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

合集下载

屈原、贾谊、苏东坡:三位单相思者的不同选择

屈原、贾谊、苏东坡:三位单相思者的不同选择

屈原、贾谊、苏东坡:三位单相思者的不同选择导读本文节选自《道冠儒履释袈裟——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绪论《儒释道的基本人生观》,作者张松辉。

《道冠儒履释袈裟——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浅易的典故或古诗文标目,内容扣住人生几大主题:学习、生活、养心、世事、处世,每一命题皆从儒释道三家的理论体系和各家典型事例中去关照、求索、总结归纳,于各家论说冷静剖析,切中了每个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背景和文化情结,借助先哲的智慧和哲思,从他们的寻求、答案中获取当下人生困惑之确解,读者阅读易产生共鸣。

儒家的人生理想,首先是“达则兼善天下”,但也不可忽略了写在它前面的另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达则兼善天下”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而“穷则独善其身”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他们刚刚打开书本开始读书的时候,无不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无不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作为自己的最高人生理想。

以杜甫为代表的“诗圣”们的理想自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一群隐居文人照样念念不忘“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

一生没有当过官的孟浩然也曾羞羞答答地向丞相张九龄递上一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以表达自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艳羡之意。

就连迷恋神仙的李白也立志“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最为理想的人生设计是“待我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先立功立名,然后再修仙登天,人世建功第一,出世修仙被放在第二位。

展开剩余85%△李白像可以说,“修齐治平”是几乎所有的古代文人为自己设计的人生第一步,但能够把这个第一步走好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人们少年气盛,不知世道的艰难,幻想以布衣直取卿相;待到仕途初步,才发现原来四面皆壁。

他们屡起屡蹶,屡蹶屡起,直到焦头烂额,幸运的士子方谋得一官半职;然而宦海沉浮,危机四伏的仕途生涯又使他们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悲情与崇高的纠结——试论屈原和苏轼的人生遭际与其诗文的关系

悲情与崇高的纠结——试论屈原和苏轼的人生遭际与其诗文的关系

化人格和诗学精神作为 自己一生奋斗 的事业 。而这注定是一 严肃 , 尤其是严肃地面对新 旧两派之争, 使其在新旧之争中保 条艰辛 的道路, 不论是屈原还 是苏轼 , 他们悲惨的经历使他们 留着 自己独立的思考空 间, 这在 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 但也
困惑、 苦痛 , 然而他们人性之 中的崇高也便在这样的悲情之中 正是 因为这种品质 , 无论谁主政, 他都得不到重用。建中靖国
屈原与苏轼, 两个不同朝代 的人却拥有着相 同的际遇 , 相 理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时 , 没有适时进退造成了他 的人生悲剧, 似的情感经历。在学术上, 他们各开一派; 在政治上, 二人皆 所 以“ 屈原的悲情” 首先是他 自身的性格所致 。 官场失意 , 然而却始终心忧国家, 情牵 百姓 。苏轼的一生 自始
“ 所谓 ‘ 严肃 ’ 指 的是摹仿 ‘ 高 尚的人的行动 ’ , 主人公为某种正 我们依然可 以看出当时他那无奈之中的 自嘲 。 义事业进行合理斗争, 由于与环境 的矛盾冲突, 使其受难 、 失 屈苏二人的悲剧 , 并不是个人的悲剧 , 而是整个封建时期
败 或牺 牲 ” 。毋 庸 置 疑 , 这 一 论 点 抓 住 了 悲 剧 的本 质 特 征 。作 文人 的悲剧 ,甚至是整个 中国封建时代的悲剧。封建社会的 为 中国 古代 最 伟 大 诗人 的屈 原 和 苏 轼 , 他 们 的 活动 , 尤其 是 政 君权 集 中制 绝 不 容 许君 王 自己成 为 被 挑 战 的对 象 ,而 一 些有
之 间不断纠结,不能果断地做出抉择 。屈原一直视 自己为上 的精神使其不愿随波逐流 , 那么必然会被排斥甚至流放, 最终 他们与军人不同, 靠 古皇帝高阳的后裔 , 皇族 自然 得有远大 的抱负, 为国为 民, 鞠 被残酷的现 实所埋没 。文人终究是文人 , 躬尽瘁 , 并且也因为其血统之 高贵 , 故不能随波逐流 。 而在其 的不是武 力的报复 ,而是文字的宣 泄。但是仅仅靠宣泄 自己

论苏轼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论苏轼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论苏轼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作者:陈熊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4期⊙陈熊文[湖南大学文学院,长沙 410082]摘要:屈原和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点。

苏轼对屈原有多方面的继承与发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写作艺术以及创作精神,高度赞扬屈原的人格品质,肯定屈原的作品。

关键词:屈原苏轼楚辞继承屈原的作品、人格品质及悲凉的经历与结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屈原对著名词人苏轼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对屈原及其作品有多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一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1}屈原的作品正是一代文学的代表,尤其是《离骚》,其价值和影响巨大。

苏轼是一个集大成的文学家,他的创作也和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浪漫主义是楚辞典型的艺术手法,它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内容。

屈原的作品奇特瑰丽,富有浪漫色彩,想象丰富。

苏轼的创作也是这样,他的作品也有类似的特点和风格。

沈德潜说:“苏子瞻胸有洪炉……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

”{2}苏轼的作品能有此变幻飞仙的特征,与他对前人经典的学习与领悟密不可分,自然也离不开他对楚骚的学习和琢磨。

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他的《上清词》很明显受到了《九歌》的影响,《上清词》是一首迎神祭神之诗,诗中描写了神君之态,写到了神君来去的场面。

神君来时,“从千骑兮驾飞龙”(《上清词》){3},场面极为盛大;神君离去时,景象颇为壮观,“君之去兮天门开,款阊阖兮朝玉台。

群仙迎兮塞云汉,俨前导兮纷后陪”(《上清词》){4},苏轼作品对神君的描写,与屈原的作品尤其是《九歌》一脉相承,颇为相似,二者都想象和描绘了无数的神灵神兽,富有奇异浪漫的味道。

苏轼有多篇骚体作品,采用了传统的骚体句式,运用“兮”字句,显然受到了屈原创作的影响。

上段论及的《上清词》就是骚体句式,除此之外,苏轼还有多篇类似的作品,例如,《太白山迎送神词》《清溪词》《伤春词》《黄泥坂词》以及《屈原庙赋》《服胡麻赋》等等。

弘艺堂:苏东坡自愧文采不及屈原的万分之一

弘艺堂:苏东坡自愧文采不及屈原的万分之一

弘艺堂:苏东坡自愧文采不及屈原的万分之一大文豪苏轼虽自身才华横溢,但从年少时起,一直到人生的晚年,对屈原的崇拜如陈年的老酒愈久愈烈。

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赞叹屈原的《离骚》。

苏轼说“《离骚》价值极高,足与日月争光可也”。

最能体现苏轼对偶像“狂热”赞美的,要算明人蒋之翘在《七十二家评楚辞》中所引的一段话,苏轼曰:“楚辞前无古,后无今。

”又曰:“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苏轼认为楚辞是空前绝后的杰作,在亘古以来万千作家中,只有屈原一人令自己感到绝对无法相比。

苏轼的一生教过许多学生,他经常说:只要熟读《诗经》和《离骚》,作诗的一切技巧和精神就都掌握了。

不仅要求学生熟读《离骚》,他自己在暮年之际仍常读《离骚》,忘情其中。

此时的老人是在用一生的感悟来品味先哲,追寻境界,崇拜偶像。

国学大[微博]师王国维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

此屈子(屈原)、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的确,不论东坡如何自愧弗如,在后人眼中,他这个“粉丝”已达到了和偶像同样的高度。

他将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使词具有“旷”的精髓。

而东坡平生最大的功业,并非他自嘲的“黄州、惠州、儋州”,而是无论境遇如何,都不曾迷失自我。

所以,在学问和德性上,“粉丝”与偶像皆为后人景仰的对象,这是否可以成为当代“粉丝”学**的榜样? “泛粉丝”时代,对“腕儿”的追星无可厚非,只想强调一点:“粉丝”是否应跃升自己的档次,多注重精神的向往,多增加思想的交流,多探寻知音的境界,多积淀文化的品格。

穿越时空与古贤对话,“对接”精神让理想传承,生命进程成为崇拜过程,这一点,苏轼做得够铁杆、够酷炫,堪称“粉丝王”。

屈原和渔夫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作文

屈原和渔夫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作文

屈原和渔夫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作文好,来聊聊屈原和渔夫这俩的不同人生态度。

我这就拿他们俩来比一比,看看这两种人生态度咋样。

屈原,大家都知道吧?他就是那位愤世嫉俗的诗人,常常站在江边愁眉苦脸,觉得自己身处的时代不够理想,国家也不够好。

他那种人生态度,简直就是一部悲情剧。

咱们就把他想象成一个对生活要求特别高的人,就像你买了一台最新款的手机,但发现只支持5G而你已经等着6G来临。

屈原就像是一直在等6G的那种,觉得自己的时代还不够完美。

结果呢?他就悲情地跳江了,唉,真的是个悲剧角色。

对比之下,渔夫可就不一样了。

渔夫,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人。

他每天起早贪黑,摇着小船,撒网捕鱼。

他的生活也有苦有乐,但他那种态度是“生活就这样,乐呵乐呵就好”。

他不太会去纠结于国家的未来或者时代的进步,他更关心的是今天能不能多钓几条鱼,今天的饭是不是够美味。

要是有一天鱼不多,他就可能和船上的小伙伴聊聊天,打发时间。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海边玩,刚好遇见一位渔夫在拉网。

我们就问他,“大叔,今天的鱼怎么样啊?”渔夫笑了笑说:“今天鱼还行,虽然没有昨天那么多,但总比啥也没抓到强。

”他那种乐观的劲儿真的是让人佩服。

你看,这就是他的生活哲学——接受现实,尽力而为。

屈原在一边悲伤,渔夫则在一边享受着生活的小确幸。

这两种态度各有千秋。

屈原那种高远的理想主义是需要的,毕竟有些时候,理想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不过,如果每个人都像屈原那样一味追求完美,那生活可能就会变得非常压抑和痛苦。

毕竟,现实总是有点小瑕疵,完全完美那是天方夜谭。

反观渔夫,他的态度则是“接受现实,随遇而安”。

他把握住了当下,享受生活中的小幸福。

虽然没有高远的理想,但他用自己的方式过得也不赖。

实际上,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小快乐构成了幸福的生活。

所以呢,屈原和渔夫这两种态度各有优劣。

如果你对未来有宏大的理想,那就像屈原一样去追求;但如果你更在意的是眼前的幸福,那就像渔夫一样过好每一天。

屈原和渔父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

屈原和渔父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

屈原和渔父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
屈原和渔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人生态度可以概括为坚定、忠诚和忧国忧民。

而渔父则代表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屈原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上。

他积极参与政治,力图改革楚国的政治制度,使国家繁荣昌盛。

尽管遭受了排挤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最终选择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绝望和不屈的精神。

渔父的人生态度则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

他不关心功名利禄,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以捕鱼为生,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自由。

他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理解,但认为人生应该随遇而安,不必过于执着于世俗的得失。

两种人生态度各有其价值和意义。

屈原的坚定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他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渔父的超脱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中汲取启示。

我们可以学习屈原的坚定和责任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要学会渔父的超脱和乐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不被功名利禄所困扰,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之,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虽然不同,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情境,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外在的成就。

从屈原贾谊苏轼看仕人的奴性和立身依凭

从屈原贾谊苏轼看仕人的奴性和立身依凭

从屈原·贾谊·苏轼看仕人的奴性和立身依凭——述志篇○雷鸣⊿⊿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苏轼《贾谊论》)□□□⊿⊿每日诵读美文,是多年来的习惯。

⊿⊿少年时代,常读诗词歌赋,以为消遣自娱;培养了些许所谓文学修养,也曾有一段混迹于酸腐文人队伍的经历,也多少养成了世俗文人忧愁愤世的毛病。

⊿⊿二十五岁以后,选来诵读的文章,更多是述志、论世的作品;除怡悦身心之外,慢慢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和思考。

⊿⊿浩浩中华文化几千年,文学思想与流派繁多,但在我看来无非纯文学与济世文学两类,对前者我持以喜欢和欣赏的态度,也会常常沉浸其中;而对于后者,我更愿实践之!□□□⊿⊿《古文观止》是多年来一直喜欢的古文选本,虽没有遍读,但对喜欢的文章或段落却多能背得。

⊿⊿今天想重点谈谈其中的两篇和涉及到的三个人:一篇是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一篇是苏轼的《贾谊论》;涉及到的三个人则是屈原、贾谊、苏轼(三人生平简介附后)。

⊿⊿这三人的共同点是所在时代的大文豪兼政治家,且均是年少成名、后世留名、著述丰硕、政见卓越,但却结局悲怆、令人痛惜。

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缘由,是因为贾谊有凭吊屈原的《吊屈原赋》、苏轼又有评述贾谊的《贾谊论》。

※※※※⊿⊿屈原得势之时,“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可谓风光无限;但谨慎内敛不足,“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深受同僚忌恨;受到谗谄之时,没有主动消除误会、给怀王以更多接触、观察、了解自己的机会,而是像个吃醋而心怀妒恨的女人,还写了《离骚》来发牢骚,“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实在没有一点政治家的胸襟,纯粹一酸腐文人的表现。

临投江时还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实在是迂腐之极。

试问你屈原之死,于楚国何益?于后世何益?于家人何益?于追随于你的其他仕人何益?大丈夫立世,当能屈能伸,审时度时,顺势依能而为。

屈原与苏轼看待生死不同的观点作文

屈原与苏轼看待生死不同的观点作文

屈原与苏轼看待生死不同的观点作文英文回答:Qu Yuan and Su Shi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life and death. Qu Yuan, a poet from ancient China, believed in the idea of sacrificing oneself for the greater good. He expressed his longing for a better world in his poetry and ultimately chose to end his own life by drowning himself in the Miluo River. On the other hand, Su Shi, a prominent figure in the Song Dynasty, had a more optimistic outlookon life and death.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joying the present moment and finding joy in life, rather than dwelling on the uncertainties of death.For example, Qu Yuan's famous poem "Li Sao" reflectshis deep sorrow and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of his time. He felt that sacrificing himselfwas the only way to make a statement and bring about change. On the contrary, Su Shi's poem "Ode to the Red Cliff" portrays his admiration for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fleeting nature of life. He embraced the idea of livinglife to the fullest and finding happiness in the little things.中文回答:屈原和苏轼对生死有着不同的观点。

屈原与苏轼看待生死不同的观点作文

屈原与苏轼看待生死不同的观点作文

屈原与苏轼看待生死不同的观点作文英文回答:Qu Yuan and Su Shi, also known as Su Dongpo, were both famous Chinese poets and scholars who lived in different dynasties. They both had different views on life and death,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ir literary works and philosophical beliefs.Qu Yuan, who liv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best known for his patriotic poems and his masterpiece "Li Sao" (The Lament). In his works, Qu Yuan expressed a deep sense of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political turmoil of his time and a longing for a better world. He often contemplated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lif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His poems often conveyed a sense of resign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On the other hand, Su Shi, who liv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had a more optimistic and humanistic view of lifeand death. He believed in the power of human emotions and the beauty of life. In his famous poem "On the Birth of His Son," Su Shi celebrated the joy of new life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family line. He also wrote extensively about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the fleeting moments of happiness in life.In summary, Qu Yuan's view on life and death was more somber and resigned, while Su Shi's view was more celebratory and optimistic. Thei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in which they lived, as well as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philosophical beliefs.中文回答:屈原和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朝代,对生死有着不同的观点,这可以从他们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信仰中看出。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一、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

1.1 奋发向上苏轼在中年期间曾经历了几次官员地位变动和贬官之窘境,但他从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1.2 热爱自由苏轼崇尚自由,在平凡民众中寻找灵感并倾听百姓疾苦。

他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触动与思考,并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的腐败与权贵阶层的虚伪。

1.3 忠诚于理想尽管苏轼多次遭受流放和监禁,但他始终保持对理想信仰和忠诚。

他视文化传统为珍宝,倡导文风复古,致力于推动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二、苏轼作品的特点分析苏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以下是对苏轼作品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2.1 情感充沛苏轼的作品深情款款,情感充沛。

他在写诗时借助自然景物和人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并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2.2 文笔纯美苏轼的文笔纯美雅致,行云流水。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对仗、比喻、夸张等技巧,使得他的文字充满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2.3 对现实关注苏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他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批评。

他以尖锐而敏感的眼光剖析社会弊病和人类困境,呼吁社会改革和正义。

2.4 歌颂自然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赞颂为人类的良师益友。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

2.5 个人情志苏轼作品中充满了个人情志之写。

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等方面的真切感受,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与个人思想。

结语苏轼一生秉持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和忠诚于理想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待个人命运的坚韧和乐观,也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和文学艺术的关注和担当。

其作品以其情感充沛、文笔纯美以及对现实与自然深入观察而脍炙人口,至今仍广受欣赏与传颂。

执着与通变——屈原、苏轼文化范型辨异

执着与通变——屈原、苏轼文化范型辨异
屈原的学习与仰慕而开始 的 。苏轼早年在 家乡就 受
同 ,屈原 和苏轼分 别是不 同类 型 的 “ ,他们 都 士”
是中国文化史 上独 具特色 、不可更替 的 “ 一个 ” 这 ;
到 良好的文化教育 ,作 为传 统文化典籍之 一的
辞》, 自然 在其学 习 的范 围之 中。公元 15 09年冬 , 苏轼 二次 出川 ,沿江而 下 ,途经 忠州 ,见屈 原塔 , 写下 了对屈原 人格精 神表现无 限敬仰 的 ( 原塔》 倔 诗 。其 中有句云 : “ 原古壮士 ,就死 意甚烈 。世 屈 俗安得 知 ,眷眷不 忍决。… …名声实无穷 ,富贵亦 暂热 。大夫知 此理 ,所 以持死 节 。 ”可见 屈原 的人

格力量对苏轼 的震撼 。从 苏轼后来一生 的政治沉浮 和其文学创作情形看 ,屈原无论在精 神上还是在创 作风格上 ,都给 了苏轼重 大影响 (n i 苏轼 在 于 海舶 得迈寄书酒 作诗 …一) - )就有 “ 诗笔 ( 骚》 亦 倩

精神风貌与处世 态度之异
精神 风貌 ,这里主要是指主体 的思想和人格个 性特 征 。就 思想 特征 看 ,学 术界 较为 普 遍 的观 点
所 以也有 人称之 为 “ 民族诗人 ” ;第二 ,屈原 身处 于思想多元 的战 国时代 ,此时 中国还没有一个 占统 治支配地位 的主导 思想 ,因此 ,很难简单地用那 时 哪一家或某几 家的思想来归属屈原 。先秦百 家 ,纷 繁多彩 ,屈原 当然有所汲取 ,如表 现出儒 、法二家
的特 点 ,但屈 原就是 屈原 ,他有 自己的思想 特 色。
执 着 与 通 又 7 T
屈原 、 苏轼 文 化 范 型辨 异
何 念 龙
( 北省 社会科 学院 , 北 武 汉 4 0 7 ) 湖 湖 3 0 7

屈原和渔夫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

屈原和渔夫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

屈原和渔夫两种人生态度的看法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屈原和渔夫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哦。

你们知道屈原吧?他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诗人呢!他对自己的国家那叫一个热爱呀,心里满满的都是国家的兴衰荣辱。

他就像一只勇敢的雄鹰,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的天空而战斗。

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绝不向邪恶势力低头。

哪怕周围的环境再恶劣,他也绝不退缩。

就好比在黑暗的森林里,他是那束坚定照亮前方的光,努力寻找着出路,想要让森林重新变得美好。

可是呀,现实有时候真的很残酷,他的一片忠心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回报,最后他选择了投江自尽。

这得多伤心、多绝望才会这样啊!我有时候就在想,他怎么就这么倔呢?为啥不能换个方式生活呢?但又觉得,他的这种坚持真的很让人敬佩,要是没有他这样的人,我们又怎么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热爱呢?再说说渔夫吧。

渔夫就像那自由自在的小鱼,在江河湖海里快乐地游来游去。

他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觉得只要自己过得开心、自在就好。

他看到屈原那么痛苦,就劝他说:“哎呀,你干嘛这么较真呢?世界这么大,你可以换个活法呀,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呢?”渔夫的生活态度就是随遇而安,享受当下的每一刻。

比如说,下雨天别人可能觉得糟糕透了,他却能在雨中悠然自得地钓鱼,还觉得那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他不会去为了那些遥不可及的目标而烦恼,只关注眼前的生活。

这种态度好像也不错哦,能让自己过得轻松快乐。

我呢,就常常在想,他们俩的人生态度到底哪个对呢?像屈原那样,为了理想不顾一切,哪怕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是不是很伟大?但这样会不会太辛苦了呢?而渔夫的生活虽然轻松自在,可会不会有点太没有追求了呢?这就好比我们在选择吃蛋糕还是吃水果一样。

蛋糕虽然美味,但吃多了可能会觉得腻;水果虽然清淡,却能给我们带来健康和清爽。

其实呀,我觉得他们两个人的人生态度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可以像屈原一样,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为了实现它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轻易放弃。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范文)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范文)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范文)第一篇: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范文)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摘要:屈原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两人在人格精神与处世态度上有一定的相同性,但是他们在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却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苏轼屈原人生态度相同差异“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中,战国时期的屈原与北宋时期的苏轼都堪称里程碑的人物。

比如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面说:“屈原之赋——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

充分表现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苏轼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中,无疑是很杰出的一位。

他无论是在思想深刻、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轼与屈原虽然相差十多个世纪,他们的人生遭遇和人格品质,却有许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人生遭遇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生活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最后含恨而终。

而比屈原晚一千多年的苏轼,与屈原相比也有相同的人生遭遇。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他是宋嘉佑的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宋徽宗即位时,他才得遇被赦北归。

浅析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异同

浅析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异同

浅析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异同第一篇:浅析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异同论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异同【摘要】庄子和屈原同为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们的浪漫主义风格因为相同的时代背景而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出身不同,他们的作品从创作手法、创作风格上相比较,差异也是显著的。

【关键字】屈原庄子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无数文人才子,造就了江淮一代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和屈原,一个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著名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他们同生活在战国时期,在浪漫主义文学史上都占了重要地位。

但由于出身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庄子和屈原虽然同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虽然在批判现实、崇尚人格美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创作风格精神境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一、相同的时代背景及不同的出身经历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庄子和屈原都生活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因此他们都有着批判现实的写作倾向。

但虽身处同一时期,两人的出身以及社会经历是有很大差距的。

屈原是楚国人,出身贵族,生活优越,庄子是宋国蒙人,生活贫困潦倒。

由于出身经历不同导导致迥异的态度,使他们作品的风格不同。

庄子是“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①的平民知识分子,屈原则是身仕左徒三闾大夫并为楚王近臣的同宗① 选自《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贵族。

对庄子而言,出身的困乏使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而屈原后期被流放,那一时期的作品中仍旧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二、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政治态度对他们风格的影响两者都有着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的老子的思想,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他对时代有绝望感,窒息感,对现实抱以一种不得已的消极态度,对人世间事物抱以不得已的超脱态度,强调独志和自化。

分别概括屈原和渔父的处事态度

分别概括屈原和渔父的处事态度

分别概括屈原和渔父的处事态度屈原和渔父,一个是忠诚的国家栋梁,一个是自在的江湖浪子,两个人的处事态度完全不一样。

屈原呢,简直就是个理想主义者,对国家的未来、对人民的安危有着近乎执着的关注,甚至可以说,他的每一分愤怒、每一滴眼泪都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

他的那种“忠肝义胆”,说白了就是对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哪怕是已经注定无望了,也不肯低头妥协的那种执着。

你想啊,那个时代国家分裂,严重,屈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一点一点崩溃,那种无力感肯定是相当痛苦的。

他不是什么“安稳过日子”的人,他就是要做出点什么,不管是千难万险,还是被误解,被陷害,他都没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

屈原那种情怀,简直就是“宁死不屈”的典型。

他生死都不怕,连身后千年都不怕,仿佛每一寸生命都在燃烧着对国家、对人民的那份责任感,想得都让人心疼。

再看看渔父,哎呀,真的是另一个极端。

渔父给人的感觉就是“得过且过”,人家生活在当下,对国家的事、对历史的兴亡好像都无所谓,他的态度就是:你忙你的,我还是照着我的节奏生活。

你看,屈原与渔父对话的时候,屈原那种愁容满面,渔父却悠哉游哉地钓着鱼,心态轻松得很。

就像那个时候的“人生如梦”,渔父说得那叫一个透彻——“人生苦短,何必那么累?”他根本不关心天下事,也不去管屈原为国家所做的种种努力。

人家就觉得:有得吃、有得住,安安稳稳过日子不就行了嘛。

他对屈原那种满腔热血的态度,直接用一句话打发过去了:“你心里苦,我不苦,别把自己的痛苦强加给我。

”他说得简单直接,又不失智慧,连那些个大国大民的事都懒得理,专心做自己的渔夫,享受这片大自然的安宁。

这不禁让人想,渔父这种人,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爱咋咋地,反正我就这样。

”你要说屈原的处事态度,那就是“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

他是一心扑在自己的理想上,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拯救国家,才能救百姓。

然而这种执着,往往让他变得孤立无援,甚至被误解,最后走上了自我牺牲的道路。

屈原、渔夫的人生态度

屈原、渔夫的人生态度

屈原、渔夫的人生态度
屈原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社会、个人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

屈原的人生态度可以概括为积极入世、明辨是非、高洁自奉。

他坚持儒家的入世原则,致力于社会改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屈原的志向和行为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的人生目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不是个人的享乐和安逸。

相比之下,渔夫的人生态度则更加倾向于道家的出世原则,他追求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

渔夫不问世事,随遇而安,对世态举重若轻,圆滑世故。

他的人生目标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舒适,而不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或个人理想。

渔夫的生活方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权力。

这两种人生态度并非相互排斥或矛盾,而是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屈原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而渔夫的人生态度则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两种人生态度在历史上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总之,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差异主要体现在他们对社会、个人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理解和选择上。

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智慧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人生道路。

讲讲屈原,王维,苏轼的异同

讲讲屈原,王维,苏轼的异同

讲讲屈原,王维,苏轼的异同屈原、王维、苏轼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异同之处,同时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屈原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诗人和政治家。

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

屈原的诗作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也有爱国壮志。

他的诗风豪放奔放、意境深远,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痛切关注,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乱象和聚焦于个体的内心世界,深受后代文人的推崇。

与屈原相比,王维则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和画家。

他的诗作流露出一种凄美、深沉而含蓄的情感,常以山水田园的景致为背景,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王维通达音乐和绘画,借助画笔表达了诗中的意境。

他擅长以俊逸的文字描绘山水,给人以独特的感受。

他的作品多以意境深远、辞章优美而闻名,被誉为“山水田园之诗”。

而苏轼则是宋代文学家中的巨擘,他的诗作广泛涉猎各个方面,包括山水、爱情、政治等。

他的诗篇展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以及思想的不羁,富有自由奔放的个性色彩。

苏轼的诗文中不仅蕴涵着对美的追求,也充满对社会不满的感受。

他的诗作文辞精美,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色抒发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总的来说,屈原、王维和苏轼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有许多异同之处。

屈原的作品抒发了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关切,王维则以凄美的景致表现人生哲理,而苏轼则以独特的个人情感和反思社会的作品而闻名。

他们的创作不仅让后人领略到了古代中国的风貌和思想,也为后世的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和启示。

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论苏轼对屈原精神的承继与新变

论苏轼对屈原精神的承继与新变

论苏轼对屈原精神的承继与新变
邓莹辉
【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卷),期】2003(024)003
【摘要】屈原和苏轼都堪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从本质上说,二人在人格精神和气质风度上有着相当程度的共通性;但与此同时,在对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又有许多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屈、苏其人其作品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代表中国古代两种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各自的特点和彼此的联系.
【总页数】4页(P137-140)
【作者】邓莹辉
【作者单位】荆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荆州,4341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屈原与苏轼:不朽的江神——析论余光中对屈原与苏轼的形象塑造 [J], 郑祯玉
2.佩花与凋花的精神世界\r——试论苏轼对屈原花意象的继承与演变 [J], 张楠
3.屈原是“弄词人”还是知音?——浅析初唐四杰对屈原的指摘与承继 [J], 康玥
4.论蔡松年词对苏轼词的接受、承继与新变 [J], 宋甜甜
5.曹植之于屈子精神的承继与新变 [J], 王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论苏轼对屈原的接受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论苏轼对屈原的接受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论苏轼对屈原的接受
何新文;丁静
【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41)5
【摘要】青年苏轼在《屈原塔》、《竹枝歌》、《屈原庙赋》等诗赋作品中集中
书写屈原之死的主题,中晚年以后更有对屈宋辞赋的推崇和评论。

可以说,屈原的影响贯穿了苏轼的人生旅程。

但在苏轼丰富繁多的诗文词赋及其文史论著之中,有关屈原的文字并不是很多,提及屈宋及其辞赋的频率不仅无法与他“独好”的陶渊明相比,而且也远不及庄周、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以及刘禹锡、白居易诸人。

这种现象的形成,当与苏轼对于屈原所持“虽不适中,要以为贤”的接受态度相关。

【总页数】7页(P50-56)
【作者】何新文;丁静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屈原精神域外文化凝聚力的探讨 [J], 龚红林
2.屈原与苏轼:不朽的江神——析论余光中对屈原与苏轼的形象塑造 [J], 郑祯玉
3.扬抑屈原两世界——试析元代少数民族散曲家对屈原的接受 [J], 曲钊志
4.闲适中的闲适淳朴中的淳朴——对苏轼、辛弃疾两首农村词的比较 [J], 张艳梅;孙小超
5.论苏轼对屈原贾谊的评论及其"适中""处穷"的人生智慧 [J], 何新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屈原与苏轼人生价值观浅探

屈原与苏轼人生价值观浅探

屈原与苏轼人生价值观浅探
童肇勤;喻斌
【期刊名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人生价值观是人追求价值目标的出发点,它支配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生的模式选择。

每个人都会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正是由于人生价值观的不同,所以不少的人在相同的外在条件、社会境遇中,却采取了绝然不同的生活态度,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

在中国古代有两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学家,他们都面对着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但一个执着而痛苦,一个却潇洒而从客,一个“不能变心以从俗”,怀沙自沉,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童肇勤;喻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苏轼流寓人生的“最后一次行程”——兼探苏轼灵柩从常州移至今河南郏县的路径节点 [J], 刘继增;刘彩平
2.悲情与崇高的纠结——试论屈原和苏轼的人生遭际与其诗文的关系 [J], 钱泽
3.从苏轼南迁和北归看其人生价值观的变化——读苏轼过大庾岭诗 [J], 修嫄嫄;胡泰斌;
4.悲情与崇高的纠结——试论屈原和苏轼的人生遭际与其诗文的关系 [J], 钱泽;
5.论苏轼对屈原贾谊的评论及其"适中""处穷"的人生智慧 [J], 何新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
摘要:屈原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两人在人格精神与处世态度上有一定的相同性,但是他们在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却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苏轼屈原人生态度相同差异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中,战国时期的屈原与北宋时期的苏轼都堪称里程碑的人物。

比如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面说:“屈原之赋——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

充分表现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而苏轼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中,无疑是很杰出的一位。

他无论是在思想深刻、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轼与屈原虽然相差十多个世纪,他们的人生遭遇和人格品质,却有许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人生遭遇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生活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最后含恨而终。

而比屈原晚一千多年的苏轼,与屈原相比也有相同的人生遭遇。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他是宋嘉佑的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
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宋徽宗即位时,他才得遇被赦北归。

但是不久就死于常州。

他们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但是都抑抑不得志,最后含恨而终。

这种相似的人生遭遇源于同样刚正不阿的人格品质。

也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腐朽黑暗的统治。

人生态度
屈原与苏轼都是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险恶的官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在面对险恶官僚小人时,同样都表现出了正道直行的节操和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

可以说苏轼的品格是对屈原品格的继承。

因为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

而这种品格正如苏轼在他的《过大庾岭》诗中所说的“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而在现实政治斗争中,苏轼也继承了屈原不畏强暴,坚持自己的主张的人格品质。

苏轼在一生大起大落时面对现实生活的荣辱沉浮始终保持着一份冷静,旷达平和的心态。

“他是一个十分擅长将政治痛苦转化为文化欢娱智者,‘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①。

因此无论遭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能随遇而安,在大自然的山水丛林,清风明月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正如《游白水书付过》中所叙述的那样,晚年的苏轼虽不得志于朝,但也没有消沉下去,他懂得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积郁,甚至于全身远遇。

我们从这条他写络自己儿子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他从奇山异水中获得了趣和满足。

与苏轼一样,屈原身处逆境中却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态度,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这种哀愁和悲观的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

屈原始终坚持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以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献身精神。

他强烈地批判的是君王的昏庸,国家政治的混乱和奸臣的当道。

他把政治上的成功、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都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撑,投江而亡。

在对待痛苦的处理方式上,苏轼和屈原的态度迥然不同。

首先屈原拥有痛苦和绝望是罕见的,自己的祖国遭受到了强秦的侵略,正一天天衰弱;此外,楚王越来越昏庸无道,自己不仅不被重用,相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所以他表现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扔强烈的忧患意识,当他再一次被楚王疏离,由此
产生了无法承受的精神痛苦和绝望。

促使他最终产生了投江自杀摆脱痛苦的方式。

与屈原相比,苏轼也曾经受过理想失落的悲哀和惨遭贬谪的痛苦,他在被贬到黄州过着“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

但他试着转化被逐的悲痛,最终,蛮荒落后的流放之地(海南)也成为了他眼里“温柔宁静”的“家园”。

总之,屈原方正高洁(所谓“其志洁,其行芳”)、嫉恶如仇,九死不悔。

屈原个性执着,深固难徙,在浑浊现实前,屈原处世没有任何妥协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一点圆通解脱的方法,最后他只能以死节的态度为维护自已高尚的节操而自沉。

屈原所展示的是最为纯正高尚的理想人格,“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

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屈原自始至终是一位不容于世俗社会,特别是不容于其政治环境的悲剧人物。

而与屈原相比,苏轼豪迈而旷达,虽几经宦海沉浮,但总能以良好的心态化解,达到融通。

苏轼当然也有独立的人格,有刚强耿介的个性,鲜明的是非观念,好讥讽,多幽默,并不时表现出他的本真率性,然而他往往融入了更多的人生阅历、智慧彻悟。

这种所谓旷达者,旷放而通达,是饱经阅历挫折后,经过淘洗了的智慧型的人生哲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是将人生社会的一切遭遇,幸与不幸,纳入一种自然规律的平静心态之中,一切顺应自然,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宁静平和。

这就是苏轼彻悟、智慧、超然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屈原与苏轼有着本质不同的原因。

总结
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

在40 多年的仕途生涯中,苏轼有30 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直到老死,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

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屈原和苏轼一样,他似乎永远也学不会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无论走到那里。

他们总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事情。

他身处逆境,却独立不依,刚正不阿。

但是,我更赞成苏轼的做法。

他一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当自己的主张与当权者不相同时,仍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当自己身处逆境时,他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
故。

他获得了身心的超脱。

而屈原他在挫折中,却不断的悲痛。

最终在无法忍受悲痛的时候投江而亡。

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爱国的行为,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这种行为也于事无补。

因此我觉得屈原应像苏轼那样拥有一个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对待人生。

从另一方面说,我非常的同情苏轼与屈原,他们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才气,但是始终受到当权者的猜嫉,因此郁郁不得志,最终抑郁而终。

特别是屈原他在得不到重用,被放逐,楚国破亡之后,投江而亡。

虽然我不认可屈原的这种方式,但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爱国方式。

注释:①《论苏轼对屈原精神的继承和新变》邓莹辉著
参考文献:《苏轼评传》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历史文学作品选》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东坡志林》苏轼著青岛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苏轼文集》王恒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苏轼及其作品》柯大课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