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圆明园防渗工程细分镜头本
电视新闻专题性节目构思方案:《谁来为圆明园整治工程把关》
(设一名主持人和一名出镜记者,整个节目分为三段)
构思方案的补充与说明:
1、节目目标:整合有关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资料,做一期有深度的节目,找出造成圆明园防渗工程如此草率动工的背后的原因,尤其是监督缺位的问题。
使该事件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唤起主管部门对于管理漏洞的警觉。
2、主导思想:对事不对人,重点放在事件产生的背景和决策体制出现的问题上。
3、材料取舍:以突出事件引出的监督和管理漏洞为主线,舍弃细枝末节,主要取对事件的简单叙述、深度挖掘和评述的材料。
4、准备措施:搜集节目所有的资料,按事件进展和体裁进行分类备用;分三个采访摄制小组:一个负责圆明园景观,一个负责人物访谈,一个负责评论
的补充画面;主持人和出镜记者要事先熟悉材料。
5、制作建议:这期节目要求做的有深度,因此在制作上突出事件的震撼力,景别在有必要时可以做适度调整,访谈尽可能多取些素材。
圆明园防渗工程案例评析
圆明园防渗工程案例评析圆明园防渗工程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工程,其目的是减少水流的渗透和侵蚀,保护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
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进行防渗工程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圆明园防渗工程的目标是保护和修复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
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高和湿地面积的增加,导致园内的建筑和文物遭受到水分的浸泡和侵蚀,严重威胁到圆明园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因此,防渗工程的实施是为了减少水流渗透和侵蚀,确保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修复。
其次,圆明园防渗工程采用了多种科学技术手段。
为了达到防渗的目的,工程团队利用了地下隔水层的原理,在园区周边建设了隔水带,减少了地下水的渗透进入园内。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对园区的地面和地下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处理,提高了地面的防渗能力。
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地质探测和监测工作,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长期稳定性。
第三,圆明园防渗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由于圆明园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工程施工面临着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等问题,这对工程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施工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土方开挖、地下水排泄、工程开展等多个环节的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同时,需要保证对历史文物的保护,避免对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造成二次破坏。
最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实施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景观,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防渗工程的实施可以减少水流的渗透和侵蚀,保护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为后代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保障。
总结起来,圆明园防渗工程是为了保护和修复圆明园的遗址和文化遗产而进行的工程。
工程采用了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了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难题。
实施防渗工程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代的研究和了解提供了保障。
该工程案例为后续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4.doc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4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
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
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
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
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即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环保、水利、文物、园林之间, 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
在此过程中, 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 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
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 、电子杂志等。
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联系某一具体策划,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
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
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
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
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定的高效化;媒体的含义及作用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文所说的“媒体”者说传播形式),媒体有着传递信息、, 是公共管理的手段,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即政府过程,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
即政策制定阶段为:公共问题的产生; 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利用媒体,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媒体的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热情二、媒体的多元性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兼顾各方利益平衡三、媒体的开放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四、媒体的便捷性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对圆明园防渗工程争论的再思考
是在“ ” “ ” 情 与 理 的方 面还有必要进行 深入地讨论 , “ 是了解 当事人的问题和 出发点 ,帮助他们解 决 情”
实际困难 ;“ 是搞清是非 ,得到实事求是的结论 。 理”
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讨论
评价单位在详细收集和分析与工程项 目有关的各 项资料 的基础上 ,通 过大量调 查、监测 、试 验和模
实如媒体所说是一场 “ 环保风暴” ,让每一位建设者 都知道了:搞建设项 目 必须注意它对环境的影响 , 有 影响的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但是风暴过后 ,并非 是雨过天晴 ,进一步认真地总结和思考,有助于政府
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圆明园学会是研究圆明园的群 众性学术团体 ,召开讨论会更有益于学术交流 。
维普资讯
水利水 电技术 第 3 7卷 2 0 0 6年第 2期
对 圆 明 园 防渗 工 程 争 论 思 的再 考
刘 树 坤
( 中国水利水 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 3 ) 0 08
【 关键词】 防渗 工程;环境保护 ;环境评估 ;圆明园
中图分 类号 :T S ( 1 V6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 - 80 2 0 )2 0 3 -5 00 0 6 ( 06 0 -0 4 0
细的意见 ,现在又有 了环境影 响评价报告的结论 ,可 以再深入地作些讨论。
论。希望为今后的水利工作提供一个借鉴。 圆明园的问题表现在“ ” 法 ” 情 ” 理 ” 权 、“ 、“ 、“ 四个方面 :“ 与“ 的问题是清楚 的,国家环保 权” 法”
总局有环评的管理权 ,所做出的决定需要执行 ;法律
一
的主要结论引用如下 :( ) 了防止 圆明园生态系统 1为
环境法案例思考题
2016年环境法案例思考题案例1:2007年10月,在南京某居住小区里,王某将其在一楼的住宅改为饭店,并在该地区工商所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
饭店营业后排出的油烟废气、废水和风机噪声影响了小区的环境和周边业主正常的生活,多次受到大家指责,但王某以工商登记注册为由置之不理,不作任何改进。
2007年11月25号,楼上住户李某新买一床蚕丝被晒在外面,被王某饭店排出的油烟废气熏坏,李某要王某赔偿,王某认为不是他故意所为,而是自然风向所致,属于不可抗力,不愿赔偿。
李某投诉到某媒体,希望媒体介入帮助维权。
媒体联系该区工商所了解到,该饭店开业未经环评,排污未申报。
但该区工商所所长认为,给予饭店注册登记是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对饭店的污染投诉问题是环保局的职责范围,不属工商所管辖。
媒体认为王某违反了物权法第77条:“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
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的规定,......。
就以上报道从环境保护法的角度进行法理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工商所长的回答对否为什么2、王某说的不可抗力是否成立王某是否构成环境侵权和民事侵权3、王某应承担哪些环境法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4、对此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案例2:A市甲养殖场承包了水库的600亩水面养殖淡水鱼。
乙造纸厂位于距水库2000米处,自投产后第一年有一定数量的污水沿河道排入水库。
甲养殖场共向水库投放鱼苗10万尾,投资8万元。
2000年10月,甲养殖场工作人员发现水面上漂浮了很多死鱼,经打捞共有1000余条。
养殖场当即通知乙造纸厂,并要求赔偿损失。
乙造纸厂认为其排放水量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且已交排污费,拒不承担赔偿责任。
环保局调查后认定鱼死的原因是造纸厂排污所致,但造纸厂排污确实合乎国家规定的标准。
养殖场多次找环保局要求解决,但始终没有结果,于是向人民法院起诉。
问题:1、分析该案中的法律关系;2、造纸厂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案例3:河南省某县农民张某,承包水库水面,用网箱养鱼,并租了一条水泥船和雇佣两个工作人员在水库中日夜看护,张某本人也经常住船看护。
圆明园铺膜事件讨 钱燕萍
2005年,“圆明园在自掘坟墓,圆明园将发生不可逆转 的生态灾难”。圆明园的文化定位是遗址,在生态上的定位 是人工湿地,对于北京西部地区有着蓄水防洪、渗透补水的 作用。 然而,防渗膜的铺设一方面把“真水”变成“假水”, 破坏了中国古典园林“浑然一体”、“自然天真”的艺术构 思和美学意境,更严重的是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 性,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来水的一部分形成径流,汇入湖塘,另一部分渗入土中,滋 润草木。河湖水系也浸润着岸上的植被。湖水在受来水和地 下水补给的同时,有一部分下渗给浅层地下水。这一过程随 着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丰欠而互动。而人工的底衬、侧堵影响 甚至改变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壤中水的正常联系,同时在施 工过程中,为了增加水深,挖去了1米左右的淤泥层,把翻 上来的沙砾与土的混合物盖在塑料膜上,改变了湖泊的底质 条件。水生的生物和近岸植物会受到灾难性地破坏。
防渗前的荷花茂密茁壮。
•
• •
•
做过防渗后的湖中植物 伤了元气,许多新叶长出 时间不长便枯萎了。
鉴于以上众多事实,我们能 得出什么呢?
结论一:圆明园的水系是圆明园的“命根子”,破环圆明园的水 系是要圆明园的“命”。 结论二:圆明园的湖水渗漏是圆明园、北大、清华一带海淀区生 态环境的救命水,也有利于北京市的生态环保。这种渗” 是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把“真水”变成“假水”,彻底破坏了中国 古典园林“真山真水”的美学意境,严重破坏了“浑然一体”、“自 然天真”的艺术构思。如果说八国联军的焚毁只是伤害了圆明园的皮 毛,这次大面积铺设塑料、割断圆明园水系的自然联系,则是“伤筋 动骨”! 结论四:圆明园的山水形态是圆明园的结构基础,是中国古典皇 家园林景观的主体形态,是非常宝贵的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 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圆明园的山山水水是圆明园真正的神韵所在,盛 大恢宏的气象、再造乾坤的气势、仪态万方的气度,都是山水景观的 巧妙布局所成就的美学效应,圆明园的山水形态是无价之宝,不应该 破坏。 结论五:圆明园大规模铺设防渗塑料非但没有起到节约经费的目 的,反而浪费巨资造成了巨大的文物破坏和严重的生态危机,大规模 的白色污染有严重地破坏了圆明园的“自然形象”和本来面目。
2015年福州大学自然辩证法分析题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2004年底,圆明园开始实施湖底防渗工程。
此时了解圆明园湖底即将铺膜的只有圆明园管理部门、水利和圆明园的上级管理单位。
圆明园管理部门没有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做环境评价。
直到2005年一位环保人士春游偶然发现,才最终引发了这场铺膜事件的激烈争论。
铺膜事件从事发、叫停、召开防渗工程听证会到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清华大学出具的环评报告要求全面整改,大约100天的时间。
但在这短短的100天时间里,来自民间的环保人士、学者、市民等一些原本并不相识的人却为了保护圆明园遗址和生态不再遭破坏,走过了一段艰辛却有意义的历程。
这件事给圆明园带来直接损失有四五百万之多(相当于一年的游船收入),还不包括铺膜和拆膜的费用。
据圆明园管理部门介绍,圆明园整改工程投资在3000万以上,希望这么多钱能买来我们永远记住的教训。
问题:1)这一案例涉及到技术研究和开发中的何种方法? 2)讨论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
3)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2、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一次讲演中曾讲到这样一件事:美国罗技公司WAND牌无线鼠标生产中的利益分配是这样的:一只销售价40美元的无线鼠标,其中有15美元归于分销商和零售商,13美元给零部件供应商,只有3美元给在中国苏州的装配厂,剩下8美元留给自己。
从这个利益分配链上可以看到,罗技公司450名员工的年薪永远要超过苏州那家装配厂4000名职工的工资。
这是因为,苏州的装配厂只是简单的装配,而反映鼠标核心价值的芯片制造技术,是来自零部件供应商。
对此,人们将其称之为“鼠标现象”。
问题:1)“鼠标现象”揭示了在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是否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面对“鼠标现象”,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作何种抉择?3)现在有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叫做“以市场换技术”,即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会随之而来,通过招商引资可以引进大批技术,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3、洗澡,这是普通之至的事情,但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洗澡水时,水的涡流总是向左旋,即是逆时针方向转的。
【MPA教学案例】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主体——透视圆明园防渗事件
【MPA教学案例】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主体——透视圆明园防渗事件圆明园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瑰宝,是一段民族历史的记录,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它是一个特定的符号。
但是,从2005年4月初开始,圆明园里的灌木遭到了人为的砍伐和破坏。
而在这起砍伐灌木事件发生之前,圆明园就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5年3月,兰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圆明园参观时发现,圆明园湖底居然被铺上了一层塑料薄膜,他担心这将会造成圆明园的生态恶化。
事件被曝光后,圆明园管理处进行了解释,理由是为了节约水,而对湖底进行了防渗处理。
圆明园在湖底铺设塑料薄膜的做法被曝光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为什么圆明园的一项防渗工程,居然引来了这么多的关注?这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呢?当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俞孔坚看到这些塑料薄膜已经铺在了圆明园的湖底时,研究了多年环境保护的他,感到非常痛惜。
俞教授认为,铺上这个水就不往下渗了,水跟土壤的关系没有了,此举将对圆明园的固有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大量的水将无法进入地下,必将导致生态严重恶化。
那么,为什么这些塑料薄膜会被铺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的湖底呢?这种薄膜真的能够像俞孔坚教授所说的那样会隔绝水与土壤吗?这些薄膜的生产厂家——山东宏祥化纤集团的总经理张吉和表示:光用这个膜就完全隔离了地下跟地上。
对于自己产品的防渗性能,张吉和非常自信:“这种膜不仅防渗效果好,而且使用寿命很长,最少有100年的寿命。
”这种防渗薄膜是由一层塑料布和一层化学纤维组成,防渗性好,不易老化,确实是个不错的东西。
可是这种不错的材料,如果铺在圆明园,造成的却很可能是一场毁灭生态的灾难。
那么,是谁把这些薄膜铺在了圆明园的湖底呢?与山东宏祥化纤集团签订防渗膜买卖合同的是北京市京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两家施工单位,除了这家京水公司(曾经是北京市水务局的下属公司)以外,还有一家叫北京市海淀区水利水电工程公司(曾经是海淀区水务局的下属公司)。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的工程伦理问题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的工程伦理问题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纪念价值的工程项目。
这个工程旨在保护圆明园湖底的文物和遗迹,防止水渗透对其造成进一步损害。
然而,这个工程背后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工程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
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平衡保护文物和考古研究的需求。
对于这个项目,保护湖底的文物是首要任务。
然而,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湖底遗址进行破坏。
这就需要工程施工方在平衡文物保护和工程需求之间做出艰难的决策。
他们需要权衡各个方面的利益,确保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尽量减少对湖底遗址的损害。
这需要施工方具备高度的工程伦理意识,以确保工程不对文物遗址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进行湖底防渗工程时,也面临着一些伦理问题。
他们需要权衡使用的技术和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师可以选择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
然而,这些新技术和材料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会破坏周边生态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师需要仔细评估和权衡各种因素,并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技术和材料。
这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素养,将环境保护纳入其决策的考虑因素之一。
工程伦理还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对劳工权益的关注上。
施工过程通常会涉及大量的劳动力,他们的权益和福利需要得到保护。
工程方需要确保施工过程符合劳动法律和法规,例如保证工人的工时合理、薪酬公平以及劳动安全健康等。
他们还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为工人提供必要的培训和保护,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只有在考虑到工人权益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工程的伦理性。
总结回顾起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存在着多个工程伦理问题。
工程方需要在保护文物和考古研究的尽量减少湖底遗址的破坏。
他们需要权衡各种利益,确保工程过程中的决策是符合伦理要求的。
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还需要考虑环境影响和劳工权益,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工人的福利。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妥善处理的情况下,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才能够保持其伦理性,并发挥其历史纪念和保护文物的价值。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4.关于湖底防渗工程的争论 围绕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是是非非,自从事件开始
之初始,就形成了两派完全对立的观点,正方和 反方对于圆明园防渗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各执一 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观点。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反方的主要观点:
1)
严重破坏了园林的生态景观。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他认为:“圆明园的水系是圆明园的‘命根子’, 破坏圆明园的水系则是要圆明园的‘命’!”他 立即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此事件在经过多家媒体 披露之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在张正春教授揭出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之前,就 已经专家和媒体对此事件进行的关注:地球纵观 环境教育中心的李皓博士在春节前就已注意到此 问题。据她介绍,她在陪海外的朋友参观圆明园 时发现了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湖底防渗工程。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长春园荷花区的严重缺水,使大面积荷花生长期 缩短,甚至枯死。柳树等树木干枯致死的超过千 株。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3.防渗工程简介 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圆
明园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其主要工作是把湖底的 水抽干,铺上防渗膜,再在上面铺上1外,在湖岸 进行砌缝防止侧渗。
1)
5月17日有媒体曝出“圆明园将园内福
海湖心岛出租给私人”,使得游人无法靠近该岛。
圆明园被指责侵犯公共利益。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2)
5月21日继圆明园湖心岛出租一事遭质
疑后,圆明园内一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万春园别墅
再次引发关注。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3)
5月22日媒体报道,北京大学6位专家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圆明园事件
制作人:李亚阑、孙伟 王克、何倩
目录
1、事件简介
2、
3月22日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张 正春参观圆明园时,发现园内正在进行大规模 铺设防渗膜的工程。由于担心铺设防渗膜将破 坏圆明园的整体生态系统和古典园林风格,张 正春立即将此事告知媒体。经媒体报道后,圆 明园防渗工程引发极大的争议。
为何进行防渗工程?
圆明园的缺水现状:缺水成为了妨
碍圆明园系统主要矛盾,供水的严重 不足和圆明园自身的渗漏。生态环境 逐年恶化,大量的动植物消失灭亡, 动植物品种逐年减少,缺水成为影响 圆明园各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圆明园管理处:缺水使生态环境恶化 动植物消
亡 1、渗透水位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圆明园的水需 要保留下来,进行防渗工程是必要的。 2、这个防渗工程虽然阻断了地下湖底的渗透,但是 现在把湖作为一个蓄水池,湖里的水不断进行周边 绿地、树林的灌溉,这个水还可以渗透到地下
3月30日 4月1日
已近完工的 工程被紧急叫停。 “圆明园生 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 召开,相关各方均有代 表出席。其中,以官方 身份出席的国家环保总 局环评管理司司长牟广 丰表示,对一些影响的 工程,施工、决策之前 应该对社会公布。
4月1日,在“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 讨会”上,众多环保人士提出了环境决 策的公众知情权问题。
反对声音提出
防渗工程的危害:
1、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 3、防渗膜在一定时间以后,它很难再通过人力的方式把 它拉出来 4、在一定时间内,防渗膜就可能产生一些有机污染物, 其后果不堪设想 认为其失误主要是:为了增加水深,挖去1米左右 的瘀泥层,把翻上来的沙砾与土的混合物盖在塑料膜上, 改变了湖泊的底质条件,有些生物不能适应;底衬、侧 堵、阻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壤中水的正常联系,我认 为水环境也会受到影响,水生的生物和近岸植物是有灾 难性的。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综述-北大未名BBS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综述客观事件综述:圆明园自2004年底开始挖掘湖底淤泥,防渗漏工程从2005年2月16日开始,现在圆明园全部湖底的防渗漏塑料膜已基本铺好,整个工程接近尾声。
这种白色的防渗层由一层稍厚的塑料膜和一层软膜组合而成。
据工人介绍,塑料膜是起到防渗漏的作用,而附在上面的白色软膜,是为了在施工时防止塑料膜被石块等硬物破坏。
施工时,先用挖掘机将湖底的淤泥挖出,铺好塑料膜后再用大约有1米厚的土层掩埋,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
这种防渗的塑料膜宽6米,长50米,每卷的价格大约是3000余元,总花费约1.5亿元。
据园方称圆明园的湖底是砂石质,加之目前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特别容易渗水,测算显示年渗水量为250多万立方米。
平水年里,圆明园湖泊缺水540多万立方米,偏枯水和枯水年更加严重,圆明园每年都要从玉泉河补3次水,总量多达数百万立方米,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但就是这样,圆明园水面还是经常干涸,这两年干涸的最长时间竟长达7个月,此次全部水域防渗处理后,每年可减少渗漏损失150.79万立方米。
3月31日市环保局对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调查后初步认定,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未按国家相关法律做任何环评报告,也未通过市环保局的环保审批。
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未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的规划草案,审批机关不予审批,未经环保审批并获得环保许可证的工程将被强制停工或取缔。
按照规定,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内的建设且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必须向国家环保总局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由环保总局进行审批。
但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未报批,4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做出决定,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停止施工,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将于下周组织专家论证会。
1日下午4时,圆明园管理处已正式接到环保总局的通知,要求其补办《环境评估报告》。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剖析
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 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边不能再 铺设侧防渗膜;
第三,长春园湖底高于40.7米的区域要立即拆除防 渗膜,回填粘土,湖岸边也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四,对福海已经铺设的防渗膜进行全面改造。 以砂石为主的回填区域,要去除掉表层的砂土, 铺设上天然粘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填。 除码头周边10米区域外,其余区域的驳岸应拆除侧 防渗膜以保证充分的侧渗补给。7月底圆明园整改 工程开始了。
圆明园事件中的又一插曲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环保总局环境评价会刚刚结束,
清华大学环境系还没有来得及做环境评价报告书 调查时,又一件令圆明园管理者难堪的事情发生 了。福海湖心岛多年前出租武警文工团的某双胞 胎兄弟演员,出租期限一直到2006年以后,这两 位兄弟经常在湖心岛排练节目、招待朋友等。
4) 5月28日媒体曝光,圆明园在未经文物鉴定 的情况下擅自挖掘和破坏了数块古石墩。
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始末 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古老皇家园林像一个舞
台一样,不同的角色轮番上台,像一出波折的大 戏,而戏的主角圆明园却是几经磨难。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包括福海)、长 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 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 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 家宫苑。
纵观圆明园此次防渗膜事件它所带来的不仅仅 是环境问题,公众的知情权、管理部门的科学决 策、管理者的政务公开等问题统统暴露。出问题 前市民不知道,出了问题市民不知道哪里错了, 问题解决了市民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的。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如此一件大兴土木的 工程,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在各个监督职 能部门的眼皮底下从容施工。而公共监督的缺失、 少数人的违法决策、信息传递的不通畅,都造成 了与广大市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市民无从 知晓。就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盾所说:“公众 有权查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 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责 任追究制度”。
《公共行政学》教学案例(08行政)
《公共行政学》教学案例案例一工作中什么关系最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无论上级与下属或同学之间,不可能有共同的认可观念或认同情感。
相反,每个人的行为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在这种情形下,上级主管如想达成最起码的工作上的要求,便须依靠与部分部后之间建立某种特殊关系,只有凭借这种特殊关系,工作才会顺利起来。
有一份调查资料可以帮助说明这种现象。
调查者要求每位被访问者列举三位社会上最要好的朋友,以及与这些朋友的社会关系。
结果如下:问:(第一个人):你是否有升迁的机会?答:升迁?谈何容易,假若你与领导没有特殊关系休想升迁。
问:什么特殊关系?答:如同学关系或同乡关系呀!问:假如你工作成绩优异,是否可得到晋升呢?答:成绩优异顶什么用?既然没有升迁的可能,大家就混,混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正到月底能拿到薪水。
问:(第二人):你认为,行政机关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答:我看最主要的问题是人事上过分重视特殊关系。
当然,整个社会也是如此,社会就像一张大网,每个人都处在一种关系网之中。
在我那个单位,过去十年更换了八任领导,领导一换,就必须更换一批新的文秘人员,真有点像封建社会的师爷。
而原来领导的人又不能解职,于是赋以闲差,因此,机关内派系森严,彼此勾心斗角,没“治”了。
案例思考:1.案例中的观点在现实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你对这一观点有何不同见解?2.从组织环境建设的角度,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案例二郑州“馒头办”风波郑州人爱吃馒头,为了让群众能吃上所谓放心馒头,郑州市区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馒头办”。
2001年3月14日下午,郑州市“馒头办”在金水区白庙市场内查获一家没有在“馒头办”办证的所谓“黑馒头”厂,正要对其进行处罚时,区“馒头办”也及时赶到,坚持要由区“馒头办”罚款。
两级“馒头办”为争夺罚款权,当街对骂,引来围观群众耻笑。
此前不久,郑州市区两级“馒头办”因权力之争已有过一次交锋。
市“馒头办”年初决定,从区里收回办理馒头许可证的权力,区“馒头办”立刻用行动反击:查处从市“馒头办”办理了生产许可证的郑荣馒头,从而引发了一场“馒头风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管理部门的缺失
圆明园防渗工程其实不仅对环境有影响,对园林
整体面貌也是有影响。可是在环保部门站出来后,
文物部门却在躲闪。三月份北京市文物局前后发
出两个不同的声音,先是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
华在接受《人民日报》和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文物古迹、遗址公园的保护和维修必须以保护历
策、管理者的政务公开等问题统统暴露。出问题
前市民不知道,出了问题市民不知道哪里错了,
问题解决了市民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的。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如此一件大兴土木的
工程,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在各个监督职
能部门的眼皮底下从容施工。而公共监督的缺失、
少数人的违法决策、信息传递的不通畅,都造成
了与广大市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市民无从
有28公顷,让它喝饱需要10天时间,然后水才流
向长春园,到时长春园的整改工程已经结束。照
这样的速度,大约20天的时间,圆明园又会恢复
往昔的景色,再次碧波荡漾。
现场除我们以外没有一家媒体。本来是好事的整
改工程,为何要悄悄地进行?隐蔽的连基层工作
人员也不知道。据工作人员讲环保部门已经验收
完整改工程,可是验收的结果到底如何?
问题。据她介绍,她在陪海外的朋友参观圆明园
时发现了正在热火朝天施工的湖底防渗工程。
同时,在去年12月中旬的《北京青年报》对圆明园
进行湖底防渗工程之前抽干湖底水,造成大量鱼
类和河蚌死亡做了相关报道,题目为《圆明园福
海干涸导致河蚌及成群小鱼干死》。
3月31日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被叫停。国家环保总
证会到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清华大学出具的环评报
告要求全面整改,大约100天的时间。但在这短短
的100天时间里,来自民间的环保人士、学者、市
民等一些原本并不相识的人却为了保护圆明园遗
址和生态不再遭破坏,走过了一段艰辛却有意义
的历程。
北京两大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村”和“自然之友”
少见的联手召集专家媒体讨论圆明园脯膜对圆明
3)
把圆明园的“活水”变成“死水”,造成生
态灾难。
4)
彻底破坏了园林的美学景观。
5)
6)
损坏了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
浪费巨额资金,得不偿失,徒劳无功,后
患无穷。
7)
加剧了海淀区的生态恶化,有损于北京市的
生态环保。
8)
与水隔绝的圆明园中的树木将面临严峻考
验,圆明园生态系统环境污染势必日益加剧。
渗工程的环评单位已经确定。清华大学已与圆明
园管理处达成环评委托协议,圆明园湖底防渗工
程事件的争论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5月25日,北京市政府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
回应圆明园事件。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副区长于军、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针对圆明园所出现的
一系列问题,表示将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合理、合法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死亡的现象。
长春园荷花区的严重缺水,使大面积荷花生长期
缩短,甚至枯死。柳树等树木干枯致死的超过千
株。
3.防渗工程简介
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圆
明园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其主要工作是把湖底的
水抽干,铺上防渗膜,再在上面铺上1-1.5米后的
土,以便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另外,在湖岸进
第二,绮春园除入水口外,已铺的防渗膜应全部
拆除,回填粘土和原湖底的底泥。湖岸边不能再
铺设侧防渗膜;
第三,长春园湖底高于40.7米的区域要立即拆除防
渗膜,回填粘土,湖岸边也不能再铺设侧防渗膜;
第四,对福海已经铺设的防渗膜进行全面改造。
以砂石为主的回填区域,要去除掉表层的砂土,
铺设上天然粘土,原湖底的淤泥土要全部回填。
近年来,城市的高速发展和气候的持续干旱,市
政府开始压缩除生活和重点工业用水的其他用水。
京密引水渠自2001年开始停止向海淀区农业供水,
圆明园内的补水逐渐无法得到保障(年指标150万
立方,实际需900万立方),圆明园的湖面干枯时
间每年长达七个月,导致大量水生物和草木死亡,
2002年曾发生圆明园湖内有近7万斤鱼类因缺水而
园环境以及文物的影响。在环保总局的圆明园防
渗膜影响听证会上部分反对圆明园铺设防渗膜的
专家也是这两家环保组织请来的。
防渗膜拆还是不拆呢?
在听证会后公众一直在猜测着,在清华大学环
境评价报告之后环保总局要求圆明园防渗工程全
面整改,其中要求:
第一,对圆明园东部尚未实施湖底防渗工程的区
域,不再铺设防渗膜,全面采取天然粘土防渗;
地区的生态环境
不会对于园内环境造成影响,反而使其有所改善
水循环问题
阻隔了水循环,造成危害
不会根本上阻隔水循环
生态景观和美学景观 对生态景观和美学景观破坏严重 不会造成影响,反而会大大改善
5.被媒体陆续揭露的圆明园存在的其它问题
1)
5月17日有媒体曝出“圆明园将园内福海湖
除码头周边10米区域外,其余区域的驳岸应拆除侧
防渗膜以保证充分的侧渗补给。7月底圆明园整改
工程开始了。
草草收场
在8月的一天,正是整改工程进行时,记者来到
圆明园,到处是遮挡板,连假山、缓坡也被覆盖
住了,园内只有猗春园的一部分和西洋楼遗址向
游人开放。或许由于在防渗施工期间不小心的露
了风声,才造成现在的整改,所以圆明园管理部
明园管理部门、水利和圆明园的上级管理单位。
如果圆明园管理处按照规定严格做环境影响评价,
那么圆明园是不是能少一次折腾呢?可是圆明园
管理部门没有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做
环境评价。直到2005年一位环保人士在圆明园春
游偶然发现,才最终引发了这场铺膜事件的激烈
争论。
这次铺膜事件从事发、叫停、召开防渗工程听
局表示,该工程未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应该立即停止建设,依法补办环评审批手续。
4月13日,在媒体和社会上一直对于圆明园防渗工
程炒作了半月之后,此事件的第一次公众听证会
在北京环保总局进行,与会的代表分为两派相对
而坐,对于圆明园防渗工程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让这场争论达到了高潮。
5月17日,国家环保总局对外宣布,圆明园湖底防
了。福海湖心岛多年前出租武警文工团的某双胞
胎兄弟演员,出租期限一直到2006年以后,这两
位兄弟经常在湖心岛排练节目、招待朋友等。
事情暴露后,圆明园管理者再次成为批评的对象。
公众质疑,究竟在圆明园遗址的背后还隐藏着多
少不为人知的决定。今年4月13日的环保总局举办
的圆明园听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叶廷芳教授
这时连大张旗鼓开听证会的环保部门也再没有多
说一句话,从清华大学对圆明园环境评价开始,
圆明园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甚至清华大学环境学
院对这件事都是守口如瓶,不公开又怎么知道圆
明园的整改工程是按照要求完成呢?没有公开验
收报告的整改工程就这样结束了。
纵观圆明园此次防渗膜事件它所带来的不仅仅
是环境问题,公众的知情权、管理部门的科学决
内的土生树木和植被被大量清除,严重破坏了生
态环境。
4)
5月28日媒体曝光,圆明园在未经文物鉴定
的情况下擅自挖掘和破坏了数块古石墩。
圆明园防渗膜事件始末
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古老皇家园林像一个舞
台一样,不同的角色轮番上台,像一出波折的大
戏,而戏的主角圆明园却是几经磨难。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包括福海)、长
膜的费用就可想而知了,圆明园既伤了筋,更动
了骨。据圆明园内的一名职工讲,环保总局的听
证会后不久,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就被调走。
9月中旬的一天清晨6点,记者接到一条短消息,
告知圆明园在凌晨已经开始向园内注水。历时半
年多,千万人关心的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就这么
悄无声息的结束了。上午记者来到圆明园时看到
一句话表明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圆明园来说并不是
偶然:“圆明园管理层在错误的发现、错误的管
理、错误的指导下长期处于误区之内,不能自
拔。”
媒体披露后,圆明园管理部门连夜找到这一对兄
弟,很快将湖心岛收回,全部行动在悄悄地进行,
连搬家也选择在夜里,对媒体采取防备的态度。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少附近中学的学生体
作者:孙志超
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案例分析
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事件做一个简单的回
顾。
1.事件起因和主要经过
今年3月22日,兰州张正春教授在游览圆明园时偶
然目睹到圆明园2200多亩湖底正在进行的铺设防
渗膜的“宏伟工程”,其职业的直觉让他感到对
圆明园的天然湖底进行如此严密的全部防渗处理
无异为圆明园“掘墓”。
他认为:“圆明园的水系是圆明园的‘命根子’,
破坏圆明园的水系则是要圆明园的‘命’!”他
立即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此事件在经过多家媒体
披露之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在张正春教授揭出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之前,就
已经专家和媒体对此事件进行的关注:地球纵观
环境教育中心的李皓博士在春节前就已注意到此
知晓。就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李盾所说:“公众
有权查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
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责
任追究制度”。
圆明园事件中的又一插曲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环保总局环境评价会刚刚结束,
清华大学环境系还没有来得及做环境评价报告书
调查时,又一件令圆明园管理者难堪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