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合集下载

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以及有效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以及有效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以及有效治疗
主要内容
• 丙型肝炎的疾病谱和自然史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以及慢性丙型肝炎的
其他治疗方法
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以及有效治疗
HCV 感染:“现状”
• 全球性流行 • 慢性化的危险性 • 疾病早期肝纤维化的发生率 • 肝硬化的危险性
丙肝病毒感染全球流行概况
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以及有效治疗 WHO. Wkly Epidemiol Rec. 2000;75:18-19.
我国不同省市自治区抗-HCV 流行率
黑龙江
新疆
西藏
>3%( 14 省) 2~3%( 11 省) <2%( 6 省)
吉林
甘肃
辽宁
北京 河北 天津
青海
陕西 河南
四川 贵州
中枢神经系统
唾液
• 唾液腺炎
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以及有效治疗 Hadziyannis S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1998;10:12-21.
感染时不同年龄的患者感染20年后肝硬化的发生率
感染时年龄 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
< 20 岁 21-30 岁 31-40 岁 41-50 岁 > 50岁
皮肤病
• 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 扁平苔癣 • 皮肤坏死性血管炎
肾脏
• 肾小球肾炎 • 肾病综合症
内分泌
• 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 糖尿病

• 角膜溃疡 • 葡萄膜炎
血管
• 坏死性血管炎 • 结节性多动脉炎
神经肌肉
• 肌无力 / 肌痛 • 周围神经病 • 关节炎 / 关节痛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丙型肝炎检验方法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丙型肝炎检验方法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丙型肝炎检验方法的临床研究与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丙型肝炎患者检验结果,探讨丙型肝炎的有效检验方法。

方法对209份标本进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HCV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FQ-PCR)检测HCV-RNA,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及差异。

结果检出抗-HCV阳性138份(66.03%),HCV-RNA阳性128份(6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抗-HCV与HCV-RNA均阳性者112份(53.59%),两者均阴性的55例(26.32%)。

两种检测方法总符合率为79.90%(配对x2=2.3810,P>0.05)。

结论ELISA和FQ-PCR法检测HCV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二者结合检测可提高HCV检出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test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inspection method for hepatitis C. Methods Anti-HCV was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ELISA)and HCV-RNA was detected by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in 209 specimens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methods. Results 138(66.03%)cases were detected positive for anti-HCV,while 128(61.24%)cases were detected positive for HCV-RNA(P> 0.05). 112 cases (53.59%)were positive for both Anti-HCV and HCV-RNA,while 55 cases (26.32%)were negative for both Anti-HCV and HCV-RNA.The total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two methods was 79.90%(paired x2=2.3810,P>0.05). Conclus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detecting HCV between ELISA and FQ-PCR,however,the detection rate of HCV can be improved by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ethods.[Key words] Hepatitis C;Detection;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method;Enzyme-linked immunoassay丙型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慢性疾病,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丙型肝炎诊断试验及其应用分析

丙型肝炎诊断试验及其应用分析

限, 则应稀释 1 10 0 0 倍再检 ̄[] J 。 l8 7 - 1 H V基 因 分 型 由 于 H V 的 异 质 性 ,i— . 3 C C Sm
modt HC n s] 9 把 V分 为 6个 基 因型 ( 源性 在 5 % 一 同 6
7 % ) 1 个 主要 亚 型 ( 2 ,1 同源 性在 7 % 一8 % ) 还 4 6 ,
( D 抗 HC C C) V检测 与报 告指 南 ( 0 3) 和丙肝 治 20 翻
验, 证实 EA检测的可靠性 , I 如在健康人群 中发现 抗 H V( , 好 用 R B C +) 最 IA来 证 实 。随着 分 子生 物
技 术 的发 展 ,IA 的检测 已减少 , 以核 酸 扩增 试 RB 而
1 血 清 学 试 验 血 清 学 试 验 检 测 血 清 中 H V . 1 C 抗 体 , 括 酶 免 疫 ( I 和 重 组 免 疫 印 迹 试 验 包 EA)
( I A) RB 。
善 , 由阳性结果转变成阴性 , 可 而操作 的污染 , 则可 出现假 阳性 。
1 . 定 量试 验 .2 2 H V定 量 试 验 可 精 确 地 检 测 血 C
1 . 免 疫 印迹 试 验 .2 1 这是 抗 H V的一 种增 补 试 C
创伤性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 影像学 、 肝活体组织检 查( 肝活检 ) 确诊丙肝导致肝细胞癌 ( C 可采 ; H C) 用 甲胎蛋 白( F ) A P 和影像学检查 。 现参考美国国立 卫生研究院 ( I 丙肝共识 ( 02 『 欧洲肝病年 NH) 20 )1 l 、 会 ( A L 20 E S ,02年 ) 报告 、 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翻 美
要方 法 。检 测 方 法有 R — C T P R和信 号 扩增 试 验 ( D A) 。 由于各 种定 量 分 析 技术 的结果 有 一定 bN 问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情况,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针对患者体现的丙型肝炎进行检测。

结果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117例临床已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漏检率为2%,敏感性为97%。

结论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标签: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高血压;临床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感染率越来越高,根据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 3.2%,其中,北方人群的感染率要高于南方地区。

而且丙肝患者易于慢性化,从而导致患者引发肝硬化等症状,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肝癌。

为此,对丙型肝炎的早期及时、有效、正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诊断丙型肝火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中的丙肝抗体来确诊,也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抗体的出现,一般其时间在1~2个月内,因此,在这期间,极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发生。

虽然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检测方法也大大改进,目前已由传统的第一代进步到第三代,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同时,使窗口期大大缩短,但是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诊断资料和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中,年龄在15-50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临床表现症状,同时排队其他型肝炎引起肝损伤的患者。

1.2 诊断指标方法在诊断时,根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的相关标准以及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标准为参照。

在患者确认后,首先对患者进行血清定量检测,采用FQ-PCR,检测HCV-RNA,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同时,采用酶动力学法对患者的ALT进行检测,参考值为5~40U/L(37℃)。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嗜肝性慢性病毒。

HCV感染后,患者的起病和临床症状极不典型,以亚临床感染为多见,容易造成漏诊。

丙肝自然转阴率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易早期出现肝硬化、肝癌,死亡率较高,因此HCV的检测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用于HCV感染诊断的常用主要指标有抗-HCV、HCV-cAg、HCV-RNA、丙肝基因型。

现多采用的第三代检测抗-HCVEIA试剂增加了HCV基因组Ns5区表达的蛋白作为抗原,进一步提高了试剂的敏感性,但还存在“窗口期”长、假阳性等问题。

HCV核心抗原出现早,检测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快速,对处于HCV 感染“窗口期”的个体检测有很大价值。

HCV-RNA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早期诊断的意义,是EILSA技术的有力补充,常常作为HCV感染的主要确诊手段。

尤其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療中,HCV-RNA定量检测作为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丙型肝炎的基因分型在临床上主要是决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疗程和用量。

标签: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临床检验;临床意义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91年被分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调查发现,丙型肝炎的发病率约7.1/10万,目前全世界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超过1亿人,其中我国约有4 000万,我国HCV的感染率在0.9%~5.1%。

丙型肝炎自然转阴率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且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及发展显著相关。

掌握和了解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的方法和意义,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性的重大作用。

1 丙肝抗体(抗-HCV)检测丙肝抗体(抗-HCV)检测,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技术。

此种检测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将已知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检标本(含相应抗体)与之结合,洗涤后,加入酶标抗抗体和底物进行测定,是间接检测病毒感染的一种方法。

丙肝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结果解释

丙肝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结果解释

丙肝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结果解释1实验室检查方法1.1化学发光实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与高特异性免疫反应相结合利用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

化学免疫发光又以标记方法不同分为两种,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是利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常用的标记化学物质有吖啶酯类化合物,通过起动发光试而发光,强烈直接发光在1 s内完成。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其操作步骤与ELISA完全相同。

以酶标记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反应,只是反应底物为发光剂。

1.2胶体金快速实验免疫渗透实验:斑点免疫胶体金快速实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HCV抗原点状固定在膜上,加待检样品,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色斑点。

反应时间在10 min以内有效试验质控点必需显色。

免疫层析试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HCV抗原线状固定在膜上,待检样品沿着载体迁移,阳性结果在膜抗原部位显示出有色条带,有效试验质控线必须显色。

1.3抗体补充试验目前常用抗体补充试验为免疫印迹试验,免疫印迹法试剂一般将HCV不同编码区抗原多种成分喷涂在硝酸纤维薄膜条上,并设置了两种不同浓度的IgG对照带的二条hsoD对照带,用于内部对照结果判断。

其诊断HCV感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检测出针对HCV不同编码区抗原的抗体,其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

抗HCV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先用筛查试剂进行初策实验,结果呈阴性报告阴性,不在进行复检实验,结果呈阳性反应进入复检试验,复检用筛查试剂2进行,结果呈阴性反应报告阴性,呈阳性反应报告抗HCV阳性。

HCV抗原的检测目的及意义:急性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尤其有助于HCV 感染窗口期患者,抗HCV检测结果确定患者或HC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丙型肝炎辅助诊断。

免疫受损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群体如HCV感染者的筛查,或是抗HCV 阳性感染者的病毒血液分析,HCV感染者治疗前后,病毒血液分析。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

试验类别 HCV抗体 (EIA)
HCV基因型 HCV RNA
监测
确诊
评估治疗 治疗疗程 应答
预测持续 应答
X
X
X
X
X
†随着定量分析(10-50 IU/mL)的敏感性增加,定性分析的重要性下降 EIA =酶联免疫分析
Ghany M, et al. Hepatology 2009; 49: 1335
第七章 实验样品的采集、保存和运输
抗-HCV+
有 RNA检测结果
RNA 阴性
RNA 阳性
无 RNA检测结果
订正 报告
流病
症状
肝功

不上报
备注或 删除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上 报
急性
慢性
未分类
二、诊断丙肝感染者和现患病人的实验室方法
HCV血清学试验
EIA检测抗HCV、 Immunoblot assay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我国乙肝和丙肝现状
~9000

HBV携带者
~2800 万
慢性乙肝
~ 700万重点人群 急需乙肝治疗
~ 760万 HCV感染者
~ 456 万慢性
丙肝患
~ 250万 重点人群 急需治疗

我国的肝癌约80%由乙肝相关导致,约10-15%由丙 肝相关导致。
(四)、 丙肝的治疗现状和前景
• 丙肝能够治愈,但大多数患者没有得到治疗
NS3
NS4
NS5
各种基因产物作为免疫诊断的特异性:
NS3 > core > NS4 > NS5
丙肝抗体假阴性问题
HCV 窗口期

丙肝 诊断标准

丙肝 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丙肝抗体阳性:这是诊断丙肝的直接证据,但需要注意排除假阳性的可能。

丙肝病毒RNA阳性:这是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且可反映病毒复制程度和传染性。

肝功能异常:丙肝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的升高。

肝脏影像学检查异常:丙肝可引起肝脏炎症、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通过肝脏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的异常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丙肝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上述指标,尤其是抗体和病毒RNA的检测结果。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肝病和药物等干扰因素的影响,以确证丙肝的诊断。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通过丙肝抗体、丙肝抗原及丙肝病毒RNA 的方式进行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治疗。

1、丙肝抗体:丙肝主要是体内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如果想要检查丙肝,可以查看丙肝抗体,若丙肝抗体阴性,一般证明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球蛋白。

若是丙肝抗体阳性,可能是已经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2、丙肝抗原:丙肝患者还需要查看丙肝抗原的情况,如果抗原呈阴性,通常是证明体内没有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若是抗原呈阳性,一般是意味着体内已经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

3、丙肝病毒RNA:丙肝病毒RNA检查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

如果检查结果是阴性,一般是证明可能之前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是目前已经痊愈。

若是阳性,一般情况下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检测结果分析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检测结果分析
Ap l d P e e , A rl2 2 Vo 1 . pi rv M d e p i 01 , l No2 8
文章 编 号 :17 6 3—7 5 (0 20 0 9—0 8 X2 1)2~ 0 0 2
中 图分 类 号 :R5 263 1 .
文献 标 识码 :A
行 ,SC /O值 ≥1 0 判断 为 阳性 。 .0 0
1 . C I 采 用 A C I E Ti0 0 R全 自动 化 . 2 LA 2 R HT C 0S 2
学发 光 免 疫 分 析 仪 对 血清 中 HC V抗 体 进 行分 析 , 检 测 试 剂 为 A bt公 司生 产 的丙 型 肝 炎 病 毒 抗 体 bo t
丙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血清检测结果分析
李 海 炜 ,林 丽 文 ,张绍峰 ,赖 战峰 ,秦 雪 ,李 山
广 西 医科 大 学第 一 附属 医 院 ( 南宁 5 0 2 ) 30 1
【 摘要】 目的
H V— N C R A。 结果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最合适 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提高丙肝筛查 的准确性 。 方法
预 防 乙脑 的有 效 措施 。有 文 献 报 道 ,HC — b和 VA
I 抗体检测使用北京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g G 的 乙 脑 病 毒 抗 体 酶 联 免 疫 诊 断 试 剂 盒 ,批 号 为
2 1 0 0 。操 作 步 骤 严 格 按 照 试 剂 盒 说 明 书 进 0 23 1
【 词】 丙型肝炎病 H p ti C,简 称 丙 肝 )是 由丙 型 is
联 免疫 法 ) ,产 品 批 号 为 2 105 1 ;乙 脑 病 毒 0 15 82
肝 炎 病 毒 ( ptiCvu ,H V)引起 的 以肝 脏 Heais i s C t r 病 变 为 主 的传 染 性疾 病 。该 病 发病 隐 匿 ,临 床表 现 不 典 型 ,临 床 l 诊 断 、疗 效 观 察 等 多 依 赖 于 早期 实 验室 检 测 结 果u 目前 国内实 验 室 多采 用 酶联 免 1 。 疫 (LS ) 化 学 发 光法 ( LA)以及 P R等方 法 E IA和 CI C 对 HC V进 行 检 测 。 乙 脑 病 毒 ( pns nehli J aeeecpais a t vrs E ) 一种 可引 起严 重神 经 系统传 染病 的病 i ,J V是 u 毒 ,与 H V同属 黄 病 毒 科 黄 病毒 属 ,疫 苗 接 种 是 C

丙肝患者诊断标准

丙肝患者诊断标准

丙肝患者诊断标准
一、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二、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116例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及ALT检测结果分析

116例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及ALT检测结果分析
2 结果
数据采 用 S S 0 0统计软件 处理 。 P S1 .
诊 断中各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 两者 同时检测 可以完善 其诊断 。H V C

R A是反映体 内 HC N V复 制的可靠指标 , 结合 A T结果 可帮助 L
2 1 抗 H V抗 体 , C . C H V—R A检 测 在 16例 血清 抗 一HC N 1 V 或 H V—R A阳性 患者 中 , 一H V抗 体 、 C C N 抗 C H V—R A双 阳性 N 者为 7 3例 ; 一H V抗体 (+) H V—R A< O拷贝/ 抗 C 、C N 8 毫升 者 4 1 例 ; 一HC 抗 V抗体 (一) H V—R A(+) 2例 。两者 阳性 符合 、C N 者 为 6 .% 。6 %抗 一 V抗 体阳性的丙 型肝炎患 者存在病 毒 29 4 HC 症 ,. %抗 一H V抗体 阴性的丙型肝炎患者 H V—R A阳性 。 17 C C N 2 2 H V—R A与 A 的关 系 见表 1 . C N 。从 表 中得 知 ,5份 7 H V— N C R A载量 高于 8 贝/ O拷 毫升的患 者 中有 4 5例 A J 常 , I T异 其异常 率 为 6 % 。A T异 常 率 组 问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0 L P< 0 0 ) 且随着 HC .5 , V—R A载量 的增 多其异常率呈 一定程度 的增 N 高。异常 A T浓度 存不 同 H V—R A载 量 中差 异尤 统计 学 意 L C N
吴 洁 平
本 溪 市传 染病 医院检 验 科 ( 宁 本 溪 17 0 ) 辽 0 0 1
【 关键词 】 丙型肝 炎病毒 ; R A定量检测 ; A T 测 N L检
我 国 一 般 人 群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 C 感 染 率 约 为 32 H V) . % ( . % ~1. % ) , V感染严重 危害人类 的健康 。早期发 现 01 0 0 … HC

丙型肝炎检测

丙型肝炎检测

精品课件
29
(四)检测结果的解释
1、阴性结果的解释 由于目前抗原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较低,最灵敏的
检测试剂只能达到相当于500 IU/ml水平的HCV RNA,因此阴性的结果并不能排除HCV现症感染 的可能。 2、阳性结果的解释
现阶段,HCV抗原阳性仅作为HCV感染的辅助诊 断依据,不能据此确诊。特别是对处于“灰区” 的阳性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HCV RNA、抗HCV等检测结果来解释。监测病程进展或抗病毒 治疗效果应进行HCV抗原的定量检测 。
精品课件
10
(二)抗体补充试验
抗体补充试验目前常用的为免疫印迹试验。 免疫印迹法试剂一般将 HCV不同编码区抗 原多种成分喷涂在硝酸纤维薄膜条上,并 设置了两种不同浓度的人IgG对照带和一条 hSOD对照带,用于内部对照和结果判断。 其 诊断HCV感染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可检测针对HCV不同编码区抗原的抗体,且 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
精品课件
11
(三)抗-HCV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1、 疫情监测相关的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先用筛查试剂-1进行初筛试验,结果呈 阴性反应,报告“抗-HCV阴性”,不再进 行复检试验;结果呈阳性反应,进入复检 试验。
所有初筛阳性反应的样品使用筛查试剂-2 进行复检,结果呈阴性反应,报告“抗HCV阴性”;结果呈阳性反应,报告“抗HCV阳性”。
精品课件
9
3 胶体金法快速试验
(1) 免疫渗滤试验:斑点免疫胶体金快速试验以 硝酸纤维膜为载体, HCV抗原点状固定在膜上, 加待检样品。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示出有 色斑点。反应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效试验的质 控点必须显色。
(2)免疫层析试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HCV抗 原线状固定在膜 上,待检样品沿着固相载体迁移, 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示出有色条带。有效 试验的质控线必须显色。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一、背景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它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疾病。

对丙肝的及时诊断和报告对预防、治疗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二、确诊标准1.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清抗丙肝病毒抗体和血清丙肝病毒RNA检测,包括ELISA、PCR等方法确认病毒感染。

2. 临床症状:对于怀疑患有丙肝的患者,应该注意其是否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不适、黄疸等肝炎症状。

3. 病史回顾:了解患者的感染病史及接触可能感染源,包括输血史、药物滥用史、性接触史等。

4. 肝功能检测: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等,观察肝功能是否异常。

三、报告标准1. 确诊报告:确诊丙肝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疾控中心或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病例,提供详细的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联系方式、临床表现、检测结果等。

2. 患者告知:医疗机构应当协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诊断情况,向患者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治疗建议,并引导其进行规范治疗和生活管理。

3. 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机构应当提供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包括可能的感染途径、潜伏期、传播方式等,协助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和控制措施。

四、建议1.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丙肝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提倡安全性行为、避免药物滥用、规范输血和注射操作。

2. 提高医务人员意识: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对丙肝的认识和诊断能力,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报告和治疗。

3.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加强对丙肝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高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五、结语建立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对于加强对丙肝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高病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各医疗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这一工作,提高对丙肝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管理水平,共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分析

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分析

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与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方法,提高诊断丙型肝炎的水平。

方法取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随后将血液中的血清提取出来进行检测;在检测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为胶体金法,第二种为酶联免疫的方法。

结果在150例当中,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的方法所检测出的阳性结果分别为4例(2.7%)与5例(3.3%),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在预防丙型肝炎以及控制丙型肝炎方面,临床检验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丙型肝炎;检验;临床丙型肝炎指的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非乙型或非甲型肝炎,目前丙型肝炎得到的关注度还不及异性肝炎与甲型肝炎[1]。

但如不及时治疗,丙型肝炎患者极可能发展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因此应重视该病的检验与治疗,本文分析了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方法以及引起该病的原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研究的患者为150例,其中男性有82例,女性有68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1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62岁,平均为35.1岁。

1.2方法取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随后将血液中的血清提取出来进行检测。

在检测时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为胶体金法,第二种为酶联免疫的方法。

在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检验时,确保操作人员相同以及试剂批号相同,以确保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如将胶体金法作为检测方法,操作步骤为,将protein a抗体以及病毒抗原固定于试剂条上,固定的位置分别为控制区与测试区;随后在血清中放入试剂条。

结果的判定方法如下,当为结果阳性时,测试区当中将会出现一条明显的条带,颜色为紫红色;当结果为阴性时,则测试区当中不会出现明显条带;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结果为阴性还是阳性,质控区均会出现明显条带,颜色也为紫红色。

当采用酶联免疫的方法进行检验时,结果判定标准如下:当为结果阳性时,cut-off大于样本a值;当结果为阴性时,cut-off小于或等于样本a值。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丙肝核酸检测标准引言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约5000万人感染了HCV,其中约1500万人有慢性肝炎,近60万人死于丙肝相关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为了确诊丙型肝炎感染,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检测患者的丙肝核酸,即检测血液中的HCV RNA。

本文将详细介绍丙肝核酸检测的标准及其应用。

一、丙肝核酸检测方法1. PCR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是检测丙肝核酸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将HCV RNA在体外进行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生成相应的cDNA(complementary DNA),然后使用引物(primers)扩增cDNA,最后通过荧光染料标记的探针检测扩增产物。

PCR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以及快速结果等优点,已成为丙肝核酸检测的金标准。

2. 总RNA检测法总RNA检测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丙肝核酸检测方法。

它通过提取患者血液中的总RNA,然后经过逆转录反应生成cDNA,最后使用引物扩增cDNA。

总RNA检测法对HCV RNA的检测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可能会导致一些假阳性结果。

3. 嵌合PCR法嵌合PCR法是一种结合了PCR技术和分子位点分析技术的丙肝核酸检测方法。

它的原理是在PCR扩增反应中引入特异性嵌合酶切位点,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最后通过凝胶电泳分析酶切产物。

嵌合PCR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检测出HCV RNA的存在与否。

二、丙肝核酸检测标准丙肝核酸检测标准主要依赖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权威机构的指南。

目前丙肝核酸检测被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初筛阶段和确证阶段。

1. 初筛阶段初筛阶段旨在发现可能感染丙型肝炎的人群,通过快速、简便的方法筛查出阳性患者,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确证检测。

血清丙肝病毒RNA(HCV-RNA)阳性诊断详述

血清丙肝病毒RNA(HCV-RNA)阳性诊断详述

血清丙肝病毒RNA(HCV-RNA)阳性诊断详述*导读:血清丙肝病毒RNA(HCV-RNA)阳性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目前临床上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诊断主要依靠抗(HCV)-IgG的检测1.生化法:检测ALT值;2.血清学法:系列酶联免疫吸附及条带免疫印迹测定;3.病毒法:聚合酶链反应需与以下症状相互鉴别:大三阳:俗称的大三阳,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在乙肝两对半检查报告中的体现是HBsAg(+)、HBeAg(+)、抗HBc(+)。

HBV与HCV重叠感染:HCV与HBV存在重叠感染影响肝病预后.慢性肝病患者HCV感染,尤其HBV与HCV的双重感染,可能会加速肝病进展.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二、预防1.加强对献血人员和器官移植供者的抗-HCV筛查,所有献血人员和器官供者经过抗-HCV筛查结果阴性才可以献血或捐献器官;所有用来制造血液制品的血浆、血液必须保证无HCV污染。

2.在医疗机构大力推行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的介入检查和治疗用品。

所有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必须销毁;对非一次性的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腔镜应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对于静脉药瘾者,可以提供安全清洁的注射器,同时对药瘾者应积极治疗,解除其对药品的依赖。

美国在控制HIV感染时,针对静脉吸毒者采取美沙酮治疗、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以旧换新、医生处方和药店出售注射器等措施使HIV传播得到较好的控制,控制HCV的传播也可借鉴该方法,使药瘾者能获得清洁的注射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情况,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针对患者体现的丙型肝炎进行检测。

结果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117例临床已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漏检率为2%,敏感性为97%。

结论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关键词: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高血压;临床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感染率越来越高,根据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3.2%,其中,北方人群的感染率要高于南方地区。

而且丙肝患者易于慢性化,从而导致患者引发肝硬化等症状,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肝癌。

为此,对丙型肝炎的早期及时、有效、正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诊断丙型肝火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中的丙肝抗体来确诊,也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抗体的出现,一般其时间在1~2个月
内,因此,在这期间,极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发生。

虽然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检测方法也大大改进,目前已由传统的第一代进步到第三代,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同时,使窗口期大大缩短,但是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诊断资料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中,年龄在15-50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临床表现症状,同时排队其他型肝炎引起肝损伤的患者。

1.2 诊断指标方法
在诊断时,根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的相关标准以及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标准为参照。

在患者确认后,首先对患者进行血清定量检测,采用FQ-PCR,检测HCV-RNA,采用ELISA 法,检测抗-HCV,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同时,采用酶动力学法对患者的ALT进行检测,参考值为5~40U/L(37℃)。

2 结果
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117例临床已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漏检率为2%,敏感性为97%。

采用丙
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3 讨论
在诊断丙型肝火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中的丙肝抗体来确诊,也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抗体的出现,一般其时间在1~2个月内,因此,在这期间,极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发生。

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感染率越来越高,根据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3.2%,其中,北方人群的感染率要高于南方地区。

而且丙肝患者易于慢性化,从而导致患者引发肝硬化等症状,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肝癌。

为此,对丙型肝炎的早期及时、有效、正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检测方法也大大改进,目前已由传统的第一代进步到第三代,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同时,使窗口期大大缩短,但是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你这种情况只能说感染过丙肝。

感染过丙肝病毒,丙肝抗体不管是否已经痊愈都是阳性,但是这个抗体的阳性并不能说明患者目前已经成为丙肝,具体在检查诊断时,还要结合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定量(HCV-RNA)和肝功进行综合分析,如果HCV-RNA小于1000,
那么患者的刚肝功则正常,说明既往感染过丙肝病毒,目前已经痊愈,体内已经没有丙肝病毒,同时,也没有传染性。

另外,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为此,需要强调的是目前临床上有近40%的丙肝感染者找不到原因,目前HCV-RAN 检测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假阴性比较多,需要给予患者进行复查,同时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降低漏检率,增强检测敏感性,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全面提升了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刁青蕊.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案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 沈科书.酶联免疫斑点法在丙型肝炎合并潜伏结核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 梁有娣,梁玉金.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08):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