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但现在有些教师在数学情境下进行教学,总是让情境活动流于形式或太偏重情境活动而忽略知识的掌握,下面我就结合课堂实际教学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二、【案例描述】《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片段一:(在学生经历“把3张饼平均分成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这些分数的产生过程后)师:像14、34、38、58……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像44、54、64、7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像114、124、134……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
师: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都和1比,你有什么发现?生讨论后全班交流,一致认为:真分数都比1小,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带分数大于1。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探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教师有些用新教材走老路,牵着学生走,课下调查发现学生的兴趣一点都不高,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点只知道老师是这么说的,我们就这样学、就这样用。
教学片段二:(在学生经历“把3张饼平均分成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这些分数的产生过程后)师:你能把黑板上的分数按一定的标准来分类吗?生自己分分,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1:我把14、34、38、58分一类,44分一类,54、64、74分一类,114、124、134分一类,因为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第二类分子和分母相等,第三类分子比分母大,第四类是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分数。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融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一、营造情境、创设场景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情境、创设场景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
比如,在教学中通过游戏、动漫、绘本等多种形式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设计数学实际应用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际操作中领会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二、引导发现、开展体验通过引导发现、开展体验等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从而掌握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现象引导法,让学生在具体例子中发现数学规律;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证明数学定理;运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通。
三、重在实践、注重应用数学知识是实用性很强的知识,要想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实践应用来加深理解。
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建模实验、拓展应用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并能真正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
四、关注情感、讲究感性情景教学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节设置、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讲究感性和情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
总之,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积极探索数字教育的有效方式。
通过更加真实、生动的情景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从而培养出更有素质、更有创新力的数学人才。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放手让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乐趣,从中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平时听课,就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浅谈我个人的下几点认识。
—、以人为本,贴近生活。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让学生学得自然,感受学之乐趣。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将原教材中的内容变成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先让写出自己的学号和学号所含的因数,然后,让1----20号的学生分别说出学号和学号所含的因数,教师板书,并给出思考提纲,让学生根据思考提纲,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了这些数中所含因数的个数分成三类:并整理如下表学习数学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二、以趣激情,走近生活。
从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
一张发票,一份电话交费单,超市购物小票……都可以成为研究数学的素材。
超市购物小票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研究摘要】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且是一个富有乐趣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现实,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数学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只有这样,小学数学课堂才能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体验式教学法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充当“聆听者”,教学不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是枯燥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从而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从而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才能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一、运用教学情境,体验学习之“乐”小学数学课本上的题材大多数是来自于生活的,其中的情境绝大部分是学生中所接触到的,所感受的生活。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还原教学情境的方式来活跃课堂内的气氛,不仅拉近了知识理论和生活距离,还提升了数学教学趣味。
我们可以适当把教学情境与之日常生活情境相结合,构建日常生活情景,并代入相关的数学知识上的运用,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记住教学知识。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些药片,小刀、笔、纸等,然后让学生扮演病人吃药,模拟吃药的情景,老师对学生说:“这个白色的药片,一天三次,一次1/2片,这个黄色的药片一天吃三次,1次1/3片,请小朋友把一次该吃的药放在白纸上。
”这时,小朋友就会通过对分数的认识,把白色药片平均切成两块,把黄色药片平均切成3块,放在白纸上。
这样能有效的促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分数的知识。
因此,通过在趣味的模仿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自主结合日常时候中的所闻所见,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所用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生活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增加知识点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动手操作,体验知识学习之“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自我、增强自信、培养勇气和毅力等品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例如,学生在进行团队合作任务时需要相互配合、互相信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引言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唤醒他们的学习欲望,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并且体验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他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发现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主动参与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中,体验式学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实验、模拟、角色扮演、游戏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首先体验式学习可以提高参与度,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还可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加自主地探索世界。
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学习。
其次可以增强记忆力,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记忆。
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操作,能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并将知识转化为经验。
这种经验能够更加深刻地印象在大脑中,从而使知识更易被记忆和应用。
再者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体验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并且体验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技能和能力,包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
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思考、体验与创新
研学旅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思考、体验与创新作者:刘亚迪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0年第04期摘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开展数学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需求。
在具体的研学实践中,要注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思考、体验与创新,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发生在更深和更高处。
关键词:研学旅行;思考;体验;创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开展数学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需求。
葫芦岛市建昌县自然风光秀美、特色物产丰富、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红色教育资源独特……这些都为我们开展数学研学旅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依托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思考、体验与创新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目标。
一、在研学旅行中让数学思考真实发生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与拓展,更应该充分利用研学旅行这一教育途径,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一)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我发现和提出问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一直努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力求更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
写数学作文学生活数学江宁区土桥小学秀蓉[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利用数学方法服务、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数学文本知识只有转化为生活中的应用,才会使数学产生质的飞跃,才能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
如何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教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作者主要尝试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观察事物,把自己的观察、收获、发现等,写成数学小作文,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贴近生活。
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这就是说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会计算几道题或者是掌握一些解题方法,而是还应该能够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何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呢?课堂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出上几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这些似乎还远远不够,而且有时显得牵强附会,学生也不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时间久了,学生没了新鲜感,自然而然的就不再有兴趣了。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但是数学又应该高于生活。
因此我尝试着在学生中开展了这样一项小小的竞赛活动: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观察生活,然后把自己的观察、收获、发现等等用文字写下来,写“数学作文”,比一比谁的眼光准、细、新。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第【1】篇〗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
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不足之处: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嘉年华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的欢乐和刺激
数学嘉年华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的欢乐和刺激数学是一门被广泛认可的学科,它是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对数学持有消极的态度。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数学嘉年华应运而生。
数学嘉年华以其多样的活动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欢乐和刺激。
数学嘉年华是一个专门为小学生设计的嘉年华活动,旨在通过游戏和趣味活动来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个嘉年华上,学生们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和挑战,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首先,数学嘉年华提供了许多数学题目挑战,让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题目涵盖了不同的数学概念,包括四则运算、几何、代数等。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级别的挑战,从而逐渐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
除了传统的数学题目,数学嘉年华还引入了一些创新的数学游戏。
例如,数学迷宫是一个结合了数学技巧和空间推理能力的游戏。
通过在迷宫中解决数学问题,学生们需要运用他们的数学知识和空间思维来找到正确的路径。
这种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除了数学题目和游戏,数学嘉年华还设置了一些互动的数学工作坊。
在这些工作坊中,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进行一些数学实验和实践活动。
例如,他们可以使用积木或其他材料来构建几何图形,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几何概念。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形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此外,数学嘉年华还安排了一些数学比赛,鼓励学生们展示他们在数学方面的才能。
这些比赛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竞争中感受到数学的刺激,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更多数学知识的兴趣。
学生们可以在比赛中交流和学习其他优秀选手的解题思路,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通过数学嘉年华,小学生们可以以一种更有趣和互动的方式体验数学。
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体验、感悟数学
综合2014·6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究,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获得新知。
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一些做法。
一、在创造中经历数学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决定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水平。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尝试“做”的过程中动口、动脑、动手,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进而在“再创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面对“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让他们动手操作,如用卷尺、绳子直接绕着量或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量等。
通过测量,学生知道了“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我进一步提问:“能不能用以上方法测量黑板上画出的圆的周长?”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并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细绳测量出圆形实物口径与周长,得知圆的周长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
我让学生进一步验证,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4倍,然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倍数值并填在表格中,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
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用实践化的眼光,将静态的教材知识动态化、实践化,并在“再创造”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及特点体验式学习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些实际的事物或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直接感知、参与和实践,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体验式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相比,体验式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体验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面积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操场、教室等实地进行探究,让学生亲自测量和计算不同物体的面积,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这样的实践性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利用故事情境进行数学知识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情感的故事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体验。
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设计一个有关“小红带着尺子去测量动物园里动物的长度”故事情景,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并感知长度的概念,从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3. 利用游戏体验数学知识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可以通过各种数学游戏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数学游戏,比如数学拼图、数学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并理解数学概念。
三、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学习。
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探索、体验,并自主决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活跃的参与者,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体验式学习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探究,通过实践性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中玩,玩中学
学中玩,玩中学玩中学,学中玩,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
它的特点是在游戏过程中,将学习和娱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它可以使学生更快乐地学习,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玩中学可以应用在各个学科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
比如在学习语文时,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语文游戏,如语文迷你剧、语文押韵、语文大富翁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提高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可以运用一些数学游戏,如数学拼图、数学编程等,让学生在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学习英语时,则可以运用一些英语游戏,如英语狂欢节、英语漫步、英语大冒险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英语知识,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玩中学不仅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应用,还可以在综合实践、体育锻炼等方面使用。
比如在体育锻炼中可以开展一些趣味运动,如跑步接力、盲人足球、抢红包等,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体育素质。
在综合实践中则可以运用一些手工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项目,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综合素质教育的乐趣。
在玩中学的教育方法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巧和能力,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规范游戏秩序等。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因素,设计合适的游戏环节和游戏规则,确保学生在玩中学习,并且不断提高。
玩中学是一种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的教育方法。
它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同时,通过玩中学,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
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扬“玩中学”的优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游戏实现深入浅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效果。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
数学新课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重要途径与手段,数学作为学校的三大基础科目,应该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数学建模就是中学数学的一条主线,所以说强化数学建模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也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一种数学模型也不可能是某一种问题所特有的。
因此必须努力缩短数学课程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与学生终身需求的距离。
作为初级中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正确认识数学建模与应用性问题教学和进行数学建模与应用性问题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一、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1、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模型是近似表达现象特征的一种数学结构,实际上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作工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的素质转变的切实可行的改革之路,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运行机理中所运用的有效方法;是数学应用于数学和社会的最基本的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各年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都专门列出了问题解决能力的标准,并特别强调了数学建模作为问题解决的一个侧面的重要性。
2、各行各业的各种问题都可能数学建模,归结为数学问题的求解,因此进行数学建模和应用性问题的教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①因为是从实际提炼出来,而后又用之解决问题,故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②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去索取自己所要学的知识,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了,更自觉了;③运用的意识和应用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④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更新观念,更新知识。
在新课标下,让学生尽情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新课标下,让学生尽情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关键词】:体验; 联系; 兴趣; 创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应该充分考虑数学发展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这样的数学课程对他们才有吸引力,才使他们产生兴趣,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才是”人人要学的数学”。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所以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那么又如何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进数学,尽情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我觉得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无处不在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我们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
因为,数学就存在我们身边。
例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的内容时,有位老师就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
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圆形的。
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
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生1:9÷1生2:18÷2生3:45÷9生4:3÷9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1/2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数学体验式“五步”教学法
小学数学体验式“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达到“了解、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展现教材丰富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
激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设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几年来,教师们纷纷发表了如“教学中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等观点的文章,但对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中“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
另一方面,国内开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多,但在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中具体如何开展教和学的研究较少。
在潍坊推广的“345高效课堂”的学习借鉴下,本着“减负高质”的精神,我开始了小学数学体验式“五步”教学法的研究。
2.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小学数学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活动体验感悟新知→精讲点拨内化提升→体验强化应用践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2.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景)中的体验”以情境体验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将情景与体验结合起来,突出强调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置学生于丰富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以情景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最好在上课前,教师就要认真详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突破口,精心准备,营造民主的、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
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探究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力。
希沃白板5——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数学
希沃白板5——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数学摘要:新时代呼唤新技术,新技术呼唤新课堂。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本文作者从自己所在学校智慧课堂的实施情况说起,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如何利用希沃白板5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希沃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希沃白板5是一款由希沃(seewo)自主研发,专为老师打造的互动教学平台。
它针对当下的教育信息化教学场景,为广大老师们提供课件制作、互动授课、在线课堂、微课录制、课件资源库等多项功能,能满足老师们线上、线下教学的多个场景,让老师能一站式完成教学环节的主要流程。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是怎样在课堂上利用希沃白板5进行教学的?一、利用希沃课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比如我在上二年级数学《按份数平均分》一课时,采取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竞技大联盟》来引入新课。
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竞技大联盟》中平均分蛋糕的片段制作成微课。
片段中分蛋糕的要求是:不能多,不能少。
并引用族长的话:哪里有比赛,哪里就由我来当裁判,引出今天的新课:按份数平均。
在新课中,将整个教学内容融入到动画中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出示例题。
例题出示后,首先让孩子们分析题意,让学生知道:已知数学信息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思考:该怎么解决?教材提供的情景比较简单,直接提出了分桔子的操作活动。
在分之前,“6份”是看不见的抽象概念。
于是组织学生思考“怎样表示要平均分成6份”。
接下来,我采用蒙层的办法,擦出6个盘子。
引导孩子们:平均分成6份,就是要把这些桔子放在这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的桔子不能多,也不能少,都要一样多。
让学生明白这6个盘子的作用。
从平均分成6份,到平均装在6个盘子里,将抽象变成了具象。
学生理解的难度降低了。
同时体会到了“6份”的含义及在平均分活动中的价值,为除法概念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分桔子时,我们非常重视平均分的过程,充分体会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其他分法。
排列听课体会
排列听课体会今天听了二年五班的《排列》一课,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老师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突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数学知识。
王晓林老师课堂上虽然不用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但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加深理解排列的思想。
因此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解密码锁”——用“1、2、3”三个数字你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数字感受摆的过程。
最后用序号1、2、3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汇报交流总结方法,体会排列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体会有序排列的优越性。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王晓林老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数字卡片1、2、3尝试摆两位数,学生们一共摆了六个不同的两位数,通过自己摆,明白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才会不重复和遗漏,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从真实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从认识层面上,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能用于指导生活,对获取的数学知识能追究其应用的对象,主动的思考它能解释生活中的何种现象或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基与这样的思考,王晓林老师设计了搭配衣服的活动。
这样使理性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背景密切相连,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丰富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建议: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可以多让他们说说不同的观点,即使是相同的也无妨,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加深新知的巩固,也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谨请各位在座的老师多多指正。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共勉。
《沏茶问题》听课体会杨雪老师从语言表达,教态举止,到课堂调控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数学新课标心得反思总结(优秀8篇)
数学新课标心得反思总结(优秀8篇)数学新课标心得反思总结篇1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下面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本学段,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了一步。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
他们最初的观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玩”中学数学
在“玩”中学数学【摘要】在当今数学教育面临挑战的背景下,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探讨了在“玩”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通过游戏与数学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玩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数学的乐趣。
数字游戏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了数学游戏设计的原则,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结论中,强调了玩的教育价值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给出了结合实践的建议,希望通过“玩”中学数学的方式,促使更多学生热爱并学好数学。
【关键词】玩, 数学教育, 理念, 游戏, 玩具, 数字游戏, 教育意义, 设计原则, 教育价值, 发展方向, 实践建议1. 引言1.1 玩的重要性玩的重要性在数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玩不仅仅是儿童的天性,更是一种探索和学习的方式。
通过玩耍,儿童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发现、实验,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学者们认为,玩是儿童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它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而在数学教育中,玩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的。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困难和枯燥。
而通过玩的方式学习数学,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玩也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玩的重要性,通过丰富多样的玩法和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数学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数学教育的挑战数太过庞大,需要适当的删减。
数学教育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以死记硬背、机械化运算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实际应用性,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和焦虑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发表时间:2014-08-22T11:02:46.7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6月总第154期供稿作者:李湾湾[导读]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李湾湾广东省兴宁市兴城中心小学51450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习数学,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传统教学的特点,往往是口头讲解,而新课标要求从实际动手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活动。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根据二年级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特点,利用钉子板,安排学生围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继续往下折,看折出的是几边形,再和同桌交流。
学生在围、搭、折、剪、拼等动手操作中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知和体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的,可能容易忘记;看过的,可能较为明白;只有做过的,才能真正理解。
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在快乐的“做数学”活动中学到知识。
二、重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说”中体验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学习交流。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个1根的情况,我让学生先想想该怎么办。
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个1根捆成了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这捆小棍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③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不行?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
又如在一年级《凑十法》的教学中,我再现了学校运动会的一个场景:校运动会上,竞技场上的同学大汗淋漓,没参加比赛的同学出点子,为参加比赛的同学准备一些饮料。
我趁机问身边的学生(本班的):“假设老师为他们准备了一些饮料,这个箱子里有9盒(一箱可装10盒,但老师特意只装了9盒),这里还有4盒,老师一共准备了多少盒饮料?”由于这一问题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了。
有的说:“有13盒,我是一个一个数的,1、2、3……12、13,所以是13盒。
”有的说:“不过我是顺着数的。
”……在学生的交流声中,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
饮料是10盒一箱的,把箱子外面的饮料拿一盒放进箱子里就变成了一整件饮料10盒。
10盒加上零散的3盒,一共是13盒。
”那名同学边操作边讲授,热烈的掌声也随之响起。
由于有刚才的形象操作支撑,同学们从中体验到了以十为单位计数的优越。
因此,同学们大都能理解并接受凑十法,他们兴致盎然地在生活实践中做着、说着、学着……
一种新的数学规律的学习,伴随着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身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思维开始活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说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从中获得知识。
三、重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用”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以做到学以致用。
如在教完小数的四则运算后,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天为家里购菜或到超市购物等,并运用所学知识把帐目算清;又如在学完“米、厘米的认识”后,让学生测出教室地面、黑板、书桌、课本的长与宽,回家后测出各种家具的长与宽以及家人的身高等。
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让他们互相协作展开活动,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学习中真正体验人人身边有数学,在“用数学”中得到新知,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说明只有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以主体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的进程中,其主动探索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在讨论质疑中明理,在合作交流中成功,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