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纵卷叶螟

合集下载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农药品种也在不断的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 年代以前,主要有六六六、敌百虫、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杀虫
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90 年代 年代至 年代中期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杀虫双和甲胺磷等被广泛使用;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田园公司产品,集中体现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形象,
品牌优势。 品牌优势。
高 产 示 范 田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前在稻纵卷叶螟治理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生物防治:寄生蜂,菌等。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学防治:长期以来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学防治:长期以来,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防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28℃ 以上。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温度为21 ℃,RH90%以上。 以上
暖、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高湿、连续阴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水稻的品种、生育期和施肥水平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 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 大,为害严重。 为害严重。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也寄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 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 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 幼虫藏身其

水稻螟虫及稻纵卷叶螟

水稻螟虫及稻纵卷叶螟

对越冬代的预测需要剥查稻桩,参考历史资料,进行全面、周密的分析研究,作出发生期、发生量和为害趋势预报。
01
02
五.预测预报
六.防治方法
水稻螟虫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安排合理的栽培制度,利用各种农事操作造成不利于水稻螟虫生存的环境来减少虫源。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将水稻螟虫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
发生和环境的关系
(三)天敌
种类 我国水稻螟虫天敌有313种(何俊华等,1991)。它们从卵到成虫有许多寄生性、捕食性和病原性天敌。其中有姬蜂、茧蜂、小蜂、细蜂、寄蝇,以及蜘蛛、蛙、鸟、蝙蝠和线虫等天敌。在众多的天敌中寄生蜂和寄生菌占有重要的地位。
(4)天敌(以寄生蜂为主) a. 卵期寄生蜂 拟澳洲赤眼蜂 Trichogramma confusum (左雌, 右雄) 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发生和环境的关系
灌水杀虫
夏收灭茬
避免一代幼虫转移
减少对成虫的引诱力
除草灭虫 第一代大螟的卵多数分布在早稻秧田和早插本田的田边杂草上,幼龄幼虫先在杂草上取食,一般在5月下旬才从杂草上转移到早稻上为害
01
人工除虫 早稻二代二化螟1-2龄幼虫往往几十条以至上百条集中为害, 形成“中心凋萎虫伤株”,幼虫3龄以后才分散转株。可以在螟卵盛孵后3-6天,人工拔除中心凋萎虫伤株。
02
农业防治
转Bt基因水稻
利用抗虫品种
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二化螟
该螟虫为害特点是早稻重、晚稻轻,后期天敌作用明显,螟虫发生得到控制。在早稻上,一代二化螟为害分蘖期稻苗,此时苗小,为害部位低,比二代在穗期时易治。而且一代治得彻底。可以减轻二代防治白穗的压力。防治策略为“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巧治三代”。狠治一代的重点是二熟制早稻,包括绿肥田早稻,挑治二代重点是三熟制早稻和单季中稻,特别是前作为小麦的迟三熟早稻,由于面积小,使螟虫集中为害造成白穗,应于重视。巧治三代指第三代二化螟在连晚杂交稻上为害,由于营养好,转株少,存活率高,往往成为翌年有效虫源,在防治上可以结合其它害虫兼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谷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以稻叶为食,会严重危害稻田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注意和应对。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植物品种、害虫种群调节、农业管理措施和人工干预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影响气温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主要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70%~80%时繁殖最为旺盛。

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充足的时候,稻纵卷叶螟很容易大量繁殖,对稻田造成危害。

2.害虫种群调节天敌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会对稻纵卷叶螟种群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控制。

3.农业管理措施土壤松化、增施有机肥料、间种套作以及覆盖地膜等,都可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及时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种植套作采用套作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避免病虫害种群的迅速扩张。

4. 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生物防治剂对稻田进行治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5. 择机喷药在稻田中及时喷洒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6. 加强管理加强水稻田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水稻田内清洁卫生,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

7. 利用天敌合理引入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使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三、结语稻纵卷叶螟是水稻栽培中的一大害虫,它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农户们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稻田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田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的效果,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水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水稻上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以水稻叶片为食,危害发病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1. 病虫害特征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在水稻叶表面上结网卷成“V”字型,一般在水稻生长期的6月份到10月份发生比较多。

幼虫主要以水稻叶片捕食为生,损害叶片导致水稻叶片卷曲。

成虫体色棕灰色,复眼大,触角呈线形,翅膀呈三角形。

2. 防治措施2.1 防治方法•基本农田防治法:做好水稻生育期间基本农田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度适中。

•人工防治法:进行人工捕杀,定期喷洒农药。

在测得虫情指数较高时要及时对水稻进行防治。

•植物防治法:引入有影响的天敌,如天蚕蛾等捕食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卵、幼虫或成虫。

2.2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弊端,如使用不当或滥用会对环境与人体造成威胁。

建议在选用以及使用农药防治本害虫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安全、效果明显、具有可控性的农药。

注意不可使用动物用药、人体用药以及无标注农药。

•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使用农药前必须查看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使用方法、剂量和使用频率。

•防止溅药或误吞,使用中要穿好防护服,做好防护措施。

使用后及时清脱农药残留物。

2.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防治方法,其主要优点是不污染环境,对农作物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大肚蜚大肚蜚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明显。

在粳稻品种中,一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峰值为6-7月份。

而大肚蜚也是在这两个月份达到数量的顶峰。

因此,在6-7月份可以采取加强大肚蜚的管理,减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科布蛾科布蛾幅布广泛,慢性天敌制,威胁水稻产业。

科布蛾含蛋期为15-29 d,在农田浩渺的稻区内显然不能采取传统的害虫调控方法,因此适当加强科布蛾天敌的配合利用则成为一种有效的综合防治的措施。

•蜻蛉大蜻蜓亦可以成为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之一。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一、虫情监测1.1 监测时间:每年5月至9月,每周监测2-3次。

1.2 监测地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水稻田,包括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长势的稻田。

1.3 监测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株,调查每株水稻上的虫口数。

二、虫害识别2.1 症状识别: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以幼虫吐丝纵卷单叶叶鞘和叶片,形成虫苞,取食叶肉的害虫。

受害叶片出现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白叶,甚至颗粒无收。

2.2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一般以7-8月为害最重。

幼虫有迁移习性,可从虫苞中爬出转移为害。

三、病情分析3.1 病情调查:定期对监测点进行病情调查,记录各监测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病情指数。

3.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迁移规律和为害程度,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

四、预警发布4.1 预警级别:根据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代表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4.2 预警发布渠道: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农业部门通知、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4.3 预警内容:包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地点、为害程度、防治建议等信息。

五、防治建议5.1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水稻的抗性。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5.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控制虫害。

同时,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替代化学农药。

5.3 化学防治: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

注意轮换使用农药品种,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进行操作,确保人畜安全。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主要以稻叶为食,造成叶片卷曲、黄化,严重影响稻穗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导致产量减少。

为了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孳生环境:稻纵卷叶螟主要孳生在稻田中,特别是在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季节,其孳生环境对它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2. 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它们在幼虫期主要以稻叶和嫩茎为食,对稻株造成危害。

3.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幼虫主要发生在稻田中,其由卵孵化为幼虫,经过数天至数周的生长发育,然后结蛹羽化成成虫,成虫主要以田间小昆虫、植物汁液等为食。

在发生规律上,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田中夏季发生较多,秋季和春季发生较少。

二、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用以下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捕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可以引入蚜茧蜂、蚜虫天敌等昆虫,利用它们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 植物防治:种植一些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强拒绝性或排斥性的植物,如大蒜、草木樨等,来减少该害虫的发生。

3. 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如芹菜碱、珊瑚此碱等,进行喷洒防治。

4. 化学防治:采用对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苏力微、氟氯氰菊酯等。

5.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有益微生物、控制害虫天敌、减少农药使用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上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三、加强科学管理除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外,还需要加强稻田的科学管理,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稻田的灌溉,保证稻田中的水分充足,避免积水滞留,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孳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 水稻生长状况越好,稻叶越嫩绿,越有利于成虫的 产卵,有利于幼虫的结苞和取食。水稻品种的叶片 越宽,受害越重。
➢ 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纵卷叶螟为害各异,一般在水 稻分蘖期、孕穗期成虫产卵量大,幼虫为害较严重。
➢ 由于成虫有吸蜜补充营养的习性,位于蜜源植物附 近的稻田,卵量大而为害严重。
耕作制度
➢ 北方水稻面积扩大; ➢ 矮干阔叶、密植高肥; ➢ 复种指数提高。 为害虫迁飞提供适宜的寄主条件。
➢ 越冬区: 1月份平均气温4-16℃等温线之间 (南岭以南)。
发生区划
➢ 从海南至黑龙江,一年发生1-11代; ➢ 湖北(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主害
代为2、3代,每代常出现两个以上的蛾峰, 幼虫为害盛期在7、8月份。
迁飞途径
5次北迁,3次南迁。
为害时间和对象
代别
1
2
3
4
5
成虫高峰期 5/中-6/10 7/10以前 8/10以后 9/10以后 9/20以后
施。
药剂种类
➢ 25%杀虫双水剂20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 40%丙溴磷乳油(速灭抗、库龙、黑旋风),80-100 ml; ➢ 50%杀螟松乳油75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 40%乐斯本乳油50~10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 20%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g,兑水50-60千克喷雾。
在蛾高峰后10天,分类型田调查1次虫口密 度,每块田查20点,每点顺行查5穴稻丛, 共100丛,检查幼虫数,折算出百丛虫数。
预报方法
3龄 幼虫
=
产卵 前期
+
发蛾高 峰日
+
1龄幼 虫历期
+
2龄幼 虫历期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防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 防治时期。
对策一
加强虫情监测,及时发 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问题二
防治方法单一,效果不 佳。
对策二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
防治效果。
提高防治效果的建议
1 2
建议一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新型高效的防治技术和药剂 。
建议二
值。
预警发布
03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农户发布预警
信息,指导农户采取防治措施。
05
稻纵卷叶螟与其他水稻害虫的 关系
与稻飞虱的关系
稻飞虱是稻纵卷叶螟的竞争者,两者 在水稻田中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
稻飞虱对稻纵卷叶螟的种群数量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因为稻飞虱会吸取水 稻的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间接 影响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需要综合运用各种 手段来有效控制其危害。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有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 的种群数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灯光诱杀技术,利用稻纵卷叶螟的趋光性,在稻田周边设置黑光灯或 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杀了大量成虫,降低了虫口密度,减轻了危害程度。
数学模型预测
建立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未 来的发生情况。
专家系统
集合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和经验,构建稻纵卷叶螟预测的专 家系统。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架构
01
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预警发布等环节的预警系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越冬及虫源
• 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 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 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雌蛾在高温条件下卵巢滞育, 成虫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我国东半部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迁 飞过程,夏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过程。迁入区域分为主要 迁入区和波及迁入区,波及区只有少量蛾迁入,能跨一个发生区 或一个亚区,成为世代重叠发生的主导因素。高山区还有垂直迁 飞现象。主害代是迁入虫源时,常伴降雨过程,迁入蛾量大则大 发生。迁出时,雌蛾卵巢滞育,羽化幼期即大量迁出,在当地很 少产卵,蛾量虽然很大但发生很轻。
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两端开口,苞内有与叶脉平行的纵向白条斑,湿润粪 便较多,苞内均有1头幼虫,此为三龄虫在为害。
• 4 四龄虫 虫苞长15~18㎝,苞内绿色部分大多被吃掉,呈现白叶扭曲、叶片失水
干枯,虫粪为颗粒状,苞内多数找不到虫,幼虫频繁转苞为害,虫苞呈枯白 色,这是四龄幼虫为害所致。
• 5 五龄虫 五龄虫多数不在苞内,也很少见到五龄虫为害的虫苞,五龄幼虫以株间
体节膨胀。
• 蛹:蛹体长7~10cm,圆筒形,尾 部尖削,有8根臀棘。初蛹体淡黄白 色,渐变黄褐色,眼点红褐色。翅
纹明显可见,各腹节背面的后缘隆
起,近前缘有2根棘毛排成2纵行。
虫龄辨别
• 1 一龄虫 在盛蛾高峰后2~3d、水稻处于分蘖期时,要认真检查稻株
心叶和稚嫩叶鞘处,若发现针头大小、半透明的小白点,若未结 苞,细找定能找2~3头群居的头黑胴的幼虫,它便是一龄虫。 • 2 二龄虫
与环境关系
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 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稻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 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 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 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 况所引起。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

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卷叶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早晚稻和中稻55-65万次,占种植面积的65-80%。

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此虫属迁飞性害虫,春季由我国南方或南方以远迁往北方,冬季由北方迁往南方。

成虫依靠气流抬到空中,随着气流远距离迁移。

在南北气流交锋处,形成一个风面,带着下雨迫降下来的成虫就产卵繁殖。

通过放虫试验已证实。

1、卷叶虫的发生规律。

在广西桂北资源,一年可以发生七代,基本上每月可以完成一个世代。

随着气温升高,在26-28天可以完成一代。

F1代成虫在3月底至4月10日,虫量很少。

F2代成虫4月底至5月10日。

F3代成虫在5月底至6月10日,主害代,是早稻重点防治代,虫量最多的一代。

F4代在6月底至7月10日,主要发生在中稻和晚稻秧苗上。

F5代在7月底至8月10日,如果,第五代的虫量比第六代多,是晚稻的主害代,反之第六代为主害代。

F6代在8月底至9月10日。

F7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10日,产卵孵化出来幼虫,由于晚稻齐穗后叶片老化,不利幼虫卷苞取食。

同时北方气候转冷,迫使成虫往南方迁移。

2、防治对策与方法。

(1)要避免在水稻幼穗分化后偏施、重施氮肥,使叶色浓绿贪青,招致卷叶虫成虫产卵为害。

(2)在防治策略上,早稻主攻第三代。

掌握成虫高峰期,出现后7-10天,使用农药防治。

也就是1-3龄幼虫高峰期,效果最佳。

(3)中稻地区(主要高寒山区),种植中稻面积多。

及晚稻秧苗,主要防治第四代卷叶虫。

秧田面积少,又是过渡到晚稻上的桥梁田。

所以,防治秧苗上的卷叶虫很重要。

(4)防治晚稻上第五代和第六代。

是夺取晚稻丰收的最后一仗。

要看哪一代虫量多,达到防治指标的,就防治那一代卷叶虫。

(5)选择农药:A、每亩用甲胺磷三两。

B、每亩用氧化乐果二两。

C、每亩用杀虫双四两。

D、每亩用喹硫磷二两。

E、每亩用氯氰菊酯1-1.5两。

F、以上几种农药,可以选择一种,均要兑水60公斤喷雾。

二、稻飞虱稻飞虱是资源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发生面积达50-60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60-75%,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介绍

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介绍

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介绍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一个常见病害,由稻瘟菌引起。

稻瘟菌主要通过叶片上的孢子传播,并进入植物体内侵染。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灰白色小斑点,随后扩展成黑色,形成类似棕褐色的病斑。

病斑之间可相互融合,导致叶片枯黄并最终死亡。

稻瘟病的发病严重程度与气候、土壤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以水稻的嫩叶为食。

幼虫对水稻叶片进行啃食,导致叶片出现针孔状的斑点及细网状病斑,中心部位颜色逐渐变为黄白色。

重度感染时,幼虫会侵蚀叶片表皮,使其呈现透明或纸质状。

长期感染会使叶片严重干枯,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另一种常见害虫,幼虫主要以水稻的叶片为食。

幼虫进入水稻叶片内部并以叶片的主脉为食,导致叶片逐渐卷曲,呈现纵向卷曲的形态。

随着幼虫的发育,叶片会出现黄色斑点并最终干枯。

稻纵卷叶螟的严重感染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降低产量。

为了防治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害虫的侵害,可以采取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包括选择抗病抗虫的品种、及时清除病虫源、良好的灌溉排水管理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农药进行防治,但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遵守相关的使用规范,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简介稻纵卷叶螟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大,为害较重。

主要为害水稻,其次是小麦、粟和甘蔗,也寄生在多种禾本科杂草上。

以幼虫吐丝将叶片缀合成管状虫苞,在苞内啃食叶肉成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叶片枯白,影响稻株生长,结实不饱满,产量损失严重。

图1 危害状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图2)体长7~9毫米,翅展约18毫米,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

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黑色眼状纹和毛簇。

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宽0.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有1黑点。

幼虫(图3):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5~18毫米。

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

被蛹长约9毫米,腹部第5~7节近前缘处有1黑褐色细横隆线,尾部尖,上生8根钩刺,蛹外常有白色薄茧。

(图2 成虫)(图3 幼虫)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在广东中部一年发生6~7代,在湖南衡阳一年发生5代,以幼虫在禾本科杂草中越冬。

每年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以后约每隔1个月左右发生1代;早稻以第2代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大;晚稻则以第5代数量最多,常为害猖獗。

成虫白天静伏于稻丛下部或杂草间,晚上活动,有趋密、趋嫩绿和群集的习性,也有微弱的趋光性。

卵多散产于稻叶表面的中部,每叶产一粒至数粒。

每雌能产卵几十粒至一百多粒。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附近嫩叶上取食叶肉,2龄后爬至叶尖附近,吐丝缀叶纵卷成苞,藏身苞内,取食叶肉,使叶面呈白条状;随着虫龄增大,虫苞扩大,为害也越重,可使叶片枯死。

每头幼虫能食害5~9叶,老熟后多在枯鞘间做薄茧化蛹。

综合防治措施(1)冬季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消灭越冬虫源。

如何防治稻纵卷叶螟

如何防治稻纵卷叶螟

如何防治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

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

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导致严重减产。

初孵幼虫至1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叶尖的叶缘,即“束叶期”;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白叶;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增长;进入4-5龄频繁转苞危害,被害叶片呈枯白色。

整个稻田白叶累累。

稻纵卷叶螟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

如河北、山东北部为2—3代;河南信阳、长江中下游如湖北、安徽、江苏、上海及浙江北部为4-5代;湖南、江西、浙江南部为5-6代;福建、广东、广西为6-7代;海南省的陵水县为10-11代。

主要危害水稻及潮湿地区的禾本科杂草。

适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防治方法:⑴稻纵卷叶螟控制在卵孵化盛期。

每亩用1.8%蓝锐牌阿维菌素75-100毫升或2%营利牌阿维菌素70-100毫升单打,或5%喜粒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溶性粒剂25克/亩,一亩地至少两桶水(30斤/桶)间隔10天再喷1次即可。

⑵傍晚喷药,药效会更好
- 1 -。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水稻稻纵卷叶螟学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鳞翅目,螟蛾科。

别名刮青虫。

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

寄主 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 ,翅展17mm ,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

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

卵长1mm ,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

幼虫5—7龄,多数5龄。

末龄幼虫体长14—19mm ,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4蛹长7—10mm ,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生活习性 东北年生1—2代,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以北5—6代,海南南部10一l1代,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

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

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北纬30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都不能越冬。

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

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

如在安徽该虫也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

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

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扰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中文名称:稻纵卷叶螟英文名称:Rice case worm中文别名:刮青虫拉丁学名:Chaphalocrocis medina分布区域:1、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以南地区,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的南端以及滇南冬季温暖区。

2、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度等温线之间,以南岭山脉为界,岭南为常年越冬区,岭北为零星越冬区。

3、冬季死亡区:1月份平均气温4度等温线以北地区。

形态特征:成虫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为害作物:水稻、大麦、小麦、甘蔗、芦苇等。

为害症状: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发病特点:稻纵卷口十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适温高湿产卵量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气温22—28~C、相对湿度80%以上,卵孵化率可达80~90%以上。

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

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一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l一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水稻稻纵卷叶螟怎样识别和防治?

水稻稻纵卷叶螟怎样识别和防治?

水稻稻纵卷叶螟怎样识别和防治?稻纵卷叶螟属食叶性害虫,完全变态昆虫,从卵→幼虫→化蛹→成虫(蛾)为一个世代。

初孵幼虫一般先爬入水稻心叶或附近叶鞘或旧虫苞中,虫量大时亦可几头幼虫聚集在叶尖、叶片一侧边缘小虫苞,2龄幼虫则一般在叶尖或叶侧结小苞,3龄开始吐丝缀合叶片两边叶缘,将整段叶片向正面纵卷成苞,一般单叶成苞,少数可以将临近数片叶缀合成苞。

幼虫取食叶片上表皮与叶肉,仅留下白色下表皮及叶脉,虫苞上显现白斑。

危害严重时,田间虫苞累累,甚至植株枯死,一片枯白。

使水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空壳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很大。

在防治上要综合考虑,在达到防治指标时才打药防治。

一方面,采取农业防治,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

结合稻田管理,在幼虫孵化期间烤田,或在化蛹盛期灌水,减轻受害程度。

第二,采用物理防治,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稻田养鸭、保护青蛙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减少下代虫源。

第三,生物防治,具体方法是:每亩用杀螟杆菌、青虫菌等含活孢子量100亿/克的菌粉150~200克,对水60~75千克喷雾。

也可在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释放赤眼蜂,每亩每次放3万~4万头,隔3天1次,连续3次。

第四,药剂防治:在分蘖期有效虫量40头/百丛、穗期20头/百丛以上即可防治,以幼虫盛孵期或2、3龄幼虫期高峰期为宜。

亩用5%氟虫腈胶悬剂20~30毫升,或用25%毒死蜱乳剂每亩70~80毫升,或用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或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蚕桑区可改用5%杀虫双颗粒剂1.5千克加湿润细土撒施)等。

上述喷雾每亩用水50~60千克,施药时田间保水1~2寸寸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寸=3.3厘米。

,施药后6小时内遇大雨需补防一次。

水稻稻纵卷叶螟及水稻螟虫防治技术的科学研究

水稻稻纵卷叶螟及水稻螟虫防治技术的科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3.020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作为水稻生产的重大威胁,对水稻作物造成巨大的损害,影响粮食安全。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卷曲水稻叶片,并在内部取食造成损害,从而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水稻产量。

而水稻螟虫则更倾向于侵害稻叶的叶脉间组织,造成叶片透明化,俗称“白叶”现象,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随着传统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害虫抗性问题逐渐加重,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害虫管理策略。

水稻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农药控制转移到了包括生物防治、农艺措施、抗性品种培育等综合防治技术的开发。

一、水稻稻纵卷叶螟及水稻螟虫的为害特点1、水稻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特点水稻稻纵卷叶螟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特征是幼虫卷食叶片,成虫则为夜行性蛾类,具有较强的活动和繁殖能力。

症状表现为受害初期水稻幼虫挟食叶片表皮,造成叶片表面呈现出银白色斑驳,随后幼虫在叶片中间或下部切割叶片,造成叶片横向卷曲,形成管状。

若严重时,幼虫会挟食多数叶片,导致植株缺乏光合作用面积,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甚至致使植株死亡。

传播途径方面,稻纵卷叶螟以卵的形式在田间进行传播。

雌性成虫多在夜间产卵,将卵产在叶片上,尤其倾向于选择新叶和嫩梢。

卵经过孵化后,幼虫便开始为害作物。

此外,稻纵卷叶螟成虫具有一定迁飞性,能够飞行感染周围的水稻田,导致害虫快速扩散。

危害方面,稻纵卷叶螟幼虫的为害直接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阻碍植株养分的合成与运转,最终反映在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下降。

卷叶行为使叶片内部湿度增大,为病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进一步增加了植物感染病害的风险。

此外,幼虫在卷叶中排泄物积累,会造成植株受到更多的生理上的压力。

由于稻纵卷叶螟能够进行多代繁殖,一年内可产生多代后代,因此其危害程度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快速提升。

在危害程度上,初期为害通常并不明显,但随着世代更替和幼虫数量增多,后期危害表现显著。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一、形态特征
成虫—卵—幼虫—蛹世代循环,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叶肉为害。

二、为害症状
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都能遭受稻纵卷叶螟的为害,主要以幼虫取食稻叶片叶肉(仅留下表皮);一头幼虫一生取食5—10片叶子。

三、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为迁飞性害虫,先自南向北而后自北向南迁飞;全国稻区自南向北一年发生11—1代不等。

四、影响发生的条件
气候条件:稻纵卷叶螟是随季节性气流往北(夏季)往南(秋季)迁飞性的害虫。

栽培条件:稻纵卷叶螟喜生长嫩绿、湿度大的稻田;多施氮肥或迟施氮肥的稻田发生量大,为害重。

五、调查方法
在田间见到稻纵卷叶螟蛾子10天后,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丛水稻;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六、防治技术
1、防治适期为卵孵化至1—2龄幼虫高峰期。

2、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3、可选用的防治药剂有:①每667㎡用“甲杀”或“宇蛙”70—100毫升;②每667㎡用“赛燕”或“宇旺”70—100毫升。

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轮换使用。

七、防治中常见的错误方法
1、见虫打药,等到卷叶很严重甚至白叶时才去防治。

2、追求速效性,期望上午用药,下午就死虫,或者是死虫速度越快越好。

3、喷水量不足。

防治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分蘖前一亩地喷水量不低于30公斤,后期喷水量不得低于45公斤。

4、错过最佳防治适期,虫龄多、虫龄大,造成难打难治。

5、农户总是认为要一虫不留,打药频繁;即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

水稻害虫种类

水稻害虫种类

水稻害虫种类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不同,水稻常常受到各种害虫的侵害。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稻害虫种类。

一、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它是一种小型昆虫,体长约3毫米左右,身体呈深绿色。

稻飞虱靠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生,不仅会造成水稻叶片黄化、弯曲,还会分泌一种黏液,使叶片上产生一层粘蜜,进而滋生黑粉菌,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叶片凋落。

二、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另一种常见的害虫。

它的幼虫体长约1.5厘米左右,身体呈淡黄色。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主要以吃食水稻叶片为生,它们会将叶片卷曲成管状,以躲避天敌的攻击。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的干燥、黄化和凋落,严重时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稻螟稻螟是水稻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它的幼虫体长约2厘米左右,身体呈灰褐色。

稻螟的幼虫主要以水稻的茎、叶和穗为食,它们会将水稻的茎和叶片啃食成筛子状,进而导致水稻的凋萎和死亡。

稻螟的成虫也会吸食水稻的汁液,使水稻的茎和叶片出现伤口,容易感染病菌。

四、稻草虫稻草虫是水稻上比较常见的害虫之一。

它的幼虫体长约1.5厘米左右,身体呈黄棕色。

稻草虫的幼虫主要以吃食水稻的叶片为生,它们会将叶片啃食成筛子状,使叶片出现大片的白化和干枯。

稻草虫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水稻的早期生长阶段,严重时会导致水稻的减产甚至死亡。

五、稻蝗稻蝗是水稻上比较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它的幼虫体长约2.5厘米左右,身体呈灰褐色。

稻蝗的幼虫主要以吃食水稻的叶片和穗为生,它们会将水稻的叶片和穗啃食成筛子状,严重时会导致水稻的凋萎和死亡。

稻蝗的危害通常发生在稻田周围的草地上,它们会从草地上迁移到水稻田中。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水稻害虫种类。

为了防治这些害虫,农民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如合理施肥、清理田间杂草、定期喷洒农药等。

同时,农民还可以根据害虫的发生季节和寄主植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以保护水稻的生长和丰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东半部稻 纵卷叶螟迁飞 途径(1977) 途径( ) Ⅰ终年危害 区;Ⅱ 岭南 代区; 6~8代区;Ⅲ 江岭5 代区, 江岭5~6代区, 岭北亚区, 岭北亚区,江 南亚区; 南亚区;Ⅳ 江淮4 代区; 江淮4~5代区; 北方2 Ⅴ北方2~3代 区。M1~M2各 次北迁( 次北迁(月/旬)
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 每年8月底至11月有三次明显的回迁过程: 三次明显的回迁 回迁过程: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 第一次回迁: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区和江 淮区北部中稻地区向江岭区和岭南区迁入,有些 地区仅过境停留。 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二次回迁: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 第三次回迁:10月中下旬; 自9月下旬起,长江以南迁出,随副热带高压南 退,藉助高空的东到东北风,南移至大陆以外, 也有过境降落在南方的现象。
稻纵卷叶螟各世代死亡因素的 ki值
虫期 作用因子 第二代 失踪 k1 卵 寄生 k2 不孵化 k3 1~2龄 1~2龄 幼虫 3~5龄 3~5龄 幼虫 蛹 失踪 k4 寄生 k5 失踪 k6 寄生 k7 失踪 k8 寄生 k9 总K值 0.1914 0.0021 0.0311 0.2449 0.0324 0.1336 0.0062 0.2507 0.0542 0.9466 各世代 ki值 第三代 0.2277 0.0177 0.0240 0.5409 0.0177 0.4011 0.0114 0.4800 0.0248 1.7093 (1977~1982) 第五代 0.2734 0.0867 0.0219 0.3583 0.0537 0.3825 0.0443 0.5251 0.0669 1.8128 第六代 0.2374 0.0357 0.0210 0.8864 0.0113 0.5386 0.0180 0.7278 0.0179 2.4941 相关回归 系数 bi 0.0663 0.0343 0.0065 0.3450 -0.0156 0.3331 -0.0038 0.2602 -0.0260 ∑Bi ≈ 1 K与ki的 相关系 数 ri 0.8502 0.6946 0.4769 0.9337 -0.6418 0.9770 -0.1846 0.9860 -0.7835 –
第四代 0.3602 0.0921 0.0473 0.9096 0.0030 0.8995 0. 0.7989 0. 3.1111

稻纵卷叶螟海捕数量及性质
E122º30’左右
上海稻纵卷叶螟海陆空捕协作组 1980
峰次 波及 1 2 3 4 5
时间 6/16 6/30~7/1 7/7~8 7/13~17 8/14~15 8/18
性质 波及 北迁 北迁 北迁 零星北迁 少量回迁 少量回迁
分布范围 N32º56’~38º N32º56’~38º04’ N36º11’~37º N36º11’~37º58’ N31º05’~31º N31º05’~31º48’ N30º05’~38º N30º05’~38º06’ N31º45’~38º N31º45’~38º14’ N37º06’~34º N37º06’~34º17’ N31º27’~32º N31º27’~32º02’
各世代种群增长指数 Ⅰ
种群增长指数( 应用Morris和Watt模型计算: 种群增长指数(Ⅰ)应用Morris和Watt模型计算: Ⅰ= SE×SL1×SL2×…×SP×SA×P♀×F ×PF (1)
式中SE …SA分别代表卵至成虫各龄级的生存率; P♀为雌 成虫占成虫总数的比例; F为雌成虫最高产卵量, PF为 达到最高产卵量的比率。 种群增长指数也应用 Ⅰ = N(t+1) / Nt (2) 公式计算。式中 Nt(各世代的初始卵数); N(t+1)为 Nt(各世代的初始卵数); N(t+1)为 生命表最后的成虫数乘于雌性比和每雌的平均产卵量,得 下代卵量。
古德祥 周昌清 汤鉴球,1989
各世代生存率 (1977~1982) 第四代 0.4363 0.8089 0.8958 0.1232 0.9937 0.1262 1 0.1595 1 0.5407 0.0206 第五代 0.5329 0.8191 0.9507 0.4382 0.8837 0.4145 0.9031 0.2984 0.8573 0.5507 0.3795 第六代 0.5788 0.9212 0.9527 0.1299 0.9743 0.2893 0.9594 0.1876 0.9595 0.5851 0.1699
稻纵卷叶螟经海面迁飞 稻纵卷叶螟经海面迁飞的调查: 海面迁飞的调查:
1973年日本人板仓博利用气象船在海面上捕获稻纵卷叶螟(距日本 1973年日本人板仓博利用气象船在海面上捕获稻纵卷叶螟(距日本 本土潮岬以南450公里,距我国舟山群岛1200公里)7 本土潮岬以南450公里,距我国舟山群岛1200公里)7头。 上海稻纵卷叶螟海捕组于1979年 上海稻纵卷叶螟海捕组于1979年9月20日13时30分,在N35º45‘、 20日13时30分,在N35º45‘、 E122º30’(山东安东卫180公里)的海面上,观察到双翅平贴氽歇水 E122º30’(山东安东卫180公里)的海面上,观察到双翅平贴氽歇水 面的大量稻纵卷叶螟,目测10~15头 面的大量稻纵卷叶螟,目测10~15头/M2,也观察到卷叶螟因船开过惊 动而从海面飞起。该组于1979年 动而从海面飞起。该组于1979年8月22日至11月5日,1980年5月10 22日至11月 日,1980年 日至11月20日乘上海”长锦轮“,从上海出吴淞口,经长江口、黄海、 日至11月20日乘上海”长锦轮“,从上海出吴淞口,经长江口、黄海、 渤海海域到大连港,连续来回86个航次。白天以网捕为主,夜间灯诱 渤海海域到大连港,连续来回86个航次。白天以网捕为主,夜间灯诱 与网捕相结合,在海上捕捉172天,航程48160海里。捕获240种昆虫, 与网捕相结合,在海上捕捉172天,航程48160海里。捕获240种昆虫, 20005个标本,其中螟蛾科昆虫25种,共1043只,稻纵卷叶螟占海捕 20005个标本,其中螟蛾科昆虫25种,共1043只,稻纵卷叶螟占海捕 螟蛾的77.09%。 螟蛾的77.09%。 福建省农科院1978年10~11月在东海N26 福建省农科院1978年10~11月在东海N26º12‘~28º24’捕获4头稻纵 24’捕获4 卷叶螟;1979年6~11月捕获39头;1980年6~8月捕获11头。 卷叶螟;1979年6~11月捕获39头;1980年6~8月捕获11头。 广西农科院与北海市农业局于1980年3~8月从北海至广州,在南海 广西农科院与北海市农业局于1980年3~8月从北海至广州,在南海 海陆空面捕获稻纵卷叶螟14头。 海陆空面捕获稻纵卷叶螟14头。 上海市星火农场植物保护站于1979年8~11月在黄海、渤海 上海市星火农场植物保护站于1979年8~11月在黄海、渤海 N31º05‘ ~39º、E122º30’左右捕获稻纵卷叶螟365头,1980年5~11 30’左右捕获稻纵卷叶螟365头,1980年 月又捕获439头。 月又捕获439头。
数量 3 12 146 15 32 5
表 稻纵卷叶螟各世代发生期(广东)
第1 代 2 3 4 5 6 7 3月上旬~ 4月下旬 4月中旬~ 5月下旬 5月下旬~ 6月中旬 6月中旬~ 7月下旬 8月上旬~ 9月上旬 9月上旬~10月中旬 月上旬~10月中旬 10月下旬~ 10月下旬~ 在游草和早播秧苗 早稻秧苗、早稻分蘖期 圆秆至抽穗期,主害代 为害迟熟品种和晚稻秧苗 晚稻分蘖期 晚稻主要为害代 在水稻上不能完成
水稻害虫
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Guené
稻纵卷叶螟长距离迁飞的证据
1977~1980年稻纵卷叶螟迁飞研究协作组,安排设立29 1977~1980年稻纵卷叶螟迁飞研究协作组,安排设立29 个染色标放点,共组织了300余个单位参加回收。4 个染色标放点,共组织了300余个单位参加回收。4年来共 标放39.5万头,异地回收标本500余头,经过协作组鉴定, 标放39.5万头,异地回收标本500余头,经过协作组鉴定, 确认的标放有色蛾 6头。这是稻纵卷叶螟长距离迁飞的有 力证据。情况如下: (1)浙江象山县病虫测报站在预测灯下回收到1头雄蛾 )浙江象山县病虫测报站在预测灯下回收到1 (1977,7,19),翅上有明显的紫色标记,确认为广西 1977, 19),翅上有明显的紫色标记,确认为广西 桂林地区灵川县1977年 桂林地区灵川县1977年7月15日标放的,从标放至回收, 15日标放的,从标放至回收, 相距时间为5天,直线距离为1100公里。 相距时间为5天,直线距离为1100公里。 (2)江苏省金坛县病虫测报站的灯下,收到两头翅足有红 色标记的稻纵卷叶螟,雌雄各一(1977, 色标记的稻纵卷叶螟,雌雄各一(1977,8,3),确认 为湖南郴州地区标放的。相距900公里,时间11天。 为湖南郴州地区标放的。相距900公里,时间11天。
两个公式计算稻纵卷叶螟种群增长指数的比较 公式 (1) (2 1.0405 第四代 0.0206 0.0203 第五代 0.3795 0.3791 第六代 0.1699 0.1693
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小,这两种方法均可应用。 在综合防治稻区不施用农药的稻田中,6年的田间试验 调查,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增长指数以第二代最高,种群 增长9.5倍;第四代最低(0.02);第三代能维持原种 群(1.04);第4代和第6代的I值小于1,表明其种群数 量是下降的。
(3)江苏省赣榆县病虫测报站在金属卤化物灯下,收到有 红色标记的雌蛾1头(1977, 红色标记的雌蛾1头(1977,8,3),确认是湖南郴州标 放的稻纵卷叶螟,相距1100公里,时间11天。 放的稻纵卷叶螟,相距1100公里,时间11天。 (4)1979年6月10日,广西农科院回收到1头紫色标记的雌 1979年 10日,广西农科院回收到1 蛾,经薄层分析鉴定,确认为广西合浦标放的稻纵卷叶螟, 相隔时间3天,距离160公里。 相隔时间3天,距离160公里。 (5)1980年8月1日,江苏邳县植保站在测灯下收到绿色标 1980年 记的雌蛾 1头,经薄层分析鉴定,确认为湖南常德地区标 放的稻纵卷叶螟。相隔时间6天,距离800公里。 放的稻纵卷叶螟。相隔时间6天,距离800公里。 上述结果充分证明了稻纵卷叶螟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 验证了我国东部稻纵卷叶螟自南向北的部分迁飞区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