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a2d2b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c.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学习《生活与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并对个体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真理、追求幸福给予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原理与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一、原理《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人生、精神世界与人的存在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包括:1. 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原理:人生观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它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个体的人生观受到社会、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
2. 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原理: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的根源和决定因素。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4. 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原理: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研究和客观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和发展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方法论《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研究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用唯物史观来看待、研究、分析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具体方法包括:1. 辩证法: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普遍规律性和事物发展的科学方法。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和矛盾的斗争的认识和处理,对事物发展的总揽和把握。
2.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才能认识和把握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4063ff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0.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使同学们对生活的本质与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
下面是对生活与哲学的原理与方法论进行总结的大全:一、生活与哲学的关系:1. 生活与哲学的互为基础关系:生活是哲学的基础,而哲学又回应和指导生活。
2. 生活与哲学的相互渗透关系:哲学离不开生活的经验,生活的实践又需要哲学的指导。
3. 生活与哲学的统一关系:哲学的任务是要把握生活的本质,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生活。
二、生活与哲学的目的:1. 通过哲学来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使人们能够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2. 通过哲学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使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的哲学观点及其含义:1. 辩证唯物主义:生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辩证的思考。
2. 实践哲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3. 唯物辩证法:生活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要从事物的矛盾与发展,去认识和改造生活。
4.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是历史的产物,要通过研究历史,了解生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四、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1.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综合与分析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要进行综合分析,既要看到生活的整体,又要看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对生活的认识既要关注具体的事情,又要从中抽象出普遍规律。
4.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以历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要关注现实的变化和发展。
五、生活与哲学的误区:1. 只重理论,轻实践: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研究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实践。
2. 整体论与个别论的片面性: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只看到整体,还要关注个别的具体情况。
3. 只讲概念,不注重举例:概念与实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7c64144a7302768e9939a0.png)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的分类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三、两个对子1.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2.辩证法&形而上学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科学的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3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是物质的(一)什么是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11b119a6c30c2259019e23.png)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1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1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7、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1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20、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2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2、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5、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26、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27、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28、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9、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30、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3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3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3、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3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5、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36、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3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38、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论)(1)含义(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A.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B.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怎么办: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要坚持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7、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8、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11、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3、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1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15、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注: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1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1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9、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2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21、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2、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注:辩证否定的实质)★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重社会实际.(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我们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注: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地位,内容和意义)★2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6、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8、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生活与哲学》主要哲理之公式解析一、(辩证)唯物论1.××(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2.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上三者均可结合“十二五”规划,嫦娥二号,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等重大时政)4.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人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人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以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确理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唯物)辩证法1.××影响了(导致了)××.比如:“美国次贷危机殃及中国”——联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背诵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背诵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7e820d524de518974b7d91.png)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背诵点整理1.哲学与详细科学的关系〔1〔2〕联络:2. 哲学的根本问题----3.哲学的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一对。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根底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理论根底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理论,又经过理论的反复检验。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理论性。
理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根本观点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7.运动是无条件的、永久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9.意识的含义:〔1〔2〔3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客观的,形式主观的〕〔4〕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10.11.〔1〔2〕真理与认识或意识的区别:✍〔3〕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理论是唯一满足将主观与客观相联络的桥梁的这一条件。
〔1〕矛盾---是联络的根本内容,矛盾----也是开展的根本动力〔2〕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也是本质与核心。
〔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是否成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5〕辩证法的前提----坚持矛盾的普遍性〔6〕矛盾问题的精华---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例如:水果通过苹果、香蕉、梨、桔子等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7〕矛盾的根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精选.]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20c335c5fbfc77da369b17b.png)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记背大全
![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记背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79334523c1ec5da50e27098.png)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记背知识大全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知识整理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4c64f27bed5b9f3f80f1c06.png)
《生活与哲学》知识整理内部资料唯物辩证法联系观部分重要原理内容方法论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含义1.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2.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关系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1.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结果。
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和要素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和要素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
(1+1>2)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辩证法发展观部分发展(含义、普遍性、原因、实质、状态、趋势)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普遍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9b801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c.png)
第一单元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作用哲学的本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课美妙的生活导向1课1框生活到处有哲学P41.哲学的产生:P4哲学的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3.哲学的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哲学的本义:P6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5.哲学的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73.详细科学与哲学:P8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详细学问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才智或追求才智。
其次课百舸争流的思想2 课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哲学的基本问题:P10-2课2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21.哲学的基本派别:P123课1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3课2框哲学史上的宏大变革P1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P18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8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相识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课1框世界的物质性P28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2.物质:P294课2框相识运动把握规律 P31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P3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
3.运动的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确定的。
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P332.规律的特点:P3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5课1框意识的本质P352.物质确定意识:P37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确定意识。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2ec7c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8.png)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
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①本意角度:爱智慧。
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
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bab388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5.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它引导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知识,下面就为大家进行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将这些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7daa7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b.png)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1.1 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功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 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2 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1.3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单元科学思维2.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科学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
- 科学思维的特点: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
2.2 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2.3 辩证法-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 辩证法的实质:批判的、革命的。
第三单元政治生活3.1 公民的政治生活-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2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3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 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3.4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 我国的国家司法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 人民法院的职能:审判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0c61e5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3.png)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而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举例: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上是正确的。
然而,它存在着局限性,即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但同样存在着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忽视了物质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形而上学性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6、哲学派别一览7、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9、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3、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主义哲学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5、运动和静止(1)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6、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b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起源和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b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