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围是(一∞,-1.
二
与该例类似的问题在各种期刊和教辅资料中均能见到,且解法与该例的“正确解答”相同.但笔者对上述解法存在不同看法.为方便说明现将有关教材中的内容摘录如下
1.《初二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1989年12月第二版)设口<b,那么:1.不等式组{戈>?的解集是石>b;2.不等式组f戈<?的解集是菇<口;3.不等式组fz>?的解集是口<x<6;4.不
tX<b
等式组{“、“的解集是空集.
tx>b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上)PⅧ:设a,b是两个实数,而且口<b.我们规定:(1)满足不等式口≤z≤b的实数戈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17,,b];(2)满足不等式t/,<戈<b的实数戈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口,6);(3)满足不等式口≤并<b或o<戈≤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a,b),(口,b].
3.人教A版新教材必修l与上述规定相同,这里从略.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必修)第一册(上)《教师教学用书》pⅦ:某些以实数为元素的集合有三种表示方法:集合表示法、不等式表示法和区间表示法.例如,大于3而小于7的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如下三种形式{x3<戈<7},3<聋<7,(3,7).对于具体问题,教材中并不要求固定采用哪种表示方法,可根据习惯或简明的原则来采用.由上述规定可知①{算I口<菇<b},a<算<b,(口,b)是同一集合的三种表示,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的前提都是口<b.③若一个集合为{髫It/,<x<6},意味着n<b且{x>口.④空集是不能表示
I.x<b
为上述三种中的任何~种形式.由此上例的“正确解答”是错误的,正确解答如下
r口一1≥一lfo≥o解由题意得{2a一3≤4所以{口≤i/所。
o—l≤2a一3【口≥2
以2≤o≤÷因此n的取值范围是[2,÷].
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浙江省湖州二中313000陆丽滨沈恒
浙江省金陵高级中学313100李云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和有限、无限打交道:天空有边吗?星星有多少?两面镜子对照,镜子中有镜子,…,一共有多少面?文学作品中,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国古代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都是一种有限与无限的结合.在数学教育界也有两个尴尬的故事:一件是有一天《参考消息》译载美报刊上的“新闻”说:“美一位中学生找到了圆周率仃的末位小数”,盯是无理数,怎么有末位小数呢?这是个常识性错误,却经编辑与千百个人之手被广泛传播.另一件是关于0.9=l对吗?其中绝大多数师生认为“这是近似等式”,虽然最后结论是精确等式,却仍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服”.又是一个涉及无限观的常识性问题.
在今天的中学数学中,也有很多关于有限和无限的数学知识.美籍德国数学家魏尔说:“数学是关于无限的科学.”其中有限的方面叫人感觉具体、形象,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而无限的方面使学生充满想象,让人对数学更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有限建立在无限基础之上,无限是有限的延伸.魏尔又指出:无限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数学的基础.
在新课标教学中,笔者发现从必修1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比较到必修3新增内容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等,无不体现中学数学的“有限”与“无限”.下文浅谈一些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1比较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14页(2007年1月第2版,2008年5月浙江第6次印刷)阅读材料——“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一一数出
63
万方数据
来,而对于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例如:A={1,2,…,n,…},B=}2,4,…,2n。
…t,我们无法数出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但可以比较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多少.你能设计一个比较这两个集合中元素个数多少的方法吗?”笔者不妨再问:“集合B是集合A的真子集吗?”
我们都知道在有限集中,整体必定大于部分.但是无限集中呢?
其实,无限集与有限集中的“全部大于部分”是相矛盾的,而这也正是康托尔认为的无限集的特征之一.实际上,康托尔把正整数集的势(元素个数)称之为“阿列夫零”个,计数用的数是无穷大等级中最低一级的无穷数.康托尔把集合的元素个数叫做基数,有限集合的基数是自然数,无限集合的基数叫超限数.康托尔进一步论证了无理数集、实数集是不可数集,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有比自然数集合更大的集合,有更大的超限数.康托尔还发现,任一线段上的点能与全直线上的点,与正方形内的点,与立方体内的点构成一一对应.他甚至证明,一条直线上的点能与n维空间的点构成一一对应.这与我们关于大小的观念相矛盾,是按数学常识根本无法想象的,康托尔还证明了比实数集合更大的集合.今天,集合论已经成为整个数学的基础,以至于希尔伯特动情地说:“没有人能把我们从康托尔为我们创造的乐园中驱逐出去”,“康托尔的超限算数是数学思想的最惊人的产物,是在纯粹理性的范畴中,人类活动最美的表现之一.”
为此,有如下定理:
(1)两个有限集合等势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元素个数.
(2)有限集合不和其任何真子集等势.
(3)无限集合可以和其真子集等势.
2割圆术,化直为曲
刘徽用割圆术证明“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的圆面积公式时,从内接正六边形(“六觚”)开始割圆,依次得到内接正十二边形(“十二觚”)、正二十四边形(“二十四觚”)、……,“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这种处理是比较符合直观的.从6边形到12边形、到24边形、……,在这样越来越接近圆面积的趋势中,圆以多边形代替,所失的面积会越来越少,这样他就很自然的会觉得多边形和圆会越来越接近重合.刘徼的割圆术是他成功应用无穷小分割思想和极限思想的光辉典范,架起了通向微积分的桥梁.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刘徽与阿基米德已经64有了极限的思想.后继者们在他们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德国的开普勒发明了“同维无穷小法”求体积,法国的费马研究了切线、极值等问题,而英国的巴罗则引入了微分三角形.这一切为两个划时代人物的到来拉开了帷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人各自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
这种“化直为曲无限化”的数学思想,是学生学习从“有限”到“无限”的一种飞跃!也为其学习定积分建立良好的数学思想基础.
3数式中的有限与无限
3.1(定)积分
看看牛顿和莱布尼茨发展的积分,它们均来源于求曲多边形的面积.方法大致为: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这里的分割是一种动态无限的过程.在保证最大区间长度趋于零的条件下,分割而成的区间数目趋于无穷.
从有限个矩形到无限块和,利用积分可以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例如:求由函数以茗),直线菇=a,石=b,Y=0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步骤如下:将区间[a,b]分成n个小区间[并H,菇i](1≤i≤,1),每个区间上任取一点基,以以£)作为矩形的高,求出/"t个矩形的面积并求和:
S=一lim。
S。
=姆∑叭£)。
(菇i~一-)]
=l以戈)dx
3.2数列极限的公式
数列极限是极限的重要基础知识,其运算法则只适用于有限个计算.例如:
lim(上+上+…+上)如何计算?。
————a-———。
按照有限的计算法则,lim(上+…+土)=
”一。
仃n。
——0广一
lim÷+…+lim÷=0,显然是不对的!不能用有限㈣n。
—————节————一
个的运算法则来替代无限的运算.此处有限和无限是无法统一于一个运算法则中.数学极限公式中蕴含的无限思想,体现了无限是有限的延伸,但有限到无限是引起“质变”的1
3.3球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
.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也是一种无线分割思想的运用!
如图1所示,
厂————1广—————一
rz=√R2-[詈(i一1)]2(1≤i≤,1)
万方数据
y=2窆i=1K=2塞(《·鲁)
:2lim『趔(n一生尘』#二竖)]
=÷槲.
图l图2
如图2所示,将球分割成,z份i棱锥,其体币J{V=∑。
丁I·△s,·R=TI·R·∑/kS,=了1·R·S,F}1}二述球的体积公式,得:S=4,rrR2.
3.4结合律和分配律的使用
大家都知道“+(6+C)=(“+6)+c,这在有限相加的世界里似乎没什么问题.然而在无限相加的世界里,若把这种结合律再看成足正确的,那你就会铸成大错!彳i妨看下式如何计算:
z=1+(一1)+l+(一1)+l+…,如果你认为数的加法可以任意结合,那么。
=1+[(一1)+1]+…=l+0+0+…=l,好像不错吧!注意到还可以这样用结合律:。
=[1+(一I)]+[1+(一1)]+…=0+0+…0,也没有问题吧!这时推出的结论0=:=l就有大问题了!原因何在呢?
解释并彳i困难:结合律和分配律并/fi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永远正确,它们在有限数学中的确足正确的,但在无限数学中就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正确无误.所以说,有限到无限毕竟是引起了“质变”1
4切线:割线的极限位置
中学阶段对切线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平面几何中,直线和圆有一个交点叫做相切;而在后来的圆锥曲线中,双曲线学习时便会出现新的问题,而在微分学中所研究的曲线不郁足二次曲线,切线与曲线的交点不止一个,因此不能用交
点个数来定义,而是用割线的
极限位置来定义曲线的切线.
如图3所示,直线与圆相
切的情形在同学们的大脑巾
已根深蒂崮,受此负迁移的影
响,不少学乍对切线』1IJ题产生
图3错误的想法,导致错解时常发生,因此要加强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于是,割线“无限化”之后,才有了较为科学的切线定义,避开从交点的个数来定义,方便地解决J,切线的概念问题.
5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中的概率加法公式
大家知道,必修3巾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离散型的等可能性概型,而儿何概型是一种连续性的等可能性概型.恰恰囚为正是这种“离散”到“连续”,也就是“有限”到“无限”,使得学生学习概率加法公式有很大的难度.
概率加法公式:,)(A+B)=P(A)+P(B)=1
图4
III
如图4,占典概型中,概率加法公式体现事件A、B生易理解的;如图5,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概率加法公
无限所凸显的.如图5所示,譬如:在区间[0,2]I大J投点,iL落在Ix:问[0,1]内h-事f'bA,落在区间[1,2]|人J
会面,一起乘车去游玩,已知该车站每隔30分钟有一
得事件A发生,i…、,rpfri三人同一个30分钟内达到即可.以={c戈,,,。
,I{i蓁;茎蓁或。
3。
0、<。
x。
q<…601,
万方数据
裘不的空问医域为2个棱K为30的正方体,由几何概刭的公式可得:P(I):粤
一
60,一4
解法(2)Ⅲ为ⅫI一班^·是随机的能的,耸以=人的
人乘啪。
上i等可目6种乘车
方式作为一个基本事什,划基本事件的湟数为2×2x2=8种.而三人同乘一班●-包禽2个基率事件l捌此
I
概率为÷=÷
64
古拙概型与几何栅型的水质是对于摹本事件个数有限适是无限的一种区分,有牡问题中.不同m度fH解基本事件有限“、“无限”的问题还能帽Ⅱ转化
6希尔伯特旅馆
有一个故事据说m向杰山的数学家大卫·希尔怕特之口L:进引讯就是他|兑的一天夜罩已终很兜r一个人走进家旅馆想要一个房间店主剧答说:对j}f;=起.我们没有任何窄房问r,但是iE我们看看,或H我最终能为您找到一个房问’然后店主离开r他的桌子,很不情愿地叫艋了他的房客,并Hl☆他们换一换房间:I号房间的膀吝搬到r2甘脐IU2峙房间的房客搬到了3号房间以此类推._i!{:划每位房客都从一个房间搬到了r一个房问为lt令这托迟米者感到十分吃晾的卫,i号房间竟然被犄了fI;米他很高兴地搬了进去然后安顿下来过使但是一个百思==__=得其解的问题他他无法入睡:为“么倪仅通过ILJ==}客从个房间搬到*个房间.第一个肼问就能腾小米呢,(要知道,他米叫所有的房间都伟人丁)这所旅馆一定足希尔们特的旅馆它是城里个据认为无数个房间的旅馆1
这址个关于尤限的趣味故掌.从选m也址学生深深知道从‘有限”到‘无限”是很容易J“生质变的!也让教师的教与学虹上一层楼17中学生“有限”、“无限”教育观念的认识1柱我国巾学的课程|殳骨中,数学作为门被赋予大埘的煤¨佴皿在数学教学中,过于in部就班地d『述教科书现有的数学定义和数学缸_荆各种计算题{IIiiE明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做大习题,却忽视J’与数学有关的魑根本性问题目和I-j论,特别是有关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的阻口在数学¨JI收与尤限是相互联系的无lq霭限构成的无|;|=l叉要通过有限米表现,加以掌'如.自然数集址无限的,『旦它是山正数个具体删敏组成的;刷荆函数的图像k度是无限的,仉司的最小正周期却是有限的;直线的硅度是儿限f线段作为构成直线的部分.其托崖却屉有限的,空问所禽向i^个数足兀限的,而表逃谊向量空JH底(Ifil址)个数却屉有限的;数学归纳法表逃堋于无限的推圳过程而它的证叫步骤却只有两爿反之,柑限,I]存在着无限洲皿】,o到I的■段上就打无限多个有理数电,也柯兀限多个l点在整除”关系中,约数是有限的,晰倍数闸是兀限的;有理数、无理数值都是有限数而它f^数裘选式既体现了五劣小,叉体现r尤穷多总之在中学数学救学-h廊向学‘L等醍一■学基础和数学哲学有关的知I}{,破除数学确定■性舰念,最建数学批判的人文观念也许这样譬学生蜓喜欢数学更能深刻认汉像“无辘’这■技数。
学;c删}和数学哲学等慨念f自博大内涵“
篝兰斓(7)【】蚌革鼬谴教学十的有n臣自tm【J]数学调_
(7)■[5]剖籀州一十m本目m曲目母[J]十学绸
删删㈣㈣祈中国标准刊号:;;!笋g
广告许可证号37{IH…】i
邮发代号24一^8
发行范围公开
国内定价5㈨}元
两L
万方数据
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作者:陆丽滨, 沈恒, 李云
作者单位:陆丽滨,沈恒(浙江省湖州二中,313000), 李云(浙江省金陵高级中学,313100)
刊名: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英文刊名:ZHONGXUE SHUXUE ZAZHI(GAOZHONG BAN)
年,卷(期):2010,(2)
引用次数:0次
1.叶飞.再谈对中学生数学"无限"观念的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7,(11).
2.王仲英.郝样晖.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J].高等数学研究,2007,(1).
3.杨之.王雪芹.无限性与数学教育[J].中学数学月刊,2006,(7).
4.林革.趣谈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J].数学通讯,2001,(7).
5.刘薇.对一个课本问题的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9,(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xsxzz-gzb20100202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