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的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对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文就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论:中药通过充分发挥其药物制剂的特点,改进制剂剂型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缓释制剂;研究进展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药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其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本研究针对临床中药最常用制剂类型,并结合在中药剂型改进方面的一些经验,简述现代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以期对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经皮给药制剂1.1巴布剂: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

巴布剂广泛应用于内外科疾病,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血竭、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血流动力学朱鲲鹏等将辣椒碱和蟾酥制成复方辣椒碱巴布剂,以粘着力等指标考察优选了巴布剂的处方[1]。

优选巴布剂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胶粘剂:赋形剂:填充剂:软化剂:保湿剂=8:8:4:3:5。

该制剂应用方便,刺激性较小。

1.2气雾剂:具有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

外用可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吸入时则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急症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94.12%(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3.461±1.352)min。

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min内起效5min内止痛,其药效止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2]1.3微乳:能同时改变皮肤角质层脂性和极性,并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有很强的促吸收。

_逆汤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_逆汤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中药园地四逆汤剂型改革研究进展邹平县药品检验所(256200) 成若才 张同峰 车林浩 关键词 四逆汤 剂型改革 综述 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干姜组成,为回阳救逆的要方,主治少阳病亡阳厥逆证。

凡属阴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欲绝之症,均属本方适应范围。

四逆汤的制剂工艺研究被列为“七五”攻关项目。

经过10年的努力,在四逆汤的剂型改革方面有了一些进展,出现了不少速效新剂型,主要有新型汤剂[1]、合剂[2]、滴丸[3]、栓剂[4]、注射剂[5]。

1 提取工艺研究中药的剂型改革中,合理的提取工艺是基础,它要求既能从原药材中提出较多的有效成分并去除无效甚至有害成分,又使提取物的量和状态能适合剂型的需要,故不能仅仅考虑采取常规的煎煮方法[6]。

1.1 单煎提取与混煎提取的研究1.1.1 提倡单煎提取 这种观点认为,在单煎混合液与混煎提取液的有效成分和疗效基本相同的前提下,鉴于混煎能造成大量有效成分的损失,应根据各药成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采取分别提取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四逆汤中各药的协同作用,并非因各药混煎的关系[7],附子、干姜、甘草分别煎煮配用,可完全避免动物死亡[8]。

朱承伟等曾对四逆汤的单煎混合液和混煎提取液做了药效和化学方面的研究,肯定两者的成分和疗效基本相同[9]。

后来,有人做过乌头碱与甘草酸相互作用的研究[10],发现二者在水溶液中混合不产生沉淀,二者混合后沸水浴加热30min产生沉淀,但经薄层层析证明,乌头碱与甘草酸只是斑点明显减小,未产生新的斑点。

急性毒性试验表明乌头碱的毒性不因甘草酸的加入而降低,分析其结果认为,甘草酸对乌头碱没有解毒作用,二者混合后加热虽有沉淀产生,但可能是由于加热过程中乌头碱和甘草酸各自发生水解使得p H值降低而析出甘草酸所致,另外也有形成离子对而增加了生物碱的脂溶度的可能,并非甘草酸与乌头碱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大伟等[1]在研究中也发现,采用分别提取的方法制得的新型汤剂,其中的乌头碱、甘草酸含量明显高于传统汤剂和药典合剂。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学的理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中药剂型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其在治疗方面的同时也制约了其在市场上的应用。

因此,研发中药新剂型成为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药新剂型是指以中药为主要原料,经过新的技术和方法加工、制备而成的剂型形式,旨在提高中成药的质量、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新剂型一方面可以保持中药的传统成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优化中药的形态结构和效用。

因此,研究和应用中药新剂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下面结合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简要介绍:一、中药粉剂传统中药剂型中,中药饮片、水蜜丸等都有一定的不足,且口感不佳、服用不便。

针对这种情况,中药粉剂应运而生。

中药粉剂是将中药提取物经过研磨、混合等加工工艺成为颗粒状,服用起来方便,同时易于控制剂量,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效用。

目前,中药粉剂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二、中药口服液中药口服液是指将中药制成液体剂型,通过口腔直接服用。

相比于中药饮片和水蜜丸等传统剂型,中药口服液口感好、吸收快、剂量易于控制等优点。

由于其便捷性和节约用药量,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中药口服液的制备也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地改善和优化,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更好的效果。

三、中药贴中药贴是利用中药的特殊成分,通过贴在病患患部进行治疗的一种新型中药剂型。

中药贴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患部、减少肠胃道吸收对身体的负担,同时贴剂中的药物能够长时间地持续作用在患部,增强治疗效果。

目前,中药贴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

总之,中药新剂型的应用和研究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中药的市场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然而,中药的研究及开发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中药新剂型被推广并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中药新剂型是指在传统中药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改良和优化,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的一种剂型形式。

中药新剂型不仅可以使中药更方便、准确地使用,还可以优化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载体技术:通过将中药有效成分与药物载体相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药物载体包括纳米颗粒、聚合物微球、脂质体等。

例如,将中药微粒制备成纳米粒子可以增大其比表面积,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进而增强药效。

2.微囊化技术:微囊化技术是将中药微细粉末包裹在微孔或多孔材料中,并通过控制释放速度实现长期持续释放。

这种技术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给药频次,提高药效。

常见的微囊化技术有滚筒共混法、液滴干燥法、喷雾冷冻法等。

3.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将中药微粒制备成纳米级别的粒子,通过其特殊的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界面效应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纳米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药活性成分溶解度低的问题,并减少给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排列技术:排列技术是通过对中药成分在给药系统内的排列和组合形式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药物释放速度和药效。

例如,通过在介质内加入适当的分散剂和吸湿剂,可以控制中药成分的释放速率和剂型的稳定性。

目前,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难题和挑战:1.药效评价标准不明确:中药新剂型的药效评价需要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并与传统药物相对比较,才能真正反映出其疗效的提高程度。

2.药物制备技术不成熟:目前的中药新剂型制备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提升。

例如,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备中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纳米颗粒的稳定性问题。

3.安全性问题:中药新剂型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剂型的改变往往会影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价。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进展

3、口服制剂
口服制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更高效、 更安全的口服制剂。例如,口服纳米晶体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级的微粒中, 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
二、药物新技术研究进展
1、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人体细胞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年来,基 因治疗已经在一些遗传性疾病和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新技术之一,该技术能够在基因层面进行精 确的编辑和修复,为治疗遗传性疾病和癌症提供了新的途径。
谢谢观看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在中药制剂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用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提高中药制 剂的疗效和稳定性。纳米技术则是一种新兴的制剂技术,通过将药物制成纳米粒 或纳米囊,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在中药制剂中,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 药物的载体材料和制备工艺中,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药效。
中药新剂型及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 们健康需求的提高,对中药新剂型及新技术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因此,需要加强 中药新剂型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加大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中药新剂型及新技术研究的投入,支持 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一、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1、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是近年来研究最为热门的药物新剂型之一。纳米技术能够将药物分 子精确地包裹在纳米级的微粒中,这些微粒可以直接靶向肿瘤、炎症等病变区域, 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目前,已经有多款纳米药物获得FDA批准用于临 床治疗。
2、疫苗创新

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进展摘要】由于中药汤剂存在着临时煎煮麻烦,使用和携带不便、剂量大、不易保存,药材利用率低的缺点,尤其是急诊用药的不便。

所以要改革中药的剂型,使汤剂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药汤剂剂型改革进展汤剂,古称汤液,始创于殷商时代,是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剂型,是中医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

由于汤剂能适应中医辩证论治,随证加减、灵活用药的需要,药效显著,作用快捷,因此金代李杲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在中医几千年防病治病的用药实践中,汤剂始终作为中药最重要的剂型运用。

但汤剂存在着临时煎煮麻烦、使用和携带不便、剂量大、不易保存,药材利用率低的缺点,阻碍了汤剂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尤其是急诊用药。

因此改革中药剂型是发展中医药的迫切需要,保持汤剂特色,克服汤剂的缺点,是中药汤剂剂型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现就将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保持汤剂特色,克服其缺点,是汤剂剂型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以及药学人员的不断研究,创制了一些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剂型,促进了中药药学的发展,使汤剂焕发了新的活力,在制作水平和提高疗效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1 中药煮散是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制剂。

与汤剂比较,其有节省药材、便于煎煮,提高效率和汤剂质量的特点。

近代研究证明煮散的煎出率高于饮片,以饮片全量与1/3饮片量制成的颗粒作煎煮比较,泻心汤总蒽醌量超出前者的0.38倍,四物汤总糖量为前者的1.11倍,银翘散粗末煎服治愈感冒其用药量仅为全饮片的1/5左右,而且煎煮时间比饮片短。

2 中药合剂(浓煎剂)合剂是中药材经提取、浓缩而制成的内服液体剂型,属于汤剂改进剂型。

合剂能保持汤剂特色,克服煎煮麻烦,缩减体积,便于服用、携带和贮存,但不能随证加减,且多为混悬型液体,故常有“服时摇匀”的标签。

3 口服液剂系选用合理方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在无菌或半无菌条件下灌制成的液体剂型,是在汤剂、合剂上的改进,为精制的中药汤剂。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方向、新剂型的应用领域以及新剂型对中药的应用带来的益处和挑战。

一、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方向1.纳米技术在中药新剂型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封装在纳米载体中,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并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2.基因工程技术在中药新剂型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改变植物或动物中药的基因组成,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和稳定性。

3.微流控技术在中药新剂型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以微液滴的方式进行控制释放,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控制性。

二、中药新剂型的应用领域1.新型中药口服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例如,经过纳米技术改良后的中药胶囊,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

2.新型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例如,通过纳米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封装在外用贴剂中,可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疗效。

3.新型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应用。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

三、中药新剂型的应用带来的益处和挑战1.益处:中药新剂型可以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和稳定性,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2.挑战: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纳米技术虽然提高了中药的疗效,但其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对环境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伦理道德和安全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在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于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还需要深入探索,以解决其面临的技术和伦理等问题,进一步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将西药中普遍开展的药物传输系统研究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十分活跃,虽因中药成分复杂,较化学药物同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难度要大得多,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系统此方面的基础实验研究、透皮制剂组方及现代方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研究表明,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皮吸收,尤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效果更好。

通过用HPLC对透皮接受液中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对洋金花透过蛇皮速率的影响,为筛选组方提供了依据;以有效成分之一小檗碱的氘标记物做示踪剂对如意金黄散黑膏进行的透皮示踪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结果。

为中药涂膜剂、膜剂、贴剂奠定理论基础。

并可配合应用传统的中医穴位理论,采用穴位透皮给药获得较好的结果。

中药微囊制剂此研究使常规中药剂型: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变得更加有效、安全、方便。

制成的微囊,根据粒径不同,可供制备多种剂型,既可解决某些剂型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又可制备缓释及长效制剂。

如驱绦虫中草药鹤草酚片剂,崩解度及释放度均较差,为了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在胃肠道中处于分散状态,从而在小肠上段特定部位与寄生虫病原体相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为复凝聚法制成微囊颗粒剂,经释放度测定、累计释药率在2小时即达高峰,在小肠上段造成高浓度,制成使药物控速在特定部位释放的新剂型。

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成功用于化学药物的定时、定向、恒速释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统已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一致,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

将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散结化淤冲剂"浸膏和氟尿嘧啶相结合组成的复合抗癌药,加入明胶和磁微粉等制成磁性微球释药系统,该制剂在体外磁场导向下浓集滞留在靶区的癌组织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性的目的。

中药传统剂型的新发展

中药传统剂型的新发展

中药传统剂型的新发展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传统剂型指的是中药的常见形式,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这些传统剂型已经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效果。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中药传统剂型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论述中药传统剂型的新发展。

首先,固体中药剂型的新发展有着显著的创新。

传统的中药剂型包括丸剂、散剂等,使用起来相对困难,尤其对于儿童和老年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研发新型的固体中药剂型。

例如,颗粒剂是一种将中药研磨成颗粒的剂型,可以直接服用或溶解于水中饮用。

这种剂型制备简便,易于患者服用,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存储性能。

另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中药的微胶囊剂型,即将中药制备成微胶囊的形式,便于口服或外用。

这种剂型既可以保护中药免受光、空气和湿气的影响,又可以控制中药的释放速率,增加药效的持续时间。

其次,液体中药剂型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液体中药剂型主要是中药汤剂,由于剂型繁琐、煎煮时间长等原因,难以推广和使用。

新型的液体中药剂型主要包括浓缩剂和注射剂。

浓缩剂是将中药汤剂煎煮浓缩成粉状或液状的制剂,可以直接服用或加水稀释后服用。

这种剂型大大减少了煎煮时间和剂型繁琐的问题,同时保留了中药的药效和疗效。

注射剂是将中药制成注射液的剂型,可以直接注射进入体内。

这种剂型具有快速起效和剂量准确的优点,适用于急需药效的疾病治疗。

此外,外用中药剂型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外用中药剂型主要是膏剂、贴剂等,使用起来不够方便和精确。

新型的外用中药剂型主要包括贴剂、凝胶剂和纳米药物传递剂型。

贴剂是将中药制成贴剂的形式,可以直接贴敷于皮肤上。

这种剂型有着精确控制药物释放的特点,适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凝胶剂是将中药制成凝胶的形式,可以方便地涂抹于皮肤上。

这种剂型具有质地均匀、渗透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创伤愈合和皮肤炎症的治疗。

纳米药物传递剂型是将中药制成纳米颗粒或纳米胶束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穿透皮肤和渗透到病灶,提高药效和疗效。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doc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doc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生物技术(本科)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一、题目: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二、本环节自2008年4月25日起至2009年3月28日三、进行地点:河南科技大学四、内容要求: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

摘要: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将中医药推广至全世界的直接载体, 中药新剂型又必须符合中药用药的特点,新剂型是中药发展的未来,促进重要被人们更好的利用,所以新剂型的发展将是不可停止的.关键词:中药;新剂型;应用;进展;研究Abstract:Biotechnology has an in-depth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evelopment of all fields of medicine in high-quality raw materials, natur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of herbal medicines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plays a great rol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mported into today's high-tech and bio-engineering technology is bound to rise to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revolution. It will promote the wh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ok place on the use of a new breakthrough in a new leap forward.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new medicine; application;development;research目录1中药新剂型及临床应用 (1)1.1滴丸 (1)1.2缓释控释制剂 (2)1.3膜剂 (3)1.4软胶囊 (3)1.5微囊 (4)1.6栓剂 (4)1.7气雾剂 (5)1.8靶向制剂 (5)1.9中药饮片颗粒剂 (6)1.10中药煮散 (6)2结语 (6)3 参考文献 (7)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中药新剂型包括滴丸、缓释控释制剂、膜剂、软胶囊、微囊、栓剂、气雾剂、靶向制剂、中药饮片颗粒剂、中药煮散、巴布剂与经皮吸收贴剂。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中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其中,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角度,探讨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所带来的益处和挑战。

一、中药药物剂型的意义和目标中药药物剂型是指将中药制成具有一定形态和规格的剂型,以便于患者使用和临床应用。

良好的中药药物剂型可以保证中药的稳定性、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因此,优化和改进中药药物剂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提高中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强中药组分的稳定性和活性、减少剂量变异性、提高患者依从性等。

同时,中药药物剂型的改进也要考虑到中药的特性和传统的制剂形式,以保留中药的整体治疗理念和经典书籍对药物的要求。

二、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策略在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中,研究人员通常会采取多种策略来提高药物的性能和疗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优化策略:1. 高效载体技术:采用高效载体技术可以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减少剂量的变异性。

比如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纳米粒子载体,增加中药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提高中药的吸收率。

2. 现代制剂技术: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可以改变中药的药物释放和吸收规律,提高药物的疗效。

例如,利用缓控释技术可以实现中药的持续释放,增加药效的持续时间。

3. 多组分配伍技术:中药药物剂型常常由多个组分组成,而其中的组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和干扰。

因此,采用多组分配伍技术可以提高中药的相容性和稳定性,同时增强药效。

4. 转化研究:中药的传统剂型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易分解、低生物利用度、不便于使用等。

因此,通过转化研究,将中药转化为更易于使用和吸收的新型剂型,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临床价值。

三、中药药物剂型优化的挑战中药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的特殊性:中药药物剂型优化需要充分考虑中药的特殊性,如药材的多样性、组分复杂性、药物相互作用等。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现代制药设备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使一批现代中药新剂型显现。

在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中,既要注意传统剂型的改进,又要注意应用西方医药技术。

本文对近些年的几种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做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中药剂型;新剂型;发展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pharmaceutical equi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new dosage form are very quickly, there are a number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new dosage forms.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dosage form,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dosage form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several new dosage fo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ere made a simple summary.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s; new formulations; development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的进步,中药的研究与应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中药剂型主要有汤剂、丸剂、散剂等,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需求,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中药新剂型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进展三个方面来阐述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是指在传统中药剂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使其更适应现代人的用药需求和医疗技术的发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控释技术、纳米技术、载体技术等。

药物控释技术是指将中药成分通过载体材料进行包裹和缓释,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持续释放,延长药效持续时间,减少用药频率。

纳米技术是指将中药成分粒子化成微纳米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载体技术是指将中药成分通过纳米级载体进行包裹,以增强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以改善中药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新剂型的应用进展主要包括临床应用和市场应用两个方面。

临床应用是指中药新剂型在医疗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目前中药新剂型在治疗慢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通过药物控释技术制备的中药长效制剂,可以减少患者用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治疗费用。

通过纳米技术制备的中药纳米制剂,可以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市场应用是指中药新剂型在药品市场的销售和推广情况。

目前,许多中药新剂型已经获得了临床试验批件和上市许可,进入了市场销售阶段。

例如,包括中草药干燥浓缩丸、中草药制药颗粒、中草药胶囊剂、中药注射剂等在内的中药新剂型已经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总的来说,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中药新剂型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现代医学、传统医药学的交叉研究和合作,共同推动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优质的服务。

四逆汤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四逆汤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1 摄取工 艺研 究
子的解毒方面有举 足轻重 的作用 .干姜的 解毒作用
类 似 但 效 力 次 之
程宇 慧等啪兼顾 到保 持传统 汤剂 的特色和 满足 荆型制备 的要求 . 设计出一套 四逆 沥的提 取方法 , 并
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滴丸和拴荆的研制 具体做法是 : ①干姜采用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 油 }⑦甜子采用 酸水 煎煮提 取 , 二次醇沉后 . 滤液浓缩而 得; @甘草 用稀氨 水加热回流 .回流提取液粮缩 后用氨水调 成 碱性 . 离心 取上清液 , 再用硫酸调 成酸 性 , 心 , 离 将 沉淀用稀氨 水溶解即得 } ④将附子 、 甘草 的提取物 混 合, 浓缩 . 干燥 . 混合提取物 。由于附子和甘草混 得 合伺煎有生成 沉淀的可 能“ ,故此种方法可能不适
作 用 冉 化学 分 析 .中成 药 ,1 9 , l ( ) 3 勺 9 3 5 6 ;3
在四逆汤的剂型 改革 中 , 提取工 艺的确是 关键 t
既要考 虑到有效成分 的溶 出,卫要兼顾提取 物的量
和状 态要适合剂型 的需 要 据研究结果 . 根 有人认 为
¨
张宇 , 曹玉攮 , 李政奎 . 应用超 滤技术制备四逆汤 口服 液 的研 究 .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t 1 9 ,1 ( ) o 9 2 5 2 :8
散 片是一种服用 方便 、 药物吸 收快 、 生物利用度高的 新型 片荆 , 散片的 出现 , 分 无疑为 四逆 汤的剂型改革
提供了 一条 奢 的思路 . i 4 ●考 立献
③超 滤法 ( 尤其是二次超 滤法 ) 能除去大分子 有机 物
及热原 口 ,故超 滤产品 比承 醇法 产品澄 明度及稳 定
研究 . 中成药.1 8 .( ) 9 8 8 :8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药效和使用方式的深入研究,中药药剂的新剂型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旨在提高中药的药效,改善中药的服用方式,并且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药注射剂的研究。

中药注射剂是将中药通过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以提高中药的药效和快速吸收。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涉及提取、纯化和制剂工艺等多个环节。

当前,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纯度、改善稳定性、减少毒副作用等方面。

例如,一些研究将传统的中药注射剂通过纳米技术进行改进,使其更稳定、更易于保存和输送。

其次是中药胶囊的研究。

中药胶囊相比于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服用方便、不易变质等优点。

中药胶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药效和改善溶解度等方面。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整胶囊的成分和制剂工艺,可以大大提高中药胶囊的药效和溶解度,并且减少胶囊与胃酸的反应。

第三是中药贴剂的研究。

中药贴剂是将中药制成贴剂,贴在患者的身体部位,通过皮肤吸收的方式给药。

中药贴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贴剂的渗透性和附着性以及提高药效等方面。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改变中药贴剂的成分和制剂工艺,可以提高贴剂的透皮性和药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中药微细粉剂、中药水剂等新剂型的研究。

中药微细粉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状,以便患者直接服用。

中药微细粉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颗粒大小和提高溶解度等方面。

中药水剂是将中药加工成液体剂型,以便更方便地服用。

中药水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通过改变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和成分,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改善服用方式,并且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这些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药药剂学专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药剂学专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药剂学专论(综述)作者:z_king_d_23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摘要】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法收集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新剂型研究的文献,总结近年来国内几种中药新剂型:中药缓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中药滴丸、中药注射剂,并列举其典型制剂,对目前中药剂型的发展概况做出综述。

结果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可以提高药理作用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

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 药学专家们要依据中药自身的性质和临床需要, 研制出更多新的中药剂型以适应临床患者的需要。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的传统剂型有膏、丹、丸、散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发展了中药缓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中药滴丸、中药注射剂等一系列新剂型。

中药制剂通过剂型改革以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要求。

本文就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中药缓控释制剂缓控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期间内向人体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减少服用次数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重要特点是可使人体维持此种血药浓度达较长的时间,而不像普通制剂那样较快地下降,从而避免了普通制剂频繁给药所出现的“峰谷”现象,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应性有所提高。

因而减少了用药次数,大大方便了患者,特别是长期用药的病人。

每日给药一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1]。

1.1 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胃内滞留漂浮制剂系根据流体动力平衡(HBS)原理,制成的一种能漂浮于胃液之上的口服缓控释制剂,该剂型主要适用于治疗胃部慢性病,以胃粘膜吸收为主要吸收部位的药物[2-3]。

其类型主要有胃内漂浮片,胃内漂浮胶囊等。

如小金丹漂浮缓释胶囊,从体外释放实验可见漂浮胶囊的生物利用度和缓释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糊丸剂型,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4]。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摘要: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发挥中药作用以及将中医药推广至全世界的直接载体,中药新剂型又必须符合中药用药的特点,新剂型是中药发展的未来,促进中药被人们更好的利用,所以新剂型的发展将是不可停止的。

本文简述了中药传统剂型和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概况与应用进展。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研究;进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osag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tract: Biotechnology has an in-depth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evelopment of all fields of medicine in high-quality raw materials, natur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of herbal medicines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plays a great rol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mported into today’s high-tech and bio-engineering technology is bound to rise to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revolution. It will promote the wh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ok place on the use of a new breakthrough in a new leap forwar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f new formula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overview.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New medicine; Research; Development目录1 前言 (3)2 中药传统剂型 (3)2.1 中药传统剂型的概括 (3)2.2 中药传统剂型的研究 (3)2.2.1 丸剂 (4)2.2.2 散剂 (4)2.2.3 膏剂 (4)2.2.4 丹剂 (4)3中药新剂型 (4)3.1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4)3.1.1 缓释和控释技术 (4)3.1.2 中药鼻腔给药的剂型 (5)3.1.3 中药口服液 (5)3.1.4 中药气雾剂 (5)3.1.5 中药软胶囊 (5)3.1.6 透皮吸收剂与膜剂 (6)3.1.7 中药靶向制剂 (6)3.1.8 中药新剂型——冰剂 (7)3.1.9 中药新剂型——纳米制剂 (7)3.1.10 中药微球制剂 (7)3.2 其他中药新剂型研究进展 (7)4 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谢辞 (9)1前言随着医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开发研究新产品、新剂型成为医药界极为关注的问题,新的制剂与开发新化合物实体相比,具有成本小、周期短而见效快的优势。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17 ] [11 ] mPAP 的效应,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邓嵘等 用正交设计
一般由药物、 阻滞剂和致孔剂组成。 阻滞剂可分为亲水性 凝胶类、 水不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和蜡质脂肪类 。 亲水性凝胶骨 遇水后形成凝胶。其 架材料主要为羧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 , 释药机制主要是溶蚀 - 分散 - 溶出过程。 陈大为等
[19 ]
对丹
参酮凝胶剂的释药性研究中, 为寻找与皮肤接触好无刺激性且 能控制释药率的凝胶剂基质材料, 将丹参提取物丹参酮与卡波 羟丙甲基纤维素( HPMC) 和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基质混合 姆, 制成亲水性凝胶剂, 使用改良的 Franz 扩散池, 进行体外释药试 HPMC 组成的凝胶剂中加入适量的 验, 结果发现在由卡波姆、 PVP 既可增加凝胶剂的黏结力, 又可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丹参酮 的释药速率。 2 靶向制剂 靶向给药或定位释放给药的方法, 是指将药物直接定位于 靶区( 靶组织、 靶器官、 靶细胞) , 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 组织, 提高疗效, 降低全身不良反应, 以这种方法制成的制剂称 为靶向给药制剂
减少服用次数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其重要特点是 浓度, 可使人体维持此种血药浓度达较长的时间, 而不像普通制剂那 样较快地下降, 从而避免了普通制剂频繁给药所出现的 " 峰谷 " 现象, 使药物的安全性、 有效性和适应性有所提高 。因而减少了 用药次数, 大大方便了患者, 特别是长期用药的病人 。每日给药 一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 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 降低药 物的毒副作用, 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1. 1 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 胃内滞留漂浮制剂系根据流体动力平衡( HBS ) 原理, 制成
素制成白蛋白缓释微囊, 提高药物降低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并降 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 并考察了其释药性能的体内外 低其毒性, 相关性

中药剂型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中药剂型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 词 : 中 药剂 型 ; 技 术发 展 ; 研 究
不论是 哪一行业 , 都需要不断创新 进取 , 中医药事 业发展需要 疗 的特点而不盲 目求新 。中药制剂 的原料来 自于 中药材 , 要 达到上 定 的新动力和新工艺 。 利用新工艺和新材质 制造 出新型 中药剂型 述要求 , 就要合理地从药材 中提取 出适合现代剂型加工的有 效组分 才能够保证 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 国的中医药事 和必 要 的 辅 助 组 分 , 减少无效和有害组分 , 根 据 得 到 的 提 取 物 的 量 业, 保证 中医药能够在世界 医学舞台上长存 , 就应该利 用一定 的方 及有效性选择适宜的剂型 , 这就涉及 到建立并完善 中药优 良的 ” 有 式和技术来提炼新型中药剂型 。希望通过全文的论述 , 能够 为相关 效性 ” 试验平 台以及与之相关 的提取工艺的合理性 问题 。日本汉方 部 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颗粒剂 的研发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 了可借鉴 的经验 , 了解其物质基 1 软胶囊与滴丸软胶囊与滴丸发展迅速 础 和药效学基础 , 进行合理 的组合或裁减 。如含丹参的心血管类 方 随着 时代 的进步 , 人们对 于软胶囊 、 滴 丸软胶囊 以及滴丸 的接 剂必须 同时提取水溶性及脂溶性成分 , 剂型及 工艺的改变可能影响 受程度越来越普遍 , 所 以说 , 中医药 中软胶囊 、 滴丸软胶 囊与滴丸的 药效学及药动学的改变 。 例如去氢骆驼蓬碱乳剂在小 鼠体 内胃、 肺、 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正是如此 , 为了更好地保证人 们对 于中医药的 肝脏 、 心脏 中的分布均高于混悬液组 , 且在 胃内的分布大大高 于其 好感度 , 就应该重视这 三种 中药剂型 的研发 。以上 提到的三种 中药 它脏器 。 金雀异黄素是从 中药槐角 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 剂型最 主要 的优势在于能够填充脂溶性强或者水溶性 的成分 , 同时 物 , 对恶性 肿瘤 细胞有较广泛 的生长抑 制作 用 , 且 能诱导 白血病细 由于软胶囊 的外壳 , 所 以承载的药量 比较大 , 相对 于有需求 的顾 客 胞 以及某些实体瘤细胞 的分化等 。 将金雀异黄素壳 聚糖微球与普通 更加实惠 。比如 中药 中添加味道 比较独特 的, 复方大蒜 软胶 囊中添 胶囊进行小 鼠口服体 内药动学 比较 , 表明微球改变 了药物的分布特 加有 大蒜 , 一般人很难接 受这种味道 , 而将大蒜放入 软胶囊 中就 可 征 , 普通胶囊 以肝脏分布为主 , 微球 以肺为 主 , 而且在体 内各脏器 中 以有 效地掩盖 大蒜 的气味 , 同时这种 中药能够有 效降低血 脂 , 防止 的浓度下 降比较缓慢 , 可 以较长时间维持一定 的药物浓度 。 患者 出现血栓 。还有很多种 中药类 型都拥有这种 软胶 囊独特 的性 中药剂 型的研发机构并不在少数 , 为 了能够更好地保证 我国 中 质。 但是使用软胶囊并不是全都是优势 , 也有一定的劣势 , 比如说使 医药 的发展质量和速度 ,就 应该重视 中药剂型研发机构 的构建 , 以 用软胶囊会延长药物 的崩解时限 , 导致整个药物的溶出度降低。对 保证 中医能够在世界医学领域 占有一席之地 。只有不断地创新 , 才 此, 相关部门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 来改善胶皮 , 使得 内容物能够更容 能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科技 的更新更好地服务 大众 。 易渗 出。 有一些 中药 可以使用大孔树脂吸附剂来 除去药物 中的无 效 4质 量 控 制 成分 , 以保 证 药 物 的 绝 对 活性 。 基 础中药制 剂的质量控制要 比一般化 学药物复杂 , 特别是 中药 上述 的一些多数是 复合 中药 , 要是针对单 味 中药 , 为 了保证 药 复方制剂 。对于 中药复方的新剂 型而言也不例外 , 特别在涉及改变 物的有效利用率 ,就能够很好地 降低 毒副作用 的同时保证 中药 剂 吸收途径或改变吸收速度 的剂 型时情况更 为复杂 , 如需要考虑释放 量。 对于单味中药的研究报道 比较多 , 能够有很好 的缓控释作用。 而 度 、 溶 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等指标 的剂型 。例如多种药材提取物所组 针对 复合 中药 , 也有许 多缓控释制剂 的报道 , 正是 由于利用缓控 释 成的缓释制剂 , 其 释放度 的标准就应 当仔细设计 。选择 的可测定成 制剂 能够很好地保证药性的释放 ,同时可 以缓解高血压和高血脂 , 分可能不是主要的药效学成 分 , 而主要 的药效学成分可能又难于检 比如一些 利用复方 山绿茶缓释袋泡剂 的中药 , 就能够起到这样的作 测 , 如果 是多组分同时发挥协 同作 用 , 释放度 的指标 以及缓 释工艺 用。比如左 金缓 释微 丸采用 由黄连提取出的盐 酸小檗碱与硬脂酸混 的设计也更加复杂 。 合上粉 , 以吴茱萸醇提取液作 为粘合 剂 , 用 乙基纤维素包衣 , 实现缓 全 文所说 的对 于我国中药剂 型研究 和发 展的论述 , 我们 能够十 慢释放 。脑络康缓释胶囊 内含人参茎叶总皂苷 、 银 杏叶提取物以及 分清楚地看 出, 保证 中药剂型 的创 新性 固然重要 , 但是保证 中药质 丹参 酮总酚酸等的、 合缓释颗粒 , 治疗血管性痴呆。 量也是重 中之重 。 如果在创新 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忽视 了中药 2中药制剂 新工艺与新技术 质量 和药用价值 ,那么即使剂型再独 特也 没有存在 的价值 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汤剂的剂型改革研究进展
韩永红
(天津塘沽医院药剂科 天津 300450)
保持汤剂特色,克服其缺点,是汤剂剂型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以及药学人员的不断研究,创制了一些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剂型,促进了中药药学的发展,使汤剂焕发新的活力,在制作水平和提高疗效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1 中药煮散
煮散是在古代曾经广泛使用的一种汤剂形式,是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取汁而制成的液体制剂。

与汤剂比较,其有节省药材、便于煎煮提高效率和汤剂质量的特点。

近代研究证明煮散的煎出率高于饮片,以饮片全量与1 3饮片量制成的颗粒做煎煮比较,泻心汤总蒽醌量超出前者的0.38倍,四物汤总糖量为前者的1111倍苓芍汤总煎出物比前者多0156倍。

归脾汤提高0131倍,银翘散粗末煎服治愈感冒其用量仅为全饮片的1 5左右[1],而且煎煮时间比饮片短。

2 中药合剂(浓煎剂)
合剂是中药材经提取、浓缩而制成的内服液体剂型,属于汤剂改进剂型。

合剂能保持汤剂特色,克服煎服麻烦,缩减体积,便于服用、携带和贮存,但不能随证加减,且多为混悬型液体,故常有“服时摇匀”的标签。

3 口服液剂
该剂型系选用合理方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在无菌或半无菌条件下灌制成的液体剂型,是在汤剂、合剂上的改进,为精致的中药汤剂。

具有吸收快、剂量小、服用方便的特点。

但生产工艺及条件要求高。

如四逆汤改进为口服液后,为急诊用药的新剂型。

此外还有国家医药管理局规定的中医院急诊用药“外心气口服液”、“滋心阴口服液”等。

4 中药冲剂
将药材提取物,添加适量赋型剂制成干燥颗粒或块状,用时加开水冲服的内服剂型。

冲剂是于60年代末开始生产, 70年代以来国内发展起来的剂型。

由于变液体制剂为固体制剂,提高了稳定性,有利于贮存、运输,同时又加水冲服,具备汤剂易吸收、作用快的特点。

但不能随证加减。

为了克服中成药不能辨证使用或辨证选用而种类不全的特点,还开发研制了系列冲剂。

如感冒系列冲剂、乙肝系列冲剂等,方便了临床辨证选用。

系列冲剂的出现,在保持汤剂特色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为汤剂剂型改革拓展了新的研制思路。

5 袋泡剂
袋泡剂以中药煮散为基础,将药材加工制成一定粒度,按剂量分袋于通透性好的滤纸袋中,用时加沸水冲泡饮用的新剂型。

杨永华[2]对105种单味药袋泡剂及14种袋泡剂与汤剂进行化学成分,水溶出率比较,袋泡剂能够较多的保留挥发性成分,水溶出率高于或近似于汤剂。

结果表明该剂型能较好体现、保持汤剂特色,可部分代替汤剂使用。

6 中药新型方便汤剂
该剂型系采用临床疗效可靠、应用广泛的各类方剂,将方中一至数味药粉碎作吸附剂,另大部分药材共煎浓缩作附着药,采用独特工艺制成的中药新剂型[3]。

该剂型保持传统汤剂特色,又具有服用、携带方便,发挥药效迅速,为中医急诊创制了一个新剂型。

姚毅等[4,5]通过对银翘解毒汤等5种方便汤剂的实验比较表明,该剂型浸出率高,浸速率、有效成分含量优于传统汤剂。

其特点是在该工艺处理中将处方中相对质轻、味薄、气淡,不宜久煎的所谓“后下”类药均作吸收剂处理,能够较多保留易挥发、易热解成分,是目前最接近传统汤剂的中药新剂型。

参考文献:
[1] 曹春林1中药药剂学[M]1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1
[2] 杨永华1中药单味及复方系列袋泡剂的研究[J]1中国医药
学报,1995,7(3):251
[3] 姚祖培,黄为群1中药方便汤剂与传统汤剂临床疗效的对照
研究[J]1江苏中医,1995,16(7):371
[4] 姚 毅,李福如,黄为群,等1中药新型方便汤剂与传统汤剂
比较的实验研究[J]1中国中药杂志,1994,19(3):1551 [5] 姚 毅,扬卫贤1银翘解毒方便汤剂与传统汤剂比较的实验
研究[J]1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0):6041
收稿日期:2002202209
作者简介:韩永红(19672),女,山东青岛人,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为临床药学。

T el:(022)62038017
《中草药》杂志2002年增刊的征文启事
本刊拟在
2002年下半年编辑出版以“中药现代化”和“中药指纹图谱”为主要内容的增刊,现征文如下:
征文内容:①加入W TO以后,中药行业的应对策略和出路。

②中药现代化包括:有效成分,质量标准,现代化药理研究,现代化剂型研究,GA P,等。

③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征文截止时间:2002年8月底。

其他要求见《中草药》杂志2002年第1期“征稿简则”。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来稿请寄: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中草药》杂志编辑部,邮编:300193,稿件上请注明“征文”字样。

《中草药》杂志编辑部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i onal and H erbal D rugs 2002年第33卷第7期 ・附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