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别都晋阳城初探_张文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

04-10作者简介:张文俊(1983—),男,山西繁峙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靳晓鹏(1981—),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学界对晋阳城建筑年代的考证有多文论著,如:马剑东的《晋阳城始建至少在2500年前》,《晋阳学刊》2003年第5期;张德一的

《晋阳城的创建时间及其都城周回》,《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王尚义的《太原建都已有四千四百七十年》,《光明日报》2003年9月16日,第2版

“九州周刊”;靳生禾的《古都晋阳刍议》,《太原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2010年7月第37卷第4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July ,2010Vol.37

No.4

北齐别都晋阳城初探

张文俊1,靳晓鹏

2

(1.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南京210093;2.山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晋阳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王朝建立不久,时有“桐叶封弟”之记载,时“唐国”出现,后又被

“晋国”的称号所取代。历经春秋、战国与秦汉王朝的历史演变,晋阳之独特地位逐渐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在北齐时期,晋阳城享有“别都”之美誉。这一尊贵地位的取得并非出于高氏家族对其的偏爱情感,而更多是由其地理环境、

历史生态和政治战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亦是其作为一条多元文化交融带所具魅力的展现。北齐别都晋阳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晋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

关键词:北齐;晋阳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中图分类号:K23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10)04-0080-04一、晋阳城历史沿革

晋阳城位于太原市西南郊古城营村、南城角村一带。晋阳城始建于何时?学界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一致看法①,但从最早对其文献记载看,史书《春秋·定公十三年》载,“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

叛”[1](P841),晋定公十三年是公元前497年。从这一史料推测,晋阳城至少存于公元前497年秋或之前。作为阐释《春秋》之作的《左传》也说到:“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于晋阳,午不从,赵猛怒杀午。秋范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

阳”

[2](P198)。可见,晋阳城确切的建筑年代在距今2504年之前。赵襄子派才臣董安于修建了晋阳城,

并凭借晋阳城独特的战略地位灭范氏、中行氏。此后,晋阳城一直由赵氏控制。公元前454年,智伯瑶氏打算消灭赵氏,他联合韩、魏,包围晋阳,引汾水

相攻。在危急时刻,

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城外,说服韩、魏与赵联合,共同灭智氏,瓜分其领地。随后,赵

襄子建立赵国,

定都晋阳。秦灭赵以后,设置太原郡。西汉初,刘邦以太原郡21县为韩国,都晋阳。汉高祖十一年,刘恒被册封为代王,定都晋阳。汉武帝元鼎元年,废止诸侯国,恢复太原郡,属并州刺史部。东汉太原郡仍归并州刺史管治。曹魏时期,称太原国,西晋沿袭此制未变。在激烈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住中原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展开混战,

政权更迭频繁。晋阳处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带,

再加之,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其战略地位在当时显得更加重要。时有“谁占据了晋阳,

谁便可割据一方,以至称雄中原”

[3](P247)之说。由此可知,晋阳成了各族政权争夺角逐的中心。北

魏后期,

六镇起义爆发,尔朱荣占据晋阳,并于公元528年南下洛阳,以晋阳为依托,控制了北魏政权。公元532年,尔朱荣部将高欢发动兵变,入据晋阳,建立东魏,定都邺城,但高欢回镇晋阳,遥控东魏政权,后人将其时之晋阳城称为“霸府”。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仍都

08—

邺,但北齐历代皇帝多居于晋阳,称其为“别都”。后来,北周攻陷太原,北齐随之灭亡。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汹涌澎湃,纷纷揭竿而起。晋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占咸阳,建立大唐帝国。安史之乱期间,郭子仪、李光弼依托晋阳城的有利条件,阻止了史思明的进攻。五代汉乾祐四年(951年),刘昊在晋阳称帝,作为北汉都城。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晋阳城遭受历史性的创伤。至此,作为七朝古都的晋阳消失于烟雾弥漫之中。

二、晋阳历史地理之考察

(一)晋阳得名考证。想要探究晋阳之名的由来,首先有必要提及西周成王“桐叶封弟”之史话。据传,周成王和叔虞幼时在一块儿玩耍,有一天周成王摘了路边一桐叶,对叔虞说,封你驻守唐国,后来,经过史官和臣子的证实,认为君无戏言,把事情弄趣成真,划唐国为叔虞的封地。"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子燮父徙居晋水旁”,唐叔虞之子燮父后又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4](P1636)。《水经注·晋水》记载:“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5](P52)这是晋阳最早见于史籍的记载。结合这两句史料,可知,晋阳的得名主要是从其地理环境来的,晋水在当时对唐国的地理生态影响比较深刻或对唐有特殊的蕴含,故将唐国改为晋国。自此,世有“晋国”和“晋阳”之称谓。

(二)晋阳筑城地理生态之考察。晋阳筑城的地理因素,目前学界对此论者甚少,大多是依据以下史料:《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这些都是探讨晋阳城建立的确切年代及其形成原因的。笔者不陋,试图考察晋阳城建立之地理生态因素。晋阳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自古为河东—山西地区的中心,亦是高原的中央腹地。它始终处于中央的肩背位置,如果中央在中原或关中的话,则只隔一条黄河;中央在京蓟,则隔一座太行山。从其地理分布来看,它不仅是中央的缓冲地带,亦是中央的前哨岗,承担着拱卫京师安危的责任。山西北面为万里长城,西、南两面为天险黄河,东面为太行山,自古有“表里河山”之誉,周边仅有有限的几处关口或渡口可供进出;而境内各类地形发育充分,低山、丘陵、川谷、盆地,纵横交错,关隘林立,极宜隐蔽腾挪,又不失运动转输之便,是以极富战守回旋余地。可见,以晋阳为中心的山西形势,与敌则易守难攻,与我则可进可退。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其成为军事重镇的必然性。此外,晋阳处在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荟萃之地。晋阳北靠长城的这一独特优势,使其位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地带的区位优势更显凸现。在长期兼采不同文化之众长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多元性。居民既习尚中原汉文化的礼仪诗书,又具有游牧族的骑射尚武而骠悍善战。也就是说,晋阳的地域文化兼容并蓄,既有中原一般地区所不具有的某些游牧民族的思想文化特色及其优势,又有一般游牧地区所不具有的某些汉文化的思想优势及其特色。譬如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中出现的著名典型“魏绛和戎”;敢于向领主贵族特权挑战,晋国第一个铸刑鼎的人,又偏偏是肇筑晋阳城并从晋阳起家的赵简子;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向游牧族学习,进行军事改革,实行“胡服骑射”。[6](P15)

以上多种史料表明,作为多元文化生态交融带的古晋阳,其地理位置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性。古代晋阳金属矿藏亦很丰富,东周铸铜业已经高度发达,汉代炼铁工业相当普遍,北朝炼钢技术已臻成熟。史载,春秋战国间,赵襄子才臣董安于在晋阳构筑宫殿“皆以炼铜为柱质”,时人张孟谈对其评价说:“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墙之,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君曰:‘足矣,吾铜少若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安于之治晋阳,公宫之室,皆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也。’”[7](P103)由此可知,当时晋国铸铜业之兴盛。汉代于晋阳西南的大陵设“铁官”。北齐在晋阳设冶部局和泉部局,前者司冶炼,后者司铸币。此外,别都晋阳畿北又有大冶,畿东有原仇冶,铸造刀、枪等,进行军工生产。唐代太原铜镜、铁镜悉属贡品。及至宋代,太原铜器驰名海内外,当时被誉为“太原铜器名天下”[8](P5)。从中可以略窥晋阳金属矿藏及冶炼铸造业的繁荣。由以上所论,可知,晋阳城创建与修复的原因,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不仅仅是单从城市变迁和发展的角度来出发,而更多的是出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战略地位的独特性考虑的。再从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变迁来考虑,中国古代重要城市的建制首要考虑的是其政治和军事地位,然后才是其经济与文化的价值。晋阳城的建造,笔者认为应更多的归于其地理环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独特性及重要性。

三、北齐别都晋阳城历史生态之考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急剧动荡的混乱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