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edc20b6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f.png)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辛弃疾在词作中用典之所以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关健就在于词作中把典故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历史发展趋势及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的思想内容,从而使他那种进步的政治理想,统一祖国,恢复中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地表达,使词作充满了引人入胜,鼓舞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典故本身,有其客观的历史内容。
典故用得好,不只在于类比贴切。
而更大的好处在于借古人,古语,古事抒发了现实人的思想感情,赋予朝气蓬勃的新义。
通过好的,恰切的典故暗示和启发,可以大大丰富作品中的想象,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饱含无穷无尽的容量。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生活于宋金对峙的南宋,在这个乱世中,他终身把恢复中原做为己任。
无论是率领义军抗今,活捉判贼,呈献“万字平戎对策”创建飞虎军……都可以说明爱国思想是他一生的行动指南。
这一点在其作中可以找到,特别是爱国词作的典故运用,更能很好的说明。
一:立意高远,影射现实,充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抗战的急迫心情。
《涌遇乐·千古江山》一词,通过历史上武功卓著的英雄人物的仰慕和歌颂。
表达了他渴望抗战的心情,词作开篇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射歌台,风流总被,雨打吹去。
斜阳草树,寻长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是词中的第一处用典。
在这里词人登上北固亭缅怀往古,念天地之悠悠,思古抚今,不胜感叹!他首先想到了做镇东南,在京口打退来自北方的强敌孙权,接着又想起了刘裕。
在那偏西的太阳照耀着的草木丛生的荒凉去处,有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南朝的宋武帝刘裕曾经住在这里。
他早年起兵京口,平定桓玄叛乱,又曾统帅大军北伐占据中原的鲜卑族,先后灭南燕,后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回想那时的情况刘裕的大军兵强马壮,刀枪箭戢,金光闪闪,那威悟雄壮的姿态,简直如猛虎一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e67268746294dd88d1d26b44.png)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永遇乐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982c92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2.png)
永遇乐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永遇乐中的典故及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理想;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明出师北伐的决心;
3.佛狸祠下:今昔对比,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永遇乐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翻译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
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
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赏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77bd1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5.png)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赏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赏析:上片追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
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千古兴盛之地。
这三句写三国时期的孙权。
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意思是:祖国的江山千古不废,可是,曾经在这里据长江之险,抗拒了曹操数十万大军,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却早已成为历史,再也找不到了。
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实际上是暗寓南宋统治集团中连像雄据江左的孙权这样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
所以下面补充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本指一代繁华生活,这里借指政治军事上的喧赫声。
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
接着词中又进一步写了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寄奴就是刘裕,是他的小名。
“斜阳”二句,只就眼前具体的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
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
“旧时王谢堂前宴,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寻常巷陌也无法寻觅到刘寄奴处了,“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带过,语气中仍包括对风流云散的惋惜。
这几句意思说:刘裕也是个英雄人物,在斜阳照射的草树之中,在普普通通的街巷里,人们还能指点出他曾经住过的地方。
对刘裕,辛弃疾更为钦佩,在词中有比较具体生动的描绘,他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三句突出了刘裕的英雄气概。
金戈——指拿着的武器,铁马——指战马,金戈铁马——指驰骋疆场带兵作战。
气吞万里——形容气势磅礴,能吞纳万里之广,敌人当然就不在话下了。
词人说刘裕有猛虎般的英雄豪气,是有事实依据的,刘裕当年北伐,先后灭掉了鲜卑贵族建立的南燕政权和后秦政权,收复长安、洛阳等地,而这些地方在南宋时,都是金国的占领区。
借典传情情传千古_浅谈辛弃疾词中典故的运用
![借典传情情传千古_浅谈辛弃疾词中典故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a9a18637e21af45b307a8ed.png)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 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 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 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 因素。《语文课程标准》 强调要重视发展智力和培养学生 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 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 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 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 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 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 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 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 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 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 刻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 使学生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 人格的有益养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 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 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 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 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 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 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 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 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 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 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 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借典故 充分地表现出来。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f04d3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c.png)
《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永遇乐·千古江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1205年所作。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作品原文永遇乐·京口⑴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⑵处。
舞榭歌台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⑷,人道寄奴⑸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⑹。
元嘉草草⑺,封狼居胥⑻,赢得仓皇北顾⑼。
四十三年⑽,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⑾。
可堪⑿回首,佛狸祠⒀下,一片神鸦社鼓⒁。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⒂?⑴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⑵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早逝。
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⑶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⑷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
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
引伸为普通、平常。
巷、陌,这里都指街道。
⑸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⑹“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
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⑺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⑻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短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短评](https://img.taocdn.com/s3/m/e68cd8a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8.png)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短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可是相当厉害,里面用典用得妙极了。
一、典故中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在词里提到了孙权。
孙权在京口建立东吴政权,那可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辛弃疾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好像在说,这么美好的江山啊,像孙权那样的英雄现在可找不到喽。
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以少胜多,打得曹操屁滚尿流。
辛弃疾想念孙权这样的英雄,其实就是觉得当时南宋朝廷缺少这样有气魄、有胆量的领导者。
他是带着一种向往和遗憾的情感在里头的。
二、刘义隆的教训再说说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想效仿霍去病去北伐,建立伟大的功勋。
可是他太心急了,准备不充分就出兵,结果呢,被打得很惨。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那就是在告诫南宋朝廷啊,你们可不能像刘义隆那样莽撞行事。
北伐是大事,得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有战略,要有规划,不能脑袋一热就往前冲。
这就像我们平时做事情一样,不能光想着有个好结果,就不管过程了,要是没计划好,那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三、廉颇的无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提到了廉颇。
廉颇是个老当益壮的将军,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想着为国家效力。
辛弃疾把自己比作廉颇,他心里肯定是委屈巴巴的。
他有才华,有能力,想要带兵打仗,收复失地。
可是南宋朝廷呢,就好像看不到他一样,不重用他。
他就像一个满心期待去玩耍的孩子,结果被大人忽视了。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既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总的来说,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用这些典故,就像是在和我们聊天,把他对国家的热爱,对朝廷的失望,对英雄的向往,都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这些典故让整首词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加厚重。
每一个典故背后都藏着辛弃疾的一颗火热的心,他希望南宋朝廷能从这些典故中吸取教训,也希望自己能像那些英雄一样,真正为国家做点大事。
这词读起来就感觉辛弃疾在拉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跟我们讲这些故事,讲他的想法,真的是太感人了。
辛弃疾爱国词中的典故运用
![辛弃疾爱国词中的典故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c644257be23482fb4da4ccc.png)
、
通过歌咏所倾慕的历史人物来塑
三、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 天衣 无缝 在组成 一个 有机 的整体 例如 《 永遇乐 ・京 口北固亭怀古 》“ 千 古江 山, 英雄无觉 ,孙仲谋处 。舞榭歌 台 , , 风流总被 , 风扫雨吹去 , 斜 阴草树 ,寻常巷
陌 ,人道 寄奴 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 , 气 吞下里如虎。元嘉草之 , 封狼居胥 , 赢得仓 臭北顾 。 四十三年 , 望 中犹记 , 烽火扬州路 。 可堪 四首 ,佛狸词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 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即景怀古词 。 其 中熔铸 了不少 历史材料 。历史人 物有孙 权 、刘裕 、廉颇等等 。 历史事件有孙权打垮 曹操 ,稳定江山的英雄有刘裕南征北伐 ,驰 骋 中原 ,还有廉颇顿饭斗米斤 肉披甲挥戈 。 老而不衰的壮志威风 , 这么多的历史人物和 历 史事件 ,除了廉颇一事外 , 全部和题 目中 京日 有关 。而且 古人都能一合呵成 , 贴切 自 如, 浑然构成一个 艺术整体 。兴寄深远 ,合 理地表达 了作者对 国事无 能为力 。 忧心如梦 的情结和渴望奔赴疆场报国的强烈愿望。 四、 通过历 史人 物的不 幸遭 遇来抒 发 自 己的壮 志 不 遂 之愁 和 人 生 灰飞 烟 灰 的 慨叹 例如辛弃疾的长调 《 贺新 郎・琵琶赋 》 凤尾龙香 拨。 自 开元 , 霓裳曲罢 , 几番风月 ? 最苦浔阳江头客 ,画舸亭亭待发。记 出赛 ,
辛弃疾《永遇乐》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894da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2.png)
辛弃疾《永遇乐》赏析《永遇乐》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以下为辛弃疾《永遇乐》的赏析,仅供参考。
这首词是辛稼轩的名作,明代的杨升庵(慎)甚至誉为稼轩词中第一首(见《词品》)。
但也有人嫌其运用典故太多,不像其他作品之流利自然(宋·岳珂,清·谭献)。
这一评论,不能说不对。
用典太多,无论作诗作词,都不是高的格调。
用典拙劣的作家,尤其显得是“掉书袋”,令读者生厌。
不过,辛稼轩这首词是怀古之作,既曰“怀古”,当然怀念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迹。
一提到这些人物,这些事迹,就是典故。
辛稼轩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对此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有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当时南宋偏安小朝廷的危殆的形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几个英雄人物。
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和自己一样。
可是,他们的壮志未曾实现,事业没有成功,非但生命已经长逝,连一点遗迹都渺不可寻。
由此情怀,想到自己也已老了(稼轩此年66岁),是否还能做出一些事业来呢?以上是表现在这首词中间的思想过程。
因此,这许多典故也就免不掉了。
现在我们从词句中看作者如何表现其思想。
上片第一句“千古江山”,“千古”是时代感,“江山”是现实感。
作者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古时曾经统治过这片江山的英雄人物。
他首先想到三国时的吴大帝孙权(字仲谋)。
孙权是个有雄心壮志,要统一中国的人物。
可是现在呢,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
(“无觅处”三字分开来用。
)非但人无觅处,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这些反映他的风流遗事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
接着,作者又想到了刘裕。
刘裕,小名寄奴。
他在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及十二年,曾两次率晋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可惜后来他野心篡夺晋帝政权,建立自己的宋代政权,放弃了进取中原的计划,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复失。
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也非常钦佩,所以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借典传情 情传千古——浅谈辛弃疾词中典故的运用
![借典传情 情传千古——浅谈辛弃疾词中典故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609823b31126edb6f1a100e.png)
初, 叉受命 知镇 江府 , 出镇 江防要 地京 口( 今江 苏镇 江 )从 。 表面 看来 , 廷对 他似乎 很重 视 , 朝 然而 乒 际上 只 不过 是利
用 他那 主战派 元老 的招牌 作为 号 召而 已。辛弃疾 到任 后 ,
一
众 南 归的。 正如他 在《 鸪天 》 词 中所 说 的那样 :壮岁 旌 鹧 一 “
在北 方的元 魏 , 并非 无隙可 乘 ; 南北 军事 实力 的对 比 , 方 北
也并 不 占 势 。 能妥 为筹 画 , 而后 动 , 优 倘 虑 虽未 必 能成就 一
千 古江 山, 英雄无 觅, 伸谋 处。 孙 舞榭歌 台, 风流 总被 , 雨坷 风 吹去。 阳草 树 , 常巷 陌, 斜 寻 人道 寄奴 曾住 。 当年 , 想
辛弃 疾 写 爱用典 故 ,因此 一度 在 文学 史上 被 称 为
“ 书 袋”在 此 我不 禁为 稼 轩 喧冤 , 掉 , 稼轩 的用 典 与 一般 学 究的卖 弄学 问 、 故作 高深 而 满 口旧事 是截 然 不 同 的, 轩 稼 的用典 可谓 用于 所 当用 , 且往 往借典 来抒发 自己不便 抒之 博。 下面 , 们就 以辛词 名作《 乐・ 口北 固亭怀古 》 我 永 京 中
借典传情
情传千古
浅谈 辛弃疾词 中典故 的运用
姜世 明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一中 河北 承德市 085 620
摘要 : 文 以《 本 永遇乐 ・ 口北 固亭怀古 》 凭借 , 析 京 为 分 了辛 弃疾 是 如何借 用 典 故来 抒 发他那 “ 、戒 ”“ ” 叹” “ 、忆 、 “ 、问” 忧”“ 五个 方面 的感 情 的, 从而得 出辛 弃疾 的词 是“ 借 典传 情” 的结论 。 关键 词 : 辛弃疾 用典 感情 有 气吞 如虎 之势 , 收复 失地 呀 !劝 谏可 谓不 露痕 迹。 二 戒草 率 出兵 , 怀 国事 。 这 里 , 心 在 作者 用 了刘裕 之子 南朝 宋文帝 刘义 隆 的典 故 。史称 南朝 宋文 帝刘 义隆 “ 自践 位 以来 , 有恢 复 河南之 志” 见《 治通 鉴 ・ ( 资 宋纪》 。他 曾三 ) 次北 伐 , 没 有 成 功 , 别 是 元 嘉 二十 七 年 ( 5 ) 都 特 40 最后 一 次, 失败 得更 惨 。 用兵 之前 , 听取 彭城太 守王 玄谟 陈北伐 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含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ea37166d49649b6649d7476a.png)
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
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
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所以典故没有表达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
大将的痛惜心情这个意思。D项,鉴赏正确。
12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处典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3
活动与探究 知识讲解
(温馨提示:规范操作、注意安全)
难点突破 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 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扬 他,表示了自己对他的敬仰和赞叹,只是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 无处可寻了。表达了作者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 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慨叹当世没有英雄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 强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 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 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 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9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
词人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精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 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 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品味、思考空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5首词中的16个典故——《宋词典故解读·辛弃疾
![辛弃疾5首词中的16个典故——《宋词典故解读·辛弃疾](https://img.taocdn.com/s3/m/c152533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6.png)
辛弃疾5首词中的16个典故——《宋词典故解读·辛弃疾宋词中经常用典,为了更好的读懂宋词,了解其中的含义,《宋词典故解读》系列文章上线,介绍宋词中出现的各种历史典故,每篇选取5首词,这是辛弃疾的第一篇,其中或有疏漏,敬请大家指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是南宋将领和文学家,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
他的词开合有度、豪放自如,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不相上下,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的词经常用典,既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可以用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和表达独有的含义,同时含蓄凝炼,使词中蕴含的情感显得更加厚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担任京口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远眺所作,他在词中怀念了京口的英雄人物和风云岁月,寄托了对家国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慷慨悲壮,让人心潮澎湃。
典故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三国时吴国皇帝孙权,字仲谋。
孙权在迁都前夕,于京口建“京城”,以此作为新都的防线,并打败了来犯的曹操。
辛弃疾以此抒发了世间再无英雄的感慨。
典故2: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刘裕也是以京口为根基,取代了东晋,他两度北伐,灭南燕、秦,收复长安、洛阳,气吞万里如虎,可是如今也只余“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表达了对刘裕的敬仰以及世事沧桑变化的叹息。
典故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元嘉”,刘义隆的年号。
刘义隆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南朝宋的第三位皇帝。
刘义隆好大喜功,轻易听信了彭城太守王玄谟的北伐主张,认为可以“封狼居胥”,一成语,建立显赫功绩。
于是刘义隆在并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于元嘉二十七年草草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攻打北魏,结果不仅没有取胜,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率军大举南侵,“赢得仓皇北顾”,从此南朝宋一蹶不振。
【觅词记】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下)
![【觅词记】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下)](https://img.taocdn.com/s3/m/87f351b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74.png)
【觅词记】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下)然而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词,也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一蹴而就,辛弃疾写出这样的名作也同样是下了很大的工夫,更何况,用典太多也未必一定就是不好,比如近代词家夏承焘就认为这正是辛词的特点所在。
夏在《唐宋词欣赏》中说到:“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
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
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
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
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
”辛词中有着英武之气的作品最受后世所夸赞,他在这方面的名篇之一则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陈同甫就是陈亮。
对于这首词的来由,《古今词话》中有这样的说法:“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
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
”辛弃疾撰《窃愤录》一卷,旧抄本这段说法读来有些语焉不详,此处只是称陈亮见到了辛弃疾,而后二人畅谈一番,陈亮觉得听到了太多的秘密,于是偷了辛弃疾的马就跑了,后来辛写了这首《破阵子》寄给了陈。
是什么事情让这位陈亮吓得连夜逃跑呢?《养疴漫笔》中的记载则清晰明了了许多:“陈同甫名亮,号龙川。
始闻稼轩名,访之。
将至门,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
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
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
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
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
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龞。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美](https://img.taocdn.com/s3/m/44fd38d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7.png)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什么叫典故?“典”是典故、故事。
用典也叫用事、用辞,也就是说,在诗词中“引用古代故事或过去的旧事以及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来说明当前的事情,以丰富诗作的思想感情,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一种表现技巧或方法。
用典是借古说今的重要手法,“借古”是一种艺术手法。
“古”虽说是过去的人、或者事、或者物等,但与“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延伸故事)达到以古证今的抒情达意的要求,所以,“说今”才是诗人的目的。
就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说,辛弃疾写作此词时,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人生经历坎坷。
而时至六十,壮志未酬,易于念旧怀古,所有,在其词作中,自然少不了历史。
我们从标题中“怀古”也就知其一二了。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怀古”就是要托古讽今,借此抒情言志。
所以,用典也就成了诗词中的最大艺术特点。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用典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借古抒怀美在这首词中,典故极为丰富的。
为了表现词题中的“怀古”情怀,词人在词中所用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表现出典故意义与现实的巧妙结合,达到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的目的。
所以,在运用中,无论是采用“暗用”,或者“明用”,读者都能感受到典故的意义及其作用。
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就赞扬了三国吴主孙权,词人在这里是说,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无从寻觅了,南朝统治者真不如孙权,由此感叹了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e67268746294dd88d1d26b44.png)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bdf96afa0029bd64783e2c86.png)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赏析这首词是〈〈稼轩词〉〉中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脍炙人口。
本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开头四句说,江山是永存的,但是无处再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吴国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流风余韵,经多年风吹雨打,时光的流逝,已无处可寻,然而孙权北拒强敌曹操的业绩,至今仍铭刻于人心。
作者寻上北固亭,第一个怀念的古代人物就是孙权,不仅因他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更由于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这点是作者所钦佩的,故直赞“英雄”。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英雄孙仲谋无觅处”的倒文。
“斜阳草树”六句是怀念刘裕的威赫战功。
意思是,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刘裕曾率领兵强马壮的大军,威势如猛虎一般,将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赶回北方。
作者由现实荒芜的景象,遥想刘裕当年的壮举,热烈地歌颂了古代英雄,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抱负。
辛弃疾对刘裕的显赫战功是极为推崇的,特在词中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赞颂他装备好,战斗力强,战果辉煌。
作者对刘裕的赞颂也是对南宋当权者即将北伐的一种激励,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地表达。
刘裕是起于京口而成大事的,自己正在镇守京口这个险要的前沿阵地,亦当完成北伐战斗任务;刘裕他敢于同鲜卑、羌等北方民族的统治者抗衡,并取得胜利,收复了失地,南宋也应积极北伐,收复沦陷多年的中原。
下片借古讽今,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关心。
“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
辛弃疾是怀收复中原大志而南归的,但由于“符离”之败,使主降派得逞,赵从此不敢谈恢复。
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一直未能实现。
在此词中,作者借元嘉往事,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
此外,作者写此词时,正值宰相韩胄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要重蹈覆辙;但是韩胄疾贤妒能,轻举妄动,结果造成一二O六年北伐战败,韩胄被诛,正中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运用的评价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运用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cffa05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2.png)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运用的评价哎,说起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可真是一曲历史的风云变幻,让人感慨万千啊。
辛弃疾这老哥们儿,站在那北固亭上,望着滚滚长江水,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他这一首词,典故用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让人拍案叫绝。
首先说说他提到的孙仲谋吧,也就是孙权。
辛弃疾没直说,但咱们一听“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心里头就明白,他是在怀念那个能跟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东吴大帝。
孙权当年在这京口起家,那可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基业。
辛弃疾这么一写,就像咱们平时说:“哎,看看人家老孙,当年多牛气,咱们也得有点追求不是?”再瞧瞧那刘裕,辛弃疾说他是“气吞万里如虎”。
这话说得,简直就是把刘裕的勇猛和霸气都给写活了。
咱们想想,要是刘裕活在现代,那绝对是能上热搜的硬汉形象,什么“霸道总裁”都得靠边站。
辛弃疾这是在告诉我们,有时候,人就得有那么一股子冲劲儿,才能干成大事。
然后他又提到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这事儿吧,说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学汉武帝那样去封狼居胥山,结果却搞了个大败而归。
辛弃疾这么一说,就像咱们身边的老大哥在给你讲历史教训:“小子,别整天想着一步登天,得脚踏实地,不然就是元嘉草草,白忙活一场。
”还有啊,那佛狸祠下的神鸦社鼓,辛弃疾写得也是别有深意。
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攻占了瓜步山,建立了行宫。
后来老百姓在那儿祭祀他,连神鸦都在那儿乱飞,社鼓也敲得震天响。
辛弃疾这是在感叹,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的敌人,现在都成了老百姓祭拜的神灵。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最后,辛弃疾还提到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简直就是直戳人心啊。
廉颇当年多勇猛,老了还被人质疑能不能吃饭,能不能打仗。
辛弃疾这是在自比廉颇,说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心还年轻,还有一股子热血想为国家效力。
这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宝刀未老,雄心依旧。
”总而言之,辛弃疾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用得恰到好处,既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https://img.taocdn.com/s3/m/66b3271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1.png)
⾟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弃疾《永遇乐·千古江⼭》 京⼝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铁马,⽓吞万⾥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
可堪回⾸,佛狸祠下,⼀⽚神鸦社⿎。
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
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志。
⼆、写作者对恢复⼤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弃疾六⼗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以前,⾟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多年了。
起⽤他的是执掌⼤权的韩侂胄。
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政权的后⽅,⾦政权⽇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
韩侂胄要⽴⼀场伐⾦的⼤功,以巩固⾃⼰的地位,于是起⽤了⾟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弃疾初到镇江,努⼒作北伐的准备。
他明确断⾔⾦政权必乱必亡。
他⼜认为:南宋要取得对⾦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作。
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兵这件⼤事委托给元⽼重⾂。
这⽆疑是包括⾟弃疾在内的。
可是韩侂胄⼀伙⼈不但不能采纳,反⽽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件⼩事故,给他⼀个降官的处分。
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计。
⾟弃疾⼆⼗三岁从⼭东起义南来,怀着⼀腔报国热情,在南⽅呆了四⼗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遭到韩侂胄⼀伙⼈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略来为恢复⼤业出⼒的愿望⼜落空了。
这就是⾟弃疾写这⾸词的时代背景。
这⾸词题为“京⼝北固亭怀古”,所以⼀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物──孙权和刘裕说起。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吴国的⾸都,并且能够打垮来⾃北⽅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弃疾登上京⼝北固亭怀古,第⼀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处可寻了。
读诗词,知典故:这首《永遇乐》到底有多少处用典
![读诗词,知典故:这首《永遇乐》到底有多少处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ade003a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63.png)
读诗词,知典故:这首《永遇乐》到底有多少处用典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代·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
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
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
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争,后人赞誉“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
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
此句借古喻今,警告当时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
辛弃疾在词作中用典之所以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关健就在于词作中把典故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历史发展趋势及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的思想内容,从而使他那种进步的政治理想,统一祖国,恢复中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地表达,使词作充满了引人入胜,鼓舞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典故本身,有其客观的历史内容。
典故用得好,不只在于类比贴切。
而更大的好处在于借古人,古语,古事抒发了现实人的思想感情,赋予朝气蓬勃的新义。
通过好的,恰切的典故暗示和启发,可以大大丰富作品中的想象,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饱含无穷无尽的容量。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生活于宋金对峙的南宋,在这个乱世中,他终身把恢复中原做为己任。
无论是率领义军抗今,活捉判贼,呈献“万字平戎对策”创建飞虎军……都可以说明爱国思想是他一生的行动指南。
这一点在其作中可以找到,特别是爱国词作的典故运用,更能很好的说明。
一:立意高远,影射现实,充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抗战
的急迫心情。
《涌遇乐·千古江山》一词,通过历史上武功卓著的英雄人物的
仰慕和歌颂。
表达了他渴望抗战的心情,词作开篇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射歌台,风流总被,雨打吹去。
斜阳草树,寻长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是词中的第一处用典。
在这里词人登上北固亭缅怀往古,念天地之悠悠,思古抚今,不胜感叹!他首先想到了做镇东南,在京口打退来自北方的强敌孙权,接着又想起了刘裕。
在那偏西的太阳照耀着的草木丛生的荒凉去处,有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南朝的宋武帝刘裕曾经住在这里。
他早年起兵京口,平定桓玄叛乱,又曾统帅大军北伐占据中原的鲜卑族,先后灭南燕,后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回想那时的情况刘裕的大军兵强马壮,刀枪箭戢,金光闪闪,那威悟雄壮的姿态,简直如猛虎一般。
然而现实却让人心寒,以宋高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偷安江东,,忍耻忘仇,两厢对比,使人不难体会出词人对统治集团的无情的鞭挞。
这一点我们联系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典故的深刻内涵及作者高远的立意便会了然于胸。
这手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宰相韩佗胄正在准备北伐。
闲废了十年之久的辛弃疾于一年前被用为浙东安抚使。
这年春天,又被任命为知镇江防务地京口,表面上看来,朝廷对的元老重臣似乎很重用。
实际上是韩佗胄急于建立个人功业,只是利用辛弃疾的身份和主战派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词人怀着渴望战斗的迫切心情,一到任就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以了却北伐抗金的宿愿;但对于韩佗胄独揽朝政,轻敌冒进的想法和做法又有心忡忡。
使他清醒地认识到
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深感到自己很难有所作为。
但是在到处都是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被人陷害,出奔魏国。
后赵被秦兵包围,赵王想在起用他,廉颇也想效忠于赵王。
赵王便派一使者去看廉颇是否可用。
廉颇的仇敌郭开贿赂使者,要他说他的坏话。
使者见廉颇时,他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面。
并披甲上马,以示可用。
使者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还很能吃饭,但一会拉了山次屎。
这样赵王就没有在用他。
这显然是以廉颇自喻,表示自己虽然老了,仍然有廉颇披挂上马为国立功的雄心。
但是谁来关心我哪?
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辛弃疾抗金爱国的一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更加清楚了。
辛弃疾是四十年前,也就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事戏作》一词中所写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衣捧突度江初。
燕兵夜捉银狐禄,汉简朝正金仆姑。
”四十三年前,他横刀跃马,驰骋战场的那种沸腾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展之始。
当时,宋军曾在采石矶击破南侵的金兵,金主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残暴统治,形势对南宋来讲,大有作为,就在这一年,宋高宗传位给孝宗赵睿。
孝宗初年,颇有恢复之志,起用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一年以后,当北伐军在符离溃退,他就不能坚持抗金了。
于是主和派又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史议和。
从此,南北分裂便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稼轩的一生抱负也就从施展了。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了。
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
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
三年不同了,当年扬州一带漫天烽火,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使作者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
从这里看,是不是稼轩认为时机以失,恢复中原的事业就不可能了哪?当然不是这样。
就拿他以浙东安抚使入朝奏对中说:“金国必亡,应嘱大臣备兵,为仓猝应变之计。
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他认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准备的是否充分,是否能够取得胜利,关键的问题在于措施是否得宜,在于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宋宁宗和韩佗胄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而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担起这副重担。
当时一些爱国人士也都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然而现实无情,并不象他想的那样。
于是他只能发出“凭谁问,镰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以此来表达他壮志未酬的郁闷之情。
但凡读过这《史记·镰颇列传》的人,都会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军廉颇与“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睛”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是在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
比拟多么贴切,逼真!不只如此,他引用这一典故,更深的用意在于书写自己的胸臆。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屡建战功“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勇将。
而且在赵国和秦国长期相持的过程中,他是一位能攻善守,勇猛而不猛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畏服的老臣宿将。
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
也是在“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敌的情况下想到这样做的。
因而廉颇的所作所为,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
兴衰,而不是廉颇个人升沉得失的问题。
其次,廉颇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起用,是使臣蒙蔽了赵王。
廉颇的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从这一典故所揭示的历史义意,再结合辛弃疾四十三年的身世遭遇。
特别是从不久后他被韩佗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发出的“掷复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
”的感慨,回过来体会他在作这首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忧愤深广了,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二:运用典故,突出重点,揭示的主题是“爱国”
纵观辛弃疾大量的爱国词作,凡是典故所用之处,都与他的爱国思想紧密相连,这一点我们可在通览作品中得以佐证。
1:运用典故表现杀敌报国,为国捐躯的决心。
辛弃疾在《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中写到:“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这里词人认为女真贵族占领广大中原,避讳崩塌的不周山,须要补天。
所以他借用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的故事,以此表达为国捐躯的决心。
在《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词人幻想取出传说中剑溪中的干将,莫邪的神剑去杀敌。
以此了却誓死报国的宏愿。
2:运用典故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往往以历史人物自况通过历史上武功卓著的英雄人物的仰慕与歌颂,表达自己欲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
词人在《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时正是他闲退带湖之滨。
所以他十分怀念隐居隆中,好为《梁父吟》的诸葛亮。
这实际上是以
诸葛亮自况,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象刘备一样,把他请出来在抗金战争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贺新郎·题赵兼东山小鲁亭》中歌颂“政尔良难君臣事,晚听琴筝苦”的谢安。
实际上是词人希望朝廷重用谢安那样的有志之士,这有志之士当然有他了。
3:运用典故批判南宋妥协投降的误国行为《水龙吟·甲辰岁韩南涧尚书》写到“度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牟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词开首就对南宋投降派的误国行经作了无情的揭露,加以严厉的斥责。
把他们比做晋朝“神州沉陆”也不肯回首一顾的王夷甫。
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一词中运用了王昭君出嫁匈奴,李陵降敌的典故,对汉元帝去服于匈奴的武力威胁,执行妥协投降的方针。
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给了无情的批判。
辛弃疾词中用典多,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岳珂在《词史·稼轩论词中就曾提到过〈永遇乐·京口怀古〉这首词的用典多的问题。
就我们的分析来看这首词由于内容丰富,用典虽多却用的非常精彩,在词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替代的!“用典多”正代表了辛弃疾爱国词在语言艺术上的特色和精深造诣。
正因为这样,辛弃疾那种耿介磊落的情怀和始终饱满的爱国激情。
才生动而深刻含蓄地反映在他的不朽的词作中,而使他成为南宋词坛上最为杰出的代表,后世人们所敬仰的揩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