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国际金融体系)【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第34章国际金融体系一、概念题1.弹性汇率制(flexible exchange rate system)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弹性汇率制是指钉住汇率制之外的各种汇率安排(包括浮动汇率制度在内)的统称。
在弹性汇率制下,汇率水平可以依据市场供求关系或政府干预行动发生变动。
依据是否存在政府干预以及政府干预的原则和方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浮动汇率制度分为不同类型:①钉住汇率制。
与钉住对象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对其他货币则相应浮动。
②有限的灵活汇率制。
对一组货币的汇率相对固定,对其他货币自由浮动。
③更为灵活的体制,包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管理浮动制度。
前者政府很少干预,后者政府经常干预,但汇率仍大体具有浮动性。
2.升值(appreciation)答:升值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上升,又称“货币增值”、“通货升值”,是“货币贬值”的对称。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单位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含有的金属量。
在现代货币制度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取决于流通中的纸币数量是否符合货币需要量。
因此,币值一般表示为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
货币升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从国内角度看,货币升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增加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提高其对金属的比价,以提高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升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低于所需要的货币需要量即通货紧缩时,纸币价值上升。
从国际角度看,货币价值表示为与外国货币的兑换能力,它具体表示为汇率的变动。
这时货币升值就是指一单位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能力的提高,即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提高。
3.贬值(depreciation)答:贬值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
贬值又称“通货贬值”,是“货币升值”的对称。
货币贬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从国内角度看,货币贬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通货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开放经济的政策)【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第35章开放经济的政策一、名词解释无抛补利率平价关系,即利率平价条件(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 relation,or interest parity condition)答:无抛补利率平价关系,简称利率平价条件。
利率平价的原理:假定投资者都只愿意持有最高收益率的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同时持有多国的债券,那么他们一定有同样的预期收益率,否则就会出现套利。
利率平价的推导过程为:假定有两种投资策略,①持有1美元;②将1美元兑换为英镑进行投资。
利率平价认为,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应该使得二者最终的投资收益相等。
如图35-1所示:图35-1利率平价在投资结束时有如下关系:()()1111/e t t t t i E i E *++=+。
稍加整理得:()()111/e t t t t i i E E *++=+。
将1/e t t E E +改写为11/1/1e et t t t t E E E E E ++⎛⎫-=+ ⎪⎝⎭,代入前式有:()1111/1e e t t t t t tt t t t E E E E i i i i E E **++⎛⎫--+=++⇒≈- ⎪⎝⎭即1e t t t tt E E i i E *+-≈-,这意味着套利要求本国利率一定要(近似)等于国外利率减去本国货币的预期升值率。
但是利率平价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成立,因为利率平价忽略两个问题:一是忽略了交易成本;二是忽略了风险。
二、判断题1.在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中,通常*r r =,如果加上风险贴水后,**r r r θ=+>可见,利率提高了,这会引起投资减少和货币需求减少,使*IS 左移、*LM 右移,从而使收入增加和通货贬值。
从这个角度看,风险增加是可以的。
()【答案】×【解析】风险增加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原因包括:①中央银行想避免本国通货的大幅度贬值,从而可能通过减少货币供给对此作出反应;②国内货币贬值可能使得进口产品的价格突然提高,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③当风险贴水提高时,本国居民可能通过增加他们的货币需求而对此作出反应,因为货币常常是最安全的资产。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第38章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一、概念题1.规则(rules)答:规则是指作为对宏观经济状况的反应,有关政策如何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
规则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单一货币政策规则。
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2.斟酌处置(discretion)答:斟酌处置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
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斟酌处置一般具有三种搭配方式:①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②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③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
实行斟酌处置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稳定增长,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3.动态不一致性(dynamic inconsistency)答:动态不一致性,又称“时间不一致性”,特别是指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以基德兰和普雷斯科特的开创性研究为发端,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央银行可信度以及对政策事先承诺的能力等问题。
如果没有对采取特定政策措施事先做出保证,那么中央银行可能会产生不按原来计划和宣示行事的动机,这就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或“动态不一致性”。
所谓时间不一致性是指在t期为t i+期计划的行动方案,在t i+期到来时,由于政策环境的改变,实施该行动方案不再是最优的。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把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运用于货币政策中,并提出即使政府没有扩大产出的动机,从而消除通胀倾向,增进货币政策的可信性也会产生更好的政策效果,这无疑推进了对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研究。
4.反周期政策(countercyclical policies)答:反周期政策又称“相机抉择的稳定性政策”、“相机抉择政策”或“逆周期政策”。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篇 宏观经济学引言 【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5篇宏观经济学引言第21章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前景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滞胀与通货紧缩答:(1)滞胀指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同时并存情况下的状态。
滞胀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
这种经济状态超出了凯恩斯主义和菲利普斯曲线所能解释的范围。
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并存的,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滞胀现象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不呈交替关系,因此凯恩斯主义政策不能调整滞胀状态。
(2)通货紧缩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造成消费需求突然剧减等原因使总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于是物价水平显著、持续地下降。
二、判断题1.作为基本分析工具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正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一样,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第33章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一、名词解释1.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
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
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答:货币政策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
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通过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

第38章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38.1 复习笔记1.政府盈余和赤字的后果(1)封闭经济中的赤字与盈余①封闭经济中的赤字当政府有赤字时,支出多于收入,政府必须在资本市场借债,减少了私人投资可以得到的储蓄额。
政府的这一负储蓄减少了国民储蓄,提高了均衡实际利率,降低了均衡投资水平。
②封闭经济中的盈余当政府有盈余时,支出少于收入,这增加了私人投资可以得到的储蓄。
政府的这一储蓄增加了国民储蓄,降低了均衡实际利率,提高了均衡投资水平。
(2)开放经济中的赤字与盈余在开放经济中,财政赤字导致从国外借款(资本流入),而不改变利率;而财政盈余的效果与赤字相反,导致资本流出,也不改变利率。
在小型开放经济中,在全球资本市场利率水平上有一条水平的储蓄供给曲线。
财政赤字或盈余只是导致资本的流入或流出,而不改变国内利率,因而不挤出投资。
但是财政赤字或盈余所导致的资本的流入或流出意味着政府外债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政府外债的利息支付。
(3)政府债务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政府借债会以几种方式给子孙后代带来经济负担:①子孙后代可能不得不承担偿还借款的负担;存在着债务从一代人向另一代人的转移。
②政府借债会提高实际利率,挤出私人投资,这就降低了未来的产出和工资。
③当向国外投资者借钱时,一国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每年把一部分国民收入作为利息支付给外国人,这就降低了生活水平。
(4)对于债务负担的另外一些观点①“债务无关紧要,我们只是欠我们自己的债”的论点这种观点在三个方面是错误的:a.即使是欠自己的钱,债务也要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未来的工资和生产率。
b.欠的并不全是自己的钱。
一国从国外借钱来弥补赤字的一部分,是欠外国人的钱。
在国家消费过度的情况下,不得不付出代价的是子孙后代。
c.仅仅是为债务支付利息就要求提高税收水平,而税收引起经济扭曲,损害工作热情和储蓄的积极性(尽管经济学家对于这种影响的数量上的重要性存在某些分歧)。
②李嘉图等价李嘉图等价认为通过税收或借债为政府支出筹资是等价的。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波动引言)【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第29章宏观经济波动引言一、判断题1.由于股票市场价格上升而导致财富的增加会引起经济沿着现存的总需求曲线移动。
()【答案】×【解析】物价水平的变动才能使得经济沿着总需求曲线移动。
股票市场价格,并不等同于实体经济中的价格,股票价格上升导致的财富的增加可能会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
2.实际GDP的波动只由总需求变动引起,不为总供给变动所影响。
()【答案】×【解析】长期而言,实际GDP是由总供给决定的,随着影响总供给曲线的劳动、资本以及技术的变动而变动。
3.如果作为总供给减少的反应,政府增加货币供应,失业率将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但是价格甚至还要上涨。
()【答案】√【解析】当经济面临不利的总供给冲击时,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以增加总需求,阻止产出的下降,但这种政策的代价是更高的价格水平。
4.无论产量减少是由总需求减少还是总供给减少引起,作为产出减少的反应,经济都会回到其初始价格水平和初始产量水平。
()【答案】×【解析】当经济面临不利的总供给冲击时,中央银行可以增加总需求来防止产出的下降,使产出回到初始产量水平,但中央银行这种反应的代价是更高的价格水平。
5.如果在总供给曲线的水平阶段上总需求增加,一部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将转化为通货膨胀。
()【答案】×【解析】在总供给曲线水平的阶段上,总需求增加,使得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全部转化为产出。
6.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答案】×【解析】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包括:①劳动变动;②资本变动;③自然资源变动;④技术知识变动。
而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主要是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
单位生产成本下降造成的是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与宏观的总供给曲线属于不同的范畴。
7.在确定某一条特定的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时,假定货币供给是固定的。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前景)【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第21章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前景一、概念题1.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答:在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社会产出水平大幅度下降,失业率增加,经济陷入紧缩状态。
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不仅是一场经济灾难,而且是对古典经济学家的挑战。
大萧条之所以受到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关注,其原因在于:(1)大萧条极大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者永久地改变了政治世界和经济世界。
(2)大萧条是世界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20世纪里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滑坡,而且全球经济活动衰退的原因和结果的性质仍旧被激烈地争论着。
(3)人们普遍认为大萧条促使凯恩斯写作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可能提前十年出版,对古典经济学的特别指控,以及对经济运作方式的谴责,都需要大衰退使之具体化。
”(4)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事件还会再次发生吗?”(5)有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历,政府在所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导致了政府和私人部门关系发生根本而长期的变化。
在宏观经济范围内,稳定政策的现代取向是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经历中发展而来的。
2.滞胀(stagflation)答:滞胀是指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的状况。
“滞”指经济的衰退和停滞,表现为低经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胀”指高通货膨胀率。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在经济衰退和停滞时期,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而在经济扩张时期,高经济增长率(或低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
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一高一低的替代关系,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以高失业率维持了低通货膨胀率,60年代中期和后期则以高通货膨胀率维持了低失业率。
但进入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却与高通货膨胀率出现了并存的滞胀状况。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8篇 全球经济【圣才出品】

第8篇全球经济第34章国际金融体系一、概念题1.弹性汇率制(flexible exchange rate system)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弹性汇率制是指钉住汇率制之外的各种汇率安排(包括浮动汇率制度在内)的统称。
在弹性汇率制下,汇率水平可以依据市场供求关系或政府干预行动发生变动。
依据是否存在政府干预以及政府干预的原则和方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浮动汇率制度分为不同类型:①钉住汇率制。
与钉住对象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对其他货币则相应浮动。
②有限的灵活汇率制。
对一组货币的汇率相对固定,对其他货币自由浮动。
③更为灵活的体制,包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管理浮动制度。
前者政府很少干预,后者政府经常干预,但汇率仍大体具有浮动性。
2.升值(appreciation)答:升值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上升,又称“货币增值”、“通货升值”,是“货币贬值”的对称。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单位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含有的金属量。
在现代货币制度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取决于流通中的纸币数量是否符合货币需要量。
因此,币值一般表示为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
货币升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从国内角度看,货币升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增加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提高其对金属的比价,以提高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升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低于所需要的货币需要量即通货紧缩时,纸币价值上升。
从国际角度看,货币价值表示为与外国货币的兑换能力,它具体表示为汇率的变动。
这时货币升值就是指一单位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能力的提高,即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提高。
3.贬值(depreciation)答:贬值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
贬值又称“通货贬值”,是“货币升值”的对称。
货币贬值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从国内角度看,货币贬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通货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第38章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一、名词解释1.功能财政思想(Functional Finance)答: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
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即存在通货紧缩缺口)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
反之,当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政府有责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
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可见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
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2.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答: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政策规则,根据这种规则,中央银行将宣布以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通常是低的),然后当实际通货膨胀率背离这一目标时调整货币供给。
与名义GDP目标一样,通货膨胀率目标也把经济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分开。
此外,通货膨胀率目标政治上的优点是易于向公众作出解释。
3.李嘉图等价定理答: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并由新古典主义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重新进行论述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
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
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
如果政府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在未来某个时点,政府将不得不增加税收,以便支付债务和积累的利息。
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
用政府债务融资的减税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的时间。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篇 宏观经济波动【圣才出品】

第7篇宏观经济波动第29章宏观经济波动引言一、概念题1.衰退(recessions)答:衰退是指实际GDP减少但不严重的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2.产出缺口(output gap)答:产出缺口是指实际产出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差距。
自然经济增长率又称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通货膨胀率等于常数——既不趋于加速、也不趋于减速的情况下的真实经济增长率。
大量的证据表明,当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时,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因此,政策制定者常常用产出缺口来判断经济的景气程度,并将其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之一。
宏观经济的学者也常常用产出缺口的变化来描绘经济周期的变动。
3.扩张(expansions)答:扩张是“萧条”的对称,亦称“繁荣”,指商业周期中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其特征是: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上升,就业增加,企业家与消费者情绪乐观。
这一时期的最高点称为“顶峰”。
扩张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多种因素。
以稳定经济为目的的政策旨在消除由于过度扩张引起的通货膨胀。
4.顶峰(peaks)答:顶峰是指经济周期中产出扩张的最高点。
为了形容经济从扩张到衰退的运动,经济学家使用顶峰的术语。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一般而言,经济在达到顶峰后会进入衰退。
5.谷底(troughs)答:谷底是指经济周期中产出的最低点。
为了形容经济从衰退到扩张的运动,经济学家使用谷底的术语。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一般而言,经济在达到谷底后,会经历长期扩张。
6.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答: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学生投资指南)

第39章学生投资指南39.1 复习笔记1.各种投资方式常见的各种投资方式如表39-1所示。
表39-1 各种投资方式及其特征2.各种投资方式的合意特征预期收益、风险、税收以及流动性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时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往往面临着某种取舍,需要多得到一种合意特征(例如高回报),往往必须以丧失另一种合意特征为(例如安全性)代价。
表39-1概述了各种投资方式各自的特征。
(1)预期收益投资理论中的首要结论是:如果除产生收益(利息、红利等)的方式外,各种资产之间没有差别,那么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都是一样的。
如果一种资产提供的预期收益高于其他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竞相购买这种高收益资产的投资者会抬高它的价格。
随着价格的上升,预期收益就会下降。
在预期收益下降到与其他投资相同的收益水平前,价格上升的压力一直会起作用。
事实上,不同资产的收益大不相同,是因为若干其他重要特征影响资产的收益,包括风险、税收待遇、流动性(即出售资产的难易程度)。
(2)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尽量回避风险,或者使风险最小化。
经济学家将风险回避行为称为个人是厌恶风险的,并且他们的行为表现出风险厌恶。
因此,任何投资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各种投资方式的风险。
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如图39-1所示,一种资产风险的降低使它更为合意,并使这种资产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在短期内,一种资产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
即使在长期,供给也很可能不是完全有弹性的。
相应地,资产的价格从0p 上升到1p 。
与价格上升相伴的是投资的收益率的减少。
图39-1 风险降低对资产市场均衡的影响一种风险比较小的资产将有比较大的需求。
比较大的需求将导致更高的价格和更低的回报。
因此,比较安全的资产的预期收益将比较低。
经济学家说这种比较合意的资产在升水上出售,而更具风险的资产则在贴水上出售。
市场力量保证风险相当的资产必然获得相同的预期收益。
图39-2 取消住房税收优惠对住房市场的影响(3)税收待遇由于在税法中,不同的投资有不同的待遇,在选择资产组合时,税收方面的考虑显然十分重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通货膨胀与失业)【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章节题库第37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一、名词解释1.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答: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后来的学者用物价上涨率(即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上涨率,以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对应关系: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如图37-1所示。
图37-1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提供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它意味着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可通过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失业率提高,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当失业率过高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通货膨胀率提高,以获得较低的失业率。
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具体的形状,不同学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在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是由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根据自然失业率假说、在原有的菲利普斯曲线上考虑了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所提出的一簇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e u u ππε*=--其中,e 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e u u ππε*-=--。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6篇 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6篇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第24章充分就业模型一、名词解释1.充分就业答: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也称为自然失业率。
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
这两种失业可以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增加对失业者劳动技能培训等措施,使其在程度上有所降低,但不能彻底消除。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那么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当经济中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使得需求不足型失业为零,从而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2.储蓄-投资恒等式答: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根据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分别为I S =、()I S T G =+-和()()r I S T G M X K =+-+-+。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是定义恒等,没有实际意义。
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以及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二、判断题1.只有不存在任何失业时,经济才实现了充分就业。
()【答案】×【解析】充分就业并非完全就业,而是指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通常维持在4%~6%的水平)水平上的一种就业状态。
此时,非自愿失业已经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范围内。
2.封闭经济中,投资一定等于私人储蓄。
()【答案】×【解析】封闭经济中,Y C I G=--,则投资一定等于国民储蓄。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发展与转型)【圣才出品】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第36章发展与转型一、概念题1.发展中国家(less-developed countries,LDCs)答:发展中国家,是指政治上已独立、经济上比较贫穷、工业基础薄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国家,绝大多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也包括东欧一些国家。
国际上一般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国的发展状况,按世界银行2002年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735美元以下的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答: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又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
发达国家一般是按照人均国民产值来划分的,但是不完全,比如中东石油国的人均国民产值比许多发达国家还高,但是仍然不是发达国家。
3.工业化国家(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答: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化水平较高,拥有较为完整的、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且工业产值高于农业产值的国家。
在经济发展中,工业化意味着在经济结构中工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小。
通常用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增大和工业人口在劳动就业总人口中比重增大的过程来表示。
一般说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首先要看它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工农业比例的变化。
工业产值的比重高于50%,是工业化的条件之一。
其次,从事工业生产与建设、交通运输、商品流通的职工人数超过农业劳动力的人数。
再次,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即工业部门门类齐全,能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种原料、动力、机器设备等,为人们供给各种日用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
这是狭义的工业化。
广义的工业化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
现代工业的产生与成长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工业化过程是从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以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经历了同一过程。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开放经济的政策【圣才出品】

第35章开放经济的政策一、概念题利率平价条件(interest parity condition)答:利率平价条件是使外汇市场均衡的一种条件,即用同种货币衡量的任何两种货币存款都具有相同的预期收益率。
只有在预期收益率相同时,才不会存在一种货币存款的过度供给和另一种货币存款的过度需求的不均衡现象,整个外汇市场才能处于均衡状态。
正如购买力平价条件是一价定律在商品市场上的拓展一样,利率平价条件是一价定律在资本市场上的拓展。
二、简答题1.利率与汇率的关系是怎样的?汇率与净出口的关系是怎样的?答:(1)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开放经济中,汇率与利率是正向变动关系。
这是因为:若国内利率上升,国内资产的收益率高于在其他国家资产的收益率,于是国内资产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国外对本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对本币的供给却相对减少了。
供求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本币升值。
(2)汇率与净出口是负向变动关系。
这是因为,若本币升值,则国外的产品变得相对便宜,从而进口增加;另一方面,本国商品变得相对昂贵,从而出口减少,最终净出口下降。
2.如果我们在给定的ADI曲线上向上向左运动,本国货币的价值和净出口会发生什么变化?答:本国货币的价值(即汇率)将升高,净出口将减少。
这是因为:在给定的ADI曲线上向上向左运动,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从而中央银行提高实际利率,总支出和均衡产出都减少。
同时,利率的提高将增加对本币的需求,故本币升值,净出口减少。
3.如果企业进口很多原材料,美元贬值对通货膨胀调整(IA)曲线有何影响?答:如果企业进口很多原材料,美元贬值将使IA曲线向上移动。
这是因为:美元贬值意味着外国货币和产品价格相对提高,这增加了进口货物的成本。
如果美国企业进口很多原材料,美元贬值将大大增加原料进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它们提高产品的价格,使既定产出上的通货膨胀水平上升,曲线向上移动。
4.扩张性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实际汇率和净出口?答:(1)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I曲线向右移动,从而产出增加,失业率降低,劳动市场趋紧,工资和价格水平将上涨,通货膨胀水平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第4版课后习题
第33章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一、概念题
1.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波动,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
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
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2.斟酌处置行动(discretionary action)
答:斟酌处置行动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
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和中立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斟酌处置一般
具有三种搭配方式:①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②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③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
实行斟酌处置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3.充分就业赤字(full-employment deficit)
答:充分就业赤字又称“对周期调整的预算赤字”,是指经济在充分就业时存在的赤字。
它是根据对经济在其产出和就业自然率运行时政府支出与税收收入的估算得出来的。
充分就业赤字是一个有用的衡量指标,因为它反映了政策的变动,但并不反映经济周期的当前阶段。
4.货币政策规则(monetary policy rule)
答:货币政策规则就是基础货币和利率等货币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
不同经济学派对货币政策规则有着不同的观点。
例如,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采用相机行事的货币政策规则,根据经济状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利用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5.内部时滞(inside lag)
答:内部时滞是指政府部门认识到政策变动的需要和实施政策变动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
①认识时滞:从客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政府采取行动,到政府认识到这种需要所经历的时间距离;②行动时滞:从政府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距离。
6.外部时滞(outside lag)
答:外部时滞是指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影响经济所需要的时间。
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
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①操作时滞: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
②市场时滞: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
二、简答题
1.自动稳定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经济的?
答:(1)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财政政策方面,税收体系与转移支付制度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经济繁荣时,税率随收入增加而自动升高,同时政府的转移支付也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总支出进一步扩张;经济衰退时,税率随收入减少而自动降低,同时政府的转移支付也自动增加,这有助于稳定家庭收入,推动经济复苏。
货币政策方面,联储执行的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充当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经济衰退时,通货膨胀率下降造成实际利率下降,因此企业和家庭借款的成本下降。
自动稳定器使总需求—通货膨胀曲线(ADI)更加陡峭,故产出变动偏离潜在产出水平的幅度变小。
2.当经济进入衰退时,政府盈余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充分就业盈余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1)政府预算盈余为“T G
”,其中,T为税收减转移支付后的净额,G为各级政府的支出。
经济衰退时,由于收入水平较低,税收收入减少、失业保险增加使转移支付增加,故衰退期间,政府预算盈余减少。
(2)由于充分就业盈余以潜在产出水平计算,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故充分就业盈余水平保持不变。
3.ADI曲线的斜率是如何依赖于货币政策规则的?
答: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即对于某一给定的通货膨胀的增加量,利率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而总需求—通货膨胀曲线(ADI)更加平坦。
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减少了投资和消费水平,因而产出水平大幅下降。
沿ADI曲线的移动表明了既定的货币政策规则的执行过程,其斜率则反映了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规则的力度;货币政策规则改变,则ADI曲线发生移动。
因此,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要求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大幅度增加利率,则ADI曲线更平坦;反之,执行货币政策规则的力度较小,则ADI曲线更加陡峭。
4.如果中央银行希望使得通货膨胀等于其目标,如果均衡充分就业实际利率下降,货币政策规则必须如何移动?
答:根据费雪方程式可得,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中央银行要保持通货膨胀率维持在目标水平,当充分就业的实际利率下降时,名义利率也须下降相同的数额,因此货币政策规则下降。
5.如果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下降,货币政策规则会如何移动?这将如何影响ADI 曲线?
答:(1)当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下降时,货币政策规则上升。
中央银行要达到更低通货膨胀目标,必须首先提高实际利率水平,因而总产出下降。
产出水平的下降使劳动市场均衡水平下降,工资增长率下降,因而通货膨胀率下降。
要使实际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必须在同一通货膨胀水平下提高名义利率,也就是说,货币政策规则必须上移。
(2)通货膨胀目标下降将使ADI曲线向左下方平移。
6.货币政策是通过实际利率操作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又是通过什么其他渠道影响总支出的?
答:货币政策影响总支出的两个重要方式是信贷渠道和资产组合渠道。
(1)货币政策对信贷的可获得性从而对总支出的影响被称为信贷渠道。
银行对信贷可获得性的影响可以是通过利率,也可能是由于信贷配给,这都会造成投资下降进而总产出下降。
关于信贷渠道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包括银行贷款途径、资产负债表途径、现金流途径、预期之外的价格水平途径等。
(2)资产组合渠道是指货币政策会通过股市来影响总支出。
中央银行降低利率使有息债券的收益率下降,个人投资者会转向股票。
当对股票的需求上升时,股价上升。
由于家庭财富增加,高股价可能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此即财富效应。
其对投资的刺激是通过托宾q 值理论,股价更高,更多厂商会通过发行新股筹集追加资本、为新投资提供资金。
此即资产组合渠道,它是通过个人改变其股票与债券之间的资产组合发生作用的。
7.比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投资水平和产出构成的影响。
答:(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政府储蓄和国民储蓄减少,资本市场上储蓄曲线向左平移,故实际利率水平上升、投资下降,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增加,如公共支出、国防等占GDP的比重增加而私人投资比重减少。
反之,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支出,使储蓄曲线右移,实际利率下降、投资增加,GDP构成中私人投资比重会上升,而公共支出比重下降。
(2)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规则下,对于既定的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使实际利率水平更低。
因此,投资增加、产出增加进而消费也随之增加。
公共支出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其他部门所占比重上升。
(3)上述分析是在封闭经济中考虑的,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产出构成的影响与封闭经济中的情况略有不同。
三、分析与计算题
1.如果没有自动稳定器,为什么经济将变得更稳定或更不稳定?
答:自动稳定器对经济有一种稳定作用,由图33-1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自动稳定器,经济会如何变得不稳定。
(1)自动稳定器对ADI曲线的影响、支出冲击对短期均衡的影响。
两组ADI曲线表示两个经济,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有较强的财政自动稳定器。
有着较强的自动稳定器的经济的ADI曲线较陡。
当通货膨胀上升、中央银行提高实际利率时,支出下降,均衡收入下降,但是当自动稳定器——税款下降,政府支出特别是转移支付自动增加——加入进来时,支出和产出的下降得到了缓冲。
缺乏自动稳定器的经济将遭受较大的总支出和产出的下降,而这意味着这样的经济有着较平坦的ADI曲线。