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杜牧)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杜牧《题乌江亭》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题乌江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2、了解杜牧的著名诗篇。

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3、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理解古诗中的“虚实”,象征与比喻的异同;了解咏古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杜牧在献计献策倾注的情感。

2、品味诗歌象征、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背诵诗歌名句,品味其中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人生阶段中,人最喜欢回忆的过去是晚年。

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而一个朝代呢?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推进新课:1、走近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居长安下杜樊(fán)乡,因称“杜樊川”。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题 乌 江 亭》教 案

《题 乌 江 亭》教 案

《题乌江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表达感情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

认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分析法。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疑难问题。

3、比较阅读法。

通过比较,了解同题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评价角度的异同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知道,《鸿门宴》中的项羽虽然败下阵来,可是,却得到了后人的爱戴,就象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放到《项羽本纪》,《本纪》本来是用来记载帝王的,虽然项羽称帝最终功亏一篑,可是我们从中,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敬意。

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那么,历史上的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杜牧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二、诗文讲解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诗文,注意字音。

2、介绍写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

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这种鉴赏方法叫“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个别提问,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正确地对待羞耻,能忍受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江东虽小,但子弟中有很多才俊勇士,如果能率领江东子弟重整旗鼓,事情的结局也许会更好。

)三、赏析诗歌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作者抱怎样的态度?明确: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3、学习诗人借古抒怀、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题乌江亭》教学重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抒怀、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亲近经典,能让你走智慧人生之路。

有人说:不读红楼,就不懂人生;不品唐诗,就不懂中华诗韵。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漫步晚唐诗坛,体味杜牧咏史诗的韵味。

二、作者简介:(投影)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三、复习杜牧的诗(投影)《清明》《赤壁》《江南春》《泊秦淮》总结:从这几首诗可看出,杜牧善于将国事民忧与诗歌紧密结合,其作品也具有现实主义创造精神。

四、咏史诗鉴赏步骤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C、诗人写作的目的?(即表达什么情感)(教师补充解说一般有几种:抒怀论史--知人;忧世讽今或伤今--明世)D、写作技巧?教师师补充解说:构思上百花齐放:一般有写景抒怀,叙史抒怀,直接议论抒情这几种。

技巧方面主要注意其典故,是自比还是对比等。

五、学习《题乌江亭》1、检查预习,朗读全诗(集体)。

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提问,引导,明确:吟咏项羽的'历史。

从诗题《题乌江亭》和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可知。

请一个同学说说有关项羽在乌江亭的故事。

2、诗人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何态度?提问两三位同学,对与否请进入诗歌内容,然后再做定论。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题乌江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题乌江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题乌江亭》优质课公开
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题乌江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3、学习诗人借古抒怀、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题乌江亭》。

2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比较多的杜牧诗歌,在复习以往学过的杜牧的诗的基础上,学习这一首诗。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抒怀、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古诗二首(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先看第一首诗《题乌江亭》,背一下以前学过的杜牧的诗。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唐杜牧)。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题乌江亭丨沪教版(2015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题乌江亭丨沪教版(2015秋)

题乌江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2. 领悟杜牧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把握杜牧诗“雄姿英发、俊爽疏朗”风格特点。

4.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牧诗诗歌的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通过感知杜牧诗的意境和风貌。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把握杜牧诗歌“雄姿英发、俊爽疏朗”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杜牧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杜牧的诗境。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

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为弘文馆校书郎,入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

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献诗启》)。

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杜牧诗在文学思想方面主张文章须有充实的内容,反对追求形式的文风。

《题乌江亭》教案1

《题乌江亭》教案1

《题乌江亭》教案1《题乌江亭》教案 [ 教学目标 ] 1 、通过学习《题乌江亭》,初步了解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 、学会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分钟)杜牧,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晚唐诗人的《题乌江亭》,这是一首咏史诗。

这一类型的诗,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接触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以前的课本里有出现过哪一些咏史诗词?《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越中览古》这些题目都有哪些共同点?1 、出现古迹名、古人名;2 、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 题目中出现以上字词的有可能就是咏史诗。

咏史诗写的是古人古事,而作者不可能单纯写这些人和事,他的主要目的是借这些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情和志,所以咏史诗总的感情特点可以用“借古言志”来概括。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牧写《题乌江亭》要言的是什么志。

二、学习《题乌江亭》1 、学生齐读( 1 分钟)2 、怎样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3 分钟)要了解诗歌中的古人古事。

要了解诗人的现实处境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古人古事的态度。

挖掘古人古事与作者之间的连接点,归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 、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3 分钟)——项羽乌江自刎。

乌江亭,江东子弟。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

项羽率 28 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 ”,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

【K12学习】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K12学习】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一、整体背诵。

人生之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学习另一首诗,同样也抒发了一人生哲理的二、朗读、提问思考:1、这首诗写了哪一历史事件2、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三、怀古咏史诗1、如何来分辨怀古咏史诗这一题材诗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以前学过《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国势衰微壮志难酬功业未成2、如何鉴赏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四、鉴赏诗歌1、弄清史实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山再起。

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遂自刎而死。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遣怀》2、体会意图秦末楚汉纷争,最终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落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一种英雄气节。

大家心目中项羽的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杜牧,你怎么看?3、诗歌赏析首句“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一、整体背诵。

(《春江花月夜》)人生之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学习另一首诗,同样也抒发了一人生哲理的二、朗读、提问思考:1、这首诗写了哪一历史事件2、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三、怀古咏史诗1、如何来分辨怀古咏史诗这一题材诗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以前学过《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国势衰微壮志难酬功业未成2、如何鉴赏(或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的方面:)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对比、自比)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四、鉴赏诗歌1、弄清史实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山再起。

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遂自刎而死。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遣怀》2、体会意图秦末楚汉纷争,最终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落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一种英雄气节。

大家心目中项羽的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杜牧,你怎么看?3、诗歌赏析首句“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员工,我们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促进我们的快速成长,让教学工作更加科学。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如何写好呢?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题乌江亭》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史诗的方法。

3.学诗人借古抒情,忧时忧乱的情怀。

4.阅读并背诵《题乌江亭》。

教学* *掌握咏史诗的赏析方法,学习诗人借古抒怀,忧时忧乱的情怀。

教学困难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进口:亲近经典可以让你走上智慧生活的道路。

有人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懂生活;不尝唐诗,就看不懂中国诗。

今天,让我们漫步晚唐诗坛,领略杜牧史诗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投影)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Xi)人,唐代诗人。

杜牧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杜甫。

李商隐也被称为“小杜丽”。

因为他晚年住在长安南樊川山庄,后人称他为“杜樊川”,写的是《樊川文集》。

三.重温杜牧的诗(投影)《清明》《赤壁》《江南春》《泊秦淮》《题乌江亭》小结: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善于把对国家大事和人民群众的忧虑与诗歌紧密结合起来,他的作品也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第四,鉴赏史诗的步骤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面?东西?b、诗人的观点?表达的是什么词?C.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老师的补充说明一般有几种:表达对历史认识的人的感受;担心现在还是伤害现在——明朝)D.写作技巧?老师补充说明:立意百花齐放:有写景抒怀、叙述历史抒怀、直接论述感受等几种思路。

技巧主要讲究它的典故,无论是自我比较还是比较等。

动词(verb的缩写)学习《题乌江亭》1.检查预习,阅读全诗(集体阅读)。

思考:这首诗背诵了什么历史?你对诗歌了解多少?提问引导澄清:咏项羽历史。

从诗题《乌江亭》和《江东多才子》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请同学讲一个乌江亭项羽的故事。

(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 题乌江亭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教学案)第二单元 8 杜牧诗三首 题乌江亭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题乌江亭?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学习,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法学法
讲授法 问题探究法 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回忆过去?为什么?
任务二
1.布置学生自主阅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并按照归纳的鉴赏方法对诗歌进行分析。完成另外两首有关华清宫诗歌的比照阅读。
2.引导学生在完成独立思考的根底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自己的看法。
合作探讨问题:
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段视频,你们会如何拍摄和编排?
3.请个别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并进行评价补充。
4.要求学生快速完成课堂小测题。
1.独立自主完成导纲上的题目。
2.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自己的看法,聆听其他组员的意见。
3.完成课堂小测。
3.达成学习目标二。
通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自主学习,对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的迁移运用。
任务三
与学生一起回忆杜牧的其他诗歌,总结杜牧其人及其作品风格和诗歌成就。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题乌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课
学生年级
高二
学生班级
授课教师
主备教师
课 时
1
课程标准描述
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乌江亭教案

题乌江亭教案

题乌江亭教案题目:乌江亭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观摩、思考和讨论,了解乌江亭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乌江亭的特点和特色,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乌江亭对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材料:1. 图片或视频介绍乌江亭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2. 乌江亭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 学生笔记本和活页纸。

4. 计算机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使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乌江亭的历史和地理位置,激发学生对这个题目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乌江亭的印象和猜测。

探究(2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用笔记本记录重要信息。

2. 指导学生观察乌江亭的建筑特点、价值和历史意义,并在活页纸上绘制简单的草图或标注。

3.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促进小组讨论。

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乌江亭对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一则宣传乌江亭的海报或口头介绍,并在课堂上展示。

总结(10分钟):1. 组织全班讨论,总结乌江亭的历史和文化特点,以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2. 鼓励学生表达对乌江亭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讨论和小组合作表现。

2.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记录。

3. 学生设计的海报或口头介绍。

教学延伸:1. 探讨乌江亭与其他古建筑的异同。

2. 组织参观乌江亭,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

3. 与其他学校或地区的学生进行乌江亭主题的交流和合作。

《题乌江亭》教案

《题乌江亭》教案
实验教学
通过模拟实验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 身体验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通过讲述项羽和乌江亭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诗的 兴趣。
明确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 情感等。
讲授新课
01 介绍背景
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包括项羽的历史背景和杜 牧的写作背景。
《题乌江亭》教案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课后反思 • 板书设计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古诗《题乌江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01
理解并掌握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解释重点字词 02 。
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朗读和背诵的 03 能力。
重点字词解释
总结词
掌握重点字词
详细描述
对《题乌江亭》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辨析,如“题”、“乌江”、“亭”、“王”、“事 ”、“难”等,确保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诗句解析
总结词
深入解析诗句
详细描述
对《题乌江亭》的每一句诗句进行深入解析,包括诗句的含义、表达的情感以 及运用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02 分析诗句
逐句分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 的情感。
03 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本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巩固练习
01
背诵默写
要求学生背诵本诗,并默写重要诗句。
02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如《史记·项羽本纪 》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题乌江亭》这首古诗;(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乌江”、“亭子”等;(3)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学习古诗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学习诗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题乌江亭》这首古诗;(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3)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古诗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韵律和节奏的知识;(2)向学生介绍《题乌江亭》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其韵律和节奏;(2)解析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背诵与默写:(1)让学生多次朗读古诗,帮助记忆;(2)进行默写练习,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提问等;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默写和问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和重点词语的掌握程度;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想象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文本、图片等资源;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题乌江亭》的背景资料和解析,供学生参考;3. 创作纸张:为学生提供纸张,用于创作练习。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其他有关乌江的古诗,如《乌江渔者》、《乌江怀古》等,帮助学生了解乌江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题乌江亭》这首古诗;(2)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3)能够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推测诗人的思想感情;(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2. 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寓意;3. 诗歌的审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2. 诗人情感的把握;3.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解析诗歌的字词和意象;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人的情感寓意;3. 采用欣赏法,感受诗歌的美学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牧及《题乌江亭》的背景;2.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3. 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寓意,分享自己的感受;5. 教师总结诗人的情感寓意,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6.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欣赏写作。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题乌江亭》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有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诗歌字词的解释和意象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通过讨论和朗读等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七、作业设计1. 背诵《题乌江亭》这首诗;2. 写一篇关于《题乌江亭》的诗歌欣赏作文;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学习和欣赏,下次课堂分享。

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够背诵并正确书写《题乌江亭》;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解释诗人的情感寓意;3. 学生的诗歌欣赏作文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4. 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学习的古典诗词,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初中咏史怀古诗教案

初中咏史怀古诗教案

教案:初中咏史怀古诗《乌江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乌江亭》这首诗;(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分析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3)认识作者杜牧,了解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学会从历史角度审视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理解作者对英雄末路的惋惜;(2)学会正确对待成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激发学生对历史和诗歌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2. 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3. 作者杜牧及其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2. 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咏史怀古诗的概念;(2)介绍作者杜牧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乌江亭》,理解诗的大意;(2)让学生分析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等;(3)让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英雄末路的惋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2)各组选代表进行发言,阐述自己对诗的理解;(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咏史怀古诗的特点;(2)强调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后作业(1)背诵《乌江亭》;(2)选取一首类似的咏史怀古诗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题乌江亭》文章教案

《题乌江亭》文章教案

《题乌江亭》文章教案题目:《题乌江亭》文章教案文章教案简介:本教案针对《题乌江亭》一文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该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内容,以提升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能力。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题乌江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题乌江亭》中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和写作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探究《题乌江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题乌江亭》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复印《题乌江亭》的原文。

2. 准备相关的课堂教学素材,如图片和视频等。

3. 提前了解《题乌江亭》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

四、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的学习内容,如文学作品的鉴赏和修辞手法等。

2. 提问:“你们了解过《题乌江亭》这篇文学作品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步骤二:分析《题乌江亭》的主题(15分钟)1. 分发《题乌江亭》的原文给学生。

2. 阅读原文,学生根据文本理解,尝试总结出该文的主题,并以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3.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讨论和互动。

步骤三:探究《题乌江亭》的情感表达(20分钟)1.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与学生共同回忆、探究《题乌江亭》的情感表达。

2. 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分析文中细节支撑。

3.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拓展,提问:“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情感体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4. 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步骤四:分析《题乌江亭》中的修辞手法(3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提供相关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究修辞手法在文中的效果和意义。

3. 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段文本进行分析,并展示给全班。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与《题乌江亭》类似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篇进行阅读和分析,形成读后感或写作。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doc》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dumu/87546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杜牧诗两首》(粤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杜牧诗两首》(粤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杜牧诗两首》(粤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杜牧诗两首》(粤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领悟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3、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二、教学重难点1、领悟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领悟法、尝试教学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一个人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最容易也最喜欢回忆过去的是哪个阶段?为什么?--晚年。

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那么,一个朝代呢?--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加深,末世的混乱、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上,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对于作者,我们已经有过一定的了解,后人称杜牧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也初步接触到一位心系国家的诗人的思想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特别是咏史诗方面的风流。

二、怀古咏史诗回忆我们学过的咏古诗词:杜牧的《赤壁》。

(投影)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的诗歌。

那么,咏史诗的鉴赏需要经过什么样的步骤呢?(投影)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D、写作技巧?(用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杜牧的咏史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乌江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题乌江亭》,初步了解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学会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分钟)
杜牧,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晚唐诗人的《题乌江亭》,这是一首咏史诗。

这一类型的诗,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接触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以前的课本里有出现过哪一些咏史诗词?
《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越中览古》
这些题目都有哪些共同点?
1.出现古迹名、古人名;
2.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题目中出现以上字词的有可能就是咏史诗。

咏史诗写的是古人古事,而作者不可能单纯写这些人和事,他的主要目的是借这些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情和志,所以咏史诗总的感情特点可以用“借古言志”来概括。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牧写《题乌江亭》要言的是什么志。

二、学习《题乌江亭》。

1.学生齐读(1分钟)
2.怎样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3分钟)
要了解诗歌中的古人古事。

要了解诗人的现实处境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古人古事的态度。

挖掘古人古事与作者之间的连接点,归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3分钟)
——项羽乌江自刎。

乌江亭,江东子弟。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

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

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4.问: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2分钟)
——不是英雄所为,应该卷土重来。

“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

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5.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千古流传?(3分钟)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对项羽的刚愎自用进行了批评。

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6.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批判、惋惜。

7.拓展:(5分钟)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还有: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A.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1分钟)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她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

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

(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8.总结:(5分钟)
从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明显地表露出批判之意,借古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属于怀史诗“借古言志”中的一种,除了这一种,咏史诗还可能包括哪些感情特点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几首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仰慕古人成就,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昔盛今衰)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贬之臣。

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

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④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讽刺或劝告当朝统治者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

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