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魏晋南北朝的艺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重点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展现了本时期我国在书法、绘画、石窟等方面的突出成就。由于学生受知识面、年龄等影响,这一方面知识储备不多,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讲述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采用灵活、多变的影像资料配合,综合手段的运用很好的保证了本课教学的进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制作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化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2.指导学生课下搜集《兰亭序》中的“之”字并临摹,感知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同时临摹教材124页“马”字四种字体,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王羲之的书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书法是我国特有的文字造型艺术,我们应当重视汉字书法的练习。
2.顾恺之的人物画和两个石窟的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3.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以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动人的艺术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二)教学难点
石窟艺术。
●教学方法
讲述法、例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法: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
上一课我们学习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讲授新课)
(板书)第23课魏晋南北朝的艺术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接触了哪些关于文字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早在半坡时期的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叫甲骨文。商周时,人们还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叫“金文”或“铭文”。秦始皇时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秦朝末年又出现了隶书。两汉时,主要以隶书为主。
[教师引导]关于各种字体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屏幕上关于“马”字的形状来比较。
[投影显示]
同学们,屏幕上的“马”字是从甲骨文一直到楷书。①是早期甲骨上的图画文字“马”;
②是晚期甲骨文上的“马”字;③是金文中的“马”字;④是大篆体的“马”字;⑤是秦统一文字后的小篆“马”字;⑥⑦⑧⑨分别是“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形式。同学们要把握每一种字体的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把它们区分开来。
[教师过渡]魏晋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流行,而且这一时期书家辈出,在中国书法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一、“书圣”王羲之
[教师讲述]王羲之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星空中一颗最明亮的星。他的成功是由艰辛铺成的。
王羲之(约303~361)出身于一个仕宦世家,字逸少,原藉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人),后南渡迁居于会稽山阴(浙江绍兴)。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从伯父王敦,王导皆权倾人主而兼擅书法。王羲之小时不善言辞,但勤于书法,他是通过功力深厚的书法走上人生之路并成为名垂万世的“书圣”的。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他。
魏晋时期,不仅是人的觉醒时期,也是艺术精神的自觉时期。随着纸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佛教的传入和儒、道、玄等的融会,以及王朝更迭群雄并起,士人崇尚清淡之风,讲求率性自然,寄情山水,全身远祸以安顿精神。
王羲之具有典型的晋人风度:性格耿直,超尘绝俗,不拘礼法,委任自然。二十岁时,当朝太尉郗鉴求选佳婿于王导,王导让来人到东厢看诸位子弟,大家都温文尔雅,正襟危坐,惟有王羲之毫无拘束,东床袒腹看书,对来人置若罔闻。郗鉴慧眼识真才,说“这正是我要的好女婿”,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这就是著名的“袒腹东床”的故事。后人就把招女婿叫做“招东床”。
王羲之经历了由士而仕,又由仕而退的人生道路。他初为秘书郎,继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但他不迷恋官场,愈到晚年,愈是倾心于自然山水,在经历了社会动乱和为官拘束后,一种脱离官场的内在要求日益强烈。五十三岁时,骠骑将军王述作了扬州刺史,王羲之平时就轻视王述的为人,更耻于在其部下供职,借机称病辞官,并在父母墓前“自誓”永不做官。从此遁迹山林,幽处颐养,直到五十九岁逝世。
王羲之少年时学书于卫夫人与叔父王廙,遵循钟繇书法,形成了秀丽婉逸的书风。这一时期的书风被韩愈归纳为“羲之俗书趁姿媚”而今已很难见到。中年时,博采历代书家之长,全面继承传统。渡江之后,又广游名山大川,博览秦汉以来篆隶的淳朴古茂、奇肆豪宕的作品,独有感悟,形成了质朴丰茂的风格。晚年王羲之勇于变化,善于创新,博采众长而自成面目,终于完成从具有隶意质朴书体到娇美流变书风的蜕变。书法舍弃秦汉的丰碑巨额而走向尺牍简札的清逸,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并创造出一个时代全新的惟美书风。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兰亭序》是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日(三月三日)王羲之五十岁时所书。这一天,王羲之与友人爱子共42人,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时值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行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一乐。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了。(这里应讲清,“祓禊”指古代习俗,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修禊、祓禊。禊指古人消除不祥的祭礼。“流觞”把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循流而下,杯子停在某人前,某人就取杯饮酒。称为流觞)作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感到人生与自然相合相契的快乐。在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清丽景色中,王羲之微醉命笔,畅叙幽情,写下了这清逸俊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