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9467d41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3.png)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
1、个性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种标准的审美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强调情感和体验当代大众审美偏爱具有情感共鸣或体验价值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情感和感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体验。
而那些冷静客观的艺术形式则显得有些过时。
3、视觉化和互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偏爱。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视频艺术、互动展览等,大受欢迎。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声、光、影等方式,以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众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科技、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2、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审美尤其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来提供支持和支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3、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成为当代大众审美领域的一个趋势。
例如,虚拟现实、智能音箱、智能舞台等,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例子。
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大众审美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提升。
大众传媒与当代审美文化特征
![大众传媒与当代审美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d3843f9f90f76c661371afd.png)
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06432b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b.png)
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1. 引言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的体验和感受。
它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
然而,审美经验也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美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简答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2. 主观性审美经验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
人们的审美偏好受到文化、教育、个人经历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有些人喜欢抽象艺术,而有些人喜欢写实主义艺术。
这种主观性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
3. 情感和情绪审美经验与情感和情绪密切相关。
美的体验往往引发积极的情感和情绪,如愉悦、兴奋、惊喜、安详等。
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审美经验还可以通过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来传递和分享。
4. 观察和感知审美经验需要通过观察和感知来实现。
人们通过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来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中的美。
观察艺术作品的细节、色彩、构图等,体验自然景观的声音、气味、纹理等,都是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
5. 反思和思考审美经验还涉及到人们对美的反思和思考。
通过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人们能够思考美的本质、意义和价值。
他们会考虑艺术家的意图、创作背景和表现手法,从而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审美经验不仅仅是感性的,还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6. 艺术性和创造性艺术作品是审美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
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创造性,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表达,传递着美的信息和情感。
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
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丰富多样的审美经验。
7. 多样性和变化性审美经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是其另一个重要特征。
美是一个广阔而多元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会有所差异。
审美经验也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变化,人们的审美偏好和品味也会随之发展和演变。
中国当代家具审美的文化特征分析
![中国当代家具审美的文化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feb4b41a37f111f1855b9a.png)
“ 感性 化 ”是 家具 审美 文 化 的另一 个 突 出特 征 ,家具 审美 文 化 的感 性化 特 征与 人们 的 感性 化 生活方 式 有着 密切 的 内在 联系 。 基 金 项 目:湖 南工 业 大 学2 O 1 2 # - 校 级 自科研 究项 目资 助 ( 编 结 合 当代 社会 环 境来 看 ,随着 需 求 的高涨 以及 物质 文 化形 态 的丰
大 众 文 艺
・ 美 术 与设 计 ・
中国当代家具审美的文化特征分析
张 华 ( 湖 南工 业大 学 包装 艺术设 计学 院 湖 南株 洲 4 1 2 0 0 7 )
摘要 : 家具 审美具 有典型 中 的一些 细 分 。 由此 ,当代 中 国家 具审
2 . 感 性扩 张和 形象 诞生 电子 信 息 时代背 景 下 的审美 行 为突 显 的是 感性 的扩 大 与无 限 膨胀 。个人 审美 意 识 日渐淡 薄 ,大 众欣 赏 的 目标转 向 “ 集 体 中的
所有 人朝 着 的 同一 方 向 ”上 的 形象 。 “ 形象 ”的 审美化 体现 了一 种无 深度 的感性 生 活享 乐 的现 实合 法性 , 即将 “ 美 好 生活 ”的 概 念转 换为 现 实生活 中 的具体 形象 。 3 . 消 费观 念 的崛起 就 中 国现代 社会 发展 水 平来 看 ,西 方 “ 后现 代 ” 的文化 消 费 方式 和 新潮 文化 观念 是超 前 的 。这种 超 前 的经济 、文化 消 费一 定 程度 的带 动 了文 化观 念 的变 革 。文化 观 念 的变革 则 导致 其载 体 的 形式 与 内容 相对 于传 统 文化 的偏 离 , 中国审 美文 化 的主 导趣 味逐 渐 转变 为 大众 消 费的世俗 趣 味 。 4 . 艺 术审 美与 生活 内容 的同一 受 西 方影 响 , 当代 艺术 不 再 是 一 种 以个 别 表 述 一 般 的 准 知 识 ,更侧 重 于个 体 自身 的 自由表 现 。这种 现 象背 后所 隐含 的是 艺 术与 生活 同一 的趋势 。当代 中 国社会 由于经 济条 件和 生 活质 量 的 提 高 ,主 体 感性 欲求 得 到极 大 的释放 ,人 们 不满 足 于传 统文 化 的 约束 ,一 切 都 以消 除障碍 、满足 官 能 的舒 适 为 目的。于 是 ,艺术 的边 界被 打破 ,开始 融入 生活 甚至 成为 满足 生活 舒适 的装饰 。 二、 当代 家具审 美 文化特 征分 析 中 国当代 社会 审 美文 化 的特 征决 定 了 中国 当代家 具 审美 具有 大众化 、感 性化 、形 式化 、 消费性 和人 本性 等几个 方面 的特 征 : 1 . 家 具审美 文化 的大 众化特 征 社 会 经济 的 高速 发展 的 结果 是人 们 的基 本生 活 需求 得到 了极 大的 满足 ,人们 开始 在更 高 的层 面上 不 断产 生新 的需求 ,并 竭 力 去满 足 。在 这种 情况 下 ,文 化 的发展 无法 保 持其 理性 的纯粹 性 , 开始 显现 出多元 化和 大众 化 的特 征 , 即在 不 同条 件 下不 同 的文化 类 型 共 同满足 人 们 的各种 需 求 。人们 对家 具 的 审美行 为 也经 历 了 个 从特 定 阶层 到社 会全 面 、从 少数 到 大众 的过 程 。现 代社 会大 众 普 遍具 有对 家 具 的需求 和 拥有 的 能力 ,大 众 审美情 绪 很大 程度 上 的 决定 了对 家 具产 品 的优 劣评 价 ,各种 审 美倾 向以及 不 同的评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0e7ee3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1b.png)
作者: 潘知常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
页码: 66-72页
主题词: 当代审美文化;基本特征;零散化;当代文化;垂直结构;时间观;审美对象;时间和空间;
理性真理;现象与本质
摘要: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潘知常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对象的平面性、主体的零散化、时间的断裂感,这些都是学者们时常提及的,但我的理解有所不同。
对象的平面性首先来看平面性。
自从柏拉图创造了一个理念世界之后,整个西...。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f8fe99c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b.png)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多元、多样,审美观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为当下,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怎样的呢?从各个方面来说,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着多元化的特点。
如今,当代中国人对社会文化审美观的接受越来越开放,更多的元素融入到民间文化中,从而形成现在的中国新审美。
首先,当代中国人对“新”的概念很重视,时刻关注新的潮流,不惧怕大胆尝试。
早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人们开始了解外来的文化。
在八十年代,中国的音乐改革和新音乐风格的出现,如流行乐、中国风乐等在中国文化中传播。
在21世纪,新兴文化也跃跃欲试,快乐歌谣、影视等文化元素也被大量涌入中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被普及到民间。
其次,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上更加重视细节,也更注重质量,不仅在模范外观的基础上,更偏重在实用性和富有精神内涵的审美。
在生活消费方面,每年涌现出大量具有时尚设计感的衣物、潮流饰品,大众也更加偏爱的新型的品牌,比如由时尚设计师推出的精品服装、高档精品礼品。
自2008年起,中国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新设计作品,为国人提供了更多新、有趣、创意的空间。
此外,当代中国人也更加重视大众文化和新媒体的发展,更大的注重新媒体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演艺界也多次推出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衍生品,大众也更加喜爱新奇的、创意有趣的文化元素,从而塑造出当下非常流行的大众文化审美观。
最后,当代中国人对艺术审美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艺术美,并发明出新的审美观重塑中国艺术体系。
比如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更加现代概念的山水画,以及新兴的国画艺术流派,如水墨抽象,书法绘画等,产生出新的审美形式,在国内外艺术界广受赞许。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多元化,壮大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融入更多的元素,努力创造新的审美观念,具有时尚、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受到国内外文化界的认可。
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态分析
![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184124b307e87101f6969e.png)
当代审美文化的形态分析当时审美文化是商品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思潮,政治因素,新媒体以及当下的消费文化等因素都是影响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因素。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和大众通俗审美文化三种形态。
下文将具体对这三种当代审美文化形态进行分析。
主旋律审美文化,从其字面意思理解可以看出,政治因素是影响主旋律审美文化的主要因素。
较为显著性的表现为在当代社会主义精神和内涵的影响下,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出现了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并且部分优秀作品还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
此外还有类似革命题材的作品,也是主旋律审美文化的创作重点,在主旋律审美文化的影响下,舞蹈创编者受到了体制制度的影响,感受到了具有文化支配力量的文化形态。
高雅审美文化是一种较为小众的当代审美文化形态,创作者内心情感的主观表达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追求,是这部分艺术作品的创作重点。
因此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对于高雅审美文化的接受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正是高雅审美文化传播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虽然高雅审美文化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范围有限,但是由于高雅审美文化所凸显出来的先锋性和突破性特点,使得这种审美文化形态成为当代审美文化形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众通俗审美文化是三种当代审美文化形态中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形态,也是表现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种审美形态,例如,流行歌曲、电视剧、网络文学以及各种自媒体拍摄、畅销书目等,都是大众通俗审美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大众通俗审美文化形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艺术和现实生活中思想观念的相互交融影响,使其二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在艺术和生活交融所产生的艺术形式中,也更加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
虽然大众通俗审美文化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在当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下,大众通俗审美文化成为三种审美文化形态中发展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审美文化形态。
对比而言,大众通俗审美文化和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的主要区别为,大众通俗审美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更为广阔的市场性。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1cb7228c8d376eeafaa31d6.png)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试论审美文化的特征
![试论审美文化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424ac28aaea998fcd220e06.png)
性、 过程性和体验性 的文化形态。 这种特征 的形成 , 意味着对 传统美学的革命 , 即从 目的性的说教 转向过程 , 从神圣 的艺
术殿堂转 向大众共享的生活 空间 , 从静态的观赏转 向动态 的
审美体验紧密相关 的崇高感 、 优美感 、 悲剧感 以及喜剧感等
的生活状态中解放 出来 ,由此也引发 出人 的无限的 审美文化已不仅仅是一
般意义上个体经验的心灵或意识现象 , 出了经典美学有 它超 关“ 审美 的” 判断的抽 象范 围 。 入并展 开在普 遍 的人类 历 进
史—— 文化进程之 中 , 成为一 种“ 审美的文化活动 ” 文化 或“ 实践的审美形式” 客观地体现 了多样性 的品格。 ,
作为美学中的特定学术术语 ,审美文化”一词 的出现 。 “
共享 的普通性 质 ; 另一 方面 , 则更多表 明了审 美文化 与当代
包含了一种新的历史 意味 , 也代表 了人类审美活动及主体 审
美经验状态所发 生的深刻变化。从根本上说 , 审美文化概念 所揭示的 , 不单纯是美学理 论系统 内部 的问题 。 它与 当代人
当代审美文化趋向于休闲与消费无疑正体现了以日常生活为具体形式的多元性大众文化选择意识的充分张扬体现了对于生活本身潜在的非道德因素的直观肯定体现了以日常生活的当下满足为目的的感性文化开始围绕商业性的多元享受消费原则而从新得到感性的确立在这种休闲和消费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生存需要选择和从事丰富多样的生命活动得到更多更广泛的审美陶冶促进身心和谐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在根本上有利于促使主体从物质束缚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消解高技术支配下技术异化和工具理性异化状态有利于克服因单向度生产所导致的人对于社会和劳动实践的厌恶心理和对抗情绪
简述审美的基本特征
![简述审美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f69b0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b.png)
简述审美的基本特征
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主观性、多样性和变动性。
首先,审美具有主观性,即不同人对于美的感受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人们对于美的评判是基于个体的感受、文化背景、教育经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同一物体或现象对不同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因此审美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其次,审美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人类的感官能力和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在感受美的时候会区别对待不同的审美元素,如颜色、形状、声音、空间、时间等。
同时,不同文化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审美多样性使得美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最后,审美具有变动性。
审美观念和审美趋势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历史上的美学理论和艺术风格相继兴起和消逝,反映了不同时代对美的追求的差异。
同时,新的科技和文化变革也会对审美观念产生影响,推动审美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审美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和变动性,这些基本特征使得审美成为一个富有个体和文化特色的体验和领域。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f0d518d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e.png)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多元化和变化不断的现象,它受到影响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
对于当代的大众而言,审美的标准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流行文化与商品文化的影响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流行文化和商品文化。
在当代社会,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途径影响着全球的大众审美。
同时,商品文化也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2. 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当代大众审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不断地碰撞和融合,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
例如,影视作品中融合了西方和东方文化元素的“奇幻史诗”电影已经成为了当代大众的一种主流审美体验。
同时,对于一些细分领域的爱好者而言,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对于传统的大众审美提出了新的挑战。
3. 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个性化需求的上升。
与过去相比,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风格与审美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和艺术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创作出更加切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作品。
4. 网络化的审美经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众的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网络化的体验。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进行交流,同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这种网络化的审美经验为当代大众带来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审美空间。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经历了从传统到多元、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以及从线下到网络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同时也为未来的审美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多元化的空间。
联系当代生活谈审美风尚
![联系当代生活谈审美风尚](https://img.taocdn.com/s3/m/9b29fd748e9951e79b892758.png)
联系当代生活谈审美风尚在当代尤其是最近几年间,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异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个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大的改变。
中国社会的审美风尚体现了中国大众对自身生活的一种新的、自觉的要求。
充分强调了现实生活满足的必要性和绝对性,强调了通过物质占有和消费实现大众生活享受的直接可能性。
一、当代审美风尚的特征(一)“世俗化”成为当今审美风尚发展中的一个具体标记所谓“世俗化”,同一般意义上的“庸俗”、“低级”等等,是有所差别的。
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眼光从理想的天空收了回来,投向脚下的现实。
(二)大众生活本身不断再现了一种特定的“娱乐化”发展迹象这种"娱乐化"特征,隐喻了一种最广泛的"非历史化"迹象。
人们不是在时间的自身连续性中进行体验和积累,而是在时间的空间化过程中寻到了自己的当下快乐。
(三)审美趣味基本上是趋于消费性在一个不追求精神活动的创造性及其历史深度的时代,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在当下过程中高度激化了大众对于生活的审美消费狂热。
人们主要是从日常消费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的美学性质,并在日常消费的广泛性中实现自身生活的"审美化"过程。
二、审美风尚发展趋势从现有情况来看,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大体将在继续保持既有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这样几个趋势:(一)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将愈益同整个社会的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和满足形式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与大众直接生活利益的内在互动关系。
它要求我们在关注社会审美风尚变化、发展的时候,要有意识、突出地强调大众意志的构成及其现实取向的实际意义,进而在整个社会文化建构过程中充分包容日常生活体系的合理目标,以便在强化现实文化的大众利益基础上,保持社会审美风尚发展与大众之间的良性关系及其稳步发展态势。
(二)大众日常生活的发展趋向,将突出强调个体感性的地位和现实要求,更加明确地追求日常享受的生活动机。
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一)
![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一)](https://img.taocdn.com/s3/m/1204cb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8.png)
审美经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的一种感知和认知能力,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多样性: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多样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审美对象,包括自然景观、艺术作品、建筑设计、音乐舞蹈等等。
而每种审美对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因此人们的审美经验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种多样性使得人们不断接触各种新的审美对象,并从中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2. 主观性:审美经验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观性。
每个人的审美经验是受其个人情感、文化背景、经验积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因此在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评价。
这种主观性使得审美经验成为了一个个体化的、个人化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3. 情感性:审美经验还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审美活动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人产生愉悦、震撼、振奋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性的特征使得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
4. 可变性:审美经验还具有可变性的特征。
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品味随着个人成长、经历积累、文化交融等因素而不断发生变化。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可能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这种可变性使得审美经验成为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为人们不断开拓审美视野和提升审美情趣提供了可能。
5. 交互性:最后,审美经验具有交互性的特征。
审美经验不仅仅是一个人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单向感知和认知,而是一个人与外界环境、其他人以及审美对象之间的交互过程。
人们在欣赏、评价、分享审美对象的过程中,会不断与他人交流互动,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审美经验。
综上所述,审美经验具有多样性、主观性、情感性、可变性和交互性等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审美经验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人们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享受审美乐趣提供了可能。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不仅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审美活动的重要依据,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审美活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e763768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7a.png)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存在着明显的多元性和变化,其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知识性、历史性、审美性、理性性和欣赏性。
首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着显而易见的知识性特征。
当代中国人通过多种形式来探索审美,以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比如:通过网络进行文化研究,研究更多的古代美术艺术,深入了解国际流行文化等等。
另外,当代中国人也注重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比如:海洛克斯和梵高的作品,以及近年来新兴的摄影、影视艺术等。
这些审美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其次,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同时具有历史性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一直是世界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一环。
在这里,当代中国人喜欢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美的追求,比如:古典诗词、书画、民间艺术等等,这都是中国人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当代中国人也非常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认为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经典,更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
此外,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体现着审美性特征。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审美品位、审美素养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比如:当代中国人对艺术的消费量也在逐渐增加,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多元的审美体验;当代中国人也更注重审美体验本身而不是任何物质利益,他们更喜欢一种更加朴实自然的审美方式,以及更具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形式。
此外,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体现出理性性的特征。
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更注重理性方面的内涵,他们倾向于理性的审美,崇尚理性的审美形式,如:判断艺术的美丑是否合理,通过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来衡量审美的可接受度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重要表现。
此外,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也有着明显的欣赏性特征。
比如: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也更加重视整体的审美感受,更加欣赏艺术作品本身给他们带来的感受,而不只拘泥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技术精湛程度,他们更倾向于一种自然而又完美的审美感受。
审美思维的基本特征
![审美思维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5e6c50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9.png)
审美思维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审美思维需要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同时考虑美的主观体验和客观规律,以全面准确地评价美的价值。
2. 创造性:审美思维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能够从感性体验中发掘新的美感元素,并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和表达。
3. 主观性:审美思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美的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其评价受到个人文化、历史、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4. 时空性:审美思维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也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考虑到时空背景对美的影响。
5. 对比性:审美思维需要通过对比不同的美感体验和表现方式,来构建出更全面和深入的美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掘出美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综上所述,审美思维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需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进行平衡,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时空、主观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提高,才能够拥有更加深入和超越性的审美思维。
- 1 -。
当代中国审美的四种形态汇总-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当代中国审美的四种形态汇总-美学论文-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aa3de7f12d2af90342e63b.png)
当代中国审美的四种形态汇总-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当代中国审美形态是指今天在中国本土流行的审美形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传统的独有的审美形态;第二,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第三,中西相通的传统审美形态;第四,正在生成的审美形态.这些形态文化的和美学的现实意义,都需要我们认真梳理,以便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一、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一)种类1.中和.这一源自儒家处世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审美形态,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由数百名表演者举着和字的招牌,随着鼓点做出的和字操,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和作为汉字,以方块的结构对称的组合,使得中和的概念得到形象、生动的图解.放眼看去,和谐不仅在故宫建筑那秩序井然,对称和谐的风格中可以看到,而且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建设中亦可见到;不论是皇家宫殿还是皇家园林,不论是四合民宅还是州府衙门,不论是荒城古堡还是古村遗镇,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和谐对称思想,在直观的形象上体现了中和的审美形态.这种建筑复古的潮流,实质上也是当代中国审美心理中中和这一传统审美形态的折射.由于中和分为外在的中和和内心的中和两种情况,而且内外一致,互为表里,因此,客体表现情感,情感投射到客体,就是理所当然的.外在中和以建筑、园林为主,而内在的中和却以延续了几千年的温柔敦厚的诗风和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为标志,都强调事物的和谐对称,情感的节制适中,以达到外在和谐与内心和谐的统一.当代审美趋于多样化,但保持中和,避免褊狭和刺激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因而,不仅在建筑上,而且在流行的山水写意、工笔花鸟、行楷草书以及古诗词的唱和中,在棋道、茶道中,尤其是在民俗主导的节庆活动中,中和都是当代富有生命力的审美形态.2.气韵.这一源自中国气的思想的审美形态,在当代的小说、舞蹈、书画、影视创作以及气功实践中仍在广泛流行.金庸广为人知的武侠小说中,那些绝世的武功,大都离不开真气的功用,如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就凭着内功运气将封死的石门击碎;黄老邪吹起悠扬的笛声,却致落英缤纷,桃林挪移;各位绝世高人,都凭着内功发出的气韵而毙敌于无形,真可谓黯然销魂.当代电影《英雄》中,在秦军万箭穿屋之际,书馆的老先生仍在教授剑字的写法,室外是为师生抵挡箭镞的英雄豪杰,他们运气舞剑,击落万千乱镞,腾跃起舞,剑气倒逼千军万马;剑字之舞是一种气韵生动的武侠大写意.至今在进行中国书画创作时,提笔运气仍是一个基本的技法,无论是如椽巨笔,还是方寸狼毫,都是在气的推动下的落笔之作.不论是行楷还是草书,也不论是山水写意还是工笔写意,都讲究气的运行和气的节律历历如在目前.不仅书画作品要求气韵生动,而且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也要求有韵味、有生气、有气势,达到栩栩如生、生动别致的审美效果,从而显现出气韵作为传统审美形态,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和文艺创作中仍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3.神妙.这一源自中国古代大道哲学的名词,是对构成世界、构成大道的阴阳变化莫测的属性的揭示.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的审美形态,神妙具有极强的统摄力和非常广泛的表现区域.从哲学到功夫;从艺术到技术;从精神到物体;从想象到创造;从过程到效果,都具有神不可测、妙不可言的审美效应.可以用来形容功夫表演的神功盖世,书画作品的神品、妙品,艺术魅力的妙不可言,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指挥艺术的用兵如神,科技创造的鬼斧神工,国家形象的神州大地,等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神妙这一审美形态,是基督世界、神佛世界、仙怪世界之外的侠客世界中神妙奇迹的集大成者,是侠又超侠的精神盛宴,充分体现了凡人的超乎想象的神奇魅力.由于人对于自身本质力量的延伸具有无限的期待,因而,神妙作为审美形态,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都会是充满魅力的审美形态.4.意境.这一在表现形态上体现为情景交融,在结构上具有道家的有无虚实统一、佛家的空寂与灵有辩证的最高审美形态,其结构决定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妙不可言的审美效果.在当代艺术如诗歌、绘画、园林艺术中意境仍然存在,而且是品评诗歌、绘画和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但当代艺术意境的最大特征在于已经得到了科技的武装,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从而有了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王扶林编导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头,不仅音乐、歌曲和画面富有意境,而且达到了意境中的空灵.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和母亲》中,初恋的母亲在山间小道上的等待、追赶、盼望,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中那些密林深处的打斗,都具有很强的意境感.更值得注意的是,意境已经在大型节庆广场艺术和旅游实景艺术中再现.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国画卷轴,印象西湖、印象漓江、印象云南等,都借助于高科技的声光电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虚实统一、耐人回味的审美效果.另外,意境的实体景观化,有着与美国利用虚实真幻结合原理打造的全球影城娱乐和迪斯尼世界不同的审美效果.不同处就在于中国的实景艺术,是一种观的艺术,注重的是调动观众的想象,是对想象力的扩充.而美国的3D互动节目,是一种动的艺术,注重的是观众由惊悚引起的刺激,谈不上想象的发挥,因为都是一个个紧逼的冒险,有时令人窒息.当侏罗纪公园里的冒险河上张开大口的恐龙向人袭来时,还来不及恐惧,就已经随着船体掉进了几十米深的水道深渊;坠落的瞬间,五脏六腑都仿佛被整体掏空拽出,无疑是对想象空间的无情的切割.意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独有的审美形态,在现代审美文化背景中边界似乎更加清晰了.5.飘逸.作为一种风貌或风姿,飘逸在功夫影视艺术和敦煌飞天造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如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竹梢上的打斗, 《英雄》中水面上的较量,褒衣博带的当代飞天舞台形象,城市雕塑飞天形象,室内装潢飞天形象等,表现出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轻灵潇洒之美.尤其是基于飘逸这一审美形态的飞天,已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艺术形象,也不仅仅是中国电视艺术最高成就奖的标志,而且还是中华腾飞的飞天之梦的象征符号.中国之有飞天,就如美、德、俄诸国之有飞鹰的国徽,早已不是地上爬行的长虫,而是飞龙在天的同义.我们所说的飞天梦,已经落实到了人造地球卫星、神舟飞船,登月摘星正在变成现实.古代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敦煌莫高窟中就有了中国人改造古希腊古罗马的安琪儿、印度的神鸟、中亚细亚的羽人而形成的褒衣博带、满壁风动式的这个飞天.中国的飞天舞剧不仅在国内成为国家永久性保留剧目,而且在全球演出,誉满天下.一个修长、苗条、轻灵、风动的飞天,不仅是中国道家逍遥思想、隐逸生活、潇洒行为和理想身形的表现,而且还是中国人现代梦想的图腾.6.阴柔与阳刚.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阴阳互生并存观念,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一体双面的风格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写真.按照道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阴柔与阳刚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整体存在,是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因此,中国传统并不认同一悲到底,一刚到底的直线的一去不复返的思维方式,而是承认事物在对立面中的转化生成,认可对立因素的此消彼长,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此,尽管中国古代诗词流派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历代诗家往往能够在突出某一种风格的同时做到两种风格兼济.如李白、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这种刚柔相济的审美形态特征在当代得到了延展.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界一反时期样板戏高大全的绝对阳刚和缺乏人之常情,更加注重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英雄人物性格的两面性.英雄既能顶天立地,又具儿女情长,少不了谈情说爱,风花雪月,从而赢得了观众和读者.中国文学终于走向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是跟阴柔与阳刚的传统审美形态得到恢复有着直接的关联.人性具有根本性,大于阶级性、政党性、民族性,是阴阳两面的有机统一.虽然表现在具体的个体身上,有时阳重阴轻,有时阴盛阳衰,但阴柔与阳刚的一体和合却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前提.当代中国大阅兵中既有男性的雄伟、壮美,又有女兵的飒爽英姿,刚柔兼济,相得益彰,是壮美与优美的辩证,体现了阴柔与阳刚的统一.7.清丑.在庄子的着作中有大量的对于外表奇丑却有大德大能的男子的描述,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清丑这一审美形态.这一审美形态在道教传说和民间故事、风俗中广泛流传.如八仙的故事和人物画像、达摩的故事和画像、隋唐英雄的故事和画像,天王、门神的画像等,虽然有着凶煞的外貌,但因其内在的美德和镇邪降魔的功能而受到百姓的喜爱.清丑形象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不仅张果老出行倒骑毛驴极具喜剧效果,而且相对于钟馗的凶煞,《钟馗嫁妹》的画像却充满了谐趣.由于民俗是最难被强力改造和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的,因而,清丑这种来自民间信仰和民间风俗的审美形态,就不仅是当代流行的审美形态,而且还已成为牢固的民间审美理念,成为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的形象标识.事实上,中国的这种建立在民间信仰和民俗传统基础上的清丑,是不同于西方文艺中所表现的丑陋形象的,如夸西莫多、欧米埃尔和恶之花等.这些都是凡俗中的丑陋,清丑却表现了传奇人物的非凡功德和形象力量,具有象征的意义和理想的寄托,而西方的丑陋形象却只有对比的意义.以上几类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历经千百年的检验和筛选流传了下来,而曾与它们相伴而生的更多的审美形态如《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中的许多范畴却被历史所遗忘,早已遁出了人们的视野.除了其概念级差等级较低而没有统摄性外,还因其词汇语感也与今人的欣赏习惯不大合拍,很少被使用.而以上所列审美形态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发展的前景依然乐观.原因就不仅在于其符合今人的欣赏习惯,具有概念的统摄性和流行的久长性,更在于这些审美形态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的审美心理中,成为民族审美观念的深层积淀,还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倾向.(二)特点当代流行的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具有以下特点:1.传承性.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依然为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这就是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得到传承的见证.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当代流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即从古到今的连续性,今人对古人的传承,是传统的现代生成和发展的根本所在.2.技术性.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流传至今,不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具有现代色彩.色彩之一就是技术包装.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在当代影视艺术、舞台艺术、大型实景艺术、广场艺术中,大多借助于影视技术、声光电能技术、3D技术和复制技术,使其内涵得以更广泛的展现,具有了为古代审美形态所不具有的现代性特征,表现出技术在审美活动中的助推功能和润滑功能.3.图像性.当代是一个图像增殖时代,视觉冲击已成为审美事实的构成要素.在古代只是作为诗歌想象中的意境,现在都可以变成图像,甚至成为影像.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艺术,如《印象漓江》、《印象西湖》等,将在古代只是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诗歌意境,变成了可视的艺术图像.4.展演性.古代审美形态在古代作为一种审美风格、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广泛地存在于艺术、人生、自然以及三者的结合之中,呈自然状态,并没有刻意的展现.而如今,古代审美形态往往在活动、体育活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图像包装,成为广场艺术、实景艺术而被充分展演.如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就是很好的例证.5.实用性.古代审美形态在古代具有自然存在的特点,因而具有超功利的属性,具有审美的纯粹性.而当代利用高科技充分展演的古代审美形态,其目的在于经济效益和外交上的获利,因而其实用功利色彩更浓,形式大于内容,视觉冲击力和炫酷特点对审美的表面无功利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中国古代审美形态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不仅是艺术中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且更能说明中国审美形态发展的稳态性特征.文化的稳态性是一种文化的本体性存在的重要依据.如果缺乏这种稳态性,任何文化都无法确立自己的本体地位,将在诸多文化的碰撞中失去自我.以上中华传统审美形态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其稳态性特征正好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本体性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本土化了的西方审美形态(一)种类1.悲剧.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悲剧起源于西方,中国古代没有悲剧.对此,鲁迅就曾有过结论.中国有苦戏而无悲剧,表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与毁灭的结局的根本不同.但随着话剧的引进,产生了悲剧这一审美形态,最典型的莫过于写于上世纪30年代并获得巨大演出成功的《雷雨》.曹禺的《雷雨》以一种三一律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封建买办大家庭的悲剧.建国后,由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压制,拖曳光明的尾巴又具有回归传统大团圆的审美倾向.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于无声处》则是新时期的悲剧.但中国的悲剧只是西方悲剧剧种的移植,是西方审美形态的中国本土化.2.荒诞.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产生的审美形态,建立在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荒诞剧的基础上.荒诞剧也称反戏剧、反传统戏剧派.其艺术手法荒诞、夸张,多用梦魇和地狱特征的场景,人物奇形怪状,语无伦次,本能冲动.法国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犀牛》,贝格特的《等待戈多》都是代表作.荒诞剧起始于上世纪法国的荒诞戏.荒诞剧在上世纪90年代被移植到了中国.川剧作家魏明伦导演的《潘金莲》被视为中国的荒诞剧代表.荒诞作为起始于西方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的种类紧密相连.而中国古代则有荒诞意识而无荒诞艺术.中国禅宗的空手把犁头,步行骑水牛.船在桥上走,人流水不流,王维的《袁安卧雪图》中的雪中芭蕉等所表现的反常合道都具有强烈的荒诞意识.但要把这种只在少数禅宗公案中流行的怪诞之语视为纯粹的审美形态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它缺乏审美形态的普遍性特征.但荒诞作为西方审美形态,已经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3.崇高.中国古代有阳刚、壮美、豪放等审美形态,与西方的崇高有相近的含义.但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的这类表现壮美的审美形态缺乏西方的崇高中所具有的惨厉与冲突,因而不能被称之为崇高.就我所了解,中西方在面对人与人的冲突时的崇高具有一种共通性,都赞美和崇尚英雄.但在面对与自然冲突时,西方表现得特别强烈,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而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冲突更多地被对天地大美的赞赏所掩盖.建国以后尤其是50年代的中国小说、战争小说具有西方式崇高的特点,表现了主人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小说《黑海潮》、电影《唐山大地震》等,可以说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惨烈空前.可以预期,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渴望,表现人与自然冲突的崇高,将会有更大的表现空间.(二)特点在当代中国,已被本土化且在流行的西方审美形态,具有以下特点:1.西方血统.来自于西方艺术体裁和种类,如悲剧、荒诞都是西方的剧种,是西方血统.崇高也来自于西方,最早与文体风格相关,后来才与大自然的巨大压力相联系.因此可以说,即使是中国移植了西方的悲剧、荒诞和崇高,但其根源或原始还在于西方,受到西方文艺体裁和种类的制约.这也就是文艺的形式对文艺的内容的制约性.2.中国精神.即借用西方的体裁和种类来反映中国的现实,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因此,西方的形式受到了中国的内容和精神的制约,如崇高.中国的《红岩》表现的是视死如归,绝不苟合,不搞fine play.按照西方的好玩规则,在战争中不得已时的投降,做俘虏,都是战争游戏中的必然环节,并不是可耻之举.而在中国的《红岩》中,则表现了宁死不屈、宁死不降的大无畏精神和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可歌可泣.这一点甚至与中国古代的战争小说或小说中所表现的变通意识也完全不同.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突出了关云长的宁死不降,而在《水浒传》中,并不十分强调宁死不屈. 《水浒传》的英雄白日鼠白胜就是因为扛不住打而招供的.打虎英雄武松面对蒋门神、张监军的酷刑只好求饶棒下留命,从而换来了大闹飞云浦的复仇.这被称为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而在西方正统崇高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小说,则突出了人不与敌人妥协的决绝精神.再如荒诞,西方的荒诞戏只是反戏剧,而中国的荒诞戏则是反常合道.让安娜卡列尼娜与潘金莲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人物同台对话,就是一种中国式的热闹和荒诞.3.融合性.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国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单向影响,中西审美精神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如当代中国文艺中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我们可以在德国的《贞德》、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艺作品中找到根源,表现出中西审美形态的融合性特征.当代中国审美形态中的西方血统流行,一是表现出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的单向影响,二是展现了脱胎于文艺体裁和文艺种类的西方审美形态在与中国本土的审美实践相结合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这一规律的制约的现实.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西方审美形态的形式化与中国审美内容的实质化的结合.三、中西共通的审美形态(一)种类1.优美.这是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形态.尽管中西方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有所不同,但对于小巧、光洁、柔美、可爱的欣赏,构成了中西优美审美形态的共性.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审美趣味的趋同,首先就表现在对优美的兴趣的大体一致上.世界性的选美,旅游景观的星级标准就是这种趋同性的说明.2.壮美.中西方都有对于壮美的兴趣和欣赏.高山大海、长空万里、大漠戈壁等是人们欣赏的壮丽景观,巨人、伟人、伟业,也是人们赞美的对象.世界各国在将大与小、强与弱、壮与秀进行对比以显示不同种类的审美形态的同时,往往以称大为荣,以称小为耻.尤其是在国与国之间,各国竞相称大,如大英帝国、大韩、大日本帝国等.而对敌对国则竞相称对方为小,如小日本、日本鬼子等,就都显示了世界各国对于壮美这种审美形态的认同.3.滑稽.滑稽是中西都有的审美形态.西方的滑稽来自于喜剧,中国的滑稽来自于模仿和取乐.优孟衣冠中的优孟就是中国先秦时代的滑稽艺术家,汉代的东方朔也是此类不依托于艺术体裁和种类而在生活中制造滑稽和娱乐效果的天才.当然,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的滑稽往往对中国人没有触动,中国的滑稽对西方人来说也难以理解,但对滑稽这种审美形态却有着共识.4.幽默.幽默有时也与滑稽相关,但幽默不需要借助表演,而是更多地借助语言而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幽默由于跟讽刺相关,表现出巧智和批判,但最终审美效果是引起忍俊不禁的笑,一种审美愉悦.幽默又分冷幽默和热幽默,热幽默表现为温馨赞美,冷幽默表现为冷嘲热讽或幸灾乐祸的黑色幽默.但由幽默所引起的开心的笑则是中西方所共同欣赏的.(二)特点1.普遍性.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形态表现了人类某种共同的审美趣味或审美标准,体现了美的,因而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基于共同的人性.2.愉悦性.优美、壮美、滑稽、幽默这些中西方共通的审美形态,其共同的功能在于愉悦性.不同于悲剧的压抑和悲壮,不同于文艺与现实的悖谬,也不同于崇高的惨厉和冲突这些审美的逆向价值或逆倾向,它们更多地表现出审美的正向价值或顺倾向.3.大众性.文艺为绝大多数观众和读者所喜闻乐见是世俗生活的基本特征.而审美形态的大众性则表现为以优美和壮美取悦视觉,以滑稽和幽默取悦心意.但正是这一媚俗的大众性,决定了中西相通审美形态作为文化连接地或融合区的功能,使得中西文化在俗众认可、俗众愉悦的前提下展开交流和对话.如果取消了这一大众性,也许中西的科技交流、知识交流仍会进行,但文艺和审美的交融将会受到影响.总之,普遍性、大众性、愉悦性是构成中西相通审美形态普适性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同时具有消极与积极的意义.四、正在生成的中国审美形态(一)种类当代审美形态除了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延续和西方审美形态的本土化之外,还在不断生成新的审美形态.1.戏仿.按杰姆逊的说法,戏仿是滑稽地模拟原作独特风格以。
看待当代艺术的审美趋势及方法
![看待当代艺术的审美趋势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7b2718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7.png)
看待当代艺术的审美趋势及方法当代艺术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复杂的领域。
作为现代社会中文化现象的一部分,艺术反映了时代和文化的变迁。
随着社会变革的步伐加快,当代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审美趋势和方法,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审美趋势1、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当代艺术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电影、音乐、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和影响,许多新兴艺术形式层出不穷。
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多元化,让艺术家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2、社会性的主题当代艺术的主题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当代人类价值观的转变。
很多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压力、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资本化、个人自由等关键议题,向人们展现了当代人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3、激进性的形式在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的挑战中,当代艺术具有激进的形式和创造性。
艺术家们愿意突破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观点,打破常规的表现方式。
从而在艺术追求和表达上更具创造性和多样性。
二、审美方法1、自我主张艺术家应该具备自我主张的能力。
每位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理念和深刻的理解。
他们需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述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追求,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
2、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当代艺术是以被先驱者们拓展的道路为基础的。
因此,了解和研究艺术发展的历史,对于当代艺术家及其判断艺术标准和创作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理解、研究和吸收艺术大师的经验和教训来增强自己的创作力和技能。
3、严格的学术研究艺术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表达方式,需要艺术家掌握的广泛的学术知识。
这样他们可以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来探究艺术的内涵和技巧,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创作演绎。
三、结尾当代艺术的审美趋势和方法是多样化和创新化的。
虽然在创作和研究中,艺术家们会被绑定在单一的审美标准上,他们需要发掘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挖掘和表达美。
当代艺术是一个充满了多种元素的艺术形式,应该以多样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和欣赏。
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b5c93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a.png)
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感受、评价艺术品或自然景观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主观性:审美经验是主观的,因为它取决于个体的感受、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不同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经验。
2. 直接性:审美经验是直接的,它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或逻辑分析获得的,而是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
3. 情感性:审美经验是情感性的,它涉及到情感、情绪和感受等方面。
审美对象可以引起人们的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各种情感反应。
4. 非功利性:审美经验是非功利性的,它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或达到某种实际目的,而是为了享受和体验美的本身。
5. 超越性:审美经验是超越性的,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感受到超越现实的美和价值。
总之,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直接、情感性、非功利性和超越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它是人们欣赏和创造美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述审美趣味的基本特征
![简述审美趣味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2ca2a4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12.png)
简述审美趣味的基本特征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它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追求。
以下是审美趣味的基本特征:
1、个性差异: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感知、艺术素养、生活经历等因素都不同,导致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不同。
2、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趣味通过个人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表现出来,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喜好和选择。
这种主观性也意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会受到个人情感、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直觉性:审美趣味具有直觉性,人们在评价一个事物是否美时,往往只需要一眼就能做出判断。
这种直觉性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和感知基础上的。
4、情感性: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人们在鉴赏美好事物时,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
审美趣味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它影响着人们的审美选择和评价。
5、时代性和群体性:人们的审美趣味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同一时代的人们也会形成相似的审美趣味,表现出群体性特征。
6、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审美趣味是内在能力和外在表现的综合体现。
个人的审美知觉、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内在因
素共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同时,这些内在因素也会通过个人的兴趣、品位、艺术修养等外在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解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作者】潘知常【作者简介】潘知常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90年代中国文艺研究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对象的平面性、主体的零散化、时间的断裂感,这些都是学者们时常提及的,但我的理解有所不同。
对象的平面性首先来看平面性。
自从柏拉图创造了一个理念世界之后,整个西方就在本体与现象的二元对立中运思,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非真实与真实、能指与所指……是人们时常提起的话题,也正是抽象性思维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规律井然的世界。
一切现象都在逻辑之内,都是有原因的,找不到原因的就是违反逻辑的、偶然的。
迄至牛顿所确定的绝对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以及能没有重量、能与质相互独立的理论,则为世界确立了一种虚假的稳定感。
它折射出一种西方古典的传统的“人格化”倾向,不把世界的面目塑造得与人类自身相近,就不会得到安慰,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家园。
但现代科学的问世,尤其是爱因斯坦的时间渗透于空间之中的相对的时间空间观念,以及在一定的运动条件下,质可以直接等同于能,能也可以直接等同于质的质能互换理论,破环了传统的世界的稳定感。
一切都毫无永恒可言。
世界不一定只由必然构成,也可以由偶然构成。
秩序与无序成为这个世界的真实图景。
这或许正是当代的“物化”倾向使然。
“对于爱因斯坦的信徒来说,已经不可能再说什么东西必然是什么样,只能说在时空关系中什么东西可能是什么样。
除了光速以外,宇宙中没有什么稳定可言,在爱因斯坦之后,我们可以肯定的唯一的东西是:没有什么是肯定的——除非在一个特定的条件和时间环境之内。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第57页,普伦提斯-霍尔出版公司1974年版)于是,人凭借着自己的勇敢走出了古典的世界,也走出了用绝对精神、万有引力和理性编织的伊甸乐园。
那个炼就一身硬骨的尼采曾无比困惑地发问:“当我们把地球移离太阳照耀的距离之外时又该怎么办?它现在移往何方?我们又将移往何方?要远离整个太阳系吗?难道我们不是在朝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赶吗?当我们通过无际的天空时不会迷失吗?”(尼采《快乐的科学》第139页,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M·艾思林说:“这种态度的突出特点是这样一种感觉:以往时代的那些稳定因素和不可动摇的基本观念被一扫而空,它们在经受检验之后显得苍白乏力,它们失去了往日的声誉,被看作是廉价的和孩子气的幻想。
宗教信仰的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被对进步、国家主义和各种各样的极权思想的笃信所掩盖。
而战争则使这一切分崩离析。
”(《荒诞派戏剧》第4-5页,美国双日出版公司1969年版)再看现实,情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目前,人类的进化速度比史前时代快10万倍。
过去是一生都感不到变化,现在是连想象力都跟不上。
有个未来学学者曾经打比方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社会总产量翻1番的情况要发生5次,到了老年,产品将是出生时的32倍。
这种新旧比率的冲突会给人以很大的冲击。
施太格缪勒认为:“正如形而上学和信仰对现代人来说已不再是某种不言而喻的事情一样,世界本身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失去了本身自明的性质。
对世界的神秘和可疑性的意识,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这样盛行。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第25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在建立于稀缺价值经济学基础上的工业化前的温饱社会里,辛勤制造的产品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因此“财富”、“价值”内驻于货物与财产之中,代表了比个人更理想、更持久的价值。
现在人是主宰了,物成了可消费的对象,使用价值普遍代替了占有价值,“用过即扔”成为时髦。
人与物的关系越来越带有临时的性质,与某物保持相对长久的联系的传统业已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个短期内同一连串的物保持联系。
永久性是理想与完美的体现,而非永久性则是对于理想与完美的放弃。
瞬时、组合、用过即扔之类的物,诸如:方便食品、快餐、报刊文摘、贺卡、名片、广告……应运而生,正是人们对完美与理想缺乏必要的耐心的标志。
人与物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延续感、断裂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不再喜欢浸泡在温情脉脉的历史、阅历中而是不断进入新的历史、阅历,不再珍惜天长地久的友谊而是习惯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临时关系。
人与人之间从纵向联系变为横向联系,从血缘到业缘最后到际缘,交际的面越来越广,交际的深度却越来越浅,背景、履历、门第、血统、底细、历史都不再重要。
到处是一次性的合作,一种平面交际成为时髦。
不要质的深度,只要量的广度,大量、频繁又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迅速建立联系又迅速摆脱联系,只见过几次面就算是老朋友,随之而来的是“聊天”取代了“谈心”,逢年过节在贺卡上说几名彬彬有礼但又无关痛痒的话,灵魂、个性、魅力的交往被谈吐、礼节、时装所取代。
这样,在人类的文化意识层面,就出现了从立体向平面的一种历史性转移。
传统的逻辑前提——现象后面有本质、表层后面有深层、真实后面有非真实、能指后面有所指——被粉碎了;包括语言符号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成为平面性的文本;“影像”(又称“类象”、“形象”)取代了现实,成为当代世界的徽章。
现实被非现实化了,世界被影像化了,生命活动从物质性蜕变为符号性并建立起一种互渗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格被依附在作为客体的对象身上。
历史意识不复存在,主体意识不复存在,距离感不复存在。
过去追求变化中的不变者、流动中的恒定者、万物中的归一者、差异中的统一者,追求认识的明晰性、意义的清晰性、价值的终极性、真理的永恒性,追求“元叙事”、“元话语”、“堂皇叙事”以及“百科全书式的话语世界”;现在却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明晰性到模糊性、从中心性到边缘性、从秩序性到无序性、从整体性到多维性……一种文化的诞生,总是因为一种生存方式的先它而诞生,一种文化的衰亡,也是因为一种生存方式的先它而衰亡。
因此,对于当代文化,我们也很难简单论定。
在我看来,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是借对于传统的垂直结构的社会的突破才得以完成的,当代文化因此也是借对于传统的垂直结构的文化的突破才得以完成的。
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
人们无需在集体的认同中确证自身了,这无疑有助于个体的诞生;人们无需在传统文化的束缚中生存了,这无疑也有助于新文化的诞生。
但为人们始料未及的是,它又使人们生活在一种平面结构的社会之中。
在垂直结构的文化的认同中才能确证自身固然令人苦恼,但无从确证自身却更令人苦恼;过去那种固定的全面的文化有时会束缚人,但现在这种瞬间的片面的文化则会使人变得轻率。
原因何在?一方面,犹如市场经济使商品的消费价值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分离出来,市场经济也使文化从内容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犹如市场经济使传统的集体生活转变为公共生活,使个人转化为大众,市场经济也使文化从积极参与转变为被动接受。
这样一来,文化就不再是人们对生活的解释,而是大众的梦幻,是大众的集体经验的编码或投射。
现代人出乎意外地被抛掷在他所编织的社会梦幻之中,反把现实当成“虚假”,难免也使人在其中越来越感到孤独、陌生,反过来要寻求庇护和归属。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埃及,而当摩西上山去领受上帝的戒命时,人们却违背了他的教导,作了一个金牛犊当作偶像去加以顶礼膜拜。
当代文化追求的正是这类金牛犊。
它意味着某种普泛化了的集体仿同和闲暇追逐,是精神的松懈而不是精神的执著,它以其被动接受了懒惰的本质。
因此,在当代文化中,这种对于平面的追求,多半不是借此得到什么,而是借此忘掉什么。
它尽管在形式上逐新猎奇,但在实际上却与真正的创新无缘。
它宣扬经过组装、供人消费的时尚与时髦,但时尚与时髦偏偏导致不满(得到会不满,得不到也会不满);它塑造出大量总是在模仿各种个性的偶像,但偏偏实际又只是最无个性的假人。
人们成为没有记忆、没有深度、没有历史的平面人,犹如丧家之犬游离于都市荒原的每个可能的横切面,又犹如一个蒙太奇式的欲望分子,不断在拆解、组合、重叠、分离,极尽各种可能并行不悖地互动。
可怕的非人性的物化世界与轻佻的无聊的游戏场所,这就是当代文化的一体两面。
就美和艺术而言,也是如此。
传统的审美对象是建立在深度模式的逻辑前提之上的,因此才形成了超越于现实功利的审美对象,但是现在深度模式基础上的逻辑前提却不复存在。
精神的运动既然不再垂直进行,而只是向平面进行,因此深度、高潮、空间被夷平了,人为的开头、中间、结尾,前景、中景和背景混同起来,对称、平衡不复存在了,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与所指、中心与边缘也不复存在了,消极空间取代了积极空间,这是对人性和审美的更大开拓,也是对因果、逻辑、必然性、合理性、秩序……的突破;时间被夷平了,连续性变为非连续性,过去和现在已经消失,一切都是现在,历史事件成了照片、文件、档案,历时性变成共时性,确定性、永恒性、意义性也统统不复存在了;主体被夷平了,人的中心地位、人的为万物立法的特权消失了,主体被“耗尽”了,人被零碎化、空心化,“应该”这个概念被义无返顾地抛弃了;价值被夷平了,成功的复制使“真品”与“摹本”的区别丧失了意义,“类像”成为一切艺术的徽章,过去误以为现象背后有深度,就象是古希腊的魔盒,外表再丑,里面却会有价值连城的珍宝,重要的是找到一套理论解码的方法。
现在发现,“本源”根本就不存在,一切都在平面上,而且,这里的平面不是指现代主义所重新征服了的那种画面,而是指一种深度的消失——不仅是视觉的深度,更重要的是诠释深度的消失。
其特点是全称否定,即对所有的中心、意义的否定,在无中心的碎片化世界中逍遥游戏。
没有深度,没有真理,没有历史,没有主体,同一性、中心性、整体性统统消解了,伟大与平凡、重要与琐碎的区分毫无意义。
现实的不完整性成为必然的,上帝已死,真正的作者已经不复存在,谁也不知道真正的情节了。
而且,古代的美和艺术是英雄主义的,近代的美和艺术是非英雄主义的,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到造成非英雄的英雄们,现在则是根本找不到英雄的时代。
不再是所谓焦虑而是某种“亢奋和沮丧交替的不预示任何深度的强烈经验”。
说来滑稽,传统的崇高触及的是我们的作为极限的精神,而现在的崇高触及的仅是我们的身体。
毫无疑问,这种美和艺术的出现是对传统审美的一种反抗,因为世界并不是象传统的美和艺术那样的精心安排,它给我们的,正是我们每天都在默默忍受的生活本身。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混乱、晦涩和不可理解的。
世界的残忍、粗暴每天都展现在我们面前。
意识这一点,会造成一种令人痛苦的混乱,但这是人类精神向前推进时所必不可少的代价。
当代的美和艺术正是着眼于此。
例如,西方绘画的深度空间意味着人类精神的转向,意味着人类对于地球的征服,而现在的平面化,则预示着人类脱离外在世界。
随意处理手中的审美对象,意味着它们已经不再代表外在对象,这种审美对象,是为了弥补外在世界的惊人外化,是一种粗暴的反抗,提供了一个没有被人类的主观意志梳理过的陌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