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鱼技术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淡水养鱼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
以下是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的解析。
1.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鱼类生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水质管理是淡水养鱼的重要技术要领。
要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等,及时采取调控措施。
要加强水质净化,通过装置生物滤池、投放活性炭等方式,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保持水质清洁和透明度。
合理使用饲料,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施肥,减少饲料残渣和底泥产生,避免水质污染。
2. 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淡水养鱼的核心技术要领。
要选择适宜的鱼种,根据水质、气候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确保鱼种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要合理调配饲料,根据鱼种的生长阶段、水温和饲养密度等,制定科学的喂养方案,保证鱼类的营养需求。
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水分管理,控制饲料的品质,避免饲料霉变和变质,保证饲料的新鲜和安全性。
要及时清除鱼缸或池塘中的废弃物和杂草,保持鱼缸或池塘的清洁和整齐,减少疾病和虫害的传播。
3. 病害防治病害防治是淡水养鱼的重要环节,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和传播。
要加强疫病监测,定期检查鱼类的体况和行为,及时发现异常现象。
要加强鱼类的健康管理,保持鱼类的适应性和免疫力,通过合理投喂和增加维生素等方式,提高鱼类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洗和消毒鱼缸或池塘,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质清洁和透明度,减少病原体和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
4. 种苗培育淡水养鱼的种苗培育是保证养殖效益和鱼类品质的重要环节。
要选择健康的种鱼,确保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要提供适宜的孵化环境,控制水温、水质和光照等条件,促进鱼苗的孵化和生长。
要加强对种苗的饲养管理,保证其饲料的质量和营养需求,促进鱼苗的健康生长。
要加强种苗的选择和培育技术,通过选择适宜的鱼种和培育方法,提高种苗的质量和产量。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淡水养鱼一直是人们在家庭和商业养殖中常见的方式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不断在淡水养鱼方面探索新的先进技术,以提高鱼类养殖的效率和产量。
本文将对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进行解析,帮助养鱼爱好者和养殖者了解并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一、自动控制系统在淡水养鱼的生产中,自动控制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先进技术要领。
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养殖者可以精确地控制水质、水温、氧气、饲料投放等关键参数,以确保鱼类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的稳定提高。
现代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水质监测与控制系统、氧气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饲料投放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自动监测和控制,大大减轻了养殖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节水、节能、环保的淡水养鱼先进技术。
通过建立循环水系统,将废水进行处理再利用,大大减少了水的用量,降低了养殖成本。
循环水系统能够稳定控制水质,减少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循环水养殖系统一般包括生物滤池、沉淀池、曝气池、水族箱等组成部分。
通过生物滤池去除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沉淀池去除悬浮颗粒,曝气池增加溶解氧,从而保持水质的稳定。
循环水养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淡水养殖场,成为当今淡水养鱼的主流技术之一。
三、光照控制技术光照控制技术是一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淡水养鱼先进技术。
通过合理控制光照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的食欲、生长和繁殖,提高养鱼效率和产量。
一般来说,昼夜周期对于鱼类的生长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激素分泌和繁殖行为的调控。
通过光照控制系统,可以模拟自然的昼夜周期,保持昼夜交替的环境条件,使鱼类在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中生长。
光照控制技术可以应用于渔业养殖和观赏鱼养殖中,适用于各类鱼类的养殖。
通过科学合理的光照控制,可以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率和品质。
四、水产养殖智能化技术水产养殖智能化技术是淡水养鱼的又一项先进技术要领。
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精准监测和控制,提高养殖效率和养殖品质。
淡水鱼养鱼技巧
淡水鱼养鱼技巧
淡水鱼的养鱼技巧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淡水鱼养鱼技巧:
1. 合适的鱼缸:合适的鱼缸是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般
来说,每条鱼需要至少1升的水,一条鱼的长度不应超过鱼缸长度的
1/3。
2. 水的质量:水的质量对鱼的生存非常重要。
应该使用去离子
水或纯净水,而不是自来水。
水中应保持适当的 pH 值、硬度和盐度,并定期更换水。
3. 过滤系统:过滤系统是保持水质的最佳方式之一。
各种类型
的过滤系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机械过滤器、生物过滤器和化学过
滤器。
4. 适当的水温:不同种类的鱼有不同的最适水温范围。
应该选
择适合你所养的鱼的水温,并使用加热器或降温器来保持水温稳定。
5. 适当的饲料:饲料应该根据所养鱼的种类和大小而定,并且
应该定期喂食。
不要过度喂食,否则会导致水的污染。
6. 疾病预防:疾病是淡水鱼的常见问题之一,应该定期检查鱼
的健康状况并避免过度给予饲料和过度清洗鱼缸。
总之,淡水鱼的养鱼技巧需要综合考虑,以确保鱼儿的健康和幸福。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淡水网箱养鱼是在淡水中利用网箱进行养殖鱼类的一种技术。
它采用了密集养殖的模式,通过围网将鱼类圈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水域中,同时提供合适的饲料和环境条件,以达到高产、高效的养殖目的。
下面将对淡水网箱养鱼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网箱选址网箱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选择合适的选址可以降低疾病和污染物的风险,提供良好的光照和水质条件。
在选择选址时应优先选择水质清洁、水流缓慢、水深适中的地方。
应远离农业、工业废水的排放口,避免水质受到污染。
应选择阳光照射充足、水温适宜的地方。
充足的阳光对鱼类生长起到促进作用,而适宜的水温可以提高鱼类的饲料转化效率和生长速度。
应尽量选择容易临近鱼类销售市场的地方,便于销售和运输。
二、网箱设计和搭建网箱的设计和搭建也是养殖鱼类成功的关键。
网箱的尺寸和数量应根据养殖的鱼类种类和数量来确定,一般来说,网箱的尺寸为6米×6米×4米,网格大小为2.5厘米×2.5厘米。
网箱的骨架应采用耐腐蚀性能好的材料,如不锈钢或塑料。
在搭建时,应将网箱坚固地固定在水底,以防被大风或洪水冲垮。
应在每个网箱中设置适当数量的进、出水管,以调节水流量和氧气供应,同时也要设置合适的网箱上下游水入口,促进水体流通。
三、养殖管理养殖管理是养鱼技术中的核心环节。
主要包括饲料管理、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控。
饲料管理要根据鱼类的种类和大小来确定饲料的种类和投喂量。
通常情况下,每天投喂2-3次,每次根据鱼类的食欲来确定投喂量。
水质管理要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适宜的水质。
要定期检测水质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指标,一旦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还要定期更换和补充水源,保持水体的新鲜和循环。
疾病防控是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
要定期检查鱼类的体质和生长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隔离。
四、收获和销售当鱼类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就可以进行收获和销售了。
一般来说,鱼类的生长周期为3-6个月,具体时间根据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来确定。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淡水养鱼是近年来非常火爆的行业之一,因为淡水鱼类繁殖速度快、市场前景广阔,且养殖技术不太复杂,容易掌握。
但是,养殖淡水鱼并不是完全没技术含量的事情,要想成功养殖,需要掌握一些先进技术要领。
下面,本文将介绍四个方面的先进技术要领,分别是水质控制、饲料管理、疫病预防和环境调控。
一、水质控制水质是淡水养鱼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良好的水质可以促进鱼类的健康成长,而不良的水质则会导致鱼类疾病频发,影响养殖效果。
因此,对水质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淡水养鱼的关键。
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1、养殖过程中定期更换水,避免水质污染。
2、测定PH值、氨氮、硝态氮等重要指标,确保水质的稳定性。
3、添加水质调节剂,如石灰、磷酸氢二钾、硫酸铝、硫酸亚铁等,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二、饲料管理饲料是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恰当的饲料管理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而不当的饲料管理则会浪费资源,降低养殖收益。
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1、根据鱼种特性,选择适宜的饲料。
2、掌握饲料的质量及色、味、香、形等,鉴别优质饲料。
3、饲喂时要掌握时间、数量、周期及饲喂面积的合理管理。
三、疫病预防疫病防治是淡水养鱼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良的防病系统会导致鱼类疑似死亡浪费资源。
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1、进行场地消毒,杀灭病菌,消除零星病源。
2、遵循规律营养、加强饵料消毒。
3、配合定期疫苗接种,以对抗鱼群感染疾病。
四、环境调控环境调控是淡水养鱼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良好的环境调控可以达到增加鱼类存活率的效果。
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1、根据不同鱼类特性调整池塘深度、水流速度及气温等。
2、放置适量植物提供充足氧气。
3、适时调整光照强度、光照时长和灯光颜色,让鱼类安心生长。
以上介绍的四个方面就是淡水养鱼中的先进技术要领。
掌握好这些技术要领,相信能让你的淡水养鱼计划更加成功。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淡水养鱼一直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业余爱好和商业行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淡水养鱼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设备,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和鱼类的生长质量。
本文将从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和解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淡水养鱼的技术要点。
一、先进技术1. 水质监测技术水质是淡水养鱼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水体中的氧气、氨氮、硝酸盐等成分的浓度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和存活。
现代养鱼技术通过使用各种水质监测仪器,可以实时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问题,提高养鱼的成功率。
2. 智能投食技术传统的养鱼方式往往需要人工定时投喂鱼类,而现代智能投食技术通过设定投喂时间和食物量,可以实现自动定时投食,减少人工劳动,提高投喂的准确性和效率。
3. 水循环技术水循环技术可以通过水泵和过滤器等设备将水体进行循环流动,保持水体的新鲜和清洁,有效降低水质污染的风险,提高养鱼的生长环境。
4. 光照控制技术养鱼中光照的控制对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现代技术可以通过人工光源和光照控制设备,实现对水体光照的精准控制,促进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5. 智能监控技术智能监控技术通过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现对养鱼环境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障鱼类的健康和安全。
二、技术要领1. 注重水质管理水质是养鱼的生命线,养鱼者要定期监测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和新鲜,避免水质污染对鱼类的不良影响。
2. 合理的饲料和投喂合理的饲料搭配和投喂量是保障鱼类健康生长的关键,养鱼者要根据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科学搭配饲料,控制好投喂的量和频次。
3. 疾病防控养鱼中常见的疾病有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等,养鱼者要经常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疾病问题,保障鱼类的健康。
4. 养殖环境控制养殖环境包括养殖箱、养殖池等容器的设计和维护,养鱼者要根据鱼类的生长特性和数量,科学设计养殖环境,保障鱼类的生长和舒适。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是一种在淡水环境中进行养鱼的技术方法。
通过使用网箱,可以提
供鱼类生存所需的适宜环境,促进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下面将从淡水网箱的选择、建设、
管理和养殖种类等方面介绍淡水网箱养鱼技术。
选择合适的淡水网箱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淡水网箱的尺寸和材料应根据养殖规模和品
种的要求进行选择。
一般而言,网箱的尺寸宜为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形状,便于管理和养
殖操作。
材料方面可以选择耐酸碱、抗侵蚀的塑料或金属网箱,确保网箱的寿命和使用效果。
进行淡水网箱的建设需要考虑水质和环境因素。
选择合适的水源是保证鱼类生长的重
要因素之一。
水源的溶氧量、温度和PH值等都需要符合鱼类的生理要求。
网箱的设置应避免暴风雨和强风的侵袭,确保鱼类的安全和生长。
在淡水网箱养鱼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调控和饲料供应。
水质调控包括定期检
测和调整水质,如增氧、更换水源等,保证鱼类生活环境的稳定和卫生。
饲料供应方面,
要根据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提供适当的饲料,保证鱼类的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
根据养殖需求,选择合适的鱼种进行淡水网箱养殖。
目前常见的淡水养鱼种类有鲫鱼、鳙鱼、草鱼、罗非鱼等。
根据养殖需求选择品种,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技术难易程度
进行选择,确保养殖效益和成功率。
淡水养鱼技术的探讨
淡水养鱼技术的探讨淡水养鱼根据对水温的要求,可将淡水养殖鱼类大体分为温水鱼类、冷水鱼类、热水鱼类。
根据饲养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根据水体分静水养殖、流水养殖;根据鱼种分单独养殖、混合养殖、套养;根据养殖环境分池塘养殖、水库养殖等;根据养殖方式分精养、粗养等。
下面将对养殖技术做具体的阐述一、水质水质的检测和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对水质进行各项检测,各项指标都要符合国家标准,还要注意周围工厂废水的排放和农田用水不能流入,水中有毒物质的积累会造成鱼类的病变和死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体健康危害。
成鱼池的面积以3000~4500m2为宜,虽然扩大面积有利于增大溶氧量,但会给饲养、管理带来各种问题,亲鱼池和鱼种池2000~3000m2即可。
水深一般为2~2.5m合适,孵化池1~1.5m为宜,鱼种池1.5~2m即可,池塘水库过深,不利于溶氧,而且会影响水底植物的光合作用,氧气生成量减小,粪便、食物残渣在池底积聚,使水质迅速恶化,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鱼、鳙鱼生长也连带受到影响。
水质的整体监控还要结合农田用肥、旱雨季降水、鱼类捕捞上市时间等综合考虑。
二、鱼种为确保养殖的鱼抗病强、成活率高、个头大、肉质好等特点,优良的鱼种是关键。
所以在培育时,要选择健壮、优质高产的鱼作为亲代繁殖,保证优良性状的保留。
在鱼的繁殖期,要将发育成熟的鱼挑选出来,对其催情,产出的鱼卵放到环道状孵化池,让其单独生长。
首先要加强对孵化池的充氧量,同时可用缓慢水流冲击鱼卵,促进鱼卵的正常发育。
鱼卵发育成型后,可采取“肥水下塘”的方式培育,即把池塘水库沤肥,增加池塘水库中的浮游生物,保证为鱼种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养料。
草鱼鱼种一般0.25kg,可养成0.5~0.75kg的规格,若投放0.5~0.75kg的,则可长成1~1.5kg的规格。
鲢鱼鳙鱼一般投放12~18cm的1龄鱼,长成0.5~0.75kg可捕捞。
鲤鱼鲫鱼一般投放12~14cm的1龄鱼,鲤鱼达到0.5kg,鲫鱼达到100g以上可捕捞。
淡水养鱼技术
淡水养鱼技术养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爱好。
淡水鱼是常见的鱼种之一,淡水养鱼是指将鱼养在淡水环境下。
淡水养鱼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涉及到养殖环境、养殖设备、水质管理、鱼类选择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淡水养鱼技术。
一、养殖环境养殖环境是淡水养鱼的核心,养殖环境的不同将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一般来说,淡水养鱼最合适的环境是平缓的河流、湖泊或人工水池。
在选择养殖环境的时候需要考虑环境的光照、流动性、水深等因素,光照充足、流动性好、水深适中的环境最适合淡水鱼的生长。
二、养殖设备养殖设备包括养殖池、过滤系统、水泵、加氧设备、测量仪器等。
养殖池是养殖过程中最基础的设备之一,它的大小和形状将直接影响养殖的鱼类数量和品种。
过滤系统可以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同时也可以降低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水泵和加氧设备可以促进水的流动和氧气的供应,是保持水体环境稳定的重要设备。
测量仪器则可以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水的pH值、温度、氨气含量等,以保持水质的稳定和适宜的条件。
三、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水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养殖鱼类的健康和生长情况。
在管理水质时需要控制水中所含的酸度、碱度、氧气、温度、氨氮等因素。
酸度和碱度影响水的pH值,通常适宜的pH范围为6.8-8.0。
氧气和温度是影响鱼类生命和生长发育的因素,适宜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取决于鱼类的种类。
氨氮是指水中含有的无机氮元素,高浓度的氨氮会对鱼类的生命和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需要定期检测并及时调整。
四、鱼类选择在淡水养鱼时需要选择适宜的鱼类。
不同种类的鱼类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选择合适的鱼类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在选择鱼类时需要考虑鱼类的繁殖能力、生长速度、食性和环境要求等因素。
一些常见的淡水鱼类包括草鱼、鲤鱼、黑鱼、鲶鱼、鲫鱼等。
总之,淡水养鱼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需要在养殖环境、养殖设备、水质管理和鱼类选择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管理,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养殖效益。
淡水养鱼技术及淡水养鱼效益的提升策略
淡水养鱼技术及淡水养鱼效益的提升策略淡水养鱼是指在淡水环境中进行鱼类养殖。
由于淡化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水源可以用于淡水养鱼。
同时,淡水鱼类的种类丰富,生长速度较快,养殖周期短,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为淡水养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主要介绍淡水养鱼技术及淡水养鱼效益的提升策略。
一、淡水养鱼技术1、水质控制技术水质是影响鱼类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淡水养鱼过程中,需要对水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鱼类所需要的理想水质条件。
控制水质的方法包括:定量投饲、合理喂养方法、控制饲料污染,加强水质检测等。
2、虫害防治技术淡水养鱼过程中,由于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会引起虫害的滋生。
特别是水蚊、珍珠蚓等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进行虫害防治,以保证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淡水养鱼疫病防治技术包括:疫病诊断、环境卫生措施、饲料卫生控制、疫苗接种等方法。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平衡,确保施药后不会破坏水质环境,从而使鱼类能够健康成长。
1、加强市场营销对于淡水鱼产业来说,实现规模化经营是最核心的因素,而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市场营销。
因此,需要明确市场需求及消费趋势,通过差异化经营、品牌传统等手段,提高淡水鱼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2、加强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淡水养鱼行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研究。
淡水养鱼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学习新的养殖技术,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3、创新淡水鱼产品的研发淡水鱼行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淡水鱼产品,不断提高其附加值和质量。
比如,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鱼制品,使淡水鱼走向品牌化发展。
4、提高养殖效率和生态效益采用高效、标准化的养殖技术,掌握水质管理和健康养殖的技术,提高反应效率和生态效益,降低养殖成本,保证淡水鱼的品质和环境友好。
总之,淡水养鱼技术及淡水养鱼效益的提升策略是相互关联的。
淡水鱼行业需要不断改进技术,加强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
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解析淡水养鱼是一项古老的农业和渔业养殖方式,在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演进。
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可以提高淡水养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保护水产资源和生态环境。
下文将就淡水养鱼的先进技术要领进行解析,并介绍一些目前较为流行的先进技术。
1. 水质管理技术水质是淡水养鱼中最基础和关键的因素之一。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合理控制水体的温度、 pH 值、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是保证养鱼水体稳定、清洁和有利于鱼类生长的重要手段。
采用一些先进的水质测试、监测和调节设备,如水质自动监测仪、曝气设备、过滤装置等,也是保持水体良好质量的必备设备。
2. 鱼类饲料制备技术科学的饲料配制和制备工艺,是保证鱼类获得充分营养的关键环节。
随着饲料科学的营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淡水养鱼饲料的配方和加工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天然配方饲料、发酵饲料、微生物饲料和功能性饲料等新型饲料也在不断涌现,这些饲料能够满足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种类鱼类的需要,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
3. 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可以对养殖水域进行精确的控制。
温度控制、光照控制、水流控制和气体控制等,都是通过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可以采用恒温设备、水泵、光照器具和增氧设备等,进行精准的环境控制,以适应鱼类的生长需要。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养殖效率,缩短养殖周期,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
4. 智能化养殖管理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能化养殖管理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淡水养鱼。
通过智能智能监控设备、远程控制设备、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现对养殖水域的远程监测、远程调节和远程管理,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养殖环境、饲料用量、饲养密度等进行智能化分析和预测,提高养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5. 疾病防控技术鱼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是淡水养鱼中的一大难题。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淡水网箱养鱼技术是一种以网箱为养鱼设施,利用淡水环境来进行鱼类养殖的技术方法。
下面将介绍淡水网箱养鱼技术的相关知识。
一、淡水网箱的特点淡水网箱是一种由柔性材料制成的养鱼容器,通常采用聚乙烯、尼龙等材料制作而成。
它具有以下特点:1. 网箱透光性好,可以使光线充分照射到水中,有利于水中植物的生长。
2. 网箱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可以使水流通过,保持水质清洁。
3. 网箱材料柔软,适应性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折叠、拆卸等操作。
4. 网箱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耐候性,可以抵抗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淡水网箱养鱼的优势1. 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淡水网箱利用自然水体资源进行养殖,不需要额外的水源供给,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2. 提高养殖密度:网箱可以灵活地调整大小和形状,可以在有限的水域中养殖更多的鱼类,提高养殖密度。
3. 方便管理和观察:网箱可以进行浮沉式管理,方便对鱼类进行观察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4. 保护鱼类生长环境:网箱可以防止鱼类逃逸和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护鱼类的生长环境,提高鱼类的生存率。
5. 减少疾病传播:网箱可以阻止鱼类疾病的传播,减少养殖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数量,降低鱼类发生疾病的概率。
三、淡水网箱养鱼技术的操作步骤1. 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选择水质清澈、水流平稳、水温适宜的地方进行网箱养殖。
2. 搭建网箱:根据需要搭建网箱,将网箱放置在水中,并固定好。
3. 投放鱼苗:将养殖对象的鱼苗投放到网箱中,注意投放适量,避免过多或过少。
4. 饲养管理:定期投喂适量的饲料,注意观察鱼类的健康状况和饲料摄取情况。
5. 定期换水:定期对网箱进行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6. 疾病防治:定期对鱼类进行疾病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
7. 鱼类收获:根据养殖对象的生长周期,及时进行鱼类的捕捞和收获。
以上就是淡水网箱养鱼技术的相关知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淡水网箱养鱼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节能的养殖方式,其原理是在河流或湖泊中悬浮网箱,将鱼类放入网箱中,利用自然水流循环,实现鱼类的养殖。
淡水网箱养鱼技术有许多优点,如养殖密度高、利用效率高、投入成本低、水质好等。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淡水网箱养鱼技术的具体内容。
一、网箱的选择淡水网箱的选择非常关键,对于不同的水域和鱼种,应选择不同的网箱尺寸和网目大小。
网箱的材质一般选用塑料、金属或水泥等材质,要具备坚固、耐腐蚀、易清洁等特点。
网目大小也应根据养殖的鱼种、大小和水体的流量大小来选择,以避免鱼类的逃逸和捕获。
二、网箱的安装网箱的安装应遵循以下原则:最好选择流速缓慢、水深适中的河流或湖泊进行养殖;网箱要平稳悬挂,不超过水深的一半。
当水位上升时,要及时调整网箱位置,避免网箱漂浮。
在网箱周围应设置浮标或警示标志,以便引导船只和游客远离。
三、鱼类的选择和饲料淡水网箱养鱼技术适用于鳙鱼、鲢鱼、鲤鱼等淡水鱼类的养殖。
饲料以精饲料为主,如小鱼干、虾皮、豆饼、玉米等,并给予少量配合饲料,饲料的投放量应按照鱼的大小、数量和水质情况来确定。
同时要注意定期清理网箱,保持水质清洁卫生。
四、疫病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应根据水温、水质、鱼的健康情况等因素来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鱼类健康状况的观察。
如发现黑点病、烂鳃病等疾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削鳞、加药等。
五、网箱的管理淡水网箱养鱼技术需要进行日常管理,如定期清理网箱、更换饲料、清理池塘等。
网箱内的鱼类数量要持续控制,不宜过度放养,以免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此外,需要定期检修维护网箱,并加强安全防范,防止网箱损坏或倾倒。
六、总结淡水网箱养鱼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节能的养殖方式,具有许多优点。
但要想实现良好的养殖效果,需注意网箱的选择和安装、鱼类的选择和饲料、疫病防治、网箱的管理等方面。
只有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
浅谈淡水养鱼技术及淡水养鱼效益的提升策略
浅谈淡水养鱼技术及淡水养鱼效益的提升策略淡水养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淡水养鱼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掌握科学的淡水养鱼技术,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效益,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
一、淡水养鱼的主要技术1、池塘选择与建设选择合适的池塘是淡水养鱼的基础。
池塘应位于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的地方。
池塘的面积和深度要根据养殖的鱼种和规模来确定,一般来说,面积以 3 10 亩为宜,水深在 15 25 米之间。
池塘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好,便于管理和捕捞。
在建设池塘时,要做好池塘的护坡和进排水系统,确保池塘的坚固和水质的稳定。
2、鱼种选择鱼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效益。
要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鱼种。
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种有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等。
在选择鱼种时,要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和池塘的条件来确定养殖的品种和比例。
3、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鱼类生长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酸碱度适中、营养物质丰富。
定期检测水质,根据水质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如定期换水、使用增氧机增氧、使用生石灰调节酸碱度、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等。
4、饲料投喂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是保证鱼类快速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关键。
要根据鱼种的生长阶段、体重、水温等因素来确定饲料的种类和投喂量。
一般来说,鱼类在生长旺季需要投喂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而在生长缓慢期则可以适当减少饲料的投喂量。
投喂时要遵循“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的原则,避免饲料的浪费和水质的污染。
5、疾病防治疾病是淡水养鱼的一大威胁,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
加强鱼种的检疫和消毒,防止病原体的带入。
在养殖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鱼类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同时,要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二、淡水养鱼效益的提升策略1、优化养殖模式传统的单一养殖模式效益较低,可以采用混养、轮养等多种养殖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效益。
淡水鱼缸养鱼的技巧和方法
淡水鱼缸养鱼的技巧和方法
养淡水鱼缸里的鱼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
1. 鱼缸的选择:选择适合你养鱼的大小和形状的鱼缸。
确保鱼缸有足够的容量和空间,以容纳鱼类的生长和活动。
2. 水质管理:保持鱼缸的水质清洁和稳定。
使用一个高效的过滤系统,定期换水,并测试水质中的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参数,确保它们在安全范围内。
3. 适当的饲养量:不要过度饲养鱼类,要根据鱼缸的大小和鱼的类型确定适当的饲养量。
过度饲养会导致水质恶化和鱼类过度竞争食物。
4. 合适的鱼类选择:选择适合淡水环境的鱼类进行养殖。
考虑鱼的温度和水质要求、社交行为和鱼的大小等因素。
5. 合理的饲料:提供适当种类和量的饲料。
不同的鱼类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饲料,例如颗粒状、片状、冻干或鲜食。
同时,避免过度投喂,以免造成水质问题。
6. 注意温度控制:保持鱼缸的温度在鱼类所需的合适范围内。
使用加热器和恒温器来保持水温恒定。
7. 注意照明和氧气供应:提供适当的照明和氧气供应。
鱼类需要光线和氧气来
生长和呼吸。
8. 观察和照顾鱼类:经常观察鱼类的行为和健康状况。
注意是否有异常行为、鱼病、受伤或过度竞争等情况发生。
如有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鱼病、调整饲养环境或降低过度竞争。
9. 遵循相关法规:了解和遵循相关的法规和限制,例如不要养殖禁止养殖的物种或不符合规定的规格大小的鱼类。
总之,养淡水鱼缸的技巧和方法需要有合适的鱼缸、水质管理、饲料、温度和其他环境控制,并进行持续的观察和照顾。
养淡水小鱼不死的小窍门
养淡水小鱼不死的小窍门很多朋友都喜欢在家里养几条淡水小鱼,看着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为生活增添一份生机和乐趣。
但有时候,鱼儿们却没那么幸运,可能没过多久就离我们而去,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沮丧。
其实,只要掌握一些小窍门,就能大大提高淡水小鱼的存活率,让它们在您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首先,咱们得给小鱼一个舒适的家。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住房子,环境得舒适干净才行。
鱼缸不能太小,要给小鱼足够的活动空间。
一般来说,每升水养 1 厘米长的鱼比较合适。
比如说,如果您的鱼缸能装10 升水,那么养 10 厘米以下的小鱼会比较好。
鱼缸的材质也有讲究,玻璃缸是比较常见且不错的选择,透明度高,能让您清楚地观察小鱼的一举一动。
接下来,水质可是关键中的关键。
就像人需要干净的空气和水一样,小鱼对水质的要求也很高。
新鱼缸使用前一定要彻底清洗干净,不能有残留的化学物质。
而且,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养鱼,因为自来水中含有氯等消毒剂,对小鱼有害。
得把自来水放置一两天,让氯气挥发掉,或者使用水质调节剂来处理。
保持合适的水温也很重要,不同种类的淡水小鱼对水温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在20 到30 摄氏度之间。
所以,最好准备一个水温计,随时监测水温。
还有,给鱼缸配备一个好的过滤系统能让水质保持清澈。
过滤系统可以去除水中的杂质、废物和有害的化学物质,还能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同时,定期换水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换水不能太频繁,也不能一次换太多,一般每周换 1/4 到 1/3 的水就可以了。
换水的时候要注意,新水和旧水的温差不能太大,不然小鱼会受不了的。
再说说饲料。
给小鱼喂食可不能马虎,要选择适合它们的饲料。
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鱼饲料,有颗粒状的、片状的,还有冻干的。
要根据小鱼的种类和大小选择合适的饲料。
一般来说,每天喂 1 到 2 次,每次喂的量以小鱼能在 5 分钟内吃完为宜。
千万不能喂太多,否则吃不完的饲料会在水中腐烂,污染水质。
另外,偶尔也可以给小鱼喂一些活饵,比如丰年虾、水蚤等,但要注意活饵的来源要干净,不然可能会带入病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水:为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养鱼应先养水。
1、养鱼要有充足的水源及符合淡水水质标准的水质。
平常养鱼用水应为PH值6.5~8.5(最好是7~8),溶氧量16小时以上大于5毫克/升,其余时间大于3毫克/升,氨氮小于0.2毫克/升,亚硝酸盐小于0.1毫克/升,硫化氢小于0.2毫克/升,透明度在25~40厘米,乃至为35~60厘米,不含有毒有害物质2、要维持上述要求,养殖用水中应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使水保持“肥、活、爽、嫩”,即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品种多,水体有活力,水色昼夜变化大(早晨淡,下午浓),水体清爽、水表无漂浮的水华、无混浊感且呈茶褐色、褐绿色、黄绿色、嫩绿色。
3、养鱼用水通常是春季随水温升高及鱼体长大渐提高水位,冬季则是随水温下降而降低水位。
通常是水温<20℃时,水位为0.8~1.2米,水温≥22℃,水位为1.2~1.5米,夏季高温季节将水位加到最高。
4、溶氧与酸碱度:为衡量水质的两个重要指标。
“酸碱度适中,其有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及光合作用产氧和鱼类较好地利用水中的氧气;而水中充足的氧不仅满足鱼类生理代谢需要(占总溶氧量的5-15%),而且也有利于水及底泥中各种有害物质氧化分解(占总溶氧量的80-90%),避免因气温骤降水体上下对流而引起的池塘缺氧或泛池。
故平常应经常使用生石灰20—30ppm调节水质,使池水PH保持在7上下,并通过加注新水晴天中午搅动底泥或用增氧机向水中增氧等促使池塘中各种有害物氧化分解。
增氧机使用应遵循“三开两不开”原则:晴天中午开,天热气闷黎明适当开,有浮头征兆及阴雨天下半夜开,傍晚及阴雨绵绵的白天不开(充分发挥增氧机的增氧、搅水、暴气等积极作用,而非起救火功能);加注新水在8:00~15:00时。
倘为水质恶化或死水塘可用沸石粉全池泼洒,亩、米用20~80公斤5、池塘淤泥:其氧化分解使底层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淤泥易分解放出有害物:氨气、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有机酸等,故淤泥过多易使水质恶化、酸性增加、病菌易于大量繁殖,致使鱼类抵抗力减低,容易发病。
同时因其大量消耗氧气(占水体总溶氧量的30%左右),造成水体的氧债出现。
二、种:指鱼品种、品质及用不同品种、规格的鱼有机混养。
1、养殖品种:通常有滤食性(花、白鲢鱼等)、草食性(草、鳊鱼等)、杂食性(鲫、白鲳、罗非鱼、鲤、斑点叉尾鮰等)、肉食性(鳜、鲈、鳢、黄颡鱼、青鱼等)鱼类,分布于水的上层、中层、底层。
2、品种选择:据鱼的商品价值,当地消费习惯、养殖环境及设施、苗种来源、资金状况及饲养水平等而定,象陕西当家品种为鲤、草、花、鲢、鲫、团头鲂及少量的淡水白鲳、罗非鱼等。
而鱼种质量则主要根据鱼的生长状况即:苗种体质健壮,背部尾部肌肉肥厚,鳞片完整,鳍条无损,体表光滑无伤,无寄生虫,且同种同龄的鱼苗大小均匀,体重基本相同,逆水性强。
3、品种搭配注意事项:①同池放多品种,多规格鱼,便于轮捕。
②以鲫鱼为主体鱼的池塘,不宜或少搭配鲤鱼或草鱼。
③鉴于精养池投料喂养,故传统的花、白鲢放养比例可作调整。
④混养池塘选料:主要考虑主养鱼的品种及规格。
4、苗种规格、体质与饲料的消化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饵:为鱼类得以生长及繁殖的物质基础1、汉中希望“希望”牌鱼用系列配合饲料养鱼较传统的单种料所具有的优势:①促进鱼类快速健康生长,缩短养殖周期。
②饲料效率高,饵料系数(0.8-2)及养殖成本低。
③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适度,便于鱼类采食,饲料浪费及对水质污染少,减少鱼病发生,可提高鱼单产量。
④高温熟化的饲料中蛋白质及淀粉适口性好,易被消化吸收,且可使饲料原料种的有害成分不同程度失活。
⑤适量添加防病促长的中药,使鱼生长快,体壮,抗病力强,成活率提高。
⑥性价比合理,产出与投入比高,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2、配合饲料投喂技术:①、驯食:用体重0.5~1%的鱼料慢慢投喂,维持1~2 小时,一天2次,以后逐渐缩短投喂时间,投喂定点并发出响声,待鱼上浮抢食即可,常需5天左右。
②投喂:以投饵机为好;倘人工投喂应按“慢—快—慢,少—多—少”的规律一把一把抛洒投喂。
投饵机较人工投喂可节省10%-15%的饵料。
投料应坚持“四定”原则:a、定时:据鱼种大小、季节等每天投饵2~6次(苗种:5-6次/天,3-4次/天),每次间隔2小时以上。
b、定位:驯化鱼在池塘中相对固定的地点采食。
c、定质:选择与鱼类品种、规格相适应的饲料投喂;更换饲料品种,保持混料投喂3~5天;忌随意更换其它品牌饲料。
d、定量:依据季节、天气、水质、鱼体量和鱼的摄食活动情况确定投喂量。
通常苗种按体重5~7%,成鱼按3~5%投喂。
日常投料以鱼吃八成饱为原则,八成饱较过饱可节省0.5~1的饵料系数;且使鱼保持旺盛食欲,以便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利用效率3、配合饲料使用注意事项:①、尽量准确把握投饵量,使鱼吃成“八成饱”(即有80%左右吃食鱼离开饵料台),减少饲料浪费。
②、当鱼患病或天气不良,酌情减少投喂量或不投喂。
③、鱼浮头严重时不得投喂。
④、投喂药饵前最好停喂一天,且每日仅上、下午各投喂一次药饵。
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尽量增加日投喂次数,这样不仅不增加日投喂量,反可略减少日投喂量。
4、影响饵料系数的因素:鱼种质量、饲料品质、池塘条件、水质状况、气候条件、放养模式、捕捞规格及季节、水质调控、投喂技术、鱼的病害、统计方法等。
四、管:抓好池塘水质调节、饵料投喂、鱼病防治等工作;坚持巡池并做好池塘日记,及时发现、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1、鱼病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有病早治”的原则,一旦发病应极早确诊和治疗。
平常应抓好以下工作:①、池塘消毒(清塘):去除部分池底淤泥,且亩用125~150公斤(带水)或65-75(干塘)块状生石灰清塘,以中和调节池底各种有害物,杀死池底野杂鱼和有害微生物。
一个星期后进水培养水质,经鱼试水安全后方可放鱼。
②、鱼种:用3~5%食盐溶液浸泡鱼种15~30分钟,或20ppm高锰酸钾浸泡5~10分钟,8ppm硫酸铜浸泡10分钟。
③、加强池塘及水、饵料、食场、工具消毒即“四消”管理:经常性地用漂白粉250—500克/亩兑水泼洒食场,以杀死多种病害微生物,随时捞除饵料及其附近的杂草。
④、在鱼病流行的4~6月和8~10月,搞好水体消毒,每隔20天用0.3~0.5ppm强氯精或1ppm 漂白粉和0.7ppm硫酸铜全池泼洒,间隔用20~30ppm生石灰发浆泼洒(对水体消毒及调节水体酸碱度)。
2、发生鱼病应及时确诊,选用对症药物拌料饲喂。
(拌药方法略)3、高温气闷、天气骤变、阴雨连绵、水质变“老”等情况均应注意池塘缺氧或泛池。
4、有效地利用注水泵和增氧机,有效地调节水质,确保池水的“肥、活、爽、嫩”。
六、鱼病发生原因及预防鱼病就是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使其新陈代谢失调,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生命活动受到扰乱的现象。
鱼病的发生,是外界因素和鱼体内在因素综合的结果。
(一)、外界因素。
首要的是自然条件,诸如水温,酸碱度(pH值)、溶氧、水中的化学成份和有毒物质、气候变化、池塘卫生条件等。
导致鱼类生病的内在因素,是鱼体的免疫力、抗病力降低。
1、水温。
当外界水温急剧升或降时,鱼体不适应而发生病理变化。
鱼苗下塘时要求水温差不超过2℃,否则就会引起苗种死亡。
从鱼病发生规律来看,不同的温度范围有与其适应的鱼病流行。
草鱼细菌性烂鳃病、病毒性出血病,在水温20℃以下较少发生,而在25℃以上最为流行。
2、pH值。
淡水鱼类适应范围是6.5~8.5。
酸性水可使鱼血液pH值下降,造成缺氧症,且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
碱性过大的水则腐蚀鱼的鳃组织等。
3、溶氧。
溶氧量的高低对鱼的生长和生存有直接影响,在2毫克/升以下,亲鱼就会浮头,对催产不利;缺氧严重时,会导致泛塘死亡。
但是溶氧过高,也会使鱼苗患气泡病。
4、有害物质。
鱼池土壤中金属(铅、汞等)、盐类(如氰盐、氯化物、硫酸盐等)含量较高,容易引起弯体病。
造纸厂、面粉厂等排出的水含有多量的纤维质,能损害鱼鳃表面,影响呼吸。
5、季节。
“大麦黄”(4~5月)“白露心”(9~10月)两个季节很容易发生鱼病。
水霉病多流行在冬春季节,夏季较为少见。
6、池塘条件。
长期未清整消毒,腐殖土过多,分解会消耗池中氧气,放出有害气体(如H2S)败坏水质。
同时,也是病原体的滋生地,很易引发鱼病。
7、人为因素。
放养过密,必然会造成缺氧和食料利用率低。
混养比例不当,如同样数量花白鲢混养,会因花鲢性情温和,抢食能力不及白鲢,造成饵料不足,营养不良,抗病力弱,鱼多萎瘪。
投喂不洁变质的或带有病菌、虫卵的豆饼、棉籽饼、菜籽饼以及腐败的水草等,就会引起肠炎病。
拉网、运输操作不当,容易擦伤鱼体,引起病原体侵入,患赤皮病、水霉病等。
在鱼类移殖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检疫,或将病死的鱼到处乱扔,或将病鱼池的水抽灌到其它鱼池等等,均会造成流行病。
饲料营养不全,缺少某些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带来营养病。
突出的如脂肪肝、胆囊变大,胆汁变黑,肉质水分增加等;或在饲料中添加喹乙醇等违禁药物造成鱼体应激性出血,不耐运输、越冬等等;这些已成为养鱼的突出问题之一。
8、生物因素。
主要是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或由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鱼类的生物引起。
如病毒、细菌、真菌、藻类、藻菌等引起的传染性鱼病;原生动物、蠕虫类、甲壳动物等所引起的寄生虫鱼病;水鼠、水蛇、水鸟、蛭、水生昆虫、凶猛鱼类、青泥苔,水网藻等鱼类的敌害引起的鱼病。
(二)、内在因素。
导致鱼类生病的内在因素,是鱼体的免疫力、抗病力降低。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仅有病原体的存在,而无感受性的机体,不足以形成疾病,或是机体对入侵的病原体有免疫性,也不会发病。
如草鱼患肠炎病时,同池的花白鲢就不发病。
白头白嘴病只在体长5厘米以下的草鱼体表发生,超过这一体长的草鱼,基本上不发此病。
又如在同一池塘中,同类同年龄的鱼,有的患病严重而死亡,有的患病轻可逐渐自行痊愈,有的则丝毫没有感染。
鱼类的这种抗病力,是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
(三)、预防疾病鱼病防治应针对鱼病发生的原因,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才能减少或避免疾病造成的损失。
1、清塘消毒。
在冬季起捞后,需彻底清塘,清除过多的淤泥(可保留0.1米)和杂物。
清整池塘。
并用药物消毒2、饵料、食场、工具消毒。
A、饵料。
饵料如青草、浮萍等洗净后,放在浓度为10ppm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泡20~30分钟再投喂。
粪肥按每500公斤用漂白粉120克或25公斤生石灰消毒发酵后才能使用。
B、食场。
食场采用泼药与药物挂袋(篓)相结合的方法,每月用含氯消毒剂消毒食场1~2次,每次用药150克溶于10公斤水中,泼洒食场周围水域。
CuSO4+FeSO4挂袋(篓),每袋(篓)用100克CuSO4+40克Fe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