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治理

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治理
第41页/共42页
200-400mm
<200mm
2.干旱是本区的典型特征
第16页/共42页
根据地形和海陆位置图解释本区干旱原因:
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第17页/共42页
2.地形:
贺兰山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第33页/共42页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第34页/共42页
第35页/共42页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
第36页/共42页
荒漠化
红漠化
石漠化
盐碱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降雨集中;丘陵地形
人口增加;过度樵采
过度垦殖
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处形成涝洼地;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盐分积聚地表。
;不合理排灌
第28页/共42页
四、荒漠化的危害
危害:对以下四方面的危害: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动沙丘淹没)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第9页/共42页
5、这里多为有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来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6、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第10页/共42页
四﹑荒漠化的概述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中国七大流域概况分析

中国七大流域概况分析

七大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又名扬子江,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概况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见彩图长江河源──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山西南坡冰川),干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支流涉及黔、桂、甘、陕、豫、粤、浙、闽,共计18省、自治区、直辖市。

干流长6300km,流域面积180.7万km 。

较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条,流域面积均在80000km 以上。

干流自江源至宜昌为上游,河长4510km,除四川盆地外,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占全江总落差的98.9%。

其中江源至当曲长约360km,称沱沱河;当曲至玉树巴塘河口长约820km,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宾长约2300km,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长约1000km,称川江。

川江下段自奉节至南津关长209km为著名的三峡宜昌以下进入中下游平原。

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长约940km。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850km。

中游河段内,自湖北枝城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矶长约340km,称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地势低洼,是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段。

中下游平原湖泊星罗密布,主要通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四大淡水湖。

长江流域图长江流域水系图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水系图珠江流域: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个水系组成,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个省(自治区)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

珠江的主流是西江,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的马雄山,在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全长2214km。

全流域面积45.37万km ,其中中国境内面积44.21万km 。

流域概况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360亿m ,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477mm。

中国水土流失治理行业发展现状及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分析

中国水土流失治理行业发展现状及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分析

中国水土流失治理行业发展现状及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分析一、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概况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治理水土流失,是指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的活动。

它包括预防、管护、治理三方面内容。

水利工程时间长、资金投入多,对工程的结构、数量、质量等要求高。

此外,近年来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迫使大多数地区处需要进行水土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对的水土保持工作,在保持经济正常发展情况下,为人民提供更加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水土流失治理行业发展现状1、相关政策法规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制约山地和丘陵区,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和法规,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水土流失治理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因水土流失,全国年均损失耕地100万亩,黄土高原严重区每年流失表土1厘米以上,东北黑土地变薄,一些地方的黑土层流失殆尽。

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

水土流失状况综述

水土流失状况综述

综述2006年,全国11条大江大河径流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均低于多年平均径流量,珠江、闽江、塔里木河、黑河均超过多年平均径流量;与2005年相比,黄河、海河、塔里木河、黑河变化不大,长江、淮河、松花江、辽河、钱塘江下降较大,珠江、闽江均有增加。

各流域土壤侵蚀量: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珠江、辽河、黑河均低于多年平均侵蚀量,松花江、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与常年接近;与2005年相比,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有所下降,海河、珠江、黑河有所上升,钱塘江、闽江、塔里木河变化不大。

2006年,开展了金沙江下游地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两个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

金沙江下游水土流失面积480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4%,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不同侵蚀面积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4%、47.1%、17.3%、7.8%、3.4%。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区土地总面积为3379平方公里,工程实施前水土流失面积181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7%,其中,轻度、中度、强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756平方公里、787平方公里、271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1.7%、43.4%、14.9%,年土壤侵蚀量384万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119吨/平方公里。

经过三年的治理,试点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396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程度78.2%;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886吨/平方公里。

2006年,水土流失灾害事件主要发生在河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主要灾害类型为山洪、滑坡和泥石流。

2006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0.15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4.0万平方公里,封育保护面积6.15万平方公里。

综合治理面积中,新修水平梯田29.8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71.4万公顷,种草45.9万公顷,其他工程23.5万公顷,封禁治理89.6万公顷,当年竣工综合治理小流域2541条。

简述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简述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简述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信息管理学院11编出杜诗卿2011300740006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见表)( 表)中国水土流失分布流域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亿吨)占流域面积(%)长江180.00 62.00 34.4 24.00黄河75.00 46.00 61.3 16.00海河31.90 12.00 37.6 4.02淮河27.00 5.90 21.9 2.30珠江45.00 5.80 12.9 2.26松花江、辽河124.60 42.00 33.7 7.68太湖 3.60 0.296 8.2 0.14其他(内陆河、直接入海河流、国际河流等)473.00 193.00 40.8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1)流失面积与分布: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3.74万km2,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为53.08 km2,占流域总土地面积180万km2的30%,年均土壤侵蚀总量22亿吨。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50余万km2,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0%。

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三峡库区和中游的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皖诸水的中上游。

(2)流失类型与程度: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泥石流、崩岗等。

其中水蚀面积达52.41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2.2%。

风蚀面积0.67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0.66万km2。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共有1.3万多处滑坡和3000多条泥石流沟,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分布有近10 万个大小崩岗。

全流域水蚀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为21.2万km2,占41%;中度流失面积为21.5万km2,占40%;强度流失面积为7.6万km2,占15%;极强度流失面积为1.7万km2,占3%;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为0.4万km2,占1%。

七大流域概况及水系图

七大流域概况及水系图

七大流域概况及水系图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又名扬子江,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概况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见彩图长江河源──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山西南坡冰川),干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支流涉及黔、桂、甘、陕、豫、粤、浙、闽,共计18省、自治区、直辖市。

干流长6300km,流域面积180.7万km 。

较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条,流域面积均在80000km 以上。

干流自江源至宜昌为上游,河长4510km,除四川盆地外,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占全江总落差的98.9%。

其中江源至当曲长约360km,称沱沱河;当曲至玉树巴塘河口长约820km,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宾长约2300km,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长约1000km,称川江。

川江下段自奉节至南津关长209km 为著名的三峡宜昌以下进入中下游平原。

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长约940km。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850km。

中游河段内,自湖北枝城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矶长约340km,称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地势低洼,是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段。

中下游平原湖泊星罗密布,主要通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四大淡水湖。

长江流域图长江流域水系图黄河流域:一、自然地理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处于东经95度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东西长1900km,南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2。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区图

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区图

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区图风沙区的范围1、风沙区主要包括二大区域。

一是“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

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以北地区,该区域气候干旱少雨,风力侵蚀强烈,荒漠化严重,沙漠蚕蚀绿洲,直接危害农、林、牧业。

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的沙漠及沙漠周围地区。

面积187.6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0%。

特点:本区气候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而强烈2、二是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

该区域主要是江、河、湖、海岸边沉积的泥沙,干燥遇大风形成并逐步扩大,造成掩埋各类生产用地的危害。

风沙区的建设项目的要求1、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扰动范围(特别是施工场地和施工道路),保护地表结皮层;2、宜采取砾(片、碎)石覆盖、沙障、草方格、化学固化等措施;3、植被恢复应考虑土壤、水资源和灌溉条件;4、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应注意土壤盐碱化。

东北黑土区的范围南界为吉林省南部,东西北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

主要包括三大区。

一是低山丘陵区,有大、小安岭地区,系森林地带,坡缓谷宽,岩性为花岗岩及页岩,发育暗棕壤,多为轻度侵蚀;有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区,系林草灌丛,岩性为花岗岩等,发育暗棕壤,棕壤,多为轻度、中度侵蚀;有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冲击平原)古河床,自然堤形成低岗地,河间低洼地为沼泽草甸,岗洼之间为平原,多为微度侵蚀。

二是漫川漫岗区,指松嫩平原,属冲积、洪积台地,地势倾斜,坳谷和岗地相间的地貌特征,多为中度侵蚀,局部强度侵蚀。

三是平原区和草原区,主要是湿地、草场和珍贵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多为微度、轻度侵蚀。

特点:坡度比较小(2~4度),但坡面较长,多为1000 ~2000m,汇水面积较大,往往使流量和流速增大,从而增强了径流的冲刷能力,同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仓,由于受土壤侵蚀的影响,黑土层逐渐变薄,肥力下降,使得生产能力降低,威胁粮食生产。

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及严重的地区

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及严重的地区

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及严重的地区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那么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主要是在哪些地区呢?最严重的地区又是哪里呢?一:东北黑土区东北黑土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供应地。

可是中国东北黑土区在大面积开发垦殖过程中,也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面积坡耕地的黑土层流失和水土流失中形成的侵蚀沟。

这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中国肥沃的关东黑土地变得又“薄”又“黄”。

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现在,东北典型黑土区有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典型黑土区总面积的26.3%。

二: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是指长江上游和我国境内的西南诸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和伊洛瓦底江)。

近年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43.83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上游流域总面积的43.6%。

长江上游9个省区市中,四川省的水土流失面积最大,重庆次之,其后依次为青海、云南、贵州、甘肃、西藏、湖北、陕西。

西南诸河区域涉及云南、西藏、青海三省区,水土流失面积88.58万平方公里,约占西南诸河区总面积的61.88%。

其中,西藏片区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占西南诸河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0.87%。

三:西北风沙区西北风沙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差的一个地区。

这里,风沙大,最大瞬间风速达32米/秒,每年要刮240次的“起沙风”,春天46天就能把沙土掀(蚀)起5.6~11.5厘米。

风蚀、沙压情况严重,常常毁害庄稼,需要重新补种。

干旱少雨,蒸发量比降水量大2~3倍,春季多5~6倍,春旱、秋吊很频繁。

成土过程微弱,土质瘠薄,沙土中“粘粒”含量多在5%左右,氮素奇缺。

该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仅次于阿拉善—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第三大沙尘暴多发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并存,分布广泛,流失量大,危害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

2.10 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 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恳越穷,越穷越 恳”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1949年以后,人口增加更快,水土流失与贫困 同步发展。如不即使扭转,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 大、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日益增多、群众贫 困日益加深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2.8 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不仅使洪涝灾害频繁,而且产生的泥沙与流失 的氮、磷及化学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引起水库、湖泊等 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水利设施及其效益的发挥。 据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水库、山 塘库容累积达200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立 方米的大型水库200多座,按计算费用每立方米库容0.5 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而由于水量减少造 成的灌溉面积、发电量的损失以及库周生态环境恶化, 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
植保103班 2010010321 赵立鑫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 基础资源。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 积了江河湖库,加剧了灾害的发生,极大地 破坏了生态环境,给水土资源带来不可逆转 的损失。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重大环境 问题。
我国水土流失可分为七个区域:1、东北黑土区 2、北方土 石山区,这个地区是山东沂蒙山区 3、黄土高原区 4、北方 农牧交错区 5、长江上游的西南诸河区,到川西、滇北 6、
西南岩溶区 7、西部草原区
二、水土流失的损害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 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 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 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 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 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最新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

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

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

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

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

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相关问题

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相关问题

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相关问题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巨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与环境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将简单介绍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问题,特点,危害性,成因及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治理措施。

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问题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川、滇、黔、渝、鄂、湘、赣、青、甘、陕、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168万时。

水土流失面积55万kIIl2,其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8.4%。

其中,长江上游水土流失35.2万时,占全流域的56.6%,年均土壤侵蚀量达16亿t,是流域水土流失分布最为集中和严重的地区,尤以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三峡库区最为严重。

长江中游的水土流失集中在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诸水系等一些重要支流的上中游。

⑴由于大量的土壤流失,旱洪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严重失调,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同时对于我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稳定也带来严重了威胁。

二.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的特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流失量大;流失类型多样;对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对当地危害及潜在危险性大;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

①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涵盖了我国的各种水土流失类型,包括水蚀、风蚀冰川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崩岗等类型。

②坡耕地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问题最为突出。

坡耕地、荒山荒坡及疏幼林地是坡面产沙的主要来源,尤以坡耕地为甚。

据统计,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面积近O.1亿hm2,其中有0.02亿hm2坡度大于25。

水土流失情况汇报

水土流失情况汇报

水土流失情况汇报水土流失是指由于水和风的侵蚀作用,导致土壤中的肥力和养分流失,最终导致土地贫瘠、不育的现象。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时了解水土流失的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对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我国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汇报。

我国水土流失情况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广泛。

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北平原、东北等地区,其中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其次,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侵蚀,生态系统失衡,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了严重威胁。

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干旱、沙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再次,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土壤流失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的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一些地区,农业生产已经无法维持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最后,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和质量下降,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此外,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减少,对当地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我国水土流失情况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治。

首先,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了解水土流失的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大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投入,加强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恢复土地的肥力和生产力。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土地的排水条件,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此外,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水土流失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水土流失情况汇报

水土流失情况汇报

水土流失情况汇报水土流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的现象,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下面将针对我国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汇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资源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财富。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开垦用于建设,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这些都导致了水土流失问题的日益严重。

首先,我国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这些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由于地势陡峭,土壤脆弱,加上人为破坏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问题。

特别是在雨季,大量的土壤被雨水冲走,给农田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其次,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壤的丧失和退化,使得土地的肥力下降,农作物的产量减少。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计,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除此之外,水土流失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土壤中的养分被大量流失,导致了植被的减少,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甚至引发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这些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保护好每一寸土地资源。

其次,推广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地的破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修复受损的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总的来说,水土流失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土地的保护和管理,推广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有效地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好我们宝贵的土地资源。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朋友都能共同努力,为水土保持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状(附治理面积、竣工小流域数量、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安排中央资金及下达任务情况

中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状(附治理面积、竣工小流域数量、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安排中央资金及下达任务情况

中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状(附治理面积、竣工小流域数量、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安排中央资金及下达任务情况)治理水土流失,是指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的活动。

它包括预防、管护、治理三方面内容。

2020年,中国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3万平方公里,较2019年减少0.25万平方公里。

其中:新修基本农田(包括坡改梯)37.68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41.09万公顷;经济果木林63.9万公顷;种草39.85万公顷;封禁治理214.37万公顷;保土耕作等治理面积146.17万公顷。

近年来,中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竣工小流域呈减少趋势,2020年,中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竣工小流域1155条,较2019年减少93条。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包括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淤地坝工程、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

2021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安排中央资金76.93亿元,较2020年增长7.13亿元;下达水土流失治理任务1.28万平方公里,较2020年减少0.06万平方公里。

从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安排中央资金及任务来看,2021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安排中央资金45亿元,下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1.22万平方公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安排中央资金13.5亿元,下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85.94万亩;淤地坝工程安排中央资金6.5亿元,下达淤地坝建设任务199座;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安排中央资金6.93亿元,下达拦沙坝建设任务485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安排中央资金5亿元,下达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任务556座。

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

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

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中国是一个水土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下面列举了一些中国水土流失的案例。

1.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中国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之一。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逐渐减少,土壤质量下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还引发了严重的沙尘暴和土壤侵蚀问题。

2.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由于过度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长江流域的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问题严重。

这不仅对农田产量造成了影响,还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质的恶化。

3.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由于黄河流域的土壤质量较差,加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农田的耕作能力,还导致了河道的淤积和水质的恶化。

4. 长白山长白山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的地区。

由于长期的非法采伐和滥伐森林,导致长白山的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问题严重。

这不仅破坏了长白山的生态环境,还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5. 辽宁沿海地区辽宁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辽宁沿海地区的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蚀问题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农田的产量,还导致了海岸线的侵蚀和滨海生态系统的破坏。

6. 西南山区西南山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地区。

由于过度的砍伐和滥伐森林,导致西南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减少和土壤侵蚀问题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水源的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还导致了严重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7. 青海湖周边地区青海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湖之一,也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国内外水土流失的发展及现状

国内外水土流失的发展及现状

国内外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于盲目地、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开发、滥用水土资源产生的严重后果,水土流失状况是衡量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1.水土流失现状地球表面的表层土壤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当新土壤的形成速度超过侵蚀速度,并经历漫长地质年代后,就形成了土地。

土壤经过漫长的积累,形成了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反过来,植物又保护土壤免受侵蚀。

但人类活动将这种关联打破。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

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70%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灾害的危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三,计1.49亿平方公里,即149亿公顷,折合2235亿亩。

经过上亿年的沧桑演替,直至最近的数万年内,地球表层水陆之比才基本稳定。

在这149亿公顷陆地中,可耕地(包括草场、旱土和水浇地)为50亿公顷,不可耕地即荒漠化土地为36亿公顷,森林覆盖地38亿公顷,其余的25亿公顷则是冰天雪地和其它不毛之地。

地球表面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指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逐渐减少。

全球50亿公顷可耕地中,已有84%的草场、59%的旱土和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饥饿和营养不良逐渐扩大,土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作业人:孟庆贺学号:2011300040227院系:经管院国金班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全流域还有5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需治理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180万km2 。

长江流域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长江流域内山丘地区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严重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中下游广大平原地区的长治久安。

保护和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治理开发长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健康长江、加快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有效途径。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特点一、水土流失现状(1)流失面积与分布: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3.74万km2,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为53.08 km2,占流域总土地面积180万km2的30%,年均土壤侵蚀总量22亿吨。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50余万km2,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0%。

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三峡库区和中游的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皖诸水的中上游。

(2)流失类型与程度: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泥石流、崩岗等。

其中水蚀面积达52.41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2.2%。

风蚀面积0.67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0.66万km2。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共有1.3万多处滑坡和3000多条泥石流沟,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分布有近10 万个大小崩岗。

全流域水蚀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为21.2万km2,占41%;中度流失面积为21.5万km2,占40%;强度流失面积为7.6万km2,占15%;极强度流失面积为1.7万km2,占3%;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为0.4万km2,占1%。

二、水土流失特征(1)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冰川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崩岗等多种类型。

其中水蚀特别是面蚀最为普遍,广泛分布在流域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上。

冻融侵蚀、风蚀和冰川侵蚀多分布在青藏高原与高寒山区。

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则多发于滇东、川西和陇南山地、三峡地区,其分布虽不如水蚀面积广泛,但破坏力极大,常造成突发性山地灾害。

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常有崩岗的发生。

在河谷深切、高差悬殊的山区,由于气候垂直变化的作用,多种侵蚀类型往往可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地带出现。

(2)水土流失具有隐蔽性:长江流域山丘区地表物质组成颗粒较粗,侵蚀后大多滞留在坡前或被就地拦蓄,进入江河的只是一小部分,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

与黄河流域泥沙输移比接近于1的情况的不相同,长江流域泥沙输移比小,地面侵蚀对干流泥沙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严重的水土流失很难通过干流输沙量敏感反映出来。

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的生长,但现有林地大多结构不合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最有代表性的是中游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具有“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特点,形成了青山掩盖下的水土流失。

(3)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据统计,长江上中游地区坡耕地面积近1.5亿亩,其中大于25度的坡耕地0.35亿亩,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9亿吨,为坡面流失之最。

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对三峡库区不同土地侵蚀量的研究,坡耕地的年土壤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60%,为9450万t/a,年入江泥沙量也以坡耕地最高,占三峡库区年入江泥沙总量的46%。

(4)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然突出:流域内大部分山丘区人口稠密,耕地资源相对匮缺,人地矛盾突出,如四川盆地部分县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00人左右。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些地区在荒山、荒坡大规模开发果园,采用大型机械作业,对土地扰动非常剧烈,破坏了原生植被,使土壤裸露,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长江流域进入了新一轮开发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06年,全流域审批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超过4万个,1996年至2006年底,水利部审批的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达400余个。

一些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项目缺乏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破坏地表植被,倾倒废土弃渣,土壤侵蚀量是正常情况下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造成了新的危害强度更大的水土流失。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每年新增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200 km2,新增土壤侵蚀量近2亿吨。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

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水土流失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母亲河黄河上流断流情况严重。

据了解,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

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地球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6亿平方千米,其中淡水约占百分之2.53,而实际的可饮用水只占其中的百分之0.26。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百分之六,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平贫乏的国家之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近20多年来,受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正饱受前所未有的侵害。

通过对黄河沿山西段四市十几个县700多公里的实地考察,发现黄河水资源保护目前正面临几大挑战: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

据测算,开采1吨煤要损失地下水2至4立方米。

黄河山西流域年产煤炭1.4亿吨,每年至少向黄河排入矿坑水2.8亿立方米,而这些矿坑水中含有许多复杂的物质成分,其中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离子等,严重地污染了黄河的水源。

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

“谁污染谁治理”是企业对其污染应承担的责任,然而这些企业一旦破产或关闭,其后续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由谁承担就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水资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时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随水而流,导致黄河水资源污染进一步加剧。

针对上述情况,通过对黄河沿线煤炭资源的合理规划、整合,提高回采率,控制开采总量,并对矿坑水实现治理达标排放;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措施;尽快划定合理的采石和烧灰区域,改变采石与烧灰散乱管理的现状;尽快分期分批对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进行统一安排;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以坝系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数字黄河”,为黄河水资源污染检测、防治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

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也是一个难题,要从各方面分析。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2)人为原因: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珠江流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珠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水系,流域范围跨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六省(区),全长约2300公里,流域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其中我国境内流域面积44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河,年径流总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

21世纪以来,珠江流域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袭击 百年一遇的洪水,50年罕见的干旱;春季珠江三角洲海水倒灌,冬季旱情大面积蔓延……种种迹象表明,珠江上游已成为国内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而下游环境治理压力也明显增加。

目前,珠江口已成为华南第一大、国内第二大污染型口岸。

水利专家发出警告称,由于珠江水系绿色覆盖率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1)水资源大省出现缺水以典型的2005年为例2005年,两广遭遇50年来罕见大旱,江河和水库蓄水位普遍偏低,珠江三角洲地区遭受近20年来最严重海水咸潮倒灌,直接威胁广州、珠海、中山、东莞、江门等地区用水安全。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国家防总、水利部实施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

这是珠江流域第一次大规模远程跨省区调水,调水线路长达1336公里,涉及贵州、广西和广东三省区及西江、北江沿线多个水利枢纽,路线漫长,代价高昂。

旱情尚未平息,05年的6、7月汛期赶到。

当时珠江流域持续高强度降雨,局部出现400年至10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西江流域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区400多万人受灾。

一夜间“旱洪急转”。

洪水来得急,去得快,还没有压住旱情,又将夏季洪水时人们对水量的“乐观”一扫而光。

最新信息表明,05年11月中旬以来,两广持续干旱。

去年9月,除沿海地区外,广东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六成以上,局部地区偏少达九成以上。

(2)珠江河水泥沙含量剧增2004年度珠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182亿多吨,其中入河废污水量139亿多吨,珠江三角洲废污水排放量占总量的52%。

如今担负珠江主要供水功能的部分江河水质下降,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偏低。

在流域综合规划调查的79个水源地中,合格率只有6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