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_陈红霞

合集下载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路径选择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路径选择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路径选择作者:高素英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9期内容摘要: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

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

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

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引力模型空间规模结构城际空间联系引言及文献综述当前阶段,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城市群作为地域主体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是一系列主次分明、分布密集的城市以空间相互作用为主要力量,通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联接构成的城市-区域性系统(郑少峰等,2015)。

世界级的城市群应具有规模等级序列完整、产业体系分工明晰、各城市协同发展等典型特征。

目前,我国已陆续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第三大城市群,将成为支撑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然而,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发展、城市进化、生态建设等方面,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有显著差距,城市群竞争能力与一体化水平明显落后(薄文广等,2015)。

导致这种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城市群空间结构(鲁继通,2014)。

因此,对其空间结构进行系统性的测度与优化将带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赵渺希等,2014)。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关的研究最先兴起于国外。

Zipf(1942)首创性的引入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展开分析。

随后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蓬勃兴起,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J.Friedmann(1966)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模拟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与过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空间结构评估与政策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空间结构评估与政策优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空间结构评估与政策优化
安树伟;黄艳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2024(44)1
【摘要】“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支撑。

2014年以来,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形态结构初步形成,“一核”中心性短期上升,“双城”融合趋势明显,京津发展轴逐渐向“菱形”城市化区域拓展。

但从功能结构来看,北京的核心辐射带动能力还有待提升,北京与天津差距持续拉大,“三轴”的产业与人口集聚力尚需增强,“四区”的协调度和多节点综合承载力也有待完善。

整体
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尚停留在形态建设层面,空间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未来,应形成“一主两副、三圈耦合、四轴四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把石家庄建
设成为京津冀的副中心,促进京津冀三大都市圈耦合协同,将“三轴”拓展为“四轴”,大力培育具有“二传手”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
期目标的实现。

【总页数】10页(P70-79)
【作者】安树伟;黄艳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政策协同评估研究——基于省级“十三五”专项规划文本的分析
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政策评估与反思\r——基于2013—2018年政策文本分析
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中期评估
4.基于断点回归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临界效应评估及政策建议
5.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区域科技创新效应分析——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评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1. 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然而,目前该地区的产业布局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与优化。

本文将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浅谈,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2. 产业布局分析2.1 主要产业京津冀地区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制造业在该地区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尤其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化工等行业。

服务业也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包括金融、旅游、物流和商贸等。

农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2 产业结构不平衡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首都北京以政府机关、金融和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结构偏重于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比重较低。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但仍然存在对重工业的过度依赖。

河北省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3 区域协同不足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缺乏良好的区域协同机制。

各个城市间的产业重叠和竞争现象较为明显,相互间缺乏合作和协调。

这导致资源分散和效益降低,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不利。

3. 优化建议为了优化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以下是几点建议:3.1 加强区域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调机制,加强各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制定共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加强产业园区和产业链的建设,支持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

3.2 调整产业结构对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北京可以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创新。

天津可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河北省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和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3.3 加大投资力度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的优化,需要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可以增加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京津冀城市群集聚扩散的空间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集聚扩散的空间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集聚扩散的空间分析
贾薛
【期刊名称】《北京测绘》
【年(卷),期】2024(38)1
【摘要】针对京津冀城市群的集聚扩散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可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2020年城市化水平,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与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比较,揭示城市用地的空间分异和不同驱动因子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人均GDP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到铁路的距离与到城市群中心的距离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负向削弱作用。

同时,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虑到空间现象分异性,其分解成局部参数估计优于OLS提供的全局参数估计,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城市化水平与驱动因子间的复杂关系。

【总页数】7页(P68-74)
【作者】贾薛
【作者单位】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37
【相关文献】
1.城市群空间集聚和扩散的特征与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例
2.京津冀城市群城乡关联的空间分析
3.京津冀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发
展态势4.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与空间分析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明确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推进协同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稳定、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其协同发展的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一)首都经济圈的核心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高效的城市间交通网络相连。

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

因此,其首要功能定位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承担着引领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任。

(二)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京津冀地区科研实力雄厚,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

因此,该城市群应定位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京津冀城市群应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策略(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自的城市特点和资源优势,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应着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天津应利用其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河北则应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制造业。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命脉。

京津冀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间交通网络,促进人员、物资、信息的流动。

(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地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三地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区域涵盖了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的多个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然而,要实现该区域的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各城市的定位,并推动协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1.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扮演着领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其功能定位应继续强化其首都地位,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减轻人口压力。

2. 天津: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其功能定位应是在保持其港口经济、制造业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强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3. 河北城市:河北的城市应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

同时,也应积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三、协同发展的策略1. 交通协同: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

应加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实现城市间的快速联通。

2. 产业协同: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北京可依托其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产业;天津可发展港口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河北则可发展制造业、现代农业等。

同时,各城市间应加强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 政策协同: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政策,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4. 人才协同:人才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京津冀地区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动交通、产业、政策和人才的协同,是实现该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部,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是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区域。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群已经形成,但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尚未得到深入探讨。

二、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体系结构不均衡。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沿海城市规模和辐射范围较大,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城市综合能力较强,其它的城市则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体系整合。

2、城乡发展不平衡。

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沿海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

在城市中心城区,城乡发展一体化、人口集聚、文化生活丰富,而城市的外围地区则仍处于农村化、“城市病”等现象,需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空间布局不均衡。

京津冀地区发达城市和新兴城市的空间布局存在明显差异。

一方面,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远郊地区城镇化进程,催生出了一些高端服务、文化科技、创意产业等产业。

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中西部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缺乏前瞻性思维和有效突破,需要探讨新的空间发展模式。

三、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在全国经济发展整体趋势下,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已经开始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通过城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城市和农村间的差距缩小,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2、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文气息。

这一方面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3、区位因素。

京津冀地区处于中国的发展前沿,比较接近于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及优化策略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及优化策略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及优化策略作者:张静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6期[提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对三地意义重大。

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和形成新的增长极的有效抓手。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的核心是北京,而关键则在河北。

因为京津冀城市群综合实力的提高是京津冀地区实现共同发展的前提。

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省城市空间格局现状基础上,对河北省城市空间优化提出对策。

关键词:河北;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河北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编号:2015TW10)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1月11日一、京津冀城市群现状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城市群。

其范围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保定、张家口、秦皇岛、唐山、石家庄、廊坊、邢台、邯郸、衡水、沧州、承德共13个城市,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7.23%。

总体来说,京津冀城市群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城市群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城市规模等级差异明显。

为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明确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如表1所示。

(表1)按照最新的城市划分标准,京津冀城市群的等级规模较之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如表2所示。

(表2)由此可见,京津冀城市群中,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为北京和天津,而其他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和20个县级市的规模等级则集中在大中小城市,城市群中缺乏人口规模在500万~1,0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

城市群存在断层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在河北。

二、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省城市空间格局上存在的问题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反映在空间上,就是拥有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与相对落后的“腹地”。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面 , 小城 镇 分 布 以 京广 、 九 、 哈 铁 路 等 为 依 托 , 中 京 京 呈现 以 北京 为 中心 的 强 向 心 分 布 ; 镇 带 分 布 大 体 可 划 分 为 京 广 线 、 城 朔黄
和 石 德 线 、 九 线 、 津 、 哈 和 京 山线 、 承 六 个 片 区 ; 济发 展 呈 现 空 间均 衡 的 分 散 化 趋 势 ; 域 内部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比较 京 京一 京 张一 经 区
运用 地 理 科 学 技 术 或 方 法 , 析 区 域 的交 通 可 达 分 性 。代 表 性 的 文 献 如 李 国 平 等 , 国平 、 秀 李 陈
欣 , 涛 方 、 志 强 , 军 , 翠 兰 , 涛 于 吴 陆 孙 于
目的正是 通 过 区 域 空 间 结 构 优 化 统 筹 区 域 经 济 。
发 达 , 着 经济 发 展 的 空 间重 心 变化 , 随 区域 内部 各地 区 对 外 交 通 需 求 建 设 的 空 间 分 布 也 有 所 改 变 。 最 后 , 合 考 虑 京 津 冀 区 综
域 人 口 、 济 、 镇 和 交 通体 系发 展 的 现状 与 未 来 的 地 区发 展 定位 , 为 “ 轴 、 区 、 中心 、 经 城 认 三 四 多 网络 化 ” 京 津 冀 区域 的 空 间 整 是
11人 才 工 程 ” 年 博 士 发 展 基 金 ( BG 2 10 ) 助 。 2 青 Q JL004 资
探讨 。通 过文献 梳 理 可 知 , 对 不 合 理 的 区域 空 间 相
深入 分析 京 津 冀 区域 的空 间 格 局 与 空 间整 合 方 向 对提 升 区域 经济 实 力 , 强我 国整 体 竞争 力 具 有 重 增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篇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该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重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从分工的角度出发,研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现状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

同时,该地区也拥有多个重要的城市和产业集群,如北京的科技中心、天津的制造业中心以及河北的农业大省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问题包括:1. 资源分配不均:京津两地资源集中,而河北部分地区资源相对匮乏。

2. 产业结构重复:各地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3. 区域发展不平衡:京津与河北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差异大。

三、基于分工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基于分工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首先,要优化资源分配,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将资源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向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转移,同时向河北部分资源匮乏地区倾斜。

其次,要实施产业分工,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合理的产业分工规划。

北京应发挥科技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应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河北则应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产业。

此外,还要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的合作机制,推动京津冀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

四、结论综上所述,从分工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资源分配、实施产业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于ESDA和CSDA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分析的开题报告

基于ESDA和CSDA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分析的开题报告

基于ESDA和CSDA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经济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城市、乡镇、村庄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个区域内各个经济活动核心的分布状况。

经济空间结构的合理优化,能够促进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经济效益,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京津冀区域位于华北平原,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一直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为此,对京津冀地区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ESDA(空间数据分析)和CSDA(复杂网络分析)两种方法的运用,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ESDA方法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

2.利用CSDA方法构建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复杂网络模型,对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3.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地区经济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对策建议,以合理配置和利用区域资源,并提高经济效益。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主要采用基于GIS的ESDA方法和基于复杂网络的CSDA 方法进行研究。

1.ESDA方法:空间数据分析,主要通过分析某一点的邻域节点的属性特征,研究区域能够划分成若干空间单元,并从中提取影响空间邻接关系的空间因素。

常见方法有Moran's I等。

2.CSDA方法:复杂网络分析,是一种连接各个节点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的方法,通过对节点之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控制。

在本研究中,将采用基本的网络指标(度、节点间距、集聚系数等)和社区划分算法(GN、Louvain等)来探究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四、研究意义:1.能够深入探究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寻求合理的做法和对策。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篇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_基于分工的角度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其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地区在资源分配、产业布局、人才流动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因此,从分工的角度出发,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现状及问题(一)现状京津冀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资源丰富,交通网络发达,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二)问题1. 产业结构问题:北京、天津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而河北则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分工不明确,资源分配不均。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天津发展较快,而河北部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区域间差距较大。

三、基于分工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一)明确产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1. 确定各城市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北京可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可发挥其港口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河北则可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农业。

2. 加强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建立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各城市间的资源互通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联通1. 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京津冀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通。

2. 推动城市间的一体化发展,通过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三)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1. 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在京津冀地区间的流动。

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京津冀地区工作和创新。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区域内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就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的首要功能定位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要求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北京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发挥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引领作用。

2. 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天津和部分河北城市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实力,因此,京津冀城市群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

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 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该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还包括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

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协同发展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应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各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3.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功能定位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等。

要实现协同发展,需要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

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的政策设想和优化方案

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的政策设想和优化方案

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的政策设想和优化方案作者:阎东彬赵苒琳王立斌来源:《北方经济》 2017年第2期摘要:从全球范围看,许多国家以综合性首都为龙头,通过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功能协作形成都市圈或城市群,以保障首都功能实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本文以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特点与空间整合布局相结合,对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方案设计,提出政府引导下促进京津冀区域空间要素整合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京津冀空间布局承载力要素整合空间布局是涉及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等不同类型空间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的反映,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空间载体。

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

在京津冀协同规划发展初期,必须把调整空间结构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中,把空间开发利用的着力点从以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转为以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为主要目的。

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的特征(一)京津冀各城市间联系加强,但经济联系量差距明显利用引力模型的方法,测算出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势能。

2000—2012 年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有较大程度提高。

例如2000 年河北省的廊坊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势能最高为281.08,同年天津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势能207.74 ;2012 年天津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势能增长到1989.46,增幅近10 倍,河北省的廊坊与北京经济势能联系为2069.3,仍排名第一。

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势能均有所增加,最高增幅近10 倍,但也有城市经济联系势能变化不大,如承德、张家口、秦皇岛,这些地区变化幅度不大而且相对较低,例如张家口和秦皇岛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只有0.36,而2012年只增长到1.87。

这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联系量在各城市之间分布很不均衡,而且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呈阶梯状分布且梯度较大河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京、津两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赵弘;何芬
【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
【年(卷),期】2017(31)1
【摘要】北京多年来探索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思路,但“单中心”格局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主要原因在于规划、交通等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的力量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不足,规划落实不到位,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尚未建立.“单中心”难以突破,带来城市运行效率较低、新城发展不足、城乡结合部蔓延、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不足等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下,从强化规划引导、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建设副中心与微中心等新空间载体、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交通结构等方面,提出推动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赵弘;何芬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北京10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J], 薛晴;陈会谦;彭文民
2.农业产业发展视角下的泰安乡村空间布局研究 [J],
3.旅游产业发展视角下的江宁区徐家院乡村景观空间布局优化设计研究 [J], 史莹;徐阳阳;费文君
4.协同发展视角下医疗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J], 田洁玫
5.北京城市建设与管理职教集团成立大会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论坛隆重举行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为职教集团揭牌并发表讲话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冀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京津冀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京津冀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陈红霞;席强敏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基于1994-2012年时间区间的分析认为,京津冀区域内13个地级以上城市劳动力工资绝对平均偏差呈现逐渐扩大的发展趋势.研究认为影响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城市间相关因素相对水平的差异上,具体在京津冀区域的表现为,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负相关;城市吸纳人口能力的差距与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正相关;城市间使用外资规模差距越大,区域劳动力市场越趋于分割;城市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越大,城市间劳动力工资绝对偏差越小,区域劳动力市场越趋于整合;城市间政府消费支出占比差异、教育支出占比差异以及科技支出占比差异与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呈负相关.
【总页数】8页(P81-88)
【作者】陈红霞;席强敏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8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测度及影响因素r——基于劳动力工资视角的分析 [J], 陈立泰;李金林;叶长华
2.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及其推进对策研究 [J], 成新轩;韩艳林
3.京津冀教育协同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王磊;刘笑羽
4.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进程比较——京津冀与长三角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 [J], 张国平;籍艳丽;马军伟
5.京津冀城市群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J], 吴敬茹;杨在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演进历程、阶段特征与趋势展望

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演进历程、阶段特征与趋势展望

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演进历程、阶段特征与趋势展望
陈红霞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2024(44)2
【摘要】基于政策年均发布量、政策类别、政策词频等多角度分析,2000年至今
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总体呈增长趋势;政策工具包含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类;
政策文本类型多样,包括意见、通知等。

经过长期探索,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的内容
关注点由局部转向全局,由地方转向区域协同,由企业、产业创新逐渐转向科技创新、信息化服务等纵深领域,呈现出渐进式发展、跃迁式提升的过程。

区域协同创新政
策表现为以区域协同规划为统领、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创新为着力点、以系统创新为支撑、以重点领域创新为突破点的全方位、有重点的政策体系。

未来应继续优化区域协同创新软环境的建设,着力解决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等重点问题,及时梳理
相关发展经验,加强人才体系建设等。

【总页数】10页(P77-86)
【作者】陈红霞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政策的发展历程、演进逻辑与趋势展望
2.工商资本参与农地经营政策演进历程、特征与展望——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3.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政策的演进过程、趋势特征与创新展望——基于1980—2023年政策文本的分析
4.50年来全球信息政策研究的阶段化演进历程、逻辑与展望
5.京津冀区域国土空间协同治理:历程、特征与趋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的有益探索——评《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与预警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的有益探索——评《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与预警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的有益探索——评《京津冀城市
群综合承载力测评与预警研究》
陈尊厚
【期刊名称】《金融理论探索》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和经济增长极,由于独特的区位和政治特征,它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打造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无疑对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的结构和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跨越行政藩篱,解决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紊乱、交通拥堵、城市无序扩张、
生态恶化等城市群功能空间“失衡”问题,实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
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热议的共同话题。

【总页数】1页(P80-80)
【作者】陈尊厚
【作者单位】[1]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1
【相关文献】
1.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的有益探索——评《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与预警研究》
2.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的有益探索r——评《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测评与预警研究》
3.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4.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探索
——评《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动态测评与相对平衡》5.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探索——评《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布:动态测评与相对平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群
【文 章 编 号 】1006 - 3862( 2011) 11 - 0074 - 06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ຫໍສະໝຸດ 其优化整合分析陈红霞1 李国平2 张 丹3
( 1.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2.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3. 北京大学城市 与 环 境 学 院 ,北 京 ,100871 )
陈红霞等: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城市群
辖 13 个市辖区、3 个 县; 河 北 省 包 括 11 个 地 级 市, 172 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 其中,22 个县级市 ) 。京 津冀都市圈包括北 京 市、天 津 市 两 个 直 辖 市 和 河 北 省的石 家 庄、保 定、唐 山、秦 皇 岛、廊 坊、沧 州、张 家 口、承 德 八 个 地 级 市 及 其 所 属 区 域,简 称 2 + 8 ( 图 1 ) ,其中,河北省的 8 个地级市市辖 17 个县级市,京 津冀都市 圈 是 京 津 冀 区 域 经 济 和 社 会 活 动 的 主 体 及核心,与珠三角区 域 和 长 三 角 区 域 并 称 为 我 国 沿 海三大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城市 ( 27 座) 的平均 密度为 1. 5 座 /104 km2 。远低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 ( 2. 9 座 /104 km2 ) ,中 原 都 市 圈 ( 3. 9 座 /104 km2 ) 和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 4 座 /104 km2 ) 。 [10]
图 3 京津冀城镇与区域交通分布
就交通 线 两 侧 分 布 的 城 镇 体 系 看,一 方 面,人 口规模空间 分 布 不 均 衡,在 河 北 省 地 级 城 市 中,位 于京津南部 的 城 市 市 域 人 口 普 遍 较 多,其 中,保 定 市年末总人口 1036 万人,邢台和邯郸的人口也超过 了 600 万,分别为 637 万人和 777 万人,秦皇岛市的 年末总人口 仅 为 204 万 人。县 级 市 中,冀 州 人 口 最 少,为 36. 7 万 人,定 州 市 人 口 最 多,为 119. 3 万 人。 另一方面,中 小 城 镇 的 空 间 分 布 不 均 衡,朔 黄 和 石 德线城 市 数 量 最 多,包 括 两 个 地 级 市 和 九 个 县 级 市; 张-承区域城市数量最少。 以所在区域的县级市 ( 中小城市) 指标衡量,朔 黄 和 石 德 线 区 域 的 地 区 生 产总值最高,为 1312. 4 亿 元,占 整 个 区 域 县 级 市 地
2 区域空间格局现状分析
2. 1 人口和城镇分布格局 京津冀区域人 口 分 布 整 体 呈 现 以 北 京、天 津 为
核心,城镇体系发 展 中,北 京 市 辖 东 城、西 城、海 淀、 朝阳等 14 个市辖 区 和 延 庆、密 云 等 2 个 县,天 津 市
74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11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11 2011
图 2 京津冀区域各城市市辖区从业人员比重概况( 前三位)
3 区域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分析
图 1 京津冀区域城镇分布
2. 2 产业空间分布格局 以城市经济 的 主 要 产 业———第 二、三 产 业 从 业
人员比重为主要指 标,衡 量 京 津 冀 区 域 经 济 分 布 现 状。从从业人员的比重看,2008 年 北 京 排 名 前 三 位 的分别是制造业,租 赁 和 商 业 服 务 业,交 通 运 输、仓 储及邮电业。2009 年,北京 市 第 三 产 业 的 增 加 值 为 9179. 2 亿元,其 中,金 融 业,批 发 与 零 售 业,信 息 传 输、计算机 服 务 和 软 件 业,房 地 产 业 的 增 加 值 分 别 为 1603. 6、1525、1066. 5 和 1062. 5 亿 元,分 别 占 第 三产 业 总 总 增 加 值 的 17. 5% 、16. 6% 、11. 6% 和 11. 6% 。2008 年,天津从业 人 员 比 重 排 名 前 三 位 的 分别是制造 业、教 育、批 发 和 零 售 业; 同 期,石 家 庄 从业人员比重排名 前 三 位 的 分 别 是 制 造 业,批 发 与
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 从空间分布上看,京津冀区域的中小城镇主要分 布在东南区域 ,环 绕 北 京 、天 津 两 大 直 辖 市 以 及 石 家 庄、唐山 、保定、邯 郸 等 区 域 主 要 的 中 心 城 市 ,密 集 于 京广、京九、朔黄和石德线、京哈和京山( 老京哈铁路 的一部分) 线两侧,以及京-津,张-承六个集中分布区 ( 图 3) ,北京是其中主要交通轴的中心节点和最大的 中心城市,也反映了京津冀区域中小城镇的空间分布 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集聚形态。
3. 1 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人口和城镇分布不均衡 京津冀部 分 区 域 属 于 半 干 旱 和 半 湿 润 过 渡 气
候带,分别 为 沙 化 严 重 的 坝 上 高 原、石 化 严 重 的 燕 山和太行山 区、盐 渍 危 害 严 重 的 黑 龙 港 流 域,长 期 以来是 穷 困 地 区,城 市 的 发 展 受 制 于 这 一 自 然 条 件,因此,城镇数 量 较 少。 从 城 镇 布 局 上 看,大 中 城 市集中分布于东部 和 南 部 的 平 原 地 区,北 部 地 区 以 山地为主,城 市 数 量 少[11] ( 图 1 ) 。 近 年 来,作 为 京 津的水源地,河 北 提 高 了 水 源 保 护 标 准,对 张-承 地 区资源开发和工农 业 生 产 形 成 了 一 定 的 限 制,不 可 避免地制 约 了 相 应 地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城 镇 体 系 的 这一空间 分 布 格 局 与 京 津 冀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空 间 特征 一 致,从 市 辖 区 经 济 指 标 看,2008 年,张-承 区 域人均地区生 产 总 值 均 值 为 33017. 7 元,其 他 八 市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值为 72820 元,落差十分悬殊。 就河北省域范围 内 指 标 看,2009 年,张-承 地 区 的 地
域人口、经济、城镇和交通体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地区发展定位,认为“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 化 ”是 京 津 冀 区 域 的 空 间 整
合发展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京津冀; 空间结构; 空间整合
【中图分类号】F29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前言
区域空间结构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空 间映射,同时也直接 影 响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水 平 和 效 率。近年来,我 国 陆 续 出 台 了 多 项 区 域 规 划 方 案, 目的正是通过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统筹区域 经济。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心 之 一,在 我 国 区 域经济发 展 格 局 中 处 于 北 方 经 济 中 心 地 位,因 此, 深入分析 京 津 冀 区 域 的 空 间 格 局 与 空 间 整 合 方 向 对提升区域经济实 力,增 强 我 国 整 体 竞 争 力 具 有 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11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11 2011
75
城市群
陈红霞等: 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均地区生产总 值 为 130. 9 万 元 / km2 ,显 著 低 于 其 他 九个地级市( 均值 为 1019. 4 / km2 ) ,相 应 地,张-承 地 区的人口密 度 为 92 人 / km2 ,显 著 低 于 其 他 九 个 地 级市( 均值为 498 人 / km2 ) 。 3. 2 经济发展和中小城镇集中于交通沿线两侧,呈
区生产总值的 31. 9% ,京九 线 区 域 的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最低为 735 亿元,占 整 个 区 域 县 级 市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的 17. 9% ; 从人 口 密 度 均 值 指 标 看,整 个 区 域 的 县 级市 人 口 密 度 为 649 人 / km2 ,其 中,京 广 线 区 域 县 级市的人口密度 为 688 人 / km2 ,京 哈 和 京 山 线 人 口 密度 最 低,为 578 人 / km2 ; 朔 黄 和 石 德 线 区 域 县 级 市年末总人口最多,为 568. 8 万人,京哈和京山线县 级市人口最少为 194. 5 万人。 3. 3 核心城市快速成长
基金项目: 国家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 10zd&022 ) ,教 育 部 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0 YJC790020 ) ,中央财 经 大 学“中 财 121 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 QBJGL201004 ) 资助。
划与区域经济学领 域 研 究 的 热 点,研 究 角 度 大 致 分 为三个,其一是通过 人 口 统 计 数 据 描 述 区 域 空 间 结 构的集聚特征,其二 是 通 过 地 区 之 间 的 经 济 联 系 分 析区域经济中心特 征 和 整 体 区 域 结 构 形 态,其 三 是 运用地 理 科 学 技 术 或 方 法,分 析 区 域 的 交 通 可 达 性。 代 表 性 的 文 献 如 李 国 平 等[2],李 国 平、陈 秀 欣[3],于 涛 方、吴 志 强[4],陆 军[5],孙 翠 兰[6],于 涛 方、邵 军、周 学 江[7],陈 洁 和 陆 锋[8],刘 焱 和 刘 利 东[9]等,均从不同角 度 对 京 津 冀 区 域 空 间 格 局 进 行 探讨。通过文献梳 理 可 知,相 对 不 合 理 的 区 域 空 间 结构一直是制约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关的理 论 研 究 为 科 学 认 识 京 津 冀 区 域 的 空 间 格 局现状和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进入 21 世纪以来, 随着产业转移和核 心 城 市 的 扩 散 效 应 显 现,京 津 冀 区域的经济发展和 区 域 格 局 出 现 了 较 大 变 化,本 文 拟从点、线、网络和 域 面 四 个 基 本 空 间 要 素 入 手,研 究京津 冀 区 域 的 空 间 结 构 特 征 与 未 来 空 间 整 合 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