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11 鲁迅的翻译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面尽量地输入,一面尽量地消化,吸 收,可用的传下去,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 去里。所以,现在容忍‘多少的不顺’, 倒并不能算‘防守’,其实也还是一种 ‘进攻’。但这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 其中的一部分,将以‘不顺’而称为 ‘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 而被淘汰,被踢开。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 的批判。”
双标准的意义



一 对“信、达、雅” 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真谛所在“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这个 统一体,包括对构成原作一切要素的全面 忠实。” 二 解决了外国作品“归化”还是“洋气” 的问题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 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 算不得翻译。”
二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思想



第三时期(1927-1936) “为人生” “改良人生”
翻译作品都是“战斗的作品” 《艺术论》--普列汉诺夫 《毁灭》--法捷耶夫 《小彼得》--至尔· 妙伦 (匈牙利) 《死魂灵》(1935年,最后一部译作) --果戈理(俄国)



“与翻译为终始,毕生以之的了。”
鲁迅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



(四)反对“文言本位的翻译” J· K认为这样的翻译与严又陵、林纾、梁启超 等人的文章一样是文言本位的翻译,其价 值就在于可以作为标本陈列在博物馆, “可以使后来的人看一看:中国的末代士 大夫是多么可怜,他们是如何被新的社会 力量强迫着一步一步的抛弃自己的阵地, 逐渐的离开中世纪文言的正统,可是,又 死死的抓住了文言的残余,企图造成一种 新式的文言统治。但是,这种统治是始终 支持不住了,五四时期来了一个大暴动, 动摇了这个统治的基础,最近,又一个大 暴动开始了,目的是要完完全全的肃清这 个中世纪的毛坑。”


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 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 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 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 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 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 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 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的地方, 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自然 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 作‘跪在膝之上’,‘天河’要译作‘牛 奶路’的意思,乃是说,不仅不像吃茶淘 饭一样几口可以吃完,还必须费牙来嚼一 嚼。……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 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对于“很受了教育”的甲类读者 )
不顺的转化
鲁迅翻译活动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03-1919)日本留学阶段 翻译作品: 《月界旅行》--凡尔纳(法国) 《哀尘》--雨果 《斯巴达之魂》 《域外小说集》 翻译思想:“呼号、战斗”

“后来我看到一些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 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才明白了世界 上也有这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 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 而战斗。”
二 翻译各种作品




“如果读者长期不能获知外国的精神生活方 面的事,就会变成精神上的“聋”,最后 就会招致“哑” 导致“聋”和“哑”的原因: 五四时代的翻译界 “急于事功,竟没有译 出什么有价值的书籍来。” 有的人 “故意迁怒,至骂翻译者为媒婆。” “甘为泥土的作者和译者的奋斗,是已经到 了万不可缓的时候了,这就是竭力运输些切 实的精神的粮食,放在青年们的周围,一面将 那些聋哑的制造者送回黑洞和朱门里面 去。”

一 科学的文艺理论和革命的文学作品
“为什么而译” ——“我的回答是:为了我自己,和几个以 无产文学批评家自居的人,和一部分不图 ‘爽快’,不怕艰难,多少要明白一些这 理论的读者。” “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是直接为革命 服务的.”



“窃火”与“煮肉”

“于是我想,可供参考的这样的理论,是太 少了,所以大家有些胡涂。对于敌人,解 剖,咬嚼,现在是在所不免的,不过有一 本解剖学,有一本烹饪法,依法办理,则 构造味道,总还可以较为清楚,有味。人 往往以神话中的Prometheus比革命者,以 为窃火给人,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其博 大坚忍正相同。但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 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以为倘能味道较 好,庶几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 处,我也较不枉费了身躯 ……然而,我也 愿意于社会上有些用处,看客所见的结果 仍是火和光。”
鲁迅的翻译理论

一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与“移情、益 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双功能说
……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 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上田进 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所以他的译文,有 时就化一句为数句,很近于解释。我的意见却两 样的。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 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如果还是翻译,那 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 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 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

(二)坚持“新的语言是群众的语言——群众有 可能了解和运用的言语 ” (三)反对“欧化文艺”的翻译——即新式林琴 南主义。 “新近有一位金丁,……(翻译作品中)有许多 字眼:‘伴同着’,‘喧嚣’,‘隅角’,‘若 干人们’,‘起色’……都是根本不能够活的字 眼,这一句子的结构混乱到万分,不知他的主句 在什么地方。……这不是输入新的表现方法,而 是糟踏新的表现方法。” “不能帮助中国现代的白话文的发展,反而造成 一种非驴非马的骡子话,半文不白的新文言。”



第二时期(1920-1927)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 翻译作品: 文艺理论作品:《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 塔》--厨川白村 《文学与革命》--托洛茨基
俄国东欧和北欧的文学作品: 《小约翰》--望· 霭覃(荷兰) 《桃色的云》、《爱罗先珂童话集》 --爱罗先珂(俄国) 翻译思想:“转移性情,改造社会”
对“绝对的白话本位”原则的批 判


什么是“白话本位”原则? 答:“两个坚持”、“两个反对” (瞿秋 白提出) (一)坚持翻译时要用“绝对的白话文” “翻译的时候,应当用这种绝对的白话文: 一方面要和原文的意思完全相同(信), 另一方面又要使这些句子和字眼是中国人 嘴巴里可以说得出来的(顺),‘信’和 ‘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