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生育时期及主要病虫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块茎增长期(结薯期):从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重平衡期开始,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块茎增长期(结薯期)。此期叶面积已达最大值,茎叶生长逐渐缓慢并停止,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尤其开花期的十多天膨大最快,50%左右的产量在这段形成,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结薯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病害和品种的熟期等因素影响。
晚疫病:
世界上第一大真菌病害,黑龙江省主要马铃薯病害,7月下中旬(25日)到8月上旬(10日)发病。
马铃薯晚疫病叶片
马铃薯晚疫病块茎
左:茎杆症状;右上:茎杆症状;右下:块茎症状
一般发病
严重发病
症状:在叶片上出现的病斑像被开水浸泡过,几天内叶片将坏死,干燥时变成褐色,潮湿时变成黑色。在阴湿条件下,叶背பைடு நூலகம்可看到白霉似的孢子囊梗。通常在叶片病斑的周围形成淡黄色的褪绿边缘。病斑在茎上或叶柄上是黑色或褐色的。茎上病斑很脆弱,茎杆经常从病斑处折断。在某些条件下,有病斑的茎杆可能发生萎蔫。病害最适宜的温度是10~25℃。块茎感病后,表皮出现褐色病斑。切开后,可以看到褐色的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的分层线不明显。
(2)苗期(团棵期):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形,为幼苗期,从出苗到早熟品种的第六叶或中晚熟品种的第八叶展平,即完成了第一个叶序的生长,叫团棵,是主茎的第二段生长。此期的生长中心仍为茎叶和根,但生长量不大。这个阶段叶片生长非常地快,一般2天发生一片叶。出苗7~10天后开始生长匍匐茎,团棵前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幼苗期15~18天,但此期对最终产量影响较大,开始进入“块茎”过程。由于马铃薯种薯内含有丰富营养和水分,在出苗前便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根系和胚叶。出苗后根系继续扩展,茎叶生长迅速,多数品种在出苗后7—10天匍甸茎伸长,5—10天顶端开始膨大,同时顶端第一花序开始孕育花蕾,侧枝开始发生。此期的生长中心是茎叶和根系的生长。技术措施是促根,促苗,壮棵为中心,协调茎叶与块茎的生长。
在所选择的试验点的每个小区中,选择3株典型样株,将茎从基部剪断,完整收集茎、叶,用塑料纸包扎好,写好标签带回室内,称量重量(W1,kg),然后在70~80oC下烘干7~8小时,直至样品干燥,称量样品烘干重量(W2,kg),并将各处理的称重结果准确记录。
将3株薯块起出后装入袋内,写好标签,带回室内后清洗,擦干后称重(W3,kg),然后将薯块切片,在70~80oC下烘干7~8小时,直至样品干燥,称量样品烘干重量(W4,kg),并将各处理的称重结果准确记录。
(3)块茎形成期(发棵期):从马铃薯的幼苗期(即6~8片叶)到第12或第16叶展平,早熟品种以第一花序开花,晚熟品种第二花序开花为第三段生长结束的标志,为期30天左右,称为马铃薯的块茎形成期(发棵期)。在这期间,马铃薯的主茎快速增长,根系继续扩大,块茎膨大到鸽蛋大小,生长中心已由根、茎、叶等生长转向马铃薯的块茎生长。
4、形成1000kg马铃薯所需吸收养分量的计算(W7×F1+W8×F2)×1000形成1000kg马铃薯所需养分量(kg)= W6×1000 F1:茎叶中养分含量(g/kg);F2:薯块中养分含量(g/kg)
二、测产方法测产要在所有试验田的所有小区中进行。
1、理论产量的测定每亩有效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重量(g)理论产量(kg/亩)= 1000每亩有效株数通过小区株数折算,每株薯块数通过10株平均值换算,单薯重量通过10株薯块重量除以10株薯块数换算。
疮痂病
症状: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型大斑块;后期中央少凹陷或凸起形成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但严重降低商品性状。该病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从皮孔或伤口侵入。
适于发病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发病重。
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均十分严重,一般使马铃薯减产20%-50%,严重的达80%以上。感染病毒的马铃薯通过块茎无性繁殖进行世代积累和传递,致使块茎种性变劣,产量不断下降。马铃薯病毒的种类有24种(马铃薯病害及防治,1992年),北方则以X病毒、Y病毒、卷叶病毒(PLRV)为主。
2、实测产量每个小区去掉边行,将剩余部分薯块全部计产,并折算为亩产量
二、测产方法
测产要在所有试验田的所有小区中进行。
1、理论产量的测定
每亩有效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重量(g)
理论产量(kg/亩)=
1000
每亩有效株数通过小区株数折算,每株薯块数通过10株平均值换算,单薯重量通过10株薯块重量除以10株薯块数换算。
2、实测产量
每个小区去掉边行,将剩余部分薯块全部计产,并折算为亩产量。
主要病害
早疫病:
叶片
发病严重地块
症状:早疫病斑在田间最先发生在植株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组织较干,象纸一样,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圆形或卵形,受叶脉限制,有时呈多角形。病斑通常是有同心的轮纹,象靶板或牛眼。在病斑周围和病斑之间叶部组织褪绿,随着新斑的产生和老斑的扩展,整个叶片褪绿,然后坏死、脱水,但通常不落叶。
适宜条件:马铃薯晚疫病最适宜发生的条件是温度为13~27℃、并伴有较高的湿度。即使在没有降雨时,喷灌也能为晚疫病流行提供理想条件。在实践上,如果在温度低于20℃,连续降雨、或潮湿条件达到72小时,就很有可能发生晚疫病。
黑胫病
又称黑脚病,是以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命名的。
感病植株
感病块茎
症状:黑胫病在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茎杆及块茎。(1)地上部受侵染时的症状当植株高15~18cm时易被侵染,同时出现叶片褪绿黄花并上卷,植株节间缩短,生长势减弱。病株易从土中拔出,茎部变黑且常自动开裂并分泌有臭味的黏液,茎基部往往带有母薯腐烂物,最终导致植株萎蔫枯死。当发病时,茎横切面处可见褐色的维管束。当病害发展较慢时,植株逐渐枯萎,结薯部位上移,易形成气生块茎。(2)地下部被侵染时的症状:A种薯被侵染时,不发芽或刚发芽就逐渐烂在土壤中而不能出苗,造成缺苗断条;B、块茎被侵染时,是从脐部开始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发病部位呈黑褐色或黑色,横切检查维管束呈黑褐色点状或短线状,用手挤压皮肉不分离,病害严重时薯块中间烂成空腔。
3、田间生物量估测在所选择的试验点的每个小区中,选择10株典型样株,将茎从基部剪断,完整收集茎、叶,混合后称重(W5,kg)并记录。调查每小区株数,并折算为每亩株数(N株/亩)。薯块生物产量用后面的小区实测产量(W6,kg/亩)计算地上部生物产量(W7,kg/亩,干重)=(W5×W2/W1)×N/10薯块生物产量(W8,kg/亩,干重)= W6×W4/W3
(5)淀粉积累期:从茎叶开始逐渐衰老,到块茎体积和重量继续增加。该期生长特点是地上部向块茎中转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灰分,块茎日增重达最大值。淀粉的积累一直延续到茎叶全部枯死之前。技术措施的任务是尽量保持根、茎,叶减缓衰亡,加速同化物向块茎中转移和积累,使块茎充分成熟。
(6)成熟及收获期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没有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时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黄枯,块茎内淀粉积累充分时,即为成熟收获期。
环腐病
该病主要侵染马铃薯的维管束系统,进而危害块茎的维管束环,使块茎失去食用和种用价值。
症状:地上部分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形:多在植物复叶的顶上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黄绿色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上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肉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薯块可见皮层内现环纹或弧环死部,故称环腐,经储藏块茎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部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
马铃薯的生育时期
马铃薯从块茎的芽条萌发,到新的块茎成熟,经过不同的生育时期,了解不同生育时期的生育特点,器官建成以及与产量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制定技术措施的基础。马铃薯的全生育过程划分为六个生育时期:
(1)芽条生长期: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马铃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始,从芽萌生至出苗是芽条生长期,此期进行主茎第一段的生长。块茎萌发时,首先幼芽发生,其顶部着生一些鳞片小叶,即“胚叶”,随后在幼芽基部的几个节上发生幼根。同时,在幼芽基部形成地下茎,其上有6—8个节,每个节上分化并发生匍匐茎,在匍匐茎的侧下方产生3—6条匍匐根。这一阶段是马铃薯建立根系、发苗、结薯和马铃薯进一步生长的基础。此段生长的中心是芽的伸长、发根和形成匍匐茎,营养和水分主要靠种薯,按茎叶和根的顺序供给。解决好第一段的生长是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基础。
一般早疫病多发生在块茎开始膨大时。植株生长旺盛则侵染轻,而植株营养不足或衰老,则发病严重。所以,在瘠薄地块的马铃薯易得早疫病。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干燥天气和湿润天气交替出现期间,早疫病发生和流行最迅速。块茎上的病斑,黑褐色、凹陷,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经常出现紫色凸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变褐。腐烂时如水浸状,呈黄色或浅黄色。
马铃薯植株样品的采集和测产方法
信息来源:管理员信息添加日期:2011-4-20浏览175次.
一、植株样品的采集为研究形成1000kg马铃薯所需吸收养分量,在成熟期需取样进行N、P、K养分的测定。
1、取样数量分别在高、中、低肥力水平的地块上各选择1个典型试验,所选试验的所有小区全部取样。
2、取样方法在所选择的试验点的每个小区中,选择3株典型样株,将茎从基部剪断,完整收集茎、叶,用塑料纸包扎好,写好标签带回室内,称量重量(W1,kg),然后在70~80oC下烘干7~8小时,直至样品干燥,称量样品烘干重量(W2,kg),并将各处理的称重结果准确记录。将3株薯块起出后装入袋内,写好标签,带回室内后清洗,擦干后称重(W3,kg),然后将薯块切片,在70~80oC下烘干7~8小时,直至样品干燥,称量样品烘干重量(W4,kg),并将各处理的称重结果准确记录。把茎叶与烘干薯片分别包装,统一寄、送到内蒙古农科院测试中心进行分析化验(高天云收)。
花叶型退化
卷叶型退化
束顶型退化
矮化型退化
蚜虫
蚜虫传播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植株样品的采集和测产方法
一、植株样品的采集
为研究形成1000kg马铃薯所需吸收养分量,在成熟期需取样进行N、P、K养分的测定。
1、取样数量
分别在高、中、低肥力水平的地块上各选择1个典型试验,所选试验的所有小区全部取样。
2、取样方法
把茎叶与烘干薯片分别包装,统一寄、送到内蒙古农科院测试中心进行分析化验(高天云收)。
3、田间生物量估测
在所选择的试验点的每个小区中,选择10株典型样株,将茎从基部剪断,完整收集茎、叶,混合后称重(W5,kg)并记录。调查每小区株数,并折算为每亩株数(N株/亩)。薯块生物产量用后面的小区实测产量(W6,kg/亩)计算
地上部生物产量(W7,kg/亩,干重)=(W5×W2/W1)×N/10
薯块生物产量(W8,kg/亩,干重)= W6×W4/W3
4、形成1000kg马铃薯所需吸收养分量的计算
(W7×F1+W8×F2)×1000
形成1000kg马铃薯所需养分量(kg)=
W6×1000
F1:茎叶中养分含量(g/kg);F2:薯块中养分含量(g/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