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其单位——摩尔。

2.学会使用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计算。

3.掌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一、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质量、体积等概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那就是物质的量,它有什么含义?如何表示?二、新课讲解1.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表示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的集体数量的物理量。

2.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1mol表示含有6.02×10^23个微观粒子。

3.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1mol水、1mol氧气等,让学生感受物质的量的实际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1L 水和1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L?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掌握。

2.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二、新课讲解1.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介绍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mol/L。

3.讲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中的糖分浓度、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浓度等,让学生感受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际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相关计算。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实验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相关物理量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4.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表达方式。

2. 难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表达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实例。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表达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及表达方式。

2. 互动提问: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物质计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计算方法。

4. 练习与解答: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题,检查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4. 学习反馈: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在课后对知识的巩固情况及遇到的困难。

八、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的应用:介绍物质的量在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篇1本节内容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较大。

本文尝试以三个W的处理为理念设计课堂教学。

详细来说,三个W就是What(什么)——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How(怎样)——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需指明粒子的种类?【新课引入】以前一章刚刚学习的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分析对象,引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关系:2Na+2H2O==2NaOH+H2↑该反应式可以表示⑴2个Na原子可与2个H2O分子发生反应……(2个Na原子或2个H2O分子皆不行见、不行称——微观领域)⑴46gNa与36gH2O恰好完全反应……(46gNa或36gH2O 皆既可见又可称——宏观领域)【问题推出】一个方面,化学反应是在粒子的层面发生的;另一方面,人们讨论化学反应需要在可见可称的条件下定量进行。

如何将不行见不行称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与可见可称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微观粒子——宏观物质)【老师点拨】微观粒子因体积小而不行见、质量小而不行称。

若集合肯定数量(不妨设为N个)的微粒以增大体积和质量,则能达到既可见又可称的目的。

那么,N该为多少才合适呢?【同学争论】每小组点派一个同学发言。

〖设计意图〗摆出冲突,激发参加。

同时让同学懂得新概念的诞生源于科学讨论或解决问题的需要。

【老师讲解】同学们的见解并不统一。

实际上,在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的N被规定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并打算用摩尔作为计量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即1摩尔粒子为“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同学活动】已知12C的质量为1.9927×10-26㎏,试计算0.012㎏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由两名同学上台演算)【老师讲解】为了表彰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人们特将这个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板书)。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mol)。

o掌握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换算关系,特别是利用摩尔质量进行计算。

o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o能够熟练进行物质的量、质量、体积之间的换算。

o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o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o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o树立学生尊重事实、注重实验数据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掌握复杂化学问题中物质的量的换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题分析,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的量的概念。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具:投影仪、黑板、白板笔-实验器材:烧杯、量筒、天平等-多媒体资源:课件、相关教学视频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2.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措施: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课堂小测验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小礼品或加分。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批改和反馈。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篇一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 ,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 1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

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 一) 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任务 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1)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物理量。
(2)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mol)。
2.摩尔的定义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定义为包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的集体。
(2)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2×10^23 mol^-1。
6.总结与拓展
-对物质的量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拓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1.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支持
1.教材与教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相关教辅材料。
-通过回顾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引入物质的量的主题。
2.知识讲解
-详细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摩尔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案例分析
-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实验操作中的应用案例。
4.实践活动
-安排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和实验活动。
5.探究与讨论
-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总结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数,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方程式、溶液浓度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摩尔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和实验操作中的应用。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1)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的数量,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3)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数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体验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

(2)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一瓶水、一包盐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地描述这些物质中所含微粒的数目。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 1 个水分子很小很小,那如果要知道一杯水中水分子的数目,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讲授新课(1)物质的量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它就像一个“大口袋”,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装在一起。

强调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1 摩尔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都约为 602×10²³个,这个常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其数值约为 602×10²³ mol⁻¹。

通过举例,如 1 mol 氧气含有 602×10²³个氧分子,1 mol 氢原子含有 602×10²³个氢原子,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含义。

(3)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关系推导物质的量(n)、微粒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n = N/NA。

【完整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完整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材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通过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将微观物质与宏观物质建立联系,帮助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知识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宏观物质是可以用器具称量的,微观粒子难以称量,可用相对原子质量比较不同原子和分子的相对大小。

学生认知特点: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解决,锻炼学生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式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
物理的量
一、物质的量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优秀15篇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优秀15篇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优秀15篇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化学教案:物质的量3篇化学教案:物质的量1 知识目的进一步稳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才能目的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板书:1、计算学生计算,老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假如取固体?假如是液体呢?板书:2、称量提问:天平使用时的考前须知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假如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假如称量其固体?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

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

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

〔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局部。

板书:3、溶解提问:溶解可以在容量瓶中进展吗?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边演示边讲解考前须知:溶解时不能参加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防止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板书:5、洗涤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

边演示边讲解考前须知。

提示:假如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

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假设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7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7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7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1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二、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标准状况下,Vm=22.4L/mol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3)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2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7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7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7篇)学问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的规律推理、抽象概括的力量。

培育学生的计算力量,并通过计算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稳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熟悉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讨论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育学生敬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加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标准化,单位使用精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索: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响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

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响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叙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生疏。

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答复: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根本单位物理量单位名称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发光强度坎[德拉] 物质的量摩尔叙述:在定量地讨论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

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讨论、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殊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根底。

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根底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

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留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提问:通过观看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熟悉是什么?答复: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2.掌握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3.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粒子数的多少,用单位摩尔(mol)表示。

物质的量与物质中所含粒子数成正比,可以用化学计量关系来描述。

物质的量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用来表征物质的数量。

2. 物质的量的测量单位物质的量的测量单位是摩尔(mol)。

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之一,定义为包含6.022 × 10^23个粒子的物质的量。

这个常数被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3. 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以克/摩尔(g/mol)为单位。

计算摩尔质量的方法是将一个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除以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以摩尔为单位)。

4.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关系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是相互关联的。

物质的质量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

例如,两个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但质量不同,说明它们的摩尔质量不同。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1 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与生活实例相结合阐述; 1.2 提问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的认识,并进行简要解答。

2. 介绍物质的量的测量单位2.1 介绍摩尔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2 阐述摩尔和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关系。

3. 讲解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3.1 分享摩尔质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2 提供几个实例进行计算演示; 3.3 引导学生自主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4. 强调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关系4.1 分析物质的质量与其物质的量的关系; 4.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

5. 拓展活动5.1 提供一些有关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拓展问题; 5.2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分享答案。

6. 总结6.1 通过回顾重要概念和公式巩固学生的理解; 6.2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化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演示材料和实验设备;2.计算器。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质量;2.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拓展活动中的思维发散和合作能力。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1一、课题:高一化学-物质的量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四、授课教师:五、教学目的: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六、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质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求法已知质量求摩尔质量已知物质的量求粒子数七、教学难点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八、教学过程1、通过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方程式,从而得到宏观与微观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物质的量”。

2、举出几个与物质的量作用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发明。

如:12 个 = 1 打等。

3、讲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符号、单位。

4、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数值(强调其单位)。

5、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给出公式:n = N / NA6、运用上述公式做计算练习。

7、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质的量教案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__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物质的量物理教案

物质的量物理教案

物质的量物理教案物质的量物理教案【精选5篇】物理教案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促进了物理教学的有效实施。

下面给大家分享物质的量物理教案,欢迎阅读!物质的量物理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质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懂得了“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的应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物质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本课题共包括三大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存在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理论知识,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单位以及应用。

3. 教学目标⑴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从实验中学化学》中心内容的联系来看,《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 。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通过例题演示物质的量单位的 换算方法
物质的量相关计算
讲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质量、 气体体积等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 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加强学生 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实验演示与探究
设计实验方案,演示物质的量在 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 验结果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物质 的量的理解和应用
逐步树立“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常 用的物理量的观念,并明确树立“物质 的量”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认,了解引入物质的量 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物质的 量与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 溶液浓度等之间的关系。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开发设计涉及物质的量的化学实验,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
跨学科资源整合策略
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在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时,引入 物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如质量、 体积等,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
知识联系。
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在物质的量的计算过程中,融入数 学的比例计算、单位换算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跨学科应用 能力。
化学大师
在线视频课程网站,包含 物质的量等相关知识点的 讲解和实例演示,适合学 生自主学习和巩固。
化学之家论坛
化学教育领域的专业论坛, 可供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分享教学资源,也可为学 生解答疑难问题。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物质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contents

物质的量的教学教案

物质的量的教学教案

物质的量的教学教案第1篇:物质的量的教学教案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和必要*,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引入]复习c+o2=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 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

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板书]一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物质的量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单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化学教案:物质的量[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过程][引入基本概念]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精选3篇)课时一内容: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入【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式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相关术语的定义。

2. 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实验器材、板书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实验视频,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1. 实验中的物质量的变化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2. 实验中的物质量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二、概念解析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然后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1. 如果有一个苹果,我们可以用苹果的个数来表示,如一个苹果、两个苹果等。

那么,如果有一些水怎么表示呢?是否也可以用个数来表示?2. 由此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并解释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多少个基本粒子(原子、分子)。

三、物质的量及相关术语的定义1. 引导学生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给出相对式质量的定义。

2. 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所含有的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的个数。

3.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概念,解答疑惑通过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五、练习与应用1. 练习:完成课本上与物质的量相关的练习题。

2. 应用: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视频引入新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通过示例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且能够运用相关术语。

通过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疑惑,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物质的量教案完整

物质的量教案完整

物质的量教案完整教案:物质的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物质的量,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方法测量确定物质的量和运用物质的量单位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利用“香蕉和苹果的重量”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两个苹果和一根香蕉哪个更重?”、“有没有一种更科学地比较物质的方法?”等。

2.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更科学的方法比较物质的多少;(2)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多少可以通过物质的量来表示;(3)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摩尔质量之比;(4)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3.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利用天平和试剂瓶测量氯化铵的物质的量。

(2)实施实验: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3)结果分析:学生通过测量得到氯化铵的质量和摩尔质量,计算出物质的量。

(4)讨论总结:学生们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实验结果。

4.计算方法讲解:(1)导入小组讨论: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物质的量与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2)计算方法讲解:为学生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例如质量除以摩尔质量。

(3)示例计算: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物质的量的方法。

5.练习巩固:(1)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订正练习:让学生订正练习题并进行订正讲解。

6.拓展延伸:(1)实际应用:结合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应用和意义。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3)拓展知识:向学生介绍其他与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题目:
请在总结教育实习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教学实践,设计一份完整整的教案。

2、要求:
①教学目标阐述准确、清楚,具有可操作性;
②教学过程体现探究式教学,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逻辑性;
③在教学思路、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学科知识处理方面有所创新;
④教案格式规范,教学思路清晰,文字表达准确、清楚。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一. 教学背景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

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

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五、教学案例
2.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是个物理量,符号:n
2、表示物质所含的微粒的多少
3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4、1 mol=6.02×1023个微粒,6.02×1023又称阿佛加德罗常数(NA)
二.注意点
1、摩尔概念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3、1mol任何微粒的数目都约为6.02×1023个三.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换算
物质的量(n)
23
23
(6.0210)
(6.0210)
⨯⨯
÷⨯
−−−−−→
←−−−−−
微粒数(N)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难懂,本人在这一节的教学上一直有很强烈的为难情绪,以前都是将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强行的灌输。

在本次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对这节内容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教学设计时,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分层次逐渐突破重难点。

在体现三维目标方面有了充分的考虑,但是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在“过程和方法”这一链接再深入一点,再落实一点,这节课将会更加主动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