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有何共通之处?

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有何共通之处?

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有何共通之处?越南和中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两国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使得两国有着许多共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越南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上的共同之处。

1. 文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是越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文字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的汉字在古代传入越南,直到今天,越南的书写体系仍然有许多与汉字有关的元素。

此外,汉字也是越南现代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越南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越南,儒家文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维稳以及教育领域,许多越南文人墨客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3. 饮食文化越南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越南的炒粉、米粉和馄饨等食品与中国的面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越南餐中的清汤、辣椒、豆角和柠檬等食材也均源于中国。

4. 传统音乐越南传统音乐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刻影响。

在越南古典音乐中,许多曲目和乐器都与中国相似,比如“皮黄”和各种古琴、笛子等。

此外,在越南音乐中也流传着许多唐诗词的曲目,这也是两国音乐的重要联系之一。

5. 传统戏剧越南传统戏剧不仅直接吸取了中国的影响,也吸收了中南半岛地区的传统戏剧文化。

越南的水上木偶戏和中国的皮影戏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用木偶和皮影表演故事并配以传统音乐等。

以上是越南和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的几个共同之处。

尽管两国在地理位置和政治制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它们所拥有的共通之处实际上反映了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特点和历史渊源。

希望越南和中国在未来的交流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也希望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能够与越南和中国一起共同发展和繁荣。

浅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越南是个神秘的国度,与中国山水相连,两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且关系及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越南再不断地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主要从语言,影视及其他方面等进行解析。

一、语言联系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绝大部分保持了汉语词的原意,如“人民”、“欢迎”、“伟大”“政府’、等等。

一些汉语同音同转到越语中成为字母拼写完全相同的单词,客观上这个越语词成为一个多义词。

例如,越语中的huong,这是从汉音借来的,但是不论从音还是义,它既是“烧香”的“香”,又是“香味”的“香”,还是“家乡”的“乡”;越语中的tai,也是从汉语词借来的,在越语中既是“才能”的“才”,又是“财产”的“财”,还是“材料”的“材”。

这种情况在越南语中很多,但是更多的还是一部分保留汉语词的原意,同时又加以引伸,或增加了其他的词义。

再如:越语中的trang,除了汉语词原义的“村庄”、“庄严、“妆饰”等意思外,又增加了“页码”、“平整(土地)”、“清理”等词义;越语中的can,借自汉语“干”、“肝”的音,在越语中除了汉语词的原义外,又增加了“干连”、“连接”、“劝止”等意思。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汉语借词,同原同词意有很大出入,甚至完全没有什么联系。

如“BoYTe(卫生部)”,是借用汉语“医剂部”的音;“VuBaoch1(新闻司)”是借用汉语“报志务”的音。

二、影视魅力中国制造的电视剧在越南很“火”,从《三国演义》到《武媚娘传奇》,《何以笙箫默》。

其中,《微微一笑很倾城》在越南的点击量最高。

我国的电视剧在越南不仅引起疯狂追看,他们还翻拍,如越南制造的《还珠格格》、《神雕侠侣》、《西游记》,《武媚娘传奇》,《花千骨》等纷纷现身网络。

如:《西游记》---越南版唐僧与中国版唐僧。

他们的造型和服装与中国原版《西游记》相比显得太过粗糙,但剧情却和原版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歌曲是《敢问路在何方》的童声越南语版,但中间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里面小悟空和群妖的一段街舞表演非常逗乐。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南的古典名著,如《金云翘传》,就源自中国。

此外,越南的文学、历史和哲学也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例如,越南的古代神话和传说,如《天柱神》、《山精水精》、《雍圣》等,都受到了中国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文学作品在越南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例如,越南最著名的古典叙事长诗《金云翘传》,就是根据中国清初问世的一部长篇弹词《再生缘》改编而成的。

除了上述提到的直接影响外,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思考方式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礼敬”等观念,以及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观念,都在越南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2. 文学形式的影响:中国文学的诸多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对越南文学产生了影响。

例如,越南的诗歌就深受中国近体诗的影响,而越南的小说则受到了中国章回小说的影响。

3. 文化交流的影响:历史上,越南曾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中国文学
对越南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越南的汉字书法、汉诗创作等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对越南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传播和文学体裁上,更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中越文化交流史论

中越文化交流史论

中越文化交流史论
中越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当时中国的商代文明与越南地区的红河文明有着一定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尤其是在汉唐时期。

汉唐时期,中国的统一和繁荣推动了中越文化交流的发展。

中国的文化向越南传播,使得越南接受了大量的汉族文化,例如汉字、儒学和佛教等。

同时,越南也向中国传播了一些越南的文化元素,如音乐、舞蹈和服饰等。

宋明时期,中越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时,中国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大部分航程都经过越南的领海,这促进了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这个时期,越南开始向中国引入更多的元素,如语言、音乐和戏剧等。

清朝时期,中越的文化交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下。

然而,这并没有完全阻止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些越南学者依旧前往中国留学,从而带回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20世纪以来,中越文化交流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历史因素的
影响。

中越两国都经历了共产主义革命和战争,这对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中越两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和艺术活动等形式,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总的来说,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越两国的文化,也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对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的探索

对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的探索

对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的探索作者:黄腾云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本文对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展开相关探索,包括汉字传入越南促进文学传播、儒家思想对越南文学的思想影响及推动越南文学发展进步,从三个方面深度剖析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越南文学;中国文化;文学作品引言:越南在历史当中有较长一段时间隶属中国藩属国,即使后期脱离中国,但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仍然难以摒弃国家的文学影响。

在对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探索期间,通过众多越南历史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文学传播、文学思想、文学发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从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是本文探索重心。

一、文字传入促进越南文学广泛传播越南是临近中国云南、广西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北宋时期以前隶属于中国的藩属国,在归于我国以前该国家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当地语言与中原地区差异较小。

从我国秦朝始皇帝征伐该地开始,部分中原族群开始转入越南地区生活,汉字的传入和汉语的使用,对越南文学的发展起到长期促进作用。

公元前203年,秦朝南海尉赵佗建立南越国,汉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更促进了当地人民汉化的发展趋势,而后赵佗更在南越国建立汉制郡县,让郡县内部人民学习中原地区的文字和文化。

在历史资料调查中发现,越南地区的人们曾使用过将近两千年的汉字,上至国家各级官员,下至地方百姓,都在广泛使用汉字进行交流。

从汉字传入越南地区对越南文学的影响角度来看,该地区古代较为著名的《大南实录》、《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大越史记全书》以及越南民间百姓广为熟知的《平吴大诰》、《南国山河》等文学作品都是用汉字书写而成的。

其中,《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和《大越史记全书》是越南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南国山河》在越南地区家喻户晓,被誉为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宣言”,除此之外更有许多由汉字记载的壮阔文章被收录到当代越南初中语文教材当中。

由此可见,汉字的引入对推动越南文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用汉字不仅能够提升越南文学作品的词汇内容、造句质量、传播范围,还可有效促进中越两国之间的交流联系[1]。

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

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

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
陶里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一、越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血缘关系据历史所载,中华民族的汉文化,自秦汉已远及越南。

越南华人学者、教育家、堤岸知用中学已故校长唐富言所撰校歌的开头就有“澜沧远爽,湄公之源。

越南文化,实始羸秦”之句。

到唐代,在河内设“安南都护府”,确定了当时越南的藩属性,中土释、儒、道学的输人,越南留学生连年负笈长安等地,汉文化可说已经普及于越南的思想学术界之中。

由元至清,中土的宋、明不贰之臣和遗老,大批流亡越南,又形成另一层次的汉文化南移。

明代遗老后代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子女,自称为“明乡人”,在四、五十年前,是相当普遍的事。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陶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33.06
【相关文献】
1.越南华文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J], 衣远
2.菲律宾华文学校的发展和现状探析 [J], 赖林冬;
3.旧枝绽新蕾——论新时期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 [J], 林明贤
4.马华文学资料电子版化发展现状研究——以“马华文学电子图书馆”与“《马华文学》网络版”为例 [J], 刘征
5.中山市“教体结合”模式下跆拳道课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为例 [J], 张珮琪; 朱伟聪; 林永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

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

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汉字的影响西汉未年,汉字开始传人越南,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

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

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

因此,当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是以汉文、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

12世纪,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

到公元13世纪,出现了越南文字。

它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

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双字,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

例如,越有语中的‘二’,音为“hai”,这种新字写作“台二”;越南语中“三”,音为“ba”,新字就写作“巴三’;越南语中的“手”,音为“tay”,这个音又同“西”字的音相近,因而新字就写作‘手西”,又如新字‘鸩”,读作“公’字音,意为孔雀,因为越南语中孔雀音为“cong”。

新字“圣”,读作“崖”,意为天上。

也有单表音不表“的。

例如,“一”字在越南语中读音为“mot”,新字写作“没’;“有”字在越南语中为“co”,新字写作“固”。

这就是喃字,用以区别儒字。

喃字同直接借用的汉语字词混合使用。

陈朝的阮诠第一次用喃字书写《祭鳄鱼文》。

此举得到陈朝皇帝的赏识,皇帝赐阮诠姓韩,称为韩诠。

从此,喃字得以逐步推广,喃字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现。

阮鹰是以撰写汉字诗文着称的。

他也着有喃字的《国音诗集》。

阅读喃字书籍,可以明显看出用喃字记录越南语的原则。

相当多的是根据汉越音对应的规律直接借用汉字,特别是文学、哲学等方面的词语;有的是借用与越南语同音的汉字,但字义不同:有的是借用汉字字形,但读音稍有不同,或者有汉字有上角加两撇,表示该字可能读音偏差或字义不同;有的用汉字再加部首偏旁,或将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原则上一部分指音,一部分指义,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组字方式。

越南新诗与中国唐诗

越南新诗与中国唐诗

越南新诗与中国唐诗
越南新诗与中国唐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越南新诗有许多可以追溯到唐诗的特点,也有一些可以追溯到更加晚期的文学流派。

越南新诗大多沿着唐朝所创立的诗歌格式,以四句双行的形式完成,可以看作是唐诗精神的贯穿。

它们突出表现出强烈的唐诗情怀,是现代诗歌的特征之一。

越南新诗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现实主义,作者描绘的诗歌情景充满了真实的生活,历史和文化信息,而唐诗有其神话色彩,以及人物的虚构性以及人物的精神气质的表现。

越南新诗与唐诗也有一些相同之处,都具有浪漫情怀和抒情性,有时候也都表达出思潮和主张。

越南新诗与中国唐诗有一些重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风格和语言上。

越南新诗特别注重现实地描述,强调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如战争、灾难等,以及在抗争中追求的理想。

它们用语言简练、活泼,但不失其凝练性。

中国唐诗则多显得抒情,灵动诗歌,描绘的是由几种经典的意象,情景和情绪组成的抽象意象世界。

越南文学的发展历程

越南文学的发展历程

越南文学的发展历程越南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初的阮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越南文学开始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阮朝时期,越南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

诗歌被广泛用于表达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

当时,越南文学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较大,大量的文学作品以汉字书写,并采用了中国的诗歌形式和格律。

然而,越南文学也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诗歌形式,如歌行和柳毛诗等。

随着越南独立的时代的到来,越南文学开始脱离中国文化的影响,开始追求本土化和民族特色。

19世纪末,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越南作家和文学人士,他们致力于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和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

他们运用现代的文学技巧和写作方式,将越南的社会问题、民族困境和人民命运融入文学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和诗歌等。

20世纪初,越南文学在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中,文学成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和呐喊民族独立的重要工具。

越南的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爱国主义、自由和正义的追求,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团结力量。

到了20世纪中叶和末期,越南文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越南文学开始审视社会制度和人民现状,在文学作品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主题。

同时,国际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也逐渐进入越南文学领域,使越南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现代性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越南文学面临着全球化和新的文化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和思潮的碰撞,越南作家们需要与之抗衡并寻找身份认同。

越南文学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创作领域和形式,涉及社交媒体、网络文学和数字出版等新型媒介。

总的来说,越南文学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

从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到追求本土化和民族特色,再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越南文学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创新,为越南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越南和中国之间文化冲击的例子

越南和中国之间文化冲击的例子

越南和中国之间文化冲击的例子越南和中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在历史上,越南曾受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冲击,这对越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出越南和中国之间文化冲击的十个例子。

1. 语言和文字:越南的语言和文字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越南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大部分源自汉语,越南人的名字也常常采用中国的姓氏。

此外,越南的文字曾经采用汉字,直到19世纪中叶才逐渐改用拉丁字母。

2. 宗教信仰:佛教在中国和越南都有深厚的传统。

越南的佛教起源于中国,受到了中国佛教的影响。

越南还传入了道教和儒教,这些宗教信仰对越南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饮食文化:越南的饮食文化中也有很多中国元素。

比如越南的春卷、炒面和火锅等菜肴,都受到了中国菜的影响。

同时,越南人也喜欢喝茶,茶文化也是源自中国。

4. 服饰和传统艺术:越南的传统服饰和传统艺术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越南传统的长衫和传统戏曲都有中国元素,这反映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

5. 建筑和城市规划:越南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越南的古代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格和特点,比如宫殿、寺庙和园林等。

6. 文学和文化传统:越南的文学和文化传统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越南的文人常常模仿中国的文学作品,学习中国的诗歌和散文写作技巧,这对越南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 礼仪和社会习俗:越南的礼仪和社会习俗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越南人在婚礼、葬礼和节日等方面有很多和中国相似的习俗,这反映了两国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8. 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也源自中国。

古代越南的学校和科举制度都是模仿中国的教育体制而建立的。

直到现在,越南的学校教育仍然受到中国的影响。

9. 传统医学和中药:越南的传统医学和中药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越南人常常使用中药治疗疾病,这些中药方子和治疗方法都是从中国传入的。

10. 艺术和手工艺品:越南的艺术和手工艺品中也有很多中国元素。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2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饮食文化的影响
无论在言语、文化以及风土、农业和海产上越南都与中国南方相近,尤其是在历史上中国南方人不断地迁居越南,越南也接纳了不少广东、云南和客家人的饮食传统,对中国饮食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对越南茶文化的影响。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很大。越南语把茶称为“trd或“che”(汉越语词,酷似广东话),从语言上就可以看出越南的茶文化受中国南方影响较深,再加上历史上广东人大量移居越南,也对中国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清明节。清明,越南语为“ThanhMinh”明显是一个来源于汉语的词汇(其发音很接近汉语的“清明”)。过节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同中国一样,主要是祭祖、扫墓。
(3)端午节。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最早也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线编织的吉祥符,大人们会饮雄黄酒,并在小孩身上涂雄黄酒驱虫。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越南文学《金云翅传》可谓是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影响的一个典型。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越南着名诗人阮攸(Nguy荟nDu)N南京游学。将我国余怀的《王翠翘传》及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携回本国,花了一年时间,改写为越南文学名着——长篇叙事诗“喃传”Ⅸ金云翘传)(Truy~n?K逾1),并搬上了越南舞台。该作品对越南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力可与中国文学史上的巨着《红楼梦》相当。
食品名称。越南有很多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小吃或小食品。像水饺(sJicao)、豆豉(矗u?sf)、酱油(sidgiu)、烧麦(xium、ai)馄饨面为(mi?v矗n?than)、油条(quifyi等,这些词语的发音与广东话几乎一模一样。“油条“相传是中国古时候的人们因为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英雄岳飞,民间的老百姓为了解心头之恨,就用面捏成秦桧其妻子的模样放进油锅里炸,然后把他们俩吃进肚子。后来“油条”逐渐成为一种小吃,而“油条”在广东话里是叫做“油炸鬼”,越语直接取最后一个字叫“quay”(越语发音为“鬼”)。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影响之深。

浅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1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 的影 响
在 文字 发 展 、 学 创 作 等 方 面 。 文
产 上 越 南 都 与 中 国 南 方 相 近 , 其 是 在 历 与 汉 语 “ ” 读 音 相 似 , 果 “ 尤 猫 的 结 卯年 ” 读 误 中 国文 化 对 越 南 文 学 的 影 响 主 要 体 现 史 上 中 国南 方 人 不 断 地 迁 居 越 南 , 南 也 成 “ 年 ” 另一 种 说 法 是 , 越 猫 ; 当时 越 南 尚没 有
上 的 巨著《 红楼 梦 》 当 。 相 用 的 十 二 生 肖 中只 有 1 生 肖 与 中 国 不 同 个 南没有“ ”只有“ ”那为什么 中 兔 , 猫 。
2 中国饮食文化对越南饮食文化的影 国的 “ ” 了越 南 变 成 “ ” 呢 ? 正 原 兔 到 猫 了 真
的阶 段 , 以及 系统 制作喃 字以表 意的 阶段 。 喃 区普 遍 使 用 , 当然 也 传 人 了越 南 , 南 古时 越 () 明节 。 明 , 南语 为 “ h n 2清 清 越 T ah n ” 其发 字还 对越南 诗体 “ 六八体 ” 创作产 生 了较 大 在 文 字 上 也 称 筷 子 为 “ ” 现 代越 南 语 称 Mi h 明显 是一 个 来 源于 汉语 的词 汇 ( 的 箸 , 影 响 , 八 体大 多 采用 的就 是 喃文 。 六 为 “ f ” 中 国不 仅 仅 向 越 南 传 出 了筷 子 , 音 很 接 近 汉 语 的 “ 明 ” 。 节 的 时 间 和 主 d a。 i 清 )过 时 至今 日, 南 文 字 虽然 用拉 丁 字 母 书 同 时 还 输 出 了 “ 子 文化 ” 越 南 人 拿 筷 子 要 内容 同 中 国一 样 , 要 是 祭 祖 、 墓 。 越 筷 , 主 扫 写 , 其 发音里 还保 留 着7%的汉越 音 词汇 。 的 手 指 、 法 与 中 国 人 基本 相 同 , 用 筷 子 但 0 用 使 ( ) 午 节 。 南 也 是 在 阴 历 五 月初 五 3端 越 的 禁 忌 也 与 中 国 人 大 致 一 样 。 动 用 筷 子 过 端 午 节 , 早 也 主 要 表 现 为 对 中 国爱 国 在 最 1 2 中 国文 学对越 南 文学 创作 的影 响 . 请用 xn ( i m6i, 与 中 国的 诗 人 屈原 的 缅 怀 。 们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吃 粽 )这 中 国人 引以 为 豪 的 古 典 文 学 四大 名 著 前一 般 会说 “ 他 各位 请 ” 样 。 一 子、 端午 驱虫 。 母 会给 孩 子 们 准 备很 多水 父 《 国 演 义 》 ( 浒 传 》 《 游 记 、 红 楼 。 三 、水 ( 、西 《

论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之四

论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之四

论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之四谢永新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9)002
【摘要】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思想和文学三个方面.在越南文学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中,这些影响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儒家文化以及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佛教、道教等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的影响,则贯穿了整个越南文学的创作进程.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客观地探寻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谢永新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论朝日两国汉语文学的不同特点——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之三 [J], 谢永新
2.论宗教文化对古代东方文学的影响--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之一 [J], 谢永新
3.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性进程的影响 [J], 徐肖南
4.当代东方玄幻文学与西方魔幻文学之比较研究——以《诛仙》和《哈利·波特》为例 [J], 黄琼瑶
5.朱熹文学思想对越南文学的影响 [J], 李未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南汉诗文化元素分析对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启示

越南汉诗文化元素分析对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启示

越南汉诗文化元素分析对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启示【摘要】越南汉诗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仿佛是中国文化的复刻和延伸,然而它所叙写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情志却都是代表着越南民族的心声。

越南汉诗的历史发展过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域外传播在各个阶段的影响力。

因此,有必要研究越南汉诗中呈现的各种文化元素,对当代中国文化域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越南汉诗;文化元素;文化传播;意象;典故19世纪以前的越南与中国有着同文关系,即使在越南丁朝至阮朝政治独立时期,汉字的应用范围也十分普遍,涉及到行政、教育、科举、学术著述和古典文学创作等方面。

尽管越南的文史学家在不断弱化汉文学对越南文化的影响,也不得不承认越南汉文学是越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越南汉诗是构成越南汉文学的主要成分。

一、越南汉诗概述越南汉诗的萌芽时期在10至12世纪。

13世纪以前的越南完全采用汉字,很多越南僧人由于佛学交流传播的需要具备很高的汉学修养,汉诗创作群体以越南僧人为主,如杜法顺禅师,前黎朝时受命接待北宋使节李觉,李觉吟诵水面上的两只鹅:“鹅鹅两鹅鹅,仰面向天涯。

”顺法师随即应对:“白毛铺绿水,红棹摆青波。

”法顺禅师娴熟运用唐骆宾王的《咏鹅》即景作出仿句,汉学功底令李觉叹服[2]。

这一时期的越南汉诗创作数量较少,以杜法顺、吴真流为代表,杨空路的《渔闲》是禅诗的代表作品,其中可见唐柳宗元《江雪》的影子。

佛教在越南受到很多王朝的重视,禅诗不只局限于僧侣,越南君主及臣工也有创作。

越南汉诗的发展及兴盛时期是13至17世纪。

上行而下效,越南历代君主对汉诗的喜爱及推广带动了越南儒士创作汉诗的风气,促进了越南汉诗的长足发展。

首先是北使诗文,由于中越两国交流频繁,两国使节酬答唱和的诗作成为这一时期汉诗的特殊形式。

如前黎朝吴真流《饯别曲送来使李觉》、陈艺宗有《送北史牛亮》、蒙元时越南使臣阮忠彦《介轩诗稿》。

其次是田园山水诗大量涌现,越南汉诗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及唐诗的影响,田园山水诗所反映的人生哲学往往映射出中国此类诗歌的影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文学的中西交融——以小说《素心》为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文学的中西交融——以小说《素心》为例

东南亚纵横Crossroads: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19-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文学的中西交融——以小说《素心》为例黄以亭景秀稳鮫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社会经历了中西文化的接触、碰撞和交融,这一特点同样反映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本文将宏观社会背景、文学发展概况与典型文学作品联系起来,通过对史料和文学文本的分析,探讨这一时期越南文学中西交融的特征。

关键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文学;中西文学交融;《素心》[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479(2019)02-0082-08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in Vietnamese Literature Text from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Taking the Novel of To Tam as An ExampleHuang Yiting,Jing XiuwenAbstract:From 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Vietnamese society had experienced the contact,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which was also reflected in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at time.The paper connects the macro social background,literature development and typical literary works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 Vietnamese literature during this perio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 istorical materials and literary texts.Key Words:The End of the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Vietnamese Literature;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the Novel of To Tam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南在西方殖民统治下呈现出半开放、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即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又保留了东方文化传统。

越南汉诗与中国禅.pdf

越南汉诗与中国禅.pdf

越南汉诗与中国禅孟昭毅越南同日本和朝鲜半岛诸国一样,曾使用汉字作为日常的书写工具,但较之日、朝、韩等国,它使用汉字的历史最久远。

从古代越南铭文和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观之,纪元前,汉文篆字即在越南出现。

①其实日本早在公元759年《万叶集》成书以前就已创制和使用“假名”,朝鲜也于1444年创立了“训民正音”,而越南的国语字则出现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才成为法定文字。

这表明越南古代文学史主要以汉字为载体,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可想而知。

中国佛教的禅宗名义上源于印度,实际上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东汉末年来华的伊朗高僧安世高(安清)带进的禅学属于小乘,而后流传于中国的达摩禅法则属于大乘。

两种禅法完全不同。

以达摩顿悟为主的禅宗理论和实践进入中国诗的时间约在两晋南北朝。

禅宗勃兴于隋唐,盛于宋,其间传入越南,并慢慢浸润其诗坛,因此汉诗得以与禅结缘。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二者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恰恰在“悟”上。

诗自渗入禅理而愈显灵性,禅自有了诗意而尤显深幽。

越东方丛刊[比较文化与文学]28∼4南的僧俗两类诗人同在用汉诗表达的禅的意境中觅得思想归宿。

诗禅的结合令他们心想神往,浮想联翩,成为他们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

他们常将那些江松暮雪、山村落照、渔歌晚唱、远浦归帆、石幽水寂、林泉野趣等含有禅机的意象,巧妙地纳入自己用汉诗构筑的自由王国,追求一种清远幽深的意境,在享受自然风物之美的同时,含蓄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心性所在。

但是,正如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指出的:“诗与禅,或者作诗与参禅的关系,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等等中,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②与中国文化关系最密切的越南则尤其如此。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加以阐发,以便发现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一、悟:无我、空禅是梵文dhya na和巴利文jhana的音译缩写,意译为“静虑”、“冥想”,英文为medi tation,越南称为t hien。

越南汉诗与中华文化

越南汉诗与中华文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9年第4期越南汉诗与中华文化温祖荫越南汉诗是越南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涌现过无数有才华的汉诗作者,写作了数以万计的诗篇。

清朝广西按察使劳崇光在答越官魏克循的诗中赞日:“海濒仙矫郁楼台,蔼蔼人多翰墨才。

”越南古称“交趾”、“交州”或“安南”。

越南诗人黎崩《安南地图歌》云:“安南版图数千里,少是居民多山水,东邻合浦北宜邑,南抵古城西大理;古来岭外号蛮夷,肇自陶唐有交趾。

”越南人自称其祖出自神农,号雄雄氏,亦日骆鸿氏。

公元前二、三世纪,越南为秦朝的一个郡县。

从中国输入铁器和农业耕作技术。

汉朝在越南设立了三个郡:交趾、九真、日南。

汉武帝时又置九郡。

东汉末年,中国著名的佛教学者牟广(中国第一部佛教典籍《牟子理感论》的作者)全家迁居越南,对越南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的影响。

三国时,交趾属东吴,孙权改交趾为交州。

西晋时,著名文学家陆机曾写《赠交趾刺史顾我公真》一诗。

其中云:“改抚授南裔,伐鼓上岭表。

扬族万里外,远读不辞小。

”可见当时州长官还是由中国派去的。

唐初,改交州为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始有安南之名。

至今在越南北部发掘出不少唐代的钱币和陶器。

唐文学家沈检期在其《贬魔州》一诗中,对越南曾有过这样的描写:“尝闻交趾郡,南与贯胸连。

四表分寒少,三光置日偏。

”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韩握也都到过越南。

越南受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约一千余年。

到五代时期,即公元939年,由吴权领导的一次起义,摆脱了中国的直接统治,建立了吴朝。

此后五百年间,经历了吴、丁、黎、李、陈、后黎等王朝。

但他们与中国还保持藩属关系,国家政令制度仍仿效中国,并受到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册封。

如宋朝封黎桓为交趾郡王。

后又封李公蕴为平南王。

元朝封李日勇世为安南王。

明朝封陈日潜为安南国王。

陈朝国力最为强盛,传十二世。

172年,明永乐年间,安南相国黎季探篡位,明成祖派兵攻灭之,生擒黎氏父子,再次把安南拼入中国版图,设15府33州。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11文管班樊慧飞1101050112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极大地影响着越南文化。

越南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山水相连,唇齿相依。

漫步越南城市乡村,当地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源自中国,中华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

在长期以来中越两国人民在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而且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中国与越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一、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一)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字的影响现在越南虽然用拉丁字母书写,但其发音里还保存着70%汉越音词汇,从这里可以看出越南的文字与中国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大约在东汉开始,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入越南。

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不按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

(二)、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的影响在越南的各大书店陈列着许多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典文学巨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还有许多的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杂文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等等。

2010年越南中国图书展销会,是继2008年和2009年越南、柬埔寨中国图书展销会成功举办之后,广西新闻出版局第三次承办并组织中国出版代表团参加这项国家级书展活动,同时也是纪念中国与越南建交60周年暨中越友好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中国出版代表团达成向越南输出版权合同和意向的图书共79种,其中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当场签约输出版权的图书达61种,创历史新高。

除举办中国图书展销会外,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还参加了第三届越南国际书展,与越南有关出版、发行单位洽谈图书贸易、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事宜。

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

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

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颜保周秦之际,在中国的东南部及南部,有一个支系繁多的民族,史称“百越”,其中的欧越、骆越两族,即为今口越南民族的主耍组成部分。

(据越史记载,当时曹有“欧骆国”,即为越南的前身。

)当时他们的居住地区称为交趾或交州,秦汉时置为郡,以后逐渐接受了汉文化,成为多民族中国的一员,直到五代末。

越南的史书把这段厉史时期称为,’4匕属时期”。

自公元939年,越南由吴权率领军民起义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封建王朝,墓本上摆脱了中国的直接统治。

但重大政治事件仍向中国申明,如政权改变,新皇即位等,都向中国呈报、请封,拜未摆脱藩属关系,越南历史则称之为“独立时期”。

其间于公元1407-1427年,又曹受到中国明朝的直接统治,越史把这二十年称为“第二次北属时期”。

越南与中国的这种关系,l到公元1885年才因法国的占领而告结束。

自公元1885年至1945年,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也就是越南史书所称的“法属时期”。

基于以上的历史情况,越南自有文字直到20世纪初期,一直把汉字当做全国通用的文字。

胡朝(1400-1407)和西山王‘朝(1786-1802)也曹推行过越南自己创制的、以汉字为墓础而构成的民族文字“字喃”,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未能成功,只形成了字喃和汉字井行的局面,而一般人仍认为汉字是“正统”。

法帝占领越南后,开始推行拉丁化越南文,初时也未能完全代替汉字,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汉字才退出了越南的厉史舞149台。

汉字在越南既然流行得这样久,越南的文学自然不能脱离汉文化的影响,所以翻开越南的文学史,就会发现长期以来,越南的文学作品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显露出汉文化的印记。

但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越南的汉文作品,多采用韵文的一些样式,尤其以诗为主。

字喃通行以后,也仍然如此。

至于政、史文献,虽骄、散兼用,力宗汉古文,但严格来讲,则不一定划人文学范畴。

只有兴起较晚的志怪、传奇和少数个人抒情记事之作,运用了散文文体,占的比重也不大,所以讨论越南的文学,不得不以诗赋为主。

越南汉文小说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化”与“借”

越南汉文小说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化”与“借”

越南汉文小说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化”与“借”
庞希云;李志峰
【期刊名称】《广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越南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学关系极其密切。

其中有直接从中国文学中移植过去,也有越南本土作家通过揣度中国作家的作品而自我创作或根据中国文学作品改写创作。

正是这各种不同的“拟效”,使中国文学文化在越南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异。

越南的神话传奇类小说对中国文学文化的拟效模式,主要为化用多个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进行整合重构,而历史演义类小说则常常借用中国历史演义的模式书写其民族的历史真实。

通过不同的拟效模式,越南汉文小说把中国文学文化的某些因子以某种被分解的形态介入其本土民族文学文化当中,在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中生成新的“变异体”。

【总页数】7页(P44-50)
【作者】庞希云;李志峰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7(333)
【相关文献】
1.越南汉文小说与汉文化刍议
2.越南汉文小说对中国文学的吸收和改造——以《状元甲海传》的流传变异为例
3.越北汉文化实地考察及其在越南汉文小说中的反映
4.越南汉文笔记小说中的中国科举文化——以代表作《公余捷记》为例
5.越南汉文笔记小说中的中国科举文化——以代表作《公余捷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颜保周秦之际,在中国的东南部及南部,有一个支系繁多的民族,史称“百越”,其中的欧越、骆越两族,即为今口越南民族的主耍组成部分。

(据越史记载,当时曹有“欧骆国”,即为越南的前身。

)当时他们的居住地区称为交趾或交州,秦汉时置为郡,以后逐渐接受了汉文化,成为多民族中国的一员,直到五代末。

越南的史书把这段厉史时期称为,’4匕属时期”。

自公元939年,越南由吴权率领军民起义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封建王朝,墓本上摆脱了中国的直接统治。

但重大政治事件仍向中国申明,如政权改变,新皇即位等,都向中国呈报、请封,拜未摆脱藩属关系,越南历史则称之为“独立时期”。

其间于公元1407-1427年,又曹受到中国明朝的直接统治,越史把这二十年称为“第二次北属时期”。

越南与中国的这种关系,l到公元1885年才因法国的占领而告结束。

自公元1885年至1945年,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也就是越南史书所称的“法属时期”。

基于以上的历史情况,越南自有文字直到20世纪初期,一直把汉字当做全国通用的文字。

胡朝(1400-1407)和西山王‘朝(1786-1802)也曹推行过越南自己创制的、以汉字为墓础而构成的民族文字“字喃”,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未能成功,只形成了字喃和汉字井行的局面,而一般人仍认为汉字是“正统”。

法帝占领越南后,开始推行拉丁化越南文,初时也未能完全代替汉字,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汉字才退出了越南的厉史舞149台。

汉字在越南既然流行得这样久,越南的文学自然不能脱离汉文化的影响,所以翻开越南的文学史,就会发现长期以来,越南的文学作品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显露出汉文化的印记。

但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越南的汉文作品,多采用韵文的一些样式,尤其以诗为主。

字喃通行以后,也仍然如此。

至于政、史文献,虽骄、散兼用,力宗汉古文,但严格来讲,则不一定划人文学范畴。

只有兴起较晚的志怪、传奇和少数个人抒情记事之作,运用了散文文体,占的比重也不大,所以讨论越南的文学,不得不以诗赋为主。

到了拉丁化越文通行之后,越南的文学样式才开始丰富起来。

从以上情况来看,越南的文字演变,为讨论它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划分的依据,这里即据此分为三个部分予以初步探讨:一、越南的汉语文学(自独立至法帝入侵);二、字喃文学(约自公元13世纪开始至越文拉丁化),三、拉丁化越文初兴时的文学(19世纪末)。

(现代部分暂不讨论。

)一、越南的汉语文学据《越史通鉴纲目》载,汉朝时交州人李进代贾琼(汉朝委派的州官)为交州刺史,即曹申请允许交州循中国例向朝廷贡士,后来交州士子阮琴即以文辞入仕中国。

可见越南的读书人已经有懂汉文的而且有精通的了。

汉魏六朝,中国战乱频仍,许多名士避难到交趾①,这对汉文学的输入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吴士连在他的《大越史记全书》中就曹做了这样的结论:“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宪之邦,自士(燮)王始。

”到了我国的唐朝,由于政策比较开放,各国派到中国学习、作官的人很多,越南士子①《越史通鉴纲目》,“交趾王士燮,器休嚣厚,谦虚下士,国人爱之·一汉之名士通难往依者以百数。

”150来唐求学人仕的人更不少见。

史载越南的姜公辅即在中国学习,中进士第并且官至谏议大夫①。

当时许多中国名士如沈侄期、张籍、杨亘源、贾岛等,都留有与越南来唐士子的唱和诗篇。

以上这些事例都在说明,越南民族文学的开始,就与汉文学存在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公元939年,吴权建立起越南的第一个独立王朝—吴朝,汉语文学并未因政治方面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反而日益繁荣昌盛,长时间成为越南文学的主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看来与以下几种原因分不开:1.社会方面的深厚基础:一个民族全面地接受井发展了外族的文学,绝不可能仅仅是文学形式和语言的借鉴与移植。

它必须首先使那个民族的文化根须扎进自己祖国的土壤,然后,文学才能在其间生长、繁育。

越南自古即与中国交往频繁,受到的影响从来就较为深广,基于亚洲民族自然形成的传统性格,接受得也比较全面。

首先,构成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基础的儒家学说,已经被越南绝大部分人所接受(这与朝廷提倡有关,下面将详述。

)尤共在上层社会,已经被推崇到“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张汉超《北江关严寺碑文》)的地步。

实际上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经有宋以来理学家发展了的濡家思想,已经下意识地融化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族性格之中,成为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准了,以至通裕文学中的正面形象,都是节义兼全,忠君孝亲的典型人物。

与此同时,老庄思想也较为普遍地被吸收,在知识分子中间,则表现为遗世绝俗,消极退避,而在一般人中,则表现为崇信道士,求为神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了。

至于佛教,李朝(1009年)开国之初,原曹定之为国教,信仰的人也很多,在政治上曹与儒家分庭抗礼。

不过最后还是让位给儒家了。

共实,越南佛教经典的传人,大部分经由中国①见《越南历史》(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1971年版)。

151—即以汉译佛经为主①,越南的和尚也大都精通汉文。

有一段时间朝廷也明文规定“以三教(儒、释、道)开科取士,,于是以汉文为主线而构成的儒、释、道三家拜存的社会风貌就这样一道保存下来。

2.由以上这样的思想基础而派生出来的人民生活习俗,明显地与中国相似。

越南人的姓名全用汉字,宗族关系、婚丧礼俗可以说与中国大同小异,常用语言的词汇,许多来源于中国,甚至有些在中国已经失传的礼仪、词汇,仍在越南被保留着(限于篇幅,不能详述)。

这里仅以节日礼俗为例,越南长期使用夏历,旧时的节庆日与中国基本相同—除夕辞岁,元日迎春,至今与我国春节一样,五月端阳,简0和中国纪念屈原活动没有什么两样。

越南诗人黎景询(?-1416)对此曹做了较详细的描述:重午粼红又此辰人家节物竞方珍堆盘角泰香闻远系臂灵符色斗新恐将岁序深闲过戏切蒲根结艾人此外,如中秋赏月,重九登高“一更无不与中国相似。

正如越南胡朝皇帝胡季厘所写:欲问安南于亨安南风俗淳衣冠店制度礼乐汉君臣.........……这样全面接受了汉文化影响的社会,确实为越南汉语文学的生长①《越史通鉴纲目》有公元101母年朝廷(李朝)派遣道清和尚赴中国迎《三俄经》的记载。

②越南旧称.152准备了肥沃的土壤。

3.再加_L政治方面的措施,更推动了汉语文学的发展。

吴朝建立之后,一切制度皆仿中国成法,井规定汉字为全国通用文字、公私文腆,悉依中国文体。

此后尽管政权屡有更迭,制度则无大变动。

李朝((1009-1225)建立政权之后,仿中国,尊儒术,于“圣武二年(1045),初立文庙,塑周公、孔子及四配象,画七十二贤象,四时享AE I令皇太子临学焉。

”①与此同时,又用汉文开科取士,用以倡导士子尊儒并学习汉文。

到了陈朝(1226-1400年),独立时间既久,封建政权日臻巩固,文化方面的措施也相应加强。

太宗二十八年(1253年)建国子院,诏天下学者入院讲五经四书。

取士的科目也更加完备,要求严格、具体,与中国的标准日趋一致。

“陈初试士,文无完体,至是(陈顺宗光寨八年,公元1395年)始定为四场文体。

一场经义一篇,二场诗、赋各一篇—诗用唐诗,赋用古体。

三场沼、制各一篇—诏用汉体,制表用唐四六体。

四场策一篇,用经史时务出题。

”黎王朝建立(1428-1527)之后,除沿用旧制,又下合刻印各种汉文经史传集,改变了过去须向中国购书的不方便情况。

以上这些措施,促使越南士人苦读汉文,为汉语文学的发展铺下了康庄大道。

以政治力量为汉语文学开道,又得力于帝王对汉语文学的爱好。

越南历史上皇帝诗人很多,李朝的太祖、太宗,陈朝的太宗、圣宗、仁宗,黎朝的圣宗等,都留有诗文或专集(见《皇越诗文选》卷一)。

在他们的倡导之下,文官武将以诗文著称的层见迭出,黎圣宗(1442-1497)即曹与文臣升八人组成《骚坛会)),自任“元帅”,吟咏唱和,留下大量汉语诗文。

(收在《皇越诗文选》)这种来自最高权威的促进力量,使越南的汉语文学长足发展,一直延至黎朝术年。

黎末社会动乱的现实,又给文学提供①见《越史通鉴纲目》。

本文引史,凡自《纲目》者,不再另注。

153了严肃而较深刻的题材,使越南的汉语文坛,呈现出一种空前繁荣的景象。

《越南文学史初稿》①的序言曹对它作出应有的评价: “在十多个世纪中,越南人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威情。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大部分对民族意识、国计民生、文学发展有影响的重耍文学作品,都是用汉文写成的。

……在我们的民族还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说还没有自己的正式文字时,这些著作就是越南的。

因为它们是由越南人创造出来的,是讲给越南民族听的,是为越南民族服务的。

”事实确是如此,从留存的作品看,诗文素材多是本地风光,山川、人物,尤其是历史事件,自然都取自越南。

不过创作的主导思想则继承了儒家传统的理性精神,重点表现在“文以载道”。

作品一般都流露出满怀抱负,致君尧舜的基调。

如黎朝开国功臣阮鹿的诗:周公辅成王图趁亲辅政想周套处变谁将伊尹同玉儿遗言常在念金滕故亨敢言功安危自任扶王室左右无昨保圣躬于孟色能暗仿佛拥昭仅可艳余风(见《抑斋诗集》)这是咏史,也是作者的自述。

与此同时,在封建制度下无可避免的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现实,又未免使一些士人威到荣华难保,浮名无据,于是老庄的消极避世,清净无为的思想又为他们所采纳。

所以作品中有时充满着“用之则行”的积极进取精神,也!}I 时流露出“舍之则藏”的独善其身的隐退情绪。

如越南大作家阮①越南文史地出版社,1957年版。

154放的诗:暮春漫兴一年春色九+日抛掷春光实可怜浮世功名看鸟过闲庭节序带莺迁侧身不出有形外千岁长忧未死前浮利荣名终一散何如及早学神仙就这样,以儒道思想的交织为经纬,一如中国,构成了越南汉语文学的画面。

在如上的创作思想指导下,汉民族艺术风格的表现手法,也较全面地被吸收。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惯于通过事物和景象等外物来抒发、寄托情成观念,也就是以比兴为手段的“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越南作家对此是乐意采用的,看下面十四世纪初阮亿写的这首诗:题顾步鹤困一堆奢石竹参差孤鹤便翻未肯飞回首不须防在后网罗正是眼前机正是深得托物寓意之旨了。

至于修辞方面,中国作家常用的隐喻、比附、格古、用典甚至谦、敬词等,都是越南作家所熟悉的。

如李朝的开国文献《迁都界一龙诏》I -it文即以盘庚迁殷为本,又如陈国峻的《檄将士文》,完全用稽古手段,列举了大量中国汉唐的名臣勇将卫君保国的事例,来训勉自己的将吏。

至于一般诗文,也多以中国故事为据而出典。

甚至在比附时对实物的象征涵义也基本上与中国一致。

如竹喻君子,莲比芳洁等等,这155里摘抄一段莫挺之的《玉井莲赋》,可以为例:“”·…子非爱莲之君子那?我有异神,藏之袖间,昨桃李之粗俗,非梅菊之孤寒、非僧房之构祀,外洛土之牡丹,昨陶令东篱一之桔,昨灵均九碗之兰。

·”…这种将带有威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凭借实物来体现的手法和其内涵的丁致性,说明越南文学家们汉语修养之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