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近年来,汇率理论不再仅只专注于均衡汇率水平的决定,而是对汇率决定的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这些新理论不仅传统理论的前提假定提出了质疑或修正,而且还引进了新的变量,并使用了新的分析工具。
第一节理性预期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及资产组合汇率理论以物价水平,利率,不同种类资产之间的相互替代决定汇率,实际上肯定了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的汇率理论认为,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市场的供求又是由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决定的,因此,理性预期必然是决定汇率的主导因素。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每一个外汇市场参与者都是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该经济人在买入或卖出外汇时,必然会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必然会以自己对即期汇率未来水平的看法—汇率的主观预期为指南。
在这里,汇率的波动是人们对市场预期的反应,而不是对当前市场状况的反应。
一有效市场假说所谓“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且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市场参与者迅速领悟并能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去,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预测,以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市场”也意味着所有的获利机会都已被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根据公开信息持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有效市场的最初概念是由Fama提出的,它描述这样一个市场,即“对未来证券价值进行预测的是大量理性的、彼此竞争的利润最大化者;市场参与者必须能够自由地获得当时重要的信息。
”如果资产的价格是资源分配的信号,它们必须能够成功地传播将来市场发展的所有相关信息给需求者和供给者,如对外汇市场有效性来说,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能够反映所在相关的市场信息,投资者不可能赚取超额利润,因此均衡价格是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条件下形成的价格。
市场是所有信息的敏感器,调节着价格变动。
汇率决定理论之评述
浅述汇率决定理论经济1073 黎贵森200711511317摘要:纵观国际金融学说史,汇率决定理论一直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
随着开放经济的发展,汇率作为核心经济变量,调整和联系着各种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并且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对内对外均衡。
因此,对汇率决定理论的认识、研究、开发和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汇率决定国际金融发展正文:汇率决定理论(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
在全球开放经济中,汇率作为核心经济变量调整和联系着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影响国民经济的对内对外均衡,在维系着全球对外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合理的汇率水平离不开科学的汇率决定理论的指导。
在全球开放经济的背景下,研究汇率决定理论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规律,探讨汇率决定和它对宏观经变量的影响是国际金融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汇率决定的基础也有所区别。
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在宏观经济制度背景变动的影响下,各种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地发展、修正和替代旧理论。
由最初的国际收支学说发展到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在西方国家逐步盛行,这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汇率变化频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风险增大,金融投机盛行,国际收支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在此情况下,汇率的研究和预测变得更为引人注目,许多新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其中以汇率决定理论的资产市场学说、理性预期汇率理论、汇率理论的新闻模型最为突出。
一、国际收支学说国际借贷学说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
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戈逊从国际收支角度较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吉系统地总结了这一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决定这外汇供求,外汇供求决定着汇率,故该理论又被称为汇率的供求决定理论。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发展概况及未来趋势分析
人民币汇率发展概况及未来趋势分析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一般指的是美元兑人民币的报价。
一、人民币汇率历史发展概况从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走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3年。
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作为计划核算工具,长期固定并形成高估,所以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不断调低,并且开始形成牌价与外贸内部结算价的双轨制,后来又增加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
到199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汇率由1979年初的158元人民币兑100美元降至580元人民币兑100美元,下调了73%。
第二阶段:1994年汇率并轨到2004年。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并轨时,官方汇率一次性下调幅度达33.3%。
从1994年至199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4.8%。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市场出现较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外汇资金流出压力加大。
为防止危机在亚洲和世界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人民币兑100美元左右的水平。
第三阶段:2005年汇改到2008年7月,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日19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一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第四阶段:2008年7月至今,2008年中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实际上采取了重新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两者汇率一直保持在约6.83的水平。
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保持稳定,基本上在6.81-6.85的区间内运行。
二、目前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2010年2月为118.41,上涨4.09%。
分析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未来走向
分析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未来走向冷战结束后,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了多场局部战争,可是在世界范围内和平仍然是主流。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
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汇率决定理论经济学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经济学论文汇率决定理论经济学论文一、主要汇率决定理论概述在汇率决定理论运用方面,国内学界主流研究运用的理论主要是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和工资成本两种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一战后,由于金本位制度被许多国家放弃,货币购买力大大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如果想恢复金本位制度,就必须收缩货币,实现物价水平的降低,但这种措施容易造成经济衰退的发生。
面对这一经济问题,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在法币制度下两个独立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原则,即购买力平价理论。
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各自具有的购买力比率确定。
购买力比率就是购买力平价,一国汇率变动主要是由于购买力的变动,而购买力变动主要是由于物价的变动。
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的变动是汇率变动的根本原因。
卡塞尔在对购买力的论证中,提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种概念。
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汇率是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即汇率是基期的汇率与两国价格指数比率的乘积。
在具体运用中,卡塞尔的逻辑是:对一国的货币需求,是对该国货币购买力的需求,因此,汇价在理论上应由货币对的相对购买力来决定。
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运用上,其核心理念是一种货币和另外—种货币的比价,取决于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之比决。
当本国的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汇率上升,本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下降时,汇率下降,本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升值。
在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运用上,相对购买力平价阐述的是汇率和通货膨胀率间之间的关系,货币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两种货币的汇率水平主要依据各自国家的通胀率差异进行调整。
当某个国家的汇率被认为高估或低估的时候,购买力平价通常被用来作为均衡汇率指标。
但这一理论在物价指数上将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品混淆在一起,具有明显的缺陷,是该理论的不足。
(二)工资成本理论二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西欧经济得到很好的恢复,但同时美国由于大量地对外援助导致了财政赤字的产生,随着赤字的增加,美国黄金储备减少,影响到美元的价值。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
第8卷第3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l18No13 2006年6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 un12006中图分类号:F83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50(2006)0320091206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靳玉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 汇率决定问题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其间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本文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地评判。
文章指出汇率行为的复杂性将是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的一个方向,非线性分析工具将成为汇率行为研究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汇率;汇率决定理论;非线性 汇率是影响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关键变量,因此,几百年以来,汇率如何决定,这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后,人们更是试图通过对汇率决定机制的探知来有效预测汇率。
其间,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应该说,随着现实中汇率行为越来越复杂,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复杂,以求把握汇率内在的变化机理。
本文将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的评判。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汇率决定理论 可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e Power Parity,PPP)是最古老的汇率决定理论,一般还是将该理论的贡献归功于卡塞尔(Cassel,1918),尽管在他之前有人曾提到过这种思想(Of2 ficer,1982)。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强调两种货币间的汇率是由同一商品组合在两国各自以本币表示的价格比决定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是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决定了汇率的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固定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人们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充满了信心。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评述
’ )#%5 — ( , 男,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工作人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66"")6 (
汇率决定理论是阶段性发展的。我们认为 & 迄今西 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和均衡汇率理论三个阶段。从经济学 分析方法上看& 这三个阶段大致分别对应名义汇率局部 均衡的分析方法、名义汇率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和实际 汇率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一、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是二战前问世的汇率决定理 论。 ’ 一 ( 铸币平价理论 )% 世纪中叶,英国的大卫・休谟提出了铸币平价 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在金币本位制下, 两国货币之间的 兑换率由铸币的含金量决定,且兑换比例不应超出黄金 (即黄金 + 运输成本 ) 输入 * 出点 。如果兑换比例超过黄 金输入 * 出点时,双方贸易会自发地采用黄金来进行结
!!
!"#$%"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评述
型,模型的均衡汇率计算是通过构造产品市场均衡、资 产组合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以及消费函数等一系列动 态方程联解而出。该理论是一种跨期一般均衡理论,是 一种结合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于一体的综合理论,因而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现实汇率向均衡汇率移动的中 长期调整过程! 具有较大合理性。然而! 这种理论也有缺 陷, 最根本的一点是: 它不考虑周期性因素、 投机性资本 流动和国际储备变动,这决定了其只是在长期内有意 义,在短期内则因误差太大而失去意义,因而也就缺乏 政策指导意义。 " 四 #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是由 $%&’( 和 )&*+,-&%. 于 /001 年提出, 后经 $%&’( 和 )&*+,-&%. 以及 )&*+,-&%. 等人的 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该理论将均衡汇率定义为 对实际有效汇率与其相关的基本经济变量,通过计量经 济学方法建立起行为关系而最终得到的汇率估计值。与 其他均衡理论不同,该理论的重点不在于构筑理论基 石,而是基于实际汇率行为本身,从纯统计的意义去检 验实际汇率和各种中长期汇率决定因素之间的协整关 系,并以此作为确定均衡汇率和评估汇率是否失调的基 础。 该理论利用简约模型估计均衡汇率, 将现实的实际 有效汇率解释为具有长期持续效应的经济基本因素向 量、中期影响实际汇率的经济基本因素向量、短期影响 实际汇率的暂时性因素向量和随机扰动项的函数。因 此,在任何时期总的汇率失调可以被分解为短期暂时性 因素效应、随机扰动效应以及基本经济因素偏离可持续 水平程度效应三个方面。由此可见,行为均衡汇率方法 既可用于测算均衡汇率,又可以原则上用于解释现实汇 率的周期性变动,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该模型也存在缺 陷:一是基本经济因素选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二是其 只考虑到资产市场的均衡,而未能考虑到货币市场的均 衡,因而退回到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三是该理论严格讲 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计量经济方法(主要是协整 方法 ) , 一种均衡汇率的测算方法, 这决定了它本质上无 法理性地把握均衡实际汇率的动态调整过程。
第十一章:汇率决定理论
• •
国际借贷理论的评价
• • 意义和理论贡献 局限性
第五节 资产市场说
资产市场说的基本概述 资产市场说的基本观点 :
• 资产市场说是在国际资本流动获得高度发展的背 景下产生的,因此特别重视金融资产市场均衡对 汇率变动的影响。 资产市场说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是一般均衡分析。
•
• •
资产市场说的分析比较 :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汇率理论 马克思认为,外汇率可以由于以下原因 而发生变化:
• • • 一是一时的支付差额。 二是一国货币的贬值。 三是,如果一国用银,一国用金作“货 币”,那么,在谈到这两国之间的汇兑率 时,这种汇兑率就取决于这两种金属价值 的相对变动,因为这种变动显然影响这两 种金属的平价。
现代的或二战后的汇率学说
• 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即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 货币体系走向解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 制度这一阶段人们对于汇率决定问题研究的成果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
西方早期关于汇率理论的涉及 早期的重商主义者马林斯认为,汇兑平衡率 是由“汇兑的铸币平价”决定的,指出了汇 率变化和货币流动之间存在着关系 。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孟德斯 鸠认为,金银的多与少引起会对率的变化。 如果一国同成色、同分量的银币能够在另一 国换到同成色、同数量的银币,就是汇兑平 价。 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学家亨利· 桑顿分析了银 行券与物价及汇价之间的关系。 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分析了利率 与汇率之间的联系
• 利率平价理论在说明外汇市场上即期汇率 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基本关系,预测远期汇 率趋势,为各国有效运作外汇市场、合理 制定和调整汇率政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 贡献。 汇率平价理论要求的条件各国是很难达到 的。
(国际金融)汇率理论最新发展简介+汇率决定的原理
2、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认为汇率水平是由外汇市场 上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只要研究清楚了供求,就 知道汇率。在此过程中,供应方和需求方是如何达成 交易的,交易的路径、条件、方式都被忽略了。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的主要思想是:汇率是由 市场决定的,而市场上的汇率又是在交易者的交易 中决定的。
发展中国家大多采取低估本币的战略作为促进本国经 济增长和工业发展的手段。
五、本币贬值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
从短期来说,本币贬值对企业经营一般业产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出口 企业销售增加 另一方面,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上升,从而在国内市场上 处于市场劣势,为本国进口替代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足,即忽略了汇率变动本身也会影响其他各种变量,从而影响宏
观经济的均衡。 本节,我们把汇率作为自变量,把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作为因
变量,并以中国为例来研究汇率变动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
影响。我们以本币贬值为例,从一般理论到中国实情来分析几种 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第三节
1、国际贸易交换条件
汇率决定的原理(Ⅱ)
1、汇率决定的宏观均衡分析方法
外汇的宏观均衡分析方法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市场上 汇率如何决定,而是市场上的汇率应该是多少,怎样的市 场汇率能够使本国经济实现内外均衡。威廉姆森于1983年 提出的基本要素均衡汇率理论(FEER)是此类研究的代表。 FEER将均衡汇率定义为与宏观经济均衡相一致的实际有效 汇率,其中宏观均衡包括充分就业、低通货膨胀、可持 续性的经常账户余额、合意的净资本流动等。通过FEER 与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比较,可以判断一国实际汇率偏离均 衡汇率的失调程度。
六、汇率水平决定的比价属性和杠杆属性
因此,若政府对汇率水平能够施加影响并进行一定 程度的控制,那么,在汇率水平的决定过程中,既 要考虑汇率的比价属性,即汇率水平要和宏观经济 的基本状况相一致,又要考虑汇率的杠杆属性,即 汇率水平要能对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产生合意的影 响。
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综述
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综述071014027 郭欢汇率是影响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关键变量,因此,几百年以来,汇率如何决定,这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后,人们更是试图通过对汇率决定机制的探知来有效预测汇率。
其间,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应该说,随着现实中汇率行为越来越复杂,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复杂,以求把握汇率内在的变化机理。
本文将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的评判。
一早期的汇率理论1 国际借贷理论国际借贷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是由英国学者葛逊(George Goschen)于1861年提出的。
亦称国际收支说或外汇供求说。
核心观点: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商品劳务进出口、资本输出入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收支活动会引起国际借贷的发生,国际借贷又引起外汇供求的变动,进而引起外汇汇率的变动。
因而国际借贷关系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中对外收入增加,对外支出减少,对外债权超过对外债务,则形成国际借贷出超;反之,对外债务超过对外债权,则形成国际借贷入超。
借贷按流动性强弱可分为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
只有,只有流动借贷才对外汇供求进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物价水平、黄金存量、信用关系和利率水平等也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但它们都是次要因素。
评价:该学说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
此理论对汇率变动原因的解释(由外汇供求关系亦即流动借贷引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事实证明,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它并没有回答汇率由何决定这个问题,也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由通货数量增减而引起的汇率变动等问题。
2购买力平价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
汇率决定理论发展述评
汇率决定理论发展述评【摘要】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
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固定汇率制度的解体与浮动汇率制度的出现给国际经济领域许多新变化。
通过对汇率理论的综述,理清其发展脉络,对汇率领域的新情况加以解释并且关注汇率变化的趋势。
【关键词】汇率决定国际资本流动资本市场说一、古典汇率决定理论1.国际借贷学说在金本位时期,铸币平价是汇率的决定基础,现实汇率总是围绕着铸币评价上下波动。
学说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来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又源于国际收支状况。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
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国际借贷学说并没有给出影响汇率变动的或者说影响外汇供求的具体因素。
国际借贷学说推动了国际收支理论的产生。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期间,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从国际收支均衡的角度来决定汇率。
比较有影响的汇率理论有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现代国际收支说与汇率的关系是如果将除汇率以外的其他变量看成是已给定的外生变量,汇率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变化到某一水平,以平衡国际收支。
各变量对汇率的影响是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本国Y增加,通过边际进口倾向促进进口上升,外汇需求扩大,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外国Y*增加,本国出口上升,本币升值。
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本国的P增加,将导致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影响经常项目,进而使本币贬值。
外国的增加P*,将导致本币升值。
其他条件不变,如果本国的i增加,本币升值。
i*的提高,本币贬值。
其他条件不变,如果预期本币Ee f在未来贬值,资本外流,即期汇率下降,反之,即期汇率上升。
2.购买力平价学说一战爆发,各国货币发行独立,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汇率剧烈波动。
学说认为,一国汇率水平和变化是由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对比来决定的。
全球金融危机后汇率理论和政策的反思与新进展
经济全球金融危机后汇率理论和政策的反思与新进展文/刘凯肖柏高王度州对于开放经济体来说,汇率决定机制及汇率政策是影 响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
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以来,主流经济学界对汇率理论以及相关政策的 研究与反思有了新的进展,政策界对开放环境下的汇率政 策制定也有了新的观点。
系统梳理这些新进展和新观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汇率决定机制以及国际汇率政策实践的 认识。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基于购买力平价、利率平 价、泰勒规则、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来探讨汇率决定 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值得关注的进展。
(一)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汇率决定机制研究新进展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古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虽然 其简单易懂.但所谓“昀买力平价之谜”一直困扰着学术 界。
“购买力平价之谜”是指在短期存在价格黏性的情况 下,各种名义冲击导致了实际汇率相对于购买力平价汇率 有大幅度的偏离,而且实际汇率收敛到购买力平价汇率的 速度显著慢于黏性价格调整时间。
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新进展主要来自从微观层面 和异质性视角来解释“购买力平价之谜”。
Imbs等人将购 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由宏观视角深入到部门商品的微观层 面,他们提出,部门价格的异质动态性是导致实际汇率波 动大、收敛慢的原因。
异质性的来源包括部门商品可贸易 性、关税、生产链的市场权力、价格黏性等,然而以往对 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均忽略了这一点。
在Imbs等的基础上,Carvalho&Nechio通过比较一个 新凯恩斯主义多部N模型和一个单部门模型来试图解释部 门价格异质性的加总过程是如何导致实际汇率产生更大的 偏离持续性和更复杂的运动。
单部I'j模型和多部门模型分 别对应着Imbs等中排除部门价格异质性效应和未排除异质 性的两种情况。
也有文献认为,产生“购买力平价之谜”的原因在 于微观价格和宏观价格层面受到的冲击不同。
Bergin等认为,微观价格和宏观价格受到的冲击和调整机制是不一样 的。
汇率理论的发展趋势
汇率理论的发展趋势汇率理论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1. 浮动汇率制度的普及: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使汇率更加符合市场供求关系,更能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并且国际金融机构也更加倾向于支持这种制度。
2. 汇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汇率市场化是指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干预来决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汇率市场化是一种发达国家的基本金融制度。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对接和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各国政府逐渐减少对汇率的干预,使汇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3. 区域一体化对汇率的影响:区域一体化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也对汇率形成和发展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欧洲货币联盟(Eurozone)的建立引发了欧元的诞生,而亚洲各国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如东盟+3)也在探索建立区域货币协议。
区域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区域内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进而影响货币需求和汇率的变动。
4. 汇率波动模型的改进:汇率理论的发展伴随着对汇率波动模型的不断改进。
传统的汇率理论主要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IRP理论),但这些理论在解释汇率波动时并不完备。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汇率波动模型,如有限理性模型、市场微结构模型等,这些模型更关注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心理因素,能够较好地解释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和波动。
5. 科技发展对汇率的影响:科技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信息的流动和交换的便利化,使得汇率市场更加透明和高效。
高速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交易平台的发展,使得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速度加快,使得汇率的反应更加迅速。
同时,金融科技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如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对汇率形成和交易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变革。
总而言之,汇率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以浮动汇率制度的普及、汇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汇率波动模型的改进以及科技发展对汇率的影响为主要特点。
汇率决定理论及其新发展
外汇为何物?
必须思考的几个问题外汇有哪些价值形式? 1)外汇有哪些价值形式? 2)一切外币都是外汇吗? 3)黄金是外汇吗? 4)港币是外汇吗? 5)人民币是外汇吗? 6)世界货币、国际货币、外汇有无差异? 7)通用货币和关键货币是一回事吗? 8)应如何定义外汇,外汇有何特点? 9)由债权形成的是外汇,由债务形成的是不是外汇?外汇与其 他储备资产的关系?
说明:在金本位时期,铸币平价是汇率的决定基础,现实汇率总是围绕 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因此所需要研究的就是为什么现实汇率会出现波动。 国际借贷说说明了汇率是如何被决定的(外汇的供求),但并没有给出了影 响汇率变动的或者说影响外汇供求的具体因素,影响了这一理论的应用价值。 而这些缺陷则推动了现代国际收支理论的产生。
1 1 2 3 2 1 2 3
实证分析
对抵补利率平价的实证检验 、实证检验方法 (1)比较国内利率和国外利率与远期汇水之差,如果它们是共同波动的,则CIP成 立。 (2)计算利率平价的偏差,验证是否显著不等于0。 (3)用回归分析 ,如果a=0和b=1,则CIP成立。 fp a b(i* i) 2、检验结果 大量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支持CIP,其中最著名的实证研究是Frenkel & Levich (1975)的检验。他们利用了英国和美国、加拿大和美国的3个月的国库券利率, 区别了四种类型的交易成本(即卖国内债券、买外国货币、买外国债券和远期 套补的交易成本),检验出利率在利率平价的一个固定范围内波动。
实证分析
1. 计算实际汇率: 2. 线性检验方程:
3. 从非线性的角度 STAR模型(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 神经网络方法
汇率决定理论及其新发展.
对UIP不存在的探讨
风险补贴 对比索问题的解释
中央银行的干预 信息不完全 理性泡沫 无效的信息处理
第三节 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
传统的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 狭义的货币数量方程
传统的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 广义的货币数量方程
传统的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 对传统的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实证检验
计算实际汇率: • 线性检验方程:
检验实际汇率平稳性:ADF、KPSS和等等 检验各变量之间关系:在使用检验数据平稳性的方法的同时,采用EG(E ngle-Granger)、Johansen、Juselius等等检验变量协整性的计量方法 • 从非线性的角度:STAR模型(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 l)和神经网络方法
大量数据表明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不明显的,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 结论;
(5)模型引入的经济变量太多,某些变量的粗略估计有可能扭曲了其他变 量对汇率决定起到的真实作用,变量之间的自相关也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实证检验
• 目前检验主要在两个方面: (1)检验短期资产市场模型的解释力; (2)假定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不完全替代,间接检验资产市场模型,即 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的收益率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风险补贴,实际上是检 验风险补贴的显著性。
现代的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 对现代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资产组合汇率理论
理论概述
模型的扩展
实证检验
• 检验困难的主要原因 (1)财富是一个几乎不可测量的变量; (2)风险收益难以确定; (3)货币模型检验结果的不理想也会反映在资产组合模型中; (4)如果该模型是正确的,那么经常项目顺差将导致本国货币升值。但是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_文献综述
2005年9月第27卷 第5期当代经济科学Modern Econom ic Science Sep.,2005Vol .27 No .5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陈雨露,侯 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传统汇率决定理论对于现实经济中汇率实际变动情况的解释能力十分低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不断寻求突破,以期为汇率如何决定这一基本命题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文献出现,从不同的方面对传统的汇率理论进行补充、发展和替代。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进行梳理和介绍,借以为国内经济学界研究汇率决定问题提供一个理论参考。
关键词:汇率决定理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混沌理论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5(05)-0045-08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从宏观基本因素,如相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内外资产的替代性和均衡价格的调整速度等,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和波动。
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商品贸易为主的流量模型和以资产交换为主的存量模型,前者如早期的购买力平价说、汇率决定的国际收支说,后者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包括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货币替代模型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等。
然而现实经济中,却很难运用这些传统理论来预测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走势,大量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传统汇率理论的解释能力十分低下,尤其对短期内的汇率变化,预测能力甚至连简单的随机游走模型都不如。
面对这一困惑,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不断寻求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将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对这一新的阶段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作一较为全面的梳理。
一、外汇市场有效性的质疑:理论突破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汇率决定的资 收稿日期:2005-07-11作者简介:陈雨露(1966-),河北石家庄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财政金融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侯杰(1978-),江苏仪征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政策。
汇率决定理论及其新发展
,
有 通 过 影 响 外 汇 供求 才 能 实 现
、
。
形 势 动荡 外 汇 供求 关 系紧 张 的时期 心 理 预期往
,
,
往 会 对 汇率 波 动起 到推 波助 澜 的作 用
。
。
综 合 国力 说 即把 一 国综 合 国力 的 大 小 作 为 决 定 汇 率 的 基 础 这 种 新 的 汇 兑理 论 认 为 随 着
。
口商
品 的 边 际 价 格 比 率决
,
、
、
、
定 汇 率 是 以 国 际 收支 平 衡 为 前 提 的 这 样 既 考虑
了 价 值 因 素 又 考 虑 了 国 际 收支 因素 对 汇 率 的决
汇 兑心 理说 把 经济 活动 者 的主观 心 理 预期说 成是 经 济 变 动 的 决 定 因 素 过分 夸 大 了 心 理 因 素 在 汇 率决 定 中 的 作 用 从 根 本 上 说 是 主 观 的 唯 心
。
,
,
国际收 支 说 亦称 为 外汇 供求 说 或 国 际借 贷 说 由 英 国 经 济 学 家 戈 逊 提 出 的 其 基 本 内容 是 外 汇 汇 率 决定 于外 汇 的供 给与 需求 状 况
, , , , ,
,
冷 战 结束 和 多 极 化 世 界 格 局 的 出现 经 济 竞 争 替
,
代 了军 事 竞 争 综 合 国 力 的 大 小 表 明 一 国 的 实 力 和 该 国在 国 际上 的地 位 和 作 用 货 币 汇 率 成 为该
,
,
外 汇 供 给 和 需 求 的 产 生 根 源 于 国际 借 贷 即 是 由
国与 国之 间 存 在 的借 贷 关 系 所 引 起 的 除 了商 品 的输 出人 以外 债券 买卖 利 润收 支 捐赠 收支 旅
应用文-国际汇率理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国际汇率理论发展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内容提要: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大下,不仅是发达国家,就连中国家也都意识到只有对外开放自己的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
而在开放经济中,汇率作为核心经济变量,其调整和着各种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并且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对内对外的均衡。
上个世纪以来,汇率理论一直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
因此,对汇率决定理论及其演变轨迹和发展规律,以及汇率制度选择、汇率政策和国际汇率政策协调等理论进行简单的回顾与展望,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20世纪前期的汇率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之前)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各国终止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的出口,这也标志着盛行了约30年的国际金本位制的瓦解。
此后直到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这一段时间内,国际货币体系处于无序阶段,浮动汇率制度居于主导地位,汇率波动频繁,各国争相实行竞争性汇率贬值政策。
这一期间,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汇率理论就是纸币本位下的国际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利率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
虽然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的Salamanca学派,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才对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和深入地阐述。
这一理论基本解释了当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通货膨胀而引起汇率的变动,并且为各国在战后确定均衡汇率水平提供了理论根据。
但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到来,这一时期除价格水平外,各国的生产、就业和资本流动的波动都对汇率和国际收支产生了很大影响,购买力平价理论就很难对该期的汇率波动进行解释。
人们认为各国的汇率水平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实际因素,也有名义因素。
此外,由于方面的原因,购买力平价的检验也很困难,如价格指数的选择就难以做出。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 (4) 弹性价格模型尽管是资产市场说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形式, 但它却反映出了这一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同时,它也是其他 更为复杂的汇率理论的基础。
消极评价
• (1)它以购买力平价为前提,具有与购买力平价 理论同样的缺陷;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 积极评价
• (1)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汇率决定理论是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 基础上结合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供求理论发展起来的。将 购买力平价理论运用到资产市场上,将汇率视为一种资产价格 ,抓住了汇率这一变量的特殊性质,对现实生活中的市场汇率 的频繁波动提供了一种解释;
• (2)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是一般均衡分析,包含了商品市场、货 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平衡。这一理论强调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 一样能迅速、灵敏地进行调整,也就是说由价格和汇率的变动 来恢复货币市场均衡。对解释汇率的长期趋势具有一定意义。
引入预期前,弹性模型无法解释汇率短期内超常波 动。 引入预期因素后说明,在货币供应量、国民收入水 平没有显著变化时,汇率也会因为公众对汇率预期 的变化而大幅变化
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理解
这一模型表明: • 本国与外国之间实际货币供给水平、国民收入水平、
利率水平通过各自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而决定了汇率水 平。
弹性价格货币论的前提假设
• 三个基本假定:
• (1)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价格水平和汇率都能 及时调整。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意味着所有市场 存在完全价格弹性。
• (2)稳定的货币需求。实际的货币余额需求是 少数几个国内宏观经济变量的稳定函数,即有 凯恩斯货币需求方程式:Md =KPYφe-λi ,货币需 求是国民收入Y的增函数、利率i的减函数。
汇率预测理论及其最新发展
中外企业家2006.12一、引言我国自加入WTO后,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相应的汇率风险也不断加大,特别是目前,我国体制改革以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要大大超过以往,因此正确分析与预测外汇波动对我国政府正确制定金融政策、企业规避外汇风险以及银行控制汇率风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汇率预测理论,旨在了解各类预测方法的优点及不足,寻找适合我国情况的汇率预测方法。
二、汇率预测理论的综述由于汇率风险对企业乃至国家有着重大的影响,预测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
关于汇率预测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方法是以现有的汇率决定理论(如购买力平价假说、利率平价假说、国际收支学说、资产市场假说等)为基础,在汇率与影响汇率的经济因素之间建立线性模型,再利用计量等工具对模型进行检验、矫正。
常采用的计量方法有:最小二乘法、协整方法等,其中比较著名的研究有:Kuan,C.M.AndLiu,T.在他文章中对九个拉美国家近50年的汇率变动数据进行了考察。
使用单位根方法、极大似然法等计量方法希望证明购买力平价和汇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
StefallC.Nor-rbin,KevinL.Refett,YaohuaJI也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可信度进行检验。
国内学者采用这类方法的也有很多。
魏巍贤(1998)建立基于美元汇率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选择1994—1997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他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和性和预测能力。
张晓朴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正检验对PPP方法是否适用人民币汇率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不适用于1979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变动。
魏巍贤应用协整、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1994年1月至1998年3月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他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人民币汇率的客观实际。
第二类研究方法是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预测,时间序列就是将某一个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不同数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3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 ol 8No 3 2006年6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Jun 2006中图分类号:F83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06)03-0091-06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靳玉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 汇率决定问题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其间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本文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地评判。
文章指出汇率行为的复杂性将是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的一个方向,非线性分析工具将成为汇率行为研究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汇率;汇率决定理论;非线性汇率是影响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关键变量,因此,几百年以来,汇率如何决定,这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后,人们更是试图通过对汇率决定机制的探知来有效预测汇率。
其间,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应该说,随着现实中汇率行为越来越复杂,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复杂,以求把握汇率内在的变化机理。
本文将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的评判。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汇率决定理论可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e Po w er Par ity,PPP)是最古老的汇率决定理论,一般还是将该理论的贡献归功于卡塞尔(Cassel,1918),尽管在他之前有人曾提到过这种思想(Of-ficer,1982)。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强调两种货币间的汇率是由同一商品组合在两国各自以本币表示的价格比决定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是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决定了汇率的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固定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人们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充满了信心。
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浮动汇率制为主流以来,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本无法解释汇率的短期行为。
它只是对汇率的长期行为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被看作是均衡汇率的长期理论。
这表明,在短期汇率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的事实得到了认可,但在长期,购买力平价会发挥作用将汇率拉回到该水平。
收稿日期:2006-02-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108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CJL023);教育部2005年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项目(NCET-05-043)作者简介:靳玉英(1973-),女,天津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92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另一个汇率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式的汇率决定理论。
该理论由勒纳(Ler ner,1936)提出,后得到梅茨勒(M etzler,1942a,b)、哈伯格(H ar berger,1950)、劳尔森和梅茨勒(Laursen&M etzler,1950)以及亚历山大(Alex ander,1952)等人的发展。
它强调进口和出口供求弹性的重要性,提出在弹性方面货币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的充要条件。
因此,在该理论下,汇率的变化被看作是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要求。
1944年,纳克斯(Nurkse)提出,固定汇率下,汇率有出现 花车效应 的危险。
1953年,弗里德曼(Friedman)提出,货币投机有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
无疑,这是对浮动汇率的支持。
1951年,米德(M eade)提出了 米德两难 的思想,即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盈余、通货紧缩和国际收支赤字这两种内部和外部经济状态组合下,无法在保持固定汇率的同时恢复内部和外部均衡。
据此可以判断,米德支持浮动汇率。
随后,汇率决定模型的主要发展应该归功于蒙代尔(M undell,1961,1962,1963)和弗莱明(Flemming,1962)。
他们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中加入了资本流动,从而将资本流动作为影响汇率和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将政策指派、汇率制度和资本的流动性综合起来,其中货币政策自主权、资本账户开放和固定汇率这些政策的可组合性被总结为 三难选择 。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全球一体的固定汇率制不复存在,浮动汇率制得以合法化。
一些国家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一些国家采取了钉住某些世界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步入了无体系的时代。
然而,与弗里德曼的预见相反,汇率并非是稳定的,汇率的变化远非物价这样的短期变化缓慢的因素可以解释,汇率也不再只是因国际收支失衡的要求而变化。
尤其是,包含单一汇率决定因素的汇率决定理论对于现实中汇率行为的解释力相当有限,汇率的行为与理论甚至常常是相悖的。
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上半期,美国的财政赤字带来了利率上升,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美元应因此而升值。
然而,美元却贬值了。
针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汇率决定理论的这些缺陷,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汇率决定理论具有汇率决定因素多样化、同时着眼于解释汇率高频大幅变化的特征。
二、20世纪70、80年代的汇率决定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汇率决定理论中,突出地体现了两个新元素。
一个是,将外汇市场作为像股票市场这样的资产市场放入了汇率决定模型中,这样,汇率必须被看作是令本国和外国货币存量供求保持均衡的货币价格。
在此之前,汇率是作为令本国和外国货币流量保持均衡的价格。
第二个新元素是将理性预期的思想引入了汇率决定模型。
新闻模型是将这两个新元素结合起来的典型模型,最早由穆萨(M ussa,1979)提出。
它用基本经济变量中的新闻来解释汇率变化,说明今天的汇率等于影响汇率的外生变量(又称基本变量)未来各期预期值的折现值。
这个模型有一个重要含义。
它使得可以将汇率从第t期到第t+1期的变化分解为两部分 预期到的变化和未预期到的变化。
预期到的变化来自于对基本变量从第t期到第t+1期将会变化的预期,并且该预期是准确的。
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化来自于意料之外的基本因素变化。
后者被称为 新闻 部分。
由于基本因素的变化很难预见,因此它的大部分变化都属于 新闻 性质,汇率行为自然主要由新闻部分决定。
由于新闻有自身多变、难预期的特性,汇率因此而多变。
新闻模型中著名的有货币主义模型、粘性价格模型和资产均衡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多恩布什的粘性价格模型(Dornbusch,1976),他提出,汇率是 跳跃 变量,而物价具有粘性,因此货币供给这样的既影响物价又影响汇率的变化,首先会反映到汇率上,而随着物价的变化,汇率会发生与最初相反的变化。
这个模型又称汇率超调模型,目的在于解释汇率何以会在短期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随后,新闻模型得到了发展。
他们试图将新闻模型中决定汇率的外生变量背后的经济结构明确化。
其中包括将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Bilso n,1978)和新闻模型结合起来的结构模型,提出今天的汇率是未来预期货币存量和产出水平的折现值;结合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和新闻模型的结构模型则将外生变量明确为预期未来的货币存量和产出水平,当然,由于价格粘性,该模型下现行汇率还取决于以往的汇率;将资产均衡理论(Do rnbusch &Fisher,1980)引入新闻模型的结构模型,结论是,今天的汇率是未来预期货币存量和产出水平的折现值,财富也是影响今天汇率的重要因素。
遗憾的是,这些模型不为实证所支持。
有关新闻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实证检验可以分为两代。
第一代采用的是经济计量方法,针对由解释汇率行为的基本变量构成的具体计量经济方程进行计量分析。
基于此法的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闻模型和结构模型得不到实际数据的支持(Driksell &Sheffrin,1981;H aynes &Stone,1981;Frankel,1984)。
第二代实证研究重在检验这些模型样本外的预测能力,根据其预测效果来判断模型在现实中的有效性。
其中,最著名的是米斯和卢高夫(M eese&Ro goff,1984)的实证研究,结果拒绝了这些理论。
随后出现了大量这方面的实证文献,它们均不支持该模型。
有意思的是,米斯和卢高夫将利用结构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和利用随机游走模型预测的结果相比较,发现结构模型的表现并不比随机游走模型好。
随机游走模型是最简单的预测模型,所需信息甚少,不像结构模型的预测需要大量的信息。
但结构模型的预测结果居然未超过随机游走模型,这说明结构模型的价值不大。
这一结果导致部分研究人员不再专注于解释汇率如何行为的结构模型,而转向对汇率进行时间序列特征的分析。
基于此,大量研究着眼于汇率是否遵循随机游走。
有研究结果(Baillee&Bo llorslev ,1989)说明: 所有的汇率序列都可以用平赌(M artingale)差分方程来逼进,但伴有时间独立的异方差 。
这意味着平赌预测效果好于随机游走,应该放弃利用随机游走模型来预测汇率。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汇率决定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汇率行为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尝试从汇率行为非线性的角度来研究汇率。
在此之前的汇率决定理论都将汇率决定因素和汇率间的作用关系设定为线性。
这样做可能会人为掩盖住一些理论的准确性。
在某些汇率决定理论中,即便汇率决定因素的确定是准确的,但由于模型将其作用机制设定为线性的,而实际上可能是非线性的,从而会导致该理论不能为实际数据所支持。
例如,针对购买力平价这一汇率决定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发现,汇率以非线性的方式向购买力平价调整(Dumas,1992;Obstfeld&Taylo r,1997;Kilian&T aylor ,2001)。
混沌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系统。
汇率行为的复杂性表象引起经济学家将混沌思想运用到932006年第3期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9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对汇率的研究上。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笛 格劳维等人的工作(De Grauw e&Vansanten, 1991;De Gr auw e,Dew achter&Embrechts,1993;De Grauw e&Gr im aldi,2002)。
笛 格劳维等人通过建立外汇市场的理论模型和对模型中参数值的设定,来发掘在怎样的条件下汇率会出现混沌行为。
他们建立的汇率决定模型是一个简单的非线性模型。
假定外汇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经济个体 图表分析者和基本因素分析者。
基本因素分析者相信汇率是由基本因素决定的,通过将过去的汇率和基本因素决定的基本汇率作比较来预测未来汇率。
这意味着,他们的行为遵循负反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