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论文

合集下载

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

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

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首先,环境行为学可以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偏好。

例如,人们在繁忙的城市中更喜欢选择有适量绿植的公共空间休息,这为公共空间设计者提供了关于绿地布置和绿植的指导。

又如,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光线明亮、开放式的公共空间进行休闲和社交活动,这为设计者提供了有关采光、空间规划的参考。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加贴合人们的需要和喜好。

其次,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对人类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共空间可以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人们积极的行为和交流。

例如,设计一个开放、多功能的广场,可以吸引人们进行各种社交和娱乐活动,增强人们的互动与合作。

又如,在公园中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区域,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和娱乐活动的欲望。

公共空间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创造舒适、安全、人性化的环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此外,环境行为学的原理可以为公共空间设计带来创新思维。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核心是了解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而感知和认知是设计师进行创作的基础。

通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原理,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共空间。

例如,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研究,设计师可以在公共空间中增加符合各类人群需求的元素,增强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此外,环境行为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师解决公共空间中的问题,如拥挤、混乱、噪音等。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流线设计,可以优化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流动性。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论文关键词: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理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0引言进入21世纪后,环境行为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已逐渐应用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

作为环境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环境行为理论成为许多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在柳州高级中学的校园设计中,环境行为理论得到大量应用,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校园内各类空间环境的要素,从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出发,结合学校的文脉与文化性,注重“和谐自然”的意境,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空间。

1环境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其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

环境行为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理论,追求的是环境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环境决定论,2)相互作用论,3)相互渗透论。

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即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互作用论是指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相互之间互相作用,其行为的结果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们不仅能消极的适应环境,也能利用环境提供的要素,改变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相互渗透论是指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

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与环境,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统一。

2环境行为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2.1环境决定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2.1.1‘和谐自然”的总体规划新柳高的基地位于柳江边上,离蜡烛山不远,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及柳州高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新校区具有“集自然山水之秀,汇人文气质之灵”的独特气质。

环境行为学论文

环境行为学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以市泉园广场为例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

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目录第一章绪论31.1研究目的3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3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4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4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51.3研究意义5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6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6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6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7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9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9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11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12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124.1.1调查对象分析124.1.2广场分析124.2 市民的行为模式15——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15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19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195.2 改进建议与措施195.3小结20附录122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22第一章绪论1.1研究目的环境行为学在上世纪 60年代兴起,它被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但是其研究围比环境心理学要窄。

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主要研究人在城市各种空间环境中的活动和对这些环境的反应,再将人们的反应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达到从使用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五篇)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五篇)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与生态论文坏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坏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坏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坏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的家乡是河南,不久前豫皖两省发生跨省污染事件,近日安徽获得来自河南的首笔400万元污染赔款。

近年来,类似跨省界水污染纠纷呈逐年增加之势。

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束缚了管理效力的发挥,加上流域上下游间的污染转嫁,存在流动性和不好定性等问题,增加了协调治理污染的难度。

前段时间,留言板接连收到不同地区有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留言。

3月14日,有浙江绍兴网友称,当地一在建污水沉井由于施工工艺原因,使用后可能会泄露,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建议采取相关补救措施。

3月15日,河南网友发帖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的某公司将工业污水通过深井排入地下,给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

两则留言都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表示“未发现污水排入深井的情况”、“不靠的。

但类似留言的集中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民众对于当前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性的担忧。

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

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且沿地下水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水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水。

这说明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峻的地步。

几乎是与此项研究相佐证,近日,山东、河北等地相继爆出地下水污染事件,而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些回应,更是引起媒体和网友的质疑。

环境行为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环境行为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环境行为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环境行为理论(EBT)是一种在室内设计中广泛使用的理论。

它是对环境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以找到建筑物和空间内打造舒适的、用户满意的环境。

本文将探讨EBT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实际意义。

1. 环境行为理论和室内设计的联系EBT是一个综合性理论,与建筑和室内设计紧密相连。

作为一种人文地理学理论,它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设计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

它强调了设计师需要理解用户行为和偏好,以便创造出目的合理的设计。

室内设计师将EBT应用于设计中可以提高设计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

与传统的设计原则不同,它让设计师更加关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单一设计元素为中心的设计。

EBT的使用可以帮助室内设计师更全面地规划和呈现空间。

2. 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EBT探讨了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它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 环境质量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感受:例如,安静、明亮、充满自然光线的空间会让人感到更加放松和舒适。

相反,拥挤、阴暗、嘈杂的环境则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疲惫。

(2) 行为和目的会影响以及塑造环境:比如,室内设计中针对具体目的的设计,既应考虑用户的需求,又应符合环境的特征。

比如,图书馆需要安静,这就要求设计师考虑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噪音干扰,提升安静的氛围。

(3) 人类活动、感知和体验的复杂性:人类的行为和体验往往是多维度的,可以是感情和情感轻松流畅,也可能是复杂和难以预测。

在室内设计中,这就需要设计师了解用户,操作设计元素,以创造出对于用户更加优质和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3. EBT 对室内设计的影响(1) 更多的关注空间感:EBT认为减少空间障碍,加强密度会让设计更加合理。

如通过考虑色彩、照明、质感等等来营造出更加舒适的空间感觉。

(2) 增加视角的多样性:增加不同角度的视角可以促进用户的探索欲,可以通过建立视觉故事精神引导,展示出多样性。

浅析环境行为学在居住区活动空间景观中的实践应用

浅析环境行为学在居住区活动空间景观中的实践应用

浅析环境行为学在居住区活动空间景观中的实践应用本文深入研究了环境行为学和人的行为类型,并结合居住区景观构成,从交流空间、儿童活动空间、休息空间、娱乐健身空间、开敞空间、绿化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景观设计要点,以期提高居住区景观设计科学性、合理性。

标签:环境行为学;居住区;景观设计居住区是居民休息、放松的主要场所,在调节居民生活压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居民邻里关系不断减弱,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空间,居住区外部空间作为居民主要的交流、休息空间,在景观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居民的情感、审美、舒适度等因素,以环境行为学作为居民景观设计依据,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求居民需求与景观设计方案之间的契合点,营造舒适、和谐的居住区外部景观。

1、环境行为学理论和人的行为类型1.1 环境行为学理论环境行为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但较环境心理学范围较窄。

环境心理学将人定位为体验者视角[1],研究人对环境的感受和环境改变对人的影响,而环境行为学更为注重观察者整体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需要重点关注人的需求和行为,结合不断年龄段人群认知差异和行为差异,结合城市居民文化差异、人群结构、作息规律等,综合考虑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总体要求,满足多数人群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

1.2 人的行为类型在丹麦学者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的活动划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并且与不同的活动相对应有不同的环境要求。

必要性活动包括维持正常生活必须的、不自主的活动,人们只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逗留,该类活动受空间影响较大;自发性活动是遵循人的意愿而产生的活动,这类活动只有在外部环境达到相应条件后其发生率才会大大提高,相应的整体空间活力能够得到提升;社会性活动是公共空间中依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类活动,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社会性,受空间影响较强,对环境空间的影响程度较高,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社会性活动能够得到增强,并形成良性互动。

环境行为中的社会学论述论文

环境行为中的社会学论述论文

环境行为中的社会学论述论文•相关推荐环境行为中的社会学论述论文摘要:目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环境行为逐渐进入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中,社会学学科建设也日益成熟。

本文立足环境科学视角,从社会学维度,结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探究人类环境行为,通过对环境行为的概述,主要对环境行为中的社会学进行了阐述和研究,以期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环境行为;社会学;环境问题伴随着现代文明曙光的出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能源、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工业生产,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催生了环境危机,引起了城市面貌和环境的巨变。

环境行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长期以来,由于各个学者对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定义与选择,因此学术界对环境社会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

一、环境行为概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Hines将环境行为定义为“为了能够避免、解决环境问题,其是一种基于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有意识的行为”,提出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九十年代末,Stern从行为的“影响”和“意向”两个维度,提出了“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将其定义为“强调人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何种影响,或者行为者是否具有环保的动机”。

我国学界对环境行为内涵的理解并没有到深入讨论的阶段,还存在着不少争议,一种观点是以周志家等为代表,一种是以洪大用为代表,前者认为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不存在维度交叉,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后者认为环境行为是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维度,环境行为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级级增值。

即:环境知识、价值、保护态度和行为环节。

社会学学者王芳以空间作为人与环境互动的载体,从环境问题着手,以“理性选择论”为基本预设,将其定义为“作用于环境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类社会行为等互动行为,包括行为主体自己的行为、主体之间直接或间接作用后产生行为的环境影响等。

而崔凤则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环境行为,将环境行为理解为个体层面的行为或环境保护行为。

环境行为英语作文初一

环境行为英语作文初一

环境行为英语作文初一Tit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s individuals,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adopt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o preserve the plane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discuss various ways in which we can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First and foremos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fers to actions taken by individuals or groups to minimize their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sustainability.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including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minimizing waste generation, conserv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ecosystem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behavior is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simple measures such as turning off light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when not in use, using energy-efficient appliances, and carpooling or us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whenever possible. By reducing our energy consumption, we can decrease our carbon footprint and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Another crucial aspect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minimizing waste generation. This involves reducing, reusing, and recycling materials to minimize the amount of waste sent to landfills. By practicing waste reduction techniques such as composting organic waste, avoiding single-use plastics, and purchasing products with minimal packaging, we can help conserve valuable resources and reduce pollution.Conserving natural resources is also vital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is includes protecting water sources, preserving forests, and safeguarding biodiversity. Individuals can contribute to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by planting trees, supportingsustainable farming practices, and participating in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their communities.Furthermore, protecting ecosystems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and biodiversity. This involves preserving habitats for wildlife, preventing habitat destruction, and supporting initiatives to restore degraded ecosystems. By volunteering for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habitat restoration projects, and advocating for policies that protect natural habitats, individuals ca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eserving ecosystems for future generations.In addition to these actions, raising awareness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practices is essential for fostering a culture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ng other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organizing community clean-up events, and advocating for sustainable policies at the local, national, and global levels ar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In conclusi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crucial for addressing the pressing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facing our planet. By adopting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such as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minimizing waste generation, conserving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ng ecosystems, and raising awareness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individuals can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ogether, we can create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 for ourselves and future generations.。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六篇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六篇

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六篇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范文1环境心理学是讨论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阅历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殊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

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转变基本概念和讨论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讨论,加强国际沟通和合作。

由于以往环境心理学讨论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讨论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讨论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当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讨论领域。

很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讨论,在方法论讨论原则上必定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

当代环境心理学讨论不应当只在个体水平,更应当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讨论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讨论方法,制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讨论梯队”,应当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特别有限的。

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当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讨论,为环境政策的制订供应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月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快速地传播与进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讨论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月,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头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讨论,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爱好和关注。

论环境行为学与校园空间认知

论环境行为学与校园空间认知

论环境行为学与校园空间认知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体验的学科,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地理学和建筑学等。

校园空间认知是环境行为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它关注人们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利用和评价,以及这些认知对个体行为和体验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环境行为学与校园空间认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这一话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提出相关的研究建议。

1.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环境行为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环境行为学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认知、行为和体验等方面,其中校园空间认知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校园空间认知的研究内容校园空间认知是指学生、教师和其他校园成员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和使用方式。

它关注校园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建筑、道路、绿地等)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以及这些认知对个体行为和体验的影响。

校园空间认知的研究内容涉及校园环境与个体行为的相互关系、校园环境对个体情感和情绪的影响、校园空间利用方式的特点和规律等方面。

环境行为学和校园空间认知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等,用于描述和分析校园环境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访谈、个案研究和行为模拟等,用于深入理解和解释校园空间认知的复杂过程。

1. 增进对校园环境的认知环境行为学与校园空间认知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对校园环境的认知,揭示校园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校园环境对个体行为和体验的影响,为校园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行为学与校园空间认知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校园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提高校园空间的质量和功能,可以改善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促进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行为学概论(推荐阅读)

环境行为学概论(推荐阅读)

环境行为学概论(推荐阅读)第一篇:环境行为学概论环境行为学概论李道曾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环境心理学根植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方面。

这一规律力求说明建筑中构图规律有生理及心理基础,但也有一定片面性。

但格式塔心理学只注重人的天生因素,而没有重视人先前的经验因素。

构造论不认为形象的构图规律是人们大脑中的天生因素在其作用,而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一个知觉形象。

对于同样的图形,不同的人可构造出不同的知觉。

构造论者认为,几乎所有的人在许多方面都是用相似的方法看待世界,许多感觉的机制都是相同的,但文化差别是人所共知,物体之间的关系与对被看到的世界的见解,往往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见解各异的缘由。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心理发展从婴儿到成人,都是他与外部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的一般发展原则是组织、平衡和适应。

其中组织:由于世界的一切体现在物与物的关系上,人的认识在于找出这种不同的关系。

某些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又可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形象反应到人脑中,形成不同的图式。

图式是人们脑中的一种意象,意象与客观事物有区别,有的能正确反应客观事物,有的不能,而图式是人的心理生活的基本要素。

图式不断发展有简单到复杂,变成越来越大的体系,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

平衡:心理结构或图式实际上是在一种非常活跃的情况下变化发展,人们往往是被趋使,按已有的图式去做。

但每当行动时,人们又力争增加自己的行为与图式的适应性,这就是平衡。

适应:皮亚杰把肌体与环境的持续交往描述为适应,这种交往使心理结构不断发展而复杂化,以便有效的应付环境的要求。

环境越复杂,人的心理结构越复杂。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行为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环境行为研究近年来,环境行为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结合社会心理学视角进行的研究。

环境行为研究旨在探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的行为反应。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环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一、环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环境行为研究对于了解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人们生活的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包括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

通过研究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反应,可以揭示出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指导城市规划和社会政策的制定。

环境行为研究有助于解决人们在城市中面临的问题。

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高密度和高楼层住宅,使得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不断增加。

环境行为研究可以探究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适应与调整能力,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行为研究的方法环境行为研究可以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进行。

其中,实地观察是一种直接观察人们在不同环境下行为的方法。

通过观察人们在公共场所、建筑物等地的行为,可以了解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提供问题给参与者回答,收集人们对于环境评价、态度和行为的数据。

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于不同城市公园的满意度,可以为公园的规划提供参考。

实验研究是一种能够控制环境变量的研究方法,通过在实验室或控制环境中进行行为实验,模拟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差异。

例如,实验研究可以探究不同音乐类型对人们在购物中心中停留时间和购买行为的影响。

三、环境行为研究的实际应用环境行为研究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是城市规划方面,通过了解人们的行为偏好和需求,可以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与规划。

例如,研究发现增加绿化和景观元素可以增强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一发现可以应用于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规划。

其次,在建筑设计方面,环境行为研究可以指导建筑师设计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以提供更好的环境体验。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

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生态环境的论文(精选3篇)在研究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以下是WTT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环境的论文1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虽然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虽然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

据___《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

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

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

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

由___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

环境行为学课程论文

环境行为学课程论文

xxxxxx课程论文学院:xxxxxx 班级:xxxxxxxxx姓名:x x 学号:xxxxxxxxxxxxx 课程论文题目:环境行为学之所学所得课程名称:环境行为学课程论文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老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环境行为学之所学所得摘要:通过学习环境行为学,我们对人的行为和空间尺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通过论述我们知道重点是掌握好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为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

关键词: 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人的行为空间尺度柏拉图两千年前曾说过:“世界上最困难的任务就是了解人类自己”,而环境行为学恰恰就是研究、探讨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影响关系的新学科。

英国的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人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

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是自觉地、有目的地作用与他周围的环境,同时又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环境行为学就是一门研究人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它所代表的研究领域十分庞杂,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行为地理学、生态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环境设计研究、它也人体工程学、人体测量学和空间关系学等等有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

它起源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理论,并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

一、所学环境行为学的特征:1把环境与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2环境与行为时相互作用的。

3环境行为学主要是一门应用性研究研究内容:环境行为学有称环境心理学的。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相对于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关于环境行为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

关于环境行为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

关于环境行为的研究报告作文450字
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酸雨、土地沙漠化……在我们生存的环境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的今天,“环境保护”已成为一个日益被人们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注意从自己做起加入环保行列。

其实保护环境不难做到: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布袋;尽量减少白色垃圾的'产生;尽量使物品可以二次使用……
平时在家,我和妈妈也注意一些环保的小细节。

如节约用水,洗过菜的水留着拖地、冲厕所;衣服尽量用手洗而不用洗衣机;电灯、电脑、电视等任何电器一旦不用了就随手关掉电源;用完的电池不随意丢进垃圾桶,而是集中起来放进专门的旧电池回收箱里。

去超市购物时带上能重复使用的环保袋,并劝导别人尽量少使用塑料袋;出门能步行就少坐车;出去吃早餐时,我们自己带上家里的碗筷,少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平时多吃素菜少吃肉食……虽然我们所做的对保护整个地球这个大环境来说,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我觉得心里很塌实,也感觉很骄傲。

为了保护、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为了保证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是我们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相信人人只要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我们生存的地球会变得健康、充满生机!。

行为心理学课程论文

行为心理学课程论文

行为心理学课程论文环境行为学论文——关于环境心理学摘要:这是关于上了环境心理学的课后,我从老师那里所学到的一些知识,所获得的重要东西,所引发的某些想法,以及对我们园林这个专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也让我对园林的看法有一定的改观。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习、园林上了一学期的环境心理学的课,在老师教导下,我受益匪浅,在这门课程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多关于学习园林这个专业的方法,以及由所学所得而引发了感想。

现在我就把学习收获到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系统的整理出来。

一、学(一)感觉、知觉、认知毋庸置疑的,我从环境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肯定是与环境与心理方面相关的内容。

所以首先我整理所学到的内容是关于环境与心理连接的纽带——感觉、知觉与认知。

因为这个纽带,环境才能影响身在其中的人的心理;因为这个纽带,人们才会因为自身的心理去感受环境;因为这个纽带,环境与心理才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先学到的是感觉的特点、重要性及其形成的因素等,由此了解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存在必然的联系,老师在此给我们举了很多关于感觉与环境的例子,例如上海延安中路绿地的感觉园入口利用透视原理给人的视觉体验,并且分析了视距与视觉效果的关系,拙政园的听雨轩利用雨打芭蕉带来的听觉感受,并且详细列出有哪些自然音和人工音等等。

我们还了解知觉与认知的相关内容。

在学习知觉的相关内容时,我们接触格式塔心理学——将物体看成有组织的整体,学习了格式塔原则,老师还举了一些符合格式塔原则的例子,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国家大剧院,符合格式塔原则中的另类形态易形成图形的条件。

另外也学习了由认知而延伸出的知识——认知地图,了解认知地图的组成五要素:路径——认知的基本框架;标志——识别环境的指标,老师还用学校修业广场的标志五头牛作为例子;节点——战略地位的焦点,讲到这里老师提醒我们不要进入“每个节点就必须扩大为圆形区域,每个节点都要有雕塑作为标志”的误区;区域——整体的环境;边界——区分不同的环境;五大要素的联系概括为:路径之间形成节点,节点处有标志,扩大就形成区域,区域间有分界线。

从环境行为学探讨新农村人居环境

从环境行为学探讨新农村人居环境

从环境行为学探讨新农村人居环境摘要:通过分析人们对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的认知过程,以及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村民行为心理上的变化和影响,探讨新的环境、新的行为方式如何与传统的乡土景观相互融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出可实施性建议。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新农村人居环境乡土景观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

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的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

目前的建筑设计方法还停留在静态的水平上,没有充分注意到建筑设计应该与时间的要素紧密结合。

由于人与环境处于不断地相互渗透中,建筑设计应当是不断地满足这个变化着的系统的需求,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建筑师的工作应该参与到整个变化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是参与建筑物诞生的一个片段。

时间应该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要素。

尤其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不能忽视农村建筑,或者散漫对待,有的干脆直接就把城市中的小区规划、住宅样式等直接运用到农村,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还有,目前的建筑设计还过多地强调空间形体的塑造,建筑单纯地成为了建筑师满足个人创作欲望的工具,忽视了建筑设计本应有的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系统整体性以及使用者的主体性。

比如,没有注意到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因素,把自己的位置与使用者对立起来,往往使建成后的建筑与使用者的组织结构、运营规则、行为方式和心理认同等产生矛盾,割裂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新农村规划上更典型。

在国外,市民参与型规划设计的方式日渐普遍,可以说,是相互渗透论在实践中的体现。

环境行为英语作文

环境行为英语作文

环境行为英语作文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has become a hot topic.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actions and activities of individuals or group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t includes actions such as recycling, reducing waste, conserving energy, and using sustainable product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s recycling. Recycling helps to reduce the amount of waste that ends up in landfills and incinerators, and it also conserves natural resources. By recycling materials such as paper, glass, and plastic, we can reduce the need for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which in turn helps to reduce pollu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cycling also helps to create jobs and stimulate the economy, as recycled materials can be used to make new products.Another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reducing waste. This can be achieved by using reusable products,such as water bottles and shopping bags, instead of disposable ones. It also involves avoiding products with excessive packaging, and choosing products that are made from recycled or sustainable materials. By reducing waste, we can conserve resources, save money, and reduce pollution.Conserving energy is also a crucia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is can be done by using energy-efficient appliances and light bulbs, turning off lights and electronics when they are not in use, and us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walking, or biking instead of driving. Conserving energy help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ir pollution, and it also saves money on energy bills.Using sustainable products is another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ustainable products are those that are mad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that have a minim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out their lifecycle. This includes products such as organic food, eco-friendlycleaning products, and clothing made from natural fibers.By choosing sustainable products, we can support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businesses and reduce ourecological footprint.In conclusi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essential f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ensur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By engaging in actions such as recycling, reducing waste, conserving energy, and using sustainable products,we can all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t is important for individuals,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to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and suppor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order to create a cleaner, healthier plane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研究——以沈阳市泉园广场为例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广场及其景观普遍存在着环境品质不高,公众满意度低的状况为实现广场的整体优化,引入环境行为学理论,关注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从沈阳泉园广场出发,建立由理论构建——广场行为分析——广场整治三个步骤组成的研究框架,由于泉园广场的历史悠久,对于现代市民的行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更跟不上市民的行为节奏,通过实地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从而做出改良整治的方案。

沈阳市泉园广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广场设计研究框架是可行的,它从公共空间建设的本质入手,抓住提高广场环境品质的实质,既突出了整合设计实现的针对性,又考虑了整合研究本身的可推广性。

关键词泉园广场;市民行为;环境行为学目录第一章绪论 (3)1.1研究目的 (3)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3)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4)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 (4)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 (5)1.3研究意义 (5)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6)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 (6)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 (6)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 (7)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 (9)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 (9)3.2 建筑与广场空间分析 (11)第四章市民在泉园广场的行为分析 (12)4.1 调查问卷总结与分析 (12)4.1.1调查对象分析 (12)4.1.2广场分析 (12)4.2 市民的行为模式 (15)——分析公共空间交通行为 (15)第五章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19)5.1 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现存问题 (19)5.2 改进建议与措施 (19)5.3小结 (20)附录1 (22)泉园广场市民意见调查问卷 (22)第一章绪论1.1研究目的环境行为学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它被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但是其研究范围比环境心理学要窄。

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主要研究人在城市各种空间环境中的活动和对这些环境的反应,再将人们的反应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达到从使用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简单地说,环境行为学主要就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共应用性更强。

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进行观察与实验法、相关法和描述法、通过访问面谈、回答问卷、画认知地图、时间支配报告、行为场所观察等方式搜集资料。

其研究任务主要是将大量的定性的内容,通过科学研究手段,达到定量化分析,以提供科学的环境设计所需要的环境质量依据。

建筑、居住区和城市都是人类创造的生活环境,关注空间的主体——使用者,以人的角度去研究城市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当代多学科开放体系中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

因此,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整合设计不仅是提高城市广场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迫切需要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沈阳的泉园广场为例。

1.2环境行为相关理论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

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的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

[1, 2]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大致有三种观点:1.2.1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人的行为。

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要求人以特定的方式来行动。

这种思想的缺陷是把个人看作是被动的存在,忽视人根据自己的欲望和要求选择、调整、改变环境的能力。

在建筑学领域,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反映为建筑决定论(Architectural Determinism)。

建筑决定论相信,由人工或自然要素构成的构筑形态会导致社会性的行为变化。

20 世纪30 至40年代,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的一系列会议提出的住宅设计原理以及很多国家的公共住宅运动,都是建立在建筑和城市设计将决定人的生活的一系列假说之上。

[3]1.2.2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alism)相互作用论中,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行为的结果是由内在有机体的因素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

人和环境是客观独立的两极。

变化是由分离的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变化按照恒常性的规律结构产生,变化,时间不是现象的本质。

[4]人与环境,作为二元的相互独立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

人不仅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也能够能动地选择、利用环境所提供的要素,更能够主动地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达到对生活的满足。

这是相互作用论比环境决定论进一步有所发展的地方。

1.2.3 相互渗透论(Transactionalism)相互渗透论认为,人们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仅仅限于对环境的修正,还有可能完全改变环境的性质和意义。

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通过重新解释场所的目标和意义的方法,来不断地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物质环境。

对于环境,人拥有期待、假定、改变环境性质的行为。

Altman对相互渗透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总结,说明了相互渗透论的特征[6]:人与环境不是独立的两极,而是定义和意义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和环境。

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由于考察对象都具有个别性和固有性,因此在研究中,在关注广泛适用的普遍原则的同时,更重视对特定的个别现象的记述和解释。

1.3研究意义环境行为学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它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通过这些研究,设计师设计与规划的思路有可能得到新的启发,对问题的分析可能有新的、好的见解,在设计、规划方法上可能有所改进,在科学研究上可能有新的突破。

建筑、居住区和城市都是人类创造的生活环境,关注空间的主体—使用者,以人的角度去研究城市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当代多学科开放体系中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

因此,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整合设计不仅是提高城市道路节点空间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迫切需要关注的研究课题。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泉园小区是沈阳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居住小区,小区面积大概20公顷。

其中泉园一区建于1987年,泉园二区建于1993年。

而泉园广场所在位置曾经是一个花市,在1998到1999年间由于某些原因,政府废花市儿兴修广场,从此泉园人民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休闲娱乐广场。

2.1泉园广场区位分析2. 2泉园广场周边功能以泉园广场为中心,一个商业及公共设施服务区为次外圈,三个居住小区为最外圈,泉园广场及周边建筑形成一个同心圆式的功能分区。

这样的同心圆式的功能分区有利于在该居住区域内形成一个市民活动的中心,方便周边居民的日常需求。

泉园广场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与东陵区泉园广场被泉园小区、文富社区、富交界处,东陵区政府,东陵区法院都在泉民社区所包围,所以该广场可以定位为居园广场附近,该区曾经是东陵区的中心位住区级广场,该用地属于城市公共设施用园广场附近,该区曾经是东陵区的中心位地,供泉园街道的居民日常活动使用。

置。

距离北站CBD7公里,距离中街商业中心4.5公里。

从广场周边建筑细致的功能分区来看,有医院(沈阳中医结石病医院)、文化宫(目前仅有二人转剧院、少年培训班、KTV)、泉园农贸市场以及被富民街所断隔的商业区。

2.3泉园广场及周边流线分析泉园广场及其周边建筑流线分析图1 泉园广场,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万柳塘公园东南部大约700米。

东临泉园,西临万柳塘路,南邻东陵区政府,文化东路。

2 泉园广场周边有很多居民区,是个坐落于人口密集区的小型广场,东临泉园社区,西林富民社区以及文富社区,沈阳市第五十一中学坐落于其西北部,东南部富民街,以及其周边小区。

3 车行交通比较便捷,由沈阳建筑大学乘291路公交车到达,在广场的西南部,是113路公交车的始发站,为周围服务性建筑提供很好的交通流线。

西北部的万柳塘路是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为双向四车道,由万柳塘路延伸至泉园社区及广场的富民街为双向二车道,很好的做为城市次干道疏导了交通,东北部的泉园一路,泉园二路,西北部的文富路,文富北路做为城市的支路,一通做为该区的城市脊梁以及城市骨架城市的血脉支撑着该区。

来自四面八方的交通通过该地,连接着该建筑密集区的功能分区以及功能联系。

4 该区人流比较密集,周边有大量的功能服务性建筑,如学校,医院,加油站,浴池,公园,饭店等。

人们穿过城市道路来到广场进行日常活动。

人流比较自由。

尤其在夏天的夜晚,广场里热闹非凡,但由于相对于周边环境较小的广场满足不了其大量人口的需要,所以广场显得异常拥挤,并且夜晚再次热舞的人群对该地区周边产生了不小的干扰。

5 做为疏导车流,人流集散地。

泉园广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广场始建于80年代,周边的建筑龄也有20多年,在广场看周边建筑,仿佛回到了80年代。

广场很旧但是铺砖很坚固,建筑很旧但是翻新的刷了漆装裱了。

但是岁月是无情的杀猪刀,大量车流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所以虽然泉园广场周边的交通还算通畅但还是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

广场以及周边的环境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进,使之赶上时代与潮流的变化。

第三章泉园广场空间分析3.1泉园广场空间形态分析人们在泉园广场聚会,娱乐的频率比较频繁,逗留时间也比较长。

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一般早晨10:30左右开始在这里聚集,夏天老人一般在这散步,妇女们在这儿聊天。

散步,休息,非常热闹。

下午2:00到了4:30左右又开始聚集,直到晚饭时间。

晚饭之后,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载歌载舞,打球运动等等。

人们在广场上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广场一周绿化所覆盖的范围,由于树荫一直延伸到了广场两旁的街道,因此广场的“心理界面”无形中拓宽,一直延伸到对面的路基上。

广场四周设立休息的座椅,所以午饭和晚饭之后人们就坐在石凳上聊天。

因此,有物质形态的广场只有一部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人们心中实际的具有情感共享性质的“心理场”是绿化树荫下的区域,这个区域是人们在潜意识里重构了以后的积极的公共空间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