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萧红小说创作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具魅力的萧红小说创作艺术
萧红的小说是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在她有限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大量且富有内涵的经典作品。
萧红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和日本帝国主义铁蹄对中国践踏时期。她的小说,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外敌入侵的仇恨。她的小说多取材于她生活所在地东北。由于家乡的沦陷和个人三次婚恋的挫折,她的小说隐含着一种人生凄凉气氛。
萧红的作品很多,较著名的有短篇小说《小城三月》、长篇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萧红是一位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家。她出生时正赶上辛亥革命,童年时期就受到五四运动影响,在其灵魂深处,注入了向封建礼教抗争的叛逆基因。中学时期,她接受当时学校左翼教师的思想,积极参加当时的爱国运动,广泛阅读国内外进步文学作品。从阅读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得到启发。奠定了她后期的写作基调。在萧红看来,作家是无阶级性的,作家是人类的作家,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在小说《小城三月》里,萧红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她细腻地描写了翠姨婚姻的悲剧,实则是自己对美妙爱情的向往。翠姨被父母许配给一个有钱人家,可她心里却装着堂哥。她对堂哥的爱一直深藏不露。由于情志难伸,最后落得英年早逝。其实,翠姨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由于这篇作品是在其自身深有感触的状态下写成的,所以小说人物鲜活,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在翠姨这个人物描写上,作者采用了细节、侧面、对比等多种写作手法,把一个高傲、伤感、忧郁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在长篇小说《生死场》中,作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同情。小说《生死场》,真实地反映出东北人民在外敌统治下的苦难生活。
首先,作者似画家一样,画出了一幅北方人民热爱生活,顽强抗争图画。农民和自己养着牲畜一起不停地生,不停地死,循环往复,不断地轮回。
农民忍痛割爱,把不能耕田的老马卖给屠户,仅换来两张薄薄的票子。但就是这一点点钱,也还是被狠心的地主夺去。农民想要抗争,却遭到蹲监坐狱的结果。广大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贫穷、饥饿、疾病、地主阶级的盘剥,天天都在威胁着苦难的人们。
第二、这部作品以中国东北为背景,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东北农民悲惨生活。《生死场》中的人物,不是大英雄,而是饱受艰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下层农民。小说以女性独到的洞察力,着力描写了许多女性形象,如外号猫头鹰的王婆、未婚先孕的金枝、
能忍受丈夫骂的麻面婆、爱编麻鞋的五姑姑、悲惨而死的月英等,对她们寄予了深刻的悲悯和同情。
第三、小说还反映了农村阶级压迫、贫苦人民的反抗。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下,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纷纷起来抗争。小说中描绘了东北人民崇高的民族气节,至死不当亡国奴。在抗争受到挫折后,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只有组织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于是有更多的人参加了革命军。小说在结尾精巧地安排了二里半离开了自己天天眷恋的老山羊,参加了抗日联军的情节。意在向人们发出号召,只有顽强地抗争,中华民族就会崛起,就不会灭亡。正是小说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主线,才使得小说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给人以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
说到这里,我想有必要提出一点,那就是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当年曾被有些人认为并不完美。具体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小说的题材过于松散;二是典型人物刻画方面,显得性格不够鲜明;三是语言平淡无奇,给人的印象有不象小说感觉;四是人物单薄苍白,全无生动可言,斗争的故事也流于简单的概念化的想象。这些都被当年称为小说中的不足和弱点,不过,在我今天看来,萧红的这些弱点正是她的写作长处。因为这种别出心裁的写法正印证了小说应有多种写法这一写作真理。这同时也与西方小说创作手法相吻合。这就像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小说一样,小说本身不太注重故事的结构,而把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放在主要位置。力求达到人物心理与外界环境、活动与静止、感情与景物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川端康成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家,他在继承日本传统文学的同时,早年就开始学习欧洲达达派和未来派,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小说追求新感觉和新的表现手法。他以自身直觉为起点,从颓废、哀愁、虚幻三种感情要素出发,追求一种新派美。也正因为如此,川端康成的小说才大受欢迎,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而我国的女作家萧红,并没有师承欧洲的达达派和未来派,她的小说创作手法却暗合西方先进文化,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不能不说萧红的天赋要比其他国家作家更胜一筹。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古人说的话。那就是把人分四种:第一种是生而知之;第二种是学而知之;第三种是感而知之;第四种人是感而不学,斯下民也。如果以这种认识为基准,那么,仅有初中文化,没读过多少书萧红则应该算第一种人了。
萧红确实是一位很有天赋的作家。别看年纪轻轻,她的小说诗蕴品位和散文品位都很高,对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文体之间互相渗透、借鉴、创新,做出了一种新的有益的大胆的尝试。为文体的健康变革提供了有力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谈论女作家萧红时, 有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家,第一提到的,往往是她的早期作品《生死场》,认为这部作品是萧红创作的一个高峰,具有里程碑意义。并把这部作品当成她的代表作,给予高度评价。但我个人觉得,就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而言,萧红后期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更能真正代表她小说创作的水平和独特风格。《呼兰河传》在后来20世纪小说一百强评选中,进入了前十名,而《生死场》却没有入围,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1940年去香港后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以来,文学史对其评价往往低于其成名作《生死场》,并往往将《生死场》视为她的代表作。对此,我觉得,《呼兰河传》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
小说《呼兰河传》,采用自传体第一人称写法,通过自己对家乡生活的回忆,以宁静、凄美、清新的笔法,向人们展示了旧中国的人民,在封建意识和习俗的压制下,生活困苦,愚昧落后,饱受毒害的一幅幅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民苦难生活的哀叹。对旧中国沿袭下来的陈规陋习进行有力的控诉,对封建制度给人民造成的精神和肉体伤害进行无情的鞭挞。小说字里行间充满对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人民的无限关爱。
小说虽然是以萧红所在的呼兰故乡为描写对象,但小说更表现出旧中国封建农村社会一个缩影。小说在前二章里,着力描写了呼兰这个名不见经传小城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同时,还描写了作者的出生地,居住地点和生活环境。叙述了自己的童年。在随后的五、六、七三章里,笔锋一转,把重点转向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写他们的愚昧落后,写他们的喜怒哀乐。
《呼兰河传》,小说于1939年动笔,1940年12月20日完稿。这期间,萧红生活在香港。萧红这部小说在没有全部杀青之前,曾在香港的《星岛日报》发表了一些篇章。这部小说叙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故事,而是一些零散的篇章,时而顺叙、时而倒叙,似散文的笔法,又不失小说的规范。文字不拘一格,行文流畅自如。尤如一篇篇优美的叙事诗;一幅幅乡土山水画;一曲曲动听的民间歌谣。这部小说,虽然好像是对作者自己童年的回忆,但作者的着力点更突出表现故乡人民生活,揭示了封建专制下农村社会的种种弊病。
纵观萧红一生,命运多舛,不幸童年,烦恼的少年,凄楚的成年。如果说萧红的一生有值得令人欣慰的东西,那就是她惊人的文学创作。她以生花妙笔,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卷。也许她本人当时也知道,这完全是她本人对美好的一种憧憬。而在现实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正因为她本人生活在一种不幸的社会中,她的理想境界无法实现。所以她才会把她心里所想的,用笔把美好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