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乔恩· 艾尔斯特 (1940—)
约翰· E· 罗默
西方马克思主义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科亨的《卡尔·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一个辩护》一书。 理论观点:按照分析哲学的清晰性和确定性的原则,试图以当代逻辑, 数学模式作为研究工具,重新阐述和解释马克思主义,以澄清种种曲解 ,回归真正的马克思本意。
西方马克思主义
徐静2017111142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是需要回到20世纪20年代。第 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 命却遭到了失败。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 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指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 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经济 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道路在中西欧是 行不通的。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就分别著书,对 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人道主义的阐释,并强调马克思思想 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时间:20世纪的40-60年代末 理论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是关于自 由和行动的两种可以和谐共处的哲学。希望用存在 主义填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块“人学的空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昂利· 列斐伏尔 (1901——1991)
梅洛· 庞蒂 (1908——1961)
工作回顾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
Work review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 书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同极权主义的对立,并 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
M.梅洛-庞蒂
G.卢卡奇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卢卡奇等人在寻 找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黑格尔主义 马克思主义。这时,马克思主义只是国际共运内部的一种非正 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没成为独立的社会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五、个案分析
独创了诸如灵韵、震惊等批评概念,认为进入机 械复制时代,传统艺术原有的“灵韵”消失了,取而 代之的现代艺术审美特征是“震惊”,形象贴切地表 达了对现代文学艺术的理解。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六、学生范文
《从法兰克福学派透视〈手机〉》
本文试图通过《手机》发现,在工业时代,科学 技术对人和物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手机本 是为了满足人们沟通的需要,但现实中原本近的距离 被拉远了,原本远的距离却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手 机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已然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工 具理性思维,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人生活、心灵世界、 内在向度的丧失,使他们最终成为“单向度的人”。
作为回应,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国 的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 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迅速发展,西方马 克思主义进入成熟阶段。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一、发展过程
多元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德里达、 詹姆逊等后现代文化批评家的努力以及英美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日益兴起,促使 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多元化阶段。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四、批评特色
批判意识
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还充 分吸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理论思潮的文 化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提出的“批判理 论”概念、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以及马 尔库塞从艺术审美角度的批判,都表现 了西马强烈的批判意识。
“乌托邦意识” “批判意识”与“乌托邦气质”本来就是
相辅相成的,像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马尔库 塞和弗洛姆的“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哈贝马 斯的“交往社会的乌托邦”,都体现了西马的 乌托邦情结。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何谓光韵?它指的是艺术品的原真性、即时即地 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现代社 会的机械复制技术打破了以前的神话,使得艺术 品被大批量的生产复制出来,原作的“光韵”也 随之凋谢、消失。
其次,“特殊性除非能改变普遍性,否则便达不 到真正的优先地位”。
第三,在非同一性的成长中,感性、欲望、身体 这些非理性的因素都是必须的、优先的。
其次,现实主义是一切伟大文学的共同基础,因 而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标尺。
最后,现实主义与现代派文学完全对立。
四、审美特性 在《审美特性》中,卢卡奇从
艺术的起源、本质、功能入手 前面深入地对文学艺术的本质 特征问题作出了阐述,深化了 他的现实主义文论,也明确提 出了他的审美理论。
首先,卢卡奇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模仿。 其次,卢卡奇认为艺术的本质性特征是拟人化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十分强调文学艺 术的独立性,强调审美对社会现 实的批判作用。西方马克思主义 往往将文学艺术置于高于社会现 实的位置,试图张扬文学艺术的 审美功能,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批判,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论的理论特征所在。
一般来说,得到学界认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有以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黑 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弗洛姆、马尔库塞为 代表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萨特等人 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 马歇雷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卢卡奇将文学的总体性与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对应 起来,坚持文学总是根植于社会历史之中,对文 学作品的把握,能够对社会历史构成一种整体的 观察视角和批判视野。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主要建树者
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学和文艺学上卓有成效的建树者主 要是:本雅明、马尔摩塞和阿多尔诺
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美学理论家,是西方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家。主要著作有《德国浪漫派中 的艺术批评概念》、《德意志悲剧的诞生》、《作为 生产者的作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彩灯集》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阿多尔诺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美学观点可以概括为艺术生产论,他的典型论点就 是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
2、在美学趣味上,为抵抗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功利主 义的日常趣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大多表现出一种人道主义 至上的浪漫旨趣。
3、西马文论家普遍强调维护艺术的自主性,反对机械反映论的 文艺观。他们主张强调文艺与现实的超越关系和疏离关系,高扬 文艺的批判功能和解放功能。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
推荐书目
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新左派评论》
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代理论家的递变: 第一代:霍克海默尔、阿多尔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洛姆 第二代: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 第三代:70年代以来韦尔默尔、奥菲
理论观点
概括地称为:“批判的社会理论” 该派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者自居,自认为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
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是,他们也认为马克思主 义有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具体地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存在主义的某些观点来整合马克思主义。它们 主要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异化,造成了“单面社会” 和“单面人”,文化艺术也被商品化。形成了“文化工业”,即统 治阶级强化了文化传播媒介,使之成为一种工业,用千篇一律的文 化产品麻痹和控制群众,使人们对社会现实丧失了批判的要求和 能力,因而人也就丧失了人性。他们就是要寻求恢复人性、改造 社会、解放人类的道路。最后找到了艺术和审美,这样就形成了 他们的社会批判的美学和文论。
第七讲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七讲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阐释和发展。
它起源于二战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受到斯大林主义和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渊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的安东尼奥·格兰帕希和德国的卢卡奇等思想家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可行性,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中发掘其内在的潜力,重新定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点1.反对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出发,重新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摒弃苏联式的官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追求更加符合西方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关注文化、意识形态和性别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和性别问题在阶级斗争中的重要性,认为这些问题对于人类自由解放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积极探索这些问题在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3.倡导多元化的社会主义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张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寻求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倡导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实践路径。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1.打破了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全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多元化和丰富化做出了贡献,打破了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引领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和发展。
2.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3.提出了普通民众解放的重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普通民众解放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普通民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和公正。
西方马克思主 义文论知识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 20 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产生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期,当时西方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批判。
同时,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也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现代哲学、文化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卢卡奇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开创者之一。
他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他的“总体性”概念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总体结构和历史发展趋势,而不是孤立地描写个体的经验和感受。
2、葛兰西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不仅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来维持统治,还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来控制大众。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承担起反抗文化霸权、争取社会变革的使命。
3、本雅明本雅明关注现代技术对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他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如摄影、电影等,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使艺术的“灵韵”消失。
同时,他也强调艺术的政治功能,认为艺术可以成为革命的武器。
4、阿多诺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工业生产出大量标准化、商业化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剥夺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大众的工具。
5、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提出了“单向度的人”的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被高度同化,失去了批判和反抗的能力。
文学应该唤起人们的否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革。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观点1、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认为文学不是孤立的艺术现象,而是与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从地理差异上来看,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和本雅明,萨特和阿尔都塞等,西马的代表人物所在国家尽管有着工人运动组织,但共产主义并非官方意识形态,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也未给他们提供充分进入工人运动的条件。
他们的理论主张的特点也和他们生活的时代和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时代为他们提出了相似又特殊的问题,而他们对时代的难题给出了自己特殊的答案,之所以相似是因为双重幻灭的境遇出事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用血腥的事实让欧洲人在巨变过程中惊慌恐惧,不仅使自有资本主义美好时代的美梦不再有,也使当时欧洲左翼知识分子信奉的时机成熟之际新秩序应运而生的经济决定论名声扫地。
二战之后法国共产党执行的苏联斯大林主义路线,使得苏联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成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反抗对象。
对资本主义本身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双重幻灭,使得这批知识分子在批判资本主义和讲话的马克思主义的双重要求下创造出来新定语的马克思主义。
西马理论者已经使文化理论的丰富性战胜了经济和政治理论,他们关注的焦点已经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问题了。
卢卡奇师从席美尔(客观化/对象化)启蒙时期的欧洲的市民社会,尊重个性,提倡自由,堪称主观文化,进入19世纪之后,人的关系受金钱支配,日益变作冷酷无情的客观文化:它倒行逆施,榨取认得单一潜能,导致其它资质荒废。
此一客观化过程,竟将欧洲人亲自打造的现代文化,变作异己之物:它违背其心愿,封闭期心灵。
这文化愈是繁荣,人的精神就愈加贫乏。
如此人与文化的严酷对峙,边酿成了一种文化悲剧,悲剧何在,客观文化有人类活动专门化造成,其手段区分的越细,劳动者所表现的人格就越少。
异化Alliennation异化这一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它有悠久的历史,比如,犹太理论中,异化指的是人逐渐疏远上帝,在过去的某个时候,人类之间,人和自热和谐的生活,后来出现了一种断裂,导致人类与社会和世界的疏远,人类成了异乡人。
第十一讲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述

第一,“总体性”与“伟大的现实主义” “总体性”是卢卡契用来表述历史发展过程中主客体 关系的一个概念。他由此概念出发,发展出一整套以无产阶 级的命运为中心的、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理论。 在文艺理论问题上,卢卡契同样是用“总体性”概念 来说明他对现实的理解,“总体性”同样被运用在他的现实 主义理论休系之中。 他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的“总体性”是:人类历史上的 整个现实主义文学是一个总体,每一个现实主义大师,每一 部现实主义名著也是一个总体;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真实性 是一个总体,现实主义作家所塑造的每一个典型,甚至每一 个典型细节也都是一个总体。以这种“总体性”的观念考察 作品,实际上是要求用一种全面、相互联系的态度来把握对 象,而不是片面、孤立地分析问题。把艺术作品当作一个整 体来对待,这是卢卡契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特点。
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有 了很大的发展,1976年,英国评论家、《新左派评 论》主编佩里· 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 书问世,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为细致 的考察研究,总结出了这一思潮的一些特点,开列 了一张包括卢卡契、本杰明、马尔库塞、阿多尔诺 等著名学者在内的13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 名单,介绍了这些学者在美学和文艺领域的研究情 况。由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逐渐在英、 美等国流传开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 理论思想也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 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社会 发展的这一现象,西方世界的各种思潮都力图给予 说明和解释。有的人片面地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加以 研究,有的单纯用人道主义予以解释。更多的人是 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出路,但是他们又不放弃自己 的基本理论立场,这样就出现了各种牌号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如以法国的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 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法国的萨特和梅洛· 庞蒂 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意大利的 德拉· 沃尔佩和他的学生科来蒂为代表的“新实证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影 响最大的则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它是“西方马 克思主义”发展达到高潮的标志。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激化,工人运动兴 起
THNK YOU
汇报人:XX
添加文档副标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
汇报人:XX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和背景
0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 流派和代表人物
0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观点和争议
05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的影响和意义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背景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0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和代 表人物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代 表 人 物 : 让 - 保 罗 ·萨 特 、 阿 尔 贝 ·加 缪 等
主要观点:强调个人存在和自由选择,反对绝对真理和客观价值
影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代哲学、文学、政治等领域 产生了广泛影响
评价: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具有启发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 调个人存在而忽视社会历史背景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争议和批评
理论观点: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 争议: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运用存在分歧 批评:被指责为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 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理论贡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新的社会理论 局限性: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理论贡献:关注社会公正和平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局限性:过于强调国家干预,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在西方国家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理论扩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观点。
本文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和影响进行介绍。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并试图将其与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相结合。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他们的成员包括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本雅明等。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以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著称,他们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20世纪后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壮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影响逐渐扩展,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
另一方面,不同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如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制度主义等。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1. 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点是批判理论的使用。
批判理论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关注社会的制度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在批判理论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结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结构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社会结构的分析和历史发展的研究。
他们关注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强调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
3. 制度主义和制度转型:制度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他们关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制度主义学者研究国家、法律、机构等制度的变迁和转型,探讨制度变迁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理论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和借鉴。
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对现代社会运动和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和社会理论,从19世纪中叶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也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了一些与当地实践相结合的派别和流派。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两个主要的流派,它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一些差异和特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发展在欧洲和美洲等西方国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的理论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融合了众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形成了众多不同的理论观点。
例如,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批判理论”的概念,强调批判社会现象和制度的能力;结构主义派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符号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派则质疑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这种多元性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拥有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2. 强调社会制度与个体自由的平衡: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制度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相比于较为集中力量的东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民主制度的保护和公民权利的承认,主张通过社会改革和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3. 关注政治行为和社会变革: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政治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实践。
在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活跃于学术界,也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争取社会变革和阶级平等。
这种积极参与政治的立场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二、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东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发展在亚洲和非洲等东方国家,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东方马克思主义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理论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相融合。
东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吸收和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将其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2. 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东方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注重发展生产力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
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
超一流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
超一流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
超一流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
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
超一流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
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
超一流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著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球性的思想体系,被广泛运用于各国各个领域。
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两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虽然都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但在一些主要观点和实践应用上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一些留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带回国内,并在中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推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执政党的纲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更加强调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相结合,通过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通过实践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从而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种特点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和变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被引入西方国家。
然而,在实践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更加注重个体权利和民主价值观的实现,强调国家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在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往往与其他学科相交叉,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氛围。
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变革、阶级分析、资本主义批判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西方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自我反思和调整。
一些西方国家在实践中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转向了与社会现实更加契合的理论体系。
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派别,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在探讨社会理论和哲学思想的广袤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无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要深入理解这一复杂的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然后对比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它的异同和联系。
经典马克思主义,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以其对社会结构、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强大理论工具。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则被迫出卖劳动力,遭受剥削和压迫。
这种阶级对立必然导致阶级斗争,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则是在 20 世纪兴起的一股思潮,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更加侧重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
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就强调文化工业对大众的操纵和控制,认为资本主义通过文化手段来维护其统治。
从理论基础来看,经典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会导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更加注重上层建筑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甚至有时将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置于与经济基础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研究方法上,经典马克思主义注重对社会历史的宏观分析,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西方马克思主义则更多地采用微观分析、案例研究和跨学科的方法,关注个体的心理、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例如,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强调社会结构的多元决定论。
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看法上,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途径,强调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革命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最初是在19世纪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中发展出了各种派别和变种。
本文将主要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和北美。
在这一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并试图将其与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现实相结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思想层面,试图重新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
其中一种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是弗兰克福学派,该学派最初由德国知识分子所创建。
弗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成员包括赫伯特·马尔库塞、马克斯·霍尔克海默和特奥多尔·阿多尔诺,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作为统一体的文化批判结合起来。
弗兰克福学派强调认识形态对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并试图揭示跨学科的相关性。
弗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非常关键。
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的压迫和社会不平等。
他们试图探索不仅仅是经济结构,而且是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并提出了“意识形态批判”的概念。
弗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对于权力关系的挑战以及对于社会变革的追求,激发了其他学者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英国,斯图亚特·霍尔和伦纳德·托姆逊等学者开展了与弗兰克福学派类似的研究,试图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来理解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北美地区,西方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盖伦·斯托克斯和赫伯特·格尔曼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和政治学教育相结合。
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理解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此外,在法国,法国共产党内的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形成所谓的“学院马克思主义”,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与后现代思想相结合。
西方马克思主义

对于辩证法,他又具体地将其限制在历史和社会领域:“这里把方法 限制在历史和社会领域,极为重要。”P51 这样,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 主义就是一种社会理论。
在1967年的新版序言中,“它在客观上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种 倾向……,我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关于社会的理论、社会 的哲学,因而忽视或者否认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的倾向。”P10
另两篇序言:1922年的序言和1967年新版序言。
第一章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
1、背景:
卢卡奇面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卢卡奇明确指出:马克思 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的方法。“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 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指方法”。 P48
劳动对象专门化;劳动的机械化;劳动者的孤立化; (2)意识的物化:物化的过程最终必然地要落实在意识的物化,而意识的物化反过
来又不断地加深和加剧着物化的过程。 物化理论的两种理论表现形式:粗糙的经验主义;抽象的乌托邦主义。
第一章 二、《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内容
西方马克思主义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最初,“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自己起这么一个名称,更没有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自诩,而只是作为共产国际所属西方国家某些共产党内的一股“左”的思潮而出现。
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深刻,这使得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开始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寻找出路。
1918-1923年间,在德国、巴伐利亚、匈牙利等国相继发生革命和起义,但最终都失败了。
在西方国家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体系相对稳定下来,而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社会主义苏联开始相应的修订其内外政策,共产国际也据此而在其所属各国的共产党内推行“布尔什维克化”的政策和措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所属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一股“左”的思潮,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批评苏联共产党的内外政策,批评共产国际,乃至列宁的一些观点。
由于这股思潮在卢卡奇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得到第一次系统的表现,因此,卢卡奇被后来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这股思潮从产生时起,就不仅被第二国际抨击,而且也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它的代表或被开除出党,或者作自我批判,或者只能远离工人运动,在学术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被资产阶级视为“马克思主义”。
知道1968年“五月风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了根本变化。
2、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姆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这个概念是阿多诺的哲学理论的中心,它首次出现于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1948年)。
在这部著作中阿多诺称文化工业是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
这部著作标志着批判理论早期的结束。
后来阿多诺用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事件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
阿多诺希望以此找到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的文化角度来看自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俄稳定的。
他的答案是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胶”,它是统治和结合的工具。
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意识形态批判
强调意识形态在维护资本主义统治中的作用, 主张揭露和批判意识形态的虚伪性。
社会批判
关注社会不公和压迫现象,呼吁进行社会变革。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方法
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强调社会结构 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阶级斗争
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主张通过阶级 斗争推动社会进步。
0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CHAPTER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
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 己。
自由与责任
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反对理性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无法完全解释人的存在和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理论
提出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批 判。
• 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当代资 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科技革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面临 着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加剧的挑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差距等问题日益 严重,导致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
两者都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但黑格尔辩证法将矛盾视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马 克思主义辩证法则将矛盾视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0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02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在西方国家传播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由于具有学术思想多样性,因此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概念和理论。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力量的崛起,西方国家和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增强。
这种认识主要源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认识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现实的认识。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但总体而言,西方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成熟。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讨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首先,西方人应当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在学术上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优缺点。
从历史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归结为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和斯大林时代。
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不同阶段和分化趋势。
在马克思时代,马克思主义被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经历过多次思想摇摆。
列宁时代,列宁主义阐述了“党的领导”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领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向革命实践的转化。
迈向斯大林时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围绕马克思的一系列原理,包括无阶级社会、暴力革命和集体领导等,开始向强制性一体化倾斜。
这三个时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重心和变化趋势。
这些变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往往是承继和发展自列宁主义的,更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解析。
这种思想背景下,不乏涌现新学管系、泛左翼等新领域,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其次,要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思想上的多样性和本质区别。
从理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拥有复杂哲学体系的思想。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解决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变化,变得比较成熟。
西方马克思主义众说纷纭,例如苏丹尼学派强调的是文化批判、哲学语言和资本主义的性别化范式;弗洛伊德主义者强调的是心理学和个人历史的存在论;但又有其他思潮,例如科特纳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强调的是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和资本主义的文化研究。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近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哲学思想,对世界范围内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始于20世纪初之后的欧洲共产党诞生时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演化成为了来自不同派系和流派的一系列思想和学说。
本文将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概念的探究开始,逐步深入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学派的理论差异,最后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基础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基础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核心概念:剩余价值论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和剥削工人的基础上的,而剩余价值便是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超出工人自身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被资本家占有。
阶级斗争则是指工人阶级通过团结和斗争,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发展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若干次的领袖交替和意识形态的改变。
最早的欧洲共产党和政党世界内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延续,特别是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及其实践成果。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展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被大量学者和政治家所采纳,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同时也影响到了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二战前后的若干次重要转折,如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巴黎学生运动,这些事件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认可带来很大的冲击。
理论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派包括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等,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系统和关注点。
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是反对权力和封闭主义,促进人类的进步和自由,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则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价值,实践人性和渴望自我实现的能力;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类自由、个人权利和公正;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社会结构和框架决定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则关注权力和文化制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 思路
2、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首先遇到的就是 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是资本 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1)物化或异化理论。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对异化劳 动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卢卡奇:从商品拜物教的角度触及到物化的问题。 弗洛姆:从人性的理所受的压抑的角度,结合了弗洛伊德 的精神分析学说,进一步具体化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的异化理论。 哈贝马斯:通过现代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困境,以 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对于人的异 化的生存状态的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卢卡奇
思想发展的历程
2、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45年) 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45年 其标志性的著作有: 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1928年的《勃鲁姆提纲》 1928年的《勃鲁姆提纲》; 1938、1948年的《青年黑格尔》 1938、1948年的《青年黑格尔》。 具 体 说 明 : 在 1923 年 出 版 的 History & Class Consciousness,卢卡奇仍然坚持早年的目标, Consciousness,卢卡奇仍然坚持早年的目标,追求对世界 的总体性地把握和变革。 的总体性地把握和变革。卢卡奇想通过复活马克思主义的 黑格尔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找到把握历史总体, 黑格尔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找到把握历史总体, 实践对总体的改造的力量。当然, 实践对总体的改造的力量。当然,他已经不满足于黑格尔 在哲学沉思中通过对绝对的把握而达到的至善, 在哲学沉思中通过对绝对的把握而达到的至善,他要在对 现实的物质性改造中实现至善。因而, 现实的物质性改造中实现至善。因而,他一再强调无产阶 级就是实践,无产阶级意识必然带来对异化世界的改造。 级就是实践,无产阶级意识必然带来对异化世界的改造。
《西方马克思主义》教案 西方马克思主义》
导论(一讲) 第一章 早期代表人物(七讲) 前言 第一节 卢卡奇 第二节 柯尔施 第三节 葛兰西
复旦大学哲学系
导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由
来和发展
1、1930年,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1930年,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的附录中首次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 念; 2、1955年,梅劳—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 1955年,梅劳—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 中再次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3、1976年,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 1976年,佩里安德森在《 义》中进一步扩大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 一概念的所指范围。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早期代表人物
第一节: 第一节:卢卡奇 第二讲: 历史与阶级意识》 第二讲:《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基本情况 历史与阶级意识》 该书收录了卢卡奇在流亡维也纳期间(1919-1922年 该书收录了卢卡奇在流亡维也纳期间(1919-1922年) 陆续写作、发表的八篇论文:“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 陆续写作、发表的八篇论文:“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 “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 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 义 ( 1911 年 ) ” 、 “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 卢森堡 1911年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罗莎 ( 1921 年 )” 、 “ 阶级意识( 1920 年 ) ”、 “ 历史唯物 1921年 阶级意识( 1920年 主 义 的 功 能 变 化 ( 1919 年 ) ” 、 “ 合 法 性 与 非 法 性 (1920年)”和“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的批评 1920年 对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 观(1922年)”等。 1922年 另两篇序言:1922年的序言和1967年新版序言。 另两篇序言:1922年的序言和1967年新版序言。
第一章
第一节 卢卡奇
思想发展的历程
3、反思的、更新的晚年(1945-1971年) 反思的、更新的晚年(1945-1971年
1963年 1963年,《审美特征》(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审美特征》 Characteristics) 是计划中的三卷本的《美学》的一卷。 是计划中的三卷本的《美学》的一卷。(《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 《 艺 术 作 品 与 审 美 态 度 》 、 《 艺 术是 一 种 社 会 历 史 现 象》)。 1971年 1971 年 , 《 社会存在本体论 》 ( Ontology of Social 社会存在本体论》 Being ) , 是 计 划 中 的 两 卷 本 的 《 伦 理 学 》 的 一 卷 。 (《社会存在本体论》和《伦理学》)。 社会存在本体论》 伦理学》 其晚年的写作计划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卢卡奇为何在 晚年又要进一步地沉思美学和伦理学的问题?
导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 和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
1、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们对革命的主观前提、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本身的反思; 2、1932年,德文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式发表,带来了对马 1932年,德文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潮; 3、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的兴盛迫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去追问法西 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的兴盛迫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去追问法西 斯主义的根源,促成了弗罗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渗透; 4、50年代,苏共二十大召开,引起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的潮流; 50年代,苏共二十大召开,引起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的潮流; 5、现代科技的发展引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启蒙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反思; 6、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长足发展,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门提出了关于发 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7、苏东剧变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马克思 主义的再认识。 结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形成和发展,是因为它以实践为根本目的, 它总是在自觉地把握时代的征候,回应时代的问题,并与现代西方哲学 的其他思潮融合和渗透。
第一章
第一节 卢卡奇
思想发展的历程
2、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45年)(续上页) 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45年 续上页)
1928年 他起草完成了Blum 1928年,他起草完成了Blum Theses,即《勃鲁姆提纲》。在此提 勃鲁姆提纲》 纲中,卢卡奇已经不再以急切的、近乎救世主的心态来看待革命, 纲中,卢卡奇已经不再以急切的、近乎救世主的心态来看待革命,由 于兰德贝尔的影响,他已经开始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 于兰德贝尔的影响,他已经开始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开始考虑无产 阶级革命道路中的策略上的问题。 阶级革命道路中的策略上的问题。此提纲说明卢卡奇已经开始了思想 的转变过程。 的转变过程。但是它带给卢卡奇的直接结果却是匈牙利共产党和共产 国际的严厉批判,直至有被开除党籍的危险。 国际的严厉批判,直至有被开除党籍的危险。 1930-1931年 卢卡奇到莫斯科马恩研究院工作,阅读了《1844年 1930-1931年,卢卡奇到莫斯科马恩研究院工作,阅读了《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带给卢卡奇的不是兴奋和喜悦,而是震惊。 经济学—哲学手稿》。这带给卢卡奇的不是兴奋和喜悦,而是震惊。 他惊异地发现《手稿》 他惊异地发现《手稿》中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对于其物化理论的消 解作用。并下决心重新研究辩证法与经济学的关系, 解作用。并下决心重新研究辩证法与经济学的关系,努力从基础理论 方面寻求突破。这一研究结果就体现在成书于1938年 发表于1948年 方面寻求突破。这一研究结果就体现在成书于1938年,发表于1948年 的《青年黑格尔》,在书中他虽然有抬高黑格尔的倾向,但他已能站 青年黑格尔》 在书中他虽然有抬高黑格尔的倾向, 在《手稿》的高度来法会自己的理论,终于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学徒 手稿》的高度来法会自己的理论, 期。
第一章
第一节 卢卡奇
思想发展的历程
1、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 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 简而言之, 简而言之,这个阶段是卢卡奇从文艺美学的研究走向 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1910年 1910年,《现代戏剧发展史》; 现代戏剧发展史》 1910年 完成《心灵与形式》 1911年德文版出版; 1910年,完成《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文版出版; 1916年 完成《小说理论》 1916年,完成《小说理论》的写作; 1918年11月下旬,匈牙利共产党成立,卢卡奇在12月就加 1918年11月下旬,匈牙利共产党成立,卢卡奇在12月就加 入了匈牙利共产党。从此以后, 入了匈牙利共产党。从此以后,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了他必 生的追求。 生的追求。 问题:卢卡奇为何会从对文艺理论的研究走向哲学, 问题:卢卡奇为何会从对文艺理论的研究走向哲学, 并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 并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最初在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时, 卢卡奇最初在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时,就在追求能达 到关于世界的真理,并改造现实世界的道路。 到关于世界的真理,并改造现实世界的道路。
第一章
第一节 卢卡奇
一、乔治卢卡奇(1885-1971年)生平简介 乔治卢卡奇(1885-1971年 对于卢卡奇的一生,我们可以用“ 对于卢卡奇的一生,我们可以用“传奇 的一生”对之加以概括。 的一生”对之加以概括。发展的历程
1、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 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 2、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45年) 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45年 3、反思的、更新的晚年(1945-1971年) 反思的、更新的晚年(1945-1971年
导论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 思路
1、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哲学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包括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哲学三个部分。在这 三部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视的是后者, 三部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视的是后者,而且他们还从哲学的角度 来理解和阐释前两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不再认为它是概括、 来理解和阐释前两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不再认为它是概括、 总结了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总结了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而是明确地提 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而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而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在于它的一个个理论上的总结, 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在于它的一个个理论上的总结,或是完 备的理论体系,而在于其辩证法。 备的理论体系,而在于其辩证法。 对于辩证法,他们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是实践中所展示出的人 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辩证法,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历史本身。 依照这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直接就是社会历史理论,而不能被分割为 自然、社会、精神三个部分,或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