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p4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rbp4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rbp4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RBP4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BP4 and Liver Disease 关键词:RBP4;肝脏疾病;脂肪因子

Key Words: RBP4, Liver Disease, adipocyte factors

摘要:肝脏的养护已成为健康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不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给肝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从RBP4的生物学特性来研究其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的相关性,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Abstract: The maintenance of liver has been an improtant topic of health management, theunhealthy habits of life and diet bring huge hazard to liver. And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pertinence of RBP-4 and the o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liver disease from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BP-4. And this kind of stud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脂肪组织能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如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RBP-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脂联素(adiponectin)、心血管活性肽(apelin)、网膜素(omentin)等[1-2]。其中,瘦素、抵抗素、、RBP-4、TNF-α、IL-6能致胰岛素抵抗,而脂联素、心血管活性肽、网膜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本文着重介绍RBP-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Adipose tissue can secrete several kinds of adipocyte factors, such as leptin, resistin, RBP-4,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interleukin-6,IL-6, adiponectin, apelin, omentin, RBP-4、TNF-α、IL-6, etc[1-2]. Among these, leptin, resistin, RBP-4, TNF-α, IL-6 can cause insulin resistance, but adiponectin, apelin, and omentin can improve insulinresistance.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introducing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BP-4,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ver disease.

1 RBP4的生物学特性

RBP4是视黄醇类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员,由184个氨基酸残基和3个二硫键组成,有1个位点能特异结合1分子全反式视黄醇,相对分子质量为21 000,编码基因位于lOq,mRNA全长为941 bq。

RBP4主要在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约15%~30%在脂肪组织合成,其广泛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约20%储存于脂肪组织[3-4],正常人血清含量为25~70 mg/L,半衰期仅为3~12h。

RBP4在维生素A储存、代谢和转运到周围靶器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A在肝中以视黄酰

酯的形式储存,当周围组织需要时由酯酶将其水解成视黄醇,与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后形成视黄醇-RBP 复合体进入血行,在血液中,RBP与视黄醇、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ransthyretin)按1: 1: 1 (mol)形成复合物,将视黄醇转运至身体各部,与细胞表面的RBP受体结合后,复合物解体,视黄醇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游离的RBP则从肾小球滤出,其中绝大部分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被分解代谢,仅有少量从尿中排出。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近端肾小管受损时,血、尿RBP-4会出现升高。

肝脏释放RBP4受血清视黄醇浓度的调节,当血清视黄醇浓度减低时RBP4释放增加,反之则减少。RBP-4也像其他脂肪因子一样,参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与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有着密切联系[5-9]。

2 肝功能损伤时血清RBP4水平的变化

体内80%的RBP4来自肝脏,20%来源于脂肪组织,故血清RBP4水平受肝脏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脂肪组织,在分析RBP4的变化时应同时考虑肝脏和脂肪组织这两方面因素。

梁栋伟等[10]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17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及86例正常人的血清RBP、PA水平,结果发现急性肝炎患者发病期血清RBP、PA显著下降,治疗1个月后明显回升;慢性肝炎患者血清RBP、PA水平偏低,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RBP、PA下降显著,提示血清RBP、PA是为反映急性肝损害的敏感指标,肝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姚倩等[11]检测了64例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各型肝病血清RBP的含量,同时检测了血清白蛋白(ALB)浓度,结果发现急性肝炎患者入院时血清RBP明显下降,血清ALB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月后血清RBP明显回升,而血清ALB明显下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RBP与ALB都稍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RBP,ALB下降显著,提示血清RBP是反映急性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对肝病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洁飞等[12]对150例肝病患者研究后发现血清RBP和前白蛋白水平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而明显下降,依次为急性肝炎组(30±5 mg/L),慢性乙型肝炎组(25±6 mg/L),肝硬化组(16±5 mg/L) 重型肝炎组(14±4 mg/L),各型肝病组与健康对照组(46±7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皆<0.05),据此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BP及前白蛋白有助于正确评价肝功能损伤的程度。

唐静[13]对100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61例,肝硬化39例)分析了血清RBP水平及转氨酶活性的变化,发现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RBP与前白蛋白值显著减低,ALT活性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 <0.05)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肝炎治疗后RBP及PA值逐渐升高,而肝硬化患者变化不明显,认为RBP下降水平可反映肝损害程度。

Huang JF等[14]研究了RBP4在慢性丙型肝炎中的变化,发现血清RBP4水平与疾病程度成负相关。Tacke F在动物纤维化模型中发现,手术所致胆汁淤积鼠肝脏RBP4 mRN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下降[15]。Yagmur等[10]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与其他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指标呈正相关(胆碱酯酶:R=0.693;白蛋白:R=0.482;凝血因子Ⅱ:R=0.614;凝血因子Ⅶ:R=0.647,P值皆<0.001)。动物试验显示正常肝组织中RBP4 mRNA的表达是肝硬化中的3.5倍[10]。另有多篇文献报道血清RBP4的下降归因于肝脏合成功能的减退,与肝组织纤维化或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慢性肝病严重程度的一项新的血清学指标[16-17]。

彭秉信等[18]研究发现慢性肝病和脂肪肝患者血清RBP、总蛋白(TP)、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肝癌和肝硬化患者RBP,TP、ALB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RBP与TP、ALB呈正相关。

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肝脏受损时影响了其合成功能,导致血清RBP4水平下降,且随着肝损程度的加重,RBP4下降愈加明显,这对晚期肝病及重型肝炎有预后判断的价值,对急性肝炎而言,也是反映急性肝炎的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19]。

至于个别文献显示慢性肝病和脂肪肝患者血清RB4P水平不减反增,可能与所选病例病情较轻、肝损伤不太严重、个体间存在差异、脂肪因子分泌增多等因素有关。

3 RBP4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病因而由肥胖、代谢综合征、遗传等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内过量脂肪沉积,其疾病谱包括从单纯肝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至一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是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胰岛素抵抗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20]。

关于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广泛认同“二次打击”的假说[21],第一次“打击”是由于胰岛素抵抗[22]及脂肪代谢失调,大量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导致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沉积,引起单纯性肝脂肪变性;若游离脂肪酸超出肝脏处理的能力,则引起慢性氧化应激,产生过氧化脂质,造成肝细胞线粒体和肝细膜损伤及炎症反应,接着是库普弗细胞激活,释放TNF-α、IL-6等细胞因子,形成第二次“打击”,后者增加了肝细胞对凋亡和坏死的易感性,可由此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而胰岛素抵抗贯穿于“二次打击”的始终[22]。

有研究显示RBP4是引起IR的一种脂肪因子,而IR是NAFLD的特征性表现,故而认为RPB4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23-24]。Graham等[25]报道,在肥胖、糖耐量减低、Ⅱ型糖尿病(T2DM)患

者及有明确T2DM家族史的正常体重、正常糖调节的研究对象中,血清RBP4水平与IR程度呈正相关。

Seo等[26]研究发现NAFLD患者RBP4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IR相关。视黄醇通过其受体传递信号,视黄酸X受体(RXRs)与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形成二聚体,通过与靶基因上特异的DNA元件

结合,调控脂基因的转录,而RBP4的生物学作用可能是影响视黄酸受体RAR和RXRs的反式激活结构域,

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

刘滨菘等[27]研究发现NAFLD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非NAFLD患者,并随着NAFLD的加重(根据B 超判断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而升高。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RBP4与NAFLD显著相关,而且血清RBP4水平与体重指数、腰臀比、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固醇、TG、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前白蛋白、肌酐、尿素及尿酸相关,提示血清RBP4可能是NAFLD的危险因素之一。

孙立山等[28]也发现NAFLD组血清RBP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8.42±20.74 mg/L Vs 39.10±17.10 mg/L,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是与NAFLD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 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血清RBP4水平与Cr,TC, TG, LDL-C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认为血清RBP4水平与NAFLD的发病相关。

Wu等[29]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NAFLD患者的血清RBP4水平高于非NAFLD患者,与刘滨菘等研究结果一致。郭银燕等[30]临床研究显示NAFLD组血清RBP4、FBG、TC、TG、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RBP4与FBG、TC、TG、LDL-C、ALT、AST皆呈正相关,提示RBP4不仅与IR及脂代谢紊乱有关,而且还与NAFLD患者的肝损伤有联系。

Terra X等[31]研究显示,循环RBP4水平在病态肥胖妇女尤其是伴有NAFLD者显著高于肝组织学正常的瘦者和肥胖者;肝内RBP4的表达在中、重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中高于轻型NASH患者;肝内RBP4基因的过表达高于脂肪组织表达的水平;总体来看,肥胖妇女较高的RBP4表达与其皮下脂肪沉积相平行,而内脏脂肪组织表达水平较低。在HepG2细胞培养中, 加入TNF-α可使RBP4 mRNA表达减少,加入脂联素则使其表达增加。因此,研究者认为RBP4和其他脂肪因子一道可作为NAFLD非侵袭性检查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有学者在小鼠模型中发现RBP4可引起肌肉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Yank等[32]研究显示在RBP4转基因鼠模型中,胰岛素刺激的P13K活性下降,其机制是RBP4干扰了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酪氨酸磷

酸化,降低了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活性,从而影响葡糖糖转运子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 4)介导的葡萄糖转运和胰岛素刺激的糖原合成。

另有研究显示RBP4与IR、肥胖及2型糖尿病并无关联[33],Schina M等[34]检测了3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RBP4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NAFLD患者肝脏RBP4的表达,结果发现NAFLD患者血清RBP4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O.001)并与代谢参数和IR无关,但NAFLD患者肝组织中RBP4和肝脂肪变性程度相关。Alkhouri等[35]报道,NASH患者血清RBP4水平比单纯脂肪变性者低,RBP4与血糖、IR、BMI等无相关。Cenqiz C等[36]报道,血清RBP4在肝脂肪变性组与对照组无差异,在ALT升高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无差异,这表明无论ALT高低,血清RBP4都非NAFLD预测因子。

上述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与选择的病例不同有关,因为RBP4主要来自肝脏,倘患者巳进入慢性肝病晚期,其合成功能巳大大减弱,血清RBP4水平自然不会与胰岛素抵抗平行上升,若患者肝功能代偿良好,而内脏脂肪又较丰厚,则血清RBP4水平可能与IR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不管RBP4与IR的相关性如何,可以这样认为:RBP4来自肝脏和脂肪组织,在NAFLD早期,RBP4作为一种脂肪因子溢入血行,可成为NAFLD的早期标志;在NAFLD晚期,因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故RBP4降低与ALT升高双双反映了肝损的程度。

4 病毒性肝炎时血清RBP4水平的变化

有研究显示HCV核心抗原能抑制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37],提高视黄醇X受体α依赖的转录活性,增加肝脏RBP4的表达,导致肝脏脂肪沉积,进而促进丙型肝炎纤维化进展,这表明慢性丙型肝炎与NAFLD 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其中涉及到病毒与宿主因素,包括脂肪因子、炎症细胞因子、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肝细胞凋亡、肝星状细胞活化等机制[38-39]。

Petta等[40]对143例慢性丙型肝炎和37例NAFLD患者研究了RBP4水平与肝组织学变化的关系,发现慢性丙型肝炎和NAFLD患者血清RBP4均高于对照组水平。慢性丙型肝炎伴肝脂肪变性组血清RBP4水平较脂肪肝组高,RBP4是慢性丙型肝炎组发生肝脂肪变性的独立相关因素。但在NAFLD组,RBP4和肝脂肪变性程度无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RBP4水平与单纯脂肪变性组无明显差异。在NAFLD各亚组中,高水平的RBP4只和BMI增高及低炎症坏死活动度相关。

Huang JH等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发现血清RBP4水平与疾病程度成负相关,并认为在肝病较重的患者中,RBP4作为预示慢性丙型肝炎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有限[41]。

Yagmur等研究表明,慢性肝病患者的RBP4水平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肝脏的炎症坏死对RBP4表达有影响,在肝硬化和肝脏合成能力降低的患者中RBP4水平和IR无相关,但与肝脏合成功能及肝病进展程度密切相关[42],这是因为体内RBP4 80%由肝脏合成,故在评估RBP4和IR的相关性时需考虑肝脏的损伤程度。

王莉研究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的变化,发现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视黄醇结合蛋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型肝炎组变化更明显,认为β2-微球蛋白升高是因肝细胞受细胞毒性T细胞(CTL) 攻击所致,视黄醇结合蛋白降低则反映了肝细胞受损的程度[43]。

杨洁飞等[44]研究了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受检者为150名肝病患者(包括急性肝炎26例,慢性肝炎85例,肝硬化22例,重型肝炎17例)及50名健康体检者,结果显示各组血清RBP、 PA和ALB水平均随着肝损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而RBP、PA降低幅度比ALB明显,认为联合检测RBP与PA对肝损程度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血清中RBP4水平主要取决于肝脏的合成能力[45],与肝细胞损伤、肝组织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为评估肝功能和疾病危险性的指标之一。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异常是代谢综合症的主要因素,RPB4可否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独立预测因子,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4 肝病合并肾损害时血、尿RBP含量的变化

前巳述及RBP4在血液中与视黄醇、甲状腺素运载蛋白形成复合物,将视黄醇转运至身体各部,与细胞表面的RBP4受体结合后,复合物解体,视黄醇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游离的RBP则从肾小球滤出,当肾小管功能正常时,原尿中绝大部分RBP4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并分解代谢,仅有少量从尿中排出。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血RBP-4会出现升高,近端肾小管受损时,尿中RBP-4会出现升高。

张永红等[46]对19例肝硬化、28例重型肝炎患者观察了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微量白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患者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微量白蛋白含量均显著增高,认为联合检测这两个项目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合并的肾损害。

王永卿等[47]研究了RBP、CysC在肝、肾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肾脏疾病54例,包括肾小球肾炎30例,糖尿病肾病1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10例;肝脏疾病76例,包括急性肝炎21例,肝硬化42例,肝恶性肿瘤13例;另以37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肾病患者血清RBP水平显著升高,肝病患者血清RBP水平显著降低,对肝、肾疾病的诊断有所帮助。而血清Cys C含量在肾病患者中显著升高,在肝病患者中与对照组相近,说明血清Cys C水平是反映肾功能的敏感指标,而对肝病无诊断价值。

据文献报道,肝衰竭和门脉高压时,高血液动力学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剪切力作用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导致NO产生增加,又因肠道内毒素吸收,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尤其是肝脏Kupffer 细胞产生TNF-α,引起内脏动脉和外周小动脉血管扩张,反射性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下丘脑-垂体后-血管加压素系统,引起肾皮质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严重者可发生肝肾综合征,此种情况可使血清RBP-4水平升高。

另外,一部份乙肝相关性肾病患者,因伴有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也可能会出现血、尿RBP4水平增高,测定血、尿含量对乙肝相关性肾病的早期诊断可能有所帮助。

综上所述,RBP4是一种新发现的脂肪因子,大部在肝脏合成,但肥胖时脂肪组织可产生较多的RBP4,释入血行,使血清RBP4水平增高,它是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肝病时随着肝脏合成功能的下降,血清RBP4水平逐渐减低,因其血清半衰期较短(3~12 h),故联合检测血清RBP4和前白蛋白较检测白蛋白(半衰期21 d)更能反映肝脏损害的程度和预后。RBP4相对分子质量仅为21 000,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并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分解,血、尿RBP4浓度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良好指标,对于乙肝相关性肾病和肝肾综合征患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关RBP4的作用机制及其信号通路仍需深入研究。

[1]TIlG H,MOSCHEN AR.Role of adiponectin and PBEF/visfatin as regulators of inflammation:involvement in obesity-associated diseases. Clin Sci (Lond). 2008,114(4):275-288.

[2]FAIN JN.Release of interleukins and other inflammatory cytokines by human adipose tissue is enhanced in obesity and primarily due to the nonfat cells. Vitam Horm. 2006,74:443-477.

[3]YANG,GRAHAM TE,MODY N,et al. 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contribute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Nature,2005,436(7049):356-362.

[4]TSUTSUMI C,OkUNO M,TANNOUS L,et al. Retinoids and retinoid-binding protein expression in rat adipocytes. J Biol Chem,1992,267 ( 3):1805-1810.

[5]JANKE J,ENGELI S,BOSCHMANN M,et al.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in human obesity[J].Diabetes,2006,55(10):2805-2810.

[6]CABRE A,LAZARO L,GIRONA,et al.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as a plasma biomarker of renal dysfunction and cardiovasular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J].Intern Med,2007,262(4):496-503.

[7]MURATA M,SAITO T,OTANI T,et al.An increase in 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in the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with nephroparhy[J].Endocrine journal. 2009,56(2):287-294.

[8]GRAHAM TE,YANG Q,BLAHER M,et al.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lean,obese and diabetic subjects[J].N Engl J Med,2006,354(24):2552-2563.

[9]MAUAT Z,SIMON T,BENCSSIANO J.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and prediction of incident coronary events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 [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9,94(1):255-260.

[10]梁栋伟,陈斌鸿.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前白蛋白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5):127-128.

[11]姚倩.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校医,2010,24(10):747-748.

[12]杨洁飞,梁指荣,苏锡康.联合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实用医技杂志,2013,20(4):360-362.

[13]唐静.肝病患者体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1):35-36.

[14]HUANG JF,DAICY,YU ML,et a1.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of chronic hepatitis C[J].J HepatoI,2009,50:471-478.

[15]TACKE F,WEISKIRCHEN R,TRAUTWEIN C.Liver function critically determines 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cirrhosis[J].Hepatology,2008,48:1724-1725.

[16]BAHR MJ,BOEKER KH,MANNS MP,et a1.Decreased hepatic RBP4 secretion is correlated with reduced 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 but not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Clin Endocrinol(Oxf),2009,70:60-65.

[17]KWON JH,PARK ST,KIM GD,et a1.The value of 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levels for determining disease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J].J Hepatol,2009,15:59-69.

[18]彭秉信,成海恩,金亚平,等.肝功能损伤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706-707.

[19]许茵.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4):426-427.

[20]CHOUDHURY J,SANYAL AJ.Insulin resistanc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lin liver Dis,2004,8 :575-594.

[21]董闪闪,张力辉.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临床荟萃,2009,24(6):547-549.

[22]YANG Q,CRAHAM TE,MODY N, et al. 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contribute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Nature,2005,436:356-62.

[23]EYNATTEN M,HUMPERT PM. Retinol-binding protein-4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metabolic disease. Expert Rev Mol Diagn,2008,8:289-299.

[24]ERIKSTRUP C,MORTENSEN OH,PEDERSEN BK.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and insulin resistance.N Engl J Med,2006,355:1393-1394.

[25]GRAHAM TE,YANG Q,BLAHER M,et al.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lean,obese and diabetic subjects[J].N Engl J Med,2006,354(24):2552-2563.

[26]SEO JA,KIM NH,PARK SY, et al. 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levels are elevated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Clin Endocrinol(Oxf),2008,68 (4):555-560.

[27]刘滨菘,李强,王薇,等.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1):58-61.

[28]孙立山,范列英,王暖,等.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检验医学,2011,26(9):602-605.

[29]WU H,JIA W,BAO Y,et al. 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8,79:185-190.

[30]郭银燕,李鹏.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4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意义.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4):279-301。

[31]TERRA X, AUGUET T, BROCH M,et al.Retinol binding protein-4 circulating levels were higher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vs. histologically normal liver from morbidly obese women. Obesity (Silver Spring),2013,21(1):170-177.

[32]YANK K, PALMER CS,LlOYD AR,et al.Relationship of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with Liver Injury in Morbidly Obese Subjects [J].Hepatology,2009,50 (4):S789A.

[33]LEWIS JG,SHANG BI,FRAMPTON CM,et al. Plasma retinol-binding

protein is not a marker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overweight subjects:a three year longitudinal study[J].Clin Biochem,2008,41(13):1034-1038.

[34]SCHINA M,KOSKINAS J,TINIAKOS D,et a1.Circulating and liver tissue levels of retinol-binding protein-4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Hepatol Res,2009,39:972-978.

[35]ALKHOURI N,LOPEZ R,BERK M,et a1.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Clin Gastroentero1.2009,43:985-989.

[36]CENQIZ C,ARDICOQLU Y,BULUT S,et a1.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does i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athogenesis[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1.2010,22:813-819.

[37]PETTA S,TRIPODO C,GRIMAUDO S,et a1.High liver RBP4 protein content is associated with histological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and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Dig Liver Dis,2011,43:404-410.

[38]SAITO T,MISAWA K,KAWATA S.FATTY liver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Intern Med,2007,46:101-103.

[39]Bondini S,Younossi ZM.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hepatitis C infection[J]. 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06,52:135-143.

[40]PETTA S,CAMMA C,DI MARCO V,et a1.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a new marker of virus-induced steatosis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 1[J].Hepatology,2008,48:28-37.[41]HUANG JF,DAI CY,YU ML,et a1.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of chronic hepatitis C[J].J HepatoI,2009,50:471—478.

[42]YAGMUR E,WEISKIRCHEN R,GRESSNER AM,et a1.Insulin resistance in liver cirrhosis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irculating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J].Diabetes Care,2007,30:1168-1172.

[43]王莉.乙型肝炎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的检测意义[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3):287.

[44]杨洁飞,梁指荣,苏锡康.联合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前白蛋白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4):360-362.

[45]TACKE F,WEISKIREHEN R,TRAUTWEIN C.Liver function critically determines serum 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cirrhosis[J].Hepatology,2008,48:1724-1725.

[46]张永红,刘毅,田沂,等.严重肝病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和微量白蛋白

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2):1703-0706.

[47]王永卿,李春芸,杨瑶.血清RBP、CysC测定在肝、肾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海南医学,2010,21(22):48-50.

肝脏有病变的主要疾病

肝脏有病变的主要疾病 一、禽出败(禽霍乱) 急性病例肝有数量不一、但大小基本一致的针头大的灰白色坏死灶。坏死灶一般分布较密。禽霍乱流行广泛,各种禽类均可感染发病。心血或肝、牌涂片可发现两极染色杆菌。 二、内脏型马立克氏病 肝脏因布满弥漫性或结节性肿瘤而明显肿大。肿瘤组织呈浅灰色或灰白色,一般无坏死。镜检病理组织可见由大量成熟的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所组成。这种病变多见于牌和肾等脏器。马立克氏病主要发生于20周龄以下的鸡,死亡率高。 三、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肝脏因肿瘤样组织呈弥漫性或结节性增生而极度肿大,被称为“巨肝症”,病理组织质地较松脆,并常有出血与坏死。镜检病理组织主要是由大量淋巴细胞所组成。发病鸡又一般在18周龄以上。慢性病程,死亡率低。 四、白痢杆菌病 有些病例肝脏有小点出血和坏死结节。结节一般较小,灰黄色。此类结节可见于心肌、肺、肌胃和肠壁。雏鸡在两周龄时本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临床上以排白色稀薄粪便为主要特征。要做病原鉴定才能确诊。 五、肝破裂 因热应激、猛烈追逐、公鸡间格斗及机械性损伤引起,仅个别发病,死亡极快。剖检时可见腹腔内有大量凝血块。肝组织有新鲜裂创。其他脏器未发现异常。 六、毛滴虫病 肝有不规则坏死灶,凸出于肝表面,色灰黄。急性病程,临床上排白色水样稀薄粪便。

本病主要侵害鸡与火鸡。 七、结核病 结核病病鸡的肝脏有结核结节者可达70%。结核结节外包结缔组织,比较致密,中心干酪样坏死,坏死物是豆腐渣样。结节镜检显示结核结节的特殊结构,并可分离培养出结核杆菌。结核结节亦见于脾、肺和肠。 八、副伤寒 禽副伤寒的急性与亚急性病例可见肝肿大,其边缘钝圆,肝包膜上常有纤维素性薄膜被覆;肝内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灶。带菌的成鸭常有肝硬变。本病主要发生于雏禽。急性型尤多见于2周龄以内。 九、伤寒 亚急性与慢性病例肝呈棕色或古铜色,肿大,肝有颗粒状坏死结节。本病主要发生于鸡、火鸡、鸭也可感染。 十、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大多见于蛋鸡或种鸡,不同品种的鸡敏感性不同,以肥胖的鸡、炎热的季节、饲料偏碱性、胆碱缺乏、生物素缺乏时较易发生,病鸡常突然死亡,在炎热季节大多死于下午或晚上。剖检见肝包膜下有出血点或血泡,严重时肝破裂,腹腔内充满血水或凝血块。少数耐过的病例,则冠苍白、萎缩、衰竭死亡,剖检见肝表面包裹一层灰白色透明的血浆,腹腔内有血水或凝血块。 十一、其他 曲霉菌病可能在肝脏有结节病变一。葡萄球菌感染、钻球菌感染。多种败血症都可能在肝脏引起化脓性病灶。大肠杆菌病可见肝脏肿大共有坏死灶,少数病例的肝脏为纤维索性渗出物所覆盖。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 目前的高脂血症、探讨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与2型糖尿病脂肪肝(DFL)的关系。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进行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G)、血脂(TG、TC、HDL、LDL)、血浆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同时检查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并与2型糖尿病非脂肪肝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与未并发脂肪肝组相比TG、TC、LDL、FINS、FBG、BMI均升高,HDL、ISI降低(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超重,而且大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2型糖尿病尽可能防止高胰岛素血症,控制血糖,维持正常血脂,减少胰岛素抵抗(IR),对预防和减少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化验室检测及肝脏超声,对56例脂肪肝患者进行糖耐量试验,两项结果对照比较。结论:4%~46%的脂肪肝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近乎50%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约30%~70%的糖尿病患者可有无症状性的肝肿大和轻度的肝酶异常。T2DM易合并脂肪肝,约75%的患者两病共存。 脂肪肝虽然在早期基本没有什麽症状,但肝细胞中长期堆积的大量脂肪会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坏死,造成脂肪性肝炎。储存了大量脂肪的肝细胞其解毒代谢糖脂的能力均下降,由于其糖脂代谢能力下降可加重糖尿病及血脂紊乱的程度。脂肪肝可以是糖尿病的后果,根据近年来的文献,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脂肪肝患者81%存在超重或肥胖,44%有2型糖尿病。与肥胖、胰岛素反抗有着密切关系,是近年来代谢性疾病的热点领域之一。、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回。 瘦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1瘦素与胰岛素反抗 胰岛素反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之一。IR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即一定量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的共同发病基础。瘦素缺乏和高瘦素血症均可导致IR。高瘦素血症与IR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测。IR导致高瘦素血症。IR患者长期的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了Ob基因的过度表达,进而使血中瘦素升高,产生高瘦素血症。高瘦素血症导致IR。这为多数学者所认可,进一步的解释是胰岛素对脂代谢的作用是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肪分解,而瘦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本身就造成了胰岛素反抗;瘦素对体内糖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有特异性,导致具有高瘦素血症的肥胖个体胰岛素反抗;瘦素还可抑制胰岛素在脂肪细胞中的多种代谢作用,包括葡萄糖转运、脂肪分解、糖原合成等,间接地加重胰岛素反抗。互为因果。生理情况下,胰岛素刺激瘦素分泌,瘦素则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在胰岛素与瘦素之间存在着一个双向的反馈环。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胰岛素对瘦素的敏感性降低,则可导致IR,IR可进一步引起高瘦素血症。也有学者认为瘦素不是引起IR的主要原因。

病毒感染与靶细胞凋亡

病毒感染与靶细胞凋亡 【摘要】病毒感染与靶细胞凋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细胞凋亡在维护机体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宿主细胞的凋亡,导致被感染细胞的死亡和病毒的清除;病毒为了生存与扩散而抑制凋亡。在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有许多基因和蛋白得到表达,并参与作用。另外,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该过程。对细胞凋亡与病毒感染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关键词】细胞凋亡病毒感染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是一种生理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既可自发产生,也可由特殊介导物在一定条件下诱导产生。 病毒(virus)是一种非细胞型的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敏感的活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为 严格细胞内寄生。病毒侵入机体并在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细胞后,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表现出不同的反应:(1)细胞无明显变化;(2)因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 ),引起细胞损伤、死亡;(3)引起细胞增生,继而使细胞死亡或使细胞继续生长失去生长控制,转化为癌细胞。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另一方面,病毒感染抑制细胞凋亡。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病毒感染诱导和抑制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1 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病毒感染细胞的凋亡,大多数由病毒编码的蛋白产物直接诱导,其次是病毒感染机体后,刺激机体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反应间接诱导。其机制是病毒感染细胞后通过关闭或干扰宿主细胞正常合成代谢诱发细胞凋亡,或由病毒编码的蛋白因子直接作用于细胞与凋亡有关的因子及蛋白水解酶而诱发细胞凋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1 病毒蛋白直接诱导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后,表达一些蛋白将会引起细胞凋亡过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因。当HIV侵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CD4分子的细胞,CD4分子是HIV包膜蛋白gp120的受体,结合后可激活钙通道,使CD4+细胞胞内Ca2+浓度增高,导致CD4+细胞凋亡。最终引起以CD4分子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从而导致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再如VBV的HBx蛋白、EB病病毒的gp350、HPV病毒的E2和E7蛋白[1,2]。 1.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间接诱导病毒感染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

常见肝病有哪些症状

常见肝病有哪些症状 肝病是人的肝脏发生变异而产生的,而且肝病的种类又有非常多,像乙肝、甲肝等这些都属于肝病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肝病早期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所以当发现自己有以下所到的一些症状是,要及时的去当地正规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 ★早期症状 ★面色晦暗:与太阳晒黑的皮肤不同,该情况面部暗 淡而无光泽度;另外严重的黑眼圈都是慢性肝病患者早期症状,其中大多数为慢性乙肝。 ★皮肤发黄:从未患过肝炎的人,肝病患者早期症状 在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肝痛、极度乏力后,忽然出现眼睛和皮肤发黄,则表明患了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患者若出现黄疸,表明病情加重。

★肝掌:与常人的手掌颜色大不相同,普通人的手掌颜色红润,而患有肝病的病人手掌心泛白无血色。 ★蜘蛛痣:中间有一红点,周围有血丝状,类似于蚊虫叮咬后的症状,当用细棒一端压迫痣中心时、全痣消失,放开后又会出现,这一肝病患者早期症状可与其他血管痣相鉴别。据介绍,男性体表有蜘蛛痣者,85%的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组 织病变,其中约30%为肝硬化。 ★症状 ★1、消化道表现:这是最常见的肝病症状,大 多数肝病都会出现,比如:恶心、厌油腻、食欲差、全身乏力等,可出现呕吐,腹泻,脾肿大等症状。此类症状也可能与慢性肝病

引起的肝原性溃疡病,门静脉高压性肠病等有关。 ★2、肝区不适:在所有肝病症状中,肝区不适和肝区疼痛较具有特异性,出现此类症状时首先怀疑是肝病引起的,应排除外伤因素。偶尔正常人也会出现暂时性肝区疼痛不适,比较少见。肝区不适和肝区疼痛往往与肝肿大压迫肝包膜有关,随着病情的转归,肝肿大的加重或减轻,肝区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也不相同。肝癌一般是进行性加重,主要是肝癌肿瘤不断增大压迫肝包膜所致。 ★3、全身表现:身体乏力、容易疲劳是最常见的全身表现。部分肝病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黄疸,表现为尿黄、眼睛黄和皮肤黄,是最具有特异性的肝病症状(小儿生理性黄疸除外)。黄疸过高时出现皮肤瘙痒。 ★4、肝掌蜘蛛痣:很多慢性肝病会出现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尤其肝硬化病人比较多见。但是肝掌和蜘蛛痣没有特异性,在正常人中同样可以见到,因此不能人有蜘蛛痣或肝掌就说是肝病症状。

细胞自噬的机理与研究

细胞自噬的机理与研究 自噬(autophagy)一词来自希腊单词auto-,意思是“自己的”,以及phagein,意思是“吃”。所以,细胞自噬的意思就是“吃掉自己”。 当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脂肪分子形成一片一片的双层膜结构,自噬过程就开始了。膜结构会自动卷曲,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小球,把周围的细胞质“吞”进去。此后,小球的开口逐渐封闭,成为自噬体,并向溶酶体靠拢,与之融合,把包裹着的分子倒入溶酶体的“消化液”中。经过消化,尚可利用的分子碎片将被送回细胞质,循环利用。 很多细胞活动都在细胞质中进行,由于生理生化反应多而复杂,经常产生大量残渣,致使细胞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停滞,在这种情况下,自噬作用就非常重要:将淤积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等代谢残渣清除掉,恢复正常的细胞活动。清理细胞质能让细胞重获新生,对于神经细胞这类不可替换的细胞来说,这个过程尤为重要。 细胞生物学家还发现,自噬作用还能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任何躲过细胞外免疫系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的异物或微生物,都可能成为自噬系统的攻击目标。 当细胞缺乏养分时,它们也会分解自己的一部分,维持基本的生理活动。不论细胞的养分是否充足,自噬体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也就是说,它一直在一点一点地吞噬细胞质,不断更新细胞质中的各种组分。 细胞有时会错误地装配功能性蛋白质,使这些蛋白完全丧失功能,造成更严重的功能障碍。因此,在出现故障之前,细胞就会把异常蛋白质除去——正是持续进行的自噬作用,让异常蛋白的浓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此外,一旦有细胞器受损,自噬体就会将它们吞掉,送至溶酶体,确保不会发生非正常细胞凋亡或坏死。 不论自噬过程启动过慢还是过快,或者出现功能障碍,都将导致可怕的后果。数百万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一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患病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自噬系统出现缺陷,无法抑制肠道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大脑神经细胞自噬系统的崩溃,则与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细胞衰老有关。即使自噬系统运作良好,它仍可能对人体不利。当癌症病人接受了放疗及化疗后,自噬系统可能救活奄奄一息的癌细胞,使癌症无法根治。有时,自噬系统会为了生物体的整体利益,将病变细胞去除,但它偶尔又会热心过度,去除一些重要细胞,完全不理会这样做是否符合生物体的整体利益。 降解:所有活细胞的核心功能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家观察到细胞里的一个新的专门“小隔间”,包含消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酶。这个专门隔间被称作“溶酶体”,相当于降解细胞成分的工作站。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在1974年因为溶酶体的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科医生规培题库-肝脏疾病

肝脏疾病单选题(69) 1.男性,38岁,患肝硬化3年,一周来畏寒发热,体温38℃左右,全腹痛,腹部明显膨胀,尿量500ml/d。住院后经检查有以下体征,对目前病情判断最有意义的是: A.蜘蛛痣及肝掌B.腹壁静脉曲张呈海蛇头样C.脾肿大 D.全腹压痛及反跳痛E.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2.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中下列哪项可除外: A.病毒发生变异,导致免疫逃逸 B.母婴传播或幼儿期感染,导致免疫耐受 C.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 D.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液体液传播 E.病毒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3.男性,45岁,因患肝硬变腹水用速尿后尿量每日超过2000ml,近日出现四肢肌肉软弱无力,伴恶心呕吐,心电图出现传导和节律异常,其原因最可能是: A.低钾血症B.高钾血症C.低钠血症D.高钠血症E.低镁血症4.肝硬变时,门静脉高压可引起: A.男性乳腺发育B.食管静脉曲张C.氨中毒D.凝血因子减少E.黄疸5.肝硬变时,肝脏解毒功能下降表现为: A.男性乳腺发育B.食管静脉曲张C.氨中毒D.凝血因子减少E.黄疸6.肝硬变时,肝脏激素灭活功能下降表现为: A.男性乳腺发育B.食管静脉曲张C.氨中毒D.凝血因子减少E.黄疸7.肝硬变时,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表现为: A.男性乳腺发育B.食管静脉曲张C.氨中毒D.凝血因子减少E.黄疸8.关于肝硬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亚急性重症型病毒性肝炎多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化 B.病变特点是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成 C.门脉高压症可表现为出血倾向 D.肝功能不全可表现为脾肿大 E.肝硬化不发生癌变 9.关于肝硬化腹水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A.门静脉压力增高B.原发性醛固酮增多C.低白蛋白血症 D.肝淋巴液生成过多E.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10.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齿龈出血B.脾大C.黄疸D.浮肿E.肝掌11.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下列止血措施中最不恰当的是:A.三腔二囊管压迫B.去甲肾上腺素胃管滴注C.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D.6-氨基己酸静脉滴注E.冰生理盐水洗胃 12.最可能为肝硬化腹水的是: A.腹水比重<1.016,蛋白=20g/L B.腹水比重>1.018,李凡他(Rivalta)试验阳性 C.乳糜样腹水 D.腹水细胞总数>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肝脏疾病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肝脏疾病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一、A1型题 1.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关系最密切的疾病是 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肝脓肿D.中毒性肝炎E.肝棘球蚴病 2.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相关因素是 A.胆道感染B.肝炎后肝硬化C.血吸虫性肝硬化 D.酒精性肝硬化E.肝脏良性肿瘤 3.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 A.肝内血行转移B.肝外血行转移C.直接蔓延 D.淋巴转移E.种植转移 4.按组织学分类,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哪种类型最常见 A.肝细胞型B.肝管细胞型C.混合型D.弥漫性E.巨块型 5.肝叶切除术后避免过早活动的目的是 A.保存体力B.减少能量消耗C.利于肝细胞再生 D.利于有效引流E.避免肝断面出血 6.下列对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甲胎蛋白检查B.血沉检查C.碱性磷酸酶测定 D.谷氨转肽酶测定E.X线检查 7.原发性肝癌普查常首选 A.CT B.AFP C.MRI D.AKP E.B超 8.肝癌定位检查中首选的方法是 A.B超B.CT C.AFP测定 D.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E.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 9.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最佳的方法是 A.CT B.AFP C.MRI D.肝血管造影E.B超 10.原发性肝癌病人常见并发症是 A.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素饮食B.适量输血、血浆或白蛋白 C.术前3d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D.术前晚、术晨清洁灌肠 E.配血宜鲜血与库存血各半 11.肝癌术前护理哪项是错误的 A.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素饮食B.适量输血血浆或白蛋白 C.术前3天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D.术前晚术晨清洁灌肠 E.配血宜鲜血与库血各半 12.肝癌病人术前护理不正确的是 A.给予维生素K B.适量输血和白蛋白C.便秘者给肥皂水灌肠 D.全面检查肝功能和凝血功能E.术前3d口服肠道不吸收抗菌药 13.肝脏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出血B.肺部感染C.腹腔感染D.胆汁性腹膜炎E.腹水 二、A2型题 14.男性,65岁,肝癌肝叶切除术后第1天,患者感腹痛.心慌.气促.出冷汗,血压90/≤60mmH9,首先应考虑为 A.胆汁性腹膜炎 B.肠梗阻 C.肝断面出血 D.膈下脓肿 E.阑尾炎 15.男性,60岁,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行肝叶切除术后第3天,出现嗜睡.烦躁不安.黄疽.少尿等,应考虑 A.胆汁性腹膜炎 B.膈下脓肿 C.肝性脑病 D.内出血 E.休克 16.患者,男性,36岁,患肝硬化l0年,近半月来出现肝增大,持续肝区疼痛不能忍受人院。查体:明显消瘦,腹部彭隆,移动性浊音(+),肝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考虑并发 A.上消化道出血 B.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C.原发性肝癌

线粒体自噬在肝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397·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3年10月第7卷第5期Chin Arch Gen Surg(Electronic Edition),October 2013,Vol.7,No.5 ·综述· 线粒体自噬在肝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王超臣 张培建 DOI: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3.05.016 基金项目:扬州市科技攻关项目(YZ2009051,YZ2010087)作者单位:225002 扬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普通外科研究室 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的场所,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细胞生存和死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是线粒体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高效产生ATP 的同时,还伴随产生O 2、H 2O 2等,线粒体外膜如果因受ROS 攻击而破裂,会使线粒体向胞质内释放细胞色素C 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等凋亡相关蛋白,从而诱导细胞进入凋亡途径。细胞主要通过自噬机制选择性地清除受损伤或不需要的线粒体,这一过程被称为线粒体自噬(mitochondrial autophagy,mitophagy)[1]。但是,线粒体自噬可以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能清除损伤的线粒体和过量产生的ROS,确保细胞内线粒体功能稳定,促进应激环境中细胞的存活;反之,如果线粒体自噬的防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过量产生的ROS 将诱导细胞进入凋亡等途径,导致细胞死亡[2]。早在1962年就有 文献报道通过电镜观察发现了很多被膜结构包裹的线粒体,并且这些线粒体随后会被溶酶体降解掉。但线粒体自噬这一概念由Lemasters 于2005年正式提出[3],他观察到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线粒体通透性膜孔开放能引起线粒体自噬,并认为线粒体自噬可能在减少由衰老引起的线粒体DNA 突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的清除是一个选择性的过程,线粒体自噬的研究是目前细胞生物学和线粒体研究领域的热点。近来有大量文献显示线粒体自噬参与多个肝脏相关疾病,本文就线粒体自噬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一、线粒体能量代谢与肝脏功能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器,与肝脏的生物合成、代谢和解毒功能密不可分。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氧化磷酸化及鸟氨酸循环等均在线粒体内进行[4]。此外,线粒体在调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信息传递及细胞死亡等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线粒体是肝细胞内较敏感的细胞器之一,多种急、慢性肝病均存在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5-6]。当线粒体受损时,ATP 【摘要】 细胞自噬是细胞依赖溶酶体的分解代谢过程,能降解受损蛋白、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等细胞结构,来维持细胞内稳态。众所周知,线粒体调节异常是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主要探讨线粒体自噬在肝相关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癌和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关键词】 线粒体自噬;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癌;缺血再灌注损伤 Targeting mitophagy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WANG Chao-chen, ZHANG Pei-jian. General Surgery, Yangzhou No.1 People's Hospital,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Yangzhou 225002, China 【Abstract】 Autophagy is a lysosomal degradation pathway that can degrade bulk cytoplasm and superfluous or damaged organelles, such as mitochondria, to maintain cellular homeostasis. It is known that dys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autophagy can cause pathogenesis of numerous human diseases. Here, we discuss the critical roles that mitochondrial autophagy play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liver diseases such as non-alcoholic and alcoholic fatty liver, liver cancer, and 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Key words】 Mitochondrial autophagy;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Liver canc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第五章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1.1病毒感染及病毒性疾病 1.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病毒感染,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2病毒性疾病(viral disease):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为病毒性疾病 3病毒的感染性:病毒能够进入敏感细胞内,并能在其中生存的一种特性。取决于病毒的致病性、毒力及病毒的量。(具有种的特异性)。 4显性病毒感染:有的病毒如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等进入机体,到达靶细胞后大量增殖,使细胞和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样的感染称为显性病毒感染或临床感染;按症状出现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状态等显性感染又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两种。 5病毒在宿主易感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与死亡,这种感染称杀细胞性感染。 6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变性、死亡裂解的作用称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CPE)。 7细胞凋亡:多细胞生物的一种生理性细胞死亡的过程,是形态上术语。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内特定基因的程序性表达介导的死亡,是功能性术语。 1.2病毒在机体内的散播 局部散播:病毒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局部散播。 血行散播:病毒可在入侵局部增殖进入血液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或远离入侵部位的器官散播。 神经散播:HSV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狂犬病病毒。 1.3病毒感染的条件 a.病毒的感染性:病毒能够进入敏感细胞内,并能在其中生存的一种特性。取决于病毒的致病性、毒力及病毒的量。(具有种的特异性)。 b.合适的感染途径。 c.宿主的易感染性细胞:跟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宿主机体的免疫状态、其他物理分子(如体温、营养及年龄、病毒的致病机制)有关。 1.4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包括来自病毒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病理应答两个方面。敏感的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两者相互作用下可表现为:杀细胞性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包涵体的形成;细胞增殖和转化;病毒基因的整合。 1.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 由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干扰和破坏了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造成细胞死亡即所谓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 2.机体的免疫应答引起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表面可产生新的病毒抗原,可诱发宿主产生免疫应答,也能造成

常见的肝病有哪些

常见的肝病有哪些 文章目录 常见的肝病有哪些 1、常见的肝病有哪些 1.1、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肝病: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肝结核,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等等。

1.2、肝脏占位性疾病:所谓占位,简单地讲就是指不正常的或非肝脏组织在正常肝脏组织内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可能在其中生长、扩大,大多数可引起肝脏或全身损害。比如,各种良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等等。 1.3、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最常见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脂肪肝。 1.4、酒精性肝病:顾名思义,这是由于过度饮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肝病,严重的可发展为脂肪肝、肝硬化。 1.5、药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 1.6、自身免疫性肝病。比如,红斑狼疮引起的肝炎。 2、如何判断自己肝脏有问题 2.1、肝脏像拳头一样,有正面,有背面正面如果硬化、肿大,会挤到我们的肋间神经,肋间神经就会胀痛;如果在背后,会造成右腰酸痛。 2.2、肝脏不好,晚上睡眠品质会不好,翻来覆去不容易睡着;起床后口干、口

苦、口臭,刷牙时牙龈会流血。 2.3、肝脏不好的人,脚会经常扭到,扭到了又好不了;不小心割伤了,伤口也不容易愈合。 2.4、喜欢喝酒的朋友,忽然酒量减少了。或是有久治不愈的皮肤病,周而复始好不了,都要注意肝。 3、肝功能检查项目有哪些 3.1、检查肝脏合成功能的项目: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等。 3.2、检查肝脏实质损伤的项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等。 3.3、检查肝肿瘤的项目: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 3.4、检查肝纤维化:透明质酸、单胺氧化酶、Ⅲ型前胶原肽、脯氨酸肽酶等。

自噬监测——LC3双标腺病毒(完整版)

自噬双标腺病毒(mRFP-GFP-LC3)使用指南 1 自噬双标腺病毒(mRFP-GFP-LC3)使用指南 背景: 自噬是细胞内的一种“自食(Self-eating )”的现象,凋亡是“自 杀(Self-killing )”的现象,二者共用相同的刺激因素和调节蛋白, 但是诱发阈值和门槛不同,如何转换和协调目前还不清楚. 自噬是指 膜(目前来源还有争议,大部分表现为双层膜,有时多层或单层)包 裹部分胞质和细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形成自噬体,最后与 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稳 态和细胞器的更新。目前文献对自噬过程进行观察和检测常用的策略 和手段有:通过western blot 检测LC3的剪切;通过电镜观测自噬体 的形成;在荧光显微镜下采用GFP (-RFP )-LC3等融合蛋白来示踪自 噬体形成以及降解。近几年对自噬流的研究日趋增多,针对于此我们 汉恒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用于实时监测自噬(流) 的mRFP-GFP-LC3腺病毒,mRFP 用于标记及追踪LC3,GFP 的减弱可指 示溶酶体与自噬小体的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即由于GFP 荧光蛋白对 酸性敏感,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GFP 荧光发生淬灭,此时只能检 测到红色荧光。这种串联的荧光蛋白表达载体系统直观清晰的指示了 细胞自噬流的水平,是我们自噬研究尤其是自噬流研究不可或缺的利 器。

mRFP-GFP-LC3腺病毒的操作 收到病毒后的处理 (一)、腺病毒的储存 1、腺病毒采用冰袋运输。 (1)、收到病毒液后如未融化请置于-80℃冰箱,下次使用时再进 行分装; (2)、如客户收到时腺病毒已融化,请直接分装后置于-80℃冰箱 保存;若短期内用于实验,可分装部分于4℃保存(尽量一周内用完)。 2、尽量避免反复冻融,否则会降低病毒滴度(每次冻融会降低病 毒滴度10%)。建议不要在-20℃下长期保存。如果病毒储存时间 超过6个月,应该重新测定病毒滴度。 3、建议收到病毒产品后根据实验需求自行分装或购买经过分装的小 包装病毒产品(购买时请提出)。 (二)、腺病毒的稀释需要稀释病毒时,将病毒取出后置于冰上融解,使用培养目的细胞 用PBS 或培养基稀释到所需浓度后混匀分装后4℃保存,并尽快用于 实验(尽量一周内用完),动物实验建议使用注射用平衡液来稀释, 并尽快用完。 感染目的细胞 2

肝脏疾病包括以下几类

肝脏疾病病人的护理 肝脏疾病包括以下几类: 一、各种病原体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还有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肝结核,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等等。 二、肝脏占位性疾病。如,各种良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 三、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脏疾病。如脂肪肝。 四、酒精性肝病。这是由于过度饮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肝病,严重的可发展为脂肪肝、肝硬化。 五、药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 六、自身免疫性肝病。比如,红斑狼疮引起的肝炎。 七、先天性或遗传性肝病。比如,主要以黄疸为表现的Gilbert综合征,就是一种先天性肝病。其他如多发性肝囊肿、海绵状肝血管瘤等等。 八、肝硬化。它是各种原因长期损害肝脏后,肝脏病的晚期表现。比如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病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多见于慢性心功能衰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等。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亦与肝癌的发病有关。2.肝硬化。3.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4.饮用水污染。5.其他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硒缺乏、遗传因素、嗜酒也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胆管细胞癌。原发性肝癌可经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使癌细胞扩散。其中,肝内血行转移最早、最常见,肝外血行转移最常见转移到肺,其次为肾上腺、骨、肾、脑。 二、临床表现: 1.肝区疼痛: 2.肝大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3.肝硬化征象肝癌伴有门静脉高压时可有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等表现。 4.黄疸晚期可出现,因肝细胞损害、癌肿压迫或侵蚀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5.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食欲不振、乏力、进行性消瘦、发热等。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可引起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血钙、高血脂等,称伴癌综合征。 6.转移灶表现肝癌可向肺、骨、胸腔等处转移。肺或胸腔转移,以咯血、气短为主要症状。骨转移局部有压痛或神经受压症状。脑转移则有头痛、呕吐等表现和神经定位性体征 7.并发(1)上消化道出血: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肝癌病人常有因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癌栓引起的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小肠静脉淤血,一旦血管破裂,则表现为呕血和黑便。晚期病人还可因为胃肠道黏膜糜烂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而发生广泛出血。(2)肝性脑病:通常发生在肝癌的终末期,约1/3病人因肝性脑病死亡。(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约10%的病人死于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破裂可局限于肝包膜下,表现为局部疼痛;如肝包膜下出血迅速增多则形成压痛性包块;也可破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4)

病毒感染呼吸道时机体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参与机制

病毒感染呼吸道时机体的固有免疫和适应 性免疫的参与机制 以呼吸道病毒感染为例,当病毒入侵机体时将会产生以下几个阶段的防御反应。 一、呼吸道粘膜以及细胞分泌物的机械和化学屏障 当病毒通过呼吸道入侵机体时,首先遇到由完整粘膜组成的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黏膜产生阻挡作用的同时还通过纤毛的不断同向摆动,清除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除机械性作用外,粘膜细胞分泌的多种物质亦可阻挡病毒的入侵。 二、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免疫应答作用 当病毒突破机体屏障结构进入体内时,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启动免疫应答——第二道防线。 首先发挥作用的是游离在血液中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感染发生初期在炎性细胞因子等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选择素,诱导吞噬细胞表达相应配体,并与血管内壁黏附,沿内皮细胞表面滚动,以致穿越血管内皮,接着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向感染灶募集和迁移,聚集在感染灶的吞噬细胞PRR与病毒PAMP识别结合启动吞噬与杀灭作用。 NK细胞通过识别受感染的靶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激活杀伤

活化受体,与HLA-I类分子表达下降的感染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从而产生杀细胞效应。同时通过NKG2D和自然细胞毒性受体识别受病毒感染细胞高表达的相应配体,选择性的杀伤靶细胞。 此外,NKT细胞、B1细胞、γδT细胞、树突状细胞(DC)等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免疫应答作用。以上均为固有免疫的参与机制,为感染发生后的96小时内反应,固有免疫将贯穿整个免疫应答过程。 三、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T细胞识别抗原 病毒被DCs吞噬、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细胞表面,再将抗原呈递给初始CD4+ T细胞;而吞噬细胞通过对病毒的吞噬、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细胞表面,再将抗原呈递给效应CD4+ T细胞和记忆CD4+ T细胞识别。由此激活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表达病毒肽-MHC I类分子分子复合物,被初始CD8+ T细胞识别。 2.T淋巴细胞活化 CD4+ T细胞表面的TCR与ACPs表面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后,以及CD8+ T细胞表面的TCR与靶细胞表面病毒肽-MHC I类分子分子复合物结合后引发第一信号,促进免疫突触的形成,启动信号传导途径,导致T细胞基因表达改变,表达基因编码了介导T细胞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同时,T细胞将第一信号整合,直至达

rbp4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RBP4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BP4 and Liver Disease 关键词:RBP4;肝脏疾病;脂肪因子 Key Words: RBP4, Liver Disease, adipocyte factors 摘要:肝脏的养护已成为健康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不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给肝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从RBP4的生物学特性来研究其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的相关性,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Abstract: The maintenance of liver has been an improtant topic of health management, theunhealthy habits of life and diet bring huge hazard to liver. And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pertinence of RBP-4 and the o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liver disease from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BP-4. And this kind of stud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脂肪组织能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如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RBP-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脂联素(adiponectin)、心血管活性肽(apelin)、网膜素(omentin)等[1-2]。其中,瘦素、抵抗素、、RBP-4、TNF-α、IL-6能致胰岛素抵抗,而脂联素、心血管活性肽、网膜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本文着重介绍RBP-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Adipose tissue can secrete several kinds of adipocyte factors, such as leptin, resistin, RBP-4,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interleukin-6,IL-6, adiponectin, apelin, omentin, RBP-4、TNF-α、IL-6, etc[1-2]. Among these, leptin, resistin, RBP-4, TNF-α, IL-6 can cause insulin resistance, but adiponectin, apelin, and omentin can improve insulinresistance.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introducing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BP-4,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ver disease. 1 RBP4的生物学特性 RBP4是视黄醇类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员,由184个氨基酸残基和3个二硫键组成,有1个位点能特异结合1分子全反式视黄醇,相对分子质量为21 000,编码基因位于lOq,mRNA全长为941 bq。 RBP4主要在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约15%~30%在脂肪组织合成,其广泛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约20%储存于脂肪组织[3-4],正常人血清含量为25~70 mg/L,半衰期仅为3~12h。 RBP4在维生素A储存、代谢和转运到周围靶器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A在肝中以视黄酰

执业护士外科护理学(肝脏疾病患者的护理)-试卷1

执业护士外科护理学【肝脏疾病患者的护理】-试卷1 (总分:84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37,score:74分) 1.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三大临床表现是( )【score:2分】 【A】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腹水、肝大、贫血 【C】肝大、腹水、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 【D】出血倾向和贫血、腹水、脾大 【E】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贫血、脾大 本题思路: 2.肝性脑病的护理措施中最重要的环节是( )【score:2分】 【A】加强基础护理 【B】注意休息保暖 【C】消除诱发因素【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D】严密观察病情 【E】做好知识宣教 本题思路:

3.肝性脑病患者进入昏迷,一侧瞳孔扩大,急救措施首先用( ) 【score:2分】 【A】大量抗生素 【B】氢氯噻嗪 【C】螺内酯 【D】20%甘露醇静脉推注【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5%碳酸氢钠静脉推注 本题思路: 4.对肝性脑病患者一般禁止应用安眠药和镇静药物,其原因是( ) 【score:2分】 【A】避免掩盖病情,加重昏迷【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防止感染 【C】预防脑水肿 【D】易致便秘 【E】影响利尿药作用 本题思路:

5.原发性肝癌淋巴转移最多见转移至( ) 【score:2分】 【A】主动脉旁淋巴结 【B】锁骨上淋巴结 【C】胰周淋巴结 【D】肝门淋巴结【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腹膜后淋巴结 本题思路: 6.原发性肝癌病情稳定后应给予的饮食是( )【score:2分】 【A】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 【C】低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 【D】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脂肪 【E】低蛋白,高维生素,高脂肪 本题思路: 7.下列哪项不是阿米巴肝脓肿的征象( ) 【score:2分】 【A】多有阿米巴痢疾的病史

肝星状细胞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讲座与综述# 肝星状细胞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徐丹,卢大雷 作者单位:475000 河南省开封市医学科学研究所;475000 河南省开封市医用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肝脏疾病;关系 =中图分类号> R 329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96(2010)06-0124-02 肝星状细胞(H SC)是细胞外基质(EC M )的主要来源细 胞,分为静止和活化2种类型[1] 。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H SC 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发现其在肝脏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H S C 的生物学特性、活化及其调控以及H SC 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1 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 HSC 性质及功能 H SC 位于肝窦内皮细胞(SEC )和肝细胞之间的窦间隙狄氏腔内,其数量占肝脏细胞总数的15%,占肝脏间质细胞的1/3[2]。正常情况下HSC 表现为富含维生素A 脂滴的静止状态,其主要功能:储存脂肪,以供给肝细胞能量;代谢和贮存维生素A;通过其纤长突起的收缩功能调节肝窦内微循环,从而影响着肝脏的血流分布和门静脉压力;合成和分泌胶原及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基质成分;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及其组织抑制剂(T I M P);表达细胞因子及受体。1.2 H SC 生物学特性 肝脏损伤后,HSC 则激活成为肌成纤维样细胞-活化型,其生物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胞体增大,胞突伸展,胞质中脂滴消失,维生素A 含量减少;细胞大量增生,并且向肝损伤部位迁徙;表达A 2平滑肌蛋白,为活化型H SC 的标志;具有收缩功能,活化的H SC 合成内皮素增加,引起H SC 收缩,导致肝内微循环收缩和肝窦血管阻力升高;EC M 分泌增多,活化的H SC 是ECM 生产的主要来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多种受体,对化学因子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表达结蛋白、波形蛋白及神经胶原酸性纤维蛋白;释放MM P 及TI MP 。2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及调控 2.1 H SC 活化 在1995年由德国的G ress ner 提出了H SC 激活的/三步模式0。炎症前期:由各种病因导致肝实质细胞损伤,产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作用于H SC ,从而促使HSC 大量增殖;炎症期:活化的库普弗细胞、巨噬细胞及血小板释放多种细胞因子(TGF 2A 、TGF 2B )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 GF)等,进一步刺激HSC 增殖并向肌成纤维细胞(M FB)转化[3],其中PDGF 是最强的促进H SC 增殖的刺激因子;炎症后期:激活后的HSC 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并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进一步刺激未激活转化的HSC 转变为M FB 并合成EC M 。这时即使去除致病因子,肝纤维化仍可继续发展。 2.2 H SC 活化的调控 2.2.1 PDGF:目前认为PD GF 具有明显的促有丝分裂和刺激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合成的作用。H SC 既是PDGF 的产生细胞,又是PDGF 作用的靶细胞。而PDGF 是H SC 最强的有丝分裂原,能够强烈刺激HSC 的活化、分裂和增殖。 2.2.2 转化生长因子(TGF 2B 1):TGF 2B 1具有强烈的促HSC 合成EC M 作用,TGF 2B 1还可刺激HSC 的PD GF 受体的表达,增强PDGF 的作用;TGF 2B 1亦可通过抑制MMP 合成而抑制EC M 的降解。 2.2.3 肿瘤坏死因子2A (TNF 2A ):T NF 2A 能促进HSC 的激活,刺激EC M 合成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作用。另外,TNF 2A 通过增加H SC 中蛋白水解酶抑制物的合成,还可抑制EC M 的降解。Andus 等研究表明:T NF 2A 对活化的H S C 的增殖和凋亡均起到抑制作用,可能是慢性肝损伤时活化的H SC 寿命延长的内在机制。 2.2.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1(I GF 21):I GF 21是一种细胞上类似胰岛素原的多肽促分裂原,能刺激H SC 的活化和增殖,通过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磷脂酰肌醇232激酶的激活,增加胶 原的合成[4] 。 除此之外细胞因子白介素26、白介素21、瘦素等也对HSC 的活化有调节作用。总之,H SC 活化过程是自分泌或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些不同因素可能通过相似的细胞内途径发挥作用。3 肝星状细胞与肝脏疾病 3.1 脂肪性肝炎 脂肪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实质细胞的脂质过度沉积。现有证据表明,肝星状细胞内脂质的量、脂滴类型和其表面脂蛋白受体的改变与H SC 的活化和增殖有关[5]。F raser 等研究表明,酒精性肝损伤在脂肪肝早期阶段,肝组织炎症、坏死不明显或缺乏时HSC 即已激活。 非酒精脂肪肝一般需在脂肪性肝炎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为肝硬化,即按传统的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纤维增生模式发展,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但是研究发现,少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无明显肝组织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的情况下发生肝纤维化,这可能是脂肪肝对肝细胞损伤本身即是H SC 和EC M 增多的启动因素[6]。3.2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其病理表现为免疫功能紊乱、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自身免疫反应明显、肝纤维化以及病毒浸润。有报道显示,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时,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直接作用和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导致库普弗细胞的大量浸润,肝细胞碎片激活库普弗细胞使其分泌TGF 2B 1、TGF 2B 1进一步激活H SC 和其他间质细胞导致的大量分泌[7]。 3.3 肝硬化 在我国,肝硬化主要由HBV 感染或酒精性肝病所致,最近发现由于肝病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吸收增多,可改变星状细胞Toll 样受体4,增强转化生长因子激活星状细胞的活性,有利于肝纤维组织增生。乙型肝炎病毒X 蛋白也可以直接或通过激活细胞因子而激活星状细胞,刺激纤维组织增生[8]。 3.4 肝癌 肝细胞肝癌(HCC)发生的过程中常伴有明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