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古蜀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郫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简介

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四川省郫县县城北约8公里的古城镇古城村和梓路村,是一处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以城址为特征的蜀文化早期遗址,是成都平原相继发现的史前城址群之一,距今约4000年左右。遗址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海拔约565米。遗址区地面存有一周较完整的城垣,呈长方形,方向120°。约长620米、宽490米,面积约30.4万平方米。

相传蜀汉时诸葛亮命魏延养兵于此,又故名“马街”。据传,古城城垣侧在民国初年时有石桅杆一座,上刻“先汉古城”四字,可惜此重要文物在民国二十多年时被打断遗失。清乾隆初,乡民掘得古碑一通,字迹磨灭不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乡民又掘得古枪古器,皆朽烂不可再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省博物馆派人来此再作调查,指出这一遗址的特点是略呈长方

形,城墙是卵石与泥土混合筑成。这与秦城的结构相似。结合文献来看,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秦国张仪入蜀,于公元前三一六年所修的郫城。据此,古城所在之镇取名古城镇。

1981文物普查时发现古城,1985年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至199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与郫县博物馆一道连续三年对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三次发掘共布探沟38条,探方59个,实际发掘面积达2600平方米。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两大类。陶器陶质分夹砂和泥质两种,陶色以褐、外褐内灰、黑衣陶为主,另有灰、黄、红陶等。陶器纹饰有绳纹、戳印文、弦纹、镂空、瓦棱纹等。代表性陶器有绳纹花边口沿罐、窄沿罐、盘口尊、喇叭口高领罐、宽沿平尊、壶等。石器为小型的磨制石器,以斧、锛、凿为主。三次发掘共发现属于宝墩文化时期的房基14座(其中大型房基1座),灰坑34个,墓葬1座。大型房基位于城址的中部,平面呈长方形,方向131°,与城的方向基本一致,长约51.5米,宽约10.7米,面积约551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最大的房屋建筑。这使我们大致对古城遗址的平面布局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即以位

于遗址中部的大型房屋建筑为中心,其四周皆分布有小型的木骨泥墙建筑或其他小型建筑,应为遗址的居住区。通过发掘,证实了城垣主体部分建于宝墩文化时期,属坡状堆筑,城墙外有壕沟。1998年又基本确定了遗址东垣北断的缺口处为该遗址的城门处。

古城遗址有用于防御的高耸的城墙、礼仪性大房址、干栏式仓储建筑、木骨或竹骨泥墙房屋以及长方形竖斜土坑墓和形制多样的灰坑,出土了大量磨制精细的石器和装饰精美的陶器,其文化面貌与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和崇州双河古城等遗址较为一致,同属“宝墩文化”。

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史前古城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城墙保存得最为完整。它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中的空白,使巴蜀文化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古城遗址丰富的遗迹种类和文化遗物的出土,对了解夏商时代三星堆(古城)文化的渊源提供了直接证据,对于全面揭示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在研究古代社会的演进、中华文明起源、文化交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位于城址中部的大型建筑房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宗教和社会分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郫县古

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古城址群是以成都平原为主的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是长江上游近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也是我国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

现古城遗址为农田所覆盖,保存基本完好。它是成都地区蜀文化的发祥地和文明孕育摇篮之一,通过发掘其基本状况已摸清,可以开发为史前文明遗址公园博物馆,与西安半坡遗址具有很大相似性。

(二)杜鹃城遗址

位于四川省郫县郫筒镇鹃城村九组,距国道317线约50米,距郫彭公路约30米。属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遗址地表现存三面不连续的城垣,以北垣保存最完整,东垣仅存东北转角部分,西垣现存中段及西北转角部分。城垣基部宽度现为20-35米,高出地表1.5-3米。北垣以外现有壕沟,宽度为15-30米。

据汉扬雄《蜀王本纪》载:“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清同治年间所修《郫县志》记曰:“杜

鹃城在县北郊”。相传此处为古蜀国望帝杜宇所建之都邑。杜鹃城一词的得名源于一个美丽而凄婉的传说。《蜀王本纪》载:“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左思《蜀都赋》:“鸟生杜宇之魄”。《四川通志》记述:“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昼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

1964年四川大学考古教研室教师林向及学生数人曾对杜鹃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采集有陶片等遗物。1998年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会同郫县文管所在以往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杜鹃城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和全面钻探。在遗址西垣中部和西北部,开挖3×10米和3×15米探沟各一条进行试掘。

遗址堆积厚度因地点不同而异,汉代文化层一般在0.6—2米之间,其上依次为唐宋、明清、近现代时期的堆积。主要遗迹有灰坑、灰沟、柱洞、及城墙夯土。文化遗物有陶器、瓷器、残石器等。早期陶器多为残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包括小口罐、卷沿罐、长颈小罐、折腹钵、敛口钵、瘦长足扁腹盆形鼎、瓮、缸、折沿深腹盆、卷沿弧腹盆、形体较大的器盖、小圈足器、甑以及大量的绳纹筒瓦、板瓦、井圈等。杜鹃城文化内涵及性质的认定尚需进一步考古发掘。

杜鹃城遗址作为古蜀国望帝杜宇都邑所在地,与望丛祠一

道共同成为郫县重要的古蜀文化遗迹,它反映了成都平原在宝墩文化之后,古蜀历史由城到国演变的重要历程,是古蜀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杜鹃城遗址现位于农村院落中,搬迁居民,加快开发,恢复古蜀风貌,展示古蜀国历史,将有助于提升整个郫县蜀文化内涵,使蜀文化产业增大做强。

(三)横山子古窑址

横山子古窑址,位于郫县唐昌镇园艺村东1.5公里处。窑分布于整个横山子一带,共有窑包三十余处。窑址东西长35米,南北宽27米,高出地面约6米,距地表1米左右。出土有各种碎瓷片,最多的是瓷碗,胎呈红褐色,上施釉,还有五、六个角的圆形支钉和垫圈,是烧瓷器的支垫物。该窑址省、市、县曾多次调查发掘,采集了大量的标本,系唐宋时期的古窑址群,对唐宋时期瓷器的研究,以及四川瓷窑的兴盛和衰亡都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

(四)德源镇商周遗址

位于四川省郫县德源镇清江村三组,距县城西南约3公里,郫温公路西侧约1公里处,其南距清水河约200米,北面距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