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的文学作品彷徨解析
鲁迅的文学作品彷徨解析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从青年时代开始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社会变革中的迷茫和挣扎。
下面是对这部小说的简要解析:
1.主题:《彷徨》主要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命运。
小说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传统文化的束缚、家庭伦理的扭曲、政治腐败等。
2.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在现实面前又显得无力和迷茫。
其他主要人物如方鸿渐的父亲、妻子、朋友等也各具特色,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面貌。
3.艺术手法:鲁迅在《彷徨》中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小说的意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同时,他也采用了多种叙述方式,如对话、内心独白、回忆等,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和有趣。
总的来说,《彷徨》是一部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文学杰作,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版)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经典而又有深意的人物形象,他们多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拥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文学才华开阔的眼界。
他们崇尚清新的美学追求,厌恶俗套与浅薄无用之事,勤奋努力,追求完美。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大多有着超凡的才智,并以此得到他们全面的博学,在思想上都有着独特的思考,充满了洞察力与智慧力量。
他们有着宽广的视野,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把握大局,用理性的观点阐述问题,思考问题,以探究真理。
同时也有着敏锐的品识,通过分析对事物的观察,能够洞察复杂的社会关系。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不仅表现出才智与博学,更表示出他们心中所拥有的远大理想,他们以智慧与勇气,不断去追求真理,努力去追求完美,勇敢与坚守,他们是鲁迅小说里最让人称道的人物之一。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的悲剧人生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一座文学丰碑,他以其思想的冷静深邃和艺术的独创和成熟,为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扛起一面大旗,站在世纪之交,肩负黑暗的闸门,用力揭出国人灵魂及传统的一角,“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南腔北调·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达到用文艺来教育人的思想作用,进一步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在他的小说中,史无前例地把生活于恣睢麻木之中的平凡的农民甚至是破落形象的农民搬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文学阵廊增添了一组卑琐、丑劣又可以当作镜子观照国人灵魂的丰满文学形象,也把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意识抬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在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吸收中反思,在借鉴与消化外来文化中批判传统,从而产生一种跳跃,一种对历史、传统及外来思想的超越,所以说,在小说领域中,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然,鲁迅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开拓不单是表现在其农民题材的系列小说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在某些方面,其艺术技巧甚至比前者更趋于成熟——表现出现代性技巧,就其知识分子形象而论,是可以和其农民形象互相辉映,双峰并峙的,无论从认识的深刻,还是解剖的犀利、准确,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主体形象是鲁迅小说世界里的双子星座。
下面我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作一浅探。
“五四”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的先锋出现于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所及,知识分子题材成为“五四”小说的热门。
鲁迅写农民不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他写知识分子同样是不以感伤和顾影自怜为基点的。
他比同时代作家站得高,目光如炬,身手不凡,在有限篇章中写了知识分子的诸多类型,几乎囊括了“五四”前后新旧知识分子阶层的全部构成,于热门题材显示了主流作家的风度。
鲁迅写了三代五个类型的知识分子。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97页。
)第一类型有《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和《离婚》中的七大人。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写作提纲目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7)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8)参考文献 (1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呐喊》和《彷徨》这两座新小说的丰碑中,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是他主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给各类知识分子带来的思想灵魂的深刻变化。
鲁迅深入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并以现代意识观照他们的生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鲁迅对知识分子了解得十分透彻。
在作品中,他用许多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
他既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的历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那匕首投枪般的钢笔,生动地刻画了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世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悲惨命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提纲:一、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一)封建科举制度的社会环境(二)社会中人们的态度二、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语言和表情形象(一)《孔乙己》中的语言和表情形象1.周围人们的语言态度2.孔乙己的语言和表情3.孔乙己对封建文化的态度4.掌柜对孔乙己的态度(二)《白光》中的语言和表情形象1.陈士成落榜后的形象2.陈士成开始沉迷于自我幻想世界三、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动作形象(一)孔乙己的的动作形象1.对“排”和“摸”两个动作的分析2.孔乙己离开酒店的动作(二)陈士成的动作形象1.低沉的“跳”2.痴迷的“走”3.执迷的“挖”4.疯狂的“奔”四、思古观今,反思生活中的不足(一)对孔乙己“命运”的沉思(二)对陈士成“执迷”的沉思(三)联想生活中现实的思考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乙己》、《白光》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两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而本论文则主要是从其小说的角色展开分析,通过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语言和表情形象、动作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让我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科举制度毒害,而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陈士成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对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详细而深刻的总结,并尝试着将人物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剖析。
以我对《孔乙己》和《白光》两部小说的理解,来阐述《孔乙己》和《白光》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封建科举制度给社会带来的毒害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形成了世态炎凉,促成了这种封建迂腐的社会形态,并从中反思【关键词】:知识分子,科举制度,形象【正文】:在我所了解的鲁迅作品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乙己》、《白光》这两部小说,其中《孔乙己》最为熟悉,在上初中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当时对孔乙己的形象感觉很是好笑,很难理解那种人物形象,现在细读起来,感触颇深,这种贫困潦倒的穷书生气质中又不乏那种高傲的迂腐,却是别有风格的对科举制度的抨击。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袁泽剑内容摘要: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小说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
其中注重刻画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三类: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陈士成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淹死在河里。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他们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在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净,骨子里却是卑劣肮脏、腐败丑陋的灵魂。
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封建礼教病态社会知识分子目录一、概述 ------------------------------- 3二、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1、孔乙己的悲惨命运-------------------42、陈士成的金榜题名梦------------------ 5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51、伪君子四铭--------------------------- 52、文化流氓高而础----------------------- 6四、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61、激进青年吕维甫----------------------- 72、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8一、概述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分为以下几类: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一、文艺青年: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文学、艺术的知识分子。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性思考。
他们痴迷于文学作品,对于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极高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文学艺术来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二、理论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研究学术理论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各种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们的知识面广博,对于各种学术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术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常常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改革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改革运动,通过宣传和行动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四、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科学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科学成果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农民的形象知识分子的形象(一)觉醒反抗的知识分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真战士。
他既是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患者,又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
“狂人”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耳闻目睹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罪恶,从“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毫不留情地剥去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标榜的“仁义道德”的假面具,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吃人和被吃的真实历史和现实。
“狂人”是因二十年以前要“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受到以赵贵翁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们的迫害而致狂的战士。
他在被迫害发狂以后,反复思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经过观察现实、研究历史,认识了旧中国是吃人的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并识破了吃人者的各种伎俩,勇敢地起来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虽遭失败,仍不退缩,而是总结经验,同旧社会、旧家庭和旧我彻底决裂,最后找到了从“救救孩子”入手的新的革命途径,成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战士。
因而,从实质上来说,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在战斗中逐步成长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
它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战士思想性格成长的过程。
作品揭示出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吃人的“老谱”,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并向整个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战斗呼唤。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意识流程,展示出知识者自我认识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
狂人发狂之始,感到“精神分外爽快”;而以前的三十多年则“全是发昏”。
这样,他就把自己从过去的常规性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以迫害狂患者的视点来观察客观外界,从而有一种陌生感。
路人那铁青的脸色,怪眼睛的目光,母亲打儿子时要咬几口的话语,狼子村吃人的传闻等,使他隐隐地感到不安,产生了人们是不是想吃自己的疑惧。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五类: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敢于自我剖析、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以寻求革命力量的态度来分析,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他们呐喊,控诉,鸣不平。
通过知识分子这一面镜子,照出令人窒息的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也为知识分子指引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穷愁没落,最后悲惨地死去。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显一显自己的身份,卖弄一下“学问”。
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酸、迂腐不堪的人物。
鲁迅写了孔乙己就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一、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类型(一)孔乙己、陈士成之类——封建祭祀品型《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二)吕纬甫之类——苟延残喘型《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曾是一个觉醒者,青年时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法以至和别人相打起来,他在反封建和神权的时候态度鲜明、敏捷精悍的,但他在十多年后,由于对社会前途的绝望,变的行动迟钝,处事敷衍,神态也变的颓唐了。
于是,成为了人生道路上不如意的独行者,只能做些自己也觉得无聊的事来消磨日子,消磨意志。
他为死去数十年的幼弟迁葬,在衣服、骨骼、头发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包一包黄土装进棺材,以骗取怀旧的迷信和母亲的安心。
一个那么勇敢坚定、敏捷精悍的战士成为了一个敷衍偷生的庸人。
(三)魏连殳之类——自暴自弃型《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就是这类中的典型,他接受过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饿教育和新思潮的洗礼,有比一般民众较多的自觉自主意识。
他对旧中国的社会黑暗强烈不满,经常以无所顾忌的言论和举动,对传统的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进行抗争,对宗法社会里的制度和习俗表示极大的轻蔑和愤慨,也对青年一代、对未来怀有信心。
但是,在现实的逼迫和环境的重压下,他的孤身反抗越来越无力,精神上越来越感到孤独和无望,一方面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所不容,终于一反常态,采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了军阀部队里的一个师长的顾问,自己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他从此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排斥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最后在孤寂和冷漠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鲁四老爷 介绍词
鲁四老爷介绍词
鲁四老爷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最终导致祥林嫂的死亡。
在小说中,鲁四老爷作为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时刻都在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
当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做工时,他因为祥林嫂是个寡妇而皱起了眉头,后来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他也只是说了一声“可恶”,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帮助祥林嫂。
他对祥林嫂的态度也十分冷漠,当祥林嫂再次回到鲁家时,他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活动,说祥林嫂“不干净”,这使祥林嫂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打击,最终选择了自杀。
鲁四老爷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他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迫害,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总之,鲁四老爷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的形象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只是分子的形象第一章绪论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杰出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以揭露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反映人类命运为主题,作品风格雄浑豪放,语言生动有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广受读者欢迎。
其中,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尤为引人注目,是他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生动形象。
第二章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并不单一,既有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如《故乡》、《阿Q 正传》等,也有以知识分子为背景的小说,如《孔乙己》、《药》等。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着丰富的内在世界和复杂的性格特征。
首先,鲁迅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正义。
比如,《故乡》中的乡村教师高小狗,他虽然受尽了农民们的欺压和排挤,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农民们传授知识,试图改善他们的命运。
《阿Q正传》中的知识分子则更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他们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腐败,因而加入革命队伍。
其次,鲁迅的知识分子形象也体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和挫败感。
他们常常在社会上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孤独,认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也对社会上的不公和黑暗感到愤怒和失望。
比如,《故乡》中的高小狗就曾经在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无助和挫败,这种情绪在他的形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三章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出了他对社会的深入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
这些形象的存在,既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是对后人的警示。
同时,鲁迅们的知识分子形象也给人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启示,即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第四章结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他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和生动形象,在形像和意义上都是丰富的。
鲁迅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入的启示。
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讨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五四时期,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现代文学即源于鲁迅之手,又成熟于鲁迅之手,正如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所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展所起到的不容无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
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是分不开的。
正是这些塑造地入木三分的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承托了鲁迅小说的内涵意蕴,从而成就了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承当。
二、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典型形象评议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鲜活的人物形象里,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强烈的心灵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儿分莫名的怨恨。
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
三、典型形象之一: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
他们遭受了叫卖于众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响的可悲下场。
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清楚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
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
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患者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世俗的对抗;而狂人的“不狂”,那么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
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大折腿的惨境,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可悲之处。
其次便是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即他的心地善良。
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对于鲁迅先生的小学,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他塑造了很多不同种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他的小说很多就是将知识分子的生活进行鲜活的展现,他塑造的知识分子有几种主要形象,这几种形象在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分别得到了细致准确的体现,本文就这三部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剖析,欣赏鲁迅先生用生活的百般姿态,将知识分子人性的软弱和他们自身的弱点对他们个人造成的危害。
标签: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一、前言鲁迅先生是我国非常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体现的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和对人性的剖析,所以鲁迅先生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不仅是简单的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大部分形象,更是反应了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诟病,展现了一个非常病态不正常的而社会现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已》、《白光》、《伤逝》等,这些小说塑造的知识分子有对当时封建制度反抗者的形象,也有深受封建制度迫害者的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层次、教育方式及社会背景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他们的生活结局都是凄惨可悲的。
二、对《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1.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已》这部小说中讲述的知识分子的是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可谓是深受当时残存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心里想的全部都是考取功名,但是总是屡屡不得志。
在作者眼里,孔乙己这个人物就是非常可悲的,但同时对他又是批判的,孔乙己从小到大再到老,可谓是自己的一生都在读书,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到最后他任何功名都没有取得。
由于孔乙己受到封建环境下封建教育的毒害,使得他的思维非常不开阔,局限性特别大,一致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他一直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自己考取功名,才能过上上等人的生活,进而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他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兴趣,最终竟然变得非常懒惰,连一个正常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了,但是在他的骨子里仍然是自恃清高的,所以在酒馆喝酒时即使是站着喝酒还是穿着长衫,即使他所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但是他不肯将其脱掉,不肯与所谓的穿短衣的人站在同一个队伍,可见他是多么自负,更为可笑的是他还兴致勃勃的去考问酒馆里的伙计,并且为他们去讲解所提问的问题,当他的生存的路子断了,他竟然还去偷书,然后将其卖掉换钱,当被发现时还为自己辩解,真是迂腐可笑至极,最终被人将腿给打断了,变得苟延残喘,渐渐的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小说真实的讲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阶级等级差别,将人性的冷漠表现的淋漓尽致,为孔乙己最后的悲惨命运提供了典型环境,并对当时害人的封建社会和害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学号导师职称字数7153 成绩年完成日期2010 年12 月29 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合肥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4)Abstract (4)一、科举制度的牺牲者 (5)1、科举制度下的“多余人” (5)2、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6)二、封建道德的顺从者 (7)1、封建道德的卫道士 (7)2、时代造就的妥协者 (8)三、封建传统的叛逆者 (8)1、无路可走的觉醒者 (8)2、个性解放的追求者 (9)参考文献 (11)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摘要: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道德的顺从者,第三类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叛逆者。
关键词:知识分子牺牲者顺从者叛逆者Abstract :Lu Xun is the founder of modern literature. His novel mainly shaped the image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intellectuals. The first is a victim of the feudal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second category is the Feudal obedience, the third category is the traitor of the feudal .key word :Intellectual Victim obedience traitor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开掘的深度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鲁迅一生著书很多,主要以杂文为主,小说的数量有限,不过三十多篇,而知识分子形象就占了60%,这充分显示了鲁迅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对社会思潮的深刻批判。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让人们看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形。
鲁迅先生作为体现中国的“民族之魂”的知识分子,他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有最深的体验与理解,他能够清晰的观察、冷静的剖析知识分子的优缺点,因此,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不但鲜明的体现了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的一系列思考,而且充分体现了鲁迅的精神面貌和人格风范。
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已》、《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以精深的笔触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忠诚的奉行者,他们热衷于封建科举,一心想求得功名,希望通过中举来进入仕途,平步青云。
他们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在无缘于仕途之后,他们成了社会的落伍者,在社会变潮中苟延残喘,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1、科举制度下的“多余人”《孔乙己》是通过第一人称的酒店小伙计对于孔乙己的观感讲述了这篇故事的。
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主顾,历来分两个等级,“靠柜外站着”,买一碗酒喝的,是那些“傍午傍晚散了工”的“短衣帮”,能“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的,“只有穿长衫的”主顾。
而孔乙己却是唯一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人。
这个有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青色脸色,皱纹间又时常夹杂些伤痕的老人,虽然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却显然不是“长衫主顾”的一类,而是属于“短衣帮”那一伙的。
在咸亨酒店里,他又是怎样一个“穿长衫的”可笑人物啊!他是那样贫穷而又颓唐,衰老而又迂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令人发笑。
据说他原来也读过书,可是他既无财产,又无靠山的家世,注定了他的终于没有进学的命运,而封建教育又把他变成一无所能,不爱劳动,好吃懒做的废料。
于是,愈过愈穷,一直弄到给人抄书,将要讨饭,以至偷窃……除了供人愚弄和嘲笑,别无生活价值。
他在生活虽然已经濒临绝望的境地,却还迂执的沉溺在腐儒的自尊自大的幻梦里,死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律条,而冷酷的现实又极端残忍的嘲弄了他这种轻视劳动的腐朽观念,无情的把他逐出长衫的行列扔向短衣帮。
最后在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样冰冷的人群中,连一声微弱的抗议也没有,多么悲惨。
鲁迅借助孔乙己这个“多余人”的形象,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和那黑暗残酷的环境怎样给予了这个小人物以严重的侮辱和损害。
同时也体现了鲁迅本人对旧式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自省的精神。
2、科举制度的殉道者《白光》里的陈士成,同样也是一个穷愁潦倒,上不去也下不来的老童生。
尽管作家字面上无一贬词,但在他冷隽讽刺的笔触下,却完全呈现出一种与写孔乙己大不相同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小说通篇没有过多的触及到陈士成的生活环境,或者简直可以说,这是一篇精彩的白描。
鲁迅以他的锋利的艺术雕刀无情的开掘了陈士成富有个性特征的精神世界。
这个陈士成,像孔乙己一样,是一个没有运气,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
不同的是,他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
这陈府有过它光荣的过去,“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
在陈士成的心目里,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应一步青云,功名富贵、唾手可得,但他竟然会屡试屡败,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封建科举制度和没落世家的妄自尊大,在他的生活和精神上造成了一个种对功名富贵疯狂追求的欲望,一心指望“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侮,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时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
……”多少次,多少次,这铺着锦绣前程的好梦,出现在陈士成的幻觉里,但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意,飘散了他的梦境。
颓唐,空虚在袭击着他的无聊的私塾生活,而那好梦却又不因此而消逝。
愈失意,愈狂热,为功名利禄燃烧起来的近似兽性的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把那纠缠着他的好梦,雕塑的更美满,更完全……但这毕竟是第十六次了,“这回又完了”,“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于是,那功成名就的倒塌的糖塔,又为金银狂想的白光所代替——“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绝望把陈士成引向那无稽的谣传,而幻象又把他驱往变态的疯狂。
最后终于在不能自制的狂乱中,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手造的欲海。
孔乙己、陈士成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好吃懒惰,不懂得营生,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孔乙己终于因养活不了自己而化为窃贼活得无足轻重,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别人的笑料中悄然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致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日光的引诱下淹没在河里。
这是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的一种摧残和对人身的迫害,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死便是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完整的暴露。
二、封建道德的顺从者《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高尔础两个知识分子形象与先前不同,他们处于新思潮盛行的都市,是新旧文化夹层中的怪胎,他们的灵魂已经被封建制度完全腐蚀,骨子里全是肮脏,即表面上是道貌岸然、标榜高洁、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实际上则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而《端午节》中的方玄绰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只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他是一个封建道德的妥协者。
四铭、高尔础和方玄绰都是封建道德的顺从者的典型形象。
1、封建道德的卫道士《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典的讽刺小说。
四铭,也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并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看不惯社会上流行的“新变化”,并认为这样一个社会是没有道德的社会,扬言要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势力宣战,但内心却丑恶至极,从他情不自禁的多次讲述光棍对女乞丐说的“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秽语里,便知他邪念萌生。
他老婆“简直不要脸”的唾骂和微园的调侃及向道统的放荡大笑,把四铭内心的隐秘揭露得淋漓尽致,喜剧性的笑声,使这位伪君子不可逃遁的现出了原形,显得十分辛辣、犀利。
高老夫子,身为高校的历史教员,以“而础”为字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虽然也发表过“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面兽心的伪君子。
曾和黄三一样坐在排坐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恶不作,被女校聘用后,便用一种高傲的口气贬低黄三,以教员自居,但从黄三嘴里我们可知他原来也是“想去看看女学生的”的卑劣嘴脸,他批评黄三步留心新学问、新艺术,而当黄三提出与阳宅先生打牌谋利时,他又沉吟了,可见其内心的肮脏,黄三在学堂侮辱学堂,他感到愤慨,而当他无力胜任教学辞职到黄三家时,又自称“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长期压抑和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出封建大厦的崩塌声。
2、时代造就的妥协者方玄绰(《端午节》),一个清高而又怯懦的知识分子形象,清高固然是好,但是他却缺少斗争的勇气,正如作品一开头说的“方玄绰本来爱说差不多这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由此可以透视他性格的复杂性,方玄绰的性格是复杂的,然而造成他这种性格的重要原因是他勉强能够维持生活的经济地位,以及他“文不像誊录生,武不像救国兵”的实际努力,方玄绰是个兼做教员的官僚,当他还可官俸可以支持时,他就不肯参加教员的索薪活动,还以为他们是欠斟酌,太嚷嚷,直到连官俸也欠而又欠,这才有所转变,不但同情索薪的教员,而且同情索新的同僚,但是,他并非是一个没有是非之心的人,而且还常被外界的歪理激起了愤慨之情。
当政府说:“上课了才给钱”,他才略恨他们类似用果子耍猴子,一个大教育家说,“教员一手夹书包,一手要钱不高尚”,他又对他太太发牢骚,“这些人似乎连人要吃饭,饭要米做,米要钱买这一点粗浅事情都不知道”,但是他只是发点愤慨,却还是不肯加入索薪队伍,理由是,他是“自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要债,他从来没有向人去的借口”,所以连他“自己都觉得是孤傲,但往往内心也疑心这其实是没有本领”!所以方玄绰的生活是消极妥协的,他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缺少直面生活的人格支撑,只能在自怨自艾中品尝社会的残羹,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随波逐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