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论文-----我眼中的姚木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姚木兰
学号:2010160304255
班级:10语教一班
姓名:张旭
我眼中的姚木兰
摘要:《京华烟云》是一部有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为一部分散无结构的故事,反而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也有哲学。
林如斯说,它成为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
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她身上凝聚了林语堂对女子的理想。
她,风姿绰约、清新高雅、恬静温柔、聪慧练达、勇敢坚强,同时又博爱、大度、淡然,既是“道家女儿”又是“儒家媳妇”她是作者钟爱的理想女性。
林语堂先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
关键词:姚木兰爱情与婚姻处世之道儒道并存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这部长篇小说又分为三部分,即《道家的女儿》、《庭园的悲剧》和《秋之歌》。
小说从一九00年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进逼津、京,北京的豪富携带家眷南下避风开始,写到一九三八年初,日本侵略军侵占津、京、沪、杭,沿海人民扶老携幼向内地逃难为止,故事历时近四十年。
故事的中心是清末一个富商的爱女姚木兰从孩童时代到接近“知天命”之年的生活道路,以及同姚木兰血肉相连的京城两大富贵之家在风云变幻年代的生活变迁,同时表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说“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的美妙,既严肃又轻快,对古今中古国都给了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京华烟云》又议《瞬息京华》,但是,不论是“烟云”还是
“瞬息”,都表示了一种过眼云烟,人生匆匆,浮生若梦,一切都变幻莫测,如朝来夕去。
作者在《小引》中写到:
这本小说不在辩护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也不像许多晚近中国黑幕小说那样,在暴露它的弱点。
它既不在表扬古代旧生活的规范,也不在拥护新式的典型。
它不过是一桩故事,讲那些当代的男男女女,怎样长大教养起来,怎样学着相依相存的生活过去,怎样的爱与憎,怎样争辩与宽恕,怎样忍耐与嫉妒,某种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是怎样构成的,尤其当他们在这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上,怎样的图谋适应生活的环境。
而在《京华烟云》全书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中,姚木兰无外乎正是这种形象的典型人物。
我独钟情于木兰——这个与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同名的女子。
姚木兰是“道家女儿”“儒家媳妇”,这两者之间的融合与矛盾也正是这个形象吸引人之处。
下面我将从木兰的儒道并存、处世之道以及其婚姻与爱情来进行分析。
一、儒道并存中西合璧
林语堂在创造姚木兰这一形象时,使她从小在道家思想的熏陶下长大,长大后又嫁到了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曾家,使她成为“道家的女儿”、“儒家的媳妇”。
而姚木兰这一形象也不负重望,将儒道思想完美的结合在身上,使其融合互补,得以吸取儒道两家思想的精髓,使姚木兰无论扮演人生的哪个角色无疑都是成功的。
作为“道家的女儿”,她深得姚家上下喜欢。
姚木兰是姚思安的
长女,因此林先生称她为“道家的女儿”,这就和姚思安的道家思想分不开。
举家南迁时,在兵荒马乱中十岁的木兰与家人走散,起先被溃散回乡的义和团和红灯照人士收留,不久由会家乡的京官曽文朴接到家中,美丽聪颖的木兰深受曾家人喜欢,由此,木兰与曾家三子荪亚则被看天赐良缘。
随着木兰的长大,她结识了学识渊博的有志青年立夫,继而心生爱慕,彼此钟情。
但是尽管如此,木兰还是奉父母之命嫁给了荪亚。
日子在平淡中度过,木兰生下二女一男。
在南京大屠杀中,其一女因示威游行而丧命,“她对于一般杀害阿满的人并不感觉痛恨,她所感到的是爱女的死,这是她唯一关心的,其余的事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亲女儿被杀也没有激起她的同仇敌忾。
但她深受打击,开始羡慕杭州的安定生活。
在杭州,面对丈夫的出轨,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平解决,从头到尾没有做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荒唐行为。
孔立夫被抓,她尽心尽力的奔走,不惜给人下跪。
木兰的父亲曾对她说“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这就话则成为了她整个人生的指南针,她从中获得了乐观和勇气,豁达的度过一生。
道家,倡导逍遥,也在木兰身上有体现,她爱好游山玩水、看电影、上馆子被曾文朴说是“狂妄的年轻女子”。
作为“儒家的媳妇”,她将曾家的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父亲给了她过人的智慧,而母亲则给了她超人的才华。
作为中国的传统女性,她实在是贤妻良母的典型。
她做的花生羹深得曾老太太喜欢,绣鞋工艺比曼娘还更是一筹,知道各种节日,喜丧的日期和规矩,并能一一在的办理妥帖,会发面蒸馒头,并做各种各样的小点心。
对医学
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当看见平亚的用药就知道其病的轻重。
作为一个富家千金,木兰会自己洗内衣,而不假他人之手。
虽然荪亚并不是她的最爱,但她也努力表现出了她的宽容和善良,彻底贯彻了“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
当然这一切还应该有曼妮的功劳,她对木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嫁入曾家,木兰尽心伺候丈夫、侍奉公婆、妯娌和睦、善待下人、教育子女,从未出现家庭纷争,实在是贤良淑德,这也正是林语堂先生所钟爱的。
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在木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然而木兰身上并非只有儒道的结合,还有中西的合璧。
生在道家,嫁到儒家的她,曾经到天津上过新学,接受了从西方传来的先进思想。
结识知识渊博的孔立夫,她也从孔立夫那里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所以她具有开放的意识和自由的精神。
面对荪亚,自己的丈夫,她放弃了对立夫的爱。
由于父亲的影响,木兰对甲骨也有不深不浅的了解。
所以木兰的形象是儒道结合,中西合璧的特点。
二、木兰的处世之道
姚木兰生于道家,自小深受父亲姚思安逍遥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由自然的老庄之道。
而母亲给她的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得她嫁入奉承儒家作风的封建官僚家庭后,也深得曾家人的喜欢。
她的形象博取了文化之美与人文之美。
她才华出众,英气逼人,在处事方面更是超群,她奉行的中庸观念,即儒家做事道家做人的处世态度让她在获得赞誉的同时身心自在。
她“气质美如兰,才华腹比仙”,她是林语堂笔下近乎完美的女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一点与她的处世哲学是密不
可分的。
姚木兰有自己的处世之道,没有故作姿态,没有一味从容,对任何人任何事始终拿捏有度,带着感恩的心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京华云烟》中林语堂这样总结木兰一生的行为准则“心浮气躁对身体有害......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自然是一个是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的一个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
”
在《婓尼斯记》中林先生写到“我想女人略带含蓄静娴,才有意思。
这如唐诗,可以慢慢咀嚼。
美国女子就如白话诗,一泄无遗,所以不耐人寻味。
女人与男人平等,谁不知道。
但是锋芒太露,风韵就少了。
”○4木兰富有诗书,才华横溢,但是她也懂的藏锋。
在《庭院的悲剧》中提到,木兰的家教使她适合当家理事,适于管理这样的艰巨的工作,她具备良好的理财能力与治家能力。
但是,当桂姐将曾家的部分责任交给她时,她却故意不把家事管理的比桂姐管理的好,反而事实点到就好,做到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
才华无处施展,这又有多无奈啊!文中有提到,木兰知道有好多做的并不对的事情,但是有些事她却装作不理会,这又使这个庭院少了多少矛盾与隔阂啊!
立夫被冠以“提倡异端学说,霍乱民心,有共产党之嫌”而被捕入狱时,木兰独自一人前往总司令部为孔立夫求情,运用自己的智慧,冷静,果敢的同司令周旋,最终为孔立夫拿到了“释放”凭证。
对于莫愁和荪亚,起先则害怕他们知道,但是最终还是据实以告,真正做到了“君子坦荡荡”。
三、木兰的爱情与婚姻
木兰的爱情与婚姻无疑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本书最大的看点。
在《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爱情与婚姻是分离的,这在中国的小说中是不常见的,而也恰恰是这一点,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对于木兰的爱情,我认为它并不是悲剧,而是人生的一种遗憾,是木兰人生的一种残缺。
木兰与立夫相识、相知到相恋,始终都是淡淡的,如菊,没有馥郁的芬芳,却沁人心脾。
但也正是这一段看似淡淡的感情,却同时在两个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地印痕。
木兰灵气逼人,温婉聪慧,立夫则才华横溢,心思细腻,本是最合适的一对,却偏偏不能相守。
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是何等的心痛与遗憾啊。
立夫与木兰的情感高潮无疑是“入虎穴木兰救立夫”。
在这一章,木兰对立夫的感情表现在了明面上:立夫被捕,听到消息的木兰晕了过去;为救立夫,拿出了家中最值钱的七颗珍珠;为救立夫,独自一人到司令部照恶名在外的司令替立夫求情。
也许木兰无法想象没有立夫陪伴的日子,即使知道他是平安无事的也好,这也就是真正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吧。
姚思安的一句话概括了木兰与立夫之间的感情:这世间的爱情除夫妻之爱,还有木兰与立夫这样的爱意。
木兰被曾太太看中,最终嫁给了从小“青梅竹马”的曾府三少曾荪亚。
由此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木兰虽然所嫁非人,但是她能很快的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且找到一个婚姻与爱情的平衡点。
木兰无疑是聪慧的,既定事实已无法改变,不如洒脱的去享受新的生活。
十岁的木兰初进曾府就有一种熟悉
的感觉,这也许也能算作原因吧。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木兰相信命运,她的婚姻观是“相信一个人的婚姻是受命运支配的。
”
在婚姻中,她努力扮演着妻子的角色。
就如姚太太教给木兰的“必须有女人主要的美德,如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以及育婴、烹饪、剪裁缝纫等”,○5样样不差。
但她所有的温柔、得体与忠诚无一不是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评判的价值标准。
○5在《中国人》里,林先生写到“人们应该记住,中国人的婚姻并不是两个人的事;一个男人并不是娶妻子,而是‘娶媳妇’,正如习语所云......于是,媳妇要对公婆尽比对自己丈夫更多更艰难的义务。
”○4这句话正好表现出了中国封建的嫁娶观。
嫁入曾家,照顾公婆,料理家事基本占据了木兰的好多时间,为家为夫这是一个官家媳妇最基本的。
在婚姻里,木兰无疑是主动的一方。
也许因为木兰奋不顾身的就立夫,感情的直白表现,使荪亚难过;也许是年轻女子的活力、朝气吸引了荪亚,使他渐渐讨厌平淡无奇的生活。
他背叛了婚姻,与一名学生相恋。
木兰知道后,也仅是一惊,随后便恢复正常。
她与女学生见面面谈,鼓励荪亚纳妾,以退为进,最终使得荪亚知错回改。
而她,也自我反省,“把她个人生活中之所有,充分发挥之,利用之,使自己生活达到最美的境界”,从而使夫妻生活始终保持新鲜感。
○5陈朝旭《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文中这样写到:小说中姚木兰对爱情与婚姻烦人态度,体现了林语堂的悲剧意识。
对木兰来说,既然是命中注定的婚姻,她就没有必要放弃,
她要放弃的是懵懂的初恋。
所以,道家思想影响她对爱情与婚姻的选择。
○6木兰以道教的坚韧与儒家的大度来平衡不幸的命运,在自己的坚忍中找到快乐与完整的婚姻。
姚木兰不失为一奇女子,宜静宜动,她的一生,曲折而又平实。
她的笑,她的苦,她的爱,她的哭......无一不使我们动容。
爽朗大度、豁达干练,不输男儿。
然而她的一生又背负了太多,如果生在当代,她的人生又是另一番光景吧,然而,没有如果。
参考文献:
①林如斯《<京华烟云>序——关于<京华烟云>》
②《文学评论丛刊》第二十九辑,万平近《一部颇为特殊的长篇小说》——谈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③百度网页搜索
○4《中国现代文豪妙语录》——《林语堂妙语录》
○5《时代文学》2008年第八期,王岚——《女性眼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简爱与姚木兰的对比研究》
○6陈朝旭《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