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平衡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2009-02-12 08:06:55)转载▼标签:杂谈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赵智敏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失衡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于:报道的“一边倒”;对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的过度扭曲;娱乐化消解着新闻报道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意义。
报道失衡的后果严重,如何破解此难题?本文从四方面提出对策:拓宽新闻的信源渠道、把握好单篇报道的平衡、重视报道的整体平衡、制度保证。
关键词:新闻报道、平衡、客观性原则众所周知,媒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要务的大众传播工具,不论传媒发展和演化出多少功能,都不能弱化其最基本的功能--传播信息。
为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的平衡原是不可或缺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的80年代,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强调喉舌性质和凸显宣传功能,平衡原则实际上长期被忽略。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媒所面临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这一原则才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1983年孙旭培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1]但从目前的媒体实践来看,以上重要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初期,新闻报道的不平衡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被社会所吸纳的话,那么在社会利益多元、文化多元的格局基本形成的态势的今天,忽视新闻报道中应遵守的平衡原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从总体看来,当前我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衡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报道的过度偏向:“一边倒”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整个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同时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色彩。
在这种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已势在必行。
可是,媒体却常常视而不见: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和看法的反映往往只有一个声音,于是便出现“多元社会一个声音”的失衡报道——注重一面之词的“一边倒”的新闻占据媒体。
当前媒体在新闻报道时的过度偏向,使得新闻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正常需要,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在信息资源享有上的不公平。
把握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平衡
法 和经 济社 会 的 广角 镜下 分析 材 料 , 看 出 潜在 的具 有 重大 意 义 的社 会现 象。” 他提 倡将 社 会 调查研 究 方 法应 用 到新 闻实 践 中 ,以 问题 为对 象 , 用
数 据来说 话 , 历 史 、 治 、 济 的角 从 政 经
度 来 分析 新 闻事 实 ,提示 事件 真 相 ,
提 高新 闻 报道 的准确 性和 客 观性 。
知 识水 平 、 知 能力 都在 自觉或 不 自 认
觉地 对 新 闻报 道起 着 影响 。所 以 倾
产 阶级报人 的这些保持 新闻客 观性 的
主张还很肤浅 ,甚至还 有不正确 的地
二 、 客 观 性相 对 。 向 与 倾
存在的。 立场 纯客 观 的新 闻 是不 存
在 的 ; 光 有 立 场 , 离客 观 事 实 的 而 脱
实呢? 只是 纯客观地 报道新 闻吗 ? 在新
闻中只报 道事实 。几乎不 表达记 者 的 任何观点 。西方新 闻界称 这种报 道为 “ 纯新 闻” 。它在 2 O世纪 3 O年代 的西 方 备受推 崇 ,西方新 闻界否 认他们 的
性 。 是指 新 闻工作 者 在报 道 或评 述 它
新 闻 事 实 时 所 表现 出 的 特 定 的 立 场 和 思 想倾 向 。即在 政 治 上拥护 什 么 ,
倾 向性 的关 系看 似对 立 的 , 实是 统 其
一
特性 . 是新闻 的生命 。 没有事实 就构 不
成新 闻。那么新 闻是否仅 仅是 记述事
零事 记者
业探 ; 务 讨 炎
把握新闻客观性和倾 向性的平衡
一 赵 利
新闻评析全攻略(1)
【考试题型是:名词解释;简答题(前两种题型都是1~5章的);分析题(自圆其说即可);评析文(简评)】新闻: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新近变动”是新闻的本质要素。
新鲜的事实:a.新发生的事实 b.新变动的事实 c.新发现的事实d.新披露的事实e.新预测的事实。
“传播”指信息的分享与交流,新闻定义中的“传播”主要指“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向为数众多的不确定的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
“传播”在新闻定义中实际上表明由传播者来决定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
所以,“传播”是新闻的主观因素。
从以上的新闻要素分析中可以看出新闻定义中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新近变动的事实”表明新闻的客观性。
其二,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媒体新闻:由一定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
媒体新闻的特性: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服务性。
媒体新闻的真实性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媒体新闻的新鲜性指报道的事实新、时间新、角度新,同新闻的时效性相近。
新鲜性同新闻的价值量成正比。
媒体新闻的公开性指新闻媒体面向公众传播新闻和影响社会舆论的特性。
媒体的服务性指新闻机构通过新闻报道和其他手段为受众提供社会服务,是满足人们普遍需要和特殊需要的一种特性。
除了这四种特性以外,媒体新闻还具有广泛性、连续性、时限性等,这几种特性也是媒体新闻的基本特性。
新闻与媒介新闻的区别: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它包含着人类在信息交流与分享中的所有活动方式带来的新闻,其中主要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中流动的新闻。
而媒体新闻特指一定的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他比新闻范畴要小得多,仅仅只新闻中的大众传播部分。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际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无利害关系,而新闻媒体由于他的控制者具有特定的评价立场,尤其是政治立场,因而他所传播的新闻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倾向性。
二者的关系:新闻中包含着媒体新闻,媒体新闻是新闻的一部分,媒体新闻除了具备新闻的特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个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
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客观、公正、准确的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所具备的首要条件。
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倾向性是辩证统一的,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
(一)新闻的客观性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显现的,报道者属于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在事实和报道之间,还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记者。
没有记录的选择、采访、写作及编者的编辑等,事实不过是个自在的事实,他不能进入大众传媒,即否定了“纯客观”。
同时我们也反对部分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论”,它否定了新闻的客观性,过于强调主观性,认为新闻事实及其本身所蕴涵的性质、意义、规律等都是新闻的客观性的最终依据。
且新闻客观性的获得是在记者的能动性和受众的被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实现的。
在记者采访与写作的过程中,自身的认识逐渐接近客观实际,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报道出来。
至此,新闻事实极其性质意义、规律如实大放映出来,实现了新闻的客观性。
所以,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新闻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媒介或明或暗地表现出的特点的政治立场。
新闻事实本身就有明显的倾向。
新闻事实反映着两种或更多的倾向。
除了我们常见的正反倾向外,还有多侧面的倾向,多倾向的报道往往给受众以新的启示。
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版面安排、电视新闻图像的解说、新闻照片的说明反映倾向。
(三)倾向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刘少奇同志说:“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地、真实地、公正地、全面地、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
对于这一论述,要全面理解,不能把他割裂出来片面的应用。
必须使倾向性与客观性密切结合,做到互为辩证统一。
试论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二 、 闻 的倾 向性 新
我们说 ,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 闻的~条 基本规律 的同 时, 我
除了某些 自然现 象 、 科技信息 、 商业 行情等 看到 , 为了某种政治 目的而任意歪曲客观事实 。 只能败 坏媒体 们 叉说新 闻报 道(
的声誉 , 从而失去观众 。他们 了解到 , 广大观众最关心、 最注重 外 ) 都或强或弱 , 或隐或现地包含着 、 表达着~定 的倾 向性 , 这 的是新闻事实 , 不是借 以发挥的观点 。于是他们提 出了客观 也 是一 个 不 能 否 认 的 客观 事实 。 而
这 。 名; 杰弗逊上 台后 ,里奇 蒙纪录报》 《 则不 断制造谣言 , 对他 的 必 须 是 “ 样 ” 不 能 写 成 另 一 个 模 样 。 新 闻 事 实 是 客 观 存 在 不 这 私 生活进行诽谤 :以至于这位总统发 出了这样的悲叹 : 现在 的 , 依 人 的 意 志 为转 移 , 就 是 我 们 讲 新 闻 客 观 性 的依 据 所 “ 报 上 所 刊登 的全 不 足信 , 真理 一 旦 落 到 这 些 肮 脏 的机 关 报 的 在 。 手 上 。 就 成 了可 疑 的 东 西 。 ” 美 国 作 家 马 克 ・ 温 的 小 说 也 从 吐 关 于新 闻 的客 观 性 , 只要 我 们 承 认 新 闻是 新 近 发 生 的 事
李 晓 江
( 宿州 电视 台 安徽 - 2 4 0 宿州 3 0 0)
[ 摘
的。
要】 新闻的客观性是新 闻的一条重要 的规律。 闻的客观性 与它的倾 向性是矛盾的统一 。 新 我们在 坚持新 闻客观性的同
时 , 开 承认 新 闻 的倾 向性 。 是 因为无 产 阶级 的利 益 代表 广 大 劳 动人 民 的根 本 利 益 。 产 阶 级新 闻 的倾 向性 与 客 观 性 是 统 一 公 这 无
新闻报道倾向性和客观性的统一(PPT34张)【精品】
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第三组
什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 新闻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性的制约。客观事实是新闻工作者 表现其倾向性的基础,人们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 表现倾向性,而不能在新闻中脱离事实的属性和涵义,随心 所欲地表明自己的倾向性。
• 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体现新闻的倾向性,贵在适度。度是 事物保持性质的数量界限,超过了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新闻倾向性的度就是新闻的客观性,取决于新闻事实的属 性和涵义。如果人们在新闻中脱离了事实的内涵,随意表现 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好比空中楼阁,终会坍塌,从而损害新 闻和新闻机构的声誉。
什么是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 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 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即在政治上拥护什 么,反对什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这种倾 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则表现得含蓄而隐晦 ,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 ,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新闻倾向性是要受新 闻客观性制约的。
事实是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统
一的基础,客观性同倾向性在
新闻报道中能不能统一,关键 在于能不能尊重事实。
倾向性 实例
• 央视在报道灾难时为什么要有倾向性?
• 总是关注救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总是出现leader们亲 临现场指挥、解放军战士奋勇救灾、老百姓积极捐款的画 面,至于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今后的预防措施总是模棱两 可,一笔带过。避重就轻,天天这么多感动,也真快麻木 了。
倾向性是如何体现?
新闻的倾向性,可以通过一条新闻来体 现,也可通过一组新闻或一个事件的报 道过程来体现。对于简单、明晰的新闻 事实,可以在一条新闻中表现倾向性。 对于比较复杂、本质一时不易看清的新 闻事实,不宜贸然表示新闻的倾向性,以 免出现差错;可以随着情况的发展、认 识的深化,通过对事件过程的连续报道 ,逐步体现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平衡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平衡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媒体行业也在迅猛发展当中,新闻报道中各类声音呈现出来,其报道平衡性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受众的关注与思考。
新闻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客观性,但是新闻的属性又决定了报道需要一定的倾向性,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指导思想、引导舆论的作用。
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并不矛盾。
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都是制作过程中的必然存在,应该运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新闻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呈现出来。
本文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平衡作出具体探究。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性倾向性平衡引言: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倾向性是新闻报道指导性作用的体现。
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平衡好客观性与倾向性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持新闻客观、公正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实际新闻报道中要始终将客观性与倾向性体现出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有方向、有意识地添加主流观点或者自身见解。
本文将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概念分析、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概念分析(一)新闻报道客观性新闻报道客观性即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要将新闻事实以公平公正且客观的态度反映出来,将新闻内容本来的“面目”呈现在受众面前。
在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上都要切实做到“用事实说话”。
新闻工作者要将自己看到的、经过核实的新闻通过语言或者其他方式传递给受众,不添加任何自身的感情语言,也不添加任何情感色彩,单纯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和信息传递。
(二)新闻报道倾向性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即新闻报道者在对事实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包括编写新闻、安排版面)时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的对事实带有某种偏向的评价和看法。
倾向性的表达方式根据新闻内容,时而隐晦,时而开放。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往往表达着一种无形的意见,但是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引领受众的思想和价值观。
媒体如何平衡新闻报导的客观性与社会责任
媒体如何平衡新闻报导的客观性与社会责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舆论的引导者,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如何平衡新闻报导的客观性与社会责任,是媒体行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新闻报导的客观性是媒体的基石。
它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应当以中立、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收集、整理和呈现信息。
这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不受个人情感、利益集团或者政治倾向的影响,如实反映事件的真相。
只有保持客观,媒体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成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然而,仅仅追求客观性是不够的,媒体还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意味着媒体要考虑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不仅要传递真实的信息,还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媒体在报道某些敏感话题时,如犯罪、灾难等,需要谨慎处理,避免引起社会恐慌。
例如,在报道犯罪案件时,不能过度渲染犯罪细节,以免引发其他人的模仿或者造成公众的过度不安。
同时,在灾难报道中,也要注重传递救援和互助的正能量,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破坏和损失。
另一方面,媒体应当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积极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揭示社会中的不公、腐败等现象,促使相关部门采取行动,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比如,对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改进。
那么,媒体如何在实践中平衡客观性与社会责任呢?首先,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
他们应该秉持真实、准确、全面的原则进行报道,严格核实信息来源,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经得起推敲。
同时,要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判断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其次,媒体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审核制度。
在新闻发布前,进行多轮审核,确保报道既客观又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
对于可能引发争议的报道,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评估。
再者,媒体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
倾听公众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根据反馈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和内容。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与主观性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信息、传递事实的媒介形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关系常常存在争议。
本文将就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展开讨论。
一、客观性的定义和特点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个人情感、意见和立场的影响,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展现事实,对事实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客观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实进行真实、准确的描述,不做虚假报道或夸大事实。
2. 中立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不受主观意识形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对事实进行中立、公正的陈述。
3. 全面性:客观性要求新闻报道对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不片面、断章取义。
二、主观性的定义和影响主观性是指新闻报道中存在个人观点、情感和立场的倾向。
尽管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但由于记者的人为因素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
主观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题和取材:记者在报道中选择和处理新闻事件时,会受到自身兴趣、价值观念和职业判断的影响,导致主观性的存在。
2. 语言表达:记者在报道过程中的用词、叙述方式等也会存在个人喜好和特点,从而影响报道的主观性。
3. 编辑剪辑:编辑和剪辑人员在整理新闻稿件时,也会基于自身认知和审美标准,对新闻报道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主观性的存在也不可避免。
关键是要在追求客观性的前提下,合理运用主观性,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对读者的有效传递。
一些方法可以用于平衡客观性和主观性,如:1. 多方消息来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寻求不同观点和声音的消息来源,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2. 问答式报道:记者采取问答形式进行报道,将自身观点主观色彩降到最低,让事实和信息更直接地传递给读者。
新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效把握
新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效把握发表时间:2019-07-18T12:38:31.840Z 来源:《科技尚品》2018年第10期作者:黄春喜[导读] 新闻记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由于记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矛盾,使得记者对新闻进行主观性评判的时候对其客观性造成影响。
所以,就要求记者对新闻的报道要公正客观,而要做到公正客观就要对记者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进行有效的把握。
本文通过对新闻的真实事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得出新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效把握的重要性。
广东清远连山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对待新闻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真实的,所以这也是新闻记者工作的重要准则。
但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很难做到真正客观,主观的因素会一直存在。
新闻在政府和人民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新闻公正真实的报道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的要求,所以新闻记者对待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效把握就非常重要了。
本文对新闻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以实际的案例进行剖析,进而得出这二者协调的重要性。
1.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二者的关系需要辩证的看待,而这也是新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1]。
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际上纯粹的非常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只有自己主观性的判断是不符合新闻追求客观事实的立场的。
所以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又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记者才能对其主观性进行积极的报道。
新闻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缩影。
所以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一定要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上进行主观的判断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的价值得以凸显。
记者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在遵循主观性立场的时候,切不能脱离客观事实,将主观性无限放大,会造成新闻的客观性受到极大影响。
所以新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一直都存在,一定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只有将二者的协调性进行有效的把握,才能让新闻报道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的解析
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的解析【内容提要】对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论述已经不少。
但最近以来,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有人对新闻报道中客观性的绝对化和模糊化看法多了起来,争议也越来越大。
有的还以新闻专业主义的片言只语作为权威依据,来说明新闻只能存在客观性而不得具有倾向性,认为讲究新闻报道的导向就是片面追求倾向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丢弃。
本文对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作一番再探讨,并从“‘拟态环境’与实际采制的‘视差’、报道对象选择时的不同价值取向、处理好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的辩证关系”三个层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拟态环境价值取向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深刻领会的这句话,能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理解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和倾向性问题。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必须客观报道事实,但实践中是做不到绝对客观的,只能是相对客观。
这是由于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反映,任何媒体、任何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与解读角度不同,都会在追求新闻本质真实的基础上体现出一种不可避免的倾向性。
新闻报道是记者真实报道客观事物的主观活动,选择哪些事实进行报道、如何报道、向谁报道、报道主题如何挖掘、报道角度怎样选择,都会受到记者“三观”和职业素养的很大影响。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努力追求客观性与倾向性的最大统一,辩证处理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的关系,应该成为新闻传播活动时刻遵循的原则。
一、“拟态环境”与实际采制的“视差”“新闻是客观的写照,这就是新闻的真实性所在;然而新闻又必须进入人的主观领域才能产生,主观之外,即使事实正在进行与演变,在我们感知之前,也不可能成为新闻。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媒介向受众提供的只是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信息环境,其对客观事物不是像镜子式地进行反射,而是“渗透了人的意识,被人所体验过的主观世界。
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对于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
然而,要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并非易事。
这需要新闻工作者遵循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指的是新闻报道应基于事实,不受主观情感、偏见或利益的影响。
而公正性则要求在报道中对涉及的各方给予平等的对待和呈现。
首先,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真实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虚假的报道都是对新闻本质的违背。
为了获取真实的信息,记者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采访。
这意味着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消息来源,而是要多方核实、交叉印证。
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挖掘出事件的本质和真相。
其次,全面性是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的重要因素。
新闻报道不能片面地选取部分事实,而应该尽可能呈现事件的全貌。
这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涉及的各方观点和利益。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形成自己全面、客观的判断。
例如,在报道一场争议性的社会事件时,不能只听取一方的声音,而忽视另一方的意见。
要对各方的观点和证据进行充分的展示,让公众了解到事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另外,新闻工作者应避免主观偏见。
个人的价值观、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都可能影响对新闻的判断和报道。
为了克服这些偏见,记者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以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事件。
在撰写报道时,要使用客观的语言,避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或倾向性的词汇。
比如,不能用“可恶的”“英勇的”这类明显带有主观评价的词语,而应该用准确、中性的表述来陈述事实。
在新闻采编过程中,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也至关重要。
从选题策划到采访、写作、编辑、审核,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
采访要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不采用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获取信息。
写作时要遵循新闻的写作规范,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编辑和审核环节则要对报道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其符合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
同时,新闻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2023年了,当下的信息爆炸让我们难以抉择何种信息才值得信赖,何时信赖。
媒体的报道如此重要而又民众皆无从得知其真实性。
客观和权威是新闻报道不可磨灭的灵魂,如何确保客观和权威性是媒体始终需探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如何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增强客观性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媒体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它需要媒体避免主观性和偏见。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媒体保持客观:1. 关注事实,减少评论。
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呈现相关的事实,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言辞上的炒作。
如果新闻报道过多地泛滥评论,那么就会让事实被掩盖,从而尝试扭曲事实。
2. 采访多方视角。
客观的新闻报道必须取得多方面信息。
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仅针对一个立场或者价值观,则读者和观众可能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观点,合理地传达当事人的意愿和声音,才能更好地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3. 排除立场性和偏见。
新闻内容中不应包含对任何一个群体、个人、政党的批判或抨击,始终保持独立中立的立场,从而向大众传递准确的信息。
好的新闻编辑能够避免组合短语或句子时偏袒某一个立场,以此使得新闻报道专业可信。
二、增强权威性权威性可以涉及许多方面。
一方面,权威性需要媒体获得大量可靠信息,同时具备一些必要的技能和技术来分析和解释信息。
另一方面,权威性还需要媒体能够建立起其在社会中的信任度,同时保持其公信力。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1. 采用可信来源。
新闻报道必须从可信的来源中获取真实的信息,对于来源问题,新闻编辑需要尽可能取得多方面权威资源同时时刻了解真相。
如果新闻碰到一个微妙的问题,那么需要对内容进行多方面的查证,从而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权威可信。
2. 密切关注实践体验。
关于某一情况下的新闻,当媒体从人物的角度出发,对所报道的具体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并提供到位详实的报道,那么就可以为读者创造出真实可信的观念,从而使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得到提升。
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然而,虚假新闻、片面报道等问题也时有出现,这让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度受到了挑战。
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成为了新闻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基石。
新闻报道若失去了真实性和客观性,就如同大厦失去了根基,不仅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素养是确保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关键。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
在采访过程中,要深入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避免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采访时,要以开放、公正的态度对待被采访者,不预设立场,不引导被采访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回答问题。
同时,要善于倾听,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在写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遵循准确、简洁、清晰的原则,如实反映事实,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
对于不确定的信息,要进行多方核实,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此外,新闻工作者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坚守职业底线,不接受贿赂,不被利益所诱惑,不为了追求点击率或关注度而制造虚假新闻。
其次,媒体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也至关重要。
媒体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采编流程和审核制度,对新闻报道进行层层把关。
在选题策划阶段,要充分考虑新闻的价值和社会影响,避免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选择不实或有偏差的题材。
在采访环节,要对记者的采访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确保采访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编辑环节,要对稿件进行认真审核,对于存在疑问的内容,要及时与记者沟通核实。
同时,媒体机构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建立内部的监督机制,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此外,媒体机构还应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公众的投诉和质疑,要及时回应和处理。
再者,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是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重要途径。
新闻工作者不应仅仅依赖单一的信息渠道,而应广泛收集来自各方的信息。
浅谈新闻剪辑中应把握的客观性
浅谈新闻剪辑中应把握的客观性新闻剪辑是指将采集到的新闻素材进行编辑、剪辑,最终制成新闻节目的过程。
在新闻剪辑中,应该把握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客观性。
客观性是新闻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推广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新闻剪辑中应该如何把握客观性呢?首先,新闻剪辑应该注重事实。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新闻剪辑是对事实的整理、编辑。
在剪辑时应该保证所使用的素材都是真实可信的事实。
素材的来源应该来自于真实可靠的渠道,如公安机关、政府部门等。
不能出现对事实的捏造、编造,更不能出现故意修改、扭曲事实的情况。
其次,新闻剪辑应该做到不存在个人情感的影响。
新闻是客观的报道,而个人情感和立场只会影响到新闻的客观性。
在新闻剪辑时,应该将个人的情感和立场完全剔除,公正客观地编辑新闻节目。
新闻剪辑人员在工作时应该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做出不客观的选择。
此外,新闻剪辑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评论。
在新闻报道时,应该尽量避免以自己的立场或解释填充新闻事件,尤其是不能涉及任何形式的提供评论或个人见解的做法。
新闻节目只需要提供客观的事实,让观众自行理解和判断,不需要专家或者主持人过多的评价或发表观点。
最后,新闻剪辑应该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新闻有时候并不是简单的事实描述,新闻内容对社会、民众、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新闻剪辑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敏感性,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同时,新闻剪辑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影响着社会的正常运转。
总之,在新闻剪辑中,应该把握好客观性。
只有坚持客观性,才能让新闻更加真实可靠,让观众对新闻更加信任。
因此,新闻剪辑人员要注重事实、剔除个人情感、避免不必要的评论,同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才能为制作真正的客观新闻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试析当前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赵智敏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媒体新闻报道失衡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于:报道的“一边倒”;对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的过度扭曲;娱乐化消解着新闻报道本身的严肃性和启示意义。
报道失衡的后果严重,如何破解此难题?本文从四方面提出对策:拓宽新闻的信源渠道、把握好单篇报道的平衡、重视报道的整体平衡、制度保证。
关键词:新闻报道、平衡、客观性原则众所周知,媒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要务的大众传播工具,不论传媒发展和演化出多少功能,都不能弱化其最基本的功能--传播信息。
为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的平衡原是不可或缺的。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的80年代,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强调喉舌性质和凸显宣传功能,平衡原则实际上长期被忽略。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媒所面临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这一原则才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1983年孙旭培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1]但从目前的媒体实践来看,以上重要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初期,新闻报道的不平衡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被社会所吸纳的话,那么在社会利益多元、文化多元的格局基本形成的态势的今天,忽视新闻报道中应遵守的平衡原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从总体看来,当前我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衡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报道的过度偏向:“一边倒”今天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整个社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同时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色彩。
在这种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已势在必行。
可是,媒体却常常视而不见: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和看法的反映往往只有一个声音,于是便出现“多元社会一个声音”的失衡报道——注重一面之词的“一边倒”的新闻占据媒体。
当前媒体在新闻报道时的过度偏向,使得新闻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正常需要,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在信息资源享有上的不公平。
客观性与倾向性
《新闻学原理》彭菊华中国传媒大学P284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关系式对立统一的关系。
客观性要求新闻必须绝对忠于事实,不能有主观随意性,不可以“把没有的事实加上去”。
而倾向性要求新闻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
两者之间显然是有矛盾的,具有不一致性。
然而,两者又是统一的,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真正新闻都应当是这样的,诚如刘少奇所说:一方面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另一方面又是“有立场的”。
“纯客观新闻”的不存在,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新闻既要讲客观性,也要讲倾向性,不可偏废。
如果偏废,那就会犯主观或客观主义错误。
主观主义错误只强调表现立场,表达观点,无视新闻事实本身,甚至想当然,奉行为意志论,结果或者歪曲客观事实,或者仅仅把客观事实当做某种观点的注脚与例证。
客观主义错误只是强调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弃置新闻传播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丧失应有的原则立场,稀里糊涂地罗列一大堆现象,让人不知所云。
很明显,只讲倾向性而不讲客观性,或者只讲客观性而不讲倾向性,都会导致新闻的自毁,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新闻报道。
客观性与倾向性虽然不可偏废,然而,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也是倾向性的前提,客观性制约倾向性。
任何新闻只能从客观事实出发表明倾向,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表示意见、表明观点,而不能脱离事实的基本性质和本来涵义随心所欲地乱说。
不论何种倾向,都应当是事实本身意见的转述和阐发。
新闻倾向性应当“无一字无来处”,这个“来处”只能是客观事实的固有内涵。
先入为主,指鹿为马,是万万不可以的。
总之,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好比是源流关系,有源才有流;也好比是主仆关系,仆从属于主。
两者的这种关系是不能颠倒的,如果认为地颠倒这种关系,肯定要发生问题。
比如,不能够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关系,不能够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不能够正确处理领导人言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不能够正确处理形式需要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等等,从而曲解新闻报道为政治服务,弄成事实为政治服务。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解析
新闻传播学知识点解析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和理解信息的方式,还在塑造社会舆论、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一些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传播的类型传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这是发生在个体自身内部的信息交流活动。
比如,当我们思考问题、自我反省时,就是在进行人内传播。
它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际传播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像是朋友之间的聊天、家人之间的交流都属于此范畴。
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和私密性等特点。
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行为。
例如,一个班级内部的讨论、一个兴趣小组的交流。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传播是组织内部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性。
大众传播则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是大众传播的常见渠道。
二、传播模式在新闻传播学中,有多种经典的传播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概念,强调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干扰。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则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传播双方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而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将传播过程置于社会系统中进行考量,认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些传播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是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和关系中流动和传递的。
三、新闻的定义与价值新闻,简单来说,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但它并非简单的事实罗列,而是经过筛选和加工后的有价值的信息。
新闻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是信息价值,为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其次是舆论引导价值,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
再者,新闻还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的价值,能够传承社会文化,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对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几点思考结合普利策奖新闻奖获奖名篇案例分析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普利策奖,新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普利策奖(The Pulitzer Prizes), 又称普利策新闻奖。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的遗愿于1917年设立的奖项,后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评选制度 经过不断的完善后,普利策奖成为新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新闻界 的诺贝尔奖”。
六、结语
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全球新闻界的权威奖项,其评选标准反映了美国乃至全球的 新闻理念。这些理念包括客观性法则、事实与观点分开、独立性、平衡性和公 共服务精神等。这些理念对于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性、提高新闻的可信度、推 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遵循这些理念不仅是 职责所在,更是赢得了公众信任的关键。
四、平衡性
平衡性是普利策新闻奖的重要评选标准之一。新闻报道应该尽可能地平衡,不 偏袒任何一方。在报道争议性事件时,应该努力从各方的观点中寻找事实,避 免偏听偏信。平衡性法则不仅要求避免偏见,还要求尽可能地展示事件的全貌。
五、公共服务精神
普利策新闻奖强调了公共服务精神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 更是社会公器。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公共利益,揭露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公共服务精神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普利策新闻奖的重要评选标 准之一。
基本内容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设立以来,已经成为了全球新闻界的标杆。这个奖项 不仅代表了新闻报道的最高水平,更反映了美国乃至全球的新闻理念。本次演 示将从普利策新闻奖入手,探讨美国的新闻理念。
一、客观性法则
普利策新闻奖历来重视客观性法则。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法则要求尽可能地 避免个人偏见,保持中立,不带有感情色彩,尽可能地展示事实,而不是对事 实进行主观评判。这一原则的坚守,有助于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性,提高新闻 的可信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平衡
赵利
客观性与倾向性是新闻的两个重要特性。
在新闻报道中,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关系看似对立的,其实是统一存在的。
立场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而光有立场,脱离客观事实的也不是新闻。
新闻倾向性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
客观事实是记者表现其倾向性的基础,人们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表现倾向性,而不能在新闻中脱离事实,随心所欲地表明自己的倾向性。
一、事实是新闻的第一特性,应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常有新闻媒介强调新闻报道要保持客观性,让受众通过了解新闻事实,自己分析判断其中所传递的信息,然后形成自我的意见。
这里的客观性是指对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如实报道。
它是新闻报道中所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客观。
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上的客观,强调以新闻的报道方式、写作手法客观地凸显事实,而不随意加以主观解释。
可以说,追求新闻的客观性是古今中外报人追求的一贯目标。
早在1903年,著名的《时务报》主笔梁启超提出了“报之以客观”的主张。
尽管资产阶级报人的这些保持新闻客观性的主张还很肤浅,甚至还有不正确的地方———比如他们认为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就是客观。
但是,他们毕竟认识到了客观性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
可以说,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特性,是新闻的生命。
没有事实就构不成新闻。
那么新闻是否仅仅是记述事实呢?只是纯客观地报道新闻吗?在新闻中只报道事实,几乎不表达记者的任何观点,西方新闻界称这种报道为“纯新闻”。
它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备受推崇,西方新闻界否认他们的报道具有倾向性。
其实,纯粹的客观报道是不存在的,记者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叙述过程其实就是主体在对客体产生影响。
为什么要报道这个事实?报道它什么?怎样报道?这些选择本身已经反映出记者强烈的意图和目的。
1973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梅耶出版了《精确性报道》一书。
首次阐释了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另一种新闻报道方法———精确性报道。
书中指出:“过去传统的采写手法只一味报道那些瞬息即逝的、耸人听闻的事件,不会在历史、政法和经济社会的广角镜下分析材料,看出潜在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
”他提倡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新闻实践中,以问题为对象,用数据来说话,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实,提示事件真相,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与客观性相对,倾向性是新闻传播中的必然
新闻报道中还有一个与客观性相对立的十分重要的特性———倾向性。
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
即在政治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则表现得含蓄而隐晦。
我们说,倾向性是新闻传播中的必然现象。
首先,新闻事业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政党或者社会集团,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利益集团的制约,从而使其传播活动带有倾向性。
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新闻传播都不会是毫无目的的。
在我国,新闻传播媒介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新闻传播对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西方,新闻传播对整个社会也有着强大的干预力量。
因而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客观事实本身并不是新闻,只有通过记者的报道和传播才能成为新闻。
而记者既有的立场和观点,具有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些,在选择事实、报道事实时,他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新闻报道起着影响。
所以,倾向性体现在新闻报道产生的每一环节中。
在采写上,体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上;在写作上,体现在对报道的时间和规模上;在编排上,体现在版面安排、字体字号、色彩等技术性处理上。
最后,受众往往要求记者对事实进行解释,以便获取知识,为其行动等提供指导,这从客观上也要求记者根据自己的倾向来解释事实。
简单说来,新闻倾向性伴随着新闻传播的过程,始终客观地存在于整个新闻报道之中,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由此可见,倾向性与客观性作为新闻两个相对的基本特性,二者同生共长,相互依存。
上至党报党刊,下至街头小报;大到享有崇高声望的“大腕名记”,小到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新闻报道都脱离不了客观性和倾向性这两个方面。
2007年上合组织举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事演习时,解放军报记者谭洁采写的《我新型战机首次在异国升空训练》一文,这篇消息第一次展示了该型国产战机的优异性能,最后一段用“飞行员对领空的概念十分强烈,能驾新型战机与俄战机并肩飞行,在异国的领空展示中国空军不断攀升的作战能力,自豪的情愫油然而生”来结尾。
这是在用丰富的事实告诉受众:我国产新型战机首次全副武装在国外亮相,是在承担起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大国责任。
稿件虽然仅有637个字,但渗透着我“大国崛起”以及“大国和平崛起”的两大背景。
文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飞行员的骄傲与自豪,作者的激动、兴奋之情同样溢于字里行间。
该文获第1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三、用事实说话,寻求二者的平衡点
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体现新闻的倾向性,要注重度的把握。
新闻倾向性的度就是新闻的客观性,取决于新闻事实。
记者进行新闻报道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努力做到新闻报道中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
在采编实践中,新闻客观性和倾向性的平衡尺度具体应该怎样把握?如何在做到客观报道的同时又恰当表达一定的意见倾向?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
首先,事实是新闻之源。
新闻的定义告诉我们,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事实新闻就无从谈起。
其次,对事实的叙述是无形的意见。
记者客观叙述其所见所闻的事实,但叙述又总是基于一定的观点,那么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也可能会接受叙述中隐含的观点。
最后,事实具有说服力。
要让受众接受某一观点,就是让他们接受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他们引领到具体的认知中去,也就是回到事实中去。
用事实说话符合人们认知规律和心理认同的过程。
同时,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尊心的人,都宁愿相信客观事实,而不愿意接受他人强加的观点和意见。
用事实说话的方法,暗示观点而非直述观点,可以防止受众因其观点与自己不同而产生抵触情绪。
同时,用事实说话,不仅有利于提高新闻媒介的信誉和地位,也有利于正确发挥新闻的导向作用。
如此看来,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记者在采访时,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新闻事实,但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
应该尊重并承认事实存在的客观性。
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人云亦云”。
要选择那些被可靠消息来源确认的事实,代表事物本质的事实和代表人民利益的事实。
在搜集新闻素材时,一定要翔实可信。
第二,同一个事实,要从多侧面进行反映,既要报道好的一面,也要报道不足的一面。
在报道有争议问题时,要有选择地尽量将双方主要的观点都表达出来,要让读者去评价、裁决。
例如要报道政府新出台的某一项政策,记者在采访相关人员后,在报道该项政策将为百姓带来哪些方便和实惠的同时,也要对该项政策实施后可能带来的风险有所提及,让百姓对这项政策有总体性的认识。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客观陈述事实,尽量避免大量修饰性词语的出现。
新闻报道不是文学作品,虽然也要重视给人以阅读审美感受,但首先要向人们传播有报道价值的事实,语言叙述要客观严谨。
有些记者在报道中大量渲染新闻现场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记者在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表达除外),这些臆想的做法应该规避。
第四,把要说的话“藏”在新闻角色的口中,让新闻角色说出至关重要的话。
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之口,讲出记者希望说出又不便说出的话。
例如报道中常使用的“据有关专家表示”“权威人士强调”等句式。
这种借他人之口表达观点的做法,更加客观,因而也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我们所指的并不是全文充满领导讲话的官样新闻,像“某某指出,某某反复强调”的枯燥句式。
引用新闻人物的话语,应该是现场感强,生动真实的,这样既表达记者意图,又做到客观叙述。
第五,在新闻报道中恰当运用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用背景材料说话也是用事实说话的一种方式。
客观报道不提倡记者直接说出新闻意义,因为这样就变成了记者观点的议论,主观色彩过于浓烈。
如果用背景材料说明它,既能客观叙述,又能巧妙地表达记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