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因此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及其工作团队结合所在学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践,总结了教育管理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有益尝试,并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应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1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意义
江泽民同志曾经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而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民族、高等教育,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是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人类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要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务之急就在于不断创新。因此,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历史的重托、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
其二、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没有人才的延续,就没有持久的创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已经以法律的形式赋予高等教育以“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历史使命[3]。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其价值和追求目标正在于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激发大学生成才、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越来越青睐那些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和基本的创新技能的优秀人才[2]。通过在科技活动或竞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有效增强其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和主动权。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如申报国家专利、寻找厂商投入生产等方式,学生能够提前参与市场经济运作,为今后走上社会创业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高质量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实践
(1)我校从学生进校起,就将创新教育融入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各个实施环节中,通过定期开展面对学生的“名师讲坛”、“飞翔大讲堂”等各类学术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2)积极推行本科生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坚持选配学历层次高、工作激情高的青年教师担任低年级学生班级班主任,以全面参与班级活动、开展创新讨论、班主任谈大学创新经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创新意识,通过学生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设计、自我尝试、自我创新。
在高年级学生中,充分考虑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大三以上学生安排本科生导师,导师通过让学生适当参与科研、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指导帮助学生提前开展研究型学习,部分导师甚至直接成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以课题延续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状态,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起促进作用。
(3)为了加强学生的创造、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校制定了《本科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管理条例》,从2004级学生起正式将创新实践学分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明确规定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通过参加院系及校级以上的第一课堂外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如: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学科竞赛、文体比赛、撰写学术论文、文学艺术创作等),以取得一定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类技能等级证书、各类竞赛奖励或名次等结果,完成4个“创新学分”并经学校评审认定后记入学生成绩档案,从近几年的试行情况来看,这项举动较好的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
(4)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实验室、校级、院系级教学实验室,大力推行本科生课外开放性实验项目,制定出台了《课外开放实验管理办法》,在业余性、延伸提高性、规范和安全性、多样性几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以学生参与科研、学生科技活动、自选实验课题、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创实验项目,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校、院两级通过划拨专项基金或争取社会资源等方式设立学生创新项目,如我校的石油工程学院教代会批准每年划拨10万设立“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引导、鼓励本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自主申报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项目的方式早期介入科技研究,近两年有500余名学生参加了学院138项创新基金项目,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6)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坚持对学生的业余科研成果实行奖励、激励政策。注重组织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成果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力学竞赛、机械设计大赛、智能汽车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的比赛,通过参加竞赛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动手能力;注重组织部分优秀成果参加学校、省部级、国家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的评选。此外,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同学生奖学金评定、硕士免试研究生推荐等结合起来,如近几年来我校实行的“科及创新特殊潜质学生优先推荐为硕士免试研究生”等一系列激励政策较好的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积极环境。
3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与对策
3.1要提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正确区分竞技型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曾经一段时间,学校、老师、学生对两者关系未正确区分,过分强调以竞技型科技创新出成果、得名次、获奖项,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因过分重视竞赛,轻视培养,而实际上收效颇微的尴尬结局;另一方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强调下,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竞赛中去,一旦梦想在现实中受挫,对继续培养自己科技创新能力的信心和能力都造成了冲击[2]。从以上问题来看,高校必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摒弃过分看重名誉轻视培养过程的不良做法,着眼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长远目标,更加务实的加大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积极地改善创造软、硬件条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3.2要充分把握学生学习阶段和个体类别的差异,因人因时培养和施教
长期以来,高校对各年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偏于单一,个体类别的差异考虑不够充分,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注意学生学习阶段的差异,因时因人施教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