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流域调水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关键技术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关键技术近10年我国长距离综合性大型调水工程发展迅速。
通过工程手段优化了局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缓解了我国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部分置换了地下水超采并有条件地解决了城市和工业发展长期挤占生态或农业用水的问题。
工程总体布局是通过建设条件调查和方案比选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合理配置的基础上确定的,在输水规模和调水线路选择上综合考虑了调入调出区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要求;而且,工程设计与审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占用和移民等问题。
总之,我国大型调水工程建设在處理复杂技术难题和实施效果方面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标签: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引言我国是总体缺水和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的国家。
近20年水质性与工程性缺水问题日益严重,区域经济发展被迫以大量超采地下水、或以污染环境为代价。
水资源的配置与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宏观政策是以节能减排,保持水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发展建设基本前提,解决水资源或水质性短缺问题主要是采取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为基本手段。
一、工程总体布局和规模论证工程立项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任务。
近期立项工程均系统地分析了调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用水结构和节水水平;分析调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水资源短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生态环境状况与水资源的关系;并在流域规划成果和用水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考虑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确定调水的可能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1)水资源的供需分析、配置与预测设计单位在接受项目任务时要以大水利建设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对工程目标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经外业勘查建设条件,对调入区在节水、治污并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基础上,分析需调水量,而对调出区应考虑生态与环境用水基础上,分析可调水量。
在项目审查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出具供水工程供水量来源组成,调入区不同行业及部门用水指标及数量;需水量预测应遵循从紧的原则,制定可行的节水方案,并对预测进行合理性分析;特别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预测依据,应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及远景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跨流域

跨流域调水(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指修建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流域的引水(调水)工程,将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水调到水资源紧缺的流域,以达到地区间调剂水量盈亏,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需求的一种重要措施。
跨流域调水,关系到相邻地区工农业的发展。
同时,还会涉及相关流域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可能引起的社会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变化。
因此,必须全面分析跨流域的水量平衡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问题,[1]据统计,目前世界调水工程不下160项。
在世界的大江大河上几乎都能找到调水工程的影子。
跨流域调水的鼻祖当选我国的京杭大运河。
世界著名的调水工程有:美国的中央河谷、加州调水、科罗拉多水道和洛杉矾水道等远距离调水工程及澳大利亚的雪山工程、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等,俄罗斯的调水工程更是世界著名。
[地理背景]水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它是地域综合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并对其他因素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跨流域调水必定会影响不同流域地理环境的改变。
这种改变,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一面:①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提供水电。
③促进航运。
④改善受水地区的水质。
⑤改善受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⑥有的调水工程或修筑的大坝(水库)还成为当地的旅游区。
⑦防洪。
不利的一面:①淹没土地。
②大量移民。
③下游地区因来水减少,引起下游河水水质变差;河口地区咸水渗入;河岸动力失衡,海岸遭受侵蚀;下游沿岸环境质量下降。
④可能因调水引发疾病,如疟疾、脑炎、血吸虫病等,影响人的健康。
⑤因用水过多,或不当,可能造成受水地区耕地盐碱化。
⑥浮游生物人海量减少,使河口地区捕鱼量减少。
⑦有的河流,在洪峰期“泛滥”的洪水,一是将土壤表层盐碱冲走,另是洪水带来的淤泥为土地增加了肥料。
水是万物之源。
地球的表面,70%覆盖着水,但其中的97%是人类无法直接饮用或使用的海水,在余下的3%的非咸水中,仅有1/3可以供人类开发利用。
即便是如此之少的淡水,在分布上也极不均衡。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文章首先简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概述,结合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措施,从而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
标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南水北调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作用分析,对确保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概述1、调水工程的技术特性一般来说,任何调水工程都是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供水工程所组成的,亦即都包括取水、输水和用户供水的各种水工建筑物。
根据调水量、调水距离、用途、实现调水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调水系统某些环节的工程技术方案可能很不相同。
(一)水源工程在人口稠密的丹江口地区,水利枢纽在河口范围内以调节河川径流以尽量减少淹没土地。
在克服水水源工程中,根据地形条件,有时需要设置水泵站提水进入渠道,用水泵汲水来头差。
在供水河流不能保证所需要的调水量的情况下,要建水库甚至是梯形水库,以便进行季调节和多年调节河川径流。
(二)输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为长距离输水,因此主要采用渠道输水。
从保持调水水质和水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渠道中有无防渗护面和何种防渗护面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输水干渠上做防护层,甚至做混凝土防护层,以减少水量散失,为将高水质大量的湖水输送至北方缺水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供水工程在水被送到农业灌溉用水区后,再用水区要按照干、支、斗、农、毛的灌溉渠道等级体系,建设大量的灌溉配水区网。
为了选择最佳的调水线路和工程结构方案,一般要进行多方案的设计。
从水的调配来看,设计每一局部调水系统时,考虑其在大区或国家统一水利系统中的位置,用调水渠道把国家主要水源连接起来,形成国家统一水网。
2、中线优缺点中线的优点是水质比较有保证,可以供水的范围比较大。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综述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张,跨流域调水工程已成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 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管理方面的挑战。因此,选择 合适的建设管理模式和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本 次演示将围绕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选择与管理绩效评价展开讨论。
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对我国的启 示
完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我国应加强对跨流域调水管理的立法工作,明确 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跨流域调水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加强技术研发。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采 用了先进的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技术。我国应加强水资源领域的技术研发,提高跨 流域调水管理的科技水平,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管理模式
跨流域调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代建制、监理制和项目管理公司 制等。
代建制是一种以项目法人为主导的建设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 项目法人在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优势,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然而,代建制 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监理制是一种通过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的模式,其优点在于 可以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缺点在于可能存在监督不到位和监理人员素质 参差不齐等问题。
我国水资源配置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 地区则相对缺乏。此外,我国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水效率低 下、水污染严重等。跨流域调水是我国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 南水北调工程等。然而,我国在跨流域调水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法律法 规不完善、技术研发不足等。
谢谢观看
项目管理公司制是一种以项目管理公司为核心,通过与其他参与方协作完成 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以提供专业的项目管理服务,缺点在于可能 存在利益冲突和协调难度大的问题。
古今中外著名调水工程

古今中外著名的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言: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寻找水源的经验和办法,其“法宝”之一就是个体行为的“挖潜”,向地下取水———挖井;“法宝”之二则是集体行为的“开源”,向水源地开拓引水,向远方跨流域调水。
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
其生成的原因有:资源性、时空性、污染性及浪费性等多种因素。
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措施。
一、我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我国古代调水工程闻名中外的中华辉煌历史遗产———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末(公元前五世纪),据《左传》记载,在公元前486年(鲁哀公9年),春秋战国的吴王夫差,在江淮之间,开渠挖沟,串通湖泊河道,构成了长江与淮河之间最早的水上通道,京杭大运河的祖河原型———邗沟。
后经隋(公元581~618年)及元(公元1206~1368年)两代扩建延伸。
著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战国秦昭王(公元前256年)时开始修建,历时数十年,由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主持,凿漓堆开宝瓶口作堰,分岷江为内外二支,引水入内江,避水害而得灌溉之利,使用至今。
计引水流量为600m3/s,年引水量约110亿m3,现有干渠2145km。
灌区内小水电装机容量8.3万KW。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修建的郑国渠(位于陕西)引泾水入洛水灌溉农田。
同时建成的全长34km的灵渠,将湖南湘江和广东漓江的上游联通,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也成为我国古运河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调水工程湖北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引汉工程,1958年开工,1973年建成。
枢纽一期工程:坝顶高程162m,库容208.9亿m3,装机6台总容量90万KW,斜面及垂直升船机,引汉工程总干渠首清泉沟进水闸,灌溉湖北灌区14万m3,设计流量100m3/s。
另一河南灌区2. 6万hm2,设计流量100 m3/s,由陶岔进水闸引水。
该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前期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

L水资源人均量少,时空安排不匀称,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进展最不匹配的地区,资源性缺水最严峻3.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采用量富余多4.长期缺水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恶化,严峻制约经济可持续进展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除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外,还应实行那些措施?兴修水库、节省用水、掌握人口增长、植树造林、提高水价、雨季回灌地下水等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乐观意义: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①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缓解受水区的生产用水,促进受水区的经济进展和城市化进展。
②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
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之间的冲突, 有利于社会稳定③生态效益:改善地下水超采状况,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进展.(L保证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2.改善地下水超采,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 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进展;3.尽可能削减水资源的铺张和二次污染;防止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最大限度地发挥南水北调的功用)5.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⑴长江径流削减,会引起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上升,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削减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自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简单发生盐渍化⑸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调水的有利影响(1)对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调水目的不同,调入区受到的效益也不同。
甘肃的这几个引调水工程也很牛,解决了千万人用水问题

甘肃的这几个引调水工程也很牛,解决了千万人用水问题展开全文甘肃是全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
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问题并存一直是制约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因素。
为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由地形复杂带来的重重困难下,甘肃省实施完成了一系列跨流域引调水工程,解决了甘肃中部几百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取得了极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引大入秦工程——中国规模最大的跨双流域调水自流灌溉工程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是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大通河水,跨流域东调120公里,引到兰州市以北60公里处干旱缺水的秦王川盆地的一项规模宏大的自流灌溉工程。
工程跨越甘青两省四市六县(区),主要包括渠首引水枢纽、总干渠、东一干渠、东二干渠、电灌分干渠、黑武分干渠、60多条支渠及斗渠以下田间配套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跨双流域调水自流灌溉工程,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程渠线长,费用殊巨,被赞颂为当代的“都江堰”和“人工地下长河”,在诸多方面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中的先进水平:工程总干渠、干渠和支渠共长880公里,相当于京杭大运河长度的49.5%,是“引人入津”渠线长度的3.8倍;干渠以上工程穿过了71座总长110公里的隧洞群,是中外罕见的“人工地下长河”;全长15.723公里的总干渠盘道岭隧洞,是居世界第七、我国第一的长隧洞,在引水隧洞中仍居世界第一,并在施工中解决了一些世界性的难题;设计水头107米的总干渠先明峡倒虹吸,全长524.8米,位居亚洲第一。
总干渠水磨沟倒虹吸设计水头67米,全长567.96米。
这两座倒虹吸均由直径2.65米的双排钢管组成,是国内最大的钢制倒虹吸;……工程总投资28.33亿元,设计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
供水范围覆盖兰州、白银、景泰、皋兰、永登、天祝和兰州新区,受益区人口200多万人。
规划农业灌溉面积66.13万亩,兰州南北两山生态灌溉面积7.34万亩,累计安置移民5.64万人。
引洮工程——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引水工程引洮工程是将洮河水引至甘肃中部干旱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以解决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同时兼有发电、灌溉、防洪等综合功能。
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实例及简介

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实例及简介1南水北调,2引滦入津,3引滦入唐、3引黄济青、4引黄入晋、5东北的北水南调工程、6引江济太、7广东修建了东深引水工程、8甘肃修建引大入秦工程等。
1、南水北调: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2、引滦入津:水源短缺制约天津城市的建设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为了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国务院于1981年9月决定兴建引滦入津输水工程,跨流域从300多公里以外引滦河水。
工程起点为河北迁西县大黑汀水库,穿燕山余脉,使滦河水西流,循黎河入于桥水库,经州河、蓟运河,转输水明渠,引入天津市区。
整个引水工程途经河北省迁西县、遵化县及天津市蓟县、宝坻县、武清县、北辰区,全长234公里。
沿线筑有隧洞、泵站、水库、暗渠、管道、倒虹、桥闸等215项工程。
3、引滦入唐:引滦人唐工程是由引滦人还输水工程、邱庄水库、引还人陡输水工程和陡河水库四大工程组成。
引滦人唐工程每年可给唐山市和还乡河陡河中下游输水5亿~8亿立方米,从滦河大黑汀水库引水,跨流域输入蓟运河支流还乡河邱庄水库,再从邱庄水库穿过还乡河与陡河分水岭,经陡河西支将水调入陡河水库,然后再从陡河水库将水输入下游和唐山市市,供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4、引黄济青:是从黄河下游利津附近开挖渠道,将黄河水向南引入胶莱河至青岛,以解决青岛市缺水问题。
此工程于1992年峻工。
缓解了青岛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也可防止青岛市的海水倒灌和地面沉降。
引黄入晋,万家寨引黄工程由万家寨水利枢纽、总干线、南干线、连接段和北干线组成。
引水线路总长452.4公里,其中,总干线44.4公里,南干线101.7公里,连接段139.35公里,北干线166.9公里。
工程分两期实施,水利枢纽位于山西省偏关县西北的黄河干流之上,5、北水南调:将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洽区沿调水线地区部分用水的工程规划。
论跨流域调水工程

论跨流域调水工程由于气候、地形、纬度、海陆位置等不同条件,各地区自然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与人类社会需水矛盾更加突出。
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跨流域调水的方法,重新分配水资源,缓和缺水地区的迫切需要。
为了学习和研究跨流域调水问题,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几个案例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案例一:美国加洲水道工程美国加州调水工程的目的是对水资源进行时间上的调节及空间上的合理分配,这些调水工程对加州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中加州水道工程于1951年由加州议会批准,由州政府投资兴建,全部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工程于1959年开工,1973年底主要工程竣工,可供水28亿立方米,丰水年可达37亿立方米。
二期工程于2000年前后完成。
全部工程包括水库23座,总库容71亿立方米,输水干支渠5条,总长1028公里。
加洲水道工程从加州北部调入南部的水量占整个加州调水工程的59%,除保证城市工业用水外,还具有防洪、灌溉、水力发电及旅游等综合效益。
案例二:利比亚“大人工河”工程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紧邻地中海。
随着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地下水超采严重,引起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水质下降。
而在南部沙漠地区,则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
为了解决人口饮水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自给,1983年利比亚决定实施“大人工河”计划,把南部撒哈拉沙漠中的4处地下水抽上来,分别用管道远距离送到北部沿海地区,并联成全国统一的地下供水管网。
“大人工河”工程总调水量为每年25亿立方米,输水干线总长4500公里,虽然已经分部分期完成部分工程并投入使用,但至今尚未完全完成。
该项目被称为世界土木建筑史上的第八大奇迹。
案例三:埃及西水东调工程埃及全国86%的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仅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其位于亚洲部分的西奈半岛非常缺水,地表大部为沙漠覆盖,埃及唯一的水源是尼罗河,要开发西奈只有跨大洲从尼罗河调水。
跨流域长距离引调水工程风险分析及研究

跨流域长距离引调水工程风险分析及研究摘要:跨流域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作为一种水资源调配方式,在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该工程的实施必然伴随着一系列风险。
本文旨在分析和研究跨流域长距离引调水工程的风险,在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流域长距离;引调水工程;风险分析;水资源调配随着全球水资源的不断减少和不均衡分布,跨流域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作为一种水资源调配方式被广泛应用。
它通过将水资源从富余的流域输送至缺水的流域,实现跨区域的水资源调配,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缺问题。
然而,由于该工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难免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
因此,对跨流域长距离引调水工程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研究,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险分析概念从几何形态的角度来分析,跨流域调水工程可以视为一个串联系统,即由多个建筑物、设施和管道等组成的连续结构。
其中,某一建筑物发生故障或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工程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高度关注。
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情景。
虽然很多风险造成的损失并不大,可以通过日常维护措施来有效处理。
然而,对于那些发生几率不大但影响显著的风险,应采取专项维修或应急处置措施来解决。
因此,为了确保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运行,风险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风险分析,可以衡量系统的可靠性,辨识潜在的风险事件,估算风险发生的几率和后果,评价运行安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总之,跨流域调水工程存在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这要求我们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并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来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只有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应对潜在风险,确保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可靠运行,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风险因子识别(一)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属于技术范畴,同时也属于管理范畴,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涉及社会活动、经济与文化现象等。
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科学调度实践与探索

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科学调度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特点、联合科学调度的积极作用以及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水资源优化配置、跨越地理界限和综合性工程等特点的论述,揭示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随后,从水资源优化利用、灾害防控与应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科学调度的积极作用。
最后,通过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的分析,评估了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科学调度的可行性。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工程;科学调度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一些地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跨流域调水工程作为一种解决水资源不平衡的手段,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科学调度的实践与探索,以促进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灾害防控与应对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首先,通过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特点进行论述,揭示了其水资源优化配置、跨越地理界限和综合性工程的重要特征。
1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特点1.1水资源优化配置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特点之一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不同的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程度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另一些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建设输水渠道、水库和水闸等基础设施,将水资源从丰富的流域调配到缺水的流域,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的水资源需求,解决供水紧张的问题,提供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水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增加粮食和农产品产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水资源优化配置是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特点之一。
1.2跨越地理界限跨流域调水工程需要克服地理界限,将水资源从一个流域输送到另一个流域。
这涉及到跨越地理障碍,如山脉、高地和平原等,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输送。
论跨流域调水工程

论跨流域调水工程世界上淡水极少,分布极不均匀。
目前,世界有26个国家,2.32亿居民处于经常缺水的状况,还有4亿居民已面临“水危机”。
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仅凭流域内水资源已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现实迫切需要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指修建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流域的饮水或调水工程,将水资源较丰富流域的水调到水资源紧缺的流域,以达到地区间调剂水量盈亏,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需求的一种重要措施。
跨流域调水的人工方法一般有两种:改变河流的流向和修建能输送大量水的大运河。
据统计,目前世界调水工程不下160项。
在世界的大江大河上几乎都能找到调水工程的影子。
澳大利亚以大分水岭为分界,以东降雨丰富,以西降雨缺乏,雪山地区是澳大利亚最潮湿而又最高的地区,因此,在此地开发水电工程和修建蓄水灌溉工程最为理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电力与粮食、畜产品需求的增加,急需开发水力资源与修建灌溉工程。
联邦政府于1949年通过了“雪山水电法”,随后成立雪山水电局,才开始实施雪山工程。
1974年工程全部建成运行。
雪山的固态水资源,以前绝大部分补给雪河,随河流入塔斯曼海而未能利用,雪山工程把雪河和尤坎本河的水经尤坎本河调节,穿过隧洞向西引入墨累河流域,以发电、灌溉为主,解决澳大利亚南部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的跨流域引水工程,水库总库容84.8亿立方米,有效库容70亿立方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74万KW,年发电量50亿KW/h,占澳大利亚东南部电网容量的17.8%,每年提供工农业用水量23.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6万公顷,并为南澳首府阿德雷德88.5万人口的城市用水及重要工业区铁三角提供水源保证。
但雪山调水工程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雪山工程大部分位于科修斯柯国家公园内,为了保护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人们采取措施制定雪山协议,内容如:禁止烧荒,控制土壤侵蚀和河流淤泥,防治水污染等。
其次,引水后,各个坝下游流量已大大减小,枯水期必须放水,以维持居民生活用水。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概念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指在不同流域之间进行的调水工程。
它是为了解决流域内水资源短缺或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而进行的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开发水源、修建水利工程等方式,将丰水流域的水资源调到缺水流域,以解决缺水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建造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输送到缺水流域,或者通过建造蓄水工程,在丰水流域蓄水后输送到缺水流域。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水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
建造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输送到缺水流域:这种方式通常是通过修建水库、水电站、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来实现的。
例如,建造水库可以将丰水流域的水资源蓄存起来,然后通过引水渠将水资源输送到缺水流域。
建造蓄水工程:这种方式通常是通过建造堤坝、河道改造等蓄水工程来实现的。
例如,建造堤坝可以在丰水流域把水资源蓄存起来,然后通过河道改造将水资源输送到缺水流域。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
世界各地跨流域调水工程

世界各地跨流域调水工程省泰兴中学地理组朱瞳瞳亚洲【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从时间分配上来看,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丰水区和北方缺水区的一条重要分界线,也是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从我国各大江河径流量来看,长江、珠江、水资源总量较丰富,而黄河、淮河、海河、滦河、辽河径流量较少,水资源十分紧。
再加上近几十年来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加剧了北方水资源紧缺的程度。
此外,我国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也较低,浪费和污染都相当严重。
因此,近几十年来,淡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必须实行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水调到北方来。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三线: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输水到、威海。
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南部为热带气候,年均降水不足300毫米,干旱半干旱地区占陆地国土面积的60%以上,巴基斯坦为农业国,耕地集中在印度河平原,由于气候干旱,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靠灌溉。
浅谈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浅谈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摘要:跨流域调水是运用人工的方式,大规模的将拥有余水的流域引向缺水的流域,实现对水资源的调配,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满足不同区域对水资源的要求,避免发生区域缺水的现象,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
自古至今,跨流域调水就存在于我国,灵渠工程和京杭大运河等都是典型实例。
在跨流域调水系统中,对于水资源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跨流域调水工程为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由于其输水线路的线性特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将会影响工程输水功能实现。
将跨流域调水工程突发事件按产生的直接原因分为工程内部与工程外部突发事件。
文章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探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探讨跨流域调水的规模都相对较大,流域空间尺度较大。
跨流域调水的常用方法包含两种:将河流的水流方向改变和建设可进行水资源输送的大运河设施。
在调水系统中,作为被支配的资源,做好水资源的管理是关键,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水资源的定量调配,以规范调水工作的开展。
现阶段,在跨流域调水系统中水资源问题相对突出,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对匮乏,补偿机制不完善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跨流域调水工程概述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关乎着我国水资源的分配情况,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跨流域调水的国家之一。
我国领土面积广阔,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水资源相对丰富,甚至雨水过多会出现洪涝灾害,而部分地区则表现为干旱严重,影响庄稼、作物生长,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自古至今,我国就重视跨流域调水,如鸿沟工程、都江堰、灵渠工程和京杭大运河等[2],都是典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现如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基数大,城市发展越来越繁荣,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地区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打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应强化对水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将水资源过度集中的地区向短缺区域进行调水,实施跨流域调水是必然选择。
中国地理第6期:南水北调其他调水工程

中国地理第6期:南水北调其他调水工程我国主要调水工程有南水北调、引黄入晋、引黄入京、引滦入津、引滦入唐、胶东引黄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引江济太、东深引水、引大入秦、引碧入连、引黄入洛、引黄济青、引黄济延、引黄入淀等。
一、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是最为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分三条线路:东线、中线、西线(见图2),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
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安全输水2000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已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
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提升至1.2,河北省浅层地下水水位由治理前的每年上升0.48米增加到0.74米。
1.东线工程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见图1),终点天津。
图1 江都水利枢纽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
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输水到烟台、威海。
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图2 南水北调线路图2.中线工程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
工程总1432千米,2013年完成主体工程。
水源70%从汉江流域汇聚至丹江口水库,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的淅川陶岔渠首闸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
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环境影响问题

2021.44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环境影响问题王先达 王峻峰规划与治理我国一些跨流域调水工程由于规模较小,涉及地区范围不大,环境影响问题不突出,建设时间较早,社会的关注度也不高,如:(1)东(江)深(圳)引水工程(从东江下游左岸建梯级泵站逐级抽水到深圳水库向香港和深圳供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建设,目的是向香港供水。
随着香港用水量增加和向深圳市供水,又扩建了几次)。
(2)引黄济青工程(从黄河打渔张灌区引水口引黄河水,通过4级泵站扬水输送到青岛市。
设计年引水量1.1亿m 3,1989年建成)。
(3)引滦入津工程(在滦河上修建潘家口和大黑汀2座调蓄水库,从大黑汀水库下游建引滦入津输水渠,途中用于桥水库调蓄,再送水到天津。
设计年平均引水量10亿m 3,建于1981—1983年)。
(4)引黄济冀工程(从黄河位山引水,经过聊城、临清送水到河北省邢台、衡水和沧州市。
设计年引水量5亿m 3,1995年建成)。
而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东、中、西三条引水线)由于工程规模大、跨越水系多,其环境影响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南水北调工程环境评价工作简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环境评价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八九十年代,由于发生水污染逐渐加重等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上下普遍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与此对应,南水北调前期工作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也逐步地更加重视、更加完善。
1952—1961年,南水北调工程研究初期,对环境影响问题研究得比较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华北地区(尤其是天津市和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发生严重旱情,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
1973年成立了水电部南水北调规划组,并于1976年3月完成了第一个东线工程规划——《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初稿)》。
在编制报告期间,对一部分环境问题作了初步调查研究。
1980年,水利部组织了中线(丹江口水库-北京段)工程查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资源人均量少,时空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匹配的地区,资源性缺水最严重3.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利用量富余多4.长期缺水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恶化,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除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外,还应采取那些措施?兴修水库、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提高水价、雨季回灌地下水等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①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缓解受水区的生产用水,促进受水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
②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
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③生态效益:改善地下水超采状况,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保证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2.改善地下水超采,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3. 尽可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二次污染;防止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最大限度地发挥南水北调的功用)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1)长江径流减少,会引起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5)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2.3.1 调水的有利影响(1)对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调水目的不同,调入区受到的效益也不同。
主要的效益有:灌溉供水效益,接济人民生产生活必需的水源,给缺水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电效益,利用输水落差发电,如加拿大魁北克工程,发电装机容量达1019万kw;其它效益,调水可以增加通行线路和里程,促进航运事业发展,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经济交流;调水可以把营养盐带入调水体系,有利于饵料生物和鱼类生长与繁殖,促进渔业发展;调水还可以使径污比增高,改善水质,扩大水域,造人工和生态景观,发展旅游、娱乐业等。
2.3.2 对调入地区的生态效益调水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域,使得水圈和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垂直水气交换加强,回生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
(3)缓解调出地区的洪水威胁——防洪效益因修建调出水地区工程,汛期可削减洪峰滞蓄洪水,能有效缓解洪水威胁。
如南水北调中线的汉江丹江口枢纽工程,大坝将加高,防洪库容增大,防洪能力提高,在和三峡水库联合运行的有利条件下,通过合理调度,可避免诸如1935年的汉江特大洪水的灾害。
2.3.3对调出水地区的不利影响(1)径流减小,影响调出地区用水,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经济发展,调出地区用水可能大幅增加,因此设计引水量时,必须充分考虑。
(2)移民问题。
调水工程移民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
(3)可能引起生态环境用水不足,引发一系列生态灾难。
(4)水库影响问题。
水库作为调水工程主要调节建筑物形式,对环境影响非常复杂,其涉及水源的水文学、水化学、水生物学和流体热力学等学科,其不利影响在对工程建设影响环境评价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其影响集中体现在:①对陆地生镜的影响,表现为植被受毁坏、动物遭毁灭、野生动物的迁移、移栖途径的毁坏或中断、繁殖地的破坏及活动范围的隔离等;②对水生生境的影响,引起流速、水温、水质发生变化,天然迁栖途径受到阻挡和破坏,从而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③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如筑坝建库后,库区易发生泥沙淤积,而下游河床及部分河口,由于缺少泥沙补给,易发生冲刷等。
④地质灾害。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消落带等不良地质灾害。
⑤其它影响。
如:大坝运行不当,工程质量问题,或遇到超标准的负荷,战争带来的人为破坏等造成的溃坝;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尤其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
(5)水量减少,污染可能加重。
对水质、营养水平、重金属浓度、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6)在水量调出区的下游及河口地区,因下游流量减少,可能会引起河口咸水倒灌,水质恶化,破坏下游及河口区的生态环境。
2.3.3对调入水地区的不利影响(1)疾病传入在调水过程中某些有害物质和元素,在不同地域因冲而减,或因滞而增,客观上造成某些病毒病菌的传播,使伤寒、痢疾、霍乱等得以蔓延。
也可引起水中某种化学成分缺少或过量造成区域性疾病,血吸虫病的扩散以及增加蚊虫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2)外来物种入侵的加剧。
对于水生外来物种而言,调水工程无疑扩大其入侵和生存的空间,给本来就已严峻的防治工作雪上加霜。
(3)污染的输入。
一旦发生大范围的水污染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及时,监控措施不到位,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灾难。
2.3.4 对调水河道、渠道等的不利影响(1)利用原河床调水,势必增加流量和流速,易引起河床不稳定。
如巴基斯坦调水工程,在河道中设置拦河坝,使泥沙沉淀,河床淤高,减弱河道排水能力,阻断了地面排水出路。
(2)输水通过区的环境影响主要发生在干渠与支渠沿线。
渠道渗漏会影响所经地段的土壤与地下1.水资源人均量少,时空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匹配的地区,资源性缺水最严重3.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利用量富余多4.长期缺水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恶化,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除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外,还应采取那些措施?兴修水库、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植树造林、提高水价、雨季回灌地下水等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①经济效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缓解受水区的生产用水,促进受水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
②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
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③生态效益:改善地下水超采状况,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保证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2.改善地下水超采,缓解地下水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防止污染、改善水质问题,提高当地饮水质量;改善湿地退化、海水倒灌、土地沙化、泥沙淤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3. 尽可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二次污染;防止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最大限度地发挥南水北调的功用)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1)长江径流减少,会引起海水上溯,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5)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2.3.1 调水的有利影响(1)对调入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调水目的不同,调入区受到的效益也不同。
主要的效益有:灌溉供水效益,接济人民生产生活必需的水源,给缺水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电效益,利用输水落差发电,如加拿大魁北克工程,发电装机容量达1019万kw;其它效益,调水可以增加通行线路和里程,促进航运事业发展,降低运输成本,加强区域经济交流;调水可以把营养盐带入调水体系,有利于饵料生物和鱼类生长与繁殖,促进渔业发展;调水还可以使径污比增高,改善水质,扩大水域,造人工和生态景观,发展旅游、娱乐业等。
2.3.2 对调入地区的生态效益调水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域,使得水圈和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垂直水气交换加强,回生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
(3)缓解调出地区的洪水威胁——防洪效益因修建调出水地区工程,汛期可削减洪峰滞蓄洪水,能有效缓解洪水威胁。
如南水北调中线的汉江丹江口枢纽工程,大坝将加高,防洪库容增大,防洪能力提高,在和三峡水库联合运行的有利条件下,通过合理调度,可避免诸如1935年的汉江特大洪水的灾害。
2.3.3对调出水地区的不利影响(1)径流减小,影响调出地区用水,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经济发展,调出地区用水可能大幅增加,因此设计引水量时,必须充分考虑。
(2)移民问题。
调水工程移民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的难题。
(3)可能引起生态环境用水不足,引发一系列生态灾难。
(4)水库影响问题。
水库作为调水工程主要调节建筑物形式,对环境影响非常复杂,其涉及水源的水文学、水化学、水生物学和流体热力学等学科,其不利影响在对工程建设影响环境评价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其影响集中体现在:①对陆地生镜的影响,表现为植被受毁坏、动物遭毁灭、野生动物的迁移、移栖途径的毁坏或中断、繁殖地的破坏及活动范围的隔离等;②对水生生境的影响,引起流速、水温、水质发生变化,天然迁栖途径受到阻挡和破坏,从而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③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如筑坝建库后,库区易发生泥沙淤积,而下游河床及部分河口,由于缺少泥沙补给,易发生冲刷等。
④地质灾害。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消落带等不良地质灾害。
⑤其它影响。
如:大坝运行不当,工程质量问题,或遇到超标准的负荷,战争带来的人为破坏等造成的溃坝;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尤其我国是历史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极多,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和景观带来影响。
(5)水量减少,污染可能加重。
对水质、营养水平、重金属浓度、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6)在水量调出区的下游及河口地区,因下游流量减少,可能会引起河口咸水倒灌,水质恶化,破坏下游及河口区的生态环境。
2.3.3对调入水地区的不利影响(1)疾病传入在调水过程中某些有害物质和元素,在不同地域因冲而减,或因滞而增,客观上造成某些病毒病菌的传播,使伤寒、痢疾、霍乱等得以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