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综述
《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
![《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https://img.taocdn.com/s3/m/238b6e7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d.png)
《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杨萧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山海经·中山经》对黄河中游至洛河、伊河一带山川的记述非常详实。
由于《山海经》成书时代较早(一般认为是先秦时期的著作),至汉魏时期,其中的山川地名大多已湮没无闻。
汉魏以来,历代学者先后对《中山经》所载的河洛地区山川进行了地名学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结论多有不确之处,对其中很多山川的地望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甚至影响到了这一地区很多地名的命名。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考证《中山经》河洛地区诸山川的地望,并探讨《山经》时代人们对此地区地理环境的认识。
【关键词】山海经黄河中游洛河山脉水系【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822(2020)01-0044-19《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
关于此书的性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多数学者还是肯定了《山海经》尤其是其中的《五藏山经》(一般简称《山经》)部分的地理学价值。
谭其骧先生指出,在《山经》中,对于今天黄河中游至洛河、伊河一带地区的记述最为准确,这些记载都收录在《中山经》卷内。
①然而,历代学者对《中山经》所载诸山川地望的解释并不完全可信,对其中很多山川的地望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甚至影响到了这一地区很多地名的命名。
本文将在前人基础上,考证《中山经》河洛地区诸山川的准确地望,并探讨《山经》时代人们对此地区地理环境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山经》②的《中次三经》《中次四经》《中次六经》诸篇所载的全部山①①②[收稿日期]2019-06-05[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水经注》之黄河流域地理学研究”(2017-01-07-00-07-E0006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三世纪以来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的重构”(16JJD77011)[作者简介]杨萧杨,男,1985年生,北京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a230043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2.png)
历史地理第十辑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谭其驱上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同样,历史地理学也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建国以后将近三十年,人文地理遭受冷落,大致和社会学、法律学等学科一样,长期废而不讲。
我们历史地理学也受其影响,只注重历史自然地理,忽视历史人文地理,除了历代的疆域政区不能不讲外,对人文地理的其他方面,绝少有人肯花力气去钻研。
但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其实颇有益于国家药经济文化建设,所以西方国家一贯很重视。
我国从七十年代末以来,也在积极重建这门学科。
最近几年地理学界的人文地理队伍已日益壮大,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历史地理学方面,也相应把部分的力量转移到了历史经济、人口、城市、文化等历史人文地理领域。
但是总的说来,历史人文地理的发展还是很迟缓的,还远远不足以阐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广土众民国家的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的发展过程。
这就必然会影响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憧全创立和发展,因为当代餉人'文'地理现象都植根于历史时期的人文地蠱现象,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也就讲不清楚当代人文地理。
所以,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不仅对历史地理说来十分必要,对整个地理学界说也具有重大意义。
我在八十年代几次学术会议上既提出过历史地理工作者应重视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意见,也曾做过两次有关历史人文地理的报告,佢目前的情况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想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对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谈一些看法。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各个方面的丰富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祖先对人文地理现象的记录和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禹贡》。
而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卷末所载的“域分”“风俗”中,对战国至西汉各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农商工矿各业的盛衰和风尚习俗的差别,都有极其生动具体的叙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1595f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3.png)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作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复旦大学自创校以来,历经风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国际影响的研究型大学之一。
其中,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作为复旦大学杰出学科之一,自成体系,一直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
一、起源与发展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它与龙华文化和汪洋文化密不可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龙华文化曾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中心之一。
而龙华文化的繁荣与汪洋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汪洋地区的水系复杂,土地沃壤,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了独特的人文环境,为龙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人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卢清相关教授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曾经对中国历史地理、官营土地和山东乡村史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研究方向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方向涉及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史等方面,特别注重水文地理、历史地图、城市史、社会经济史以及环境史等主要研究领域。
其中,水文地理作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集中研究了我国南方水流的分布、密度、分布规律以及污染状况等方面。
历史地图则着重研究历史地理、人类活动以及发展区域间的各种联系,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起到了提供历史地理信息、地理常识信息和地理课程设计的作用。
城市史领域则研究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史、城市人口的分布和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等方面,为城市规划、社会组织以及各种城市管理行动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三、师资力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师团队非常强大,有专业教师30余名,其中包括国内著名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人文地理学家等。
同时,该学科还邀请了各类知名教授、学者和专家,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供权威的知识和前沿的研究成果。
四、科研成果历经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大数据历史与新文科建设
![大数据历史与新文科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39b84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0.png)
·理论研究·大数据历史与新文科建设*马 敏 薛 勤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历史成为历史新文科建设的突破点。
数据库建设的丰硕成果与大数据历史专业的建设经验为历史新文科建设提供了镜鉴。
历史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失时机地把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数据历史与新文科建设的契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数据历史;新文科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者马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资深教授(武汉430079);薛勤,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武汉 430079)。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12018年8月,中共中央要求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
《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这一建设目标将引领未来历史学科的改革方向,也为史学*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中国寺庙概况量化研究”(编号:18AZS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考博专业试题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考博专业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df240ac77da26925c5b0cb.png)
2013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考博专业试题===========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六选四)日下旧闻考张相文冈身物侯华夷图束水攻沙二、简答(五选三)1、大运河对江南市镇布局的影响2、黄河下游变迁的历史原因3、三次人口南迁的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4、划分政区的原则有哪些,试举例说明5、试说明历史上我国北方农牧分界线的变迁情况==============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一、名词解释(20’)蛋户税安礼直道属国都尉二、简答(20‘)1、列出正史十六部地理志(16’)2、列举四部清代地理书(包括作者名)(4’)三、论述(40’)1、试举例说明政区划界两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相交”的利弊。
(15)2 、人口迁移(秦汉至宋元)对长江三角洲人地关系的影响(15)3 、请就一人文地理分支,评述近年动态。
(10’)四、逆天绘图题╰_╯(20’)给出《水经注》中关于泾河渭河的一段,标出十个句子,根据句子绘出示意图,要求标注出河道,山岭,城市。
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水出西南径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
西北径横水圹,又西北入泾谷水。
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
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皇甫谧云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
其水北流注泾谷水。
泾谷水又西北,白城溪东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东注白城水。
启城水又东北入泾谷水。
泾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
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即是亭也。
其水东北流注于渭。
《山海经》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也。
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
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
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
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
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
水南出刑马山,北历平作,西北径苗谷,屈而东径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
盖李耳西入,往径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
基于地图数字化的民国政区复原——以1934年版《中华民国新地图》为例
![基于地图数字化的民国政区复原——以1934年版《中华民国新地图》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efb6ac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0.png)
基于地图数字化的民国政区复原———以1934年版《中华民国新地图》为例徐建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政区沿革数据库可以利用GIS 作为辅助手段搭建,这样的数据库有两种描述方式,一是时间截面描述法,一是生存期记录描述法。
1934年版《中华民国新地图》是民国时期民用地图最高质量的代表,将其扫描、配准之后提取图上的政区信息,即为某一时间截面的政区数据库。
但研究发现,该地图所反映的政区时间断限不严,政区信息准确性上也有不少疏漏。
地图反映的时间大致集中在1928—1933年。
省级行政单位方面漏绘上海、青岛和西京3个院辖市,威海卫行政区和东省特别行政区;误标琼崖特别行政区;未标示广西省省会。
县级行政单位方面漏绘10个省辖市、3个县、2个设治局、1个对汛督办;误绘7个县级行政单位;另有10个县级治所符号绘制有误。
所以,时间截面政区数据库的真正实现,需要在数据库中更正上述错漏,辅以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手段,将所有政区的时间断限统一到一个年份。
【关键词】地图数字化中华民国新地图政区地理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822(2020)03-0114-018一、引言自秦一统以来,因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中央要对整个疆域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往往需要通过设立不同的行政区域来实现。
因此,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划都给予高度重视,且保留有大量文献记载。
同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政府还形成了各种以政区为单位记录各种社会现象的历史传统。
这样的政治结构和历史传统使得历史上的政区变迁成为了解历代中央与地方①[收稿日期]2020-06-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区划基础信息平台建设(1912—2013)”(15ZDB05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国时期省区图的搜集整理与民国政区数据库建设”(2019BLS001)[个人简介]徐建平,男,1979年生,浙江海盐人,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政区地理研究。
唐前期道制研究以民政区域性质的道为中心(可编辑)
![唐前期道制研究以民政区域性质的道为中心(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ffb296d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2.png)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唐前期道制研究一一以民政区域性质的道为中心凯罗指导教师:安介生教授年月目录内容提要仃?弓言.第一章武德年间的行台道?..第一节行台道的缘起第二节五行台道概述?.第二章贞观十道与十三道?第一节贞观十道设置缘起第二节十道的范围与十三道的分化. 第三节十道与十三道的性质?第四节景云十三道的复分及其范围?第三章开元十六部?第一节十五采访使的设置时间/第二节十道与十五道辨证??.第三节黔中道的设置?第四节开元十六部的范围与治所??.‘第四章非“道”之道??京畿与都畿第一节两畿正名考索?第二节两畿非“两畿道”辨??..第三节两畿之分置第四节两畿之范围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唐前期道制研究一一以民政区域性质的道为中心内容提要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中,“道’’是一个经常遇到或提及的词,其涵义非常广。
本文研究唐初至安史之乱期间,有关民政区域性质的“道,包括武德年间的行台道、贞观十道与十三子道、景云十三道以及开元十六部等的有关问题。
在充分利用现存文献资料与金石材料的基础上,对于历来争论不休的,关于唐代“道”的起源、贞观十道的性质、从十道到十六部的演化、十道采访使的设置时间、十五采访使具体何指,以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些问题,如贞观十道是否一直为十道、开元十五道的说法是否合适、京都两畿是否为“道、采访使道与节度使道的合流始于何时等问题,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重新审视,当可纠正某些沿袭已久的错误认识,并提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关键词:唐前期道行台道十道采访使芦已百一解题“道是一个含义颇广的词,仅与历史地理有关的就有以下数种:一,交通意义的道,如飞狐道、天山北道等;二,军事征伐意义上的道,如并州道、雅州道等;三,区域意义上的道,此又可分为几种:一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治理区,如狄道、羌道、氐道、嘉陵道等;二北朝、隋唐时期的军政区,如东道、益州道、河北道等;三唐代初期的综合地理区划,如贞观十道;四唐代前期的军事管理区,如河西道、北庭道、范阳道等;五盛唐时期的监察督理区, 如开元十五道等;六唐中后期的藩镇辖区,如魏博道、江西道等;七元明清时期介于高层政区与中层政区间的区划,如元代的宣慰道,明清的分巡道、分守道,八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区,如京畿道、浙江道等;九民国初年的高层政区;十笼统地区概念,如后人将辽代的疆域划分为“五京道”。
走进数字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1820年数据简介
![走进数字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1820年数据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98f5ae919e8b8f67c1cb909.png)
走进数字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1820年数据简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满志敏一,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包括的内容历史地理信息包罗万象,有自然的,如气候、地貌、灾害动植物等;也有人文的,如政区疆域、聚落、经济、人口、文化社会等。
但其中有一些是最基础的信息。
从有关地理内容的表达来看,无非有两个基础的因素,即空间位置和要素内容(当然要素中又可以延伸出许多相关的类型)。
但表达地理信息在地球表面位置的科学方法经纬度系统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中还没有这个系统和完善的概念,实际上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地理信息是通过另一个系统来表达空间位置的,即众所周知的地名点和区域(行政的或自然的),如某地发生水灾、某地有多少人口、某地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习俗,或某现象在某山某河之阳等等。
这个大部分以人文要素标记的地点和地区实际上起着与经纬度相似的作用,用以标记地理要素所属的空间位置。
因此这种用以标记其他地理信息的空间位置可以称为基础历史地理信息。
当然这个基础信息的局限和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相对性、名称随时间变化等等。
但这是一个事实,历史地理研究所依赖的历史文献信息就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历史地理意义重大,如果从信息角度来看,是把历史上传统的空间信息描述方法和内容,转移到以现代地理坐标为基础的现代地图上,大大方便了阅读和研究历史地理信息,提高了历史地理信息空间位置的准确性。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从基本目的上来看,是传承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要目的,也是把基础历史地理信息标定到现代空间位置基础上。
但CHGIS也提供了纸面历史地图所不具有的功能:1),历史地理信息的连续变化,CHGIS数据不是描述一个或多个时间截面的空间信息,而是描述这些信息在时间上的连续变化。
2),空间信息分布与文字属性信息的有机结合。
从具体内容来看,CHGIS的基本功能是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基础历史地理信息,但同时CHGIS数据也应当承担普通历史地图的功能。
《筹海图编》记载的橄榄山地望考辨
![《筹海图编》记载的橄榄山地望考辨](https://img.taocdn.com/s3/m/bc2c8a6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16.png)
2021年第3期(总第175期)台湾研究集刊TAIWAN RESEARCH JOURNALNo.32021General No.175《筹海图编》记我的橄榄山地望考辨费杰S朱明勇2,熊永柱2(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筹海图编》是明代著名海防著作。
《筹海图编•福建沿海山沙图》所记载的橄榄山,鞠德源先生认为是钓鱼岛的附属岛屿一一南小岛与北小岛。
本文结合明清时期地方志和民国时期航空测量的地图.Asiatic Pilot等中外历史文献资料,对此进行考辨,认为橄榄山当是福建宁德橄榄屿。
关键词:《筹海图编》;《福建沿海山沙图》;鞠德源;南小岛与北小岛;橄榄山;橄榄屿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90(2021)03-062-07一、引言明代海防著作《筹海图编》是记载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重要历史文献。
《筹海图编•福建沿海山沙图》是明朝将钓鱼岛纳入海防体系的重要证据之一。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与《钓鱼岛一中国的固有领土》等重要文件都引证了这一文献。
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中文历史文献记载较多的是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
南小岛和北小岛是钓鱼岛的附属岛屿,位于钓鱼岛主岛以东5千米和5.5千米处,面积分别是0.33平方千米和0.45平方千米,相对于面积3.91平方千米的钓鱼岛主岛,仅为其十分之一左右。
《筹海图编》共13卷,成书于1562年。
该书是在胡宗宪主持下,由郑若曾编撰。
②其中胡宗宪贡献几何,尚待考证。
③《筹海图编•福建沿海山沙图》绘有钓鱼屿、黄毛山、赤屿等岛屿,分别对应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这些都是学界公认的。
④该文献还绘有一座名为橄榄山的岛屿。
《筹海图编》其他部分没有关于橄榄山的记载,因而无法依据《筹海图编》本身考证出橄榄山的地望。
关于橄榄山的类似记载,还见于明末施永图编纂的明代海防著作一《武备秘书》⑤。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https://img.taocdn.com/s3/m/a3bf11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6.png)
2023年第4期(总第199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4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99历史学研究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研究(1912 1937)白㊀斌1ꎬ2ꎬ宁㊀波3ꎬ陶瞿颖4(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ꎬ上海200433ꎻ2.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ꎬ浙江宁波315211ꎻ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ꎬ上海201306ꎻ4.潘天寿中学ꎬ浙江宁海315699)摘㊀要:中国有悠久的水产捕捞历史ꎬ但专门的水产学校则到近代才逐步创办ꎮ酝酿于晚清㊁成立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ꎬ不仅是当时南方第一所水产学校ꎬ也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水产学校之一ꎮ课程学习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设置㊁课程学习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等等ꎬ都体现了该校在提高办学质量上的努力ꎮ截至1937年因战争西迁内陆ꎬ二十五年间ꎬ学校在大力培养学生的同时ꎬ也积极参与推广新式水产科技㊁改良传统水产技术㊁普及水产知识ꎬ为近代中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ꎮ关键词:上海海洋大学ꎻ江苏省立水产学校ꎻ水产教育ꎻ水产事业中图分类号:G52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3)04-0156-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旧海关档案藏渔业贸易文献整理与研究(1860 1949) (22BZS097)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7批面上资助项目 近代东海区域渔业经济研究(1927 1937) (2020M670958)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科普委托课题 浙江海洋渔业史话 (20KPWT08B)作者简介:白斌ꎬ1984年生ꎬ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ꎬ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ꎬ历史学博士ꎻ宁波ꎬ1972年生ꎬ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㊁副研究员ꎻ陶瞿颖ꎬ1999年生ꎬ潘天寿中学教师ꎮ㊀㊀人类海洋渔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ꎬ但专门的水产教育直到近代才出现ꎮ1897年ꎬ日本开办了涉及水产学科所有分支的专门渔业学校[1]ꎮ同时期ꎬ许多欧洲国家也开始设立类似渔业学校的教育机构ꎬ不过其课程更多的是关注航海知识ꎮ1919年ꎬ美国华盛顿大学设立渔业学院ꎬ其课程则更多的是从消费的角度关注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2]ꎮ相比之下ꎬ近代中国的水产教育并不落后ꎬ以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为代表的一批沿海水产教育机构陆续创办ꎬ并最终形成了目前各沿海省份基本都有海洋大学的格局ꎮ伴随水产教育的发展ꎬ对于水产教育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展开ꎮ清末沈同芳所著«中国渔业历史»就记述了日本设立水产学校㊁教授养殖技术的历史[3]序言ꎬ其后的诸多渔业史专著也有专章涉及对渔业教育问题的研究[4]ꎮ中国最初的水产教育主要是向日本学习ꎬ任教老师多为赴日留学生ꎬ学科设置也基本参考日本[5]ꎮ在人才与课程引进的基础上ꎬ中国近代学校水产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技术型人才过渡到专业型人才ꎬ实行多层次㊁多样化的学制ꎬ课程设置逐步细化且渐成系统ꎬ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渐提升[6]ꎮ不过ꎬ由于渔业教育基础薄弱㊁渔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㊁实业发展无法有效推动渔业教育㊁渔业教育外部环境恶劣等多种原因ꎬ近代中国海洋渔业教育发展相对比较缓慢[7]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ꎬ中国的水产教育为水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ꎮ20世纪末ꎬ为适应海洋产业发展㊁高等渔业教育发展和现代海洋社会建设的需要ꎬ我国的渔业高校普遍更名为海洋大学ꎬ由单一学科的渔业大学转变为综合性的海洋大学[8]ꎮ总体而言ꎬ在目前海洋教育相关研究中ꎬ对于水产学校发展历史的关注尚显不够ꎮ作为中国南方的第一所水产学校ꎬ江苏省立651水产学校的创办和发展非常曲折ꎬ自创办起就获得各方关注[学校正式名称为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ꎬ在政府公文中也以此为准ꎮ不过ꎬ由于该校位于吴淞ꎬ因此人们也称之为吴淞水产学校(时吴淞属于江苏ꎬ1927年上海特别市才成立)ꎮ该提法多见于新闻报刊当中ꎬ当时上海影响较大的«申报»则存在两者混用的情况]ꎮ留日归国学员在该校的创办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ꎬ早期学校课程设置也是向日本看齐[9]ꎮ该校的办学起点很高ꎬ是一所甲种实业学校ꎬ意在培养高级渔业和航海人才ꎮ20世纪30年代遭到炮火摧毁后ꎬ该校的部分教学工作在浙江㊁福建等多个兄弟水产学校借地展开ꎮ1937年ꎬ学校内迁四川异地办学ꎬ水产教育受到严重打击ꎮ抗战胜利后ꎬ其复校地点历经辗转ꎬ教学水平也处于恢复阶段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ꎬ在产业与政策的支持下ꎬ学校于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独立建制的本科水产教育高等学府ꎬ后经一路发展ꎬ最终成为今天的上海海洋大学ꎮ可以说ꎬ该校是近代中国水产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ꎮ作为培养了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众多优秀海事人才的摇篮之一ꎬ对该校在上海期间的办学与发展进行研究ꎬ对于中国海洋渔业教育的发展和海洋文化教育的传承有一定的历史与现实意义ꎮ㊀㊀一、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创办与发展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从构想变为现实ꎬ再到形成完整的学制㊁规模ꎬ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ꎬ即初创时期与发展时期ꎮ(一)初创时期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㊁教育家张謇是我国水产教育最早的创议者ꎮ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十ꎬ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周馥在上呈朝廷的奏章中陈述了时任翰林院修撰张謇对于创办水产学校的设想ꎬ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各渔业管理机构均设渔业学校一所ꎬ用于讲授 捕鱼器具及饲蓄鱼子㊁腌鱼㊁冰鱼㊁晒鲞诸法ꎬ陈列七省及各国船艇网罟制作诸品ꎬ以求改良精进 ꎻ二是渔业学校办学经费由各省补助ꎬ而总公司的 水产㊁商船两学校ꎬ既为七省公共ꎬ应合七省担承 [10]ꎮ光绪三十二年五月ꎬ江南吴淞炮台湾工程局及余地300亩被周馥划拨给渔业公司及复旦公学使用ꎻ随后ꎬ张謇委派驻吴淞经理委员将其改造为水产学校[11]ꎮ同年六月ꎬ张謇会同渔业总董前往吴淞视察ꎬ筹备开办水产学校[12]ꎮ因上一年刚刚 废科举ꎬ兴新学 ꎬ张謇为创办水产学校储备人才计ꎬ遂助张镠(公镠)㊁李士襄(东芗)㊁曹文渊(悟深)㊁胡璩泰(乐青)等赴日本学习水产[13]ꎮ然水产学校的创办几经周折ꎬ直至宣统二年(1910)吴淞炮台湾工程局营地才被划拨给水产学校作为校址[14]ꎮ辛亥革命后ꎬ水产学校的创办被主掌江苏省教育的黄炎培列入五年教育计划ꎮ1912年6月19日ꎬ经江苏省临时议会通过的第690号训令任命张镠为水产学校筹办员ꎬ然月筹办经费仅有50元ꎮ此外ꎬ由于水产学校校址没有适合的场所用于渔捞实习船只的停靠ꎬ还需要和复旦公学校址进行互换[15]ꎮ同年11月26日ꎬ张镠借得江苏省教育会三层楼作为教室ꎮ同年12月6日ꎬ张镠被江苏都督程德全正式委任为校长ꎮ至此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才从设想终于变为现实ꎮ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坐落在上海吴淞炮台湾ꎬ原为复旦公学校址ꎮ其地地处淞沪铁路终点ꎬ左挹长江ꎬ右濒黄浦ꎬ前临东海ꎬ 出海二十里ꎬ即为吾国唯一之大渔场 ꎬ水产教育环境非常优越[16]ꎮ1913年1月16日ꎬ该校预科第一学期开始ꎬ不过暂时在上海老西门赁屋授课ꎮ与此同时ꎬ该校的校区建设也拉开序幕ꎮ同年3月16日ꎬ位于吴淞炮台湾的第一期校舍建筑工程开标ꎬ拟修建教室楼房15幢㊁平房6间ꎬ宿舍楼房21幢ꎬ食堂平房8间ꎬ校役等室平房8间ꎮ同年8月27日ꎬ因江苏省教育会楼房倾毁ꎬ学校暂借求志书院校舍半年ꎮ同年12月2日ꎬ学校第一期校舍建成ꎬ除招标工程外ꎬ还添建小屋7间㊁厕所3处ꎮ1914年1月13日ꎬ学校学生由上海老西门迁入吴淞炮台湾校址ꎬ但仍暂借渔业公司房屋为教职工宿舍ꎮ同年7月19日ꎬ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ꎬ学校第二期校舍建筑工程开标ꎬ拟修建平房试验室22间㊁实习工场8间㊁调理室2间㊁原动室2间以及大门1座㊁小屋7间㊁坑厕1所ꎮ1915年1月28日ꎬ第二期校舍建筑落成ꎬ其中除原动室因机器未到暂缓修建外ꎬ另增建小屋2间ꎮ至此ꎬ学校751的办学基础设施基本成型ꎮ伴随学校校园建设的是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专业设置的成型ꎮ1912年12月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先后录取学生68名ꎮ1914年1月4日ꎬ第二届预科录取42名ꎬ又录取一年级插班生1名ꎮ同年7月12日ꎬ学校举行第三届预科入学考试ꎬ先后招生3次ꎬ共录取学生34名ꎮ至此ꎬ学校在校学生有3届ꎬ人数接近150人ꎮ在专业建设方面ꎬ1914年8月7日ꎬ学校任用曹文渊为制造科主任ꎻ1915年1月1日ꎬ李东芗(字士襄)被任命为渔捞科主任ꎮ1915年3月ꎬ该校有教员㊁职员各18人ꎻ学校生源除福建和安徽各有1名外ꎬ其余均为江浙籍[17]ꎮ(二)发展时期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成立后ꎬ发展势头可谓良好ꎮ1916年8月21日ꎬ学校委托昌祥机器厂建造的实习船 淞航号 拿到轮船执照ꎬ遂用于往来江浙沿海调查渔场[18]ꎮ1920年ꎬ在实际考察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上ꎬ学校添设水产(贝扣)职工科ꎬ学制一年ꎬ招生20名ꎮ该科录取的学生须有保证人出具保证书ꎬ但不收学费和膳宿费[19]ꎮ1921年ꎬ随着陈椿寿和陈谋琅从日本水产讲习所学习养殖毕业归来(两人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ꎬ1917年被派往日本学习)ꎬ该校增设了养殖科[20]ꎬ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水产养殖科ꎮ同年ꎬ学校又增设编网职工科ꎮ1924年5月ꎬ学校附设养殖试验场于昆山ꎬ用于水产养殖试验和研究[16]ꎮ同年8月ꎬ学校增设航海专修科ꎬ开始涉足高等专科教育ꎬ并聘任上海招商总局船员养成所所长杨洪麟为主任[21]ꎮ1925年ꎬ学校增设远洋渔业专修科[22]ꎮ至此ꎬ学校拥有渔捞㊁制造㊁养殖㊁远洋渔业㊁航海5科ꎮ1926年8月ꎬ学校新聘请秦衡江担任教务主任兼数学教员ꎬ陈同白担任制造科主任兼制造教员ꎬ罗聘卿担任工场主任兼制造教员ꎬ陈椿寿(字祝年)担任养殖场主任ꎻ同时ꎬ学校还聘请了不少人才担任新教员ꎬ如聘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硕士徐祥标担任物理教员兼机械教员[23]ꎮ至此ꎬ该校无论是专业还是师资都达到鼎盛时期ꎮ1927年ꎬ由于学制变更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遂隶属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ꎬ归高等教育处管辖ꎬ改为正式专门学校 ꎮ1928年ꎬ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ꎮ同年ꎬ远洋渔业与航海两专科合并为渔航专科ꎮ之后ꎬ随着大学区制的废除ꎬ该校恢复旧名ꎬ仍称江苏省立水产学校ꎬ并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管辖ꎮ经过几次变动ꎬ尽管学校的级别得到提升ꎬ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则有所萎缩ꎮ随着渔航专科被取消ꎬ学校常年经费额被定为4万元[24]ꎮ1928 1930年ꎬ学校常年经费分别为43709元㊁42094元和42654元ꎻ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90人㊁100人和101人ꎻ教员人数分别为17人㊁15人和16人[25]ꎮ从在校师生人数来看ꎬ其办学规模要低于办学初期ꎮ1932年发生的 一 二八事变 ꎬ使得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除昆山养殖场外ꎬ位于吴淞的校舍及各种设备仪器被日军几乎破坏殆尽[26]ꎮ经过师生努力恢复ꎬ1933年学校渔捞和制造两科得以继续开办[16]ꎮ至此ꎬ学校共有6个班ꎬ每年级渔捞科和制造科各有1个班级ꎬ学生人数总计为94人ꎬ教职员26人ꎬ常年经费约39900元[27]ꎮ1934年ꎬ向绍轩和孙洁黄两人视察该校时发现学校养殖科已停招多年ꎬ而制造科学习人数也不多ꎮ出于节约经费的考虑ꎬ两人建议学校在恢复养殖科的同时ꎬ与制造科一起改为隔年招生[27]ꎮ这一建议在第二年开始实施ꎮ1935年督学唐道海视察学校后即指出渔捞科是常年招生ꎬ制造科和养殖科为隔年招生[28]ꎮ这一年ꎬ学校总计有6个班ꎬ其中渔捞科3个班㊁制造科2个班㊁养殖科1个班ꎬ学生130人ꎬ全职教职员30人㊁兼职教员6人[28]ꎮ至此ꎬ学校办学规模大致恢复到办学初期ꎮ不过好景不长ꎬ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ꎬ学校校舍毁于战火ꎬ只得辗转内陆ꎬ在四川合川维续办学[29]ꎮ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ꎬ该校才摆脱困境得以继续发展ꎮ㊀㊀二、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办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为免费入学ꎬ但因学生个人原因退学的ꎬ则需要缴纳学费ꎬ标准为每月1.5元[30]ꎮ学校招生条件为 (甲)年龄在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者ꎻ(乙)品行端正身体健全者ꎻ(丙)高等小学毕业或与之有同等学力者 ꎬ招生考试科目为 国文㊁英语㊁数学㊁理科 [31]ꎮ从考851试科目可以看出ꎬ该校办学之初为一所甲种实业学校ꎮ被录取的考生还需要填写 入学愿书 (类似今天的入学志愿表)㊁ 履历书 (类似个人信息表ꎬ包括家庭信息和求学经历)㊁ 在学证书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承诺书)和 保证书 (学习担保人签字)ꎬ如中途休学则要填写 休学请愿书 [32]ꎮ学校的招生时间一般为每年7 8月份ꎬ不过有时会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ꎮ如1925年ꎬ由于 省教育预算关系 ꎬ遂告知各界该年7月份的招生暂缓ꎬ等到预算案解决后再招生[22]ꎮ此外ꎬ学校还根据学生人数的情况不定期招收插班生[33]ꎮ随着办学的成熟ꎬ除了正常招考外ꎬ学校还接受保送生ꎬ凡 旧制高等小学后ꎬ成绩列甲乙等者 ꎬ持 劝学所或县教育会证明连同毕业证书及本人相片等 即可免考入学[34]ꎮ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一学年分为三学期ꎬ其中8月1日至12月31日为第一学期ꎬ1月1日至3月31日为第二学期ꎬ4月1日至7月31日为第三学期[35]ꎮ根据学校的办学章程ꎬ学校的学习是由课堂的课程学习和校外的专业实习两部分组成ꎬ其中后者所占分量之高则体现了专门职业学校的特点ꎮ(一)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课程学习1912年创立之初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简章规定学校学制为四年ꎬ其中第一年为预科ꎬ之后三年为本科ꎮ预科阶段不分科教学ꎬ到本科阶段则分为渔捞㊁制造和养殖(暂缺)3科供学生选择学习ꎮ预科的课程包括修身㊁国文㊁外国语㊁地理㊁数学㊁理科㊁图画㊁体操8类108学时ꎬ其中外国语学习的是日语(见下页表1)ꎻ本科阶段分为渔捞科和制造科ꎬ除修身㊁国文㊁英语㊁地理㊁数学㊁物理㊁化学㊁生物学㊁图画㊁法制经济㊁簿记㊁水产通论㊁渔捞论㊁制造论等相一致外ꎬ其余课程均偏重所修专业[35]ꎮ1915年的学校学则中ꎬ预科阶段课程基本不变ꎬ但本科阶段的课程变化较大ꎬ其中生物学改为水产动植物学ꎬ法制经济改为渔业经济㊁渔业法规两门课程ꎬ英语改为外国语(增加了日语的学习比重)ꎮ1921年ꎬ学校又更定学则ꎬ增加养殖科并取消预科:第一年不分科ꎬ学习课程包括公民须知㊁数学㊁博物学和图画4门ꎻ第二年分渔捞㊁制造和养殖3科ꎬ所学课程各不相同ꎻ第四年渔捞科就第一㊁第二类选修一类ꎬ制造科就第三㊁第四类选修一类ꎬ养殖科则修第五类(见下页表2)ꎮ值得注意的是ꎬ在外国语学习中ꎬ英语已经替代日语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ꎮ这时的课程设置显然更为专业和广泛ꎬ学生已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修合适的课程[30]ꎮ1924年ꎬ经江苏省同意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废除学年制ꎬ试行选科制ꎬ其中预科每学期额定学分为30学分ꎬ须修满120学分㊁约两年方可毕业ꎻ本科每学期额定27学分ꎬ最高32学分㊁最低25学分ꎬ须修满162学分㊁约三年方可毕业ꎮ相比1921年ꎬ1924年的课程设置重新增加了预科课程ꎬ包括公民学㊁国文㊁英文㊁数学㊁史地㊁博物㊁理化㊁图画㊁水上运动9门课程ꎮ本科阶段的课程则由共同必修学分㊁分科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组成ꎬ分别为62学时㊁56学时和44学时ꎬ总计162学时ꎬ每年开设课程学时为54学时ꎮ其中ꎬ必修课程为国文㊁英语和水产通论ꎮ分科必修课程中ꎬ渔捞科为航用英语㊁水产动植物学㊁渔捞和实习ꎬ制造科为水产动植物学㊁有机化学㊁水产食用品制造法㊁水产农用品制造法㊁水产工用品制造法㊁水产药用品制造法㊁水产装饰品制造法㊁食盐采制法和实习ꎬ养殖科为有机化学㊁水产动植物学㊁淡水养殖学㊁咸水养殖学㊁养殖土木鱼类动植物实习㊁土木实习㊁养殖实习ꎮ本科各科选修课程有6类88门ꎬ学生可根据需要选修一类为主ꎬ并酌情选修其他各类中的课程[36]ꎮ1928年ꎬ学校各项教学的时间占比分别为:应用课程40.4%㊁专门课程33.2%㊁实习课程26.4%[16]ꎮ1934年ꎬ学校编订的制造科课程有39门(其中实习课程12门)[37]㊁渔捞科课程有34门(其中实习课程11门)[38]ꎮ(二)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专业实习除正常课堂学习外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还安排了专门的实习课程ꎮ1912年学校简章规定ꎬ本科阶段渔捞科和制造科第二学年开始实习ꎬ每周要达到8小时以上ꎬ第三学年每周实习时间则要占到总课时量的2/3[35]ꎮ1921年的学则中规定ꎬ学校在第二㊁三学年针对不同专业分别安排5周和10周的渔捞㊁制造和养殖实习ꎻ其中渔捞实习在第二学年为连续渔捞实习ꎬ第三学年则为连续渔捞航海实习[30]ꎮ1924年学校实行学分制后ꎬ951本科阶段渔捞科第一至第三学年每周实习分别为2节㊁8节和14节ꎬ制造科第二㊁三学年每周实习分别为8节和18节ꎮ养殖科的实习较为复杂ꎬ有3种实习课程:动植物实习ꎬ自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ꎬ每周2节ꎬ第三学年增加为每周4节ꎻ土木实习ꎬ仅开设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ꎬ每周4节ꎻ养殖实习ꎬ自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始ꎬ每周4节ꎬ第二学期增加到6节ꎬ直至第三学年结束ꎮ此外ꎬ在选修课程中ꎬ包括细菌学㊁分析化学㊁应用分析㊁制图学等13门均有实习安排[36]ꎮ㊀表11915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预科课程[31]科㊀目㊀学㊀期第一学期时数第二学期时数第三学期时数修身实践道德之要旨1实践道德之要旨1实践道德之要旨1国文记事文6记事文6记事文5外国语日文㊁日语7日文㊁日语7日文㊁日语5地理世界地理2本国地理2人生地理2数学算术㊁代数㊁几何8算术㊁代数㊁几何8代数㊁几何8理科无机化学㊁动物学7无机化学㊁植物学7无机化学㊁物理大意㊁矿物学10图画自在画2自在画2用器画2体操柔软操3柔软操3器械操3合计363636㊀表21921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第四学年分类课程表[30]科㊀目㊀分㊀类第一类时数第二类时数第三类时数第四类时数第五类时数英文66666水产经济22222簿记学22222数学立体几何球面三角6高等数学6高等数学6航海学天测星座12海洋学33运用术帆船信号海图3造船学渔船大意2造船船图8物理学应用力学热学4应用力学热学4机械学原动机机械图8原动机水产制造机8应用物理简单机械6制图用器图机械图8化学分析12分析12细菌学腐败菌6鱼类病原因6 061续㊀表科㊀目㊀分㊀类第一类时数第二类时数第三类时数第四类时数第五类时数气象学气象学大意2气象学大意2发生学3合计3636363636㊀㊀按:由于第二类多了8课时ꎬ第三类少了8课时ꎬ故疑 制图 之 用器图机械图 课程应在第三类ꎮ㊀㊀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学生实习分为共同实习和专业实习ꎮ共同实习指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完成的实习内容ꎬ如水产生物实习是对各种鱼类的解剖和标本制作ꎻ气象实习是学习使用各种气象仪器ꎬ就观测数据预测天气变化及提出应对方法ꎮ专业实习则按不同专业分别进行ꎬ其中渔捞科实习包括操艇实习㊁操船实习㊁航海实习㊁测天实习㊁渔具实习㊁网渔业实习㊁钓渔业实习和远洋渔业实习8种ꎬ制造科实习包括化学实习㊁鱼类干制实习㊁鱼类盐藏实习㊁罐食制造实习㊁贝扣制造实习㊁制盐实习㊁皮革制造实习㊁鱼油制造实习和鱼胶制造实习9种[16]ꎮ共同实习一般在学校试验室进行ꎬ而专业实习则需要更大的场地和设备ꎬ如渔捞科的实习需要大型船只和渔具工场ꎬ实习地点基本在海上ꎮ截至1926年ꎬ学校历届学生水产调查的区域北至大连㊁天津ꎬ南达厦门㊁汕头等地ꎬ国外实习区域则主要在朝鲜与日本沿海[39]ꎮ其中ꎬ1926年毕业生张君丰曾驾驶海利渔轮局的 海光 同利 两艘操网船至朝鲜附近捕鱼ꎬ毕业生张君一曾驾驶 集美二 渔轮至基隆海域捕鱼[40]ꎻ1928年ꎬ学校远洋渔业科三年级学生曾搭乘拖网渔轮和手操网渔轮赴东海和黄海实习ꎬ航海科学生则在上海和汉口之间的长江航线及上海至天津的近海航线实习[41]ꎮ制造科和养殖科的实习则在学校下属的制造工场和养殖场进行[28]ꎮ此外ꎬ1922年学校还在嵊山设立实习场所ꎬ供制造科实习使用[42]ꎮ为了保障学生的正常实习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购买了大量的仪器和试验设备ꎮ据1934年编订的设备概要统计ꎬ学校拥有机械56种ꎬ价值47030元ꎻ仪器标本模型479种ꎬ价值35519.1元ꎻ药品34种ꎬ价值4687元ꎻ工具及用具130种ꎬ价值27103.6元ꎮ此外ꎬ学校还拥有蒸汽机关拖网渔轮1艘㊁柴油机关拖网渔轮1艘㊁柴油机关手操网渔轮1对㊁旧式帆船2艘㊁端艇4艘ꎬ用于捕捞科实习使用ꎻ拥有罐头工场㊁贝扣工场㊁制盐工场㊁制胶工场㊁干制盐藏工场等各类场所16处ꎬ占地29.5亩ꎬ用于制造科实习使用:以上所有设备的总价值达562169.7元[37]ꎮ除在本校实习外ꎬ学校还经常与商轮公司和渔业公司等合作ꎬ直接派学生到对方那里实习ꎮ如1925年7月ꎬ学校第一届航海科二年级学生分乘肇兴㊁中华㊁元一㊁福昌㊁美顺等公司商轮实习[40]ꎻ1928年ꎬ学校航海专修科二年级学生被送往招商局实习[41]ꎮ1932年4月ꎬ因战争破坏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制造科的实习转到位于定海的浙江水产学校开展[43]ꎮ㊀㊀三、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成就与影响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办学成就和社会影响是有目共睹的ꎬ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ꎮ(一)培养海洋专业人才作为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水产学校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是近代中国水产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ꎮ自1912年该校创办以来ꎬ到1937年因战争原因西迁四川合川为止ꎬ学校总共招收了23届学生ꎬ毕业479人ꎬ其中大部分成为水产㊁食品㊁航运界的骨干[44]ꎮ1917年ꎬ该校第一届学生毕业ꎬ其中渔捞科11人㊁制造科14人ꎬ时任校长张镠便寄语毕业生: 此后列身社会ꎬ其于水产事业ꎬ当以热心做去ꎬ不可以畏难而中止ꎬ不可委琐而不为ꎬ须当努力经营ꎬ挽回已失之权利ꎬ扩张将来之基础ꎬ则渔业前涂庶有裨益ꎮ [45]回顾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史ꎬ该校在办学初期曾一度遇到各种困难ꎮ师资匮乏ꎬ养殖科直到161本校外派留学人员归国后才得以创办ꎻ大量课程因师资原因或无法开设ꎬ或开设后效果不佳ꎮ不仅如此ꎬ教职员的频繁离职也严重影响了日常教学ꎮ仅1916年8月至1917年6月这近一年间ꎬ学校离职教职员即有9位ꎬ其空缺职位则或由本校毕业生充任ꎬ或由其他老师兼任[46]ꎮ1924年的 省教育会议ꎬ公认本校毫无成绩 [47]ꎮ学校师资欠缺所带来的课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ꎮ如1925年ꎬ交通部就因该校课程年限等问题拒绝给该校航海专修科㊁远洋渔业专修科和渔捞本科学生颁发驾船执照[48]ꎮ此外ꎬ经费不足也是影响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因素ꎮ如1928年ꎬ时任校长侯朝海就因政府拖欠办学经费而主动离职ꎮ不过总体来看ꎬ该校办学初期的师资多为留日归国生ꎬ之后多由本校培养的毕业生补充ꎬ后期学校教师则大部分系对外招聘而来ꎬ教员整体质量的上升还是有目共睹的[23]ꎮ根据1926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调查ꎬ该校历届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与水产相关的工作ꎬ其中:任职于14个渔业相关部门的有26人ꎻ任职于22艘各类商船公司商船的有43人ꎬ遍及营口㊁大连㊁上海㊁福州等地ꎻ任职于6所水产学校的有60人ꎬ其中留本校任教的多达31人ꎬ任职于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的有15人ꎻ任职于10家水产公司或工场的有17人ꎻ此外ꎬ从事20项各类水产研究工作的有63人[49]ꎮ该校早期培养的毕业生大多都成为中国水产教育行业的领军人物ꎬ如前文所述首届毕业生陈谋琅于1925年担任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校长ꎬ陈椿寿于1935年担任浙江省水产试验场的首任总技师ꎬ为浙江海洋渔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40][7]ꎮ又据时任校长冯立民的统计ꎬ截至1931年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毕业生总计263人ꎬ其中从事渔业的学生比例为16%ꎬ此外制造及养殖业13%㊁船务29%㊁水产教育12%㊁水产行政5%ꎬ余者升学7%㊁其他18%[16]ꎮ从中可见在各种商船公司就业的比例非常高ꎬ而这也符合当年张謇建议创办该校的初衷: 体弱者学水产ꎬ体壮者习驾驶ꎬ学成之后ꎬ即以渔轮为练习 ꎬ并以此来培养海军的后备人才[3]18ꎮ该校学生也的确是仿照海军的要求进行训练的ꎬ在校生的日常制服便全部采用海军式样[40]ꎮ而在1934年新修订的教材大纲中ꎬ更是安排了为期两学年的军事训练课程ꎬ包括测图㊁持枪㊁射击㊁手榴弹投掷等内容[38]ꎮ可以说ꎬ该校不仅培养了大批水产专业人才ꎬ也培养了不少海军航海专业人才ꎮ(二)推广水产科学技术作为近代首批水产专业学校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培养专业的水产人才ꎬ也有着推广现代水产科技㊁改良传统渔业技术㊁宣传水产事业的重要使命ꎮ为了便于学生实习ꎬ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在校内设有各种实习工场ꎮ在指导学生学习先进水产技术的同时ꎬ学校也将其实习产品对外出售ꎬ以获取办学经费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水产相关技术的推广ꎮ以制造科为例ꎬ由于抵制外货的影响ꎬ其出产的贝纽一直供不应求ꎮ为此ꎬ学校校友会在1919年决定 集合校友资本五千元组成水产制造股份有限公司ꎬ专制各种罐头食物㊁干鱼㊁盐鱼㊁贝纽等品以供社会所需要 [50]ꎮ在渔业捕捞方面ꎬ学校委派毕业生前往日本学习英国发明的新式轮船拖网作业方式ꎬ并于1926年在振新公司的一艘渔轮上进行试验ꎬ并拟推广到其他渔轮[40]ꎮ就水产养殖而言ꎬ1933年学校昆山养殖场拟定的渔业指导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应事业界之请求ꎬ代为计划养鱼事宜ꎻ实地协助附近各垦牧场等ꎬ进行养鱼工作ꎻ解答各方咨询之养鱼问题ꎮ [51]根据时任校长冯立民的规划ꎬ1934年学校推广渔业技术的各类活动有:发起成立中国水产学会ꎻ发起组织上海市渔会ꎻ指导罗门岛渔民改良张网㊁大捕网及流网渔业ꎻ指导葫芦岛渔民改良张网㊁大捕网渔业等23项[16]ꎮ依靠该校师生的共同努力ꎬ以上海为中心的东海渔业得以逐步走向现代ꎮ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结合中国实际捕捞情况ꎬ不求推广新式渔业ꎬ着重从改良传统渔具着手ꎬ进而改良传统的渔业捕捞方法[52]ꎮ学校昆山养殖场依据自身所进行的养殖试验ꎬ对一些传统的养鱼技术做出了修正和补充ꎮ1933年ꎬ学校昆山养殖场编著«养鱼浅说»及相关研究报告等ꎬ分发给各养殖户和学术机关ꎻ宣传选用优良鱼种的好处ꎬ并酌量赠送鱼种给各农场[51]ꎮ此外ꎬ该校261。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学者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学者](https://img.taocdn.com/s3/m/0e4e3450cf84b9d528ea7a77.png)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学者2014级历史学金锋2017年9月编目录一、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1、谭其骧———————————————————————————————————52、邹逸麟———————————————————————————————————53、张修桂———————————————————————————————————54、张晓虹———————————————————————————————————65、安介生———————————————————————————————————66、傅林祥———————————————————————————————————67、樊如森———————————————————————————————————68、葛剑雄———————————————————————————————————69、侯杨方———————————————————————————————————710、韩昭庆——————————————————————————————————711、李晓杰——————————————————————————————————712、满志敏——————————————————————————————————813、王建革——————————————————————————————————814、吴松弟——————————————————————————————————815、王振忠——————————————————————————————————816、朱海滨——————————————————————————————————917、张伟然——————————————————————————————————918、周振鹤——————————————————————————————————1019、段伟———————————————————————————————————1020、费杰———————————————————————————————————1021、路伟东——————————————————————————————————1022、姚大力——————————————————————————————————1123、杨伟兵——————————————————————————————————1124、杨煜达——————————————————————————————————1225、王文楚——————————————————————————————————12二、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1、史念海——————————————————————————————————122、马正林——————————————————————————————————123、朱士光——————————————————————————————————134、侯甬坚——————————————————————————————————135、张莉———————————————————————————————————136、崔建新——————————————————————————————————137、刘景纯——————————————————————————————————148、张力仁——————————————————————————————————149、高升荣——————————————————————————————————1410、王社教——————————————————————————————————1411、李令福——————————————————————————————————1512、史红帅——————————————————————————————————1513、肖爱玲——————————————————————————————————1514、萧正洪——————————————————————————————————1515、张萍———————————————————————————————————1616、周宏伟——————————————————————————————————16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1、侯仁之——————————————————————————————————162、李孝聪——————————————————————————————————173、韩光辉——————————————————————————————————174、于希贤——————————————————————————————————175、辛德勇——————————————————————————————————186、邓辉———————————————————————————————————187、韩茂莉——————————————————————————————————188、唐晓峰——————————————————————————————————189、阙维民——————————————————————————————————19四、武汉大学1、石泉———————————————————————————————————192、鲁西奇——————————————————————————————————193、徐少华——————————————————————————————————204、晏昌贵——————————————————————————————————205、毋有江——————————————————————————————————206、郑威———————————————————————————————————217、陈伟———————————————————————————————————21五、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1、蓝勇———————————————————————————————————212、杨光华——————————————————————————————————223、马强———————————————————————————————————224、朱圣钟——————————————————————————————————225、马剑———————————————————————————————————22六、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1、陈代光——————————————————————————————————232、郭声波——————————————————————————————————233、吴宏岐——————————————————————————————————234、王元林——————————————————————————————————245、陈伟明——————————————————————————————————24七、中山大学1、司徒尚纪—————————————————————————————————242、吴滔———————————————————————————————————253、曹小曙——————————————————————————————————25八、西北大学1、王成组——————————————————————————————————252、李健超——————————————————————————————————253、吕卓民——————————————————————————————————26九、浙江大学1、陈桥驿——————————————————————————————————262、范今朝——————————————————————————————————26十、华中师范大学1、龚胜生——————————————————————————————————272、张全明——————————————————————————————————27十一、上海交通大学1、曹树基——————————————————————————————————272、刘统———————————————————————————————————283、任玉雪——————————————————————————————————28十二、中国科学院1、黄盛璋——————————————————————————————————282、文焕然——————————————————————————————————293、钮仲勋——————————————————————————————————294、葛全胜——————————————————————————————————295、汪前进——————————————————————————————————296、顾朝林——————————————————————————————————30十三、其他大学1、方国瑜(云南大学)————————————————————————————302、何业恒(湖南师范大学)——————————————————————————303、尹钧科(北京社会科学院)—————————————————————————304、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315、胡阿祥(南京大学)————————————————————————————316、李勇先(四川大学)————————————————————————————317、陆韧(云南大学)—————————————————————————————328、冯季昌(辽宁大学)————————————————————————————329、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3210、靳润成(天津师范大学)——————————————————————————3211、韩宾娜(东北师范大学)——————————————————————————3312、孙冬虎(北京社会科学院)—————————————————————————3313、王尚义(太原师范学院)——————————————————————————3314、谢丽(华南农业大学)———————————————————————————3315、郑炳林(兰州大学)————————————————————————————3316、周长山(广西师范大学)——————————————————————————3417、陈隆文(郑州大学)————————————————————————————3418、毛双民(中国社科院)———————————————————————————3419、曾昭璇(华南师范大学)——————————————————————————3420、陈昌远(河南大学)————————————————————————————3421、施和金(南京师范大学)——————————————————————————3522、史为乐(中国社会科学院)—————————————————————————35十四、附录1、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人员名单——————————————————362、谭其骧先生指导过的研究生—————————————————————————373、侯仁之先生指导过的研究生—————————————————————————384、史念海先生指导过的研究生—————————————————————————40一、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1、谭其骧(1911.2.25-1992.8.28),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研究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d17f7a1eb91a37f1115cac.png)
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研究摘要:研究生作为未来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对其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学术规范教育应从其内容、性质、价值去研究,通过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进一步培育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建立起健康规范的学术环境。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体制一、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现状研究生作为未来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对其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下扩大学术交流、实现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开始有人重视并探讨学术规范问题。
2004年6月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使得学术规范在我国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有关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讨论也因此步入不少学者们的视野。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认为,近年来,尽管学术界和高校存在学术不端现象,有的还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但涉及违反或不遵守学术规范的多数研究生还是不懂学术规范,或者是对学术规范还不知道错在哪里,有的连基本的要求都不知道。
[1]有关人士无不忧虑地指出:“从近年来研究生的学术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生缺乏对学术规范的了解,缺少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不知道如何标注参考文献,因此,他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合理引用,什么是抄袭剽窃。
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掌握得很少,他们十分渴望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2]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使学术论文写作和道德规范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势在必行。
但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许多高校原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变得不合时宜,导致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处于尴尬境地,名存实亡。
同时,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社会教育越来越紧密地结合,社会上弥散的拜金主义、“官本位”思想也日渐蔓延到高校学术界,成为导致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的直接诱因。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HarvardFAS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HarvardFAS](https://img.taocdn.com/s3/m/af6637e6c1c708a1284a4434.png)
走进数字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1820年数据简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满志敏一,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包括的内容历史地理信息包罗万象,有自然的,如气候、地貌、灾害动植物等;也有人文的,如政区疆域、聚落、经济、人口、文化社会等。
但其中有一些是最基础的信息。
从有关地理内容的表达来看,无非有两个基础的因素,即空间位置和要素内容(当然要素中又可以延伸出许多相关的类型)。
但表达地理信息在地球表面位置的科学方法经纬度系统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中还没有这个系统和完善的概念,实际上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地理信息是通过另一个系统来表达空间位置的,即众所周知的地名点和区域(行政的或自然的),如某地发生水灾、某地有多少人口、某地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习俗,或某现象在某山某河之阳等等。
这个大部分以人文要素标记的地点和地区实际上起着与经纬度相似的作用,用以标记地理要素所属的空间位置。
因此这种用以标记其他地理信息的空间位置可以称为基础历史地理信息。
当然这个基础信息的局限和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相对性、名称随时间变化等等。
但这是一个事实,历史地理研究所依赖的历史文献信息就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历史地理意义重大,如果从信息角度来看,是把历史上传统的空间信息描述方法和内容,转移到以现代地理坐标为基础的现代地图上,大大方便了阅读和研究历史地理信息,提高了历史地理信息空间位置的准确性。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从基本目的上来看,是传承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要目的,也是把基础历史地理信息标定到现代空间位置基础上。
但CHGIS也提供了纸面历史地图所不具有的功能:1),历史地理信息的连续变化,CHGIS数据不是描述一个或多个时间截面的空间信息,而是描述这些信息在时间上的连续变化。
2),空间信息分布与文字属性信息的有机结合。
从具体内容来看,CHGIS的基本功能是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基础历史地理信息,但同时CHGIS数据也应当承担普通历史地图的功能。
论蜀道古地图研究现状及拓展
![论蜀道古地图研究现状及拓展](https://img.taocdn.com/s3/m/3717d1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7.png)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20年12月总第192期第6期Serial No. 192,No. 6Dec. 2020巴蜀文史论蜀道占地图研究现状及拓展**收稿日期:2020 -07 -12*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蜀道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编号&16XJC770001) $作者介绍:李小燕(1978 -),女,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秦巴环境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博士;梁中效(1961 -),男,陕西理工大学教授;付恒阳(1975 -),男,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赵永翔(1981 -),男,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
李小燕梁中效付恒阳赵永翔(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要:蜀道古地图作为重要史料,始终是蜀道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蜀道古地图研究关注度不高、整理工 作落后、数字化及建库工作尚未开展等问题。
研究发现,基于机构之间通力合作,能够推动蜀道古地图整理工作高效开展;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可以提高蜀道古地图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借助学科融合,能够形成立体化蜀道古地图研究态势;同时,加强蜀道古地图研究,也利于蜀道古地图资源I 化和保护,深度挖掘其内涵和价值,推动蜀道研究共享化、国际化和蜀道申遗工作开展。
关键词:蜀道;古地图;数字化中图分类号:K992. 6文献标志码:A “左图右史”是古今学者梦寐以求的研读条件。
古地图作为特殊的地理信息载体,融科学与艺术、时间与空间为一体,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古地图并非一些看似简单的线条、符号、色彩和注记的拼缀,而是时人表述其所认知的政治空间、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是历史、经济、 文化、地理等学科的综合结晶,具有典型的学科整合 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和应用价值。
[1]但由于不少古地图在形式上与书本有别,保存比较困难,易散失毁损,因此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古地图的数量极少。
国外港口体系研究述评_王列辉
![国外港口体系研究述评_王列辉](https://img.taocdn.com/s3/m/4b93cd4bbe23482fb4da4c59.png)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2-0291-05国外港口体系研究述评①王 列 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国上海 200433)摘 要:随着港口在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港口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港口体系的演化发展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对国外从195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评价,以便国内研究者借鉴利用。
关键词:港口体系;港口竞争;国外文献述评中图分类号:U65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港口在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港口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国外的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国内学者引入。
李王鸣[1],徐永健等[2]都侧重于对西方港口与城市、港口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评述,而没有涉及港口体系的研究,本文就笔者所及,对国外港口体系的研究进行述评。
1 港口竞争研究对象的转变港口体系是由多个不同层次的体系所组成的。
1976年Robinson把港口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即港口内部体系(Intra-port system)、港口—腹地体系(Port-hinterland s ystem)、港口腹地—前地体系(Port hinterland-foreland system)、港口区域体系(Regional port s ystem)和整个港口体系(Total port s y stem)[3]。
港口体系的变动必然和相邻港口之间的竞争有关。
对港口竞争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传统的研究大多只关注陆向腹地(Hinterland),也就是每个港口服务的内陆区域,如Thomas注意到铁路线路的走向和布局对港口之间的竞争和腹地的归属会产生很大的影响[4]。
之后港口竞争的研究开始考虑到海向腹地(Foreland)的因素,也就是港口服务的海外区域。
美国地理学家Weigend 最早明确提出“海向腹地”的概念[5],1956年他引入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概念,对德国汉堡港进行了研究[6],1958年他进一步分析了影响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的因素。
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
![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19d6a52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7.png)
调查报告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于1974年7月间,组织了一次对江苏吴县、吴江、昆山三r县太湖以东和东太湖地区有关历史地理的调査访问和实地考察。
调查的略线是:上海f.现將这次调査的主要收获以及我们的一童看法,简要报告如下,「扎澄湖地区的水陆变迁车坊公社新近围垦澄湖西北部的前湾后“湾,在湖底发现了大批新石器时代直到宋代的文牝遗址。
这1发现说明了自宋以前「这车坊T用直I周庄i同里T吴江7洞庭东山苏州f上海。
由于时间短促,内容广泛,我 们这次调查只能算是初步踏勘,很多工作尚待今后继续进行。
里原是陆地。
湖底的古河道]中间也发现宋井,可见河道的形成在凿井之后,再后才沉没成湖。
澄湖在夏秋高水位时,湖中波浪对湖岸的冲击力很大,时值东南风强盛,故湖的西北岸每年至少崩坍一米多,多到二■三米。
当地—187'~a 十多岁的椅代记iU他幼时的湖岸、在今岸 、零昱以前)外ri*圧右。
这是近代湖面日渐 —罗的疥因* 不。
总说是澄湖成湖的唯一原因为在X Z ||;| I?, K 堤外约250米处湖底有韦大石块砌讽的约I •多亩宽广的一片古代建 弐遗址,俗称"I: '1,}彳'',凡舟行过此者大旱年可以目睹,川用篙触及。
这个遗址显然是同时下沉或械那没的;若系受波浪冲击而 返步册坍』I门:吋储保存得如此完整。
后来几入的刑低证明,太湖以东许多湖 活的成因都丄打卩制讯I同:即核心部分系在古 吒某一时期知刑|『定然下沉或淹没成湖,边绳琲分则系||门"JH i 代波浪侵蚀逐渐形成°至于古代的突然戒湖究竟是由于地体下沉还 是白于下游淤阳勿洪水所淹没而成,则尚有彳寺芒一步调:住用仲:。
文献资料中虽有一些关 代江南地I"地突然下沉成湖的记载,如谷湖、柘湖刪零*就是澄湖本身,也有唐天宝六年(747®:)山也聚陷落成湖的传说,故 乂慈沉郦(《尺八忠》卷20)。
《十王经》版本流传中转轮王形象转换的历史语境
![《十王经》版本流传中转轮王形象转换的历史语境](https://img.taocdn.com/s3/m/b06055da453610661fd9f432.png)
作者: 孙健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杨浦200433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5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十王经》;转轮王;形象转换;图像表述
摘要:摘要:敦煌所出土的五种十王经有关五道转轮王的图式的相对一致性,体现出国家信仰对十王信仰的干预,这种干预源自国家的宗教政策与国家宗教的复合性质。
五代至宋初十王图在敦煌遗书中形象形成,主要依托隋唐以来民间地狱观念的完善。
转轮王在南宋宁波佛画陆信忠《十王图》、容庚与郑振铎所藏明本《阎罗王经》、明景泰窦福玉刻本的《佛说出相地狱还报经》的构图变化,体现了转轮王形象变异背后的历史语境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1-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编辑出版了《历史地理研 究》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历史地理》集刊20辑(上海人 民出版社)。 •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前身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总 体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国内第一的地位,其骨干均为各分支学科的 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 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方面一 直处于学科前沿。近年来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人口地 理、移民史、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等人 文地理分支学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在2001年-2005年的近五 年期间,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出版专著30部,发表学 术论文500多篇。到目前为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已承担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他国家重 点项目11项,国家教委、上海市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一、简介
• 1、基本概况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 立于1999年6月,中心主任由葛剑雄教授担任,副主任为满志敏教授。 现任所长为吴松弟教授,副所长为安介生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 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史 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教授创办的复旦大 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研究 室基础上建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首批确定为硕士、博士 学位授予点。198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目前该中心有 三个牌子,分别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国家哲学社会 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7、研究领域 • 根据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学科队伍的研究能力,历史 地理研究创新基地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1)继续从事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研制。(2)长江三 角洲历史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对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持续发 展作历史性的总结和探索。(3)继续中国人口史和历史人口 地理研究。(4)在气候宏观变迁、自然灾害与社会响应的基 础上,开展人地关系变迁的综合研究。(5)建立完整的中国 历史政治地理学科。(6)历史经济地理以港口与腹地研究为 主。(7)继续进行区域历史文化地理,语言、宗教与文化关 系等方面的研究。(8)在传统的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基础上, 加强边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变迁的研究。(9)民间 文献研究。(10)《清史·地理志/人口志》、《中华大典·历史 地理典》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编纂任务。
• 目前研究中心下设有四个专业委员会,其为:环境变迁专业委员会 邹 逸麟教授;边疆史地专业委员会 周振鹤教授;历史人口专业委员会 葛剑雄教授 ;历史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满志敏教授。历史地理研究中 心,现有研究人员27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9名,讲师4名,其 他研究人员1人,26人具有博士学位。另有图书资料丰富的资料室及 设备一流的电脑室。 • 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国内专业人员最齐备、设备条 件最好、研究领域最广、成果最丰硕、培养人才最多的历史地理研究 与教学机构。 • 2、主要职能 •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要职能是从事历史地理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科 研项目的研究及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本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 成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成为国内 第一,国际领先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具备研究、信息、咨询、高业绩 •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继承了历史地理研究所的优良学术传统, 崇尚严谨扎实的学风。为配合研究生的培养,到目前为止, 中心开设了硕士专业基础课4门,专业课10门,选修课17门; 博士基础专业课11门,选修课12门。在1983年培养出全国 首批2名文科博士之后,截止至2005年,已培养研究生123 名,其中博士57名,硕士66名。现在校研究生85名,其中 博士生37名,硕士生48名。1996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至 今已有6名博士后工作人员出站工作,仍在站内工作者6名。 同时,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现已完 成及正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8项,其他国家重点项目11项,国家教委、上海市 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至2005年,中心的研究人员已出 版专著140多部.
• 5、研究方向 • 历史人文地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疆域政区的形 成和变迁;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等经济要素的地 理配置和变迁;区域经济的开发;人口的增殖、分布和迁徙; 语言、宗教、风俗、艺术等文化要素在地域上的差异和演变等。 重视人地关系的研究,将人文与自然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以探求其演变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历史经 验及指导性意见。 • 历史自然地理 主要研究历史时期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以及促成此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 系。其中着重研究河流、湖泊的历史演化过程:海岸线的伸缩 变化;沙漠的推移变动:气候的冷暖交替趋势以及动植物分布 区的变化等等。注重人为因素在环境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与消极 因素,注重总结自然环境演变的规律,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提 供历史依据。
• 3、运作模式 •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校长聘任,并与 校长签订责任权利明确的合同书,对中心的建设目标和日常 管理负责。与此同时,成立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心的决策、 评估和谘询机构。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仍由7人组成,本校有邹 逸麟教授、葛剑雄教授,其余五人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 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杨国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北京大 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唐晓峰教授、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 心主任郭声波教授。学术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并保持经常 性通讯联系。主任每月召开教授会议,讨论决定中心的日常 工作。
• 边疆历史地理 主要研究历史时期中国边区(西北、北方、东北、西 南、海疆)领土的伸缩、政区设置的变化、民族的更迭与迁徙、人口 的消长、经济的开发、文化的演变以及内地与域外经济、文化的交 流融合等等。正确认识中国疆域与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及其意义。 • 6、建设目标 • 历史地理研究创新基地将依托传统优势,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达成 以下主要建设目标:成为国内第一、国际知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 心;建成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理论、规范和相应的标准;形成 创新的体制结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各分支的学科带头人为 核心,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稳定、门类齐全的高水平专业研究 队伍,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建 成以“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历史地理数字信息库和历史 地理资料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