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论》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论》浅谈

【摘要】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诗、词、文兼善,“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修养颇高。其载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的《词论》,便可洞见她文学理论造诣的高深精微。其《词论》总结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评点当代词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是一篇“别是一家”的词论,在词学史上熠熠生辉。

一、当代对《词论》的一些主要看法

千百年来人们对《词论》褒贬不一。近代学者对《词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否定者如夏承焘、邓魁英等先生。他们认为:《词论》“这篇文字对宋词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属于“词坛上保守一派”,“排斥新的风格和手法”,排斥豪放一派”,“对宋词风格、流派的丰富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他们认为,李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奉为典范,而肯定者如顾易生先生,他在编写的《宋金元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论》“开宗

明义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眼界开阔”;“论词并非只重形式”,“反映了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艺术观点”,反映了“李清照审美兴趣非常宽广,既包括词坛传说的婉約优柔之美,也博取诗歌中充实闳壮之美”。总的来说,对《词论》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否定其内容的片面与狭隘为主流。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强调词要协律的重要意义,对《词论》的正面评价日益升温,但似又誉之过高、求之过深。笔者认为,任何一篇理论文章的出现都是特定生活时代、特定文学发展的产物。我们对它的批评,当然既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时代而责之过严,也不能通观文学整个发展过程而求之过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实事求是地对它进行解读与分析。李清照的《词论》虽在评介历代词人时有片面之处,但却鲜明地高扬起“词别是一家”旗帜。李清照《词论》的理论成果在于:指出了“词与诗别”的主要特征,提高了词体的地位。笔者坚定地认为,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其见识是独到而又非凡的。

二、《词论》的主要内容

(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叙述了词的发展

易安以近一半的篇幅叙写了词的发展: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入宋以后,“文武礼乐大备”。城市经济的繁荣兴盛,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们轻歌曼舞、浅斟低唱的享乐生活是词繁盛的肥沃土壤。到11世纪上半叶真宗、仁宗年间,柳永等人登上词坛。“柳屯田变旧声作新声”,大力创作慢词,“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收、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日趋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是柳永变雅为俗,适应了世俗化的生活情调,又发展了铺叙、白描等写作手法,使得柳永的《乐章集》“大称于世”,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至此,词从封建士大夫的“专利”中摆脱出来,民间诗人纷纷步入词坛,在写作严肃的诗章之余也从事写作“诗之余”。这种背景,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词乃大盛。

李清照以简单的笔墨清楚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词的发展简史。

(二)对前辈及同辈词人的评议及其意义

《词论》的下半篇对前辈和同辈词人进行了犀利的批评,鲜明地表达了清照的词学观点。

李清照评说:“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她的词句信手拈来,十分工致,仿佛自然天成,既生动浅近,而又情味深长;既典雅秀丽,而又无斧凿痕迹,的确是许多南、北宋词人都不能及的。故明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这正是易安一直尽力按照自己《词论》所立的高标准来填词的结果吧。

清照在《词论》中历数众名家之短,故引来许多讥谤非议。例如胡仔曰:“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几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

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的确,清照列举的名人之中,有皇帝,有丞相,有学界泰斗,有词坛老宿,也有她父亲的老师,俱是其前代、当代政、文两界的闻要大公,怪不得《词论》一出,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瞠目结舌,大摇其头。在中国这样一个温儒谦恭的国度里,连文学批评从来都是以表扬为主,主张温柔敦厚。即使是批评一般也吞吞吐吐,隐晦再三,从来不敢指名道姓。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一个伟岸男子敢发此率直的议论,况生活于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程朱理学时代的一小女子呢!其过人的胆识与卓越的见识不仅“若本朝妇女,当推第一”(王灼《碧鸡漫志》语),而且在整个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当推第一”的,是“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其实,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来看,清照从小生活在诗学之家,再加上“性敏”聪慧,有着高超的艺术修养,丰富的词作经验,所论大都还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的。她在肯定的基础上总结这些大家的不足,只不过她心性高傲坦率,说话不肯拐弯抹角,发言率直,无所顾忌,倒使《词论》看起来好象都是批评了。假如李清照按照世人的习惯来进行文学批评:柳屯田虽词语尘下,但变旧声作新声,又谐音律,故《乐章集》大称于世;张子野、宋子京兄弟等,虽整篇词意破碎,但时时有妙语警句,也称名家……如此一来,便会皆大欢喜,《词论》也不会遭受众多的非议了。当然与此同时的是,李清照那鲜明深刻的词学思想也就会大打折扣,绝不会像现在这样闪烁着个性的、真理的光彩,甚至湮没于数千年的文山书海了。李清照所评的大家的词作,在广大士人、庶民之间早已脍炙人口,扣动众人心弦,激起深沉共鸣。许多与以上作家有着或相同情性或相同遭际的作者,或无意而受其影响,或有意而摹其词风,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能只看到其优点,而忽视其不足。而李清照《词论》用犀利的语言直指其弊,触人心目,令人一读而不能忘之,着实起到使人们在作词中能有意识地尽力避免相同弊病之作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