,属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家族中的分泌型RBP,主要由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分泌,在协助视黄醇发挥生理功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RBP4 作为一种循环性脂肪细胞因子,在许多研究中均发现其于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望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
本文将对RBP4 的结构功能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1 RBP4 的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RBP4属于RBP家族成员。
RBP家族分成5类,包括分泌型RBP、细胞内RBP、视黄酸的核受体、视觉组织特异性的细胞外RBP和视觉组织特异性的细胞内RBP。
血清RBP4为分泌型RBP,是一种单一肽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1×103,由18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整个分子由N-末端环、β-桶装结构、α螺旋和C-末端环组成。
1965年RBP4被首次从人体血清分离出来、RBP4主要由肝脏分泌,但脂肪组织亦占其合成量的15%~30%,其广泛分布于人体血清、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1] 、RBP4 是体内一类将维生素A从肝内转运至靶组织,以及实现维生素A 的细胞内转运代谢的特异的运载蛋白?RBP4可增加视黄醇的稳定性和溶解性,防止视黄醇特异性氧化,降低其毒性,调节视黄醇在血液中的生理浓度?2 RBP4血清水平与糖尿病2.1 RBP4血清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T2DM发病的两个主要环节。
Graham等[2]在人的血清学试验中发现,RBP4水平与肥胖人群、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IGT)人群和T2DM人群中的IR水平密切相关。
而且升高的血清RBP4水平与身高、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三酰甘油(TG)、收缩压等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提示RBP4是T2DM的重要标志物。
肝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㊃专题㊃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健康医疗与生物医药专项项目(18277722D )通信作者:张海松,E m a i l :h d f yz h s 1665@s i n a .c o m 肝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高 燕1,李林倩2,王 倩2,张 思2,张海松1(1.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摘 要:肝细胞因子(h e pa t o k i n e s )是指仅由肝脏或主要由肝脏分泌入血直接影响糖脂代谢的蛋白,这些肝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肾病(d i a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D N )发生㊁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㊂正确认识它们对我们早期诊断及治疗D N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㊂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肝细胞因子在D N 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㊂关键词:肝细胞因子;糖尿病肾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8)10-0859-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8.10.007H e p a t o k i n e s i n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d 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 a t h yG a oY a n 1,L i L i n q i a n 2,W a n g Q i a n 2,Z h a n g S i 2,Z h a n g H a i s o n g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p h r o l o g y ,t h e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a o d i n g 071000,C h i n a ;2.H e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 ,B a o d i n g 0710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Z h a n g H a i s o n g ,E m a i l :h d f yz h s 1665@s i n a .c o m A B S T R A C T :H e p a t o k i n e s i sa p r o t e i ne x c r e t e di n t ot h eb l o o do n l y o r m a i n l y b y t h el i v e rt h a td i r e c t l y a f f e c t s g l y c o l i p i dm e t a b o l i s m.I t c a na c c e l e r a t e a n dd e l a y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m e c h a n i s m o fi n s u l i nr e s i s t a n c e .I td i r e c t l y a f f e c t sl i p i d m e t a b o l i s m.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 w a r d s t h e mi so f 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t h ee a r l y 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 .I nt h i s p a p e r ,r e c e n t a d v a n c e s o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h e p a t o k i n e s i n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 ar e s u mm a r i z e d .K E Y W O R D S :h e p a t o k i n e s ,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p a t h o ge n e s is 张海松,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院长㊁河北大学医学院院长㊂先后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理事㊁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㊁中国医院协会理事㊁河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河北省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㊁河北省肾脏病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副主任,保定市医院协会会长㊁保定市医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㊁保定市医学会内科分会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㊁保定市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㊁保定市肾脏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㊂从事肾病临床㊁科研㊁教学30余年,擅长各种原发性㊁继发性肾脏病㊁各种急慢性肾衰竭的诊断㊁治疗与研究;精通腹膜透析㊁血液透析技术及并发症的治疗㊂承担河北省科技厅㊁河北省卫生厅等科研攻关项目10余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篇,S C I ㊁E I 收录论文9篇㊂医学论著5部㊂糖尿病肾病(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D N )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进行性疾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加速了D N的进展,如血流动力学改变㊁生长因子的合成㊁炎症刺激㊁细胞因子和活性氧的释放等[1]㊂细胞因子在D N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脏可分泌多种与代谢有关的肝细胞因子(h e p a t o k i n e s ),肝细胞因子在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㊂因此,深入研究肝细胞因子,找到检测㊁干预其分泌㊁表达的方法,了解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对D N 的管理㊁预防策略的制定㊁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㊂1 D N 的流行病学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影响全球数亿人,D N 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㊁人口的老龄化,约12%~55%的D N 将最终成为终末期肾脏病(E S R D )[2],其治疗仍面临挑战[3]㊂2 D N 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T 2D M )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或肝脏及其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如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4-5]㊂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物反应减退,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㊂不同肝细胞因子可调节胰岛素㊃958㊃‘临床荟萃“ 2018年10月5日第33卷第10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O c t o b e r 5,2018,V o l 33,N o .10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抵抗,改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影响D N的发生㊁发展过程,有利于D N的早期诊断及治疗㊂3肝细胞因子在D N中的作用肝细胞因子是由肝脏释放及分泌的,作用于成熟肝细胞,促进细胞有丝分裂㊁迁移等,对维持全身稳态起重要作用㊂肝细胞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胰岛素抵抗,减低胰岛素敏感性,如视黄醇结合蛋白4(R B P4)㊁硒蛋白P(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P,S e P)㊁胎球蛋白(f e t u i n-A,F e t A),以及新型肝细胞因子,如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L E C T2)㊁抑制素βE (I N H B E);二类是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葡萄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如成纤维生长因子21 (f i b r o b l a s t g r o w t hf a c t o r21,F G F21)㊁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A N G P T L6)等㊂这些肝细胞因子在D N 的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㊂3.1 R B P4 R B P4属于分泌型视黄醇结合蛋白,由1条含181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组成,是一种最初被称为维生素A的血清转运蛋白,由肝脏㊁脂肪细胞分泌,产生速率恒定,体内循环主要在肝脏进行[6]㊂Y a n g等[7]用基因芯片分析发现了其参与胰岛素抵抗,受脂肪组织过度表达或缺乏G l u t4的反调节,是一种具有相互转录调节的基因㊂M o r a e s-V i e i r a等[8]动物实验发现R B P4过表达会引起小鼠胰岛素抵抗,而R B P4基因缺失则会增强胰岛素敏感性㊂血㊁尿R B P4是早期诊断㊁治疗D N的重要的生化指标[9-10]㊂3.2S e P S e P是一种硒(S e)丰富的细胞外糖蛋白,同时也是一种磷酸化蛋白㊂主要由肝脏合成,由U G A编码[11],是一种转运蛋白,从肝脏转运至其他组织,保持一定的硒(S e)水平,具有类似于还原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重金属结合活性等多功能特性[12]㊂通过对人类肝脏样本中基因表达谱的综合分析发现,S e P是一种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的肝细胞因子,当S e P表达下调时,动物体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S e P基因敲除的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同时还进一步发现S e P促进了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的AM P K的磷酸化[13]㊂M i s u等[14]在临床中的研究也显示S e P可能通过抑制脂肪因子脂联素的生成,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㊂过量的S e P会降低基础胰岛素水平和高葡萄糖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抑制其活性可改善葡萄糖的代谢,过量的S e P是T2D M 的重要治疗目标[15],M i t a等[16]开发了一种抗人类的S e P单克隆抗体A E2,与硒蛋白的活动相中和,显著改善了小鼠葡萄糖耐受不良和胰岛素抵抗㊂3.3 F e t A F e t A是人血清中发现的由肝脏和脂肪组织分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000糖蛋白,其结构的复杂性决定其功能的多样性㊂M o r i等[17]研究表明F e t A可结合外周组织中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胞外结构域,抑制胰岛素受体酪氨酸磷酸化及下游的信号级联放大反应,促进胰岛素抵抗㊂另一方面, H e n n i g e等[18]研究表明F e t A可抑制脂肪细胞表达脂联素(A P N),刺激脂肪细胞表达炎性因子,提示除外直接抑制胰岛素受体,F e t A可能通过抑制脂肪细胞的A P N的表达间接诱导胰岛素抵抗㊂目前系统荟萃分析显示:男性㊁女性F e t A水平升高,与T2D M 的发生率有关,而与亚临床炎症㊁A P N无关[19-20]㊂O c h i e n g等[21]进一步表明F e t A是通过结合胰岛素受体的β-亚基以减弱胰岛素信号传导,从而导致T2D M的胰岛素抵抗;还可以与游离脂肪酸一起诱导胰腺β胰岛细胞中的凋亡信号,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并进一步加剧T2D M㊂3.4 F G F21 F G F21是F G F家族中的新成员,属于F G F19亚族,主要在肝脏表达,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 P A Rα)调节,通过P P A Rα配体可以刺激F G F21表达,改善肝脏㊁骨骼肌㊁脂肪组织的葡萄糖代谢[22],改善胰岛素抵抗[23],增加胰岛素敏感性㊂Z h a n g等[24]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外源性F G F21治疗可以抑制肾脂质沉积,预防D N㊂近年来,L i等[25]首次发现F G F21通过P P A Rδ介导的S G L T2途径减少肾脏葡萄糖重吸收,部分改善高血糖,改善D N发生发展㊂F G F21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D N和各种代谢紊乱疾病的靶点㊂3.5 A N G P T L6㊁A N G P T L8 A N G P T L s是一组由8个成员A N G P T L1-8组成的分泌型糖蛋白,是结构类似于血管生成素的蛋白家族㊂A N G P T L6又称血管生成素样生长因子(a n g i o p o i e t i n-l i k e g r o w t h f a c t o r,A G F),主要从肝组织分泌到体循环, A N G P T L6靶向激活的小鼠表现出胰岛素敏感性升高[26],最近的研究发现是通过介导的P P A Rα表达增加导致F G F21表达增加[27],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㊂E r k a n等[28]发现胰岛素抵抗(I R)的患者血清A N G P T L6水平明显高于无I R的患者㊂A N G P T L8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2000的蛋白质,含有198个氨基酸,由于缺乏a n g p t l-7所具有的共同结构,是A N G P T L家族中一个独特的成员[29],也被确定为一种新型的肝细胞因子[30],研究表明d b/d b小鼠(一种T2D M的啮齿动物模型)和o b/o b小鼠以及1型糖尿病(T1DW)㊁T2D M患者中A N G P T L8浓度升高[31-32],A N G P T L8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也有争议[33-34],但是一项研究将T2D M患者按照白蛋白/肌酐比值分为正常白蛋白尿㊁微量白㊃068㊃‘临床荟萃“2018年10月5日第33卷第10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O c t o b e r5,2018,V o l33,N o.1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蛋白尿和大白蛋白尿3组,发现A N G P T L8升高与白蛋白尿增加和D N风险增高相关[35]㊂3.6 L E C T2 L E C T2由肝实质细胞表达并分泌到外周血的多功能蛋白,最早被定义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L a n等[36]将L E C T2重新定义为一种将肥胖与骨骼肌胰岛素抵抗联系起来的新型肝细胞因子㊂通过激活c-J u nN末端激酶(J N K)引起骨骼肌中的胰岛素抵抗,敲除L E C T2基因的小鼠骨骼肌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得到改善,增加了胰岛素敏感性;T2D M 患者血浆L E C T2水平约为非糖尿病肾病(N D M)患者的1.3倍,加速了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37]㊂3.7I N H B E I N H B E是一种生长因子,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 G F-β)家族,I N H B E信使R N A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参与肝细胞生长及分化的调节㊂I N H B E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人体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的新型的肝脏基因表达因子,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显示来自胰岛素抵抗人受试者的独立肝样品中I N H B E基因表达增加㊂此外,I N H B E 基因表达在d b/d b小鼠(一种T2D M的啮齿动物模型)的肝脏中增加㊂在d b/d b小鼠中用针对I N H B E (s i I N H B E)的s i R N A敲除肝脏m R N A㊂在两周的实验期间,用s i I NH B E治疗抑制了体重增加,这可归因于脂肪减少㊂此外,与使用非靶向s i R N A的治疗相比,用s i I N H B E治疗降低了呼吸商和增加了血浆总酮体,这两者都表明其增强了全身脂肪利用㊂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条件下, I N H B E可作为一种肝细胞因子来改变全身代谢状态[38]㊂在肥胖的胰岛素抵抗的人体中,I N H B E m R N A在肝脏表达是被排斥的㊂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糖尿病(D M)是目前主要的健康问题,降低了数百万人的预期寿命[39],D 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影响了超过20%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治疗条件有限,它仍然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因[40],病理改变开始于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扩张,逐渐发展为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肾小球超滤和微量白蛋白尿㊂D N的进展是由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变化导致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的,其中肝细胞因子在D N的发生㊁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同肝细胞因子可调节胰岛素抵抗,改变胰岛素敏感性,从病理生理机制影响D N的发展过程,从而改善葡萄糖耐量㊁胰岛素抵抗,更有利于D N的早期诊断及治疗㊂参考文献:[1]S h a r m a D,B h a t t a c h a r y a P,K a l i a K,e t a l.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N e w i n s i g h t s i n t o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r a p e u t i cp a r a d i g m s a n dn o v e lm o l e c u l a r t a r g e t s[J].D i a b e t e sR e sC l i nP r a c t,2017,128:91-108.[2] C h oN H,S h a wJ E,K a r u r a n g aS,e ta l.I D Fd i a b e t e sa t l a s:G l o b a l e s t i m a t e s o f d i a b e t e s p r e v a l e n c e f o r2017a n dp r o j e c t i o n s f o r2045[J].D i a b e t e sR e sC l i nP r a c t,2018,138: 271-281.[3] F i n e b e r g D,J a n d e l e i t-D a h m K A,C o o p e r M E.D i a b e t i cn e p h r o p a t h y: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J].E n d o c r i n o l,2013, 9(12):713-723.[4] C u s iK.T r e a t m e n t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t y p e2d i a b e t e sa n dn o n-a l c o h o l i cf a t t y l i v e rd i s e a s e:c u r r e n ta p p r o a c h e sa n df u t u r ed i re c t i o n s[J].D i a b e t o l o g i a,2016,59(6):1112-1120.[5] L e s l i eR D,P a l m e rJ,S c h l o o t N C,e ta l.D i a b e t e sa tt h ec r o s s r o ad s:re l e v a n c e of d i s e a s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t o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t r e a t m e n t[J].D i a b e t o l o g i a,2016,59(1):13-20.[6] T h o m p s o nS J,S a r g s y a n A,L e eS A,e ta l.H e p a t o c y t e sa r et h e p r i n c i p a l s o u r c e o f c i r c u l a t i n g R B P4i nm i c e[J].D i a b e t e s, 2017,66(1):58-63.[7] Y a n g Q,G r a h a m T E,M o d y N,e t a l.S e r u mr e t i n o l b i n d i n gp r o t e i n4c o n t r i b u t e s t o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i no b e s i t y a n d t y p e2d i a be t e s[J].N a t u r e,2005,436(7049):356-362.[8] M o r a e s-V i e i r a P M,Y o r e MM,D u y e r P M,e t a l.R B P4a c t i v a t e sa n t i g e n-p r e s e n t i n g c e l l s,l e a d i n g t o a d i p o s et i s s u e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 s y s t e m i c i n s u l i nr e s i s t a n c e[J].C e l lM e t a b,2014,19(3):512-526.[9]倪雅楠,李强.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M e t a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4):270. [10] D e v a r a j a n P.B i o m a r k e r sf o rt h e e a r l y d e t e c t i o n o f a c u t ek i d n e y i n j u r y[J].C u r rO p i nP e d i a t r,2011,23(12):194-200.[11] L a b u n s k y y VM,H a t f i e l d D L,G l a d y s h e v V N.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 s:m o l e c u l a r p a t h w a y s a n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r o l e s[J].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R e v,2014,94(3):739-777. [12]S a i t o Y,T a k a h a s h i K,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 P.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 sm i m i c s[M].V o l.5.B e r l i n:S p r i n g e r-V e r l a g G m b H,2012: 77-88.[13] M i s uH,T a k a m u r aT,T a k a y a m a H,e ta l.Al i v e r-d e r i v e ds e c r e t o r yp r o t e i n,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 P,c a u s e si n s u l i nr e s i s t a n c e[J].C e l lM e t a b,2010,12(5):483-495.[14] M i s u H,I s h i k u r a K,K u r i t a S,e ta l.I n v e r s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e r u m l e v e l so f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 P a n da d i p o n ec t i ni np a t i e n t sw i t ht y p e2d i a b e t e s[J].P L o S O n e,2012,7(4): e34952.[15] T a k a y a m a H,M i s u H,I w a m a H,e t a l.M e t f o r m i ns u p p r e s s e s e x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 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P g e n e v i a a nAM P-a c t i v a t e d k i n a s e(AM P K)/F o x O3a p a t h w a y i n H4I I E C3h e p a t o c y t e s[J].JB i o l C h e m,2014,289(1):335-345.[16] M i t a Y,N a k a y a m a K,I n a r i S,e t a l.S e l e n o p r o t e i n P-n e u t r a l i z i n g a n t i b o d i e si m p r o v ei n s u l i ns e c r e t i o na n d g l u c o s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o u s em o d e l s[J].N a t C o mm u n, 2017,8(1):1658.[17] M o r iK,E m o t oM,Y o k o y a m aH,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o f s e r u mf e t u i n-A w i t h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i c a n d㊃168㊃‘临床荟萃“2018年10月5日第33卷第10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O c t o b e r5,2018,V o l33,N o.1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n o n d i a b e t i c s u b j e c t s[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06,29(2):468.[18] H e n n i g eAM,S t a i g e r H,W i c k eC,e ta l.F e t u i n-Ai n d u c e sc y t o k i n e e x p r e s s i o n a nd s u p p re s s e s a d i p o n e c t i n p r o d u c t i o n[J].P L o SO n e,2008,3(3):e1765.[19]S u j a n aC,H u t h C,Z i e r e r A,e ta l.A s s o c i a t i o no f f e t u i n-Aw i t h i n c i d e n tt y p e2d i a b e t e s:R e s u l t sf r o m t h e MO N I C A/K O R A A u g s b u r g s t u d y a n das y s t e m a t i c m e t a-a n a l y s i s[J].E u r JE n d o c r i n o l,2018,178(4):389-398.[20] G u oV Y,C a oB,C a i C,e t a l.F e t u i n-A l e v e l s a n d r i s k o f 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A c t aD i a b e t o l.2018,55(1):87-98.[21] O c h i e n g J,N a n g a m iG,S a k w eA,e ta l.I m p a c to f f e t u i n-A(A H S G)o n t u m o r p r o g r e s s i o na n d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I n t e r lJM o l eS c i,2018,19(8):E2211.[22] C a m p o r e zJ P,J o r n a y v a zF R,P e t e r s e n M C,e ta l.C e l l u l a rm e c h a n i s m sb y w h i c h F G F21i m p r o v e si n s u l i n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m a l em i c e[J].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2013,154(9):3099-3109.[23] C h a v e z A O,M o l i n a-C a r r i o n M,A b d u l-G h a n i MA,e ta l.C i r c u l a t i n g f i b r o b l a s t g r o w t hf a c t o r-21i se l e v a t e d i n i m p a i r e dg l u c o s et o l e r a n c e a n d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n d c o r r e l a t e s w i t hm u s c l e a n d h e p a t i c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J].D i a b e t e s C a r e,2009, 32(8):1542.[24] Z h a n g C,S h a o M,Y a n g H,e t a l.A t t e n u a t i o n o fh y p e r l i p i d e m i a-a n dd i a b e t e s-i n d u c e de a r l y-s t a g ea p o p t o s i sa n dl a t e-s t a g er e n a ld y s f u n c t i o n v i a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f i b r o b l a s tg r o w t h f a c t o r-21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s u p p r e s s i o n o f r e n a li n f l a mm a t i o n[J].P L o SO n e,2013,8(12):e82275.[25] L i S,W a n g N,G u o X,e ta l.F i b r o b l a s t g r o w t hf a c t o r21r e g u l a t e s g l u c o s em e t a b o l i s mi n p a r t b y r e d u c i n g r e n a l g l u c o s e r e a b s o r p t i o n[J].B i o m e dP h a r m a c o t h e r,2018,108:355-366.[26] O i k eY,A k a o M,Y a s u n a g a K,e ta l.A n g i o p o i e t i n-r e l a t e dg r o w t h f a c t o ra n t a g o n i z e so b e s i t y a n di n s u l i nr e s i s t a n c e[J].N a tM e d,2005,11(4):400-408.[27] K a n g S G,Y iH S,C h o iM J,e ta l.A N G P T L6e x p r e s s i o n i sc o u p l ed w i t h 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 O X P H O S f u n c t i o n t o re g u l a t ea d i p o s eF G F21[J].JE n d o c r i n o l,2017,233(1):105.[28] E r k a n G,M u r a t o g l u S,E r c i n U,e ta l.A n g i o p o i e t i n-l i k ep r o t e i n2a n d a n g i o p o i e t i n-l i k e p r o t e i n6l e v e l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n o n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d i s e a s e[J].A r c h M e dS c i,2018,14(4):781-787.[29] F u Z,Y a o F,A b o u-S a m r a A B,e t a l.L i p a s i n,t h e r m o r e g u l a t e d i nb r o w n f a t,i s an o v e l b u t a t y p i c a lm e m b e ro f t h ea n g i o p o i e t i n-l i k e p r o t e i nf a m i l y[J].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R e sC o mm u n,2013,430(3):1126-1131.[30] W a n g Y,Q u a g l i a r i n iF,G u s a r o v a V,e ta l.M i c el a c k i n gA N G P T L8(B e t a t r o p h i n)m a n i f e s t d i s r u p t e d t r i g l y c e r i d em e t a b o l i s m w i t h o u t i m p a i r e d g l u c o s eh o m e o s t a s i s[J].P r o cN a tA c a dS c iU S A,2013,110(40):16109-16114.[31] D a n i e l E,J o e y L,P e r-O l aC.I n c r e a s e dc i r c u l a t i n g l e v e l so fb e t a t r o p h i n i n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l o n g-s t a n d i n g t y p e1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o l o g i a,2014,57(1):50-53.[32] F uZ,B e r h a n eF,F i t eA,e t a l.E l e v a t e dc i r c u l a t i n g l i p a s i n/b e t a t r o p h i n i nh u m a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 n d o b e s i t y[J].Sc i R e p,2014,4:5013.[33] A b u-F a r h aM,A b u b a k e r J,A l-K h a i r i I,e t a l.H i g h e r p l a s m ab e t a t r o p h i n/A N G P T L8l e v e l i nt y p e2d i a b e t e ss u b j ec t sd oe sn o t c o r r e l a t ew i t hb l o o d g l u c o s eo r i n s u l i nr e s i s t a n c e[J].S c iR e p,2015,5(10949):10949.[34] R o n g G u o X,L i W a n g X,C h e n Y,e t a l.A N G P T L8/b e t a t r o p h i nA l l e v i a t e s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c e v i a t h eA k t-G S K3βo rA k t-F o x O1p a t h w a y i n H e p G2c e l l s[J].E x p e r C e l l R e s,2016,345(2):158-167.[35] C h e nC C,S u s a n t o H,C h u a n g WH,e ta l.H i g h e rs e r u mb e t a t r o p h i n l e v e l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s u b j ec t s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u r i n a r y a l b u m i ne x c r e t i o na n dr e n a l f u n c t i o n[J].C a r d i o v a s cD i a b e t o l,2016,15(1):3.[36] L a nF,M i s u H,C h i k a m o t oK,e t a l.L E C T2f u n c t i o n sa sah e p a t o k i n e t h a t l i n k s o b e s i t y t o s k e l e t a l m u s c l e i n s u l i nr e s i s t a n c e[J].D i a b e t e s,2014,63(5):1649.[37] Z h a n g Z,Z e n g H,L i nJ,e t a l.C i r c u l a t i n g L E C T2l e v e l s i n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 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 a n d t h e i r 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 m e t a b o l i c p a r a m e t e r s:A n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s t u d y[J].M e d i c i n e,2018,97(15):e0354.[38]S u g i y a m a M,K i k u c h i A,M i s uH,e t a l.I n h i b i nβE(I N H B E)i s a p o s s i b l e i n s u l i nr e s i s t a n c e-a s s o c i a t e dh e p a t o k i n e i d e n t i f i e db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g e n e e x p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i n h u m a nl i v e rb i o p s y s a m p l e s[J].P L o SO n e,2018,13(3):e0194798.[39]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i a b e t e s F e d e r a t i o n.I D Fd i a b e t e s a t l a s[M].8t he d.B r u s s e l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i a b e t e sF e d e r a t i o n,2017.[40]S a r a nR,R o b i n s o n B,A b b o t t K C,e ta l.U S R e n a l D a t aS y s t e m2017A n n u a lD a t a R e p o r t:E p i d e m i o l o g y o f K i d n e yD i s e a s e i n 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J].A mJK i d n e y D i s,2018,71(3):A7.收稿日期:2018-10-24编辑:武峪峰㊃268㊃‘临床荟萃“2018年10月5日第33卷第10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O c t o b e r5,2018,V o l33,N o.10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血清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重症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重症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重症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肝病患者92例按照病情程度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每组46例,其中研究1组为普通肝病患者,研究2组为重症肝病患者。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的46例健康体檢者作为对照组。
检测三组的血清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并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研究1、2组的R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研究1、2组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TT、TT均长于对照组(P<0.05)。
研究1、2组的PLT低于对照组,MPV、PDW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血清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对诊断重症肝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RBP,four items of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index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liver disease.Methods Ninety-two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s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1 and 2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illness,and there were 46 cases in each group.Among them,the study group 1 was patients with common liver diseases,and study group 2 was patients with severe liver diseases.46 cases of health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serum RBP,four items of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indexes were detected in three groups,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RBP level in the study group 1 and 2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Fib level in the study group 1 and 2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PT,APTT,TT were all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In the study group 1 and 2,PL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MPV and PDW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Serum RBP,four items of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index detec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liver disease.[Key words]Serum RBP;Four items of coagulation;Platelet index;Severe liver disease重症肝病是一种当人体受到肝炎病毒、药物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中的肝细胞广泛死亡,并对其肝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的一种危重临床症候群。
RBP及相关指标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作用
RBP及相关指标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作用【摘要】目的观察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在各种肝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四种指标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RBP、PA水平;速率法检测胆碱酯酶(CHE)活性;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白蛋白(ALB)。
结果血清RBP、PA和CHE含量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症肝炎组均下降,其中肝硬化和重症肝炎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结论RBP、PA、CHE及ALB水平及异常发生率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肝脏合成功能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最重要的器官,它几乎参与体内各种蛋白质代谢,而这四项指标是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1)对评价肝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状况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RBP、PA和CHE在肝脏内合成,当肝脏受各种因素损伤后,RBP的合成功能降低,RBP、PA和CHE能较为迅速地发生相应变化,敏感快速而特异地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及肝脏的合成代谢功能,其他参数均晚于RBP、PA。
1资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 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传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83例,其中男46例,女37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3.2岁,其中急性肝炎2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9例,肝硬化10例,重症肝炎11例。
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6岁。
1.2仪器与试剂收集受检者空腹血清,使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RBP、PA水平;速率法检测胆碱酯酶(CHE)活性;溴甲酚绿法检测(ALB)。
试剂盒均有北京利德曼公司提供。
1.3统计学处理检测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清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重症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重症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作者:陶晶谢田刚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8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重症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肝病患者92例按照病情程度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每组46例,其中研究1组为普通肝病患者,研究2组为重症肝病患者。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的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检测三组的血清RB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并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研究1、2组的R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关键词]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凝血四项;血小板指标;重症肝病[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8)3(b)-0043-03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RBP,four items of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index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liver diseaseTAO Jing XIE Tian-gang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Dalian Central Hospital,Liaoning Province,Dalian 116033,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RBP,four items of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index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liver disease.Methods Ninety-two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s admitt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1 and 2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illness,and there were 46 cases in each group.Among them,the study group 1 was patients with common liver diseases,and study group 2 was patients with severe liver diseases.46 cases of health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serum RBP,four items of coagulation and platelet indexes were detected in three groups,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RBP level in the study group 1 and 2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Key words]Serum RBP;Four items of coagulation;Platelet index;Severe liver disease重症肝病是一种当人体受到肝炎病毒、药物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中的肝细胞广泛死亡,并对其肝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的一种危重临床症候群。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多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流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范围内的发 病率逐 年 升 高。NAFLD 的 发 病 机 制 尚 未 完 全 明 确,目 前 认 为 胰 岛 素 抵 抗 (IR)、氧 化 应 激 和 脂 质 过 氧化、内质网应激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与其发病 有关。2型 糖 尿 病 人 群 中 NAFLD 的 患 病 率 可 达 70%[1]。研究发现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IR 的发生有关[2],肥 胖、2 型 糖 尿 病、代 谢 综 合 征 以 及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 RBP4水平升高[3]。本文主要从 胰岛 素 抵 抗 和 炎 性 反 应 等 方 面,就 RBP4 在 NAFLD 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犚犅犘4的生物学特征
书书综述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楼歆荷许国强摘要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是一种视黄醇转运体其主要作用是将视黄醇从肝脏转移到外周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9年2月第39卷第1期 IntJDigDis,February25,2019,Vol.39,No.1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 作用的研究进展
RBP4是脂质 运 载 蛋 白 家 族 的 一 员,主 要 转 运 疏水性小分子物质。RBP4的编码基因由201个氨 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1000,是血液循环中 视黄醇的转运体,其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20% ~ 40%的 RBP4位于肝脏,其次为脂肪组织[4]。RBP4 在成熟的脂肪细胞中表达。绝大部分 RBP4由肝细 胞合成、分 泌,很 小 一 部 分 由 脂 肪 组 织 合 成、分 泌。 血液循环中的绝大部分 RBP4以与视黄醇结合的形 式(holoRBP4)存 在,很 小 一 部 分 以 不 与 视 黄 醇 结 合的形式(apoRBP4)存在。血清 RBP4 水平与视 黄醇呈正相关[5]。RBP4还可以与除视黄醇以外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其相关因子RBP4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其相关因子RBP4的研究进展作者:徐慧邓意志钟焱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但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形成原因、诊断尚无统一的认识。
胰岛素抵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相关因子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本文概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一些研究进展,以及胰岛素抵抗相关因子RBP4在NAFLD中的作用。
【关键词】非酒精性肝病;二次打击假说;胰岛素抵抗;RBP4【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26-02脂肪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脂肪肝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为主要病理改变。
正常人肝脏的总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其中包括磷脂、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等,如果肝细胞脂肪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即称为FLD[1]。
临床上根据是否有过量酒精摄入,将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2,3]。
近20年来,NAFLD已成为临床密切监测和研究的目标,其相关的疾病谱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西方国家NAFLD患病率约为20~30﹪,亚太地区约为12~24﹪[4]。
意大利科学家发现,在有危险因素人群中NAFLD患病率每年约增加2﹪。
代谢综合征(MS)可使NAFLD患病率风险增加4~11倍,而脂肪肝可使糖尿病(DM)发生的风险增高3.8~11倍[5]。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断价值李丽;闵若谦;展玉涛;赵淑杰【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肝活检证实的NASH(42例)、单纯性脂肪肝(28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RBP4水平.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RBP4对NASH的诊断价值.结果NASH患者血清RBP4水平为37.11±7.68mg/L,明显高于单纯性脂肪肝患者(22.83±6.33mg/L,P<0.01)和对照人群(19.38±5.46mg/L,P<0.01);RBP4诊断NASH的AUC为0.80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6%和76.6%.结论 NASH患者血清RBP4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诊断NASH的敏感指标之一.%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RBP4)in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Methods Serum RBP4 was measured in triplicates by a specific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 42 biopsy- proven patients with NASH,28 with fatty liver and 20 healthy people. The diagiostic performance of the serum RBP4 was assessed by analysis of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curve. Results Serum RBP4 level in the NASH was 37.11±7.68mg/L,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mple steatosis cases (22.83±6.33mg/L,P<0.01)or in control subjects(19.38±5.46mg/L,P<0.01) ;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for serum RBP4 were 0.804 and the sens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iagiosis of NASH were 79.6%和 76.6%,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erum RBP4 levels may be a senstive marker to detect patients with NASH.【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1(014)005【总页数】3页(P351-353)【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诊断【作者】李丽;闵若谦;展玉涛;赵淑杰【作者单位】100123,北京市民航总医院体检康复中心;100123,北京市民航总医院体检康复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100123,北京市民航总医院体检康复中心【正文语种】中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脂肪性肝硬化。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项志雄;刘芳
【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
【年(卷),期】2009(029)006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与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2型糖尿病以及遗传-环境-代谢应激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胰岛素抵抗(IR)与其发病关系密切.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调节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胰岛素作用的脂肪因子,与IR发病相关.目前RBP4与NAFLD的关系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RBP4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总页数】2页(P393-394)
【作者】项志雄;刘芳
【作者单位】334000,江西省上饶市中医院内科;334000,江西省上饶市中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脂肪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J], 潘莉;韩真
2.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2型糖尿病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相关性研究 [J], 周晓倩;张涛;洪阳;钟卫兰;罗冰松
3.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内脂素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J], 王慧慧;闫晓光;马佳妮;张海军;孙哲
4.自噬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 [J], 李宗泽;张雯婷;李润;沈婧怡;张晨鸣;姚立
5.肠-肝轴功能紊乱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J], 夏凡;周本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BP4分子RNAi载体的制备及对人肝细胞系LO2中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并 检测 其对 下游 E K / R 12的表 达和磷 酸化 以及对 葡 萄 糖摄 取 的影响 , 以探讨 R P B 4引 起 I 的可 能作 用 R
机制。
1 材料 与 方法
1 1 材定后将载体转染 L 2 R —C 经 O , TP R和 Wet nb t s r l 法确定其 干涉 R P e o B 4表达的效率 , 选择 干涉较高
视 黄 醇 结 合 蛋 白 4(enlbnigpoe , rto idn rti 4 i n
R P ) 近年 来 发 现 的 一种 新 的脂 肪 细胞 因 子 , B4 是 主 要 由肝脏 和胎 盘 、 脂肪 细胞 等合 成 , 且与 胰 岛素抵 抗 (nui rs tne I 、 胖 和 2型 糖 尿 病 密切 相 isl eia c , R) 肥 n s 关 。研 究 表明 R P B 4介导 I S R 1上 3 2位 的 1
RP IA裂 解 液 ( 云 天 生 物 技 术 研 究所 ) 葡 萄糖 测 碧 ; 定 试剂 盒 ( 京华 字亿 康生 物工 程技 术有 限公 司 ) 北 。 1 13 引物 .. 将人 R P B 4序 列输 入 A bo 司 的 mi n公 在 线发 夹状 s N i A设 计 软件 , 到 针对 R P R 得 B 4上 游
中图 分 类 号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0—19 (0 2 0 0 8 0 4 2 2 1 ) 8— 8 3— 5
公 司 )R ; T试剂 盒 ( emets 司 ) 质 粒 提取 试 剂 F r nu 公 ;
盒、 凝胶 回收试剂 盒 ( xgn公 司 ) 转 染试 剂 Lp— A ye ; io fc mn 20 (nioe et ie 0 0 Ivrgn公 司 ) R MI14 a t ; P 6 0培 养 基 ( ic 司 )3磷 酸甘 油 醛 脱 氢 酶 ( A D 鼠 Gbo公 ;. G P H)
视黄醇结合蛋白4调节肝脏脂质合成及其分子机制
视黄醇结合蛋白4调节肝脏脂质合成及其分子机制夏敏;柳雁;郭红辉;王端;凌文华【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年(卷),期】2013(21)9【摘要】目的探索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在肝脏脂质异常合成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以HepG2细胞系、c57BL/6J小鼠及PGC-1β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模型展开体外、体内研究。
结果细胞水平的实验显示,不论是视黄醇结合的RBP4,还是无视黄醇的RBP4均可显著诱导HepG2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合成,说明此效应与视黄醇本身无关。
RBP4干预能够促进SREBP-1前体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转位,经蛋白水解活化,成为具有转录活性的成熟SREBP-1形式,从而上调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例如:脂肪酸合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以及甘油二脂O-酰基转移酶2(DAGT2)。
RBP4干预能够显著提高转录辅因子PGC—113在信使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且PGC.113活性的提高对于RBP4所诱导的SREBP-l转录活性的增强是必不可缺的。
RBP4通过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Serl33位点激活CREB,从而诱导靶基因PGC-1β转录活性的增强。
在体内实验中,注射了RBP4的C57BL/6J正常小鼠肝脏SREBP-1c的表达升高,进而导致肝脏脂质合成的增加及血中TAG水平的升高,但这一现象在PGC-1β基因敲除的小鼠中并不存在。
结论RBP4通过PGC-1p依赖的方式上调SREBP-1的表达、促进肝脏脂质合成,揭示了RBP4水平的调控在改善肝脏异常脂质合成与蓄积方面的巨大潜力。
【总页数】1页(PI0010-I0010)【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脂质合成;SREBPl;PGC-1β【作者】夏敏;柳雁;郭红辉;王端;凌文华【作者单位】广东省食品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广东省广州市51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3【相关文献】1.血清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胱抑素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多指标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价值 [J], 赵亚妮;王君;赵棉2.运动对视黄醇结合蛋白4诱导的脂代谢异常鼠肝脏 SREBP-1c信号通路和脂肪合成的影响 [J], 张明军3.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活性增加在二噁英染毒大鼠肝脏脂质沉积中的作用及运动干预研究 [J], 蔡爱芳;陆一帆4.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作用及其调节脂质生成的机制研究进展 [J], 冉慧;苏青5.炎症上调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致C57BL/6J小鼠肝脏脂质积聚 [J], 柏灵灵;赵蕾;李青;黄爱龙;陈压西;阮雄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黄醇结合蛋白62
视黄醇结合蛋白62视黄醇结合蛋白62(Retinol-Binding Protein 4,简称RBP4)是一种由RBP4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它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结合和转运视黄醇(维生素A)。
视黄醇结合蛋白62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由18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它的分子量约为21,000道尔顿。
RBP4主要在肝脏细胞中合成,并通过血液循环将视黄醇从肝脏运输到其他组织和器官。
视黄醇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于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和视觉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视黄醇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的溶解度很低,无法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需要的组织和器官。
因此,需要一种载体蛋白来帮助视黄醇在体内的转运和分配。
视黄醇结合蛋白62就是这样一种载体蛋白。
它通过与视黄醇结合形成视黄醇-视黄醇结合蛋白复合物,使得视黄醇能够稳定地存在于血液中,并被输送到需要的组织和器官。
这种复合物还能够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并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将视黄醇转运到细胞内。
研究表明,视黄醇结合蛋白62在人体内的水平与多种代谢性疾病有关。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视黄醇结合蛋白62的血浆水平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明显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肝脏合成视黄醇结合蛋白62的能力增强,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
而这种高水平的视黄醇结合蛋白62又可能对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代谢产生不利影响。
视黄醇结合蛋白62还与炎症反应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炎症状态下,机体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刺激肝脏合成视黄醇结合蛋白62,导致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升高。
而这种高水平的视黄醇结合蛋白62又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进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视黄醇结合蛋白62还被发现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和预后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视黄醇结合蛋白6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相关。
这提示视黄醇结合蛋白62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可能成为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
视黄醇结合蛋白4、胰岛素抵抗和人类疾病
近些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指示,脂肪组织具有活跃的内分泌功能。
其分泌的因子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
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脂联素、抵抗素、瘦素等等。
大量文献证实,脂肪细胞因子和胰岛素抵抗(IR)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
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为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主要由肝脏和脂肪组织分泌。
近年来的研究指出,RBP-4在IR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与RBP-4和IR 关系的相关的进展,并讨论RBP-4、IR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1.RBP-4的功能及结构RBP家族有5位成员,其中,RBP-4属于分泌型RBP,由一条含181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构成。
RBP-4在人体和小鼠体内参与血清和胞内视黄醇和视磺酸的转运,对于维生素A的储存、转运、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其基因位于染色体10q。
而有研究指出,该区域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
2.RBP-4是否能作为IR血清标志物存在争论2.1 RBP-4在诸多研究中被证实和IR存在密切联系早在1997年,J.Nielsen等人便得到RBP-4基因敲除小鼠胰岛素抗性增强的结论[3];2005年,Yang等的研究显示,敲除了脂肪特异性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基因的小鼠,其肌肉和肝脏内出现了IR,而小鼠的脂肪组织和血清内的BRP-4水平都有显著提高[4]。
提示RBP-4和IR的密切关系。
2.1.1 脂肪的含量和分布会影响RBP-4的表达肥胖是胰岛素抵抗(IR)的重要原因之一[5],肥胖时脂肪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1]。
Graham等证明,在超重和肥胖者体内血清RBP-4增加,且与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含量、腰臀比、高密度胆固醇、收缩压也有相关性[6]。
随后的实验证实,RBP-4的mRNA在内脏脂肪组织中表达活跃,与脂体呈正相关而与Glut4的表达呈负相关[7]。
Bajzová[8]和Jia[9]等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腹型肥胖者血清RBP-4比非腹型肥胖者更高。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临床应用意义解读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临床应用意义解读视黄醇结合蛋白( Retinol blinding protein,RBP) 为血浆中由肝脏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半衰期较短,是血液中维生素A 的特异转运蛋白,能较敏感地反映机体的疾病状况[1]。
以往认为RBP是肾脏疾病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敏感指标,但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清RBP或尿液RBP水平与人体肾功能、肝功能、临床营养状况、流行性出血热、肿瘤诊断等方面均密切相关。
在这里,针对RBP的临床应用意义,我们特意精选了一些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报道与您分享,期望能为您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RBP与肾脏疾病我们知道当肾脏疾病发生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障碍,血清和尿液中RBP 均显著增高。
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引起肾小球滤过率(GFR)或肾血流量降低时,RBP 的滤过率也相应减少,因而致使血液中RBP 蓄积而浓度增高。
而其他慢性肾病患者尿中出现管状蛋白尿亦可引起血液中RBP 升高,早期比肌酐、尿素氮更敏感,而且不受饮食的干扰影响。
孟庆涛等[2]选取了78例肾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即抽取了同期66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上述个体的血清RBP及尿RBP水平,并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显示肾病患者血清RBP及尿RBP结果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说明RBP是评价肾功能损伤的一个敏感且重要的参数。
刘程远[3]、袁育林等[4]均对尿液RBP与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和高血压肾病患者中尿液RBP水平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可见早期检测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对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等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二、RBP与肝脏疾病除肾脏外,因RBP 在肝脏内合成,当肝脏受各种因素损害后,RBP 的合成功能降低,反映在血液中RBP 水平的下降,同时,RBP的半衰期较前白蛋白更短,故更能早期敏感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与分解代谢的变化。
视黄醇结合蛋白4检测在营养性疾病及肝肾损害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种新 的 脂 肪 细 胞 因子 , 参 与 胰 岛 素 抵 抗 和 2型 糖 尿 病 的 发 生 , 与 糖 尿 病 肾病 、 营 养 性 疾 病 等 的 发 展 存在 着 一 定 的 相 关性 。 这一发现使得 R B P 4更 加 受到 人 们 的 重视 。 该 文 就 R B P 4的 生理 功 能 , 在 肝 肾疾 病 、 糖尿 病 等 各 类 疾 病 方 面 的 应 用 以及 新
文章 编号 : 1 6 7 1 — 7 4 1 4 ( 2 0 1 5 ) 0 1 — 0 0 1 — 0 4
As s e s s me nt o f Re t i no l Bi nd i ng Pr o t e i n 4 i n Nu t r i t i o na l
( a . De pa r t me n t o f Cl i n i c a l La b o r a t o r y, Ru i j i n Ho s pi t a l ; b . S h a n g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mmu n o l o g y, Me di c a l Sc h o o l o f S h a n g h a i Ji a o t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2 5, C h i n a )
RBP4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RBP4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2/3的人患有慢性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是慢性肝病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可能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而且RBP4是维生素A的运载蛋白,在人体内有着重要的代谢和调节作用,因此深入研究RBP4在慢性丙型肝炎中的作用与意义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临床应用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RBP4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分析RBP4水平对慢性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慢性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
3. 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肝功能等指标数据,并对其进行长期随访和观察。
(2)研究指标:主要指标包括RBP4水平、ALT、AST、GGT、ALP 等指标,并分析其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关系。
(3)研究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光学显微镜等技术手段,检测和分析参与者的血液和组织标本中的RBP4水平和其他指标,并将其与慢性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较研究。
4.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能够揭示RBP4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明确RBP4在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该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
此外,本研究还有望探索新的早期诊断指标、治疗靶点和药物研发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血清RBP4水平和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
血清RBP4水平和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胡晨波;李仲平;金宏慧;黄春红;严蓉妹;储峰【期刊名称】《肝脏》【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目的:探讨血清RBP4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检测120例慢性乙型肝炎、60例肝硬化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RBP4水平,同时检测肝脏炎症、纤维化及糖、脂肪代谢的血清学指标。
结果血清RBP4水平与ALT、AST、PT、HA、PLT相关(P<0.05),与BMI、TG、CHO、FBG 等代谢综合征组分及 HBV DNA不相关(P>0.05)。
CHB组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对照组三组的血清 RBP4水平组间比较有差异(F=80.19, P =0.000),肝硬化组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P=0.000)。
血清RBP4水平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0.719(P=0.023),根据最佳截断值24.075,灵敏度0.667,特异度0.727。
结论血清RBP4水平和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严重程度负相关,RBP4可作为一个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程度的血清学指标。
【总页数】4页(P439-442)【作者】胡晨波;李仲平;金宏慧;黄春红;严蓉妹;储峰【作者单位】201399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华医院肝病科;201399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华医院肝病科;201399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华医院肝病科;201399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华医院肝病科;201399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华医院肝病科;201399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华医院肝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G1896A、核心启动子1762/1764变异与乙型肝炎自然史、血清HBsAg定量及疾病程度的相关性 [J], 胡晨波;严荣妹;金宏慧;丁晓红;李仲平;潘云鹤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纤维化、炎症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J], 龙骏;林世德;苏毅;黄晓刚;刘士荣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CPE-1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J], 张玉枝;张兆波;赵丹娜4.miRNA-12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循环血清中的水平表达及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J], 叶青;赵敏;冉紫晶;张诗婉;梅小平5.血清C3、C4及IgG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程度相关性分析 [J], 周昂;王绍闯;朱传荣;许琦琦;吴金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RBP4在肝细胞癌中的功能作用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RBP4在肝细胞癌中的功能作用
聂赛娅;汪一川;郝旭;董启启;程佳
【期刊名称】《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0)3
【摘要】为了揭示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在肝细胞癌(LIHC)中的功能作用,对RBP4的结构及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
基于公共数据库明确了RBP4在正常组织和LIHC中的表达,分析了其与LIHC患者的病理状态与临床生存预后的关系。
结果显示:RBP4的等电点(pI)为5.76,其β-桶核心是视黄醇的结合中心,亲水性强,具有一个信号肽;RBP4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高于LIHC,并且高表达RBP4有更好的预后生存率(log rank P<0.001);RBP4的表达可能会缓解LIHC的进展,也可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应用于LIHC的临床诊断与预后中。
【总页数】7页(P70-76)
【作者】聂赛娅;汪一川;郝旭;董启启;程佳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理工大学秦巴特色肉制品质量提升与安全控制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理工大学秦巴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291
【相关文献】
1.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肝细胞癌miRNA的差异表达及其功能预测
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CISD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意义及功能网络关系
3.生物信息学探究lncRNA CASC9在肝细胞癌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
趋化因子配体2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细胞肝癌预后评估中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实验方法研究Abelson相互作用因子2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BP4与肝脏疾病的关系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BP4 and Liver Disease 关键词:RBP4;肝脏疾病;脂肪因子Key Words: RBP4, Liver Disease, adipocyte factors摘要:肝脏的养护已成为健康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不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给肝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从RBP4的生物学特性来研究其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的相关性,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Abstract: The maintenance of liver has been an improtant topic of health management, theunhealthy habits of life and diet bring huge hazard to liver. And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pertinence of RBP-4 and the o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liver disease from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BP-4. And this kind of study has great significance.脂肪组织能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如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RBP-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脂联素(adiponectin)、心血管活性肽(apelin)、网膜素(omentin)等[1-2]。
其中,瘦素、抵抗素、、RBP-4、TNF-α、IL-6能致胰岛素抵抗,而脂联素、心血管活性肽、网膜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本文着重介绍RBP-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Adipose tissue can secrete several kinds of adipocyte factors, such as leptin, resistin, RBP-4,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interleukin-6,IL-6, adiponectin, apelin, omentin, RBP-4、TNF-α、IL-6, etc[1-2]. Among these, leptin, resistin, RBP-4, TNF-α, IL-6 can cause insulin resistance, but adiponectin, apelin, and omentin can improve insulinresistance.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introducing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BP-4,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ver disease.1 RBP4的生物学特性RBP4是视黄醇类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员,由184个氨基酸残基和3个二硫键组成,有1个位点能特异结合1分子全反式视黄醇,相对分子质量为21 000,编码基因位于lOq,mRNA全长为941 bq。
RBP4主要在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约15%~30%在脂肪组织合成,其广泛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约20%储存于脂肪组织[3-4],正常人血清含量为25~70 mg/L,半衰期仅为3~12h。
RBP4在维生素A储存、代谢和转运到周围靶器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维生素A在肝中以视黄酰酯的形式储存,当周围组织需要时由酯酶将其水解成视黄醇,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后形成视黄醇-RBP 复合体进入血行,在血液中,RBP与视黄醇、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ransthyretin)按1: 1: 1 (mol)形成复合物,将视黄醇转运至身体各部,与细胞表面的RBP受体结合后,复合物解体,视黄醇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游离的RBP则从肾小球滤出,其中绝大部分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分解代谢,仅有少量从尿中排出。
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近端肾小管受损时,血、尿RBP-4会出现升高。
肝脏释放RBP4受血清视黄醇浓度的调节,当血清视黄醇浓度减低时RBP4释放增加,反之则减少。
RBP-4也像其他脂肪因子一样,参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与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有着密切联系[5-9]。
2 肝功能损伤时血清RBP4水平的变化体内80%的RBP4来自肝脏,20%来源于脂肪组织,故血清RBP4水平受肝脏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脂肪组织,在分析RBP4的变化时应同时考虑肝脏和脂肪组织这两方面因素。
梁栋伟等[10]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17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及86例正常人的血清RBP、PA水平,结果发现急性肝炎患者发病期血清RBP、PA显著下降,治疗1个月后明显回升;慢性肝炎患者血清RBP、PA水平偏低,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RBP、PA下降显著,提示血清RBP、PA是为反映急性肝损害的敏感指标,肝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姚倩等[11]检测了64例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各型肝病血清RBP的含量,同时检测了血清白蛋白(ALB)浓度,结果发现急性肝炎患者入院时血清RBP明显下降,血清ALB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月后血清RBP明显回升,而血清ALB明显下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RBP与ALB都稍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RBP,ALB下降显著,提示血清RBP是反映急性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对肝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洁飞等[12]对150例肝病患者研究后发现血清RBP和前白蛋白水平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而明显下降,依次为急性肝炎组(30±5 mg/L),慢性乙型肝炎组(25±6 mg/L),肝硬化组(16±5 mg/L) 重型肝炎组(14±4 mg/L),各型肝病组与健康对照组(46±7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皆<0.05),据此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BP及前白蛋白有助于正确评价肝功能损伤的程度。
唐静[13]对100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61例,肝硬化39例)分析了血清RBP水平及转氨酶活性的变化,发现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RBP与前白蛋白值显著减低,ALT活性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 <0.05)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肝炎治疗后RBP及PA值逐渐升高,而肝硬化患者变化不明显,认为RBP下降水平可反映肝损害程度。
Huang JF等[14]研究了RBP4在慢性丙型肝炎中的变化,发现血清RBP4水平与疾病程度成负相关。
Tacke F在动物纤维化模型中发现,手术所致胆汁淤积鼠肝脏RBP4 mRN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下降[15]。
Yagmur等[10]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与其他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指标呈正相关(胆碱酯酶:R=0.693;白蛋白:R=0.482;凝血因子Ⅱ:R=0.614;凝血因子Ⅶ:R=0.647,P值皆<0.001)。
动物试验显示正常肝组织中RBP4 mRNA的表达是肝硬化中的3.5倍[10]。
另有多篇文献报道血清RBP4的下降归因于肝脏合成功能的减退,与肝组织纤维化或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慢性肝病严重程度的一项新的血清学指标[16-17]。
彭秉信等[18]研究发现慢性肝病和脂肪肝患者血清RBP、总蛋白(TP)、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肝癌和肝硬化患者RBP,TP、ALB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RBP与TP、ALB呈正相关。
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肝脏受损时影响了其合成功能,导致血清RBP4水平下降,且随着肝损程度的加重,RBP4下降愈加明显,这对晚期肝病及重型肝炎有预后判断的价值,对急性肝炎而言,也是反映急性肝炎的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19]。
至于个别文献显示慢性肝病和脂肪肝患者血清RB4P水平不减反增,可能与所选病例病情较轻、肝损伤不太严重、个体间存在差异、脂肪因子分泌增多等因素有关。
3 RBP4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病因而由肥胖、代谢综合征、遗传等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内过量脂肪沉积,其疾病谱包括从单纯肝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至一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高血脂、高血糖、肥胖是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胰岛素抵抗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20]。
关于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广泛认同“二次打击”的假说[21],第一次“打击”是由于胰岛素抵抗[22]及脂肪代谢失调,大量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导致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沉积,引起单纯性肝脂肪变性;若游离脂肪酸超出肝脏处理的能力,则引起慢性氧化应激,产生过氧化脂质,造成肝细胞线粒体和肝细膜损伤及炎症反应,接着是库普弗细胞激活,释放TNF-α、IL-6等细胞因子,形成第二次“打击”,后者增加了肝细胞对凋亡和坏死的易感性,可由此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而胰岛素抵抗贯穿于“二次打击”的始终[22]。
有研究显示RBP4是引起IR的一种脂肪因子,而IR是NAFLD的特征性表现,故而认为RPB4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23-24]。
Graham等[25]报道,在肥胖、糖耐量减低、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有明确T2DM家族史的正常体重、正常糖调节的研究对象中,血清RBP4水平与IR程度呈正相关。
Seo等[26]研究发现NAFLD患者RBP4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IR相关。
视黄醇通过其受体传递信号,视黄酸X受体(RXRs)与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形成二聚体,通过与靶基因上特异的DNA元件结合,调控脂基因的转录,而RBP4的生物学作用可能是影响视黄酸受体RAR和RXRs的反式激活结构域,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
刘滨菘等[27]研究发现NAFLD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非NAFLD患者,并随着NAFLD的加重(根据B 超判断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而升高。
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RBP4与NAFLD显著相关,而且血清RBP4水平与体重指数、腰臀比、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固醇、TG、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前白蛋白、肌酐、尿素及尿酸相关,提示血清RBP4可能是NAFLD的危险因素之一。
孙立山等[28]也发现NAFLD组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8.42±20.74 mg/L Vs 39.10±17.10 mg/L,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是与NAFLD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 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血清RBP4水平与Cr,TC, TG, LDL-C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认为血清RBP4水平与NAFLD的发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