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作者对鼎湖山景色的描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途径,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作者对鼎湖山景色的描绘。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景色的理解与想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鼎湖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指导停顿、重音等。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完善。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作者对鼎湖山景色的描绘等。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课内拓展:(1)邀请当地居民或专业人士介绍鼎湖山的特色和保护意义,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背景。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工具,直观地感受鼎湖山的美丽风光。

(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好事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鼎湖山的特点。

(3)欣赏自然景观,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想象与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鼎湖山的图片、地图、相关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鼎湖山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

(2)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问。

(3)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情。

3. 学习生字词:(1)教授生字词,让学生跟读、拼写。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与家人分享课文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分享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初中语文观摩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初中语文观摩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初中语文观摩课《鼎湖山听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3)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文化背景知识。

(2)课文中的抒情语句的理解与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鼎湖山吗?请大家谈谈对鼎湖山的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文化背景知识。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

(2)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对鼎湖山的看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鼎湖山的短文。

3. 调查身边同学对鼎湖山的了解程度,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4.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作文和问题分析的能力。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鼎湖山听泉》教案(精选10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2、4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进山观景听泉”和“夜宿古刹听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进入《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进山观景听泉”1、从肇庆驱车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在游览的路上上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泉声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师适时点拨。

3、交流预设:“淙淙”(引导体会声音响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绝于耳”(泉水多,还有那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文你有什么发现没有?)“清纯悦耳”(清脆、纯净、没有杂质很动听)“欢快活泼”生:从“欢快活泼”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泉声是跳动着的,富有节奏,象一个边走边跳,边走边笑的孩子。

生:我也喜欢欢快活泼的泉声,特别是当泉声和钟声一起在山谷回响时的声音我觉得更美。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钟声和泉水声融合的“美妙的音响”,你听……(播放钟声和泉声共鸣的音乐)师:多么和谐,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彼此诉说,彼此融合,给世人以美的享受。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将这两句再读一遍。

4、启发思考:这一段中,除了描写了泉声之外还描写了什么?这些和泉水有什么关系呢?5、过渡:是呀,鼎湖山的泉水有情,它滋润了山中的万木,旺盛了古刹的香火,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作者决定“借宿在庆云寺”,于是有了“夜宿古刹听泉”(指板书)三、学习“夜宿古刹听泉”1、师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品味。

”这句话你是怎么体会的?生:我体会到山中的鸟儿啊,动物啊都睡觉了,游客也散去了,非常地宁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叫做“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夜里,作者是如何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呢?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小节,从听、辨、品三个方面划出相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听、辨、品的,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鼎湖山景色及作者对泉声的喜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鼎湖山的景色及作者对泉声的喜爱。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进行解释。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意境。

3. 分析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想象描绘:(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场景。

(2)学生进行描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小结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认真阅读、思考、理解文章老师:诵读有关知识和技巧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掌握字音字形词义:(1)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2)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2、找出文中写泉的句子、写听泉的句子:3、在听泉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找一找文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

二、口语训练:演讲:我所知道的诵读知识与技巧(引导学生了解“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讽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读标:1、导入新课: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2、明示目标:(1)学会吟哦讽诵,学会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鼎湖山听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鼎湖山听泉》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以及泉水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对鼎湖山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课文:《鼎湖山听泉》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以及泉水特点。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

2. 对鼎湖山泉特点的理解和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3. 词汇学习:教师挑选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

4. 句子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复杂句子结构,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讨论与表达: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朗读和表达,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作业布置2. 学生选择一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用彩色笔描绘出鼎湖山泉的美丽景色,并附上简短的描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表达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回家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短文内容和描绘的准确性等方面。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鼎湖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泉水中,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8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8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8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

是重点,也是难点。

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

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

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

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三、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鼎湖山听泉》,使学生掌握作者、作品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2. 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写作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6.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课堂练习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课文内容解析:详细解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2. 生僻词语讲解: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进行讲解和记忆。

3. 课文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 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鼎湖山听泉教案6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6篇

(§2-3) ? D? D 寻泉影( §4-7) ? D? D 枕听泉( §8-10)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资料的信息?标记各部分资料。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空间顺序:岸边 ? D 寒翠桥 ? D 山中 ? D 补山亭 ? D 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寻泉影时间顺序:黄昏 ? D 晚饭后 ? D 夜间 枕听泉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准备词语的抽测。 2、圈划文中描述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资料及过程:
2、词语掌握:
肇庆泓泠泠菩提污垢遐想怅惘翩飞礼遇柔曼万籁俱寂楹联 二、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 ----- 过了寒翠桥 ----- 行至半山等 5、学生用心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 岸边 ? D 寒翠桥 ? D 山中 ? D 补山亭 ? D 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 黄昏 ? D 晚饭后 ? D 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 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此刻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 “听 ”字支配 “泉 ”字, “泉 ”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 §1) ? D? D 看泉水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3. 欣赏自然美,提高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播放鼎湖山的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教师简要介绍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5. 欣赏自然美(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欣赏到的自然美。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鼎湖山的更多知识,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的热情。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鼎湖山景色及泉水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词语来表现景物的方法。

(3)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描绘鼎湖山景色及泉水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及泉水特点。

2. 学会通过描绘词语来表现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课文插图或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2)展示课文插图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色及泉水特点。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及泉水特点。

3. 描绘景色(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词语描绘自己喜欢的景色。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描绘。

4.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色描绘的方法及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个景色,用描绘词语的方法写一段话。

5.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并做好教学笔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生字词。

3. 学生能够通过描绘词语来表现景物。

七、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展示课文插图或图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7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7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7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3、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重点: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第一课时一、朗读单元提示: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二、阅读下列资料,将你认为的关键词语划出来,以了解有关知识。

1、作者简介谢大光,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

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

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三、计时默读:用5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肇庆()泠泠()淙淙()一脉()怅惘()()汩汩()古刹()拾级()污垢()繁衍()2、释词: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分道扬镳:五、再读课文:要求出声朗读,要读得正确流畅,读得有情有境,和作者同享受共感悟,时间为10分钟。

最新-《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5篇

最新-《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5篇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勤劳的帮助大家整编的《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

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精读精讲第八段2、完成课堂背诵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

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

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二、课文朗读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三、课文理解1、完成课堂训练2、评讲课堂训练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训练2、预习《林中小溪》3、课后补充阅读《夜航船》《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导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

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

你们听: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

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

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文化知识的理解。

3. 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 学生作业本、练习册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鼎湖山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鼎湖山的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互动讨论(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主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对鼎湖山的哪些情感等。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强调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与赞美。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精选5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路】《鼎湖山听泉》是苏制洪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一单元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进而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篇精美的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以“听泉”为中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梳理文脉,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进行深度阅读,抓住一个“听”字,重点赏析第8段“枕泉而眠”,理解作者是如何由听泉而领悟出人生的哲理。

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重诵读教学,采用“六读”教学法让学生吟哦讽诵,从诵读中得到启发,最终应达到能理解作者在状写的景物中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意,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寓理于景,理解作者在景物状写中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六读”教学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讲,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四次聆听到鼎湖山美妙的泉声,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第四次听泉。

第一步:听读——感知文意。

(8分钟)1.听录音(第8段),圈点出每词美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提示: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第二步:析读——赏析美点。

(12分钟)1.作者笔下的泉声很美,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例: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体会作者对鼎湖山泉的喜爱之情。

(3)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运用阅读理解技巧。

(3)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理解作者对鼎湖山泉的喜爱之情。

(3)欣赏自然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鼎湖山图片、相关生字词。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3. 参考资料:关于鼎湖山泉的资料、相关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2)简要介绍鼎湖山泉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讨论,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重点解析课文中的难点。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鼎湖山泉的?(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5. 欣赏与实践(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描绘的自然美。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家庭作业的练习。

3. 观察身边的大自然,写一篇短文,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023年《鼎湖山听泉》教案汇总六篇

2023年《鼎湖山听泉》教案汇总六篇

2023年《鼎湖山听泉》教案汇总六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教材简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游泳胜地。

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难点: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美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1、师导入: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湿漉漉的绿叶,安详厚重的古刹钟声,令人流连忘返,那仿佛汩汩流进人们的心田.充满勃勃生机的清泉更令人心驰神往.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欣赏鼎湖山美妙的景致,去聆听鼎湖山天籁之音的泉声吧!师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2、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交流:读过课文后,你想说什么?(生汇报,师相机指导)二、抓住重点,直奔主题1、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2、在__同学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响,泉水多,泉音美)3、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谁能告诉老师?生汇报重点词句,师相机板书:(淙淙、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遮断路面、清纯悦耳)4、你能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告诉大家吗?(生自由读)5、抽一生美美地读,其他同学谈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案
《鼎湖山听泉》
方城县小史店二中
侯学伦
2009-12-30
《鼎湖山听泉》
方城县小史店二中侯学伦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
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教学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
章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2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
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激趣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

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2、作者简介:谢大光男 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
党员。

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

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3、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
名。

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泉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
二、预习汇报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将预习中你借助工具书所解决的生字词里,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五个生字词写在黑板上。

共同认读。

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请用一句话说说读了文章后,你对鼎湖山之泉有怎样的认识。

三、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
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
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

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问: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

“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

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

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
四、范读课文
将你所喜欢的句子圈画下来,并注意老师是怎样朗读这些句子的。

五、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交流汇报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六、小结:
这篇游记散文主要写了鼎湖山听泉的见闻感受,揭示了人生哲理。

七、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练习四
3、预习练习一、二
六、布置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板书设计:
未进山
一听:泉之清吟雀跃现
如见姿影身不由己
进山动听
泉脉处处心旷
二听:泉之浑鸣泉影隐闪(拟人、联想)
泉声处处(比喻、拟人)育生机
夜宿滋润万物
层次清晰陶醉净化心灵三听:泉之交响音色多样
教学反思:
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

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

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元的阅读目标、多元的阅读评价、多元的阅读方式、多元的信息吸呐、多元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大语文阅读的广阔天地,使阅读“活”起来,让个性化的阅读充满生命的灵性。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
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自主品味文中之景,感受文章之情,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
共鸣。

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

“境由心造”,《鼎湖山听泉》所描绘的泉声之美是自然之美,而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则是人内心的感受和情
感之美。

我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赏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